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宋清讓聞溪小說免費閱讀

宋清讓聞溪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5-21 12:56:31

1. 想給你寵愛_by顧之希_txt全文免費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tkK0ml2bMGrJ3JUjs3iBrg

提取碼:885t

該小說講述了越集團總裁宋清讓回國了,娛樂圈女星開始蠢蠢欲動。作為十八線的聞溪很有自知之明,避免波及自己,飯局上默默往後躲。沒躲過。「宋總,初次見面,以後請多關照。」宋清讓淡淡的睨了聞溪一眼,沉默頷首。聞溪感慨,投資方大boss果然清冷矜貴,不近女色。可她沒看見的是,這低眉斂笑的男人掌心起了一層薄汗。後來,聞溪發現大boss還真各方面的開始「關照」她,多得簡直讓她身體吃不消。

2. 想給你寵愛_by顧之希_txt全文閱讀,百度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提取碼:885t

小說名稱:想給你寵愛
作者:顧之希
類型:都市校園
連載狀態:已完結
字數:182471字
簡介:該小說講述了越集團總裁宋清讓回國了,娛樂圈女星開始蠢蠢欲動。作為十八線的聞溪很有自知之明,避免波及自己,飯局上默默往後躲。沒躲過。「宋總,初次見面,以後請多關照。」宋清讓淡淡的睨了聞溪一眼,沉默頷首。聞溪感慨,投資方大boss果然清冷矜貴,不近女色。可她沒看見的是,這低眉斂笑的男人掌心起了一層薄汗。後來,聞溪發現大boss還真各方面的開始「關照」她,多得簡直讓她身體吃不消。

3. 《想給你寵愛》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鏈接:

提取碼:885t

小說名稱:想給你寵愛

作者:顧之希

類型:都市校園

連載狀態:已完結

字數:182471字

簡介:該小說講述了越集團總裁宋清讓回國了,娛樂圈女星開始蠢蠢欲動。作為十八線的聞溪很有自知之明,避免波及自己,飯局上默默往後躲。沒躲過。「宋總,初次見面,以後請多關照。」宋清讓淡淡的睨了聞溪一眼,沉默頷首。聞溪感慨,投資方大boss果然清冷矜貴,不近女色。可她沒看見的是,這低眉斂笑的男人掌心起了一層薄汗。後來,聞溪發現大boss還真各方面的開始「關照」她,多得簡直讓她身體吃不消。

4. 劍閣歷史文化有哪些

地理人文概況

劍閣古稱劍門,地當秦蜀要沖,因諸葛亮在劍門關凌空鑿石修建飛梁閣道而得名,素有「蜀北屏障、兩川咽喉」之稱,自東漢以來,歷為縣、郡、州治地,建縣已有1700多年,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積淀厚重,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540米,年平均氣溫16℃、降雨量1000毫米、日照時間1500小時,無霜期達270天,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51%,是全國四大柏木林區之一;劍門關森林公園是首批國家森林公園;境內長達151公里的翠雲長廊建於先秦,堪與古羅馬大道相媲美。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煤、石灰石、地熱等30多種。京昆高速、寶成鐵路、西成高鐵穿境而過,距廣元機場僅20公里,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全縣轄57個鄉鎮,549個行政村,人口68萬(農業人口60萬),面積3204平方公里,是廣元市面積最大、人口第二、經濟總量第三的縣。縣政府駐地於2003年9月28日由普安鎮遷址下寺鎮,縣城規劃區面積1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現常住人口3萬餘人。

一 、 建縣沿革

第一節歷史演變

夏商時,今劍閣縣屬梁州。西周時屬雍州。春秋戰國時(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國轄地,東南小部屬巴國領域。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前316年)歸秦國版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劍境大部屬蜀郡葭萌縣,東部屬巴郡閬中縣。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劍地分屬於廣漢郡梓潼縣、葭萌縣和巴郡閬中縣;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屬於梓潼、葭萌、德陽、閬中四縣管轄。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據蜀,分廣漢郡葭萌、梓潼、白水、涪縣置梓潼郡時,始在今劍閣境內新立當德縣(治地在漢陽鎮境內,故城名黃蘆城)①,隸屬梓潼郡。
三國時,當德縣為蜀漢領地。蜀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②,於此「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成為軍事要隘。
西晉泰始三年(267年),漢德縣屬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漢德為「成漢」領地。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於晉壽縣境新置劍閣縣(治地在下寺鎮大倉壩,即小劍故城),與漢德縣同屬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廢劍閣縣。
南朝宋元嘉初年,漢德縣改屬梁州白水郡,繼復改梁州晉壽郡。南齊建元初復歸梓潼郡,不久即廢。
南朝宋元嘉初,於漢德境內僑置南安郡、縣,領桓道、中陶2僑置縣。元嘉三年(435年),僑置武都郡及武都、下辨縣(治今武連南老武功橋處),茂陵縣(治地梓潼縣上亭鋪)屬益州。
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僑置為實郡,領南安(今普安鎮為郡治)、白水(今店子鄉)、華陽(今王河鄉南)、梓潼(今梓潼縣城關鎮)4縣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縣。
南朝齊時(479-502年),南安郡領南安、白水、華陽及樂安、桓道2僑置縣,梓潼縣還隸梓潼郡;新巴郡改為南新巴郡,仍領1縣;改武都為扶風郡,領武功(武都、下辨縣更名)、茂陵、華陰(今開封鎮境)3縣及寄治漢陽、略陽、安定3縣。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始在境內立南梁州(州郡縣同治今普安),轄南安郡(領縣未變),輔劍郡(扶風郡更名),南新巴郡。天監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間30年,南梁州3郡及屬縣入於北魏。梁末,武陵王據蜀稱帝,改南梁州名安州,仍領原郡縣。
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為始州③、南安名普安,領4郡6縣:普安郡轄普安縣(南安郡縣更名)、永歸縣(白水更名);黃原郡轄黃安縣(華陽縣改置)、茂陵縣(自輔劍郡改隸,後廢);安都郡轄武連縣(輔劍、武功更名)④;潼川群(今梓潼縣石牛鋪)⑤。
北周時,始州隸於利州總管府,仍轄普安、黃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縣廢外,安都郡增領胡原縣(天監十八年分巴西郡閬中地新置縣來屬,治今香沉鄉群英村)。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始州領普安、永歸、黃安、安壽、武連、胡原(開皇七年更名臨津)、陰平(由龍州來屬,治今江油縣小溪壩陰平村)7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始州為普安郡,領縣未變,安壽還名為梓潼(治地移今梓潼縣連枝壩)。
唐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復稱始州,屬利州總管(都督)府,貞觀六年罷,改屬劍南道及東川節度。聖歷二年(699年)新置劍門縣屬始州。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為劍州⑥,「取劍閣為名也」。至此,劍州之名始見於世。天寶元年(742年)改劍州為普安郡。乾元元年復名劍州,領普安、黃安(唐末更名普成)、武連、梓潼、陰平、臨津(遷治今白龍鎮),永歸、劍門8縣。
隋唐時,於劍門關設軍事建置,立關令並置大劍鎮(治地劍門場),小劍戍(今下寺大倉壩)。
五代時,前蜀、後唐、後蜀,劍州為其領地,轄縣未變,屬昭武軍節度。
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劍州普安軍,屬西川路,仍領原縣。乾德五年,省永歸縣隸屬劍門縣。開寶六年(973年)屬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屬川峽路,咸平四年(1001年)後,屬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隸屬於劍門關都監。景德三年,劍門關直隸京師,以東京兵出戍。劍州只領6縣。熙寧五年(1072年),關、縣析而為二,皆還隸劍州,並省臨津縣為鎮入普安縣。元符中,劍門關下隸於劍門縣,「敕縣令通管關事」。宋紹興四年(1134年)後,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幾經分合,劍州均屬利州東路。隆興二年(1164年),因「藩邸」升劍州為普安軍節度。紹熙元年(1190年)再升為隆慶府。寶祐三年(1255年)蒙軍攻蜀,隆慶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劍門鎮朱家寨)。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慶府為劍州,普成、劍門2縣並入普安,陰平縣因戰亂荒廢。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連縣入梓潼縣,劍州領普安、梓潼2縣,屬四川行中書省廣元路。元末,劍州為明玉珍夏國轄地,領縣未變。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縣入劍州。九年省州。十三年(1380年)復置劍州,領梓潼、江油(治今江油縣武都鎮)2縣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治今閬中)。洪武三十一年,廢劍門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劍門關,置百戶戍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縣劃屬龍州。明末,劍州為張獻忠大西政權領地。
清順治三年(1646年),劍州領梓潼1縣,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縣劃屬棉州,劍州始無領縣,遂成「單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劍州直隸四川省軍政府,下轄劍門、武連2分州。民國2年始將劍州改為劍閣縣,下置劍門、武連2分縣;民國三年,廢劍門、武連分縣,劍閣縣劃屬四川省嘉陵道。民國七年至二十三年,四川「防區」時期,劍閣縣先後為靖國軍呂超、靖川軍劉存厚、川北邊防軍王鴻恩、第二十九軍川西北屯殖軍田頌堯的防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5年4月(民國24年4月),劍閣屬中國工農紅軍川陝革命根據地,建有普安(治縣城)、赤化(治今鶴齡鎮)、金仙(治今金仙場)3個縣蘇維埃政權。
民國二十四年夏,國民政府統一「川政」後,劍閣為四川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暨保安司令部治地。轄劍閣、昭化、廣元、蒼溪、閬中、江油、彰明、平武、北川9縣。民國三十一年,增轄青川、旺蒼共11縣,至民國38年(1949年)為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12月18日劍閣解放,仍為縣建置。1950年屬川北行政公署劍閣專員公署。1953年,改屬綿陽專員公署。1985年5月,劍閣縣劃屬廣元市。

第二節縣域變遷

一、漢德縣境域
東漢末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漢德縣境域東北接漢壽縣,西臨梓潼縣,東南界巴郡閬中縣,西北連陰平郡、廣武縣。大體為今廣元市中區西南部的三郎、黃沙、馬鹿一帶和縣境龍泉、漢陽、劍門、下寺、江口及鶴齡、白龍、開封、柳溝部分地區。
二、南安郡及武都郡境域
南朝宋大明中,南安郡轄域為:南安縣大致為今龍泉區及西廟、抄手鄉、龍源鎮等地帶;白水縣為今鶴齡區及店子、木馬、柏埡等地;華陽縣為今元山區和梓潼縣仁和、大興等地;梓潼縣為今梓潼城關、馬迎、大安、石牛與魏城接界。武都郡轄域為:武功縣為今武連、柳溝、開封、東寶、雲集等地;茂陵縣為今梓潼演武、上亭、建興、復興等地。
三、始州、劍州、隆慶府境域
西魏時,始州境域有所擴大,除原轄域外,巴西郡胡原縣劃入安都郡,轄今香沉、羊嶺、錦屏、公興、白龍等地。至此,東南接隆州(閬中),西南臨新州(三台),西臨潼州(綿陽),西北界龍州(平武),東北枕利州(廣元)晉壽郡。
隋開皇時,陰平縣劃入始州(普安郡)。至唐,轄域西北擴至今江油縣重華、馬角、雁門、梓潼縣復興、雙板等地。改稱劍州後,境內分置普安、武連、陰平、梓潼、黃安、臨津、永歸、劍門等縣。
兩宋時期,劍州、隆慶府境域與前相同。元代,劍州縣數並少,境域變動不大。
四、明、清時劍州境域
明洪武十三年至嘉靖四十四年,劍州轄江油、梓潼2縣,境域再次擴大。嘉靖四十五年江油復入龍州,清雍正五年,梓潼縣劃屬綿州。至此,劍州境域縮小,並穩定下來。州境東與昭化、蒼溪縣接壤,南同閬中、南部、鹽亭縣交界,西與梓潼、江油為鄰,北和平武、昭化縣毗連。
五、劍閣縣境域
民國時,劍閣縣境域與清末相同。其間,民國25年至33年,由十四區專員公署調查調整劍閣同江油、梓潼、鹽亭、南部、昭化等鄰縣互插的「飛地」,陰平壩以小潼水為界,河西劃入江油縣,河東劃歸劍閣縣;巾子山、趕場埡、三河壩從江油劃入劍閣;郭家山、金城廟等地由南部縣劃入劍閣縣,徐家埡劃屬南部縣;土皇觀等地劃入鹽亭縣;七回水、陰平、尹家寺等地未變動,調整「飛地」的面積不大。劍閣縣的疆界東接昭化、蒼溪縣,南鄰閬中、南部、鹽亭縣,西接梓潼、江油縣,北傍青川、昭化縣。幅員面積為3457.1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劍閣縣境域變動很大。1952年8月,下寺、三郎、馬鹿、拐棗、沙壩、福星等鄉劃入原昭化縣,昭化縣的鴦溪、府君、石城、化林等鄉劃歸劍閣;1953年6月,仁和、寶石、二洞、大興、文興、觀龍等鄉劃入梓潼縣;1954年7月,江油縣東寶、五福等鄉劃入劍閣;12月,馬迎鄉劃入梓潼縣;1955年11月,再將建新鄉劃歸梓潼,黑土鄉劃屬鹽亭縣;1977年4月,縣屬鶴齡鄉水池、雙豐兩個大隊劃入蒼溪縣;1980年將王河鄉先鋒大隊劃給梓潼縣。至此,劍閣境域面積大為縮小。1981年後,縣境域方穩定下來,東鄰蒼溪縣,南接閬中、南部縣,西連梓潼、江油縣,北界廣元市中區,幅員面積3090.1平方公里。

劍閣置縣及縣名考略
「劍閣縣」之名,始見於《晉書》。何時置劍閣縣,歷來有三種說法:一說「桓溫入蜀置」。《晉書·地理志》載:「桓溫入蜀後,┅┅又於晉壽置劍閣縣,屬梁州,後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晉壽郡,┅┅罷劍閣縣」。《輿地廣記》、《輿地紀勝》、《劍閣縣續志》等書引用此說。二說「三國蜀漢置」。其說最早見於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輿勝覽》引顧野王《輿地誌》(已失傳),明代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沿引,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沿用此說。三說「晉置,後罷,桓溫入蜀復置,尋又廢」。清乾隆《大清一統志》、嘉慶《四川通志》、光緒《皇朝輿地通考》、民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持此說。
據查史籍考證,第一種說法較為正確,第二三種說法依據不足。首先,從史籍記載看,宋以前成書較早的《華陽國志》、《太康地誌》、《晉書·地理志》、《輿地廣記》、《輿地紀勝》等書,均明確記載東晉置劍閣縣,而沒有蜀漢置劍閣縣的說法。《華陽國志》作者常璩是東晉蜀郡江原縣(今四川崇慶縣)人,其活動年代距三國蜀漢時期七十餘年,該書所載的四川地方史實「肇自開辟,終於永和三年」,若劍閣為蜀漢置縣,《華陽國志》必定載入,但查遍此書,無置劍閣縣的記載。西晉有蜀十九年,在這期中的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成書的《太康地誌》中,也無置劍閣縣的記載。又《三國郡縣表補正》一書中,宜都楊守敬考證:「今考《晉志》有劍閣縣,《常志》(即《華陽國志》)無。《方輿紀要》引《輿地誌》雲蜀先主以霍峻為梓潼太守置劍閣縣,《通鑒》胡注蜀分廣漢置梓潼郡劍閣屬焉。疑劍閣縣為蜀立,《常志》豈得不載?《沈志》(即沈約《宋書》)雲:漢壽改曰晉壽,《輿地廣記》雲,晉桓溫平蜀,分晉壽置劍閣縣,殆為近實。」
對《方輿勝覽》稱劍閣縣為「三國蜀漢置」,清人早有異議。乾隆四十七年成書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在評介《方輿勝覽》時雲:「該書詳於名勝古跡、詩賦序記,略於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唯考訂較差」。考訂較差之作難免有誤。
其次,從歷史事實看,西晉太康元年司馬炎滅吳之後,到東晉永和三年司馬聃派桓溫入蜀滅「成漢」,這六十七年間,有四十八年是李氏「成漢」政權統有蜀地,晉不可能在蜀行使權力。可見,「晉置(劍閣縣),後罷,桓溫入蜀復置,尋又廢」之說,亦難成立。
再是,從有著資料看,《水經注·漾水》、《華陽國志校注》、《太平寰宇記》等書所載史料均稱,諸葛亮相蜀時,以大劍至小劍戍三十里,連山絕險,有隘束之路,便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以閣道三十里尤險,置尉守之。故《華陽國志》稱「漢德縣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有閣尉」。《輿地紀勝》記述這件事時卻稱:「蜀先主以霍峻為梓潼太守,是時有劍門縣,縣有閣道至險,乃有閣尉」。《三國郡縣表補正》眉批說:「諸葛武侯相蜀於此立劍門,以大劍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劍門,然則武侯但立劍門耳,未嘗置劍閣縣,《輿地誌》說,果不足據」,當時更未置「劍門縣」。幾相對照,可知《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的諸葛亮修閣道、立劍門、置閣尉一事,被後人訛傳為立「劍門縣」或「劍閣縣」了。
據此,以《晉書·地理志》的記載接近史實,較為確切。
對於東晉劍閣縣治地,據考,不是在劍門關,而是在「小劍故城」。其城在今下寺鎮大倉壩,古代於此曾設小劍戍,此縣僅置四十八年,後廢,不復置。其後,劍閣境內郡、州、府治地多在普安鎮等地,直至民國2年(1913年)才將劍州改名為劍閣縣,沿用至今。
「劍閣」作為地名,最早見於《三國志·蜀書》:「(姜維)還保劍閣以拒(鍾)會」。為何稱劍閣?《華陽國志》、《輿地廣記》等書說,諸葛亮修閣道、立劍門、置尉戍守的棧、閣道,稱為「劍閣道」。《水經注》雲:「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晉張載《劍閣銘》稱:「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何謂劍?指大劍山七十二峰如利劍排列。唐劉儀鳳《劍門關記》說:「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嶔,如門斯辟,如劍斯植」。皆言其山勢如劍鋒,其隘口如「城門」。何謂閣?《蜀水經》雲:「飛梁架屋謂之閣」。閣道,就是在「橫梁鋪板謂之棧」的棧道上加修了屋的棧道,又叫棧閣道。諸葛亮與其兄諸葛瑾的書信中說:「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諸葛亮文集》卷一)」。古時由秦入蜀,必經小劍至大劍關口這條懸崖夾峙、深澗飛瀑的險道。諸葛武侯依山勢地形將原有棧道擴建成「劍閣道」後,古人常把「劍閣道」簡稱為「劍閣」。不僅「劍閣縣」由此得名,即使「劍州」之名也源於此。《元和郡縣圖志》「劍州」條雲:「唐先天二年改始州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
自隋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2年改劍州為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沿用至今。

註:①始置漢德縣的時間,今依《後漢書·劉昭注》和《華陽國志》的記載為「建安二十二年」。《資治通鑒》載為「建安十九年」;雍正、同治《劍州志》、《四川郡縣志》載為「章武元年」;《方輿勝覽》、《資治通鑒》胡注、《讀史方輿紀要》、《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載蜀漢置劍閣縣,均不取。
②《後漢書》唐人李賢注引《華陽國志》雲:「德陽縣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劉琳《華陽國志校注》考證:「德陽縣系漢德縣之誤」,從此說。
③據《周書》「西魏廢帝三年改安州為始州」。「廢帝二年「或」魏宣武帝正始二年改為始州」之說不取。
④《元和郡縣圖志》:「周明帝改武功為武連」;《隋書》等載「西魏改武功縣曰武連」從此說。
⑤《太平寰宇記》:「西魏置潼川郡,移縣於南三十里,改為安壽。置三年廢郡,移縣屬普安郡」。《隋書》梓潼:「舊曰安壽,西魏置潼川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從此說。
⑥《舊唐書》、《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蜀水經》、《四川通志》、《讀史方輿紀要》、《劍閣縣續志》均雲:「先天二年改始州為劍州」。而《輿地廣記》雲:「先天元年」,誤。雍正、同治《劍州志》載為「貞觀元年改始州為劍州」,更不確切。

二、行政區域



清代以前政區
劍閣境內基層政權設置,唐代中期始有記載,《元和郡縣圖志》記:「開元間,劍州八縣下設二十五鄉,元和間設八十五鄉」。
宋太平興國前後,劍州7縣,下設74鄉,後合為60鄉。熙寧間,縣下設鄉鎮,劍州6縣設53鄉,17鎮。其中普安縣置9鄉,臨津、永安2鎮;梓潼縣置4鄉,亮山、稷連、龍池、上亭4鎮;陰平縣軒置7鄉,全門、百頃、長坪3鎮;武連縣置5鄉,柳池、長江(開封)2鎮;普成縣置8鄉,豐饒、馬順(馬迎)、長興、茆城、香城(香沉)5鎮;劍門縣置20鄉①,豐盛1鎮和小劍、白綿、巴砍、糧谷、龍聚、托溪6寨。改行保甲制後,按戶編保,改鄉為都保,鎮名仍舊。
明初,劍州編設3里,110戶為一里,里以下10戶為1甲。
清雍正時,劍州下轄普成、劍門、廣義3鄉,每鄉設4甲。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劃為13保,為普安(治州城)、雲平(治三郎廟)、體仁(治下寺場)、劍義(治劍門關)、廣安(治張王廟)、泰和(治木馬寺)、隆禮(治火燒寺)、講信(治白龍場)、劍安(治金仙場)、廣誠(治開封場)、修睦(治元山場)、明德(治武連場)、普合(治西廟場)。宣統二年,辦理地方自治,劍州自治區劃設1城(城廂治普安)、2鎮(誠睦鎮治元山場,轄廣誠、修睦2保;講信鎮治白龍場,轄講信、劍安2保)、4鄉(禮合鄉治木馬寺,轄隆禮、泰和2保;安仁鄉治劍門關,轄廣安、劍義2保;安平鄉治下寺場,轄體仁、雲平2保;德合鄉治武連場,轄明德、普合2保)。
註:①《元豐九域志》校勘記48條:錢本、盧木均作一十鄉。

民國時劍閣政區
民國2年(191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民國3年,廢城、鎮、鄉,縣下改原13保為13團,名稱及區域仍舊。後將劍安團分為一、二團,全縣有14個團。
民國19年,改團為區,將普安分為一、二區,隆禮分為上、下區,共設16個區辦事處。
民國24年秋,將16個區整理合並為6個區署。原普安一、二區為第一區(治普安),明德、廣誠、普合為第二區(治武連),修睦、劍安二區為第三區(治元山),講信、劍安一區、隆禮下區為第四區(治土主廟),泰和、廣安、隆禮上區為第五區(治江口),劍義、體仁、雲平為第六區(治劍門),區下劃設40個聯保,以序號定名,城廂為第1聯保,依區順列,至三郎馬鹿為第40聯保。聯保下共設364保。民國25年6月,調整區劃,縮編聯保,更用新名,全縣設4區,26聯保,255保,2638甲。
民國29年8月,推行新縣制,廢除聯保,設鄉鎮,全縣劃為4區(一區裁署,改設指導區),7鎮、10鄉、141.保、1931甲。
民國30年2月,劍閣整編政區和保甲,裁第三區署為指導區,進行鄉鎮保甲擴編,共設377保、3809甲。民國31年,再裁第四區署為指導區,設1個區署(次年亦撤署改為指導區),3個指導區,全縣置1鎮、25鄉、339保、3232甲。民國34年全縣定鄉鎮編制,普安鎮為甲等鎮,其餘25鄉為乙等鄉,保調整為373保。
民國35年10月,重新調整政區,全縣劃為3個指導區,1鎮,25鄉,369保,3613甲。第一區轄普安鎮、北廟、西廟、柳溝、武連、龍源、白龍、楊村、碑埡9鄉,132保,1303甲;第二區轄元山、仁和、寶石、柘梖、開封、馬迎、演聖、金仙、香沉9鄉,154保,1486甲;第三區轄江口、張王、漢陽、劍門、下寺、三郎、鶴齡、木馬8鄉,83保,827甲。民國36年全縣復調為4個指導區,373保。
民國37年,鄉鎮未變,縮編保甲為207保,2494甲。民國38年,鄉鎮保甲數未變。

蘇維埃政區
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劍閣設3個縣蘇維埃後,廢區保,縣下設置區、鄉、村蘇維埃。共設普安、西廟、北廟、抄手、武連、罐鋪、金仙、元山、店子、石城、木馬、赤化12個區蘇維埃,設西廟一鄉、二鄉、三鄉、四鄉、五鄉、柳溝、毛壩、涼山、義興、武連、北廟、龍源、田井山、田家、白圖、高觀、漢陽、天生橋、劍門、下寺、三郎、馬鹿、元山、演聖、王河、黑土、仁和、寶石、大興、文興、興隆、吼獅、圈龍、香沉、開封、馬迎、觀音寺、高池、赤化、楊村、官店、白龍、江口、張王、紅岩寺、沙壩等46鄉和普安鎮蘇維埃,235個村蘇維埃。 新中國的劍閣政區

1950年1月,劍閣縣基層政區設城關、元山、白龍、劍閣4個區公署,下轄1鎮25鄉。1951年3月,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建8區、1鎮、63鄉、470村。5月,新建江石、劍生、柳埡、毛壩、回龍、公興、石板、文筆8鄉共為71個鄉。
1952年,政區調整較大。新建仁和、鶴齡2個區和甘水、鶴鳴、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個鄉。政區序列是一區(城關)、二區(武連)、三區(開封)、四區(元山)、五區(仁和)、六區(金仙)、七區(鶴齡)、八區(白龍)、九區(江口)、十區(漢陽),下分設1鎮74鄉。
1953年1月,劃西廟、甘水、柳溝、毛壩、義興等鄉成立十一區(柳溝),區署改稱區公所。6月,新建四合、觀龍、柏埡、涼山等鄉,全縣為11區,1鎮,77鄉。不久,將五區全部劃屬梓潼縣,又為10區,1鎮,71鄉。1954年7月,增加東興、五福2鄉。12月,將馬迎鄉劃屬梓潼。
1955年2月,將西廟、甘水、涼山調入一區,茆溝、毛壩、義興調入二區,有9區,72鄉。10月撤第十區公所,其所屬鄉由縣人民委員會直轄。12月,撤一、二、九區公所,留5個區公所,均以治地命名。鄉鎮調整合並為37鄉1鎮。1957年7月,城關、武連、江口、漢陽四區恢復區委會(黨的基層機構),為9區、1鎮、37鄉,161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4月,增設城郊鄉,有38鄉。9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改鄉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調整部分公社規模,新建聞溪、姚家、江石、土門、公店、時古、垂泉、涼山、吼獅、樵店、兩河、石板、高觀、小劍等人民公社。劃西廟、涼山、義興、茆溝、垂泉復建柳溝區。12月,又分設柏埡、毛壩、圈龍、水磨、廣坪等人民公社,共57個公社。1962年3月,再分設柳埡、鶴鳴、馬燈3個人民公社。1963年9月,恢復城關等5個區公所。至1965年,全縣為10區、1鎮、60個人民公社,531個生產大隊,3369個生產隊。
1966年11月17日,經省人民委員會、綿陽專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區公所和52個公社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北廟稱五星,姚家稱雙豐,鹽店稱金星,龍源稱新民,田家稱火炬,江石稱戰斗,鶴鳴稱光榮,柳埡稱建國,柳溝稱東方紅,垂泉稱紅太陽,義興稱紅日,毛壩稱紅光,西廟稱紅星,涼山稱紅峰,武連稱五一,馬燈稱紅燈,秀鍾稱星火,開封稱工農,高池稱燈塔,迎水稱前鋒,碗泉稱新華,土門稱東升,元山稱躍進,王河稱曙光,演聖稱光明,時古稱愛國,柘壩稱黎明,公興稱前進,圈龍稱紅旗,香沉稱先鋒,塗山稱東風,吼獅稱向前,金仙稱紅衛,復興稱新建,鶴齡稱赤衛,楊村稱迎新,鴦溪稱長征,水磨稱解放,樵店稱建設,太平稱前衛,白龍稱勝利,店子稱永興,碑埡稱紅埡,石板稱高鋒,兩河稱新生,廣坪稱前途,張王稱上游,木馬稱幸福,高觀稱光輝,柏埡稱光華,漢陽稱永勝,抄手稱新勝。1967年區、公社恢復原來名稱。
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區、公社、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
1981年地名普查時,城關區更名龍泉,城關鎮更名普安鎮,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劍城,東興改東寶,土門改國光,復興改長嶺,太平改羊嶺,水磨改錦屏,石板改搖鈴,兩河改禾豐,對部分重名的大隊也稱新名。1984年初,劍閣縣基層政區改制,政社分設,恢復鄉鎮建制,生產大隊、生產隊改為居民村、組。6月,撤劍城鄉入普安鎮。1985年1月,元山、開封、白龍、武連、劍門、龍源6鄉改建為鎮。1985年10月,江口、公興、鶴齡、東寶四鄉改建為鎮。至年底,劃為10區、11鎮、49鄉、529村、3474村民組。1989年,新建柳溝、漢陽為鎮,全縣為10區、13鎮、47鄉、529村、3479村民組、20城鎮居民委員會、68居民小組。1991年,廣元市中區的上寺、下寺、普廣3鄉鎮20村132組劃歸劍閣縣管轄,並新建下寺區。至此,全縣為11區、14鎮、49鄉、549村、3611村民組、20城鎮居民委員會、68居民小組。

熱點內容
書生科舉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08 18:27:57 瀏覽:386
來往明朝與現代小說 發布:2025-05-08 18:26:28 瀏覽:67
女主穿越二戰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08 17:53:37 瀏覽:948
言情小說王妃推薦 發布:2025-05-08 16:29:43 瀏覽:998
李盡歡類似小說作者推薦 發布:2025-05-08 16:21:14 瀏覽:536
豆豆言情免賛小說閱讀 發布:2025-05-08 16:17:06 瀏覽:127
最好看的小說言情圖片 發布:2025-05-08 16:15:26 瀏覽:296
趙軒名字所有小說 發布:2025-05-08 16:08:07 瀏覽:277
科幻小說地光 發布:2025-05-08 15:57:14 瀏覽:543
主角林然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5-08 15:57:09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