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重建北宋小說免費閱讀

重建北宋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5-03 07:52:50

⑴ 重建北宋小說太監了

太監了
小說

重生大宋之一手遮天

大主宰

回到南宋當名將

特種兵在宋朝

鐵血天下之大宋帝國

重生於宋朝末年

重生在南宋

重振大明

興宋

重生之宋高宗趙構

重建大明王朝

重生之大宋帝國

⑵ 宋朝對武將的限制的利弊分析

宋代武舉概況

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到太宗時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這種統一局面僅限於中原地區。其時,與宋朝分庭抗禮的還有遼、西夏、金三個政權。11世紀,北宋為金所滅,宋室南遷,在秦嶺——淮河以南重建宋朝,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
雖然兩宋期間有過多次大規模的戰爭,統一與分裂局面交替出現,但從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看,宋朝仍是我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中的一個高峰。正如史學大師陳寅恪所指出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朝之演進,造極於趙宋。」
源於隋,制度化於唐的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了極大的完善,由科舉而進身仕途的觀念在宋朝深入人心,影響遠及明、清兩代。武舉是科舉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宋朝武舉在唐朝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宋朝,首開武舉殿試之先河,形成了解試、省試、殿試的三級考試制度。宋武舉一改唐武舉只重武藝,不問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舉子的軍事理論素養,欲選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將。宋朝雖然歷經坎坷,但終將武學制度化,並編訂了教材——《武經七書》。而朝廷頒布《補官差注格法》,又將武舉授官與軍隊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從選拔軍事人才的觀念看,宋朝武舉更加理念化,更具進步色彩,宋朝文武並重,打破了以弓馬選將帥的傳統,開辟了在和平條件下選拔軍事人才的新路,對從高門貴族子弟中選拔將領的傾向形成了沖擊。
然而,宋朝「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的統兵體制,使宋代武舉難以避免地表現出「錄取人數不多」,「武學規模不大」,「武進士不願從軍或學非所用」等弊端。終宋一朝,名臣、名將中無一人出自武進士。靠武學培養,用武舉選拔優秀將帥以提高軍官素質的理想未能得以充分實現。
一、宋朝武狀元與武進士的人數
據《狀元大典》、《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宋會要輯稿補編》、《宋史》等文獻及有關地方誌記載,宋朝自北宋仁宗趙禎天聖八年(1030)開設武科,到南宋度宗趙禥咸淳十年(1274)最後一科武舉,共計開武舉七十八榜,應產生78名武狀元。目前,發現有姓名可考的武狀元人數是8人,其中1名應視為武童試狀元,科分不詳者6人。
需要說明的是,在七十八榜中,本書有四榜列出的是2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每榜列出的2人均有出處,需要繼續考證。
從《狀元大典》之《宋代武舉登科表》中可以得知,有四十四科武舉確切記載了武進士的人數,這四十四科產生了1459名武進士。筆者在查找地方誌史料時又找到了十八科武舉的188名武進士的姓名。這樣,已知的宋代武進士人數就達到了1647人。但遺憾的是,這十八科中,每科錄取武進士的總人數卻不詳,這個188名的數字,絕對少於這十八科所錄取的武進士的真實數字。對於另外十六科,不但錄取的武進士總人數不詳,且筆者在查找史料的過程中,也沒有發現除武狀元以外的其他武進士的姓名。另外,在此十六榜中,有的榜連武狀元的姓名都不知道。
從有確切武進士人數的四十四榜看,宋朝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榜是董君平榜,61人;錄取最少的一榜是應?然榜,僅錄取2人。宋朝武舉錄取人數每科大多在30人至50人之間,如果將已知的四十四科1459人平均一下,則每科錄取武進士人數是33人。如果假設宋朝每科錄取的武進士人數是30人,那麼,就可以推斷出宋朝七十八科武舉共錄取了2300餘名武進士。
同文進士科錄取的人數相比,宋朝錄取武進士的人數實在太少。宋朝共開文進士科一百零八榜,錄取正奏名文進士42457名,文進士的人數是武進士人數的十八倍還多。
二、宋朝對武舉制度的貢獻
第一,宋朝武舉開始了殿試。宋朝的武舉考試分三級進行,即解試、省試和殿試。
殿試的出現顯示出宋朝統治者對武舉的重視程度,其考試周期多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而第一次武舉殿試與第二次武舉殿試僅差一年。
從時間上看,宋朝解試是六月底於行在兵部報名,八月考試。解試前要有一個資格試,由各路地方官直接考核。其不限人數,只要弓馬合格,即可參加解試。解試由行在兵部主持,所取名額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是70人左右。
省試由兵部主持,是真正的「兵部試」。時間在解試後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
每科的殿試時間存在著較大差別,大至在三月至八月之間進行。殿試雖由皇帝親試,但基本上只是一個形式,目的是顯示皇帝的恩典,只要不出大問題,所有參加者都能通過。武狀元是根據考生的成績與皇帝的好惡而產生出來的。
第二,宋朝武舉考試的內容是文武並重。
宋朝武舉一改唐代武舉只重武藝的做法,變為既考武藝,又考策論。武藝以考弓馬為主,弓馬分為兩場,先「步射」,後「馬射」,由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具體承辦。弓馬合格,則參加文章考試,先考策問,後考《武經七書》。宋武舉從整體上表現出一種文武並重的傾向,其目的是為了求得能征善戰的儒將,其結果是宋朝的武進士與武狀元的整體文化素質較高。他們中的不少人,有的在地方上做出了成績,如朱熠、蔡必勝;有的還成為軍事理論家,如華岳、江伯虎;有的在軍事上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將,如程鳴鳳、許思純、張建侯、厲仲方、周虎、薛奕。
第三,宋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為武舉而設的學校——武學,編制了專用的教材《武經七書》,使武舉人才的培養有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據有關文獻記載,唐朝曾於玄宗開元年間(713~724)建立過武學,但卻沒有制度化。這種肇始於唐代的武學,被宋代統治者所借鑒、發展與完善。
宋朝武學經歷過兩次興廢。第一次設立的時間是北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地點是河南開封武成王廟,主管官員叫阮逸,其官職為武學諭。但該校只存在了不足百天。原因是無人願意入學。30年後,即熙寧五年(1072),宋神宗下詔復置武學,規模初定為100名學生,最高時曾達到200人,分為外舍100人、內舍70人、上舍30人,學習期限三年,食宿由國家供給。武學生源自平民、官僚子弟及有武官資格而未正式做官者,這三種資格的人均需兩名中高級官員做保,並經考試合格方可入學。武學生的學習內容有:兵法——《武經七書》,歷代用兵成敗事例,歷代忠義人士事跡。對排兵布陣有興趣的學生,還可得到朝廷撥給的兵卒,以供訓練時使用。北宋滅亡,武學被迫遷至臨安(今杭州)。在那裡,最盛時武學生達到了130人。武學生入仕出官,也要經過武舉(或文舉)考試。由武舉入仕之初,一般要到邊疆或其他地方擔任小頭目或任基層統兵官。
武學這所中國古代專為培養軍事人才而設立的學校,將軍事人才的培養納入教育系統之中,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一個貢獻,也是對中國古代武舉制度的完善。它有利於武舉制度的貫徹實施,為武舉考試輸送了較高質量的生源,提高了武舉子的文化素質。
第四,在武舉中設置絕倫科,是宋朝武舉的一個特點,也是宋朝武舉的一個創新。
冷兵器時代,士兵武藝的高低對軍隊的戰鬥力影響很大。軍隊和民間都有很多文章作得不出色而武藝出眾且有韜略的人才。為了不使這些有專長的武士有失落感,並發揮他們的特長,宋朝武舉特為他們設立了絕倫科。這種開始於北宋的絕倫科並不獨立於武舉之外,它只是在武舉子們之間的部分考試內容中存在著一定差異。絕倫科舉子的考試內容也考「策對」,只是在錄取時放低了文章的標准,但又加大了對武藝考試的難度,要加試步射和弩踏,且所使弓力也大大高於其他參試者。北宋武舉絕倫科對文章要求極低,但到了南宋,絕倫科性質也變為文武並重。
第五,南宋孝宗於淳熙六年(1179)頒布了《補官差注格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武進士的授官階別,對鼓勵武進士從軍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
三、宋朝武舉的地域性
從現有的資料看,北宋武狀元的籍貫多為不詳,武狀元的地域性,主要表現在南宋時期。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到南宋末年的48科武舉中,共有14榜的武狀元產生於今浙江省的平陽縣,比例超過了四分之一。由此,平陽被譽為武狀元之鄉。另有八榜的武狀元產生於福州,比例佔到了六分之一。
在南宋,武進士的產生也表現出了很強的地域性。據1991年出版的《平陽縣志》第608頁記載以及筆者的統計,在已知的南宋1182名武進士中,平陽縣共產生了276名武進士(其中武榜眼5名,武探花6名),其比例佔到了南宋已知武進士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三以上。此外,今福建省的閩縣及長樂等地也產生了不少武進士。
平陽為什麼能夠產生出如此多的武進士、武狀元?這當然離不開平陽縣的物質基礎與人文背景。
首先,平陽經濟富庶,為練武習文者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
平陽地域遼闊,其面積占據了今天整個溫州地區總面積的1/3。它地處東海之濱,氣候宜人,風光旖旎,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鰲江橫穿全縣,流入東海。該地區的南麂島是浙江最好的漁場之一,而肥沃的萬全平原更是糧食作物生長的天堂。這些使平陽成為富庶之地,魚米之鄉。
平陽豐富的物產,繁榮的經濟,頗有發展的空間,使其成為移民的理想場所。平陽縣有戶籍記載,始於宋朝。據記載,北宋哲宗紹聖年間,平陽縣有65000多人。其時,溫州尚屬「僻遠下州」。後宋室南渡,人口隨之大量南徙。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平陽人口增加了218%,在兩宋之際人口銳減的背景下,這個數字顯得尤為突出。
其次,平陽有著比較深厚獨特的人文背景。
平陽縣的人文背景可以用三句話概括:一是濃厚的尚武之風,二是鼎盛之學風,三是平陽人將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
平陽地處今浙江省南部,西鄰福建,東面大海,擅山海之勝,所謂「面海負山,實維甌閩疆」,成為「兩浙咽喉,八閩唇齒」。從北宋起,因禁止海上商販非法貿易的需要,有關方面在當地招募壯年男子,組成精銳部隊,據險立柵,設立了蒲門、南監兩寨,以防禦海盜、外寇。士兵的本土化,使當地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尚武風氣。宋室南渡後,平陽作為閩浙交通要道的作用更加突出,且因臨近南宋都城杭州,拱衛京師的責任日漸重大,朝廷也更加重視當地軍隊的建設。歷史的淵源與現實的需要使當地民風頗為強悍,也使他們較注意學習武藝,時至今日,當地還流傳著「男壯皆練武,村村有拳壇。」的民諺。
高宗南渡,使宋朝的統治中心發生位移。人口大量南遷,一些社會精英來到平陽,使平陽的人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平陽的人文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平陽由北宋時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一躍而成為南宋學風鼎盛、人才輩出之地。終宋一朝,平陽不僅出了14名武狀元,眾多武進士,還出了3名文狀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進士。愛國詩人林景熙,著名學者陳經正、陳經幫、宋之才均出自平陽。
宋朝武舉,不單考較武藝,更注重考核武舉子的軍事理論素養,推行「以策問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研討兵書,離不開必要的文化知識,如果平陽只有尚武之風,而無鼎盛之學風,那麼,平陽產生的將不是具有一定文化功底和軍事理論素養的武進士、武狀元,而是四肢健壯、頭腦簡單的武夫。在平陽的武進士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文進士,他們有的是先考文舉,再考武科,有的是先中武舉,入仕後再換文科。有不少人雖為武進士,卻任職州、縣,如薛萬石知陽朔縣,朱尚志知梧州,楊夢飛知滕縣,楊鏞知貴州,薛應龍知惠州,薛文煥知慈利縣,而其中頗有政績者,又以武狀元朱熠、蔡必勝為最。
南宋一朝飽經戰亂之苦,眾多的平陽移民有著太多的國仇家恨,現實的殘酷使平陽人知道,只有保國才能治國。當此之時,國家最為需要的是統兵打仗的將帥之才。正如平陽兄弟武狀元陳鶚、陳鰲的父親陳文教導他們所說:「世治尚文,世亂尚武,建功報國,正此時也。」所謂「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是也。對於收失地,雪國恥,迎請二聖還朝,文人雅士的坐而談,自不如鐵血之士的起而行。南宋末年,平陽不少武進士喋血疆場,以身殉國。將社會現實需要與實現自身價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能不視為武狀元多為平陽人的原因之一。濃厚的尚武之風給平陽人以較高的武藝,鼎盛之學風又賦予平陽人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上南宋社會的現實需要對平陽人的影響,使平陽人占盡武舉的天時、地利、人和,使平陽人在推行文武並重、以選拔儒將為己任的宋朝武舉考試中得以一展身手,獨領風騷。
四、宋朝武舉的局限性
有宋一朝的武學與武舉,確實培養、選拔出了不少軍事人才,如許思純、熊安上、周虎、程鳴鳳、張建侯、歷仲方、江伯虎、蔡必勝、華岳、薛奕等。但從整體上講,宋朝的武舉並沒有選拔出,也沒有培養、造就出十分優秀的將帥。宋朝一些優秀的軍事將領,如岳飛、韓世忠、狄青等人,均非武舉出身。如果探其原因,不外以下二點。
1�武舉錄取人數太少,武學規模太小,且武學是武舉的附庸。
就制度本身而言,宋朝的武舉無疑是先進的。然而,它並不是宋朝統治者求取軍事將領最常用的辦法。從整體上講,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襲或行伍升遷為軍官的制度。與之相比,武舉的份量實在是太輕。在北宋三十科武舉中,有不少科武舉錄取的人數僅10餘人,最少的僅為2人、6人。眾所周知,量是質的前提,沒有量的基礎,難有質的飛躍。如此少的幾榜,如此少的幾個人能在軍隊建設中起多大的作用?相信人們不難得出結論。南宋錄取的武進士雖然多一些,但也大多不過是30至50人,與文進士的錄取人數相比,武舉錄取的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宋朝武學本是培養軍事人才最理想的場所,那裡既可以研討兵書戰策,排兵布陣,又可以演練刀槍,諳熟弓馬,理應成為將帥的搖籃。但它不是因為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導致生源不足而停辦(北宋時),就是因為規模太小、入選嚴格而導致不少頗具天資的人難以涉足其中。試想,全國只有這么一所學校,且這座學校三年招一期,每期僅100個名額,要由中高級官員保薦,還動不動就停辦。與太學相比,可以說武學更像是一所實驗學校。武舉是選拔制度,武學是教育制度,兩者本應是一個重選拔,一個重養成,但武學生只有通過武舉才能進身仕途,武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淪為武舉的附庸,就是為武舉而設,武學的教育成為應試教育,武舉制約著武學的發展。
2�武進士的自身弱點。
宋朝武進士中有不少忠義之士,僅入《宋史》之《忠義傳》者就有8人。但是,南宋社會也曾出現過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武進士不願從軍,即使是江伯虎、林?這樣有才華的武狀元也視從軍為恥辱。武舉本是朝廷求取軍事人才的有效手段,如果被朝廷選中、錄取的所謂軍事人才不願意服務於軍隊,效忠於國家的國防建設,那麼,武舉的意義和初衷就打了折扣。人們可以設想,一個不願意成為軍人,不願意將自己的平生所學應用於沙場之上的武進士,無論如何是成為不了名將的。當然,武進士自身的這些弱點,同樣也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大背景造成的。
宋朝武舉雖有著歷史的局限性,但它對選拔軍事人才所做的有價值的探索,它對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追求,無不充滿了先進的理念色彩。它雖未能使宋朝人到達理想彼岸,但其進步的思想、先進的理念所閃爍出的智慧之火,卻對後人不無裨益

宋代統治者為防止藩鎮割據和大臣、外戚 、女後、宗室、宦官的擅權,鎮壓勞動人民的反抗,以及防禦遼、夏等侵擾,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宋代最高權力機構為政事堂 。長官在北宋前期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分散宰相的事權,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宋神宗趙頊將政事堂職權分歸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宋設置樞密院,作為主管全國軍政的最高機構。其長官稱樞密使。主管財政的最高機構,北宋前期稱三司,即鹽鐵、度支、戶部三部。其長官稱三司使。宋神宗撤銷三司 ,將三司的大部分職權歸戶部和工部。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樞密使主管軍政,三司使主管財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後,宰相實際兼管財政。南宋時,宰相又兼任樞密使,兼管軍政。這樣,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財政和軍政的大權。專管監察的機構是御史台,其長官稱御史中丞。專管規諫諷諭的機構是諫院。為皇帝起草文書的機構是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等還侍奉皇帝,充當顧問。宋初的最高司法機構是大理寺和刑部。宋神宗改革官制,三省六部才行使相應的職權。宋代的地方政府機構實行州、縣二級制。宋初沿襲唐制,將全國劃分為道。宋太宗時改道為路。

趙匡胤任用文臣主持樞密院,統管軍政 。還設三衙,掌禁兵和廂兵,但無權調遣。樞密院和三衙分掌發兵之權和握兵之重,互相牽制。北宋還有鄉兵、蕃兵、土兵和弓手。宋代實行募兵制,經常採取災年招兵的辦法,將天下失職獷悍之徒招收為兵,但在兵源缺乏的情況下,也抓夫充軍。罪犯也是宋軍軍士的重要來源。此外,還鼓勵營伍子弟接替父兄從軍。北宋和南宋之交,禁軍大部潰散,南宋重新編組正規軍,稱屯駐大軍。宋軍以步兵為主,弓弩是主要兵器 。騎兵往往作為步兵的附庸。宋代已進入冷、熱兵器並用時期,特別到南宋中、後期,成批生產火葯武器。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宋朝科舉制度對宋朝的影響的主要問題是"重文輕武".

宋的皇帝多有文采而少有武略.他們害怕軍人擁兵作亂不願重用武將即使用了也不能做到不疑.這些都是唐滅亡的教訓.

宋人在文化教育觀念宣傳上刻意的壓抑武思想提倡文思想,讀書學習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宋人不好戰,在戰火燒到眼前時表現出來的是慌亂和懦弱.

⑶ 趙構是如何重建宋朝的

天會五年五月,宋宗室趙構(宋高宗)在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放棄中原,逃往江南,史稱南宋。金太宗派出重兵分路南下。逐步侵奪宋河北、河東、陝西、京西、京東各路大片土地。七年至八年,完顏宗弼軍一度渡過大江,攻下臨安(今浙江杭州),擄掠而回。

⑷ 怎麼評價宋朝皇帝趙芶,他一生做了那些大事,他的人生又是怎樣結尾的

我不同意上樓認為高宗選的接班人不好,怎麼說孝宗的統治期間是南宋國力最高峰,只不過孝宗朝無驍勇善戰之將,面對金世宗這樣的傑出帝皇無能為力罷了,這是國力決定的,人不是神....
趙構歷代認為昏庸之主。
大事:南渡重建宋朝;是投降派的首領,殺害岳飛,斷送北伐,在書法方面很有成就。宋高宗功過參半,不能完全予以否定。在位期間生活比較節儉,但趙構並不戀權,能及時禪位給更合適的接班人,這在封建社會中是極為少見的。
結局就是善終了。80多歲死的,具體不記得了..

⑸ 宋朝的大事記

1、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2、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3、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4、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

正是因為宋朝嘗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所以才會在軍事上持續弱勢。在冷兵器時代的東亞季風區,集權農業帝國或許是文明延續的最優選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杯酒釋兵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澶淵之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安石變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崖山海戰

⑹ 北宋怎麼被滅的,誰又重建宋朝

北宋是被金國滅亡的,隨著北宋被滅,康王趙構登基稱帝,延續趙宋江山的國運。具體過程如下,希望能幫到你。

公元1227年,即靖康二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變「,靖康之變隨著北宋兩代皇帝被俘至北方五國城,標志著北宋王朝的覆滅!

宋徽宗被俘後寫下這首詩: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無南雁飛。

正是農歷四月,北方還很寒冷,徽宗、欽宗二帝和鄭氏、朱氏二皇後衣服都很單薄,晚上經常凍得睡不著覺,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燒取暖。宋欽宗的朱皇後當時26歲,艷麗多姿,還經常受到金兵的調戲。

隨著北宋王朝的覆滅,身為康王的趙構亦然登基稱帝,重建趙宋王朝,在南宋中興四將即文武百官的協助下,最終定都臨安,與金國對峙,長期編安江南,直到南宋滅亡也無法收復大好河山。而北宋二帝則客死異國他鄉。

⑺ 宋朝的都城在哪裡。以及它的建立者是誰。

在開封河南開封 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是中國多個重要王朝的首都。戰國時期,魏國建都於此,稱「大梁」,冶鐵業發達,十分繁榮。後歷經黃河水患的戰亂,幾乎淪為廢墟,極度衰敗。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開封地理條件非常適宜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一統天下的基礎,先後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及後周的國都。北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終於完成對中國漢民族本部的統一。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再次走向空前繁榮,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開封被金國佔領,繼續被金朝定為都城。蒙古滅金之後,成為河南省州府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後,先後攻滅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和湖南等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局面。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賢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地位,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社會比較安定。但是也導致宋朝「積貧積弱」,外族紛紛侵擾。但也因為重文輕武,使宋代文學、哲學、美術、科技異常發達。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暴死,享年50歲。

⑻ 《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天潢貴胄》([美]賈志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2E-u52MW4v111T-4Uf3Bg

提取碼:1234

書名:天潢貴胄

作者:[美]賈志揚

譯者:趙冬梅

豆瓣評分:7.4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1

頁數:376

內容簡介:

《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內容簡介:1127年,金軍攻陷宋都開封,掠走徽欽二帝和三千餘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趙構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後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孫手裡。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繼續得到政府的特權和照顧,但卻獲得了應舉、做官的自由,逐漸融入士大夫階層,個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滅亡,趙氏三兄弟後裔作為宗室的歷史宣告結束,作為宗族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家與國的聯系最為緊密直接的,莫過於宗室。《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奉獻給讀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滿了傳奇與變幻的歷史長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實敘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檢討。

作者簡介:

賈志揚(John W.Chaffee)著有本書和The Thorny Cates of Learning inSung China:A Socia 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1985,1995;有中文、韓文譯本,中譯本名《宋代科舉》,台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與Theodorede Bary共同主編Neo—Con-fucian Eca—tion:The Formative Stage(1989)(《初創時期的新儒家教育》)。

⑼ 宋朝發生的事情(大事,小事就不用了)

宋朝大事記

宋朝大事記(上)-北宋
公元960年 趙匡胤建國,北宋建立,是為宋太祖。
公元975年 宋太祖「暴亡」,趙匡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公元978年 宋滅吳越,南方統一。
公元979年宋乘毀滅北漢之勢繼續攻遼,但敗退而回。
公元980年宋擊退遼兵進攻。
公元981年宋易州之戰擊退遼兵。
公元983年遼改國號為契丹。遼開始興盛,此後多年遼宋戰爭不斷。
公元986年宋分兵2路攻遼,大敗。大將楊業敗死。
公元988年宋擊退遼兵。
公元993年西川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倡「均貧富」口號,但被宋軍鎮壓。
公元998年 宋太宗去世,真宗即位
公元998年—1004年咸平之治
公元999年遼帝及太後大舉進犯,宋真宗親至大名府御敵。勝多負少。
公元1004年遼帝及太後大舉進犯,宋真宗聽從宰相寇準言,親御遼於潭州。宋與遼互派使者議和,宋每年與遼銀絹30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潭淵之盟。
公元1032年夏王趙元昊繼承父位。其父在宋賜名為趙德明,封西平王,在遼則名為李德明,封夏國王,並以興平公主與其婚配,趙元昊即為興平公主之子。
公元1038年趙元昊稱帝,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即今寧夏銀川。經過多年潛心准備,西夏的野心終於爆發。
公元1040年西夏擾宋邊境,打敗宋軍後掠奪而回;此後每年頻繁擾宋,每侵襲後燒殺搶掠而回;
公元1043年沂州王倫起義。宋仁宗用范仲淹新政,至1044范被貶。此後多年災荒;
公元1044年宋與西夏議和,西夏稱臣,但宋每年賜銀20萬,此後西夏多年太平。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公元1052年廣源儂智高叛亂,被宋軍鎮壓;
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書變法;
公元1059年交趾國擾宋;
公元1066年西夏攻宋戰敗;
公元1067年西夏使臣獻物謝罪;
公元1069年蘇東坡上書反對變法;
公元1070年西夏又擾宋邊境;
公元1074年羌人擾宋,王安石罷相;
公元1075年王安石復相,宋割地七百里與遼和;
公元1076年交趾國擾宋,攻陷欽州和廉州;
公元1077年交趾國擾宋,大肆屠殺五萬八千多人;宋派軍隊抗擊,在廣源州和富良江兩戰中大勝,交趾國請降,宋軍戰及疫亡者達二萬六千人。王安石又一次罷相,從此不再復出。
公元1079年西夏擾宋,宋軍被擊敗;此後西夏多年侵擾。直到1083年,宋軍勝,但次年西夏劣性不改,又攻宋;同年宋割地與交趾和;
公元1086年司馬光為相,廢除新法;
公元1087,1088年西夏擾宋;
公元1089年西夏貢於宋;
公元1091,1092年西夏擾宋;
公元1093年西夏謝罪;
公元1094年西夏進貢;
公元1096年西夏又擾宋,大肆殺掠;
公元1097年宋軍於長波川一役打敗西夏。此後多年互有勝敗;
公元1116年西夏屠宋靖夏城。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古打稱帝,國號金。
公元1119年宋江梁山泊起義,活動於華北一帶。1120方臘起義,東南大震。1121平定。
公元1122年金大舉攻遼,陷燕京,宋曾先攻入燕京,但大敗而退;
公元1123年宋金議和,宋供歲幣四十萬;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6年金分兩路攻宋,宋賠大量金帛;

宋朝大事記(下)-南宋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宋徽宗、宋欽宗及六宮皇族,北宋亡。宋高宗建都南京(河南商丘),南宋開始;
公元1128年金屢次攻宋汴京,均被大將宗澤擊敗,但宗澤上書20多次,請高宗回京北伐,不聽,竟憂憤而死。同年金兵侵宋,高宗從海上逃生,金入揚州,焚之而去。
公元1130年鍾相楊么起義,「等貴賤,均貧富」。韓世忠遏金兵於長江,岳飛出兵收復建康,金兵敗退。金立劉豫為齊王,該年秦燴從金營逃出。
公元1131年岳飛出任右軍都統制,吳介吳磷敗金於和尚原。此後高宗回汴京,開始與金議和,不允許將官進擊劉豫,而劉豫乘機攻宋奪取多塊土地。
公元1134年吳介在仙人關大敗金兵,並收復一些失地。岳飛盡復偽齊失地。岳飛回師破洞庭水寨,鍾相楊么起義失敗。同年岳飛又揮師北上,擊潰偽齊軍隊。
公元1138年秦燴再相,從此宋專主議和。文武反對者均遭貶逐;
公元1139年金許和。
公元1140年金背盟,分四路南侵,攻順昌,為劉奇所敗;攻石壁寨,為吳麟所敗;攻京西,為岳飛所敗;攻淮東,為韓世忠所敗。岳飛屢次擊敗金兵,直追至朱仙鎮,歷史上有名的十五道金牌班師,收復的失地隨之陷落。
公元1141年韓世忠,張俊和岳飛被罷免兵權,一代名將岳飛在獄中被迫害致死。宋金又一次議和,以淮為界,宋帝稱臣,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
此後多年,因金內訌,宋無事。
公元1150年建州張大一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155年秦燴死。
公元1161年金大舉南侵,但金帝為部下所殺,金譴人與宋議和。
公元1162年耿京起義,被招安。岳飛得昭雪。
公元1163年金索要土地,宋不與。宋出兵攻金,互有勝敗。復議和。
公元1166年湖南李金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175年湖北賴文政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179年廣西李接起義,彬州陳峒起義,均被宋軍鎮壓。
公元1194年韓渥渭弄權。
公元1197年廣東大溪島民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204年宋准備攻金。此後宋攻金,但各路敗多勝少。此時,由於蒙古崛起,金國已是風聲鶴唳,四面楚歌。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稱帝。
公元1207年韓渥渭被殺。宋金議和,增歲幣。
公元1209年彬州李元礪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211年金益州楊安兒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212年金泰安劉二祖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擊敗金,破河東河北山東九十多城,大肆殺掠。
公元1214年山東紅襖軍起義。
公元1215年蒙古下金中都。
公元1216年蒙古與金戰,互有勝負。
公元1217年宋招安金國境內紅襖軍,號忠義軍,以夾擊金。
公元1218年忠義軍首領李全破金數城池,同年,蒙古攻破金河東數城。
公元1219年紅巾軍於四川起義抗元,失敗。
公元1220年宋與西夏兩面攻金。
公元1221年金擊敗宋,宋與蒙古通好。
公元1222年金攻宋,紅襖軍將彭義斌復京東州縣。蒙古攻金。
公元1224年金與宋通好,發令再不南侵攻宋。
公元1225年彭義斌攻蒙古失敗,寧死不屈。
公元1226年蒙古攻李全,次年李全投降。
公元1227年西夏向蒙古投降,西夏滅亡。
公元1228年贛州陳三槍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229年窩括台稱元太宗。
公元1230年李全攻宋揚州,次年被宋軍擊敗。
公元1231年蒙古攻金破一百四十城寨,破饒風關。
公元1232年鈞州黃榆店一戰,金慘敗,大將死亡殆盡。金首都汴京飢餓,發生人吃人現象。
公元1233年蒙古俘虜金後妃宗室,並與宋會師攻金。
公元1234年金帝自縊,金亡。
公元1236年宋與蒙古通好,蒙古仍侵宋,征西域,攻高麗,八面威風。
公元1237年蒙古攻宋,宋名將孟珙擊敗蒙古;
公元1239年孟珙屢敗蒙古,光復襄陽等地;
公元1240年宋朝飢荒,發生人吃人現象;
公元1241年蒙古屠宋漢州,入成都;蒙古在歐洲戰場四路進攻。
公元1242年蒙古攻宋,屠城。
公元1243年宋將余介在四川與蒙古大小36戰。
公元1244年宋於海路擾蒙古膠州密州。
公元1245年蒙古與宋戰,在五河戰敗;但蒙古掠宋淮西,至揚州而去。此後若干年,蒙古不斷攻宋,宋勝少敗多。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3年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次年呂任先鋒順漢水入長江,沿途重鎮相繼攻破,直逼臨安。至公元1276年臨安終於淪陷。宋恭宗被擄。
公元1277年文天詳在江西屢勝,1278年兵敗被俘,1282年在大都就義。
公元1283年元兵元帥,漢奸張弘范攻崖山,趕宋帝入海而死,南宋滅亡。

⑽ 宋朝經歷多少年,有多少皇帝,

宋朝經歷319年,有18個皇帝。宋朝(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兩個時期。

北宋經歷167年,9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

南宋經歷152年,9個皇帝: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敦;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隰;宋端宗趙是;宋幼主趙昺。

1、宋仁宗趙禎

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歷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後劉氏垂簾聽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歷和議」。

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歷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歷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2、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

趙恆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

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謚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3、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後,北宋第六位皇帝。生於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布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

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

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郁而逝,享年38歲,廟號神宗,謚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4、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趙構生於宮中,歷任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等職,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長兄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同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

趙構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趙構禪位於皇太子趙昚,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5、宋孝宗趙昚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

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謚號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慶元三年(1197年),加謚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熱點內容
網路小說父母 發布:2025-08-25 17:55:33 瀏覽:314
武俠小說被用來練武吸血 發布:2025-08-25 17:54:53 瀏覽:35
純寵不虐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5 17:24:37 瀏覽:677
六月網路小說作者 發布:2025-08-25 17:18:24 瀏覽:975
2019小說排行榜完結榜推薦 發布:2025-08-25 16:58:43 瀏覽:116
好聽小說名字女生名字 發布:2025-08-25 16:44:31 瀏覽:818
小說爆寵萌妻全文閱讀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8-25 16:34:18 瀏覽:649
著名校園言情小說作家 發布:2025-08-25 16:32:43 瀏覽:943
科幻小說科技模仿神 發布:2025-08-25 16:06:22 瀏覽:939
最新好看官場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5 15:53:07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