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同聽書方式的理由
㈠ 聽書APP的好處
看書的話,個人代入感會比較強烈,因為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比較好代入作者所想要你代入的視角(或者說可以培養自己的讀書視角),而且印象會比較深刻,。而聽書的話,會被說書者的閱讀視角帶著走。沒有說哪一個視角比較好,畢竟可能是2個不同的閱讀視角,各有好處。
自己看書的速度可以比聽書快。看書可以一目十行;而聽書的速度往往決定於說書者的語速。而且看書可以自己畫出書本的重點,而聽書只是讀一遍內容或重點,記憶力不比看書深刻。
但聽書還是有一定好處的。你可以隨時隨地睇聽書,在上下班的路上或煮飯的時候,在你任何不方便拿書的時候,聽書都是另一學習的好辦法。另外看書眼睛累了,可以換聽的。不少說書者那生動而富有情感的聲音,也是可以提供不少學習樂趣的。而且現在有很多聽書app或公眾號,他們會總結書本的內容/重點為大約20分鍾的內容,方便某些不方便看書學習的讀者。
個人而言,看書印象會比較深刻。而聽書適合你看書看累了,或不方便看書的時候的好選擇。
㈡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選擇聽書
我就是一個聽書愛好者,不管看什麼小說,我都要查查有沒有與其相配的聽書資源,我一直用的是懶人聽書,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這可是懶人專用,選擇聽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懶,可確實是挺方便的這個軟體,很好用,還可以下載緩存下來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聽,晚上還可以設置睡眠模式,設置好聽書時間,到了時間就會自動停播,而且助眠,這樣手機不會繼續費電,明天還可以繼續聽,我喜歡。
還有一點我喜歡聽書的原因,要知道,懶人聽書里有很多不同的人去說書,這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同一本書,你可以去選擇你喜歡的那個人說書,有些說書的人念的很有感情,而且還是有聲小說,聽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真實的感覺,真心比自己去看強,我是這么覺得的。而且在我們走路的時候不可以看手機,這是安全問題,可是聽書就可以呀,哈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書會廢眼睛,對眼睛不好,現在學校的學生我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要帶眼鏡的吧,其中的不方便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反正我是不帶,本身現在人人一部手機,天天都對著手機,眼睛能好嗎。。我姐就有段時間在追看一部小說,從早到晚,一直在盯著手機看,晚上還會看到凌晨兩點左右,早晨一睜眼又開始看,這樣對眼睛的高負荷運轉是非常不對的。
所以,我選擇聽書,簡直是一舉三得啊,我希望大家可以嘗試著去聽聽書,而不是去看,那些在車上低著頭一直看小說的人,先不說眼睛和頸椎的問題,要是一個不小心分心的話,抓不牢扶手可是會輕則受傷,重則出車禍的。
㈢ 聽書永遠取代不了自主看書,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完全拒絕,你同意嗎
書籍,是用來閱讀的,而今這幾年又多了聽書這種方式。
可惜這樣的好聲音並不多,有人連普通話都說不好就隨便錄制,辜負了書中的好內容。
平時有時間就多看看書,碎片時間再聽聽書,不讓聽書來取代看書,這是我的選擇。
㈣ 看圖表』完成下列各題
(1)從聽書方式選擇比例圖上可以看出,微信有聲推送只佔到3.6%,顯然不是最主要的聽書方式.故選A.
(2)注意閱讀分析圖表,從線條的走勢判斷,可知國民綜合閱讀率總體上呈緩慢增長態勢,手機閱讀增長率增長速度很快.再從餅狀圖中可知,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以紙質書本和手機閱讀為主,這兩者比例是最大的.
(3)「閱讀」的解釋是「看(書報等)並領會其內容」,這是傳統的解釋.要注意在閱讀方式上已經有聽書等新形式,閱讀媒介上除了書本外,還有網路、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新興的閱讀方式.
(4)要注意先表明觀點,說明理由.要注意根據圖表所顯示的紙質閱讀的比例來談,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A
(2)國民綜合閱讀率總體上呈緩慢增長態勢,手機閱讀增長率增長速度很快.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以紙質書本和手機閱讀為主.
(3)「閱讀」的詞義可以增加聽書、網路、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新興的閱讀方式.
(4)我不贊同這種說法.盡管聽書、網路、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新興的閱讀方式在迅速崛起,但是國民傾向的閱讀紙質書本還是在閱讀方式中比重最大的,這說明人們心理上還是比較喜愛紙質閱讀,它不一定會消亡.
㈤ 看書與聽書兩種方式哪種更有利於學習記憶
聽書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到是可以,若是想深入理解書中的知識,還是讀原著的比較好。畢竟每個解讀者的水平不同,對原著的理解也是有偏頗的。記得我的初中老師曾經跟我們講過一句話說,沒有人在傳達別人的話的時候不會添油加醋的。
㈥ 讀書和聽書你覺得哪個效果好,為什麼
【讀書】
從小到大,我喜歡看有關文學類的圖書,特別是紙質書,拿在手裡有種踏實的感覺。我喜歡選擇性讀書,但這種習慣不太好,會錯過很多有趣的書籍。比如四大名著,與書籍相比,我更喜歡影視作品。(說來慚愧,到現在《紅樓夢》還沒讀完,有空一定要好好讀一讀),去年開始培養了自己寫書摘的習慣,收獲真的很大,可以隨時翻閱,在重翻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借做的書摘,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書的內容,真正的將讀過的書轉換成自己的東西。那種感覺真的很棒。
【聽書】
接觸聽書的時間不算很長,和讀書相比,聽書是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產物,人們時間有限,沒有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厚厚的一本書,因此快速而全面的理解一本書的聽書產品應運而生。我選擇聽書是在對這本書不太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看別人提取的書中精華和思維導圖能幫我更好的理解書本。
【總結】
其實讀書和聽書的效果,因人而異,看那種方式適合自己,自己能更好的理解,能夠更好的吸收書中的內容,就選擇那種方式。如果你時間有限,而又想讀書,可以先聽書,等有空就再去讀一遍,加深記憶,更好的理解書本。
聽說更加方便快捷。讀書呢,卻讓人更加印象深刻。二者各有優缺。希望能將二者做到相輔相成。這樣更有利於自己的知識提高。
關於讀書和聽書你覺得哪個效果好的相關內容,今天小編就說到這里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每日聽書相關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什麼?
㈦ 聽書的介紹
聽書,顧名思義,是用聽的方式來「看書」,相對於用眼看書,聽書是用耳朵聽專業演員按書上的內容講故事。聽書這種方式來之已久,我們所熟悉的評書、評話、評彈,都屬於聽書的范疇。文學作品的朗讀,或直接將文學作品分角色演繹成的廣播劇,成為聽書的新內容分類。
㈧ 看書和聽書,兩中方式哪個對孩子的學會更有幫助
已經到了關燈入睡的時間,女兒卻遲遲不肯睡去,我便拿了一本故事書,希望她帶著奇幻故事進入夢鄉。女兒將書遞給我,不悅道:“我不喜歡看書,你講給我聽。”忙碌一天的我,哪有精力給她講故事,於是我拿出手機,搜出相關的聽書軟體,讓孩子聽故事。
聽書和看書的區別。
聽書的好處:有些聽書軟體,並非是將整本書的內容全部搬出,而是選取其中的精華部分。長期聽書的孩子,可以縮短獲取知識的時間,也能精準地把握核心內容。人們常說“聽說讀寫”,經常聽書,聽覺感知受到“刺激”,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就像女兒經常聽我哼同一首歌,久而久之,她也學會了唱這首歌。
再者,聽書可以引起他們對故事的興趣,讀書需要孩子在文字間自我探索,顯得略微枯燥。他們更喜歡聽娓娓道來的語音故事。
看書的好處。
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相比於聽書,閱讀主要是視覺和思維的感知,通過文字的描寫,想像出各種場景畫面。經常看書的孩子,即便口頭表達能力略有欠缺,但其書面表達能力卻明顯提高。他們可以對書中的某句經典反復閱讀品味,能夠提升對文字的敏感和趣味性的把握
而且看書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孩子的專注力也會得以提升,在閱讀文字時,想像力在無形之中得到了提高,學習的主動積極性也明顯增強。
聽書的弊端。
對孩子來說,聽書是解放眼睛和雙手的“娛樂活動”,在聽書時,他們不需要全神貫注,可以玩著玩具、吃著零食、甚至靜音玩游戲。無法全身心投入,即便聽各種名著,他們也無法記住其中的橋段,只會像看電視那樣一趟而過。
聽書屬於“淺層閱讀”,在聽故事時,孩子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聽覺上,會隨著“進度條”
行進。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每一段文字的美妙之處,以及背後的深意。通常聽完一本書,孩子可能毫無印象,只知道主人公的名字。
寄語:聽書是一種“快餐式娛樂”,沒有看書,感受紙張在指尖劃過的厚重感和代入感。聽覺記憶的效果略差,眼睛和頭腦同時記憶的知識,才能夠將其融會貫通。你家孩子喜歡看書還是聽書呢?你會支持哪一種呢?
㈨ 採用聽書的方式比看書的方式更讓人接受,這是真的嗎
這不是絕對的。聽書或者看視頻,往往都是別人加工過的東西。你收到的知識會得到簡化和深化,有助於你快速掌握知識的重點。
閱讀雖然可以完全理解知識點,但缺點是要花很多時間,優點是可以默讀成知識,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
人壓力大,時間精力有限,但是選擇多。讀書和聽書不一定要選擇其中一種,讓他們利用各自的優缺點,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結構和習慣。
碎片時間要聽。住在城市的人經常在路上。如果想在路上看書,實體書不是很方便。這個時候聽書最方便。而且我做家務的時候經常一邊做家務/陪孩子玩一邊聽書,不耽誤也不覺得無聊。以上是我的親身經歷,適合我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對題目有幫助。
㈩ 聽書的好處
第一,聽書比讀書節省視力,眼睛是靈魂的窗子,當然要盡全力去保護,此外也可以當做一種緩解疲勞的方式,當你看書看累了時,聽聽書,這樣緩解了視力疲勞也充分調用的大腦的感官神經。
第二,節省時間,閱讀一本書,一定要坐、或半躺下來才能看,而且看時幾乎不能做其他的事,「聽」書時將mp3放在口袋內,接上耳機,打開來一人聆聽,一點也不打擾別人,自已卻可以同時做很多別的事情,比如種花、澆水、整理庭院、吸塵、掃地、刷地板、煮飯、燒菜...,一切不用腦筋、不必思考、本來覺得乾枯無聊的工作,一面聽書一面做家事,一箭雙雕,不但趣味無窮,而且每天都覺得收獲良多。
第三,可以學習發音,以前看書,為了求快,常常將很多英文單字匆匆看過,並不仔細研究它們的發音,英語並非我們第一語言,平常也沒有機會聽人家講,往往等到會話需要用到該字時,因為不敢確定它的正式發音,字到口邊只得臨時打住,另換一個比較有把握的字,如此一來,我們說話所用的字匯,不就受到限制,少了不少字供我們運用了嗎?有聲書本的專業讀者,他們的發音當然比較正確,聽他們的讀音,總錯不到哪去。
第四,這些讀書人讀起書來,依照書中情節,有高有低,時而婉轉凄艷,時而慷慨激昂,實在能引人入勝,趣味盎然。有一位嬌滴滴的女讀書人為了要模仿一個無賴,而特地將聲音放慢壓低,聽在耳中,覺得她真是可愛極了,另外,他們模仿外國人、南方人、黑人、法語、西班牙語...等等,真是令人嘆為「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