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懶人聽書朗讀
Ⅰ 哪兒下於右任《國殤》朗讀下載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3%DA%D3%D2%C8%CE%A1%B6%B9%FA%E9%E4%A1%B7
這里有兩篇視頻錄像,你可以看看,下載地址你可以去優酷,那裡也有,大你我不懂朗誦所以沒辦法告訴你好壞。
於右任臨終詩國殤
於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謝世後晚年在台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大陸不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Ⅱ 求:於右任的《望大陸》(又名《國殤》)的詩歌朗誦。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山之上,國有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野茫茫;
山之上, 國有殤。
《望大陸》是於右任先生晚年的一首絕唱,全詩分3節,共56字,以「騷體」為樣,反映出老人對愛國詩人屈原的鍾情。最後一句「國有殤」是借用屈原《九歌》中「國殤」一詞,表達自己以身許國的深深的愛國情懷,也表現出凝望蒼茫大地、歸期無日的深切悲痛。綜觀全詩,詩歌中隱約表現出了他強烈期望兩岸統一的情感和渴望回歸大陸的心情,也表現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實現心中期望的失望情緒,更感痛徹骨髓的是他未能回到大陸,回到故鄉,與故舊親人相見,也道出了無數他鄉遊子的心聲。
於右任先生這首《望大陸》,確是一首震撼中華民族的哀歌!
Ⅲ 求國殤朗誦的斷句法和朗誦配樂
問下你要的是哪 國殤 啊 是不是這個 啊
你下載後 看看
http://www.yuwen123.com/Soft/200605/8323.html 《楚辭·九歌·國殤》屈原
這裡面 各個 古詩的 朗讀多可以下的 http://www.yuwen123.com/Soft/List_334.html
Ⅳ 讀九歌·國殤時都要在哪裡斷句
九歌·國殤全是四三分句。
Ⅳ 屈原寫過什麼詩是帶有「國殤」二字的快速!!
《國殤》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
屈原《國殤》賞析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liè)余行(háng),
左驂(cān)殪兮右刃傷
霾(mái)兩輪兮摯(zhí)四馬,
援玉枹(fú)兮擊鳴鼓。
天時懟(ì)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xié)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譯文: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著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賞析】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裡,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屍體,靜卧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汪涌豪)
《國殤》教案1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體會《國殤》通過塑造和歌頌為國犧牲的英雄,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敘和贊相結合的寫法。
3.背誦這首詩,並能正確解釋重點字詞。
教學重點
詩中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描寫古代戰爭的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介紹屈原及《楚辭》
導語:今天我們學習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首詩《國殤》。屈原,這個偉大的名字我們一定不陌生。
(1)誰能說說你了解的屈原?(什麼時代的人?哪國人?有哪些作品?有關他的傳說故事)(2)自讀注釋①畫出有關屈原的介紹,(3)題解。《國殤》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辭》是很具有楚國的地方特點的詩歌。在詩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詩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戰國時楚國的民間祭歌,屈原將其加工後,改造用來祭悼為國捐驅的楚國將士,「殤」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國的年輕戰土們為保衛祖國死在野外,所以稱之為「國殤」。
二、朗讀
1.教師范讀全詩並用《十面埋伏》配樂。(教師范讀時要富於激情,使學生受到感染。)
2.學生自讀,要求在文中標出生字的字音,讀准字音。請學生分別讀,看看誰讀錯的字音最少,齊讀,要求放開音量,大聲朗讀。
三、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1.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先自學前10句。
要求:認真看注釋後,把重點詞標在書上的空隙處,每標一句,都要自己試著串講一句。
教師可對學生認為較難理解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如「車錯轂兮短兵接」(車:戰車,兵:兵器)等,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在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後,讓學生自己試著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思考,逐步鍛煉概括能力。)
教師在學生概括的基礎上,用富於激情的語言,把這部分內容串講一下,讓學生對這前10句詩有較為完整、全面、生動的印象。(可參考《教參》。) 學習「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這兩句時,可結合已學過的課文《鄧稼先》中的一段《弔古戰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讓學生對照詩句學習,展開豐富的聯想,通過對《弔古戰場文》這段精彩的環境描寫,使學生更體會到精練詩句中的豐富內蘊。
2.繼續學習這首詩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學,自己串講,概括後8句主要內容。)
在了解了這幾句詩的內容後,教師可提出幾個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這兩句有什麼內在聯系?「路超遠指的是離哪裡遠?從這兩句可看出戰土們怎樣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兩句詩可以用我們現在在紀念英雄人物時常說的什麼話來概括?(「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有不少同學可能會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詩中的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鬼雄」二字,就是來源於屈原的詩。讓我們結合這句詩再來讀讀《鄧稼先》這篇課文中引用的一首詩歌吧。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 要將雙手 撐天空
長江大河亞洲之東 峨峨昆侖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從屈原的時代到現在已經過去幾千年了,幾千年來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屈原詩中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一直光照著現實,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3.《國殤》從題目看是一首悼亡詩,學習了全詩之後,同學們回味一下,這首詩給人的是一種悲哀的感覺嗎?(啟發學生回答)有了感性認識後,讓學生自已總結詩的主題,教師可給出下列詞:不僅……更重要……激勵、同仇敵愾、振興等等。
四、了解《國殤》敘贊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不知同學們是否注意到這首詩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解釋敘贊相結合的寫法。
五、朗讀
播放《十面埋伏》的錄音,讓學生在錄音的伴奏下,帶著感情大聲誦讀這首詩。
《國殤》教案2
古詩詞的學習不同於白話文,也不同於現代詩。由於距今年代久遠,又有不少生字詞,古今異義,通假字等,學起來有些困難,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貫穿誦讀教學這條紅線,穿插不同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好古詩。下面介紹幾種教學方法供參考。
一、介紹背景知識——引發興趣法
介紹詩歌的演變,古詩詞在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上的作用,繼而引到要講的《國殤》的作者和詩歌產生的背景上。介紹《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介紹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身世、經歷、重要作品以及《國殤》產生的特定背景和史實。
二、初步查閱誦讀——難點突破法
學習古詩最重要的途徑是誦讀。誦讀的前提是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教師要幫助學生一起找出《國殤》中的生字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古漢語中的助動詞等等,讓學生以自查字典為主,教師輔以必要的講解,經過這樣反復的查閱和初步的誦讀,突破艱澀難懂的字詞關,力求做到准確讀出每一個生字詞,連貫讀出每一句子,清清楚楚地讀出整篇課文,為理解全詩打下良好基礎。在誦讀詩文時,教師要點撥學生讀七言詩的一般規律及特殊節拍,使學生讀出韻律和節奏來。
三、理解詩文內容——整體把握法
整體把握的最大特點是重視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從整體輪廓上給學生以知識,絲毫不讓學生產生支離破碎的感覺。為達此目的,在熟讀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穿插採用分句講解、重點提問、詩文共證、表格提示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整體理解和把握詩文的主要內容。
1.分句講解:按每一詩句的字面意思和暗示表達的深層含義進行講解,以達到示範作用,兼顧水平層次不同的學生。
2.重點提問:設計一些能「突破一點,帶動全文」的提問,讓語文知識較好的學生來回答。如《國殤》為什麼要描寫戰斗的全過程,最後兩句對全詩起了什麼主要作用?
3.詩文共證:找取材相同但體裁風格不同的作品加以比照,印證,使得相互襯托、相得益彰。比如在講《國殤》時可以把初中時學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找來,一邊寫出《國殤》的詩句,一邊抄錄出《誰》文中「松骨峰戰斗」的片斷加以對應,將屈原在《國殤》中描寫的英雄戰士與在松骨峰戰斗的最可愛的人互相印證、襯托,由詩到文,由文到詩多次反復,加深對詩文主題思想的理解,擴大知識面。
4.表格提示;用簡潔清晰的表格列出與詩文有關的內容,如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框架結構、朗讀要領等,分項列出,讓學生一目瞭然,對全詩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和整體的把握。
四、 提高鑒賞能力——古詩改造法
這主要是針對語文層次較高的學生的教學手段,著重對《國殤》中的藝術特點和表現手法做細致剖析,並根據詩中的意境、內容、細節等做古詩改成現代小品文的實踐,注意借景抒情,贊敘結合的手法和各種修辭手段的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寫作能力。
《國殤》教案3
國殤
教學目標:
1、 通過作品賞析,感受壯烈的戰爭場面,體會戰士們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
2、 學習本文剛健質朴的語言;
3、 了解楚辭的一般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詩歌第一段戰斗的壯烈場面
難點:屈原對戰士的高度評價,並上升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
教學過程:
一、 作者介紹: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的生平資料,比較可信的僅有《史記》中一篇傳記。這篇傳記似乎存在錯亂,有些地方不易讀明白。現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敘,和研究者中較流行的看法,姑且對他的生平描繪大致輪廓。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祖先封於屈,遂以屈為氏。屈原年輕時受到楚懷王的高度信任,官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本傳),是楚國內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據推算,他當時僅二十多歲,可謂少年得志。後有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進讒,說屈原把他為懷王制定的政令都說成是自己的功勞,於是懷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這以後,楚國的內政外交發生一系列問題。先是秦使張儀入楚,以財物賄賂佞臣靳尚和懷王寵妃鄭袖等人,用欺騙手法破壞了楚齊聯盟。懷王發現上當後,大舉發兵攻秦。可是,丹陽、藍田戰役相繼失敗,並喪失漢中之地。此時屈原曾受命使齊修復舊盟,但似乎沒有結果。此後由於懷王外交上舉措失當,楚國接連遭到秦、齊、韓、魏的圍攻,陷入困境。大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漢北一帶,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懷王三十年,秦人誘騙懷王會於武關。屈原曾極力勸阻,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結果懷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後死於秦。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他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①。
① 參見聞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詩雲:「因想蒼梧郡,茲日祀東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還保存著端午節祭東君的習俗。
屈原與楚國最高統治集團的沖突,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針上,屈原主張與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眼光。而懷王貪利受騙,頃襄王畏怯妥協,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確主張,反而因為他堅持己見而加以懲罰。在內政方面,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他向慕儒家傳說中的聖君賢臣,對政治抱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態度。同時他又蔑視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這當然也會使許多人與他為敵。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劇的重要原因。從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個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這種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層權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難以在這個圈子裡長久立足。還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時候,上官大夫就輕而易舉地使懷王疏遠了他,這不能說完全是由於懷王的昏庸(否則無法解釋懷王起初怎麼會重用他);應該說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義態度,同實際的政治環境本來是難以協調的,何況當時楚國又正呈現衰亂的狀態。在歷史上,像這種詩人氣質與環境的矛盾,不斷地造成人生悲劇,同時也造就優秀的文學。
屈原的作品,在《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五篇。《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為《離騷》、《九歌》(計作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於宋玉名下(《漢書·藝文志》基本上是以劉向、劉歆父子《七略》為依據,《楚辭章句》則是為劉向所編《楚辭》作的注釋。所以這兩種理應是一致的)。可知對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歸屬和真偽,漢代就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招魂》仍應遵從《史記》,視為屈原之作;《遠游》、《卜居》、《漁父》,則偽托的可能性為大。
二、疏通課文
操吳戈兮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土爭先。
• 手拿著長戈啊,身穿著鎧甲,
• 戰車輪轂交錯啊,短兵器相拼殺。
• 旌旗蔽日啊,敵兵多如雲,
• 箭矢交互墜落啊,戰士沖向前。
• 凌余陣兮躐余行,
• 左驂殪兮右刃傷。
• 霾兩輪兮縶四馬,
• 援玉桴兮擊鳴鼓。
• 天時懟兮威靈怒,
• 嚴殺盡兮棄原野。
• 敵侵我陣地啊,踐踏我隊形,
• 駕轅左馬死啊,右馬又受傷。
• 戰車兩輪陷阿,戰馬被羈絆,
• 戰士舉鼓槌啊,擊鼓聲震天。
• 老天也怨恨啊,眾神皆憤怒,
• 戰士被殺盡啊,屍體棄荒原。
• 出不入兮往不反,
• 平原忽兮路超遠。
• 帶長劍兮挾秦弓,
• 首身離兮心不懲。
• 誠既勇兮又以武,
• 終剛強兮不可凌。
• 身既死兮神以靈,
• 子魂魄兮為鬼雄。
• 英雄們此去啊,不再盼回還,
•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遙遠。
• 佩帶著長劍啊,夾持著秦弓,
• 身首已分離啊,忠心永不變。
• 戰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 剛強徹始終啊,士氣不可侵。
• 將士身雖死啊,精神永世存,
•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稱英雄。
三、鑒賞
同群:愛國主義之贊歌 千古祭文之絕調——讀《九歌•國殤》
中央電大文法部 韓傳達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閃耀的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有著無數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國殤》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國殤》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對象有天神,如《東皇太一》(天上最尊貴的神)、《雲中君》(雲神)、《東君》(日神)等;有地只,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獨《國瘍》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只,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二十歲)笄(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於二者之殤也。」所謂「國殤」,就是指為國犧牲的將士。將為國犧牲的將士和天神、地只同等祭祀,已足可見出作者對這些犧牲了的愛國英雄們懷著多麼祟高的敬意,而誦讀全詩,我們更能感覺到詩人胸腔中沸騰的熱血。
全詩可分兩大段。從開頭至「嚴殺盡兮棄原野」為第一段,是敘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及壯烈犧牲的經過。
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製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製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鋣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製做的鎧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並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這是一群英雄戰士奔赴戰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斗。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Ⅵ 古詩《夏日絕句》的朗讀節奏是什麼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4、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譯文:著的時候應當做人中豪傑,死了之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沒有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賞析:此詩創作於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砸壞了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後來,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夜晚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沒有平反叛亂,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
Ⅶ 國殤屈原斷句
九歌·國殤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Ⅷ 求屈原 國殤 教案
《國殤》屈原教案標簽: 雜談教學目的:1 了解楚辭的一般知識;了解楚辭的形式特點。2 了解楚辭所體現的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3 理解本詩所歌頌的勇毅愛國精神和不屈的戰斗精神。理解詩歌洋溢著的濃郁的愛國情感。教學重點:了解楚辭所體現的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教學難點:詩歌中所歌頌的勇毅愛國精神和悲壯美。教學方法:主體交互法,討論法,講授法。教學進程:第二課時 一 學生交流有關屈原和楚辭的知識。 1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屈原名平字原,我國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詩人,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等,屈原詩採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構思奇特,想像豐富,文采華麗,富有浪溫主義精神,開創「楚辭」這一新詩體。 2 「楚辭」的兩個概念:詩集和詩體。 二 課文朗讀,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三 課文串解 1 詞語掌握: 實詞: 操 被(pi) 錯 交 凌 躐 殪 縶 援 枹 懟 嚴 忽 超遠 懲 誠 武 靈 毅 虛詞: 兮 以 通假字:被同披 霾同埋 反同返 2 句義理解。要求能夠用現代漢語准確地翻譯詩句;前後語句要連貫。 3、「國殤」的會義:以祭奠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故名之。
4、前十句描寫戰斗進程及場面層次分析。
1)寫楚軍將士被堅執稅,准備迎戰敵人。
2)描寫敵我雙方戰車交錯,短兵相接的戰斗場面。
3)用旌旗蔽日的誇張和敵人眾多如雲的比喻,形容敵人的強火。
4)寫戰士冒著箭雨奮勇爭先。
5)6)寫敵軍沖進楚軍陣地,傷亡慘重。
7)8)寫戰斗結束,楚軍全部犧牲,棄屍原野,
此部分層次井然地描寫戰斗進程與慘酷悲壯場面,表現了楚軍將士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
四 作業 1 抄譯課文。 2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一 討論: 1 你從課文的描寫中看到了什麼?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提示:本詩的描寫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可以說,前半首的每一句詩,都是由一個個具體可見的畫面構成的。閱讀時,應注意把握它的形象性。 屈原的詩歌,多具有極強的情感,本詩也不例外。除後半首直接抒情外,前面的描寫中,也都融注了極強的感情,要注意把握。 2 從上面的討論中,你可以看到屈原本詩有哪些藝術特點? 提示:A 用直陳手法鋪寫戰斗場面,繪聲繪色,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氣氛。 B 語言剛健質朴,與他其它詩歌的語言有較大差別。 3 從詩所描寫的內容看,作者所謳歌的是一些失敗的將士。對此,你有何看法? 二 文言文語言知識(2) 古今異義 1 詞義的擴大:江 河 2 詞義的縮小:臭 薨 3 詞義的轉移:鍾 顏(色) 4 詞義的消亡:騏驥 5 詞義的產生:責(債) 6 感情色彩的轉移:卑鄙 鉤心斗角 三、總結全文主旨這首詩描寫了楚軍將士不畏強敵,英勇殺敵的場面,歌頌了他們剛毅勇武,寧死不屈的精神,體現出對死難將士的深沉哀憚和由衷贊美,是一首洋溢著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傑出詩篇。
四、作業 1 用散文的筆法改寫本詩。 2 拓展閱讀:《離騷》節選。改寫前十句為戰爭場面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