長篇科幻小說地外誘惑的主要內容讀後感
科幻:地鐵2033,地鐵2034,都是末世小說
神的起源,神識宇航員
㈡ 2篇600字科幻小說讀後感
去看看這個,或許會有幫助
http://..com/question/62249063.html?si=5(海底兩萬里)
http://..com/question/64990148.html?si=1(八十天環游世界)
http://..com/question/64891329.html?si=10(海底兩萬里+駱駝祥子)
我能找到的只有這么多了
㈢ 《地外誘惑》讀後感
說來慚愧,長這么大還沒有去過東北。不過說回來,中國這么大,沒去過也不是很奇怪,何況東北離浙江那麼遠呢。但是我想總有一天我會去東北的。
東北給我的最初印象來自吉林的大學同學,那時我和來自吉林的孫同學住在一個宿舍,每年寒暑假聽他說起千里迢迢回家的辛苦,就感覺那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中學時聽過的歌曲《太陽島上》讓我知道了哈爾濱的這個小島,還有珍寶島戰爭和中國最北的小村漠河啊什麼的,都是從歷史和地理書上看到的。沒有直觀的印象,感覺起來總是有一些隔膜。
在我還沒計劃去東北旅行時,讀到的簡人的書《東北大地的極致誘惑》。簡人是一個詩人,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喜歡一個人出門旅行,這對我是很新鮮的經驗。他在書中引用亞歷山大•馮•洪堡的話談自己的旅行動機:「我被一種不確定的渴望所激勵,這種渴望就是一種令人厭倦的日常生活轉向一個奇妙的世界。」我相信很多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只是由於種種的限制無法將想法付諸行動。我興致勃勃地拿起了這本書,想借他的眼光來了解一下這塊陌生的大地,也為今後去東北旅行找一些理由。果然,他沒有讓我失望,我從他的這本書中找到了吸引和誘惑。
簡人以詩人的筆觸來寫自己的孤獨之旅,文字讀來很有魅力。再配上他自己用專業單反相機拍攝的照片,令人讀來新鮮而又直觀。他花了七十多天的時間,走遍了東北大地。以他作家的眼光感觸那遙遠的土地上的點點滴滴,用詩意的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讓我這個沒去過的讀者也能夠真正感覺到臥遊的樂趣。我看完這本書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也很希望去那遙遠的雪鄉和黑土地走一走、看一看。領略有些異國情調的風情,感受東北人的熱情和豪
㈣ 讀一本長篇小說的讀後感500字
1、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一定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過去是,現在是,將來肯定還是。
我小時候家在農村,沒有看過什麼書,接受的是相當不正規的教育,記得那個時候基本上沒有什麼課外書,不像現在雜志什麼的遍地就是。我小時候看過的,一是我很小的時候爺爺訂的《四川農村報》,可惜那個時候看不明白(絕大部分的字不認識)。再是外公遺留下來的三大木箱的書,我看的是一箱連環畫。此外,就是爺爺逼著背的《三字經》,《百家姓》和《詩三百》。可是那樣的學習,只是說記憶了一些東西,然而對我思想層面的影響,到現在為止,並不大,或者是微乎其微。
後來上高中,在縣城,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農村以外的群居式的和現代的生活,開始接觸到了電子游戲,電影院,旱冰場……那些物質的生活。你可以想像,一個山裡的孩子,第一面對城市的燈紅酒綠,站在車來人往的大街上,會是怎樣的迷茫。那種感覺,比盲了還難受,我真的這么覺得,因為,抬腳也不知道往哪兒走。(我指的不是迷路)
所以那個時候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方向在那兒。一個十幾歲的毛孩子,成天玩電子游戲,溜旱冰,翻圍牆出去看通宵場,完了還時不時的跟人打架。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一個形象,而且我也覺著社會就是這么個的認定。我所在的學校高中當時是很不好的。成績好的,和有錢的都上一中了。就連我們學校的老師也說,我們是沒有希望進入大學的。所以得過且過。
有的人在人生迷茫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個指引他的人,或者是一件足以讓他開始改變的事情。我的改變,動力源自於我在校外租書店裡,從層層疊疊的武俠言情色情書籍堆里翻出來的一本書,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一直在回憶那是一個神奇的下午。直到那以後,我才相信,一本書,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讀《平凡的世界》,第一遍,我看了整整的十七小時,沒有吃飯。我清楚的記得我從晚上八點,一直看到第二天的下午。蜷在被窩里,什麼地方也沒有去,包括校長的政治課,我也翹了。那是第一遍,有點狼吞虎咽。我被孫少平的人生深深的吸引了。好奇,感動,到後來的感同身受。第一遍看完了,我坐在校園里的梧桐樹下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思考。很簡單的發呆,完了做了個很簡單的決定,做個好學生,並把這本書介紹給班裡的每個人看。這是我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看到了故事情節,把我感動的,是故事的本身,是我不知道的大作家路遙筆下的一個人物的生活。
第二遍看《平》,是在高二暑假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的學習和生活已經走上了很正常的軌道,學文。班裡有個民主活躍的氛圍,學習風氣好,班主任提供很多的課外書,遇到時事熱點同學總會有討論,或者老師組織辯論。那個暑假我很細致的看了一遍《平》,完全是以欣賞的姿態。前前後後的大概看了半個月,至於感觸,我只能說感受到了一部偉大作品的內涵與分量。我被路遙前輩的筆觸和對生活深刻的洞察力所震驚。貼近生活,才能感動讀者;高於生活,才能有所創造。這次閱讀,讓我對愛情很是嚮往。孫和田的愛情,讓我很是羨慕。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精彩單純的愛戀(小學四年級讀瓊瑤的《彩霞滿天》除外,而且我一直覺得瓊的小說有點故作的小兒女和煽情姿態)。
前兩次的閱讀,只是感到《平》是本好書。真正對我最刻骨銘心的影響,是後面的幾次,它們把《平》一直融入到了我的靈魂里。03年的夏天,第一次高考失敗。雖然超過了一本線幾十分,但是沒有走了理想中的學校。那個夏天天很熱,我郁悶欲死。那不啻是把我從一個頂峰狠狠的摔到了谷底。失敗來的是如此的猝不及防。還喜歡跟家裡人發脾氣。也就是在這個暑假,我開始了第三遍讀《平》。我沒有依著順序看,我找我想看的。這一遍,一翻開書,我總是不由的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經歷。人就漸漸的平靜下來,忘記了自己的失敗。那個夏天總是停電,我總是在夜裡亮著蠟燭,倚在被窩里看。孫少平的人生軌跡,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在我心裡連成了一條線。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孫少平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面對他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到目前為止,《平》給我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我的勞動觀。兩個方面:一是我從此堅信勞動可以鍛煉人,重塑一個人的對生活的看法,勞動著的人和勞動著的雙手最美。那個夏天的最後兩個月,我跟著父親起早貪黑,頂著烈日種莊稼,在工地上搬四十斤一塊的水泥磚……繁重的勞動可以使你筋疲力盡,讓你沒有時間去無聊的思考,讓你覺得自己很實在。那個時候我才明白為什麼從煤礦里走出來的孫少平另有一番姿態。二是我從此喜歡愛勞動的人,或者是對勞動著的人或者是處在底層的人有種同情和崇敬。我總吃某家的炒飯,不是因為我喜歡,而是因為他家裡有正在上大學的孩子;我有時候自習回來,總是帶上幾個蘋果,不是因為我有錢,而是看著站在小橋邊的小販在冷風中呵氣,總覺著買他的蘋果,給予他的不僅僅是人民幣……
二是我從此覺得人要獨立些好。靠自己的力量活著是一件很偉大很有意義的事情。雖然為此你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投入。當你為經濟的基本自立而不斷出發,流汗受凍,也許你會明白那就是生活。
三是我開始有種自覺。如果說夢想是你的存摺,那麼一定記得從小額開始積攢。夢在心裡,路,只在腳下。可以擁有偉大的夢想,但得一步步的邁開去拼搏,是種常態。
最後,我想說的是,《平凡的世界》是本好書。但注意:正如路遙前輩用書名告訴我們的:平凡的只是這個世界,不平凡的是我們自己;一本好書真的可以拯救和影響一個人,你遲早會遇上的!
2、《海底兩萬里》讀後感
儒勒•凡爾納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構成市區一部分的勞阿爾河上的菲伊德島生活學習到中學畢業。父親是位頗為成功的律師,一心希望子承父業。但是凡爾納自幼熱愛海洋,嚮往遠航探險。11歲時,他曾志願上船當見習生,遠航印度,結果被家人發現接回了家。為此凡爾納挨了一頓狠揍,並躺在床上流著淚保證:「以後保證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許正是由於這一童年的經歷,客觀上促使凡爾納一生馳騁於幻想之中,創作出如此眾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海底兩萬里》的作者儒勒.凡爾納,他的驚人之處不但只是他寫的誇張,動人而富有科學意義的小說,更驚人的是他在書中所寫的故事,盡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足為奇,但是在凡爾納的時代,人們還沒有發明可以在水下遨遊的潛水艇,甚至連電燈都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鸚鵡螺號潛水艇,並在小說發表25年後,人們製造出的真實的潛水艇,與小說描寫的大同小異,這是怎樣的預見力,所以說凡爾納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學為依據。他的許多作品中所描繪的科學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膽新奇,並以其逼真、生動、美麗如畫令人讀來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節驚險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結局出人意料。所有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恆的魅力。
《海底兩萬里》寫於一八七0年,是凡爾納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三部是《神秘島》。這部作品敘述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這事發生在一八六六年,當時海上發現了一隻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並非什麼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潛水船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歷了擱淺、土人圍攻、同鯊魚搏鬥、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最後,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於世。書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長是一個帶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據自己的設計建造了潛水船,潛航在海底進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但這好像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開他的敵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尋自由,又對自己孤獨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這個神秘人物的謎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開。這部作品集中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所有特點。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於一爐。作者獨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讀者推入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帶進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致入微的細節刻畫交替出現。讀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就這樣,我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開始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乘坐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鸚鵡螺號的主人尼摩船長是個性格陰郁,知識淵博的人,他們一道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沒城市亞特蘭蒂斯,這個擁有與希臘相當的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鸚鵡螺號從日本海出發,進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後到達印度洋,經過紅海和阿拉伯隧道,來到地中海。潛艇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沿著非洲海岸,徑直奔向南極地區。然後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隨暖流來到北海,最後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渦中。在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程中,鸚鵡螺號以平均每小時十二公里的航速,緩緩行駛。我覺得我自己也隨著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了海底變幻無窮的奇景異觀。整個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獵,參觀海底森林,探訪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博斗,反擊土著人的圍攻等等。書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學。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對尼摩船長出類拔萃的才華與學識的欽佩。但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這些至今仍然熱門的環保話題,早已在兩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籲,可見留下有關人類正義更深層次的思考,才是此書讓讀者感受豐富多採的歷險和涉取傳神知識後,啟發我們以心靈更大的收獲。
小說從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去各國海輪,攪得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噬為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這本書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過程中我和尼摩船長以及遊客們都可以說是隨著事情發展,而有所變化,有時惶恐不安,有時輕松愉快。這本書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完全自然的知識啟迪,雖然書中講述了不少有關海洋的知識,例如紅海一名是源於海中的一種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顏色像血一樣紅。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在讀者接受起來十分刻意或困難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罷了,這使人們對因景而生的各種想法和收獲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並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說都像《海底兩萬里》一樣富有強烈的可讀性,它作為一本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遠見加博學累積成的小說,不但為對海底知識了解不詳盡的讀者解讀了他們的旅程,更讓後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文明。整部小說動用大量篇幅,不厭其煩地介紹諸如海流、魚類、貝類、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環系統、珍珠生產等科學知識,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啟蒙小說。
㈤ 科幻小說讀後感怎麼寫,科幻類小說讀後感,凡爾納科幻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㈥ 求一篇5000字左右的長篇科幻小說,關於地球被人類破壞,宇宙報復地球的文章
5000字明顯是短篇,少年。
㈦ 科幻小說的感想心得,600字
《「海底兩萬里」讀後感》→→→→→→→→→→→→→→→→→→ 一艘奇特的潛水艇載著一群神秘的人在周遊世界所有大洋後,在北冰洋大風暴的漩渦中沉沒了,被俘虜的三個局外人也許命不該絕,終於逃了出來,得救了,這就是它的結局。其實這艇的命運從它的主人尼摩艇長的悲劇性格中就可以預見到。
作為一部優秀的科幻小說,它的情節曲折,有著探險的性質,知識豐富,人物內心矛盾揭露得深刻,這是它的特點和吸引人之處;但最多的是海底景物描寫和人物對白,這可以做為欣賞這部小說的切入點。不過,這部小說里也表現了許多深刻的思想,在讀的時候,我經常被其中瘋狂的慾望和人性的吶喊所震憾,想必這就是我內心的軌跡對某種思想的認同和批判吧!
一、故事情節簡介
故事發生在1866年,許多國家的船隻在海上遇到了「怪物」,它們或碰上而毀,或被撞而沉;對於這件事,北美合眾國派出了林肯號來追擊這頭「怪物」,希望可以捕獲它,但與它交手中,林肯號也被毀,三個人不幸落水,為「怪物」所俘虜,他門就是書中的三個主人公:加拿大國籍的魚叉手尼德·蘭、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先生和他的隨從康塞爾。
原來這怪物是一艘潛水艇,名為「鸚鵡螺號」。初次相見,由於這艇的艇長尼摩和阿龍納斯先生在某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所以他們三人便獲得了「自由」。然後他們被邀請遨遊大海,但和尼摩艇長的相處中,總覺得有一種陰影使他們之間相互隔膜……
二、自由探索精神
尼摩艇長的潛水艇在海水中航行,完全不受到海上地曲管轄權和國界的限制,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已經是相當自由的了。在尼摩艇長的品質中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嚮往自由和探索精神。他始終如一地追求自由,執著的探索:在克里斯波林的海底平原上打獵、在托列斯海峽擱淺時陸地上生活的兩天、尋找阿拉伯海底地道、桑多林火山的景觀、大西洋洲的化石森林和海底礦藏等情節中,可以表明他非常渴望回歸自然,非常嚮往大海的神秘,希望了解海底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構造狀態,這是因為他內心深處有著一種強烈探索欲的原因;但是,這種盲目貪進的探索欲逐漸演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和極端冒險主義:在大西洋的薩爾加斯海,「鸚鵡螺號潛入了深達16000米的海底(即每平方厘米受到1600公斤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艇的鋼板和厚玻璃全彎了,但他仍執意探索;又如他把艇開到南極,結果在冰峽層中遇險,他們想了好多辦法和費了不少的人力,才逃生成功;另外,在大西洋暖流一節中,尼摩艇長站在平台上,任狂風暴雨打在身上而不退縮,象徵性地說明了他個人英雄主義的一面;從以上幾個片斷中,足可以看到尼摩艇長執著的個性。最後,「鸚鵡螺號」在北冰洋的一個漩渦中終於沉沒。這使我們看到了他性格中的一層悲劇成份:他即使再厲害,但也無法與大自然和命運相抗衡!尼摩艇長本人的一句話可以概括他自己的一生:人可以冒犯人為的發則,但不能抵抗自然的發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性格、心靈深處的東西和行為的邏輯。
三、人性的褒揚和批判
在令人恐怖的珊瑚墓地,他把他死去的同伴埋在平靜的珊瑚叢底,可以避免海洋生物的撕咬,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雖然他很重感情,但他的這種感情是建立在小集體利益之上的,之所以不是博愛,這與他的經歷有關。
在錫蘭地區的採珠人的命運是很苦的,他曾經為了一個採珠人而不惜生命和鯊魚搏鬥,並把那採珠人一直護送到船上;在維哥灣底發現億萬兩黃金之後,他就把它們全部打撈上來准備分給窮人;但對那些有意襲擊他的潛水艇的船隻,「鸚鵡螺號」會毫不留情的撞沉它們;從以上情節中,我們從尼摩艇長對廣大窮苦受難人的可憐和幫助以及對軍方和政府的霸道和無理的襲擊給予反擊的態度中,可以看出他愛憎分明的階級意識,這些是值得贊揚的一面。
但是,熱愛和平這一面在尼摩艇長仇恨的心理中也漸漸地湮滅了,他開始瘋狂地報復,於是,他的形象在阿龍納斯先生心裡一落千丈,這跟他先前的「好」是矛盾的,從而說明了每一個人的「好」都是相對的,當觸犯了他的利益或某些秘密的時候,那人性的另一面便暴露出來。
尼摩艇長還是一個很自私和固執的人,例如在「水中人」一節中,尼摩艇長對阿龍納斯先生說:「你們來到我的艇上知道了我的秘密,那是我一生的秘密!您以為我會把你們再送回到陸地上去嗎?那永不可能!現在我所以要把你們留在這兒,並不是為了你們,實在是為我自己!」這就是他性格中一個方面的寫照。另外,尼摩艇長並不注重他人的感受,而只是為了自己的計劃著想,這一點也反應出他純粹自私的一面。
從文章的一些情節中,尼摩艇長的角色逐漸從被壓迫者轉向了征服者,他在海上確確實實已成為了一個強者,這轉變的過程可以說是尼摩艇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生存意志的思想產生的結果,這是他思想本質的另一個方面,從而使他趨於深沉,這一點是值得肯定和回味的。
結尾
在這部小說中的尼摩艇長和阿龍納斯先生的對話中,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啟示,使我懂得了許多許多道理;但願尼摩艇長的探索精神的火焰將長久地在我心中燃燒下去,直到永遠……
㈧ 科幻小說讀後感和科普論文
《星際旅行》,作者系美國的吉恩*羅登貝里,新華出版社 80年版。從內容上看,遠在初三時我曾看到過它的連環畫 「小人書」,當時只是為其想像奇偉所激動,並未真正認識 到它的含義。 人類發射的第一個遠程宇宙探測器「旅行者6號」--這是 歷史上的真實,前數月還由新聞得知它仍在正常工作,正 在沖出太陽系,且播出了它發回的太陽系全景照片。-- 小說中在經過了漫長的星際旅行後返回了地球,而此時它 已經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知識擁有了巨大的力量,成了一 個有生命的機器。但它仍然不能擺脫作為機器所具有的 困惑,即不知道它自己為什麼存在,因為沒有感情,沒有 喜怒哀樂的體驗,它不知道這種存在有什麼意義。作者以 此揭示了一個道理:機器可能會掌握空前博大的知識,但 仍然不如一個具有人類情感的哪怕是一個小孩兒;理智或 者說是智力,除了必要的知識構成、邏輯推理能力外,還 包括情感、價值需求這些精神上的東西。實際上作者是在 用維傑爾來暗喻人類自身;不論人類科學發展到何種進步 的水平,如果不解決好精神世界裡的問題,它仍然將是不 成熟的、值得憂慮的,甚至這種不成熟情形下掌握的強大 科技力量反而會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這種思想是與海德 格爾以來的西方思想家們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作者又並非只是探討科學這一種因素對人類的影響。 西方文藝家們,包括但丁《神曲》、卡夫卡《變形記》、喬伊斯《尤里西斯》等等,都是在圍繞一個人類永恆的 命題:存在的意義。各種題裁和風格的創作都只是同一 個軀體外套上去的不同樣式、色彩、面料的時裝而已。 這部科幻小說也是如此。維傑爾深知:它的使命是「探 尋並發回一切可能的知識」,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但 一旦它回到創造者那裡完成了這個使命,它存在的理由 就消失了;它必須找到一個新的能夠保證它存在下去的 理由,否則它就會陷入無法抗拒的精神危機。人類自誕 生到今天,不正是在不間斷地尋找著同樣的問題嗎? 「我為什麼會存在?我為什麼而存在?」解決不得就吸 毒、犯罪、荒淫,空虛的心靈經由這些渠道獲得滿足; 理智一些的則遁入宗教的世界,虛構出一個上帝和天國 來安慰自己。作者借小說中一個智者的口說出了這樣的 話:「他對於他所看到的那個星球上的那些機器的沒有 時間、沒有意義的存在感到十分難受......既然這種 機器造得如此巧妙,那就不應當讓它們沒有飢餓、恐懼、 孤獨、憤怒或者任何這類妙不可言的感覺。這些感覺會 促使它們去調整自己的程序,以適應自己的需要。擁有 自己的需要,這對於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是多麼重要啊!」 這種需要,顯然即指精神上的歸屬感。無論人類強大到 何等程度,缺乏這種歸屬感的他們仍將陷入一個巨大的 不可知的威脅之中:「正如他們被困在維傑爾體內一樣, 維傑爾也被困在它現在這個空間中。」強大如維傑爾, 體積大至可以容納八十二個太陽到地球之間的距離, 能力強至可以強迫太陽和地球停止轉動,也同樣不能擺 脫這種威脅,所以「這真是宇宙間的笑話!」可這又不 僅僅是一個笑話,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緊緊被它困擾著, 直至今日! 科幻小說有軟硬之分。後者以描寫先進科學技術為目的, 代表如凡爾納;前者則名寫科幻未來,實寫今日現實, 多以暗喻、象徵等手法描寫人類自身、人類社會和人類 發展諸方面的問題。《星際旅行》以其揭示問題之深刻、 描寫之瑰偉而成此中經典作品。為什麼在西方科幻體裁 可以由最初供人茶餘飯後消閑,而發展成今日可與傳統文 學體裁一樣反映、探討重大問題呢?而在我國,人們始終 對這種發展抱有偏見,總是不自覺地視之為青少年科普類。 宋代文人多以詩為中正而詞為小道,對雜曲更是不屑;明 人則瞧不起市井小說;而今人多鄙薄武俠科幻。由《星際 旅行》可以看出,成為一個優秀科幻作家需要多麼深厚的 知識積累和高妙的思想見解;這正是歐美科幻發展至今日 水準的基礎。從金古武俠作品我們也可看到相似的情形. 醋對花卉有什麼影響
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調味品,花卉則能凈化生態環境,並美化我們的生活。
你是否想到過,醋和花卉有什麼關系呢?我們懷著好奇心,開展了這個課題的探究。據富有種花經驗的人告訴我們,對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長,增加花朵,而且花艷葉茂。這一點我們在實驗中很快就證實了。
濃度不同的醋溶液,對花卉有不同的影響嗎?這是我們第二階段的實驗。我們選取長勢相同的滿天星、報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為四組,每組(三盆)各有三種花卉,分別編號、貼上標簽。同時,我們取食用白醋配製成1%(pH值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種濃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別給三組盆花固定噴灑一種醋液,第四組盆花灑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觀察記錄花卉的生長情況。
這項實驗的結果是:噴灑低濃度醋液(pH值≈6)對這幾種花卉沒有明顯影響;噴灑中等濃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顯長得比其他幾組好,花苞多,開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較濃艷,花期也延長了;噴灑pH值2-3的高濃度醋液後,反而使花朵過早凋萎。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可以告訴你:種花時適當噴灑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長得更好。不過要掌握好醋液的濃度,醋酸過濃則會傷害花卉。 我們的水球
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應當叫水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積被水占著。在宇航員看來,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十分璀燦,太陽系家庭中獨一無二。地球擁有的水量非常巨大,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凍土、雪蓋中,是固體狀態;1.7%在地下;餘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中。因此可以說,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到處都是水的世界。
驚天動地的水循環
全世界的水是一個有聯系的整體。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蒸發,水汽彌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遇冷就凝結成細小的水滴,變成雲,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後,有的流到窪坑裡,有的滲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溝,匯進江河,奔向海洋。無數小水滴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遊。水循環保證了人類淡水的供應。知道水的循環以後,你就能解釋:雲的故鄉在哪裡?為什麼江河裡日日夜夜總是川流不息?為什麼千萬年來那麼多江河水流進海洋,而海洋不見滿溢出來?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淡水只佔總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佔99%),被凍結在遠離人類的南北兩級和凍土中,無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們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與全世界總水體比較起來,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㈨ 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讀後感400
《神秘島》讀後感
這本書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有五個人趁著機會用氣球逃脫了,他們降落在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上。這個小島上什麼也沒有,但他們沒有絕望,而是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最後,再一次火山爆發中,這個小島沉沒了,一艘船帶他們回到了美國。
書中寫到每當他們遇到困難,他們都能化險為夷。當寒冬來臨,他們利用羊皮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以禦寒冷;當巨浪捲走食物時,他們總是立刻沖上去合力搶救;當海盜來臨時,他們與海盜鬥智斗勇,打敗了海盜,當火山爆發,他們鎮定自若,共同逃離了小島。從他們身上,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昂首挺胸、要勇往直前。
看看他們,再看看我。我每每想起那件事,都覺著慚愧:記得我學打籃球時,沒有想到一不小心摔破了腿,我連忙回到家,讓爸爸用碘酒給我抹了抹傷口,然後把籃球放在了儲藏室中,再也沒有動過。中國有一句老話:「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讀了這本書後,我深切地感到: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做強者,接受它的挑戰,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它。
讀完《神秘島》,我受益匪淺。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該如何度過我們的每一天呢?書中有一句名言:「只要祈求,就能得到。只要尋找,就能發現。」就讓這本書一直激勵著我勇敢地面對困難,勇敢地戰勝困難,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