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大刀記免費閱讀
Ⅰ 求小說《大刀記》的作者詳細資料
郭澄清,原名郭成清。山東寧津人。中共黨員。中學畢業。歷任小學教師,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寧津日報》總編輯兼廣播站站長,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大刀記》、《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
郭澄清,男,漢族,原名郭成清(1931-1989 )。山東寧津時集鎮皋村人。中共黨員。1946年參加渤
郭澄清
海軍區青年幹部培訓班,後在小學任教。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寧津日報》總編輯兼廣播站站長,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曾任《激流》文藝月刊主編、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展望出版社特邀編委、亞洲文化開發中心顧問等職。1988年被評為文學創作一級職稱,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包括小小說)100多篇(結集40餘篇),散文30餘篇,詩歌400餘首,報告文學30餘,此外還有人物速寫、評論、短論等,共計400多萬字。其中較有影響的作品有詩歌《北京太陽暖心房》、《鐵頭和駱駝的故事》、短篇小說《黑掌握》、長篇小說《大刀記》。
、《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
Ⅱ 大刀記的作者簡介
郭澄清(1931—1989),原名郭成清,山東寧津人,歷任《寧津日報》總編輯、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藝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省政協委員。
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大刀記》、《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
《大刀記》於1975年出版,後改編成的電影、連環畫、評書、話劇,使郭澄清聞名於世。
再版的《大刀記》由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作序,朱德發、吳開晉、任孚先、吳義勤等著名評論家撰寫評論文章,他們一致認為,郭澄清是山東文壇短篇小說創作的領軍人物,是山東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與馮德英、劉知俠齊名的山東抗戰小說作家,也是繼趙樹理、孫犁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中國短篇小說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Ⅲ 大刀記的故事梗概
根據郭澄清同名小說改編。民國初年元宵節,佃戶梁寶成帶領眾鄉親闖進龍潭街大鬧元宵節,反抗地主賈保軒強迫長工佃戶為他家披麻戴孝辦喪事,梁寶成因此遭到迫害,他的兒子梁永生被迫流浪他鄉,鐵匠門大海將其收養。
一天,他們到龍潭街打鐵,遇到了賈保軒。梁永生報仇心切,拿了門大海的一把寶刀夜闖賈府,被管家馬鐵德發現,梁永生放了一把火後逃了出來。
門大海贊揚梁永生有窮人的骨氣,便將自己那把從太平天國一位英雄傳下來的寶刀送給了他。梁永生接過寶刀,立志為天下的窮人報仇。
20年後,梁永生回到了家鄉寧安寨,此時,他已經和門大海的女兒翠華成了親。
家鄉仍是地主當道。賈保軒的兒子賈玉圭濫收治河捐而不治河。夏天,運河河水泛濫,滿目災情,民不聊生。
梁永生手持大刀帶領鄉親二闖龍潭,找賈玉圭算帳,卻遭到國民黨縣保安隊的鎮壓,梁永生只得又一次逃離家鄉。
梁永生東奔西闖,終於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參加了八路軍。在訴苦會上,梁永生悲痛地講起大刀的來歷和自己的遭遇,引起營教導員王大江的注意,原來他是門大海的弟弟。
梁永生被派到臨河區擔任區長。他又回到寧安寨,領導鄉親們揭露了賈玉圭欺壓百姓破壞抗日的真面目,並以臨河區民主政府的名義,責令賈玉圭按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規定的合理負擔政策交納救國公糧,實行「二五」減租。
賈玉圭暗中勾結日寇,要把糧食送給鬼子,並設下圈套,妄圖逮捕梁永生。
梁永生發動群眾,成立大刀隊,同敵人展開奪糧斗爭。
教導員王大江也被派到縣里擔任縣委書記。梁永生帶領運糧隊,三闖龍潭,活捉馬鐵德,打開了糧倉。
王大江帶領八路軍縣大隊在運河邊伏擊了前來運糧的日寇汽艇。在黨的領導下,臨河大刀隊正式成立了。
Ⅳ 大刀記觀後感400字,應該怎麼寫
《大刀記》接檔《老農民》,今晚,山東衛視將又一力作震撼觀眾。作為2015年的開年大戲,山東衛視這次根據寧津作家郭澄清創作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改編,講述了魯北地區熱血男兒血刃敵人、浴血奮戰的故事。為了體現鄉土抗戰的真實性,還將寧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蹺、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實的狀態還原。而山東爺們抗戰的匆匆那年,也盡現觀眾面前,整部劇更像是真實的還原,沒有「雷」點,盡是朴實無華的真誠敘事,讓人看過之後又彷彿回到了少年時代,那個時候,《大刀記》小人書早已佔據了我們的青蔥歲月,也是相當火。
雖然適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讓抗戰劇出現了井噴,但是不可否認抗戰劇一直是國產劇最偏愛的題材。《大刀記》故事發生在1937~1945年間,梁永生出身於窮苦農民,跟隨師傅門書海學得一身大刀功夫。日軍入侵山東境內,在魯北各縣製造了一系列慘案後,梁永生帶領民眾組建大刀隊奮起反抗,在當時敵我裝備懸殊的條件下,靠著大刀作為殺敵武器,經歷了大鬧黃家鎮,血染龍潭、虎口拔牙、重返寧安寨、夜戰水泊窪等一次次戰斗的洗禮,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八路軍指戰員,譜寫了魯北人民在日寇漢奸的殘暴統治下不屈不撓的抗戰史詩。
這部劇對於山東農村集市的描述,村寨的面貌,以及當地風俗的展現,滿滿的都是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這也和山東衛視一貫的重情重義一脈相承,對於這樣根深地厚的大劇,山東衛視一直都下大功夫做到製作精良。從《紅高粱》寫實的山東農村的高粱地,再到《老農民》講述的建國後到現如今老農民生活翻天地覆的變化,這些,都是些有情有義的味道,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人文情懷,而這也和齊魯大地本身的文化底蘊一樣,厚積而薄發。
和很多的劇不同,《大刀記》並不再現「臉譜式」的舊有觀念,當然也不再將英雄寫的高大全,而是更尊重歷史,講述一場真實的抗戰,這種抗戰是反壓迫山東農村時代的縮影,而裡面的群英譜更是寫的有血有肉,這種原本就帶著山東人特有的豪爽與耿直,都在劇中更加真實的表現出來,讓我們重新認識歷史,重新讀懂英雄,改變一往的觀劇心態,也更加真實的去認識奮勇反抗的艱辛,殘酷戰爭的悲壯,以及不屈不撓的品質。
導演趙浚凱每一次都給人帶來驚喜,相信這一次也不例外。而飾演梁永生的谷智鑫,為了展現真刀真槍真功夫,更是下了一番苦心去學習和研究各種大刀。而戲里的很多打戲,基本上都看不到吊威亞,很多打鬥的設計,更符合生理定律和物理定律。看了幾個打鬥的片段,有些像戲曲里的武生,很真實,彷彿就在眼前打鬥一樣,沒有過多的炫技,當然也沒有空中飛人般的武俠式抗戰英雄的「雷」。而有一場戲,28位群眾演員裡面有22位是全國各類武術比賽的冠軍得主。可見,這樣的戲更多的是採用最真實的手段達到最震撼的目的。其實無非就是真實的展現當年的抗戰場景,而這樣的真實,則讓英雄顯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這么製作精良而又直面歷史,這樣拍攝真實而又真誠十足的戲,值得讓人點贊。
Ⅳ 《大刀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刀記》(郭澄清)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9v9iXG5fyhRUt4QrK4QnQ
書名:大刀記
作者:郭澄清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9
內容簡介:
《大刀記》創作於1975年,共有兩部三卷。是中國唯一一部描寫魯北平原抗日戰爭的長篇小說,作者郭澄清用紮根鄉村的現實主義筆法,用脫胎於中國傳統小說的質朴、渾厚的風格,歌頌了魯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和輝映千秋的歷史功勛。作品甫一出版即獲得了廣泛的影響,也成為一代人不可磨滅的閱讀記憶。該書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又充分體現了那一代作家的文學才華、歷史價值觀和美學追求。
作者簡介:
郭澄清(1929—1989)當代作家,山東寧津人。
Ⅵ 請問過去有一部長篇小說叫大刀記作者是誰
大刀記(郭澄清創作長篇小說)
《大刀記》第一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小說繼承並發揚了中國古典小說在行動中刻畫人物性格的藝術傳統,把人物安置在典型的矛盾沖突的漩渦里,著重從人物的言與行兩個方面,展現人物性格及其精神面貌。作品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等形象的性格刻畫為中心,展開細膩描繪,使人物形象十分醒目,躍然紙上。
望採納謝謝
Ⅶ 《大刀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既然是抗戰片,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動作戲份,片中寧安寨各路英雄刀客匯集,與敵人展開英勇斗爭,基本每集都會有或小或大的動作戲份出現。在開場就有一場拔刀相助的動作戲出現,梁永生路見不平相助翠花及翠花母親,與白眼狼和四兒進行戰斗,在這場動作戲中運用了不少慢鏡頭和人物特寫,營造了緊張氛圍,既展露出梁永生的英勇頑強精神也體現了白眼狼和四兒的兇狠惡毒,四兒敗下陣後,永生與白眼狼在集市上進行了膠著的打鬥,也由此來開了劇集的序幕,為之後刀客團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整部劇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凸顯「大刀精神」,讓我們回想起抗戰時期的故事與英雄。可能家長父輩們更愛看這類劇吧,他們會對此類題材的更有情懷。在滿屏美劇與古裝劇的現在,《大刀記》是另外一種選擇,回憶那段歷史,回歸古樸。
Ⅷ 大刀記的創作歷程
長篇小說《大刀記》共三部,120萬字,1975年出版。。《大刀記》正是郭澄清回到家鄉寧津縣時集鎮郭皋村創作完成的。
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農家土屋,一張搖搖欲墜的八仙桌和一盞煤油燈,一個自製的簡易書架,這就是郭澄清創作《大刀記》的地方。
長篇小說《大刀記》描述了魯北人民在舊社會受盡了封建欺壓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血淚歷史,塑造了廣大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欺壓、推翻黑暗的舊社會,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犧牲的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小說出版後即風靡全國,成為影響7億人的文學經典。郭澄清,1929年11月13日生於山東省寧津縣郭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受盡了舊社會的苦難,親眼目睹了日寇侵略者殘害中國人民的暴行。1947年他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寧津日報》總編輯兼廣播站站長,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自1955年開始,郭澄清便開始公開發表作品。1971年的春天,郭澄清放棄了濟南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回到寧津縣時集鎮郭皋村開始了長篇小說《大刀記》的創作。剛剛回到老家的郭澄清,沒有房子,為了創作,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房子。「回來以後,也沒有房,他個人琢磨著修了三間房,俺們村有個順口溜就是,『澄清修房土打牆,沒磚沒瓦也沒梁,睡覺兩頭頂著牆』。」時集鎮郭皋村村民郭金忠說。劇本大都取材於當地真實故事「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當年父親創作長篇小說《大刀記》的素材,主要是他自己的親身生活經歷和他早年從一些知情經歷者那裡獲得的。」郭澄清之子郭洪林介紹說,「老八路」閻成和他家住一個院里,「父親有時間除了和閻成下兩盤棋,更多的是有意地與閻成這個『老八路』談論一些當年抗戰時期的事情。閻成在抗戰時期經歷過很多艱難險阻,在他身上也發生過許多險奇的故事,父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創作長篇小說 《大刀記》時,將閻成當年親身經歷的『死裡逃生』真實的險奇故事,經過藝術加工創作成為《大刀記》第二卷中的《重返寧安寨》一章。《大刀記》第三卷中《奪槍》一章,是參考寧津抗戰時期發生的八路軍戰士崔景生奪槍的真實故事。」郭澄清回家創作《大刀記》期間,對每個鄉親都禮貌相待,從沒有因為文學創作艱辛而對周圍的人亂發脾氣,正因為如此,他在村裡的人緣極好,白天上門拜訪的客人絡繹不絕。每當家中來客人,郭澄清無論將《大刀記》寫到哪個環節,都會停下手中的筆,熱情地出來迎接客人,和鄉親們聊天交流。郭澄清為創作《大刀記》經常騎自行車到處采訪,每次采訪回村時,他在離郭皋村500米的鄰村推著自行車,看見人就熱情地打招呼,在村民面前從來都是笑呵呵的。歷時4年多帶病堅持創作完成郭澄清專注於創作,但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當時他回家的時候,身體已經有慢性闌尾炎、肺結核、陳舊性心肌梗塞等多種疾病,但就是在這種狀態下,郭澄清仍然沒有放棄文學創作,並開始了他的長篇小說《大刀記》的創作。」73歲的郭治明曾是郭澄清的保健醫生,曾與郭澄清前後鄰居。1961年,郭治明在國家「巡迴醫療」的號召下,當起了郭皋村的「赤腳醫生」,負責村裡600多人的身體健康,回家創作《大刀記》的郭澄清就在其中,他每天去郭澄清家兩次為他做健康檢查。郭澄清忍受著時常發作的病痛,不分晝夜地進行文學創作,病情發作時,就服急救葯品,然後又投入到創作中去。他經常通宵達旦搞創作,困了就用喝茶、吃辣椒、冷水澆頭的辦法來刺激自己打起精神。經過四年多的艱苦文學創作,1975年秋天,長達120萬字的三部長篇小說《大刀記》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山東人民文學出版社同時出版發行。長篇小說《大刀記》的成功問世,轟動了全國各地,並且得到了廣泛好評,而且很快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大刀記》電影公映,山東人民廣播電視台也推出了《大刀記》評書節目,各地還演出了《大刀記》話劇,出版了許多《大刀記》連環畫等。其中小說先後發行400萬套,連環畫發行3000多萬套,評書也在全國20多家省級電台連播,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依然在影響著我們。
Ⅸ 求郭澄清《大刀記》小說,txt或者PDF都可以
這個地址可下載大刀記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