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嶽麓版歷史必修一聽書

嶽麓版歷史必修一聽書

發布時間: 2022-05-12 07:20:38

『壹』 高中歷史嶽麓版字數

約6.57千字。
嶽麓版高中歷史電子課本由電子課搜集於嶽麓書社,高中歷史電子課本僅供廣大師生朋友網上備課用。
本次系列課講的是嶽麓版歷史必修一中國近代史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了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勝利。嶽麓版比人教版更為科學;嶽麓版比人教版貫徹得更為徹底;嶽麓版具有鮮明的特色;嶽麓版教材比較突破傳統。觀點新穎,積極採納了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嶽麓版教材的編寫者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最新史學研究成果,觀點新穎獨特。

『貳』 嶽麓版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體系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1. 原始社會 ①舊石器時代(遠古時代)---元謀人、北京人(原始人群);山頂洞人 ②新石器時代(農耕時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大汶口居民、黃帝堯舜禹時期的居民(氏族公社) 2.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名稱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體形特徵 生產情況 生活情況 社會組織 元謀人 約170萬年 雲南省元謀縣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會製造工具,把石頭打製成石器 會使用天然火、並會保存火種,過群居生活,靠狩獵、採集獲取食物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萬8千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 與現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開始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用骨針獸皮縫制衣服,織網捕魚,採集、狩獵;項鏈、愛美;共同勞動,無貧富貴賤 氏族生活,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 3.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 居民 體質 工具 用火 組織 北京人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石器、木棒、狩獵、採集 用天然火並會保存火種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與現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開始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用骨針獸皮縫制衣服,織網捕魚,採集、狩獵;項鏈、愛美; 人工取火 氏族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 4.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5. 早期人類結成小群體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 6. 列表歸納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概況 居民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時間 距今6000年 距今五千多年 地域 浙江餘姚河姆渡(長江流域) 陝西西安半坡(黃河流域) 工具 磨製石器、骨器(耒耜)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木耒、石刀、箭頭、魚叉、魚鉤) 農作物 水稻 粟、蔬菜 房屋 干欄式 (適應當地潮濕悶熱的氣候) 半地穴式 (適應北方乾燥寒冷的氣候特點) 畜牧 飼養豬、狗、水牛 飼養豬狗 手工業 黑陶 彩陶、紡線、織布、制衣 7.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異同 相同:1)都處於氏族公社時期;2)都使用磨製石器;3)都開了原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4)都開始了定居生活。 不同:1)所處地域不同(河姆渡居民處於長江流域,半坡居民處於黃河流域);2)種植作物不同(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3)使用陶器不同(河姆渡居民使用黑陶,半坡居民使用彩陶)。 8. 下列氏族公社人類遺址的地理位置自西向東:半坡原始居民(陝西西安半坡(黃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浙江餘姚河姆渡(長江流域))---山頂洞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大汶口原始居民(山東泰安縣大汶口一帶,距今四五千年,中晚期的典型器物是原始瓷器。) 9.在原始時代,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生產、生活集體叫氏族。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都是氏族村落遺址。 10. 部落:原始時代的一種社會組織,由兩個以上血緣相近的氏族組成。 11. 4千多年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有三位傑出的部落首領:炎帝,姓姜,號神農氏(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黃帝,姓姬,號軒轅氏;九黎族首領蚩尤。 12. 傳說中的黃帝生活在相當於我國原始社會的大汶口文化中期。 13. 我國原始社會走到了盡頭,是在禹任部落聯盟首領時。 14.黃帝在歷史上有哪些貢獻? 1)為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貢獻:距今四五千年,黃帝聯合炎帝在涿鹿大戰中打敗蚩尤,炎黃部落結盟,逐漸形成華夏族。 2)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貢獻: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文字,大撓作干支,伶倫編出樂譜。後人尊他為「人文初祖」。 15. 部落聯盟:原始時代後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它打破了原來氏族部落的界限,成為地域性的社會組織。 16. 堯舜禹時期實行什麼辦法推選部落聯盟首領?大禹有什麼貢獻? 實行「禪讓制」(是一種部落首領更替的制度,推舉有德有才的人擔任部落首領)。 大禹的貢獻:1)治水有功,三過家門而不入。2)公元前2070年,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叄』 高中嶽麓版的歷史必修一,三重點考哪幾個單元大題一般會出哪幾個單元

現在回答是不是晚了– –, 必修三是第一、第三、第五單元出大題,而且分值比較高,一般都出互相比較的.

『肆』 嶽麓版歷史必修一復習知識點總匯

在這里的還不錯http://wenku..com/view/1a06cd85b9d528ea81c7794b.html

『伍』 高中歷史必修一(嶽麓版)每課知識點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約前2070--前1600) 第一個國家政權,依據 :出現公共權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內服外服

2、 神權色彩: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3、 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優先的,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各國有很大自主權.

三、 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國(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證王室強大,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各地,廣建諸侯國

1)內容:周王:最高統治/王都鎬京/都城王畿/直接駐地

同姓:分封主體/富庶之地/戰略要地/土地人口

異姓:功臣姻親的待遇與親族類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們對付商人。

2)影響: A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B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C形成 「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矛盾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體系——大宗、小宗相對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B確立分配繼承製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C利於凝聚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3、禮樂制:政治生活准則,實質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為表,是宗法制的實質;宗法制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現形式,;兩者互為表裡,相互聯系。

第2課 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一、 秦朝的統一 (前221年)

1、 條件: A春秋開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壞,大宗頻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並戰爭使小國逐漸被大國吞並。

B戰國時,新興地主奪權,諸候競爭,各國變法。

二、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確立

1、 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表現: A皇權至上 B皇位世襲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別輔佐皇帝處理政;監察百官;

管理軍務,它們之間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3、 地方:郡縣制。皇帝任命郡縣官員。郡縣鄉里

4、 選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細密、嚴苛,輕罪重刑。

三、影響:形成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

對2000多年中國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一、 西漢 1、 王國問題出現:西漢初年,郡國並行

2、 解決:A 漢景帝:削藩、平叛、廢權B 漢武帝:設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響——鞏固大一統,促進經濟發展,東漢後期,出現外戚和宦官專權

二、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1、背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後周改革—陳橋兵變—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入手加強中央集權

A收精兵:禁軍由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統領,發兵權歸樞密院。

B削實權:削弱宰相、節度使、州郡和官,下設通判向朝廷直接奏報。

C制錢谷:州郡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3、 影響:A改變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C中央與地方分權斗爭處於絕對上風 D皇權與相權矛盾變的突出起來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運行機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

2、影響:

A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 B相權分割,利於加強皇權

二、 宋朝:分相權:「中書門下」—--行政、樞密院—軍事、「度支、鹽鐵、戶部」—--財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書省,宰相權勢過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廢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襲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訓,控制相權,加強皇權。

2、 概況: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親自掌管六部。

3、 影響:1600年丞相制度被廢除,專制發展到新高度。

(二)內閣的演變

1、 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因廢除丞相後,事務繁多而設。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協助章奏,

不參與決策。

2、 設立內閣:明成祖正式設立。「票擬」、「批紅」

五、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1、 背景:清朝建立,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軍國大事,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

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 概況: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職權不斷擴大,本身品級不高,不得私自

交往,日夜輪流值班,只能跪受筆錄。

3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C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

六、 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遭到壓制。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古希臘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1、 城邦:一種國家形態,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2、 殖民擴張:A 原因: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地少人多。

B 影響:促進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吸收先進文化成果;為創造獨特文明奠

定了牢固的基礎。

3、 城邦政體——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成年男性成員。婦女、奴隸、外邦公民

沒有公民權。

B 政體類型:君主制、寡頭制僭主制、民主制、貴族制

4、 影響: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權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寶貴經驗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體的發源地)

一、民主里程

1、 民主初興----貴族制:前8—前6世紀,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由君主制

終身制、世襲制走向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

2、 走上正軌: 梭倫改革

3、 確立民主: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榮: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A.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審決國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參與、知情、發言、選舉和

被選舉權。最重要的程序是辯論,促進了對知識的崇尚,大學說家輩出。

B.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准備提案、主持大會、公民大會休會期間最高

權力機構。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C.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審核任職資格,避行賄舞弊

三、 意義和局限

1、 積極:A為人類提供了集體管理的新形式

B多數人參與,決定更民主

2、 消極:A非公民無民主權利

B婦女沒有政治權利,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

C偉大文明的催化劑,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 從共和國到帝國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爾小國,行君主制。

2、 貴族共和制

A執政官:共有兩名,任期一年,權力相等,選舉產生

B元老院:決策機構,貴族組成,政事共商,少數從多數

C公民大會:平民參加,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議案。

D保民官:平民斗爭的結果

3、 帝制

(1)原因:積極對外擴張,成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則被廢棄,逐漸走向帝制

(2)概況:A 屋大維——前27年,採用元首制。實質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羅馬進

入200年穩定時期,史稱「羅馬和平」。

B
戴克里先——實行公開君主制。

二、 《十二銅表法》

1、 編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議下,編訂十個法表,為貴族利益服務,

前450年,增編兩個法表而成。

2、 內容:基本是未成文的習慣法匯編。明確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既得利益。

3、 影響:A雖未給平民帶來太多的好處,但是平民的勝利。

B貴族不能象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C羅馬法的淵源,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紀後,帝國統治者整理、匯編各種法律,最終形成羅馬法體系,代表為

查士丁尼法典。

2、 組成:《法典》,《法學總論》、《學說匯纂》、《新敕》,總稱《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

查士丁尼法典。

3、 影響:
A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B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8課 英國漸進的制度創新

一、《大憲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2、簽署:13C初限制王權,保障貴族,騎士與市民利益。

3、影響: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權

二、《權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權

2、影響:A確立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B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C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由人治轉向法治。

三、責任內閣、

1、形成:光榮革命後,國王「統而不治」,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

為第一任首相。

2、 職責: 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3、兩黨政治:19世紀中,議會選舉成為兩大政黨權力角逐的戰場。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

台組閣。

四、 英國君主立憲制

1、特點: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以國王為元首,以首相為最高行政首長,以代

議制民主為基礎。

2、發展:隨著工業革命深入,工業資產階級在1832年選舉中取得更多席位,確保資產階

級政體的穩定。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一、聯邦憲法

1、 背景:美國面臨新問題(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A邦聯的鬆散狀態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和主權

B需要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

C力求在大國中確保共和政體

2、 制定:1781年費城制憲會議

3、 原則:A、聯邦制原則。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長官,即總統;國會掌

管聯邦財政;建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這上的聯邦司法體系,但各州保留較

大自主權。

B、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C、民主制原則:總統和議員由民選產生。

二、聯邦制度

1、概念:中央與州分權,國家主權屬於聯邦,聯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完善:憲法第13、14條修正案規定廢除奴隸制,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

3、影響: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政治前提。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一、 初創共和: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
法國大革命(起因、標志、含義)

2、《人權宣言》(時間、機構、影響)

3、《1791年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三權分立。

4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1、政體演變:法蘭西第一帝國---波帝王朝復辟---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2、《拿破崙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范

三、確立共和-----標志: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四、維護共和:議會選舉中,共和派取得勝利,對憲法進行補充,堵塞了君主派復辟之路。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統一

1、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經濟連成一體,封建割據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2過程:1864——1870年,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籌劃下,發動了三次三朝戰爭,完成了統一。

3影響:這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和

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1871年,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1、性質:《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制。帝國國會為人民代表機構,由普遍平等

的直接選舉產生,雖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濃厚專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國家權力。

2、局限:專制色彩濃厚,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深遠。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1919年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權力,並頒布魏瑪憲法。

2、局限:沒有摧毀舊帝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薄弱。

3、結局: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統治

4、啟示:在德國這樣專制主義影響深遠的國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

的社會變革。
剩下的去http://blog.sina.com.cn/liuziyihhs自己看

『陸』 求(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或提綱(新課標)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餘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台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後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並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後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

漢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東漢光武帝:設尚書台,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並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後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 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後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 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 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 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一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於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集權於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後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實行部落貴族共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臘文明的搖籃
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①經濟: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因此,希臘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較發達。
②對外關系:由於航海與海軍對古希臘有重要意義,地少人多的古希臘人往往憑借這方面的優勢向海外殖民擴張。
③政治: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雅典民主政治
梭倫: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級公民都可參加,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克利提斯:設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發放觀劇津貼,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意義:①創新性: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民主的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優越性:多數人決策,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公職人員有多數人選舉產生,時期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進步: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希臘文明成為古代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僅僅是對公民群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職由選舉和抽簽產生,這種輪番而治極有可能導致極端民主化,導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他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
意義:①是平民的勝利;(原因: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②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系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共和國,1688 光榮革命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願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至高無上,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徵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於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於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九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發
1791~~1792 君主立憲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國
1804~~1814 第一帝國
1815~~1830 復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國
1852~~1870 第二帝國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
影響:共和體制最終確立,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權任命帝國首相和帝國官員;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有權簽署和公布帝國法律並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總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預算。
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點

政體 國家元首及權力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權力
與地位 權力
中心
英 君主立憲制 國王世襲;
國王僅扮演儀式性角色,是國家的象徵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擁有最高行政權和創意立法權; 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德 皇帝是帝國元首,世襲;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簽署公布法律和監督法律實施,統帥軍隊,任命軍官; 皇帝任命首相與官員,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 直接選舉產生,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只有批准預算權。 皇帝
美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立法否決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和組織政府的權力; 總統任命政府高級官員,政府對總統負責 擁有有立法權、財政權,與總統、聯邦法院相互制約 總統
法 民主共和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具有創議法律權、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內閣向議會負責。 擁有選舉總統權、立法權、創議法律權;總統和各部部長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議會
核心特徵:代議制民主;
議會擁有的共同的權力: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鴉片戰爭
1背景:(1)在中英對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2)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3)工業革命後,英國急需打開中國市場,使中國成為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2中國的禁煙運動:(1)原因:鴉片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2)對虎門銷煙的評價: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
3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4 虎門硝煙:面對鴉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緝拿煙販,收繳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即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戰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經濟上,戰前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後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經濟開始解體。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戰前是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戰後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質的變化: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⑤思想領域的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思想開始萌發。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開端。
鴉片戰爭後,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英國從中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美國和法國也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
鴉片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英、法不滿足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性質:侵略的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①1856年,英法以「修約」訛詐遭拒絕為機會,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②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先後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③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攻佔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並洗劫了圓明園。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三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內容:(1)增開天津為商埠;(2)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⑤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的局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響: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十一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①興起:金田起義 1851年
②發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③全盛:1853-1856年進行北伐、西征和東征
北伐:目的:是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領導人:林鳳祥、李開芳。
結果:由於孤軍深入而失敗。
意義:牽制了敵人兵力,為西征和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西征:目的:為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領導人:賴漢英
結果:石達開大敗湘軍,鞏固了天京
東征:目的:為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
領導人:秦日綱
結果:奪取揚州攻破江北江南大營,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主要內容:
①基本內容是關於土地分配,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關於產品的分配,規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絕對平均分配的方案。
(2)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頒布的革命綱領。
革命性:首先它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斗爭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在當時無法實現,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違背了小 生產者的本性,也不能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落後性:此綱領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
原因: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由於戰爭的環境,無法實施;
失敗原因: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過於強大,聯合絞殺太平天國。
②主觀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3)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歷史意義: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性質),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②它堅持14年,勢力達18省,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模③擔任反封建反侵略雙重任務。反對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④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
《資政新篇》
內容:政治方面:主張民主
經濟方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方面:興辦新式學校
外交方面:與外國自由交流,但不允許外國干涉中國內政
評價:《資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為振興太平天國而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的願望,沒有實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甲午中日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但國內市場狹小,希望從戰爭中尋找出路。(2)歐美列強持縱容態度。(3)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導火線。
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的運兵船,戰爭爆發。
(2)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失陷。
(3)黃海之戰:鄧世昌、林永升與艦同沉;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權。
(4)遼東之戰:聶士成率部抵抗;日軍製造旅順大屠殺。
(5)威海之戰: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表明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
內容: 一、割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二、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
危害: ①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同時,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
③開埠: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伸向內地;(最內地的重慶)。
④設廠:使外國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①巨額賠款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③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柒』 給我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嶽麓版

中國歷史部分

一、從內外服到封邦建國
1、夏出現於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2、商朝------內服、外服制度。
含義:內服(王畿)----商王直接管轄。外服----附屬國管轄。
特點:①彌漫神權----強化王權。②對附屬國控制力有限,附屬國有很大自主權。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①分封制:
前提:保證王室強大。
對象:宗族姻親、功臣、同姓親族(主體)、古老附屬國、殷商舊族。
內容:授土、授民(土地、物質、武裝、人口)
作用:a、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b、使西周貴族形成「周王、諸候、卿大夫、士「等級序列。 C、使周人的勢力范圍逐漸擴大。
目的: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實質:一種國家制度以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瓦解:生產力的瓦解。
②宗法制
概念:a、把血緣關系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
B、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政治地位的分配、繼承製度。
目的: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特點:a、嫡長子繼承製(核心)。
B、確立起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大宗、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C、既是家放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推行工具:周禮、禮樂制度。
作用:①保障各級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②凝聚宗族,防止紛爭,強化王權,「國」與「家」密切結合。
③禮樂制:
含義:各級貴族的政治生活准則。
目的: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春秋:
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②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③兼並戰爭。(奴隸制度逐漸崩潰)
2、戰國:
①大國國君不滿原封號。②在經濟、軍事上進行變革。③兼並戰爭(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3、秦統一六國:
條件:戰亂------人民渴望統一。兼並------大國吞並小國。商鞅變法------奠定基礎。
經過、時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於公元前221年贏政建立秦國。
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①措施:a、皇權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監察百官。
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c、郡縣制:為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更好地發揮有效職能。
d、制定選拔、考核官吏制度「最殿制」。
e 、法律細密、嚴明,輕罪重罰----指導思想。
②作用:打破傳統貴族分封制。奠定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三、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的斗爭
1、西漢
1) 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措施:a、推進郡縣制。b、逐一消滅異姓諸候王、功臣。c、大舉分封同姓諸候王。
結果:尾大不掉,賈誼晁錯上書。 目的:鞏固皇權,穩定天下。
★ 漢景帝----「七國之亂」。
a、公元前154年,採納晁錯建議,削奪諸候王國的封地。 b、吳王「劉濞」借口清君側,發動七國之亂。c、景帝平叛,廢除諸候王的政治權力。
2)中央集權:
★ 漢武帝「劉徹」
目的:強化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措施:①建立中朝(內朝)----削弱相權。
②設置刺吏----加強對地方控制,代表中央監察地方。
③實行「推思令」----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④酎金奪爵。
評價: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權力過於集中帶來弊端,外戚、宦臣互相傾軋,導致政局長期動盪。
2、唐代
1) 唐朝中葉「安史之亂」(755年—763年),使唐由盛轉衰。
2) 唐太宗封節度使,形成藩鎮林立的局面。
3、五代十國
1) 經過: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勢力進一步發展,形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及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稱為「十國」。
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 後周世宗積極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奠定基礎。
4. 北宋
加強中央集權:
措施:①收精兵,「三衙」一統兵權,「樞密院」調兵權,統兵權、調兵權分離,有利於控制軍權。
②削實權,●中央:樞密院掌軍權、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掌財權,宰相僅有行政權——相權一分為三。●地方:州郡直屬中央,設置通判。廢除了節度使管轄駐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各州郡的財賦,自留一小部分外,其餘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物質基礎。
影響:①造成「冗兵」 、「冗官」、「 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②改變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四、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1、隋唐
三省六部制 ①內容及順序 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②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有利於加強皇權。
2、宋
二府三司:二府------中書門下。三司:(財政)度支、鹽鐵、戶部
3、元
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歸入中書省。
4、明
廢丞相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對中書刊號省和丞相權力都嚴加控制,1380年廢除丞相並設殿閣大學士。
設內閣:明成祖設立內閣、大學士參與軍國大事商討,內閣地位逐漸上升,幫助皇帝起草奏章、批復意見(票擬),再由皇帝 「批紅」。
5、清
1) 承襲明制,設立內閣。
2) 重要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3) 軍機處的設立:直接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地 位------只能跪奏筆錄。
作 用------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二章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愛琴文明
1、 含義:指分布於愛琴海諸島及其周圍地區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 標志----王宮建築群(迷諾斯宮)、象形文字。
邁錫尼文明 特點----新的君主國興起。
標志----①王宮、衛城、王室、陵墓及刻有文字的泥版文書的大量出現。②各國因防禦需要藝術作品多與軍事題材有關。
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因外族入侵毀滅。
2、 古希臘城邦的興起
⑴公元前8世紀——6世紀走上復興之路,城邦逐漸發展起來。(城邦指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
⑵擴張的原因:地理環境對希臘歷史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山地多,農耕土地少,港灣眾多,航海業與海軍對古希臘人有重要意義,並憑借這方面優勢向外擴張。
⑶擴張的影響:①促進了古希臘各地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
②從東方吸收先進文化成果,為自己創造獨特的文明奠定基礎。
⑷城邦的特徵:小國寡民,長期獨立自治。
⑸概念:
公民------城邦公民並非指全體成年公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男性公民,婦女、奴隸、外邦公民完全被排除於公民范疇之外。
劃分標准----根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將城邦政體劃分為貴族制、民主制(最為流行)、君主制、寡頭制與僭主制。
實質-----公民集體聯合起來保護自身利益,壓迫奴隸與外邦人的一種國家組織。
作用----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保貴的借鑒經驗。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雅典是民主政體的發源地
2、貴族制 特點及原則:集體領導、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
作用:為政體進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深化准備條件。
3、 梭倫改革。
⑴改革將國家引向民主的軌道
內容:①廢除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制。
②設立新的司法機關——民眾法庭。
③確立新的選舉法:抽簽選舉、差額選舉、陶片放逐法。
④按財產多少劃分公民的等級。
⑤打破了貴族制,強調出身的世襲原則。
⑵克里斯提尼實行民主改革,最終確立的民主制。
4、 民主制
⑴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⑵人民政體的內容:充分體現公民大會與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也體現在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上。
①. 公民大會:公民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其中最重要的程序是辯論。
②.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為大會准備提案並主持大會,休會期間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水時計。
⑶雅典民主的積極影響:
①. 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體制的新形式,創造出法治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 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
③. 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並使其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⑷雅典民主的消極影響:
①. 外邦移民、奴隸和他國公民,都有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
②. 雅典民主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和夫權社會。
③. 雅典民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發揮積極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臻於極盛的同時,又殘忍地窒息、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歷史局限。

『捌』 高一歷史必修一目錄

嶽麓版高中歷史
必修一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第2課 大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第二單元: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治律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第8課 英國的制度創新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
第11課 *綜合探究:伏爾泰對英國政體的評論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2課 鴉片戰爭
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
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第15課 辛亥革命
第16課 五四愛國運動
第17課 *綜合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

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義革命: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第20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22課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第26課 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第28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課本目錄、前言、附錄目 錄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二、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三、 偉大的抗日戰爭

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國運動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二、 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三、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關系的突破

三、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二、 卓爾不群的雅典

三、 羅馬人的法律

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 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二、 美國1787年憲法

三、 民主政治的擴展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二、 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三、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專題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極化

人教版高一歷史目錄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活動課「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第9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鴉片戰爭
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
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3課辛亥革命
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
第16課抗日戰爭
第17課解放戰爭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9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第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
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玖』 嶽麓版歷史必修一第二十五課多極化趨勢該怎麼講

國際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化的演變是戰後世界歷史運動的一種基本趨勢,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具體表現為三個並行發展的歷史進程:資本主義陣營由美國一家獨大演變為美、歐、日三足鼎立;社會主義陣營從意識形態論戰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國家以不結盟運動的形式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出制衡兩極的作用。這些因素的合力推動著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在多極化趨勢出現後,兩極格局並沒立即瓦解,但是由於兩大陣營的分化,兩極對抗的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美蘇關系作為東西方冷戰的主軸進一步凸現。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進入了一個大轉型期。20世紀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過渡的起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新舊矛盾並發、諸種力量競相爭奪新格局的主導權。在此過程中,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意圖與世界朝多極化發展的客觀趨勢形成尖銳矛盾。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展示了轉型期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化。
世紀之交的世界,全球化已成為歷史潮流。從經濟層面開始的全球化進程向正在邁向新世紀的人類社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全球問題」。這些問題實質上是當代世界基本的結構性矛盾的反映。人類社會和現代文明的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這些問題的答案。
中國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息息相關。對於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正確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既是發展中國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要求。

熱點內容
現代唯美小說書名 發布:2025-05-13 21:28:37 瀏覽:19
現代百合小說總裁 發布:2025-05-13 21:24:07 瀏覽:412
女生青春校園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3 21:24:05 瀏覽:494
最好看重生古代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3 21:09:15 瀏覽:374
武俠小說紅線娘 發布:2025-05-13 21:02:07 瀏覽:590
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 發布:2025-05-13 20:58:30 瀏覽:911
小燕子永琪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5-13 18:16:47 瀏覽:51
斯巴達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3 18:15:22 瀏覽:347
免費網路小說全能戰王 發布:2025-05-13 18:09:27 瀏覽:935
玄幻小說以功法為名 發布:2025-05-13 18:03:34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