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聽書
1. 誰有單田芳的 大明演義 小五義 花木蘭 MP3 格式的評書啊
單田芳的 大明演義 小五義 花木蘭 MP3 格式的評書我是在 惠天評書聽書 下載的
2. 求豫劇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這一段
劉大哥講(啊)話理太偏,
誰說女子享清閑。
男子打仗到邊關,
女子紡織在家園,
白天去種地,
夜晚來紡棉,
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
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請往這身上看,
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哪!
有許多女英雄,
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
這女子們哪一點兒不如兒男。
純手打,望採納*^_^*
3. 求一部恐怖小說。 我天生陰命,繼承祖業,能再陰間召喚鬼王,後來娶了花木蘭為妻的小說,跪求書名
是不是還有一把百戰刀,看下是不是《摸金天師》,我聽書說過一段
4. 都聽過單田芳大師的評書嗎有哪些是耳熟能詳的
我認為單老的評書在演義類的有《隋唐演義》,《大唐驚雷》,《薛家將》,《明英烈》,《燕王掃北》,這些堪稱經典。
5. 河南豫劇都有哪些著名的劇目
有《春秋配》、《花木蘭》、《對花槍》、《三上轎》、《抬花轎》等。
1、《春秋配》
《春秋配》講述了一對才子佳人歷經磨難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少女姜秋蓮生母早逝,父親出外經商,經常受後母虐待。一日,姜秋蓮隨乳母深山撿柴,路遇公子李春華,李同情姜的遭遇贈銀相助,姜難中受助對李產生愛慕之情。
後母唆使外甥侯上官深夜奸殺姜秋蓮不成反而誤殺乳母,於是嫁禍於李春華,誣陷李殺死乳母拐走秋蓮將其告至公堂。縣官受賄枉法將李春華屈打收監。
姜秋蓮連夜逃離家庭尋父鳴冤,巧遇李春華摯友、佔山為王的張彥行帶領弟兄下山營救李春華。最終張彥行假扮朝廷大員趕至公堂,懲處後母、侯上官及縣官一干惡人,救出蒙冤的李春華,並當場讓李、姜二人拜堂成婚。
2、《花木蘭》
豫劇音樂劇《花木蘭》由「新古典主義」戲劇家石磊擔任導演和劇本創意,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女兒陳小香擔任藝術指導,常派再傳弟子連德志領銜主演。
81歲高齡的豫劇大師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國營等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甘當綠葉,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優秀青年演員李多偉、楊歷明、呂軍帥等參加演出。
演出中,常派經典劇目《花木蘭》中的15個唱段並未刪改,而是採用了新的民族交響樂隊,以朗誦《木蘭辭》做串聯,加入了伴唱、合唱、輪唱等現代音樂形式,但呈現的是原汁原味的常派唱腔。
演員全部彩扮演出,保留全劇的戲劇性,舍棄過場戲,演出進度比傳統豫劇更明快,很多戲迷不由自主地跟隨樂曲哼唱起來。
3、《對花槍》
《對花槍》又名《花槍緣》,是豫劇大師馬金鳳老師的代表作之一。劇情取自瓦崗寨傳說的故事。另有同名京劇《對花槍》。
劇情介紹
隋朝末年,羅藝少年時,進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薑桂芝父親救回家中,並讓女兒薑桂芝向羅藝傳授
姜家花槍。二人一同練習花槍,彼此愛慕,由姜父做主,結為夫妻。一年後,羅藝再次赴京應試時,薑桂芝已身懷有孕。離別後,音訊難通。薑桂芝父母亡故,攜子離開家鄉,流落在龍口村。隋朝戰亂四起,羅藝投奔瓦崗寨,又娶秦氏,生子羅成。
四十年後,瓦崗寨史大奈、尤俊達到龍口村借糧,薑桂芝因而得知羅藝在瓦崗寨,遂帶子羅松,孫羅煥投瓦崗以求團聚。羅藝既怕見責於秦氏和兒子羅成,又怕在眾人面前有失自己長者尊嚴,因而矢口否認和薑桂芝的姻緣。
薑桂芝見羅藝忘了前情,氣憤已極,披甲上馬,定要在瓦崗寨眾將面前和羅藝比武對花槍。羅藝無奈只好應戰,結果被薑桂芝打下馬來,羅藝羞愧萬分,乃認妻謝罪。薑桂芝在眾人勸解之下與羅藝重歸舊好,一對老夫妻又得團圓。
4、《三上轎》
《三上轎》,豫劇傳統劇目,戲全本《假金牌》之一折。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戲),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被豫劇皇後陳素真改編加工整理後,轟動大中原。
14年後(1944年)陳素真將此劇傳授於豫劇大師崔蘭田,崔蘭田宗深沉、悲壯的豫西調,她將此劇改為豫西調唱腔,仍造成巨大轟動。
此後又被越劇、評劇、秦腔、黃梅戲、廬劇、河北梆子、晉劇、蒲劇、川劇、平調、淮海戲、懷調、泗洲戲、淮劇等其它劇種移植了此劇。
5、《抬花轎》
豫劇《抬花轎》,早期又稱《文武換親》、《香囊記》,是豫劇花旦的看家戲,也是老百姓最喜歡的一出戲。
明朝永樂年間,新科武狀元和當朝四品官周定大人的女兒周鳳蓮訂下終身。迎親之日,周鳳蓮剛考中新科文狀元的義弟周進寶送她出嫁到邱府。
周進寶在邱府內驚異地發現一丫環竟是自己跳河身亡的定情妻子王定雲。可定雲擔心如今他倆地位不同,二府雙親不會答應。周鳳蓮勸說公婆、爹娘,為他們重搭鵲橋,最終使爹娘拋棄了門第觀念,促成了王定雲和弟弟的美滿婚姻。
6. 河南豫劇有關資料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7. 戲曲有哪些經典曲目
越劇:梁祝、紅絲錯、陸游與唐婉、碧玉簪、血手印、西廂記、白蛇傳、珍珠塔、五女拜壽、桃花扇、紅樓夢。
黃梅戲:天仙配(嚴鳳英王少舫版最好)、女駙馬、牛郎織女。
據我所知的就這些了
8. 請問有沒有評劇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秦香蓮;豫劇花木蘭啊!就家裡的老人喜歡這些!
網上戲曲全劇的mp3資料很少,也不好找.你可以先下載視頻資料,然後用軟體轉換成mp3格式,要容易的多. 視頻資料文件比較大不好發,你可以到網路搜索,自己下載.
在網路網頁欄輸入你想要的劇名全劇(如評劇花為媒全劇),點擊網路一下,就會有很多下載網站供你選擇下載視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