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康科幻小說的懸念設置
㈠ 你看過的科幻小說中有哪些明顯不合理的地方
我看過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其中有一部分我認為非常的不合理,就是地球在發動機的推動下,離開太陽系表面會因為遠離太陽沒有溫度而凍結,但是卻不產生任何的風暴,我認為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因為地球是你的速度非常的快,肯定會帶起巨大的暴風,而且這本小說中卻是人們可以在地面上安全的行走,平靜的就像在卧室中一樣。
㈡ 求王晉康科幻小說《十字》
已發。請注意查收。收件箱沒有請查看垃圾箱,再沒有則是被拒收了,請更改你的郵箱設置!
㈢ 求一篇科幻短篇小說 可能是王晉康寫的
水星播種?替天行道?養蜂人?生命之歌?
㈣ 科幻小說。。。不知道如何起筆
如今國內的科幻市場很不景氣,如果是純粹抱著感興趣的態度去寫科幻小說的話希望你能寫出自己的觀點,國內從事科幻小說創作的人才凋零和斷層很嚴重,劉慈欣、王晉康都接近50歲了,他們的小說離我們青年人的期望值相差很遠,主要原因是無法全面深入把握青少年群體的價值取向和閱讀愛好。
如果你是理工科出身的具有扎實技術功底的可以考慮寫一下硬科幻小說,硬科幻對文筆的要求不是很高,如果是對社會的認識程度較高,可以寫一些軟科幻題材的小說,希望你能寫一些硬科幻小說,因為由於國人科技文化知識的匱乏導致硬科幻實在是太少了。
要想寫出具有自己的觀點的科幻小說實在是太難了,不過要是短篇小說,努力下也能做到標新立異,當然要是寫長篇的話最好還是嘗試對別人的一些觀點和寫作模式進行組合吧,否則單憑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我也是科幻愛好者,以後准備寫一部長篇的以星際戰爭為背景的宇宙探險類奇幻青春硬科幻小說,以後可以多交流。
《銀河英雄傳說》雖然有點老,但也算得上是硬科幻,日本人的科幻想像力從這部小說中可見一斑,《沙丘魔堡》雖然更老,內容晦澀,不符合國人的閱讀口味,卻是科幻迷的必看小說,因為作品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幻體系,內容涉及科技、社會、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連同名游戲都出來了,硬科幻小說之父阿西莫夫的幾部長篇系列也是必看的,如果能完全看懂,並基本掌握了寫作框架、模式、敘事手法等宏觀層面和細節上的東西,對以後的創作絕對是受益無窮的。
㈤ 有咩科幻小說好好睇架
不知道你喜歡的是什麼類型的,推薦你去看劉慈欣和王晉康的文,這兩位都是中國的科幻大家,文章很具有現實意義,是那些類似玄幻的文所不能比的。
劉慈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於1999年至2007年連續九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作品因宏偉大氣、想像絢麗而獲得廣泛贊譽。他的科幻小說成功地將極端的空靈和厚重的現實結合起來,同時注重表現科學的內涵和美感,努力創造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文學樣式。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地球往事」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及未出版的「三體3」)等,中短篇《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
王晉康作品風格蒼涼沉鬱,冷峻峭拔,富有濃厚的哲理意蘊,善於追蹤20世紀最新的科學發現尤其是生物學發現。語言典雅流暢,結構精緻,構思奇巧,善於設置懸念,作品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是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很好的結合。他的作品常表現人類被更高級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題。代表作有:《西奈噩夢》,《七重外殼》,《最後的愛情》,《解讀生命》,《生死平衡》,《養蜂人》,《水星播種》,《最後的愛情》,長篇小說《類人》等。王晉康近年並未停止創作,於2005年6月在《科幻世界》推出《一生的故事》,並於2006年在《科幻世界》分兩期推出新作《終極爆炸》。迄今為止,共獲得中國科幻大獎銀河獎9次,獲獎篇目分別是:《亞當的回歸》(1993),《天火》(1994),《生命之歌》(1995),《西奈噩夢》(1996),《七重外殼》(1997),《豹》(1998),《替天行道》(2001),《水星播種》(2002),《終極爆炸》(2006)。出版有《王晉康科幻小說精選》4卷本。
此外,中國還有很多不錯的科幻作家,例如:遲卉,星河,柳文揚......
再推薦一本雜志:科幻世界,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曾獲得「世界科幻協會最佳期刊獎」、「中國國家期刊獎提名獎」,並入選「中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雙獎期刊」,曾承辦過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是中國科幻期刊中一面歷久彌新的金牌。
像樓主說的校園類一直都是作家們願意並經常使用的背景之一。
本回答不求採納不求分,只希望推薦真正的科幻。希望中國的科幻世界有越來越多人加入,蓬勃發展。
㈥ 王晉康的評價
為人一貫低調的王晉康不無傷感地對我說:「在中國,科幻作品在文學長廊里幾乎沒有一席之地,我希望文學界把我們『招安』進去。」我感到十分詫異,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非常優秀的,他本人在科幻文學界更是不可替代的作家之一,為什麼卻這么落寞?細想之下,或許是由於我們許多不必要的「領域」之分使得大家相互隔閡起來。實際上,王晉康的作品不但在科幻界,在整個當代文學中都有其獨特價值。
王晉康的作品在我看來,是在用生動的手法闡釋豐富的人性,闡釋深奧的哲理,闡釋多彩的現實,寄託了他對「自然」這個上帝的敬畏和頓悟,預言了當今不可能付諸實施、但多年以後可能被證實是正確的理念,閃爍著與其他作家描寫的人生離合悲歡有別的另一種思想光輝。
晉康自述他是在自己的孩子經常纏著他講故事時,忽然動念,開始科幻文學創作的,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他上大學學的是動力專業,這是建築在物理學概念上的工科專業。開始小說創作以後,他的幾十篇中短篇小說運用物理、化學領域的理念,創造了不少新穎可讀的作品。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他的創作藝術不僅爐火純青了,而且思想內涵也日臻豐富、深刻。他覺得用抽象的物理概念建立起來的文學圖解,很難與人生之謎有機融合。於是,考慮到在21世紀生物科學將是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他便轉向了生物科學領域。他運用生物科學理論作為小說的基礎,這就與人類生存和演化的故事有了內在的共通性。這些年,他從中短篇脫身出來,轉向了長篇小說的創作之路。我以為,在他眾多的作品中,《十字》《蟻生》《類人》《天殘》和《生死平衡》最具有代表意義。
《蟻生》是以王晉康年輕時的下鄉知青經歷為背景,寓理想、詼諧於苦難的現實之中,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又把它放到「人類本性」的高度來認知。那些正需要吮吸知識營養的一代青年,卻在上山下鄉的大背景下,遠離父母及熟悉的城市生活,在無法自己選擇的社會浪潮中艱難地生存著。愛情紛爭,情敵忌恨,眼看優秀青年顏哲命懸一線,不料峰迴路轉,他利用父親一生研究螞蟻社會的成果,用科學家研製的「蟻素」控制了人的行為,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家園,自己和女友充當了管理這個小社會的上帝角色,最終,卻因為與整個社會、與人類本性格格不入而走向幻滅。在這部小說中,科學幻想的成分融入了現實世界,但小說最根本的指向卻是社會真實。因為對社會制度倫理的諳熟和邏輯的嚴密,讀這部小說,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彷彿真的發生過一樣。
《類人》一書,才算得上一部名副其實的科幻小說。「克隆」這個專用術語,在當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克隆任何生物,只要不是人類自身,一般是被社會認可的,但它不可避免地會走向極端,殃及人類。盡管人類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強製法令,但小說中最終還是克隆出了「類人」,他們同樣具有人類的情感;不僅人造生命大行其道,而且電腦生命也將演化為更高層次的生命和思維方式。要不要跳出舊的人類倫理道德框架?怎樣才能跳出這一框架?小說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索空間和探索路徑。作者創作這一故事,顯然是在拷問自然人類的良知:到了那個時代,自然人、人造人和電腦「人」能否和諧相處?人性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人類之愛還能否存在?放到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便為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生命科學,以及克隆人類自身的技術,提出了一系列不容迴避的問題。
《十字》寫了一個美麗的女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悲壯凄婉的故事。作者描寫了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環境中,一些特殊人物發生的一系列摩擦和交鋒,令人回腸盪氣,不忍釋卷。他把人道主義和科學思想融會貫通,最終使科學的理性戰勝了宗教的極端狂熱,為保障人類及多樣生物的合理存在找到了一條理想的出路。讀完這部作品,聯想起「非典」、「禽流感」和「H1N1」病毒在全球的傳播蔓延,讓人覺得王晉康的思考遠遠超越時代,使這部作品具備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生死平衡》則從醫學的角度探討了關於人類生與死的嚴肅話題,尖銳地指出,醫學本身不只是一個治病救人的問題,而更應該建立對人類有利的生死平衡機制。
讀王晉康作品的時候,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就是忍不住要把他的作品同丹·布朗的驚怵小說和金庸的武俠小說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特點,那就是懸念、驚險和刺激。我始終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那兩位大家的作品風靡世界,而王晉康的作品卻似乎藏在深閨里。仔細想想,通俗文學、消遣性質的小說到底更加適合大眾讀者的口味,而王晉康的作品由於與科學掛上了號,未免嚴肅了一些。所慶幸的是,他已經擁有了廣大的青少年讀者群,而我們這些成年人,雖然大多不熟悉他的作品,但是只要你去讀,便能感覺到他妙趣橫生的書寫所產生的吸引力。
科幻作品本身就帶有先驗的性質,它既有扎實、准確的科學依據,又要對未來進行思考和預測。我們不能苛求他的設想都在未來能夠證實,但肯定會有被未來的人們驚呼的預言得以實施和實現。《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都不是科幻小說,卻不乏科學幻想的成分,「順風耳」、「千里眼」在當代已經不再是神話,「土行孫」也有了盾構機可以註解。你不能不佩服小說家們的奇思妙想。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小說中預言了同步衛星通訊、光帆飛船的出現,已經被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證實。倘若這些預言性質的設想,哪怕只有極少成分能在青少年思想上發酵,為他們提供啟示,那就是人類思維明亮的火花,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王晉康認為,他作品中的預言不能保證正確,但技術內核是比較堅硬嚴謹的,盡量減少明顯的技術硬傷。
王晉康作品中對通俗文學元素的運用值得我們思考。王晉康的作品運用通俗小說的寫法,卻立足於科學真實和生活現實,進行深沉的思索和創造性的藝術探索。他把小說的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把比較玄虛的哲理思考化成了情節緊張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曲折多舛,大多是以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進化為主題,盡力展現出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對人類自身和生活的作用與反作用。他對那些未來虛幻環境精彩的描述,折射出對於現實的沉重思考。如《十字》這部長篇小說,懸念設置十分成功,情節的張力一直保持到最後,幾次恐怖襲擊及正方的破解之策基本沒有什麼漏洞,也不乏機智的情節,比如科學家從日語中的「天の花」和一些童言中,偶然發現了生物恐怖襲擊陰謀;比如杜律師用「減毒活疫苗」和病毒菌種的細微差別來打贏官司,等等。
王晉康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者,他嚴謹的科學精神值得人們稱道和探討,他的作品表達的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我在讀了他的《十字》後,曾經和作者本人探討過:他是不是有濃厚的宗教情結?晉康告訴我,他的宗教理念是泛自然的,這種情結是基於堅定的無神論立場上的,是對大自然和科學的崇拜。楊振寧說「科學發展的極致是哲學,哲學發展的極致是宗教」,王晉康虔誠的上帝觀其實就是自然觀。
鑒於這一基本的觀念,王晉康的作品就有了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味道,獨到而又深刻。他已經跳出了人類中心的圈子,跳出了時間的局限,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思考。他把浩瀚宇宙中自然界的生靈劃分了好幾個層次,或者可以說是邊界:微生物是一個層次,植物是一個層次,動物中又分為不同的層次。人類之於蜜蜂、螞蟻,則是「上帝」的角色;高等智慧之於人類,又是另一種層次的「上帝」。他看到,螞蟻有螞蟻的語言,蜜蜂有蜜蜂的語言,在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已經形成了穩固的種群。在這些種群內,個體的行為微不足道,群體的智能卻大得驚人。自然界讓這些種群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但是,自然界從來不是完美無缺的,優勝劣汰的是延續基因、生物進化的機制。這樣看來,人類的疾病實際上是對人種的檢驗和鍛煉,如過度地採取防疫措施,長此以往,可能導致人類的基因退化,反而不利於種群的延續,那麼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當改稱為「演化論」了。「存在即是合理」,相生相剋符合生物殘酷生存的辯證法,人類沒有必要用科學技術去剝奪生物存在的多樣性,應當盡力維護其發展的平衡性。不要試圖用蠻力去改造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他的這些觀點,應當是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形成並且表達出來了,面對今天世界性的生態問題,我們更能認識到王晉康的思想的前瞻性。
王晉康作為作家和學者,他的作品是厚重的、大氣的。他的作品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與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生態問題、能源問題和糧食安全三大困擾不謀而合。他的作品傳達出科學技術是雙刃劍的理念,不粉飾太平,也不張揚科技無可阻擋的力量。尤其是他作品的結尾處,往往奇峰突起,比較冷峻,不是那種大歡喜、大團圓的結局,給人以壓抑感,甚至叫人喘不過氣來,這也正是他作品的另一獨到之處。
㈦ 科幻小說寫作技巧
單線式結構中的線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或者事。在科幻小說中,以物、事,特別是具有神奇色彩的物或事為線索的情況要遠遠多過以人為線索情況,某種神秘事件從出現到解謎,通常就是一篇科幻小說的全部內容。這也是科幻小說的重要特徵。
二,復線式結構,即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交插表現形成的結構。復線式又分平行復線、主次復線、明暗復線等情況。村上春樹的科幻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平行復線的典型。「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個線索一直平行出現,直到小說結尾處才合為一體。王晉康的《生死平衡》是空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圍繞主人公皇埔林展開的故事是主線,其餘是復線。劉慈欣的《地火》是時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劉欣主持的地下煤制氣實驗上主線。一百多年後一個初中生體驗前輩采礦生涯的內容是副線。而他在《鄉村教師》里,更是運用復線式結構的佳作。一方面是極端落後的鄉村學校環境,一方面是先進得無法理喻的銀河系「碳基智慧生命」和「硅基智慧生命」的大戰。兩條線索最後交匯到一處,取得一種奇特的美學效果。金·凱利主演的科幻片《楚門的世界》則是明暗副線的典型。主人公被製片人操縱的生活是明線,製片人的活動是暗線。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明線,直到內容過了一半才進入另一條線索,揭開謎底。
三,散文式結構。這種結構打破了情節核心,以作者希望創造的某種意境、氛圍、情感為結構中心。比如克拉克的名著《地球凌日》,就是宇航員臨死前的樂觀主義精神為結構中心。國內作品採用散文式結構的有劉維佳的《黑太陽升起來》、凌晨的《燃燒的星球》,以及天津作者張卓的短篇科幻小說等。散文式結構較易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不過,由於沒有情節線索,讀起來不太有趣,散文式結構的小說是那種提供給知音細細品味的作品。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輻射式結構。在這種結構里,情節從一點發散開,向不同的方向輻射。王晉康的《解讀生命》也運用了這種結構。在這篇小說里,外星人來到地球,並且在與人類的沖突中被殺死。然而它們那種奇怪的死法最終沒有得到解釋。父子兩代科幻作者就根據這種死亡現象,虛構出不同的致死理由。在這里,小說從外星人死亡這個事件開始輻射出去,引出了不同的線索。與其它結構方式相比。輻射式結構過於復雜,適用范圍也小。
更有一些表面上凌亂不堪的結構方式,卻正符合作品本身的主題。比如,賽伯朋克流派的開山之作《神經漫遊者》,被譯成中文後,許多讀者無法接受那種天上地下的隨意式結構。但作者運用這樣的結構方式,正是為了表現網路世界裡人們支離破碎的生活特點。
上面這些結構方式,主要談了小說的主幹部分。小說的開始和結尾也是作者必須要注意的。開始決定了一篇小說是否吸引人,在讀者缺乏時間和耐心的今天,開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說就失敗了一半。甚至可以這樣說,三五個自然段里不能讓讀者喜歡的作品就是失敗的作品。而結尾則決定這篇小說能給人留下什麼回味,好的結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開始和結尾的構思往往更費力氣。
楊平的小說《黑客事件》的開始一個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這個世界只有二百五十六色」。了解計算機技術的讀者一下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數字虛擬世界的故事。而對計算機技術了解不多的讀者也會產生疑問:什麼叫「只有二百五十六色」?這個優秀的開篇一直為科幻愛好者稱道。王晉康的《生死平衡》用了一個歌舞昇平式的開端:人類終於消滅了天花,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來到最後一個天花病人那裡,想取些樣本,卻得知已經有神秘人物取走了樣本。這個很喜氣的開始卻為後面的悲劇故事埋下的伏筆。
出色的結尾在科幻小說中也屢見不鮮。在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中,外星人的巨大飛船絲毫不理會人類的一番折騰,從太陽中得到能量後,轉頭高速飛走。星河的《殘缺的磁痕》中,主人公放棄了躲避地球磁場變化的機會,讓女友進入隱蔽所,獨自去面對危險的未來。這些結尾都把充分的想像空間留給了讀者,同時又結束了整個故事。
不過,對於不少作者來說,寫小說開頭時還很有創作沖動,寫到結尾時可能就會煩了、倦了,於是匆匆收尾了事。如果有這種情況,作者一定要提醒自己重視結尾的構造。
掌握小說的結構藝術,還要了解所謂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藝術手法,指把本來不在同樣時空的畫面、聲音等因素擺放在一處,使觀眾產生聯想,達到編導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電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說的技巧。只是這種技巧在小說創作中不為人注重。當蒙太奇在電影里大放光彩時,小說家們又把它請回來,加以改造,成為一種成熟的小說結構技巧。
(還是我,接上個回答)
㈧ 現在好度的科幻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上映,你最期待哪一部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
現在好多的科幻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上映,我最期待《七重外殼》這部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
科幻小說在早年間是極為小眾的一類小說題材,現在的科幻小說可以說很受人歡迎。因此有不少的科幻小說都被改了電影,比如《流浪地球》《銀翼殺手》等。
那麼你最期待哪一部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呢?我最期待的就是《七重外殼》了。
《七重外殼》是1999年8月1日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晉康。本書多篇收錄了科幻作家王晉康的中篇科幻小說,反映了科學家致力於研究的精神。
《七重外殼》的創作時間要比《盜夢空間》早得多。這部作品的電影版現在好像已經在籌備之中了,概念版預告片也已發布,不知道最終效果到底如何,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上網搜索一睹為快哦!
文章結束了,大家都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留言點贊轉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