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大紅袍聽書

大紅袍聽書

發布時間: 2022-04-18 18:33:37

㈠ 有詩意的茶名

品茗、清茗、知味、沁香、茗聚、潮韻、飄香。

1.一盞清茗

語出「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2、六不羨

六羨歌(歌)陸羽

不羨黃金窯,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台。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說明: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的作者,他在國內外都享有崇高威望,人們稱之為「茶神」。

(1)大紅袍聽書擴展閱讀

六種茶葉介紹:

1、烏龍茶:鐵觀音、黃金桂、武夷岩茶(包括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鐵羅漢、武夷肉桂、武夷水仙)、漳平水仙、漳州黃芽奇蘭、永春佛手、台灣凍頂烏龍、廣東鳳凰水仙、鳳凰單樅等。

2、紅茶:正山小種、金駿眉、銀駿眉、坦洋工夫、祁門工夫、寧紅等。

3、綠茶:龍井、碧柔春、黃山毛峰、南京雨花茶、信陽毛尖、廬山雲霧茶等。

4、白茶:君山銀針、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5、黑茶:普洱茶、茯磚茶、六堡茶等。

6、黃茶:霍山黃芽、蒙山黃芽等。

㈡ 老舍的話劇茶館的英文簡介 在線等 急!!!!

民間茶樓(18張) 茶館
在以農業文明的封閉性和靜態性為特徵的巴蜀文化影響下,成都茶館是一個地域特點十分突出的類型。在史料記載中,中國最早的茶館起源於四川。早在民國初期,成都茶館已達454家,居四川之最,是歷來茶館數量最多的城市。在空間格局和服務方式方面,成都茶館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自改革開放後,成都茶館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其發展經歷了三次階段性變革: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公私合營,讓成都茶館的數量明顯減少,但成都人泡茶館的習慣並沒有多少改變,茶館中的茶客人數始終沒有萎縮。成都茶館的恢復期,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是大批傳統老茶館開門迎客,很快,茶館數量恢復到600餘家。這一時期的成都茶館,其空間格局仍舊延續了早期茶館的「當街鋪」、「巷中寺」、「河畔棚」、「樹間地」的老傳統。茶館內,最具代表性的擺設是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碗、紫銅壺和老虎灶。在茶館中服務的堂倌都是摻茶「茶博士」,個個身懷絕技,這是成都茶館最具特色的服務形式。在茶館中,所提供的是單一的花茶。 在四川,具有商務功能的都市茶館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5年前後,在「聖淘沙」、「耕讀園」、「綠茗」等一批茶館在成都相繼開業。1996年,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在成都成立時,成都現代化的茶館已接近百家。與傳統茶館不同,這些茶館從露天進入室內,不再延續茶館的敞開式風格,改鋪舍為茶樓,室內裝飾一改傳統茶館的簡朴而趨向豪華,陳設多聚西式風格,除法式藤椅外,許多茶館擺上了鋼琴。茶館所提供的茶水不再局限於花茶。此時,茶藝表演也開始在成都出現。成都市還成立了茶藝隊,在各大茶館演出,茶藝之風盛行。但好景不長,此後的兩三年時間,傳統的麻將席捲了幾乎所有的成都茶館,茶藝在茶館中趨向沉寂。 四川成都茶館
20世紀末,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外來資本的引入和賓館酒樓的興起,成都茶館發展開始趨向於多元化。一些適於茶館經營的主題文化如鹽道文化、藏文化、集郵文化等走進茶館,同時,棋牌、足浴、桑拿等經營項目也被引入茶館。 2001年,四川省茶文化協會開始策劃以茶藝和茶文化為主題的活動。通過茶藝比賽和茶館評選,挖掘和推廣茶文化,指導茶館發展,抵制不良現象,助推茶館業良性發展。2008年,成都茶館數量較2001年翻了一番,達6000家,其中單純售賣茶水的茶館佔30%,「棋牌茶館」近40%。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托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托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粵派茶館
廣州在「得風氣之先」的嶺南文化影響下,其茶館起步早,是南方沿海地域茶館的代表。 廣東廣州茶館
廣州「重商、開放、兼容、多元」的地方特色在茶館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與其他地域不同的是,廣州茶館多稱為茶樓,樓上茶館樓下賣小吃茶點,典型特點是「茶中有飯,飯中有茶」,餐飲結合。當代廣州茶館的雛形是清代的「二厘館」,最初的功能是休閑和餐飲,為客人提供歇腳敘談、吃點心的地方。廣州人向來有飲茶的習俗,尤其是「喝早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活動和社會交往的頻繁,喝早茶已成廣東省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及眾多企業、單位也將其作為接待賓客的方式。 改革開放之初,「下海經商、創業拼搏」是廣州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作為傳統餐飲休閑場所的茶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眾「無閑」期。在這一「空檔期」,廣州興起了以聽歌為主,飲茶宵夜的音樂茶座。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會生活呈多元化趨勢發展,在快節奏的工作之餘,休閑娛樂成為一種大眾期待。傳統茶文化再次受到重視,「茶藝樂園」、「流花茶藝城」等一批專業茶館應運而生。這些茶館從布局、裝飾到背景、音樂、佐茶糕點及其他輔助性服務細節都有了很大變化。紫砂茶具、傳統字畫的展示成為茶館發掘的新功能之一,多種文化活動選定茶館作為演出場所。 各種茶樓(13張) 2000年後,廣州及周邊地區各式茶館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茶館數量突破千家,分布在公園湖畔、街道、大型社區、賓館、健身休閑會所內,分布廣,密度大。許多高規格的茶館配備專業的茶藝師,琴師、評茶師,所售茶水涵蓋福建、廣東、雲南、浙江的各類名茶。廣州主流茶館徹底擺脫了傳統茶樓餐飲結合以茶為鋪的經營方式,成為了真正的茶館。 進入21世紀以來,廣州茶館業走向了空前的繁榮,經營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傳統茶樓與現代化茶館並存,發展逐漸分化,兩者經營內涵風格區別顯著。現代化茶館服務項目和內容日趨多元,茶藝培訓等均作為經營項目被引入。 2002年,廣州「流花茶藝城」設立了廣州市流花茶藝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先後與行業協會合作舉辦茶藝師、評茶員培訓班,為茶館業提供專業性人才。而傳統茶樓則依然保持廣東「一盅兩件」的經營模式。
京派茶館
北京茶館
北京茶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層次復雜、功能齊全。在其影響下,北京茶館業具有這幾方面的特徵。長期以來,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茶館始終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既有環境優雅的高檔茶樓、茶館,也有大眾化的以大碗茶為主要特徵的街頭茶棚。明清以來,就有聞名遐邇的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茶飯館和所謂野茶館、棋茶館,更有為數眾多的季節性茶棚。茶館是北京民眾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窗口。茶館文化是京味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清末民初的北京的社風民情。 北京人飲茶者眾,從皇帝貴族、達官貴人到市井小民,都有飲茶習慣。自然,不同階層的飲者有不同的茶俗,這便使北京的茶文化具有多層次多樣性的鮮明特點。市民茶文化、文人茶文化、宮廷茶文化共同構成了北京茶文化。 建國後,尤其是十年「文革」,使北京茶文化、茶館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發歷史新時期的到來,使北京茶產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期」。改革開放之初,市民大眾化的茶館最先恢復。 1979年,前門的大碗茶青年茶社開張,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此時,陸續開張的茶館延續了早期季節性茶棚的功能。隨後,政府部門組織恢復上世紀30年代盛行的公園茶館。這一時期,北京及周邊地區較具規模的茶館不到10家。 1988年,老舍茶館開業,是北京茶館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性事件。它在其前身以大眾解渴需求為目標的大碗茶基礎上,提高服務檔次,增加茶文化的內容,增設了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舞台,成了京味茶文化繼承創新的一個代表。此後,隨著台灣茶藝的傳入,北京茶館與各地茶館一樣開始起步發展。文人茶文化、宮廷茶文化在這一時期的茶館中受到格外重視。 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第一家以「茶藝館」命名的五福茶藝館開業,一改傳統京味大茶館的簡朴和熱鬧,裝修裝飾考究,環境清幽安靜,茶藝表演成為茶館服務的主要項目之一。茶藝館的出現使北京茶館風格特色更加豐富多彩。隨後相繼開業的茶館很大一部分效仿了這種方式。這一新興茶館很快被消費者認可,並成為北京休閑的時尚,一般都經營狀況良好。 進入21世紀後,北京茶館的風格形式經營項目更加多元,各地茶館的風格特色都可以在北京找到。同時,商務功能和外來文化也在北京茶館得到了體現。老舍茶館以熱鬧的鑼鼓聲、豐富的演出成為外國遊客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場所,突出湘西特色的「朋來先敬」,主推商務功能的「梧桐會館」,將園林、寺院與茶文化相結合的「明慧茶院」等。 北京茶館分類 概說茶館分類方法很多,比如按地區分,按經營性質分,按經營茶的品種分,按時間分,等等,有 歷史悠久的老茶館,保存舊時風格;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特此以北京茶館分類舉例,以饗讀者。 1、從名聲上分 要說北京茶館的名聲,自然是五福、茗仁為最。五福起得最早,說它帶動了北京茶館業的發展,一點不為過。所以,時至今日,你到五福的阜成門店去看看,顧客盈門。茗仁已經有了最大的連鎖規模,不再 贅述。所以,不管是請人還是人請,不管是開會、聚會還是約會,到這樣的茶館去,就是有面子――姑且算做歷史悠久有規模派。 其餘也有名頭不小的,有的是有些規模了,如思茗齋;有的是養在深山有人識,如大覺寺的明慧茶院。 2、從消費價格上分 剛開始跟茶館界的人打交道,就聽說亞運村有個叫碧露軒的茶館,專打高檔牌,去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一張卡就幾千塊錢。貴有貴的特色,守著匯園公寓,認准了少數人,這是人家的經營思路。不怕大多數人去不起,姑且稱為曲高和寡派。 新年伊始,有杭式茶樓名曰「西子湖」者進京。與京派茶樓不同,這兒的100多種小茶食和江南小吃免費供應,要一份48塊錢的茶就可以坐上一天,一日三餐都解決了。中軸路上也有一家杭式茶樓。為了讓大多數人去得起,這類茶樓姑且稱為大眾平民派。 介於兩者之間的,就是最一般的茶藝館、茶樓。很多人說茶館消費高,其實,跟酒吧差不多啦,一晚上人均60—120塊錢,有的是更便宜的。我和一個朋友在一個小茶館泡了一晚上,一人一杯28塊錢的茶,去酒吧,哪有此等待遇? 3、從目的分 剛進這圈時,少不得請前輩吃飯。前輩泡了大紅袍,問我如何,那時我只會說「好」。前輩道,「這茶拿在飯館喝,可惜了;拿到茶館喝,又失身份。」----就是說,還是有人專門為了喝好茶去茶館的。有好茶的茶館有,除了那些名聲顯赫的,還有的是開茶館就為以茶會友的。銀錠橋邊的一味茶塢,為此中典型。有極品好茶,就怕你不識貨啊。 特別會品茶的人不多,沖著茶館環境去的占絕大多數。於是,環境成了所有茶館必須講究的重點。有的大氣豪放,幾百平米,有的小巧別致,只有幾十平米;有的如江南水鄉般玲瓏,有的如舊時官宦人家般古典;有的配備寬頻就為您上網方便,有的准備各種小吃就怕您餓著。開會、聚會、約會,總有一館適合您。
杭派茶館
在「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的吳越文化影響下,杭州茶館的發展是全國茶館業中最發達最先進的代表。在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上,西湖與「西湖雙絕」——龍井茶、虎跑水是杭州茶館得天獨厚的優勢。新中國建立之初,杭州茶館的數量不及成都一半,但杭州茶館種類更為豐富,功能更加齊全。當代各地茶館所具有的服務功能和經營類型基本沒有超過杭州茶館涉及的范疇 1999年,杭州茶館開始第三輪變化,品牌意識成為茶館這一時期發展的動力。這時,大量新茶館紛紛涌現,許多老茶館易址重開;由此,杭州市場消費者興起新一輪喝茶熱潮。 進入21世紀以來,日趨成熟的杭州茶館最先進入發展的瓶頸期,已經處在茶館主流地位的新式茶館,其隊伍日益壯大,並進一步追求個性化的發展,相繼出現了主題茶館、復合式茶館、探索性茶館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名茶藝館基本成型。 2003年,杭州茶樓業協會正式成立,這一行業的自律組織對於推動杭州的茶館業規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標志著杭州茶館形成規范性產業。
編輯本段中國著名茶館
成都著名茶館
1、順興老茶館:位於加州酒店三樓。現代包裝的老茶館,在這里可以見識變臉、噴火、吹燈等國粹表演,絕對是外地人認識成都的好地方,吐血推薦!要想位置好一點的話,最好提前定位。最低消費28元/人。 這里有一長廊雕塑一定要看,描述的是四川民居。這 里還可以先吃飯後看演出。 2、培根路路邊茶座:要體會成都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強烈建議到培根路走一走,狹窄的街道,兩邊就是傳統的四合院,有幾家就在自家院子里擺上竹椅木桌就變成茶館了。這么好的地方在我6月份再去的時候竟然已經拆了,萬分可惜,令人懷念! 3、歲月茶莊:青羊宮附近,府南河旁邊,分市內室外,裡面有大投影,看世界盃的好地方。 4、文書院露天茶座:數以百計的老百姓坐在參天大樹下喝茶的情景可以在這里找到,木桌、竹椅、銅壺。位於文書院內更增添了幾分古樸的文化氛圍。 5、百花潭公園露天茶座:公園挺不錯,茶座就在府南河旁邊,柳樹就在你的頭頂上。極力推薦,我在那裡發了5個下午的呆。 6、人民公園鶴鳴茶館:始建於二十年代,木桌、竹椅。對著湖看書,很不錯。缺點:要飯的、掏耳朵的、算命的、擦鞋的、賣豆花的、賣報的太多了,讓人煩。
北京著名茶館
1、老舍茶館,坐落在前門西大街3號樓,始建於1988年,是一家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作品命名的茶館。茶館位於三層,門口環飾著紫木透雕;位居正中的「老舍茶館」金字牌匾下方,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銅像屹然凝視著遠方。老舍先生的崇高品質和他筆下的京味《茶館》感染了無數大眾,也使這座融茶道、民族藝術於一體的老舍茶館名揚中外。 2、一茶一坐,成立於2001年,致力於發揚中國茶及餐飲的文化,打造第一個國際化中式餐飲的連鎖休閑品牌。一茶一坐的經營理念是把「客人當朋友、夥伴當家人」。一茶一坐的經營目標是「大家的客廳」。 一茶一坐2006年1月於北京開設第一家門店。 在一茶一坐的門里,你會看到這樣一句話,體驗生活新式樣,這就是一茶一坐的主旨。 3、聖淘沙:茶樓的茶客大廳頗具南洋風格,鬱郁蔥蔥的熱帶植物環抱四周,精美典雅的茶具和紫雲藤編織的桌椅擺放在其間,輕柔舒緩的鋼琴曲在耳畔若隱若現。最精彩的當屬這里的特色包房,中式、法式、英式、美式、地中海和東南亞等,風格各異。 4、仙蹤林,於一九九六年踏足香港,透過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特許經營制度,在休閑餐飲行業獨豎一幟,為消費者提供特式美味餐飲,因而能在短短幾年間,於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地開設一百多家分店。 5、紫雲軒:推門入內,迎面的小院里種滿了草木花卉,還有各得其所的金魚、鸚鵡在那裡悠然自得,頗有鳥語花香的意境,透露出主人別樣情趣。這里的各色菜餚、甜品、飲料里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茶葉,這種中西合璧自創茶餐實在叫人意想不到。
編輯本段中國茶館的歷史演變
茶館的萌芽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茶館的興起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 《舊唐書·王涯傳》記:「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則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 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之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茶館的興盛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華夢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即今杭州),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當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都城紀勝》中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 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茶館的普及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茶館的衰微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茶館的復興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館作為文化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悄然回復,茶館已成為人們業餘生活的重要選擇之一。
茶館的衍變
1、書茶館 書茶館,即設書場的茶館。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以短評書為主的茶館。這種茶館,上午賣清茶,下午和晚上請藝人臨場說評書,行話為「白天」、「燈晚兒」。茶客邊聽書,邊飲茶,倒也優哉游哉,樂樂陶陶。 老北京的茶館遍及京城內外,各種茶館又有不同的形式與功用。這里,重點從文化,社會功用角度介紹幾種。老鄉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里,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系,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閑、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2、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採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編輯本段中國茶館與茶聯集萃
龍團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盞燦若煙霞。(杭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期茗似佳人。(杭州涌金門藉香居茶室聯) 如此湖山歸得去,詩人不做做茶農。(西湖民間流行聯網) 接洽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園。(西湖龍井茶室秀草堂聯網) 座畔花香留客飲,壺中茶浪擬松濤。(杭州吳山茶室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來交易所,所易交來人。(為可順讀倒讀之巧妙聯)(上海「天然居」茶樓聯) 紅透夕陽,好趁余輝停馬足;茶烹活水,須從前路汲龍泉。(湖南衡冊望岳門外紅茶亭聯) 處處通途,何去何從?求兩餐,分清邪正;頭頭是道,誰賓誰主?吃一碗,各自西東。(廣州長三眼橋茶亭聯) 認春軒內一杯茶,春在堂皇前笑語嘩。(漸江德清「清在堂」茶室聯) 名茶之中是珍品,國際紅茶是英豪。(國際市場贊祁門紅茶) 雪芽芳香孝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都勻毛尖贊聯)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武夷岩茶贊聯) 試第二泉,且對明亭黯竇;攜小團月,分嘗山茗溪茶。(無錫惠山二泉亭) 禪榻常閑,看裊裊茶煙隨落花風去;遠帆無數,坐盈盈酒水從罨畫溪來。(宜

㈢ 監利的民風民俗的作文

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歷5月l3,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崇拜關公,已成了延續千年的習俗。當年關羽出兵伐吳獲勝歸來,荊州軍民在大北門外敲鑼打鼓放鞭炮,夾道歡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為「得勝街」。逢年過節,荊州人玩龍燈,耍龍的小夥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荊州城生產的旅遊紀念品,也有以關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如綉有關羽像的絲織手絹,印有關公的精緻背包,還有關公畫片、小塑像等等。荊州城內的賓館、商店和許多民宅,多喜歡在大堂供奉關公像,有的還一日一拜。荊州的大人小孩,幾乎每人都能講上幾段關羽鎮守荊州的故事。關公的忠義精神,已深深根植於荊楚大地。隨著台灣海峽兩岸的交流日漸頻繁,隨著中國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國朋友來荊州朝拜關公,進香還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經常聚在荊州關帝廟,用不同的語言贊頌關公的忠義精神,給關公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戲作為一種荊州獨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源遠流長。荊州花鼓原是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1955年有一位老藝人搜集記錄了花鼓戲的全部唱腔,整理出從未有過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樂曲譜,並大膽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揚琴、竹笛、嗩吶等民族樂器用來為花鼓戲伴奏,使花鼓戲結束了「一唱眾和」和單純用鑼鼓伴奏的歷史。如今,荊州花鼓戲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唱腔悠揚、甜美、悅耳,已有《家庭公案》、《水鄉情》等幾十個劇目,既取材於湖鄉生活,又展現湖鄉風貌。在民間,男女老幼走路、勞作,不時哼唱花鼓調。有人說:「聽了花鼓的喲喂喲,害病可以不吃葯!」「做活不唱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由此可見荊州人對荊州花鼓戲的由衷喜愛。

鼓盆歌 《鼓盆歌》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鼓盆歌是在喪事中演唱、為喪禮的內容之一,現代俗稱「喪鼓」。鼓盆歌,古代亦稱「鼓缶、擊缶」。鼓盆歌的起源可以元溯到《詩經》和《周易》的記載。「鼓盆•擊缶」以娛樂內容和喪禮習俗的共存持續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現今主要分布於荊州市沙市區及其周邊地區。沙市鼓盆歌在千百年歷史中,從形成到內容不斷發展變化。形式上,打擊的樂器由最早的缶到木盆,再到木盆上架鼓,最後定型為單一的鼓。沙市城區的藝人現在仍保持著原生態坐唱不表演的格局。鼓盆歌的曲目內容豐富多彩,尉為壯觀,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演義、市井習俗、風花雪月、幽默笑話、民間丑態、人生疾苦等無所不包。現已發現曲目多達500多篇,大多數為藝人手抄本,可謂「案積如山」。沙市鼓盆歌的唱腔是以沙市地方語言為基礎,本地人極易上口。「鼓」是沙市鼓盆歌中唯一的伴奏樂器,擊鼓者雙手持鼓槌,左手為「板」,右手為「敲」、「扎」,擊鼓面的中部、側部、邊部,鼓槌有沉、浮、立、斜、平之分,構成了鼓聲的豐富性特徵。鼓的節奏總是在唱腔的上、下句結束前,悖於音樂拍的常理,出現強拍無重音的獨特性特徵。鼓盆歌是荊楚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形式簡單,不受地域環境之限,紮根楚文化的沃土,深受群眾歡迎。

馬山民歌 曾經出土稀世文物越王勾踐劍的荊州區馬山鎮,素以民歌之鄉著稱。這里悠久的歷史、特定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歌風格,被譽為荊州民歌的搖籃,在整個湖北民歌音樂寶庫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馬山民歌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流傳久遠,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楚地的「揚歌」、「田歌」。戰國楚襄王時期,宋玉在《對楚王問》中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後,唐、宋、明、清各個時期都有關於「郢中田歌」的記載。馬山民歌代表了江漢平原民歌的總體形態特徵和音樂特色,具有濃郁的原生態風味。它奇特的五句成歌、句尾點題的唱詞結構,是荊楚文化的一塊瑰寶。「喇叭調」、「伙計調」、「嘚嘚調」、「叮口當調」、「哦嗬調」五大調和五句子歌更是聞名遐邇,久唱不衰,在民間廣為流傳。馬山民歌內容涵蓋歷史朝代故事、生產生活知識、四季花鳥蟲魚、婚喪習俗禮儀、節日玩燈賀彩等各個方面。種類有田歌、號子、小調、燈歌、兒歌、風俗歌、宗教歌等數十種。「五句子歌」又有「喊五句」、「趕五句」、「穿五句」之分,曲體結構差別較大,基本旋律大同小異。荊州區在收集整理的同時還對傳統的馬山民歌進行了改編和創新,賦予其新的內涵,推出了以民間歌舞《車水鑼鼓》、《火燒粑》、《鳳鼓齊鳴》、《開秧門》、《夜漁》、《山歌唱出農家樂》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馬山民歌,使馬山民歌更具時代感,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公安說鼓子 公安說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安說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說唱文學的先驅。」到了宋代,說唱藝術盛極一時,涌現了許多說唱的形式。鼓子詞正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曲藝形式。宋代以後,鼓子詞幾番變化,經元明時期「詞話」,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逐漸發展衍變為公安說鼓。清代至民國時期,公安說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說鼓藝人不斷增加,曲目逐漸增多,內容也日益廣泛豐富。公安說鼓,亦叫公安說鼓子。以說為主,說中帶唱。說,即在本地方言聲調上加以適度的誇張,有起有伏,帶有韻味,富有節奏感,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吐詞清晰,層次分明。唱,一般是夾在每個小段落的結尾處。往往是在一段有韻律的說白之後,以兩句唱腔來結尾,收腔後用嗩吶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陣鼓,然後再起下一個段落。公安說鼓的音樂分為唱腔曲牌和嗩吶牌子兩部分。唱腔曲牌又分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類。公安說鼓的傳統曲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一是取材於街談巷議,閭里瑣事,笑話趣聞;二是來源於民間傳奇故事;三是來源於武俠及歷史演義小說。此外,也有從地方戲曲和外地曲種中移植的。公安說鼓採用鼓和嗩吶配合伴奏,鄉土氣息濃郁,極富表現力,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和藝術特色;公安說鼓這一文藝形式形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因而具有民俗學價值。公安說鼓的音樂分為唱腔曲牌和吹奏牌子,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經過百年來的積累衍變,已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曲牌,因而具有音樂研究價值。

松滋說鼓子 松滋說鼓子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現存資料考證,松滋說鼓子原名「說古書」,由元、明朝的「詞話」演變而來,並逐步形成一種民間說唱形式。清同治年間(1862年前後)開始在松滋境內的大岩咀、西齋、街河市、紙廠河一帶流行。鼓書說唱經過歷代藝人們的傳承和不斷改進,已經有了長足的變化,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曲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說唱乃至表演伴奏樂器作了進一步改革,韻白採用本地南面方言,說唱並重;音樂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調;伴奏除嗩吶外,還增加了管弦、彈撥樂器。使得演唱、音樂、擊鼓於一體,成為獨具風格的民間奇葩,深受群眾歡迎,在湘鄂邊界尤其是松滋境內廣為流傳。松滋說鼓子曲目豐富多彩,尉為壯觀。街談巷議、民間瑣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劇故事、神話演義、風花雪月、幽默笑話、人生疾苦等無所不包。「松滋說鼓子」是松滋的地方曲種,採用的是方言俚語,起初是以說為主,在末尾一句或兩句加上唱腔,並以松滋「南五場」的地方語言為基調,鄉音土調,幽默詼諧,通俗易懂。說古書在松滋已流傳上千年,古人由於文化生活貧乏,茶餘飯後聽「說古書」,可謂是一種精神依託,人們對這種聽書的習俗有一定的依存性。特別是鄉音土調使人備感親切,人們愛聽、愛學、愛唱,由此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啰啰咚 「啰啰咚」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監利自古屬江漢楚地,尚楚風,作楚聲。「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間戲曲唱本為內容。屬接力式的傳聲唱法,曲式結構具有復調音樂的特色和「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俗稱「打和聲」。「啰啰咚」的發音是監南地區的方言,處於西南官話和湘鄂方言的過渡地段,開口呼的音節占所有音節的一半。在民歌音調中監南和洪湖東,這是鄂中、鄂東南、湖南凍庭幾種語言音調的匯合之處,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歌詞的結構類型可分為:簡單的一句子結構、較復雜的多段體結構。監利以第二種居多,這種結構形式,新穎別致,此起彼落,博採口語,妙趣橫生。構成了「啰啰咚」歌詞的藝術特色。「啰啰咚」在音樂上自由的節奏,悠長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區山歌風的特點:行一般以四、五度跳進為其特徵;句法上構成先揚後抑的旋律線;上在高音區運用富於色彩性的「偏音」。「啰啰咚」在監利文化歷史環境中,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勞動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啰啰咚」曲調高亢悠揚,旋律抒展自由,有「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啰啰咚」是平原地區唯一的具有山歌特點的原生態民歌,運用大量的襯詞襯腔,在調式調性及曲式結構上具有復調音樂特色,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荊河戲 荊河戲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北荊州地方傳統劇種。系以本地彈腔吸收崑腔和高腔的優點融合而成。明代永樂二年(1404),沙市已有荊河戲演出,時稱「楚調」。萬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調《金釵》演出。晚清至民國年間,著名戲班有「三元班」、「泰壽班」。現今茶社、酒館亦常有當地「圍鼓」班子為群眾清唱。荊河戲有南路、北路、子母調(南北反)三大腔調,板式有導板、三眼、原板、搖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當有生、旦、凈、末四種,樂隊分文場、武場。常用曲牌約150支,堂曲150支。荊河戲表演重做功,講究「內外八塊」。唱詞及念白以荊州口語為基礎,京白、蘇白、川白夾雜其中。以武功戲見長,尤以各種姿態的「拗軍馬」、「抖殼子」最具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荊河戲是荊州及鄂西群眾最喜歡的劇種,民謠稱「漢腔偏是客幫重,調愛荊河本地哥」。荊河戲傳統劇目極為豐富,保留下來的有「三殺」、「五圖」、「十二山」以及《大回荊州》、《打黃蓋》等500餘本。研究荊河戲的興衰對揭示戲曲藝術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習俗,與人們的心理、文化需求的關系,與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的認同,有著十分積極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價值。荊河戲經過荊河藝人們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積累,其劇目,聲腔,音樂表演等豐富多彩,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因而荊河戲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荊河戲故事敘述流暢,人物刻畫細膩,道白准確生動,唱詞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學價值。研究荊河戲的聲腔,曲牌,鑼鼓經,樂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譯音樂旋律中的密碼,對解讀戲曲音樂、聲腔的發展、流變具有重要的作用。

松滋滾燈舞 松滋滾燈舞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燈,是我國花燈藝術中紙燈的一種,源於江浙一帶,由於歷史上人口大遷徙傳入湖北松滋。史籍燈節起於漢、隋、唐有群眾觀燈游樂活動,以後愈盛。八寶東岳鄉民間藝人劉守玉的父親劉魯成,在解放前就曾用滾燈形式為四鄰鄉親們賀新年,討吉利。新中國成立後,劉守玉把她父親當年口授於她的滾燈舞傳承講授,使這一民間藝術流傳至今。1978年,詞曲經整理改編後,收入《湖北民間歌選》;1980年,選入《中國民間歌選》(上海出版發行)。滾燈舞以「拖、戲、晃、擺」為主體動律,形成燈為人舞,人為燈轉,生動活潑、祥和喜慶。充分表現人民群眾對「團、圓、亮」的美好心願。滾燈舞表演時,打擊樂起著貫穿,烘托、連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鑼、大鈸、馬鑼、小鑼五件擊樂組成。鼓(冬)音色熱烈、厚實;大鑼(廣)音色深厚,奔放;大鈸(且)音色穩健,明快;馬鑼(得)音色開朗、活潑;小鑼(太),音色清脆、悅耳,合奏起來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擊樂音響體,獨奏時又可充分顯示擊樂本身的特點和性能。「滾燈舞」是根據松滋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鬧花燈」玩「滾燈」的傳統習俗演變而來的,一般都在元宵節前後進行,它具有民間習俗的傳承特徵。「滾燈舞」選自別具一格的松滋鄉土擊樂音響,特別是馬鑼起著指揮、協調作用,並貫穿於整個舞蹈的始終,鑼鼓點譜主要有:花鑼、長錘、大小收頭、亂錘、滾頭子等,演奏時隨舞蹈的變化而變化,時輕時重,快慢交替,節奏鮮明,氣氛熱烈,使整個舞蹈場面更富活力,具有濃厚的鄉土特徵。「滾燈舞」舞蹈通過表演者採用「推、拖、戲、晃、擺」等動律,加之大小「圓場」,形成燈為人舞,人為燈轉的場面,因而極具審美特徵。

挑擔圍鼓 「挑擔圍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挑擔圍鼓」俗稱「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進演奏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演奏形式。先秦時期,古楚樂盛行,已八音俱備,凡重大慶典、祭祀、宴樂之舉,必有鼓樂演奏。漢唐以來,荊州民間吹打樂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運用十分廣泛,南北朝時期直至宋代,荊州民眾於臘八日舉行「驅儺」民俗活動時,「村人並系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人們敲鑼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時期,泊於沙市長江碼頭的船隻,有擊鼓鳴鑼開船的習俗。南北朝以來,沙市龍舟所用擊節之樂器便為鼓、鑼、馬鑼。入宋,「唐代俗樂,盛傳民間,」宋太祖趙匡胤平定荊南,曾從其都城江陵得精藝樂工32人納入教坊樂部。明代荊州王府所用之樂曲及演奏方式,對「挑擔圍鼓」的影響極大。「挑擔圍鼓」演奏和樂曲一部份源於明、清散曲和套曲,一部分為荊楚民間音樂。清代,荊州城為將軍府所在地,據「挑擔圍鼓」老藝人講,過去荊州的將軍出行,都用「挑擔圍鼓」演奏。「挑擔圍鼓」主要是在荊州市的中心城區及公安、江陵等地。市內各條街巷如:梅台巷、杜工巷、勝利街、拖船埠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擔圍鼓。市郊如:躍進村、張溝村、連心村、同心村、三板橋村、草市、岑河。曲牌的種類主要分為上字調、六字調、正宮調及洋盤等幾種類型。如表現曲調低回的「上字調」曲牌「大紅袍」,表現曲調婉轉的六字調曲牌「嗩吶皮」,表現曲調高吭的正宮調曲牌「風夾雪」,以及洋盤曲牌「鬧龍舟」等都是挑擔圍鼓曲牌的代表作。樂手們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曲牌進行演奏,如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工商廟會節日(布財神會、軒轅會、土地會)和民間喜慶禮儀(婚慶、壽誕)等多用正宮、六字、洋盤等曲牌。白喜事(喪事)多用上(合)字,六字、洋盤等曲牌。「挑擔圍鼓」自清代早期在民間形成基本形態流傳至今,演奏曲目豐富,樂器獨特,道具工藝精美,其保護、傳承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

跳喪鼓 跳喪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喪鼓,唱孝歌,這種民間風俗幾乎流行全國各地。舊時習俗,成年人死後要在家「停靈」三至七天;守靈時,不僅靈前要燈火通明,而且往往要請會唱孝歌的歌師擊鼓唱歌,通宵達旦,徹夜不息。絕大多數地方唱「孝歌」都是只唱不跳,惟有荊州及鄂西地區是又唱又跳,故名「跳喪鼓」。跳喪鼓的表演通常是在死者的靈堂內夜間進行。一般是在靈堂中央放一張方桌,俗稱「歌台」,三名歌師中有一人坐在歌台旁邊擊鼓,鼓徑二尺許;另二人則一手持銅鈸、一手持竹筷在歌台前邊邊歌邊跳。跳喪鼓具有完整的表演程序和成套的唱腔及舞蹈動作。先由擊鼓的歌師(一般是長者)擊鼓三通,並高聲「叫白」,念一些哀悼之詞,表示喪歌開台。擊鈸的歌師則由歌台兩邊出場,想死者靈位弓身拱手,然後就開始按照鼓點節奏邊擊鈸、邊舞蹈。鼓聲一停,舞步則止,跳舞的歌師就開始唱孝歌,擊鼓歌師負責幫腔。唱完一段再跳一段,跳完一段又唱一段,循環反復,直至天明。在表演過程中,喪家要不時燃放鞭炮,烘托氣氛。跳喪鼓唱和舞的節奏由鼓師掌握,唱則一拍一鼓,舞則一拍四鼓,舞師在舞蹈過程中要和著鼓點擊鈸。拿鈸的方法很有講究,一般都近似「端碗」,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纏緊銅鈸上的綢帶,再用拇指控制鈸的發音,拇指與鈸分開時擊鈸,聲音清脆明亮,稱為「明擊」,拇指頂住鈸敲擊,聲音沉悶,稱為「悶擊」。每段擊樂有五小節。跳喪鼓的鼓師和舞師均為男性,舞蹈動作剛勁有力,主要舞步為「顫步」(俗稱「一步三顫」),其它的舞步還有「四大步」、「滾身子」、「吆耶嗬」、「風擺柳」等,這些動作均源於生產生活,如「扯蘿卜」、「倒線耙子」等,也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姿式,如「老鷹散翅」、「吊鷹掌」等。

熱點內容
經典古代言情小說男主超級強大 發布:2025-08-29 07:38:21 瀏覽:127
描寫有男女之事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29 07:32:14 瀏覽:546
女扮男裝重生小說現代校園 發布:2025-08-29 07:22:21 瀏覽:597
穿越之悠然錦綉聽書 發布:2025-08-29 07:18:37 瀏覽:855
病嬌小說推薦小說 發布:2025-08-29 07:10:39 瀏覽:785
主角穿越洪荒後回到都市的小說 發布:2025-08-29 06:50:30 瀏覽:488
古代吸奶解肚兜小說 發布:2025-08-29 06:31:18 瀏覽:73
都市系統類小說超級成長 發布:2025-08-29 05:58:28 瀏覽:530
有什麼破案為主線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9 05:53:32 瀏覽:934
古代女主悔過小說 發布:2025-08-29 05:28:27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