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夏夜聽書
① 關於夏夜的古詩
1、《夏日南亭懷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2、《渭川田家》【唐】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句隹]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② 《夏夜》這首詩
【名稱】《夏夜》
【年代】唐朝
【作者】韓偓
【體裁】七言絕句
猛風飄電黑雲生,霎霎高林簇雨聲。
夜久雨休風又定,斷雲流月卻斜明。
譯文
風狂、電閃,天空布滿了墨似的烏雲;
聳入雲中的樹木就發出莎莎暴雨聲。
夜已經很深了,風也停了,雨也止了;
流動的月亮從雲縫里斜灑出光明。
簡析
這首詩描寫了夏天雷雨前和雷雨後的不同景色。
作者簡介
韓偓(約842~約923),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附近)人。10歲即席賦詩。龍紀元年(889)始登進士第,一度出佐河中節度使幕府,回朝後拜左拾遺,遷左諫議大夫。後因忤觸權臣朱溫,貶濮州司馬,於是棄官南下,這期間,唐王朝曾兩次詔命還朝復職,皆不應。
③ 誰能列舉一些描寫「夏夜」的古詩或者宋詞
《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④ 描寫夏夜的詩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餘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雲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歷五月半後。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弇《孟夏》
岩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一片雲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涼意。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台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牆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花時: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意謂雛鶯在和風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於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清風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紅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比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風光與其他季節大不相同。碧綠的荷葉一望無際,彷彿一直連到天邊;紅潤的荷花在陽光映照下顯得別有風韻。
⑤ 描寫夏夜的古詩
1、《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江樓夕望招客》唐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3、《夏夜嘆》唐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何由一洗濯,執熱互相望。竟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北城悲笳發,鸛鶴號且翔。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
4、《夏夜宿表兄話舊》唐 竇叔向
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遠書珍重何曾達,舊事凄涼不可聽。
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
5、《夏夜追涼》宋 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供參考。
⑥ 關於夏夜聽蛙的詩句有哪些
夏夜蛙聲
夏日鄉村夜色深,荷風習習倍清心。
稻花香里聽蛙鼓,撩撥詩情是此音。
⑦ 夏夜的古詩詞
夏夜追涼
宋 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納涼
宋 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夏夜
唐 韋庄
傍水遷書榻,開襟納夜涼。
星繁愁晝熱,露重覺荷香。
蛙吹鳴還息,蛛羅滅又光。
正吟秋興賦,桐景下西牆。
⑧ 詩歌夏夜
何其芳詩歌欣賞:
夏夜
在六月槐花的微風里新沐過了,
你的鬢發流滴著涼滑的幽芬。
圓圓的綠陰作我們的天空,
你美目里有明星的微笑。
荷花悄睡在崔也得夢間,
它淡香的呼吸如流螢的金翅。
飛在湖畔,飛在迷離的草際,
撲到你裙衣輕覆著的膝頭。
你柔柔的手臂如繁實得葡萄藤,
圍上我的頸,和著紅熟的甜的私語。
你說你聽見了我胸間的顫跳,
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
是的,一株新的奇樹生長在我的心裡了,
且快在我的唇上開出紅色的花。
流淌的夏夜 流淌的意象
這是一首用十四行詩的形式寫的愛情詩,由三節四行詩的兩行對句組成。前三節是詩的主幹,一般用於抒寫情感或感受,兩行對句則為歸結,起著畫龍點睛,收攏全詩的作用。
詩一開始便向人們展示一個靜謐優雅的處所:是六月之夜,微風拂去了百暑氣,四處漾著槐花的清香,姑娘的發際沾滿了花的幽芬。在「幽芬」之前,作者使用了「流滴」這樣一個動詞,只能聞得到的花香好像變成了見得到碰得到的水一般,具備了凝重的質感,此刻正從姑娘鬢發間慢慢地滴下來。在這想像之上,詩作又使用了「涼滑的」這樣一個定語,使這「幽芬」獲得了令人愜意的觸感,加重了它剛剛獲得的質感。這種通感的應用,正是力圖用印象轉移(「幽芬」——到「涼滑」——再到「流滴」)組成意象的動態變化,賦予這一片幽芬以一種活動的美的姿態。第三,四行詩設想「圓圓的綠蔭」是兩人頭頂上的一片寧靜、和平的「天空」,把人罩進了幸福里,並與下面「明星的微笑」相配。"微笑「已形容了」美目「的靈活多情,冠以」明星「一詞,便更令人想見這笑容的燦爛了。
第二節以細密的筆意繪出了一個藕花飄香的怡人世界。不說藕花開在翠葉間,而說它」悄睡在翠葉的夢間「。對於空氣中飄散的藕花香味,詩人同樣把它動態化了:那是陣陣」淡香的呼吸「,它扇動如暗夜中」流螢的金翅「;它不但」飛「,而且解人意似地」撲到「姑娘膝頭。這兩節詩創造了一種彌漫著愛的幽芬又有點撲朔迷離的氛圍。
第三節詩正面抒寫了熱烈的戀情。」私語「作為一種微弱的聲音而具有」紅熟「的顏色和」甜「的味道,這與其說是一種浪漫的異想,毋寧說是一個恰當比喻的合理賡續,即從上句手臂如」繁實的葡萄藤「一句而來,設想聽著戀人的情語就如嚼著熟透、濃甜的葡萄一般。底下心跳如樹根震動泥土句,」震動「一詞相當誇張,大概詩人覺得非如此不足以形容抒情主人公的極度歡樂。」在熱的夏夜裡「主人公內心感情的熱度及這種感情的增長、膨脹,為」震動「之狀提供了條件和依據。
最後兩行對句情緒熱烈亢奮。如果說整首詩是一首輕麗柔和的小夜曲,那麼它便是這首小夜曲的高音區,使全曲在昂奮中作結。」新的奇樹「倏然長出,表示兩心結下的愛情已經成長,這種感情是過去從未體驗過的。」唇上開出紅色的花「,隱喻青春的生命已然成熟,一如夏日盛放的紅花。這是戀情成功後的激動地、華麗的歌聲。
《夏夜》是何其芳幻想期的詩作。此時年輕的詩人常有對於人生的動情沉思,對於愛情的迷濛懷想,而且一往情深,纏綿婉致。其為詩注目的是光色、凹凸,追求是深致、雋永,一切都以奇異的情調出現。本詩便具有這方面的特點。它款款寫來,曲曲傳出,調子甜熱而又柔和,雖也有嫵媚的情致和瑰麗的辭藻,但整個來說是淡雅、清妙、近於透明的。
⑨ 夏夜詩句描寫夏夜景色的詩句,必須是夏夜的.
李清照《如夢令》: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寫有"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
大詩人杜甫在《夏夜嘆》雲: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
⑩ 夏夜古詩描寫了夏天什麼和什麼不同的景色
夏夜
唐代:韓偓
猛風飄電黑雲生,霎霎高林簇雨聲。
夜久雨休風又定,斷雲流月卻斜明。
霎霎:指風雨聲。
譯文
風狂、電閃,天空布滿了濃墨似的烏雲;只聽得大樹林里傳來風雨侵襲的聲響。
夜已經很深了,風也停了,雨也止了;一輪彎月從雲縫里斜灑出淡淡月光。
詩描繪了夏天雷雨前和雷雨後的兩種景色。風狂、電閃,天空布滿了墨似的烏雲;聳入雲中的樹木就發出沙沙的暴雨聲。夜已經很深了,風也停了,雨也止了;流動的月亮從雲縫里斜灑出光明。
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