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聽書市場行業數據
A. 為什麼現在娛樂方式這么多,但愛看書的人卻並沒有減少
首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增長知識和學習的一種方式。
現在可以學習的途徑很多,但是看書。仍然是大多數人都喜歡,主要是因為下面幾點這個看書啊,它可以讓人覺得很舒服,絕對比用電子產品看。要有一種韻味,有一種懷舊的味道。
沒有看書比看電視或者是看電影,或者是聽別人說要能更讓人產生一種想像力。讓人在腦海中能勾勒出那種特別美妙或者是特別奇幻的情景。
B. 喜馬拉雅聽書可以掙錢嗎
喜馬拉雅聽書可以賺錢,不過需要下載極速版才可以,除了聽書還可以簽到和邀請好友賺錢。
喜馬拉雅聽書賺錢,這個是主要的賺金幣的方式,喜馬拉雅極速版內容設置很豐富,只要每天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收聽10分鍾可以獲取100金幣的獎勵,收聽30分鍾可以獲取200金幣的獎勵,收聽一個小時可以獲取500金幣的獎勵。收聽的時間越長,收益就會越豐厚。
注意事項:
1、網路上很多打著可以賺錢旗號的APP,但是很多都是不能提現,或者需要滿100、200才能提現,這個需要注意。
2、可以賺錢的APP很多,但都是賺一些小錢,想要賺大錢還是需要找正經工作。
C. 當「聽書」成為一種時尚屬於什麼類型的文章
「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閱讀碎片化」,讓淺閱讀、快閱讀大行其道,而深閱讀似乎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奢侈。讀書使人進步,科技改變世界。如何讓科技的進步服務於人的發展,「讀書」這件事本身,已經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讀書」這件事,隨著數字化閱讀的延伸正變得更為多元,比如「聽書」。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有聲閱讀也即「聽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使用手機APP、微信語音等收聽圖書成為閱讀新的增長點。2017年,中國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個百分點。在未成年人群體中,聽書頻率也相當高,其中14—17周歲青少年的聽書率達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據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聽書的流行,是否證明科技與創意正不斷拓展讀書的外延,為人們提供了閱讀的更多可能性?同時,是否意味著數字化閱讀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閱讀與生活在數字時代更深融合?種種已知或未知的嘗試,都值得探討。
不難確認的是,聽書的流行建立在數字化閱讀的潮流之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所做的這項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3.0%,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個百分點。同時,有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
如果說聽書還只是一種「前沿」或者說時尚的閱讀方式,數字化閱讀則幾乎已經可以被稱為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見,早班地鐵里,人手一部手機的「低頭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張報紙的場景已一去不返。當然,看手機是否就等同於「閱讀」,還需要打個問號。某種意義上,包含在這種場景中的數字化閱讀,正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如果說這種閱讀方式起初只是為了填充人們的「碎片時間」,如今則需進一步發問,閱讀是否正在被這種方式「撕成碎片」?
仔細想想,無論何種閱讀方式,你現在是否還能沉下心來讀完一本書,還是隔幾分鍾就要拿起手機刷刷微博、流連於朋友圈?當以秒計算的短視頻日漸流行,無數轉瞬即逝的興趣點如走馬燈般輪轉。腦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沖刷著沙灘,最終卻難留痕跡。「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閱讀碎片化」,讓淺閱讀、快閱讀大行其道,而深閱讀似乎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奢侈。數字化閱讀帶來的「雙刃劍」效應,需要更多維度、更深層面的觀察。
當科技演進到今天,閱讀方式的變遷雖然早已超越人們以往的想像邊界,閱讀的真正內涵與價值,其實並沒有發生多少改變。讀書使人進步,科技改變世界,而歸根結底,如何讓科技的進步服務於人的發展,「讀書」這件事本身,已經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D. 怎麼看待有聲書演播這個行業,有前景嗎 ,,
有聲讀物在大學生讀者群中有一定知曉度,有76.9%的被調查者表示聽過有聲讀物,但沒有聽書習慣,只有11.5%的被調查者在被問及是否會購買有聲讀物時明確表示不會購買,因為他們更喜歡看書的感覺。
而大多數被調查者則顯示出模稜兩可的態度,這一方面說明有聲讀物市場不穩固,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該市場還有相當大的增長潛力,只要進行適當的宣傳引導,有聲讀物的消費群體是能夠被培養起來的。
對有聲讀物內容傾向的調查顯示,語言類、文學類、生活類的選題內容較受歡迎,其中語言學習類以69.2%的絕對優勢獨占鰲頭,大學生強烈的自我發展訴求和競爭意識,使此類有聲讀物的銷售前景比較樂觀。
市場規模快速發展
我國有聲閱讀市場近年來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不僅用戶規模呈現迅速增長,使用頻率與時長方面同樣具有粘性。根據艾媒網數據,2019年我國有聲閱讀市場規模在63.6億元左右,預計2020年將達到82.1億元。
我國有聲書市場用戶規模從2016年的2.18億人上升至2019年的4.78億人左右,預計2020年用戶規模有望達到5.62億人。
2020年Q1在疫情催化及行業企業發起免費閱讀等因素影響下,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頭部音頻平台有聲閱讀用戶及用戶時長分別增長了63%、100%,隨著用戶聽書習慣的進一步養成,有聲閱讀的普及率有望繼續提高。
E. 有聲小說app排行榜的前十名是哪些
有聲小說app排行榜的前十名有:懶人聽書、QQ閱讀、企鵝FM、咪咕閱讀、喜馬拉雅FM、氧氣聽書、蜻蜓FM聽書、掌閱聽書、酷聽聽書、快聽小說。
有聲小說的優點有節省時間,不會影響視力,閱讀量更大,攜帶更方便,一般可用電子書簽。節約用眼,緩解視力疲勞,同時能極大方便廣大的盲人朋友。
F. 喜馬拉雅擬上市、荔枝股價大漲,「音頻熱」是否是個偽命題
海外Clubhouse以名人效應與近乎古典的語音聊天室功用掀起語音社交高潮;國內巨頭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傳出赴美上市音訊,擬募資至多10億美圓,同時「國內音頻第一股」荔枝發布2020年全年財報,公司在非美國通用會計原則(NON-GAAP)下連續兩季度完成盈利,全年營收到達15億元。
但是盈利數據與Clubhouse效應帶來的利好,並不能處理荔枝存在的問題。財報數據顯現,荔枝的用戶增長速度與付費用戶增長速度都不算快速,「盈利」脫離了一定的計算規范,就是一個偽命題。
數據顯現,2020年Q4荔枝MAU到達5840萬,相比之下2019年同期增加12.52%;月均總付費用戶為42.24萬,同比去年的43.41萬則有所降落。而從2017年至2020年,荔枝累計虧損到達3.7億元。
而從收入狀況來看,荔枝的收入主要依託音頻收入。2020年荔枝的收入中,音頻收入到達14.81億元,播客、廣告和其他收入為2180萬元。
音頻收入佔比到達了98%以上,這難免讓人詬病收入過於單一。假如音頻收入江河日下,可以成為公司現金奶牛,那麼問題也不算大。可是音頻平台不斷普遍存在用戶付費率低的問題,而音頻收入大局部依賴用戶付費,2020年下半年,荔枝付費用戶佔比還在降落,這就意味著荔枝的營收並不高。
言論市場關於荔枝的商業變現愈加焦慮,喜馬拉雅、蜻蜓同樣存在用戶付費率低的問題,但是頭部平台曾經在音頻收入之外開端探索廣告、直播、游戲、學問付費等多元變現方式,而荔枝變現方式照舊以主播UGC內容為中心,經過免費內容吸收用戶,經過用戶虛擬消費完成營收變現。
2020年年底,荔枝宣布與小鵬汽車達成車載音頻方向協作,這被以為是荔枝品牌營銷變現的新途徑,但是品牌跨界協作推進雙方消費的理想能否真正完成,誰也不能保證。
同時,熱浪總有散去的一天。Clubhouse吸收國內一批互聯網大廠跟風打造語音社交產品,但是真正在國內APP市場上活下來並產生生命力的產品目前尚未呈現,而Clubhouse這股熱潮在美股市場為荔枝帶來的關注同樣有限,固然公眾與產業扯起了語音社交、耳朵經濟等大旗,但是揮舞旗子的人精神用完之後,看繁華的人就會散去。
資本圍城裡,圍牆外的喜馬拉雅,和圍牆里的荔枝,考慮的或許是同樣一件事,如何在波濤洶涌的紅海市場里,穩定持久地生存下去。
G. 概括網路文學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網路文學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作協2018年5月17日在杭州網路文學周上首次發布的《中國網路文學藍皮書(2017)》披露: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路文學用戶3.78億,其中手機網路文學用戶3.44億。國內45家重點文學網站的原創作品總量達1 646.7萬種。中國網路文學創作隊伍非簽約作者達1 300萬人,簽約作者約68萬人,總計約1 400萬人。
從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始,二十餘年來,中國的網路文學無論是作者數量、傳播平台、閱讀群體,還是產業化延伸,其數量與規模,都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和飛速的增長。在世界范圍內,從文學發展史和出版史的角度來看,網路文學無疑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一、中國網路文學的現狀
(一)中國網路文學的特點
中國的網路文學,無論是作者的創作、作品的發布,還是讀者的閱讀,均是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上完成的。與傳統的文學創作與出版比較,網路文學的創作與出版呈現四個特點:一是創作主體相對自由,無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表現手法的運用,作者都是在沒有任何範式約束的氛圍中進行文學創作;二是沒有層層的審查與曠日持久的等待,作者只要輕輕地敲擊一下鍵盤,作品就會立即發表;三是網路文學巨大的作品數量,使讀者可以從容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還可以與作者互動,交流自己閱讀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作者的創作;四是作品的價值由讀者的付費閱讀與打賞體現。
隨著網路文學的發展和管理機構的要求,互聯網平台和網站開始藉助軟體對作品進行必要的審查。但由於網路文學作品數量巨大,審查只能是對關鍵詞加以審核,對作品的藝術價值、思想傾向、語言文字的表達水平,只能交由讀者來評判。讀者的點贊和打賞,購買與否,是檢驗網路文學能否生存的唯一標准,也是作者能否為讀者接受的試金石。
(二)中國網路文學的作者群體
基於艾瑞咨詢的監測統計,2017年,網路文學作者數量與2015年相比,增長了30.2%。以閱文集團為例,到2017年12月31日,其平台上作者已達690萬人,掌閱原創作者達到1.5萬名。在網路文學作者中,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出生的居多,40歲以上的只佔作者總數的4.9%,網路文學作者的平均年齡是27歲,大多生活在二三線城市。作者中有如安妮寶貝、李尋歡、當年明月、寧財神這樣的專業作家,但大多是業余寫手,很多是在校大學生。這些寫手,往往系非文學專業畢業,理工科學歷居多。如網路知名作家血紅是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畢業,驍騎校是電力工程師。為了方便管理和付酬,網路平台一般將作者分為五個星級,一星級為小白作者,二至四星級為普通作者,五星級為大神作者。按閱文集團自己制定的評級標准,大神作者占作者總數的17.8%。大神作者是平台和讀者關注的對象,也是平台創造經濟效益的主要保證。一批大神作者已經成為品牌,如20世紀90年代的五駕馬車——痞子蔡、安妮寶貝、李尋歡、寧財神、邢育森,目前活躍的作者如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江南、酒徒、蔣勝男等。
網路文學的作者,往往通過舉辦寫作大賽和文學年會來發掘。對於有潛力的作者,進行作品定製,由專人輔導,或者與傳統的教學研究機構合作,請專家授課,提高作者的寫作能力。2013年,在中國作家協會的指導下,中文在線聯合其他網路平台,在京成立網路文學大學,聘請諾貝爾獲獎者莫言擔任首任校長。網路文學作者只要提供2萬字以上的作品,即可成為網路文學大學的學生。閱文集團於2017年6月發布內容全生態戰略,並成立內容產業基金,從優質內容出版、內容方商業扶持、內容品牌傳播和優秀青年作家創作扶持四個方面支持作者進行創作。阿里文學也與其影視業務共同宣布將為內容生產者提供包括平台、IP、宣傳等資源在內的一站式服務。
與此同時,網路文學作者受到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除中國作家協會成立網路文學委員會外,各地作協相繼成立了網路文學專業委員會,部分作者加入了作家協會組織。這標志著整個社會對網路文學身份的認同,網路文學的價值為主流文化所逐步接受。
(三)網路文學的主要發表平台
中國的網路文學發表平台,曾經有上千家之多,後來盛大集團與騰訊閱文集團、中文在線通過資本運作,將一些優秀的網站集中到幾家主要的平台運營。從2017年網路文學平台日更新作品數量看,閱文集團及旗下起點中文、雲起書院、創世中文網、起點女生網、晉江文學網、瀟湘書院位列網路平台前10名,其中起點中文網日更新作品數量過萬,排名第一。縱橫中文網、塔讀文學、紅薯小說網、17K小說網,位列第二梯隊。從絕對數量來看,閱文集團以72%的作品數量佔比、88%的作者數量佔比位列第一。截至2017年6月,閱文集團擁有640萬位作者和960萬部文學作品,中文在線、掌閱及網路文學位列二、三、四名,中文在線、掌閱及阿里文學分別擁有300萬、50萬、40萬部作品。移動終端目前由掌閱、QQ閱讀領先。速途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網路文學市場規模已增長至130億元,2017年,國內市場份額名列前位的多家網路文學網站中作品的總數約為1 647萬,預計2019年,作品規模將超過2 000萬。
(四)網路文學的作品類型
中國的網路文學一改過去傳統文學作品中體裁劃分的方法,加上網路技術的發展,很多作品有意將不同體裁融合在一起,並運用了多媒體的表達手法,形成獨有的網路體。但是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大多數網站將作品劃分為玄幻、奇幻、都市、歷史、軍事、競技、美文、同人等類型。在虛構類作品中,又分為穿越、架空。為了方便讀者查找,以言情小說為例,網站往往將作品貼上不同的標簽:一見鍾情、青梅竹馬、歡喜冤家、辦公室戀情、前世今生、靈異爆笑、情有獨鍾、日久生情、後知後覺等。讀者從這些標簽中,能夠迅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
網路文學作者的素材,一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二是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營養,如從中國歷史、神話、古典小說中尋找人物和情節線索;三是從游戲中尋找題材;四是根據科學的有限假設而虛構的幻想事件。
(五)網路文學的閱讀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統計報告》),如前所述,截至2017年12月,網路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78億,較2016年年底增加4 455萬,占網民總體的48.9%。手機網路文學用戶規模為3.44億,較2016年年底增加3 975萬,占手機網民的45.6%。另據《2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文學網站日更新總字數達2億漢字,文學網頁日瀏覽量達到15億次。與此同時,網路文學在數字閱讀中的主流地位日益提高,《2016年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相對於2015年,2016年數字閱讀內容總量增長率達到88.2%,其中原創佔比從69%上升到79.7%。
(六)網路文學的產業化延伸
網路文學作為重要的IP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網路文學的很多作品除以紙介質圖書形式出版外,還改編為游戲、動漫、電影、電視劇、有聲讀物及周邊產品,全版權、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逐步形成。從最早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到《明朝那些事兒》《誅仙》,從《杜拉拉升職記》到《歡樂頌》,這些圖書不僅在網路上受到熱捧,出版為紙介質圖書後,也連續佔領國內的圖書暢銷榜。如《杜拉拉升職記》從一個不到2 000字的博客,延伸到系列圖書、電影、電視、話劇、音樂劇、周邊產品,形成一個10億元的大產業。
(七)網路文學的盈利模式
中國的網路文學,最初是免費閱讀,從2002年開始,起點中文網試行收費閱讀,這種模式很快被其他網站效仿。多年的探索發展,中國網路文學產業運營模式逐漸成熟。一條由網路寫手、文學網站、內容經紀人、出版商、影視投資商、游戲廠商、動漫公司,以及電信運營商、客戶端產品製造商、廣告代理商等組成的完整而復雜的產業鏈已經形成,並逐步形成了以作品版權為中心的運營模式,其盈利來源主要包括VIP付費閱讀收入、網路廣告收入、無線閱讀運營收入,以及線下出版、影視改編、動漫遊戲改編等版權延伸收入。其中,VIP付費閱讀和無線閱讀運營是最重要的兩大營收來源。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手機等移動終端已經成為網路文學閱讀最重要的載體。
同時,如前所述,高點擊率的網路文學改編成實體圖書後,也會獲得一筆不菲的版稅收入。據《華西都市報》2018年4月11日刊登的《霸榜中國網路作家富豪榜》,2017年,網路文學作家唐家三少年收入1.3億元,天蠶土豆年收入1.05億元。據此推算,網路平台的收入也不菲。《統計報告》顯示:網路文學業務營收也進入全面盈利期。公開資料顯示,閱文、掌閱、縱橫等網路文學企業在2017年均已實現盈利。除此之外,2017年下半年,國內兩大網路文學平台閱文集團和掌閱科技相繼上市,從資本市場融到了所需的資金。
二、中國網路文學的貢獻
首先,網路文學在探索中發展,產生了一批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優秀作品。從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角度來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網路文學通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帶著信息化時代的技術特徵,佔領了中國的文化版圖。盡管網路文學的大多數作品因為寫作的倉促,還存在這樣那樣的藝術缺陷,但正由於其規模龐大,沙裡淘金,其中還是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2008年,在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下,《長篇小說選刊》雜志社和中文在線曾舉辦過一次網路文學十年盤點,評出了十大優秀作品:《此間的少年》《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新宋》《竊明》《韋帥望的江湖》《塵緣》《家園》《紫川》《無家》《臉譜》。同時,還有一批受到讀者好評的作品,如《誅仙》《明朝那些事兒》《星辰變》《夢回大清》《斗羅大陸》等。這些作品因其在網上的點擊率很高,成為各家出版社關注和追逐的出版資源。據統計,網路文學每年向實體出版輸送的文藝類新書和暢銷書占其總數的1/2以上。2017年,在網路上先發表又以紙介質的形式出版了網路小說6 492部。同時,網路文學業已成為各大文化公司掘金的一塊寶地,許多網路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後贏得了很高收視率,如《小兒難養》《後宮甄嬛傳》《裸婚時代》《步步驚心》《失戀33天》《山楂樹之戀》等。同時,網路文學逐漸被主流文學接納。2009年,網路作家阿耐所著的《大江東去》成為第一部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網路小說;《上海文學》雜志的編輯金宇澄發表在上海「弄堂」論壇上的網路文學《繁花》經反復修改後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其次,網路文學的IP開發推動了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國的網路文學,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動漫,成為風靡世界的文化現象。網路文學作為重要的IP資源,IP經營不僅成為網路文學自身的重要收入來源,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甚至一個產業的繁榮。2017年,由網路文學經過加工而出版的紙介質圖書達到6 492部,改編電影電視連續劇2 427部,游戲605部,動漫712部。根據網路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占據了影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聽書作為網路文學的衍生業務得到迅速發展。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7年4月發布的《2016年中國閱讀白皮書》數據,2016年國內近7成數字閱讀用戶用過聽書功能,聽書用戶超過1億,願意付費的用戶比例達到65.3%。在這一趨勢下,蜻蜓FM、懶人聽書等垂直應用均在2017年獲得過億元人民幣融資;而微信讀書也於2017年7月發布新版本,宣布全面上線音頻內容。天涯社區、鐵血科技、天下書盟、博易創等數量眾多的網路文學公司在新三板掛牌。
同時,網路文學的IP運作模式從一次性售賣向深度開發全方位合作發展。網路文學與網路游戲、網路動漫、網路影視、網路音樂等多元文化相互滲透,根據網路小說改編的《微微一笑很傾城》電視劇與移動游戲《倩女幽魂》實現雙向劇情滲入,影視與游戲深入融合。游戲工作委員會數據顯示,2016年影游聯動開發的移動游戲實際收入達89.2億元。
最後,網路文學逐步由國內走向國外,網路平台不僅獲得了經濟效益,而且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互聯網時代,網路文學在中國產生的影響,很快也在世界各國贏得了反響。富有中國元素的武俠、玄幻、科幻、言情等網路作品,以其曲折離奇的情節、引人入勝的敘述,吸引了海外的讀者。據統計,盛大文學網站曾有超過3 600萬注冊網民,其中有30%的網民來自國外,網民分布在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起點中文網3 100萬注冊網民中,同樣有30%來自海外,分布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晉江原創網日均瀏覽量超過4 000萬,擁有注冊網民320萬,全世界共有211個國家和地區的網民訪問過晉江原創網,海外流量佔全站流量的30%以上。
中國網路文學出海,與網文海外門戶及網文翻譯網站的建立是分不開的。目前,在網文翻譯網站中,Wuxiaworld(武俠世界)是海外本土第一批成立的中國網文翻譯網站,2014年12月成立至今,已擁有了一批忠實的用戶,並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Wuxiaworld在全球網站排名為1 005,擁有來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讀者。Gravity Tales是一個本土作者的翻譯+原創平台,不僅與閱文集團合作,對中國網文進行翻譯,而且擁有原創版塊,孵化了一批平台自身的網路小說作者。
與此同時,中國的網路文學也被海外的出版商所青睞。《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藏地密碼》《誅仙》《杜拉拉升職記》等一大批圖書的版權被世界各地的出版商所購買。從輸出國家來看,從最初的東南亞,到日韓等國,再到後來的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土耳其等歐美國家,足跡已遍布二十多個國家,被翻譯為英語、韓語、泰語、日語等十幾種語言文字。
另外,網路文學網站主動走向海外,重視海外布局。如中文在線在歐洲和美國設立分公司,向海外讀者推廣網路文學。2017年5月,起點中文網的國際版——起點國際正式上線。目前,起點國際已上線九十多部作品,語種以英文為主,首波主打品類以仙俠、玄幻、科幻、都市等題材為主,除PC端以外,Android及ios版本APP也已同步上線。
三、中國網路文學尚需努力的地方
(一)網路文學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
第一,不少作品思想內容膚淺,創作態度主觀隨意。網路文學的作者為了取悅讀者,營造一種狂歡的氛圍,往往有意反傳統、打破規范,惡搞歷史和文化,生造語言文字。同時,跟風、抄襲、注水現象十分嚴重。第二,暴力色情隱現其中。無論是標題還是作品的內容,往往有一些露骨的色情、暴力、兇殺情節,有些還宣揚一夜情、換妻、虐戀等不健康的觀念。第三,思想傾向不夠健康。盡管近年來因為監管加強,色情描寫的作品有所減少,但作品宣揚的權力、金錢、物質崇拜仍然充斥網路文學。不少穿越小說,都是描寫草根穿越到另一個世界,不是當「王爺」,就是娶得三妻四妾,或者獲得巨額財富。第四,語言文字粗疏。在網路文學世界裡,20萬字是短篇,中篇在20萬到60萬字,比較走紅的網路小說,都以千萬字計。在網上連載的作品,作者一天要「碼」1萬字左右。在這種以迎合讀者,等待點擊的狀態下創作的作品,缺少生活的積淀,缺少藝術的構思,缺少修改打磨,其粗疏可想而知。阿耐網路長篇小說《大江東去》雖然最後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但長江文藝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在稿件修改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天蠶土豆的《斗破蒼穹》在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時,責任編輯雇請了幾位武漢大學研究生為其整理,做了大量的刪削工作方達到出版水平。第五,模仿抄襲嚴重。網路文學由於是類型化寫作,很多情節的設置已經形成了模式,因此,作品的抄襲現象比較嚴重。還有一些作者使用網路軟體寫作,盡管不能指證其作品抄襲某部作品,但這種機器寫作的方式缺少感情投入,很難突破原有模式。
(二)網路文學需要多方扶持
與傳統文學創作相比,網路文學的進入門檻很低,很多作者缺少文學修養和寫作技巧,作品一味地迎合讀者,追求點擊率,結果「鴻篇巨制」很多,但缺少文學性和思想深度。中國的網路文學如果要實現經典化,在中國文學史和出版史上留下一批精品,必須在如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提高作者自身的文學修養和文學史意識。目前有些網站組織重要的「大神」級作者與傳統作者結對子,或者組織專家講學,將他們送到魯迅文學院之類的機構學習,意在提高作者的寫作水平。但短期的學習並不能迅速提高寫作能力,網路作者自己要有意識地閱讀文學經典,放慢寫作速度,有意識地打造能夠傳之後世的文學精品。第二,展開必要的網路文學批評。現在對網路文學的評價,主要從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方向來做宏觀的判斷,印象式批評多,對具體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缺少學理性的分析,有關部門要組織批評家,放下身段,客觀地分析當前網路文學的趨勢,展開對作家作品的有理論有深度的批評。第三,引導網路文學進入主流社會。目前各級作家協會都十分重視網路文學作者的創作,很多作者從網路文學的世界走入了文學主流群體,如安妮寶貝、金宇澄、慕容雪村、張悅然、當年明月、李可等,他們的不少作品已經成為文學精品進入文學史的視野。但與龐大的網路文學作者隊伍相比,這些作者僅僅是「冰山之一角」,主流社會對網路文學要採取包容和引導的態度,在探索中提高網路文學的文學性與思想性,讓網路文學從草根進入殿堂,真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標志性的文化現象。
H. 哪些有聲書種類更受讀者們的歡迎
兒童繪本、拆書稿、喜馬拉雅聽書、梨花聽書、蘭心書院等都很受讀者歡迎
I. 有聲讀物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有聲閱讀進入成熟發展期
傳統有聲閱讀產品由線下的音頻業務復制遷移而來, 2009 年中國移動最早上線有聲閱讀服務,在此之後以 PGC 內容為主的豆瓣 FM、蜻蜓 FM 等產品相繼上線;2013 年至2014年期間,隨著國內4G網的商用落地,移動互聯網加速滲透,有聲閱讀移動端APP應用快速發展,喜馬拉雅、考拉 FM 等移動音頻應用上線,此後資本湧入,推動有聲閱讀市場迅速成長,競爭加劇;從2018年開始,有聲閱讀市場在內容、渠道及商業模式方面不斷演進,逐步走向成熟、多元化發展階段。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閱讀器行業市場研究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J. 閱文為什麼要發布有聲閱讀品牌「閱文聽書」
首先,目前有聲書市場火爆,已經成為數字閱讀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CNNIC調查數據,截至2018年6月國內有聲閱讀用戶規模17已達2.32億,占網民總體的28.9%;《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則顯示2017年數字閱讀行業152億的市場規模中有聲閱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0.6億,占數字閱讀市場規模已經超過四分之一。
其次,網文IP改編有聲內容成為音頻平台標配,商業前景好。根據易觀咨詢《2018中國移動音頻市場年度綜合分析》,包括喜馬拉雅、懶人聽書等頭部音頻平台購入的有聲改編權中,85%是網路文學的有聲改編權,可見,網文IP改編的有聲內容已經成為了音頻平台的標配。有聲閱讀憑借「講故事」屬性強、劇集量多、製作流程相對簡單、更新頻率高、可規模化生產等諸多特點,不僅斬獲了高流量,還培養了用戶的連續收聽習慣,成為突破音頻平台拉新、變現等市場瓶頸的關鍵。
早在2015年,閱文集團就已經通過戰略投資喜馬拉雅、懶人聽書等舉措開始布局有聲閱讀業務。而最近「閱文聽書」這一全新有聲閱讀品牌的發布,意味著閱文集團將基於內容儲備、運營渠道和「IP共營合夥人」制度的優勢,大力發展有聲閱讀業務,在打造更多有聲閱讀精品的同時進一步完善IP產業鏈的布局,形成集團業務新的強力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