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湖陰先生壁
❶ 《書湖陰先生壁》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書湖陰先生壁》這首詩的意思是: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❷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漢語拼音
書湖陰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máo yán cháng sǎo jìng wú tái,huā mù chéng qí shǒu zì zāi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yī shuǐ hù tián jiāng lǜ rào ,liǎng shān pái tà sòng qīng lái
注釋
①書:書寫,題詩。
②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時的鄰居。也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③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
④無苔:沒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壟成行。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⑥護田:這里指護衛、環繞著園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
⑦將:攜帶。綠:指水色。
⑧排闥(tà):開門。闥:小門。《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高祖嘗病甚,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羣臣。羣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張守節正義:「闥,宮中小門。」
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李靖]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
清侯方域《寧南侯傳》:「[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闥呼曰:『左將軍,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
徐遲《祁連山下》:「風景排闥而入。」
⑨送青來:送來綠色。
這是作者題寫在湖陰先生居室牆壁上的一首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譯文
茅草房庭院因經常打掃,所以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像推開的兩扇門送來一片翠綠。
❸ 書湖陰先生壁全詩
書湖陰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②送青來。
注釋
注釋
Title 注釋
【注釋】
①:湖陰先生:名楊德逢,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時的鄰居。
②:排闥:推開門。
賞析
賞析
【賞析】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心緒趨於平靜,吟詩學佛,創作了許多寫景抒情的絕句,為人稱譽。黃庭堅評曰:「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五)。曾季狸《艇齋詩話》亦雲:「荊公絕句妙天下」,「絕句之妙,唐則杜牧之,本朝則荊公,此二人而已」。《書湖陰先生壁》共二首,這首非常有特色,大多數文學史都提到它。 湖陰先生是楊德逢的別號,王安石的鄰居。這首小詩寫出湖陰先生住處的特點,寫出一個清幽雅潔的意境,用筆精妙。茅草房檐下,因為主人經常清掃而沒有苔蘚,顯得干凈,整個小院則很寧靜。請留意,詩人說的是「靜無苔」,而不是「凈無苔」,這里,「靜」與「凈」側重修飾的對象不同,前者一比後者包含的意思更加豐富。因為「凈」是修飾茅檐下的石頭的,只表明一層干凈清潔的意思,而「靜」則是修飾了整個環境,寫出一種氣氛。況且,既說了「長掃」,有補言「無苔」,潔凈這個意思已經表達清楚,再加一「凈」字就沒有必要了。第二句寫花木長得很好,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親手栽種的。這兩句從小處落筆,寫湖陰先生的住處景物,在描寫茅檐無苔,花木成畦這些外在景物的同時,也摹寫出主人的內在性情。這是一位心境安閑、雅好整潔的人物。 後面兩句從大處落筆,寫湖陰先生的居處環境:「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帶流水護衛著田地,環 繞著綠色的農作物;兩座山峰面對著房屋,彷彿要推開門,給主人送上滿山的青翠。詩人運用了對偶、擬人、借代的修 辭手法,把山水描寫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有一種護措之情,山對人有一種友愛之情,這就使本來沒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顯得柔婉可愛,生動活潑。本來水是環繞著綠色的農作物,但詩人沒說具體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來代替,說「將綠繞」,環繞著綠意;青色,也是虛的,是沒法送的,詩人卻說山要「送青來」,這就化實為虛,詩意盎然。事實是湖陰先生的房屋與山距離很近,主人開了門,就會看見青蒼的山峰。可如果寫成開門見青山,那就全無詩味了,詩人換了個說法,從對面落筆,讓山做了主語,化靜為動,頓成佳句,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後兩句寫得這么好,並非完全出自詩人的獨創,而是有所借鑒。據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載,五代沈彬有詩句雲:「地隈一水巡城轉,天約群山附郭來」,王安石的詩句是摹仿沈詩而成。兩相比較,沈詩大為遜色,乾枯乏味,與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王安石巧於點化,出於藍而遠勝於藍,因而對他的這兩句詩,人們非常熟悉,津津樂道,至於沈詩則鮮有人知。
❹ 古詩《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❺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❻ 書湖陰先生壁的古詩
書湖陰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舍庭院由於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自栽種的。
庭院外一條小河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兩座山峰彷彿要推開門,給主人送上滿山的青翠。
賞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贊美了主人朴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前兩句是庭院之景,干凈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兩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雕的感覺。
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麼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為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
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朴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像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❼ 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詩句)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注釋]
1、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2、護田:保護園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將:攜帶。綠:指水色。
3、排闥:推開門。闥:宮中小門。據《漢書·樊噲傳》記載,漢高祖劉邦病卧禁中,下令不準群臣進見,但樊噲排闥直入,闖進劉邦卧室。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解說]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賞析]
這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朴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像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但讀來自然天成,全似未嘗著力准確地說,由於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句中,我們只覺得他採用了擬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覺,這正是其成功之處。
參考資料:網路
回答者:llm660 - 舉人 五級 9-30 16:40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書湖陽先生壁
【內容】: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❽ 書湖陰先生壁用了哪兩個典故
「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
」護田「出自《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此句寫伐大宛後漢朝對西域的鎮撫。大宛殺昧蔡改立毋寡之弟蟬封為王,他遣王子入漢為質。漢厚賜禮物給大宛,又派使者到大宛西邊諸國去宣揚征伐大宛的威德,並設置酒泉都尉,在侖頭屯田,以保證和西域的交往。
「排闥」出自《漢書.樊噲傳》,據記載,漢高祖劉邦值黥布反叛時嘗卧病不起、心緒 煩亂,令守護之官不得使群臣入見,群臣於是不敢入。十餘日後,樊噲不顧禁令「乃排闥直入」,群臣亦隨之而向劉邦陳言利害,終使高祖解顏起床。」排闥謂「硬推開房門。後「排闥」成為詠樊噲的典故,亦引申為形 容氣勢非凡。
樊噲傳
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初從高祖起豐,攻下沛。高祖為沛公,以噲為舍人。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擊泗水監豐下,破之。……項羽在戲下,欲攻沛公。沛公從百餘騎因項伯面見項羽,謝無有閉關事。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庄拔劍舞坐中,
欲擊沛公,項伯常屏蔽之。時獨沛公與張良得入坐,樊噲在營外,聞事急,乃持鐵盾入到營。營衛止噲,噲直撞入,立帳下。項羽目之,問為誰。張良曰:「沛公參乘樊噲。」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項羽曰:「能復飲乎?」
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默然。沛公如廁,麾樊噲去。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誚讓項羽,沛公事幾殆。黥布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
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卧。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
譯文:
舞陽侯樊噲,是沛縣人。以殺狗賣肉為職業,和高祖一起隱居。他最初跟隨高祖在豐邑起兵,攻下沛縣。高祖做沛公,任命樊啥為舍人。跟隨高祖進攻胡陵、方與,回兵鎮守豐邑,在豐邑城下攻打泅水郡監的軍隊,打敗他們。項羽在戲下,要攻打劉邦。
劉邦率一百多名隨從通過項伯赴鴻門面見項羽,謝罪說沒有把守封閉函谷關的事。(重點解釋「從」「因」「謝」「無有」,各1分,句意1分。),樊噲隨往。項羽在鴻門設宴,酒酣之時,亞父范增預謀殺害劉邦,授意項庄拔劍在席上獻舞,想趁機刺殺沛公。
此時,席間只有劉邦和張良在坐,身在營外的樊噲聽說情況緊急,不顧衛士阻止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項羽用眼盯著他問:「此人是誰?」張良說:「他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羽欣賞道:「是位壯士」於是賜酒一杯和一條豬腿。樊噲一飲而盡,拔劍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
項羽問:「樊將軍還能再喝嗎?」樊噲面斥項羽道:「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沉默不語。
這時劉邦借故去廁所,把樊噲召了去,出了營帳,劉邦獨騎一匹馬,樊噲等四人步行護駕,從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營中。而讓張良向項羽謝罪。項羽因為已經順心遂意也就沒有誅殺劉邦的念頭了。當日,如果沒有樊噲闖帳譴責項羽,劉邦的事業幾乎失敗。
當初黥布造反時,高祖病重,討厭見人,詔令守宮侍衛,不準讓大臣人見,群臣中就連周勃、灌嬰都不敢人內。十幾天後,樊噲終於忍不住,帶領群臣「排闥直入」——推門徑直闖進宮中。高祖這時正枕著一個宦官睡卧。
樊噲見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說:「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說得高祖笑著起來了。
太史公說:我曾經到過豐沛,訪問當地的遺老,觀看原來蕭何、曹參、樊噲、滕公居住的地方,打聽他們當年的有關故事,所聽到的真是令人驚異呀!當他們操刀殺狗或販賣絲繒的時候,難道他們就能知道日後能附驥尾,垂名漢室,德惠傳及子孫嗎?
❾ 《書湖陰先生壁》文
書湖陰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注釋]
1、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2、護田:保護園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將:攜帶。綠:指水色。
3、排闥:推開門。闥:宮中小門。據《漢書·樊噲傳》記載,漢高祖劉邦病卧禁中,下令不準群臣進見,但樊噲排闥直入,闖進劉邦卧室。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檐 yan 第二聲
長 chang 第二聲
畦 ji 第一聲
闥 ta 第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