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聽書百家講壇張良

聽書百家講壇張良

發布時間: 2022-05-18 13:47:27

1. 百家講壇大風歌27

(劉邦總結戰勝項羽的「三傑」時,把張良列為「三傑」之首,而劉邦對所有部下都想罵就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其字「子房」,古代人稱人字是表示尊敬,這對經常口吐臟字的劉邦來說就實屬不易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張良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過大功,所以建立漢朝之後論功行賞,張良名至實歸,被封為留侯。)
張良立過多少功勞?一是滅秦,二是亡楚。兩大戰役中,張良立過許多功。滅秦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攻取南陽,免除後患。並沒把南陽軍隊打敗,劉邦匆忙地走,張良提出這不行,劉邦才解決南陽問題。這是第一功。第二功是智取嶢關,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殺過趙高掌權。子嬰在嶢關阻擊劉邦。劉邦想以兩萬與秦兵拼了,搶先進咸陽。張良不同意,先派人談,對方打聽到守嶢關的人是商人子弟,拿錢賄賂,一起瓜分。麻痹了,趁機打嶢關,過了這一關。張良在這兩件事上立了功。張良在亡楚上做了許多工作。退秦宮還霸上。與樊噲一起反對劉邦入秦宮。這是第三件功勞。這事意義重大。第四件功勞是利用項伯化險為夷。第五功勞是劉邦跑到呂後長兄呂澤駐軍處下邑,劉邦得到短暫喘息,他提出至關重要的決策,決定捐出函谷關以東土地。張良提出三個人,韓信、彭越、黥布。這是張良劃策的第五件,下邑劃策,重用人才。張良的十件大功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個。其他的都是局部問題。真正關系全局的正是這個。劉邦提戰略,張良提措施。第六件事是阻封六國集中力量。這指劉邦曾想封六國後代為君,張良一口氣說了八不可。劉邦臭罵酈食其。第七件大功是勸阻劉邦加封齊王。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不想干,當時陳平與張良都主張封韓信。第八件大功是廢止合約追殺項羽。鴻溝議和後,張良力主追殺項羽,這是第八功。第九功是劉邦追項羽到固陵,被打得受不了,韓信彭越不來,徵求意見,張良認為不來正常,建議給他們加封封地。劉邦就接受了建議,給二人加封土地。二人領兵來垓下。最後一功是建都關中,萬世基業。婁敬提出來,劉邦猶豫,張良支持。建都長安,劉邦不聽,張良支持,劉邦立即動身。
漢初,二次封侯時,大家爭軍功,殺過多少人,俘虜多少佔城多少,滅多少國家,張良沒有,封侯時,劉邦表態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張良之功。劉邦說,自擇齊地三萬戶。齊國是最肥沃的,可見對張良多好。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劉邦就把他封一萬戶他為留侯。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這很重要。當初見面的地方封,是紀念。是一個感激。當時封侯時,功臣們得了多少呢?曹參一萬零六百戶;周勃是八千一百戶;蕭何是八千戶;四是夏侯嬰六千多;灌嬰、陳平、樊噲五千戶。張良敢要嗎?如果張良要了,麻煩就大了。張良聰明。不貪,只要一萬,不要齊,要留,當初見面的。為紀念。這是智者。否則他會成眾矢之的。這事叫辭封。
有一天,劉邦在宮殿間的通道上,復道上,看見手下議論,問張良,張良說他們在商量謀反。劉邦納悶。問怎麼回事?張良說,這些人和你一樣是平民,現在封侯了,他們幾個在算,天下的地,不夠分哪,而且,你封的都是喜歡的,殺的都是恨的。有功有過的,所以商量謀反。劉邦聽嚇壞了。怎麼辦?張良說,取上素不快,計群臣……找一個最恨的,所有人都知道的,封了,讓大家都知道明白。有一個叫雍齒的,趕快封這個人。三月,劉邦宴請文武,親自封他為什邡侯。所有人都樂了。這叫急封雍齒。他跟劉邦的結怨叫源遠流長,早了。劉邦起兵時,雍齒就是部下。他是沛縣豐邑人。劉邦派雍齒守豐邑,他打了勝仗,雍齒叛變了。叛變簡單,一是雅不欲屬沛公,看不上劉邦;二是受到魏國軍隊的壓力,告訴雍齒,投靠我就封你,否則滅了。這種壓力下,雍齒叛變了。手下也跟著跟劉邦作對。劉邦回打打得大敗。一攻沒攻下來。這是心病了。劉邦想投奔另一起義軍,沒借成,好不容易打下盪,二攻又失利了。最後劉邦被迫投奔項梁了。劉邦三攻豐邑,才拿下。雍齒投了魏國,後來雍齒投回劉邦,更不能殺了。恨得牙癢,不敢殺,會散民心。張良不知道,但是劉邦心裡清楚。這事,張良巧妙。有智慧。
張良受封後,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張良淡出朝政,說自己有病,不吃糧食,練功養生。這事給張良留下美名,功成不居。後人紛紛表揚他。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真不居功嗎?一派認為他有病,是為養病,二是認為他明哲保身,是為了自保。這兩派意見各有理由。張良確實有病,有記載。在劉邦身邊,常有病,沒單獨領過兵。封侯後,「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道引輕身」。有學者推測,張良像個女人,肯定體質不好。後來,高祖十一年平定黥布叛亂時,張良抱病送行。劉邦說,「強卧而輔太子」,希望他卧病輔佐太子。承認他有病。高帝十二年,劉邦臨死,呂後問三問,蕭相國、曹相國、王陵陳平死後,誰繼任。劉邦一一回答。這非常有名。劉邦三答中,提到了曹參,王陵陳平,唯獨沒提到張良,一種解釋就是他幹不了相國,二是他病得重,沒辦法安排當相國的重任。說明這時張良病得重。張良的病,劉邦打天下時都沒,這時重,是如此嗎?有病肯定的,這時重也肯定。有病外,應該也有兩個因素,一是知足,他覺得自己為帝王師,封萬戶侯,這是人臣極矣。他受道家思想影響深。二是自保,這個思想不是一入關就有,是逐漸形成的。司馬光評價過,人生必有死,張良這樣聰明的人並不希望長生,而是明哲保身。韓信族誅,只有張良是「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
張良開始從一線退出時,韓信沒有被殺,蕭何也沒有入獄。把蕭何韓信的將來說成是他預料的,這不大可能。甚至有人把范蠡等同,這不對。這不是一類人。「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這是司馬遷的原話。張良曾跟著劉邦在代地打仗,蕭何任相國時,跟劉邦也說過許多話。
作為謀臣,張良始終在盡謀臣的職責。與韓信等人不同,他不割據,手無實權,不會威脅劉邦的政權。劉邦屠功臣不會威脅到張良。

2. 百家講壇有沒有講過張良,張良是哪個家的(例如儒家等)

不清楚你講的是哪個張良如果是歷史上秦漢的謀士,那麼:
張良信仰黃老之學,應該屬道家的 至於百家講壇講過沒我就不知道了 你可以去搜一下

3. 張良和韓信是怎麼死的

張良是病死的,蕭何也是病死的,韓信是被呂後和蕭何謀劃殺死的。

1、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在韓國世世代代都是顯貴的貴族,祖上曾經五代為相,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躬屈膝,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

後又以出色的謀略,協助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

2、韓信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漢四年,韓信被拜為齊王,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3)聽書百家講壇張良擴展閱讀

早年的韓信可謂一貧如洗,經常是餓肚子沒飯吃。因此他從小就立志出人頭地,要干一番大事。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劉邦的麾下站穩了腳跟,並且成為了最大的功臣。

以至於後來當他橫掃燕趙韓齊等地之後,覺得自己功勞顯著,竟主動叫劉邦封他為齊王。後來劉邦建國後,韓信依然認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應該得到的,卻不知功高震主。

當他被降為侯爵之後,韓信似乎還沒有察覺到情況不對。究其根本還是韓信過於追求名利,難以割捨。這也就是韓信的最終下場,這也是漢初三傑之中最慘的原因。

4. 易中天有講過張良嗎

易老師的《漢代風雲人物》中有一節談及留侯張良。

5. 百家講壇-劉邦怎樣籠絡人心

你好! 劉邦勝利以後,曾經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將相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劉邦提出來說,請大家說一說,我和項羽爭奪天下,為什麼最後天下是我的?項羽丟了呢?你們大家都說真話,不要隱瞞朕,全部要說實話。這時候就有兩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說實話了,說我們認為,陛下這個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項羽這個人仁而愛人,很仁厚,也很體貼人,這是實話了,當著劉邦說,但是為什麼像陛下這樣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個仁而愛人的項羽丟了天下,我們認為是這個原因,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就把這個地方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了什麼好處呢?也分給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樂意擁護您,您就得了天下。劉邦說,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們看到一方面,沒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說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在指揮部制定戰略方針,然後指揮遠方的戰場,取得勝利這個方面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就是治理一個國家,保證後勤的供應,這個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帶領這個軍隊去作戰,每戰必勝,這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我們當今天下的人傑,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呢?那邊只有一個范增,他還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劉邦認為,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領導藝術,我總結了八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們講到領導藝術的時候,經常要說的一個詞,但是我們要分析一下,什麼叫知人善任?我認為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當中首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這個是很難,確實很難。而劉邦卻恰恰是有一個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呢?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麼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麼性格,有什麼特徵,有什麼長處,有什麼短處,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這個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就成功了。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孔子治理國家講施政,他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麼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眾星拱之,你看我們北極星,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北斗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個不動的,讓別人動起來。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噲、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劉邦能夠取得成功。

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一個有著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會有知人之明,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難了解別人。劉邦由於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別人。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我們來看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隊伍。

在劉邦這個隊伍里,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可以說是什麼人都有。然後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叫什麼呢?這就叫不拘一格,這是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招降納叛,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歡迎,歡迎。比方說韓信,比方說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於是劉邦「大悅之」,非常高興,然後問他說,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什麼職務呢?陳平說,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後,輿論嘩然,很多劉邦軍隊裡面的老資格的將領不服。就開始嘀嘀咕咕了,說我們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項羽那邊一個逃兵,逃到我們這兒來,說了三句話,就馬上給他這么大一個官,和他坐在一個車子上面,議論紛紛,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陳平。這就叫做招降納叛。

劉邦用人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計前嫌。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已經得了天下,劉邦已經封了一批功臣,但是還有很多功臣沒有封,因為功臣他這個功怎麼樣計算,封一個什麼樣的爵位比較合適,這個事還很費商量,就把封功臣的事,一直這樣拖下來,有一天劉邦在宮殿裡面走,遠遠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在那兒嘀嘀咕咕嘀嘀咕咕,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劉邦就問旁邊的張良,說子房,那些人在說什麼呢?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啊,他們在商量謀反啊劉邦說子房不要亂講,天下剛剛安頓,謀什麼反啊,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後,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數都是你的親信,像蕭何這些人,還有一些以前得罪過你的人,他受了處分,現在這些功臣們都在想一個問題,說這個天下還有多少可以封賞的,是不是可以拿出來封賞的東西已經不多了,像我們這種和陛下關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過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賞了,或者甚至於會被陛下找一個岔子,給咔嚓了呢?他們想來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們在那兒商量謀反。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了,知道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那「為之奈何」,子房你說怎麼辦呢?張良說請陛下想一想,在這些功臣當中,有沒有這樣人,他的功勞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關系呢,又非常地惡劣,有沒有這樣的人?劉邦說有,有一個雍齒,雍齒這個人非常地可惡,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朕,朕早就想殺他了,可是他功勞太大,朕又於心不忍,張良說好了,請急封雍齒,以示群臣。請你趕快把雍齒封了,劉邦馬上接受這個建議,立即封雍齒為什方侯。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齒都封了,大家都知道這個雍齒是皇上最討厭的人,他都封侯,我們這些人,都放心了。這叫什麼?這就叫不計前嫌。

劉邦用人的第五個特點是坦誠相待。我們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一個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麼?尊重。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多發點薪水也不錯。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他,你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消息,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過劉邦,說請大王想一想,你打得過項羽嗎?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過他。後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實力比得過項羽嗎?劉邦雖然沉默了很久,最後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就是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是由於劉邦有一個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這樣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確實是我們一些做領導的,值得借鑒的經驗,這是坦誠相待。

劉邦用人的第六個特點,叫做用人不疑。我們有一句話老話,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個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懷疑他,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這是最忌諱的,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他絕不懷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後,得到劉邦的信任,是讓很多劉邦的老人不滿意的,我們跟著劉邦跟那麼長時間,建功立業,出生入死,也不過就混到現在這個位置,陳平這個小子一來,就給他那麼高的職務,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裡說陳平的壞話。這些去舉報的人給了陳平這樣一個罪狀,可以總結為八個字,盜嫂受金,反復無常。
劉邦用人的第七個特點是論功行賞。我們前面講過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呢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話甜和人,說你這個人不錯啊,你可是人才難得,你是我們的骨幹,一分錢不給,這個不行,有貢獻你就得獎勵,獎勵你要獎勵得合適,確實是工作做得好,貢獻大的,你要多獎,做得一般地,一般地獎,做得差的,不獎,甚至罰,你要賞罰分明,劉邦奪取天下以後,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獎賞這些功臣們。先是大家開會討論,那還有個譜?所有人發言都是我功勞最大,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功勞最小的,而且說得是頭頭是道,如數家珍,也都是事實。最後劉邦裁定,蕭何第一。

這個蕭何第一的裁定裁出來以後,所有的人都不服氣,於是大家都跑到劉邦那兒去提意見,說陛下這樣好像不合適吧,我們這些人可都是浴血奮戰出生入死,我們是提著腦袋給你打江山的。我們在前方廝殺的時候,那個蕭何在干什麼?蕭何是待在家裡面,管管賬本子,管管糧草,管管後勤,做兩件衣服,怎麼他的功勞第一呢?劉邦說,諸位知道什麼叫打獵嗎?知道啊,這都是將軍,將軍誰不會打獵,知道知道,劉邦又問,那諸位知道獵狗嗎?知道啊,那好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打獵的時候,追兔子的是誰?獵狗啊,對,誰讓獵狗去追兔子的,獵人啊,對,你們就是追兔子的,蕭何呢?是讓你們追兔子的。所以蕭何是「功人」,你們只能算「功狗」,原文如此,原文就是「功狗」兩個字,「功狗」這個詞也是從這兒來的,實際上我們現在都知道功臣,不知道「功狗」,還有「功狗」。

劉邦這么說,大家其實還是不服氣,大家心裡想,就算我們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蕭何,也是皇上啊,對不對。那麼劉邦為什麼要定蕭何為第一功臣呢?這個裡面當然有一個親疏的問題,蕭何是原來沛縣的人,跟劉邦一起起義的,有這個原因,但是我覺得蕭何列為第一功臣,至少蕭何列為第一等功臣,還是有道理的,蕭何最大的功勞在什麼地方呢?在搶救了文書檔案,就是當時劉邦打進關中,進軍咸陽的時候,軍隊沖到咸陽城裡邊以後,這些將軍們在干什麼呢?搶東西,金銀財寶,在強奸女人,只有蕭何沖進秦王朝的國家檔案館,把秦朝的地圖,賬本,各種文件資料全部把它保存下來,最後劉邦奪取天下的時候,對整個天下的形勢,比方哪個地方窮,哪個地方富,哪個地方有多少人,哪個地方人多,哪個地方人少,哪個地方產什麼,哪個地方有些什麼東西,有些什麼情況,了如指掌,靠誰?蕭何。因為蕭何掌握了這樣一個資料,從這一點看,蕭何確實是一個治國的良材,就是做總理的人才,他知道這個資料的重要性,就是我們現在說資訊,或者說信息,它的重要性,所以論功行賞蕭何是第一。

6. 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哪一期評張良

在電視版,也就是百家講壇錄制的版本里,並沒有哪一期專門講張良。
在《易中天品讀漢代風雲人物》的書中,易中天因彼時忙於錄制《品三國》,故邀郭永健先生幫助撰寫品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呂雉五篇,所以在文字版中,有《帝王師之張良》一篇。

7. 百家講壇 關於3個歷史人物的生平及重要事跡 並寫下自己的觀感 註明主講者

張良
張良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感:「三寸舌為帝者師」,成功有時候不需要什麼籌碼,因為自己就是最好的籌碼

圯橋匍匐取履,子房蘊帝師之智 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贊他那神妙的權謀。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贊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水龍吟》 當年博浪金錐,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季?便論功三傑,封侯萬戶,都未是平生意。 欲仿始皇擊節嘆曰:「嗟乎,能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不亦可乎? 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評價 張良素多病,從上入關,不食谷,杜門不出,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加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王立群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史書評論
「明略最優」、「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許劭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作「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赤壁》張豐毅飾曹操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武帝紀》陳壽)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王沈《魏書》)
古今評說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贊曹操:「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於王莽。」——《史通·探賾》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易中天《品三國》:「曹操的遺囑『分香賣履,留戀妾婦』體現出曹操的大氣與自負,就不談國家大事,不說豪言壯語,就說些小事,你們把我怎麼樣,你們說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樣,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們怎樣評價我呢。我就是這樣的人。」
後人贊詩
鄴中歌 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 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 橫流築台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嗚呼! 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七律】嘆兮惜 銀月義羽 東漢末年顯大志,重視天道萬業紅。不知多少虎狼諷,只嘆仁義以污渾! 【七律】贊曹公孟德 三分天下有其一,關東義士首起兵。 屯田數載救黎民,官渡一戰挫傲軍。 豪氣萬古觀滄海,漫漫長路短歌行。 千秋霸業傳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政治成就
三國演義中將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葯。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盪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董卓擅行廢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袁術稱帝刻璽、袁紹欲私立新帝的亂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

易中天

康熙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5.4-1722.12.20),清聖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死後葬於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全球通史》的評價
皇寺廣場大型雕塑——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在平定內亂和抗擊沙俄入侵等方面,都立下了非凡的功績。他廢除圈地,把明朝藩王的土地分給百姓耕種,恢復了發展了農業生產。——《中國大網路全書》 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第35頁]。 1.5億甚至更多的天朝(中國人這樣稱呼他們的國家)臣民,正經歷著一次經濟、文化復興 [第35頁]。 正是這個「野蠻」民族,在17世紀中葉湧入中原,取代腐敗、垂死的明王朝而建立起了清政府。滿族人成功地鞏固政權,妥善應對西方列強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注意力,以及復興中華古代文化,是17世紀的歷史奇跡之一。[第35頁] 康熙皇帝是歷代中國皇帝中的最傑出者之一![第45頁邊框] 這次果斷的行動標志著康熙漫長專制統治的開始,在他當政期間,中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穩定、文化成就卓越。[第46頁] 在康熙的統治之下,清政權不但統治合法化,而且還統一了全中國,同時征服蒙古,開始了向外擴張進程,其疆域遠大於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46頁]盡管最初時清政權對使用火器有些保守,但是逐漸開始依賴火器。他們說服了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鑄炮,同時還從葡萄牙和其他歐洲商人手中購買大炮。[第48頁] 1683年,皇帝諭令每支八旗隊伍中必須要有一支火槍隊,這些火槍隊很明顯要由那些騎術糟糕的漢人組成 [第49頁] 許多漢族人把他們的忠誠毫不疑慮地從明朝君主轉到了清朝皇帝身上。 [第51頁] 城市手工業如棉紡織業、制陶業等也已從17世紀三四十年代經歷的蕭條陰影中走出來,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甚至還超過了以前的生產水平。[第53頁] 康熙當政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也急劇膨脹,有了長足的發展。[第53頁] 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第54頁] 他傷感地寫道:「我已准備將這份詔書作為我一生的總結」,「我深恐全國子民並不知道我內心潛藏的痛苦」。55年的統治耗盡了這位皇帝的精力:「雖然我已步入老年,但仍不能精心地休息一會兒,因此我認為整個國家只不過是一隻棄履,所有的財富都只不過是泥沙而已,如果我死了,沒有發生動/和諧/亂和災難,那麼我也就瞑目了。」 五年之後,康熙不幸染病逝去! [第55頁] 康熙統治時期使中國步入了繁榮昌盛的時代,這一時代並未因康熙的去世而終結。清帝國還在不斷壯大、拓展,並於1760年前後達到了鼎盛。[第55頁] ——《全球通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史學專家合力創作)
《清史稿》評價
《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史學家史景遷評價
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小說家高陽評價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閻崇年

8. 百家講壇

張良魂歸張家界

--------------------------------------------------------------------------------

在人間仙境張家界,有一天下奇觀——水繞四門。其西北角香爐岩的荊棘雜樹叢中,凸現一個舊土堡,乃漢室留侯張良的安息之地。墳塋雖毀,布滿苔蘚的《張良之墓》墓碑仍在。據說張家界名稱的由來,乃張良所賜。而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引《括地誌》雲:「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
張良究竟葬在何處?在沛縣還是張家界?
張良字子房,是漢室三傑之首。他總攬全局的戰略眼光和決勝千里的超人智慧,為建立強大的漢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蘇軾在其《留侯論》中稱頌他有「蓋世之才」。但他在漢朝建國以後,卻沒有擔任什麼具體的顯官要職。身體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於名利,對同君主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有清醒的認識。他只求頤養天年,不願捲入政治斗爭的漩渦。他把自己的退隱思想用「學辟穀,導引輕身」加以掩蓋,並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於是,退隱驪山西麓的密林中,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專習道家導引之術,雲游山水之間。
公元前195年4月,漢高祖劉邦駕崩,漢惠帝劉盈即位。劉盈「人為仁弱」,朝廷實權操在呂後手裡。呂後對張良曾設計保太子之功感激不盡,對張良帷幄運籌、決勝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設盛宴把張良召進宮來,希望張良出山輔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對張良的學道之舉不以為然,勸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並「逼」著張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張良回去後,上吐下瀉了一番。他對呂後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達,豈能不會預見到日益壯大的呂氏集團與根深蒂固的劉氏集團將會有一場流血拚殺!對呂後請他出山扶持惠帝之舉,他不敢當面拒絕,請求容他回去仔細考慮一下。呂後不敢逼得太緊,答應了。可是張良回去後就在人間「蒸發」了。以致張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間。總之,張良離開長安後,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離開人世。他到底哪裡去了呢?
回故鄉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或去封邑留縣(今江蘇沛縣東南)都不大可能。因為他背著呂後離開長安的。按呂後的脾氣,你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膽敢陽奉陰違,推諉抗拒,就殺你的頭,滿門抄斬或夷你三族。韓信的鍾室之難並夷三族,就是她的「傑作」。如果她想到這個「蓋世之才」今後可能會為劉氏集團所用,與呂氏集團作對,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鄉、去封邑無異於自投羅網。只有可能追隨赤松子的仙跡,雲游山水,歸隱林泉。「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僅搞不準他仙逝的年月,對他的游蹤事跡也沒法記錄了,留下了歷史的空白,但人民沒有忘記他。
赤松子何許人耶?相傳為神農時雨師,後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讀史方輿紀要》、《列仙傳》、《明統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記載,曾浪跡湖南。早在屈原的《遠游》中就說:「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在南縣、華容、岳陽、瀏陽、常德、沅陵、澧縣、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縣志中,都有赤松子曾來游歷的記載,留下了大量傳說和遺跡。如南縣有赤松亭,亭內原有赤松子睡像,並有詠赤松子的對聯。不知何年赤松子來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縣,先上張家界,再登天門山。見天門山孤峰聳天,充滿靈氣,就在此結廬居住、煉丹。迄今丹灶峰還留有丹灶。清代詩人葉守禮有詩詠曰:懸崖峭壁絕塵寰,上有仙人學煉丹。煉得丹成鶴已去,獨留丹灶在峰巒。
張良秘密從長安出走後,循赤松子足跡,也到了湖南。從一些府志、縣志的記載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漢水入長江過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轉湘西的。岳陽、瀏陽都有相師山。據縣志記載,是張良追隨老師赤松子足跡,在這里瞻仰過老師的仙蹤遺跡。又歷經千難萬險,來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與崇山相鄰的天門山,後又輾轉來到了青岩山。這里神奇秀麗,別有洞天,正是張良尋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結廬隱居下來,修行學道,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並賜名青岩山為「人間仙境張家界」,最後長眠在這里。《澧州府志》、《永定縣志》均載:「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跡。」
耐人尋味的是,張家界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呂後發覺張良潛逃後,果然大怒。她根據地方官密報,得知張良隱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詔給武陵郡太守發兵三千捉拿張良。張良率弟子、山民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糧盡彈絕,眼看圍困的山寨被攻破,張良師父黃石公前來助戰,迫使太守退兵。這個山寨後被取名黃石寨。張良去世後,呂後還下密詔令武陵郡喬太守到張家界尋找張良墓冢,但沒有找到。因張良的子孫為防官府掘墳毀冢,把張良遺體葬在水繞四門西北角100米處很高的香爐岩上,要幾經攀緣才能爬上墓地。這里風景極佳,也十分隱蔽。以致年長日久,連張良的後人都茫然了。後經一位陰陽先生反復查考才又找到,並賦詩雲禾け榍嗌窖骯湃耍�拿潘�頻眉殉牽幌懵�疑暇賞簾ぃ�捍�艉鈁帕擠亍?
總之,於情於理分析,再從方誌古籍、歷史遺存、詩詞歌賦、民間傳說等多方面考究,張家界應該是張良真正的長眠安息之處。留城附近的張良墓,只能是封邑的官員百姓為感念張良修建的衣冠冢。史學家張毅在其《一代謀臣張良》中引用《括地誌》之說後寫道:「不論是誰出於什麼動機,把張良的遺體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純屬庸人自擾。」在兩千多年前的條件下,留城的百姓和官員怎能知道浪跡天涯的張良死在何時何處?即使知道了,又怎麼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嶺把遺體運回留城?
張良將超人的智慧和明哲結合在一起,既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又避禍防患得善終,樹立了封建社會中帝王之師的一種典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從東漢鄧禹、三國諸葛亮、宋朝趙普、明朝劉基等人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張良的某些基因。

9. 百家講壇節目里具體哪幾期有提到張良的

你好,具體在百家講壇 2011年 第81期 謀聖受封。

熱點內容
越夜越野小說現代 發布:2025-05-10 01:03:15 瀏覽:881
類似詭秘之主的完結小說 發布:2025-05-10 00:45:51 瀏覽:799
英語書蟲推薦小說 發布:2025-05-10 00:45:41 瀏覽:64
清新校園小說大學小紅書 發布:2025-05-10 00:43:59 瀏覽:879
無敵流玄幻搞笑小說完本 發布:2025-05-10 00:43:10 瀏覽:443
推薦已經出版的小說 發布:2025-05-09 23:23:28 瀏覽:544
盛世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09 22:48:44 瀏覽:58
至高奇跡小說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09 22:44:07 瀏覽:12
現代軍工業小說 發布:2025-05-09 22:43:28 瀏覽:494
壞蛋是怎樣練聽書 發布:2025-05-09 21:48:57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