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花免費全本小說
① 西藏文學的特點
縱觀西藏文學,其發展的進程有如下特徵:
一、強烈的時代色彩
如果將西藏的社會發展和文學進步作一比較,不難看出,無論是民間文學還是作家文學,其作品均可視為洞察西藏歷史的一面鏡子,反映了西藏各個歷史階段的生活圖景。如:反映原始社會和封建農奴社會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神話傳說《斯巴宰牛歌》、《贊普的傳說》、《松贊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傳說》及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獻珍品《巴協》等;反映分裂割據時期的作品不僅數量豐富而且質量上乘,以反映土蕃王朝社會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瑪尼全集》、《五部遺教》,以弘揚佛法為主旨的《米拉日巴道歌》,以宣傳治學、從政、待人接物為目標的《薩迦格言》,特別是以頌揚人民心目中理想的民族英雄形象為主線的《格薩爾王傳》等一批大部頭的傳世之作的誕生,將西藏文學推向一個高峰;反映封建農奴制社會的作品以歷史文學、傳記文學和戲劇文學最為突出,顯示西藏文學不僅在創作內容上而且在手法上也有新的突破,歷史題材文學作品的代表當推《西藏王統記》和《賢者喜宴》,《米拉日巴傳》則為傳記文學之首,戲劇文學的八大藏戲流傳至今不衰;反映封建農奴制社會後期的文學在創作手法上開始出現長篇小說,《勛努達美》和《鄭宛達瓦》即是其代表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1978年以後,西藏文學欣欣向榮,碩果累累,藏、漢文創作比翼雙飛,老中青作家各領風騷,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並舉,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同步,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影視、曲藝全面開花,其中小說的成績最為引人注目。
二、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是西藏文學的雙翼,缺一不可。民間文學中,偉大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被公認為藏族文學之冠、世界文學之林的名著,其結構宏偉、內容豐富、卷帙浩繁,在長期的流傳演變過程中,不斷得以充實和發展。作為代表古代藏族文學最高成就的《格薩爾王傳》不僅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也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會生活、民族歷史、經濟文化、階級關系、民族交往、意識形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一部網路全書。
西藏作家文學的創作歷史之悠長,作品之豐富,風格之鮮明,技巧之純熟,功底之深厚,影響之廣泛,與其注意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有極大關系。作家文學取材於民間文學的作品比比皆是,如:《米拉日巴道歌》基於西藏民歌,《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史》、《賢者喜宴》注入了諸如獼猴變人的神話、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修建大昭寺的傳說等,蜚聲文壇的《倉央嘉措情歌》則完全採用民歌的形式,流傳於世的八大藏戲《諾桑王子》、《文成公主》、《朗薩姑娘》、《白瑪文波》、《頓月頓珠》、《卓瓦桑姆》、《蘇吉尼瑪》、《赤美滾登》等皆取材於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和佛經故事。
三、文史哲並肩攜手,連袂出場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西藏沒有今天意義上的「文學」概念,因而也極少純粹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基本上是與歷史、哲學相融合在一起的。如:敦煌文獻《吐蕃贊普傳略》、歷史著作《巴協》、《瑪尼全集》、《五部遺教》等,傳記著作《瑪爾巴傳》、《日瓊巴傳》、《湯東結布傳》、《頗羅鼐傳》等,格言詩著作《薩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樹格言》、《國王修身論》等。這些影響深遠的傳世之作並不是純文學意義上的作品,卻被載入藏族文學史,是因為其在記史載道的同時,文采飛揚,語言優美,情節生動且融入了大量的民歌、諺語和民間故事、傳說。
四、與宗教關系密切
由於藏傳佛教在西藏的悠久歷史及「政教合一」制度的實行,加之有些作者篤信宗教或本身就是高僧大德,使西藏文學特別是作家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地留有宗教印記,有些作品原本就取材於佛經故事。
五、與世界各民族互相學習、借鑒,逐步豐富發展
② 陳小春經典電影作品有哪些
陳小春是香港影視演員中最多變的一位。
在很多人心目中,陳小春首先是一名男歌手,其次才是一名演員。這或許是他早年擔任豹小子、風火海樂隊成員的因素有關,特別是《神啊,救救我》和《沒那種命》至今仍被傳唱。
③ 中國翻譯史的5次翻譯高潮各有哪些特點
一、中國的翻譯事業迄今已經歷了五次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1.兩漢至唐宋的譯經時期
從兩漢至唐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的儒、道糅合.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入傳,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對我國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的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在我國也有一定的影響.佛經翻譯對於發生在我國的中西文化第一次大碰撞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還是以傳播宗教為主.雖然在佛經譯著中也夾帶有少量描述外國科學知識的書籍,但不能說在我國已經形成了獨立的科學翻譯活動.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翻譯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譯的附庸.
兩漢至唐宋時期一批著名的譯者就翻譯方法發表了不少論說,初步構築了中國早期的翻譯理論.例如,釋道安主張直譯,譯文不增不減,只是在詞序上作些調整;鳩摩羅什則傾向於意譯,常對原文加以改動,以適應中國的文體.他們關於翻譯方法的主張,對我國後來的翻譯理論發生過持久的影響.比如清代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三字標准,就可從這一時期的翻譯方法的論說中找到淵源.
中國翻譯史上有「譯經三大家」的說法,指的是:鳩摩羅什、真諦和玄奘.
1) 鳩摩羅什(344-413):東晉後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譯了《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中觀論》和《百論》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評論說,鳩摩羅什的譯著「有天然西域之語趣」,說明在譯文中仍然可見原作之神情.鳩摩羅什的譯文為我國的文學翻譯奠定了基礎.
2) 真諦:南北朝時,印度佛教學者真諦應梁武王之聘來到中國,譯經達49部,其中《攝大乘論》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甚大.
3)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稱唐僧.貞觀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經,17年後回國,帶回佛經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規模的譯場,用19年時間譯經75部1335卷.此外,他還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語,是第一個把漢語著作介紹到國外去的中國人.唐代之後,譯經在中國雖不曾中斷,但規模均無法與唐代的盛況相比.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時期
明代萬曆年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標志著中國譯著的方向性轉變.以崇禎皇帝為代表的朝廷主要是出於修歷的目的,對翻譯西方歷算書籍感興趣.1629年朝廷設立了歷局,組織傳教士與我國歷算知曉人士系統編譯數學和天文書籍.徐光啟、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識之士,一方面自身喜愛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力圖以科學技術改變我國的經濟狀況.他們除了奉旨參與歷局譯書之外,還翻譯了西方幾何、測量、算學、農業、水利、機械及哲學等有關書籍.
明末科學翻譯活動啟動了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觸.明末科學翻譯是中國少數有識之士企圖沖破長期封建保守與夜郎自大的氛圍,自覺睜眼看世界之始,不僅與西方傳教士熱衷傳教的翻譯目的不同,還不斷面臨保守官吏頑強的阻力.由於朝廷支持不夠,譯人不足,民間翻譯出版機構尚未形成,致使當時已傳入我國的一大批西方書籍未能得到譯傳,使我國錯過了一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的極好機會.
嚴格地說清初的科學翻譯活動主要是圍繞康熙皇帝的個人興趣開展的.他利用傳教士翻譯了少量關於天文裝置、歷表及地理、數學等書籍.但這些譯稿僅束之內廷高閣,對民間絲毫未產生影響.清初中國翻譯唯一有影響者是薛鳳祚.他與傳教士穆尼閣合作,翻譯了一些有關對數、天文和三角方面的書籍,使這些知識在民間得以及時傳播.
3.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時期
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譯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紓和嚴復.林紓(1852-1924)字琴南,光緒年間的舉人.他與一些英美人士合作,譯出歐美文學名著達160多部.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遺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塊肉餘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復仇記》(Hamlet)等.有趣的是林紓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給他聽,然後由他筆錄並整理出來.林紓的譯著中遺漏刪減之處甚多,但可讀性很強,對介紹西方文學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些譯作第一次使中國讀者接觸到西方文學作品,引起了他們對西方文學的興趣,同時也打破了章回小說的舊格式,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
嚴復(1853-1921),字又陵,是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大家.從光緒24年戊戌變法失敗到宣統三年,嚴復潛心譯書,譯作多為西方政治和經濟學說,顯然有向國人介紹西方進步思想之意.所以,嚴復又被稱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的譯著主要有《天演論》(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會通詮》(A History of Politics)、《群學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權界論》(On Liberty).嚴復提出的「信、達、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譯標准,流傳至今近百年仍為許多譯者所推崇,可見其生命力之強.
五四運動至建國前時期,我國的翻譯活動為馬列主義和世界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馬列主義經典《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陳望道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達譯),世界文學名著《莎士比亞劇本》(梁實秋譯)和蘇聯文學作品《死魂靈》、《毀滅》(魯迅譯).該時期譯作的典型特徵是以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從而使東西方各國的優秀文學作品擁有了更多的讀者.對翻譯理論的研究也擴大到了語言學、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范疇,為我國翻譯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翻譯事業的成就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我們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翻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澤東選集》.我們對翻譯理論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翻譯水平大大提高,對翻譯的標准也達成了共識.我們把外國的文化和先進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也把中國的國情和發展情況介紹到國外.
從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來17年,實際上真正繁榮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譯工作,重點放在譯介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上,所譯作品的數量遠遠比不上今天.但由於組織得力,狠抓了計劃譯書和提高翻譯質量兩個環節,因而譯文質量普遍較高,涌現出一大批名著名譯.(孫致禮,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從七十年代開始至今仍然方興未艾的這一次翻譯高潮,無論在規模、范圍、質量水平還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大大超過了五十年代.我國的翻譯隊伍已不是那時候的數以千計,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數十萬人的大軍.他們所投身的翻譯領域已不是文學藝術的「一花獨放」,而是社科、科技、軍事、外交、貿易、法律、文教、衛生等領域「全面開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首屈一指.這一次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信息時代降臨的結果.信息爆炸、知識爆炸,同時也就是翻譯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離開翻譯來談論知識和信息,是不可思議的.此外,這次翻譯高潮的出現又是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為契機的.中國若想在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其他國家在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這些合作與交流活動都離不開翻譯.
④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翻譯高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國翻譯史上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從東漢到宋朝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和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
1、從東漢到宋朝的佛經翻譯,代表人物:玄奘、晉代道安、苻秦的鳩摩羅什。
從兩漢至唐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的儒、道糅合。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入傳,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在我國都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還是以傳播宗教為主。
2、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代表人物:徐光啟、李之藻。
那時由於對外交通的需要,創立了四夷館,培訓翻譯人才。明代末期,西學東漸,翻譯工作更活躍起來。但此時翻譯的方向已完全改變,不再是印度的佛經,而是歐洲的天文、幾何、醫學等方面的典籍,中國翻譯史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3、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代表人物:魯迅、嚴復。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有識之士痛感學習西方之必要,翻譯活動又逐漸興起,在中國翻譯史上形成又一個新階段。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現代,翻譯的重要性遠邁前古。中國新文學的興起同翻譯是分不開的。
(4)全面開花免費全本小說擴展閱讀:
由於時代不同,嚴復對「信、達、雅」翻譯標準的解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許多年來,這三個字始終沒有被我國翻譯界所廢棄,其原因在於:作為翻譯標准,這三個字的提法簡明扼要,又有層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達」更為重要,而「信」與「達」二者之中,「信」尤為重要。
因此,有些翻譯工作者仍然沿用這三個字作為當今的翻譯標准,但是舊瓶裝新酒,一些人已賦予這三個字新的內容和要求。例如,他們認為「雅」已不再是嚴復所指的「爾雅」和「用漢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風格」問題。但總而言之,嚴復對我國翻譯事業是有很大貢獻的。
⑤ 最著名的密室手法是哪部
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筆名卡特·迪克森(Carter Dickson,他還使用過其他筆名),出生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聯合鎮。20年代末卡爾去法國巴黎繼續求學,但旋即返國。兩年後與一英國女子結婚,遂與妻長期定居英國。卡爾出道於30年代正好屬於偵探小說「黃金時代」,因此被人同阿加莎·克里斯蒂與埃勒里·奎因一起並稱為黃金時代「三大家」。與那些全面開花的偵探小說家不同,卡爾專攻密室等不可能犯罪題材的小說,有「密室之王」的美譽。
卡爾最早的作品是《夜行》(It Walks by Night,1930),書中的偵探叫亨瑞·貝克林先生(Monsieur Henri Bencolin),是巴黎警察局的警官。卡爾寫了幾部貝克林探案後認為他沒有了生氣,遂改寫菲爾博士和梅利維爾爵士,這兩人是卡爾小說中的代表。
基甸·菲爾博士(Dr. Gideon Fell)是一個胖胖的字典編纂家,但是從來沒有聽說他編過字典,倒是在寫一本《英國上古時代飲酒習俗考》。他的裝扮很滑稽,抽著海泡石煙斗,留著強盜式的鬍子,很像卡爾崇拜的G.K.切斯特頓(其實他就是以切斯特頓為原型的)。他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分析罪犯的心理,破的案子也相當復雜,是創造力、氣氛、意外性、敘事技巧幾近完美的結合。關於費爾的最好的作品是《三口棺材》(The Three Coffins,1935)。因為其中的密室講義使得菲爾博士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密室偵探。其他名著的還有《阿拉伯之夜謀殺案》(The Arabian Nights Murder,1936)、《彎曲的樞紐》(The Crooked Hinge,1938)、《綠色膠囊問題》(The Problem of The Green Capsule,1939)等等。
亨利·梅利維爾爵士(Sir Henry Merrivale)是一個律師兼醫生。卡爾寫他時是以卡特·狄克森的筆名發表的。梅利維爾顯得有些笨拙,但很幽默,有時甚至有些搞笑。最有名的案子是《猶大之窗》(The Judas Window)。還有《獨角獸謀殺案》(The Unicorn Murders,1935)、《青銅神燈的詛咒》(The Curse of the Bronze Lamp,1945)等等。
卡爾後期作品水準大幅滑落。部份作品雖然精巧但敘事緩慢、故弄玄虛、含糊晦澀。只有四○年代晚期與五○年代的歷史推理中的三部時光旅行的作品較好:《The Devil in Velvet 》(1951)、《Fear Is the Same》(1956)、《Fire, Burn!》(1957),非歷史推理的作品則矯揉造作,特別是梅利維爾的晚期探案。
在卡爾的幾十部偵探小說里幾乎將所有能想到和想不到的不可能犯罪寫了個遍。大約設計了超過50種的密室,設計之好、構思之巧令人贊嘆不已,就連「偵探小說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也自嘆弗如。其中既有雪地密室類的《金絲籠問題》,也有孤島謀殺類的《獨角獸謀殺案》,還有機巧的秘道,等等。讀著集浪漫幻想和理性思考與一身的卡爾的作品應該是一種享受。
卡爾也是偵探小說家中力主偵探小說通俗化的旗手。他的作品中不僅充斥著不可能犯罪,而且場景也頗具哥特色彩。陰森的古堡、神秘的人物……使得作品更加充滿懸念甚至是詭異。但不可否認,卡爾創作態度是嚴肅的,他的小說中偵探與讀者享有同等的地位,從不隱藏什麼,也避免誤導讀者,深受讀者喜愛。他一生以幾個筆名寫下七十三種長篇以及超過十部的中短篇合集,可說是著作等身了。
卡爾也獲得了不少應得的榮譽。他被接受成為英國偵探俱樂部(Detection Club)的一員(這是由英國頂尖的偵探小說作家組成的,只接受過兩個非英籍作家,除卡爾外還有派翠西亞·海史密斯)。他也曾任美國偵探作家協會(MWA)的主席,並於1962年獲得了MWA授予的埃德加·愛倫·坡「大師獎」。他還獲得過兩次《EQMM》頒發的「埃勒里·奎因獎」(短篇小說獎項)也是著名的貝克街小分隊(BSI)成員(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獲得過埃德加特別獎,有作家出版社譯本;他還和Adrian Conan Doyle合著了福爾摩斯續作《歇洛克·福爾摩斯的成就》,有群眾出版社譯本)。
* * *
說到約翰·狄克森·卡爾,對於大部分中國讀者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但這只能歸咎於出版社的眼光太差。當我看到在網路或者書籍上看到這位作家的介紹、評論不禁心癢癢。可惜得很,長久以來都沒有正式的中譯本,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本簡寫的《亡靈出沒在古城》(原著為《The Case of The Constant Suicides》,1941),另外在《啄木鳥》、《警壇風雲》雜志以及一兩本偵探小說短篇選集里有兩三篇卡爾的短篇小說。可是杯水車薪,面對多達80本著作的卡爾,這點哪夠啊。就在我幾乎要沖動著去夠買一兩本卡爾原文書回來看看時,台灣臉譜出版社千呼萬喚開始出版卡爾的選集了。於是我迫不及待的買下了《女巫角》和《寶劍八》(9月份臉譜又出版了第三本書《阿拉伯之夜謀殺案》)。
陰森的鬼魅傳說、囚犯們血淚斑斑的故事像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籠照著廢棄百年的查特罕監獄,這里最早以前是處死女巫的絞刑場,監獄建成後殘酷的管理手段讓此處彷如煉獄。而歷代擔任典獄長並擁有此處大批地產的史塔伯斯家族也自此厄運連連,傳言史塔伯斯家繼承人註定要斷頸而亡。
這個謠言在這一代史塔伯斯家主人身上再度應驗。嚇壞了的史塔伯斯家長子勉強遵照遺囑,到查特罕監獄守夜接受試煉,眾人也決定在外面監看避免意外發生,然而……厄運又降臨了嗎?靠著菲爾博士的明察秋毫,隱藏在這一切謠言傳說背後的邪惡陰謀才得以逐步揭開。(摘自封底)
這就是《女巫角》(Hag』s Nook,1933)講述的故事,也是基甸·菲爾博士初登場作品。卡爾的書有些不同凡響,最主要的就是他很會運用傳說製造氣氛,也就是所謂的哥特風格。哥特小說對偵探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像「早知如此」流派的小說就大都具有哥特風格,還有就是某些超自然偵探小說(因為哥特小說大都牽涉鬼魂什麼的非自然現象)。但是卡爾的小說既不是白痴似的「早知如此」小說,更不會給讀者一個超自然的解釋,他的解釋合理可信但是表象(故事)卻神乎其神。我欽佩卡爾敘述的能力,查特罕監獄傳說的詭秘,女巫角的陰森,風雨之夜的不安,有時描寫得真會讓人心驚膽戰呢。相對於那些讀者爛熟於胸的「藏書室女屍」、「書房裡死去的老富翁」來說,一個波譎雲詭的故事有著何等的吸引力,更何況被後極其精巧的手法呢。偵探小說在西方稱為「Mystery」,直譯就是神秘小說,卡爾的書不管是故事本身還是故事營造的氛圍都很符合這個術語。
另外一點令我比較驚訝的是基甸·菲爾博士本人。其實此前看介紹說是梅爾維爾爵士系列(可惜臉譜暫時不會出梅爾維爾系列)比較幽默,但是沒想到菲爾博士也是個非常幽默的人。他的言談舉止著實讓我笑了一陣。我一般在評論時不大段引用原文的,但是這里還是破次例(這是博士和美國人藍坡的對話):
「……我去你們荷弗津學院講學的時候,或許學生們沒從我這兒學到多少英國歷史,可是他們對我歡呼咧,小老弟,當我描述那一場場戰役時,他們大大喝采咧。記得——」博士吁著氣繼續說道,他寬大的面龐像燦爛的落日般通紅。「我記得教了他們唱一一八七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將領布雍之卡德費部隊的飲酒歌,我親自帶頭唱。之後他們全都唱了起來,還踏地跺腳的。一位抓狂的數學系教授忍著一肚子氣,踩著重重的步子上樓來,兩手揪扯自己頭發,好像都打結了。這個老兄的自製力令人贊佩。他說:『能不能麻煩大家不要把樓下教室的黑板從牆上給震下來呢?這樣有一點不妥,呃啊,呃啊,嗯,相當不妥。』『不會呀,』我說。『這首是<十字軍頌酒歌>喔。』『糟糕透頂,』他說。『你以為我聽到<不到破曉誓不歸>會不知道嗎?』結果我還得為他講解這整個典故……」
其實不光是菲爾博士,整個故事都穿插著這些有趣的場景。一會兒是藍坡和史塔伯斯家小姐有趣的對話,一會兒是女巫角恐怖可怕的傳說,卡爾幾乎把讀者搞得團團轉,看故事都來不及,誰管你什麼線索啊,可是……怎麼到了菲爾博士出場抓兇手了?
即使我把這本書當作一本解謎推理小說來對待,試圖讓我並不聰明的腦袋瓜去面對大師級的挑戰,但是在沒有看到解答之前,我仍然是疑惑不解的(需要說明,如果單純猜兇手,由於書中人物不多,是可能猜出來的,我也猜出來了,但是兇手的手法是相當高明的,這方面我失敗了)。
歷史悠久的格魯司特郡庄園豪宅里,鬼魅幢幢,傳說中的搗蛋鬼再次現身,擾人心緒。無獨有偶的,來此做客的主教也一反平日穩重形象,從樓梯扶手上溜下來跌坐在仕女腳上、粗魯地抓扯女傭的頭發……
風雨來襲的暗夜裡,租住在庄園招待所的老學究一槍斃命,似笑非笑的臉龐側俯在書桌上,指尖抓著一張塔羅牌,牌面是水彩繪制的八枝劍。
這是搗蛋鬼開過了頭的玩笑?兇手故意遺留的玄機?還是老學究臨死前企圖透露的訊息?一場智慧巧斗即將上場!(摘自封底)
這是《寶劍八》(The Eight of Swords,1934)的簡介。相對於《女巫角》來說,猜出《寶劍八》的兇手及其手法就要難一些了,畢竟人物比較多。從作品營造的氛圍來看,我覺得《寶劍八》不及《女巫角》,搗蛋鬼和主教事件到後來和實際的案件沒什麼太大的關系,不過噱頭倒挺大的。不過小說還算是水準之作,眾多紛繁的線索也讓人眼花繚亂。書中還有兩個業余偵探,一個就是上面提到的主教,這位老兄不專心侍奉上帝,倒是對犯罪學頗感興趣,且引以為榮;一個是偵探小說的作家,這位老兄想真的來當作品中的名偵探呢。結果諸位讀者自然不難想像,名偵探菲爾博士難道會輸在無名小卒手上?
卡爾的小說雖然也是第三人稱的敘述手法,但是與一般偵探小說不同。一般偵探小說即使也運用第三人稱敘述,但是基本上還是以偵探為主要對象,既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能看到偵探在晃悠。卡爾的小說卻常常採用多個視角來敘述,這章讀者會跟隨著張三,接下來一章可能就要看李四的表演了。反倒應該是主角的菲爾博士出場的次數並不多(《女巫角》中稍微多一些),但是當你再看到菲爾博士的時候,可要注意了,也許他就要開始捉兇手了!在著名偵探小說書店老闆Dilys Winn編輯的《Murder Ink》中有篇介紹「紅緋魚」的文章即以卡爾的小說作為例子,的確,卡爾是烹飪紅緋魚的高手,讀者諸君可要留心哦。
卡爾的小說讓我流連忘返,令我如痴如醉,真希望有出版社能夠出卡爾的全集,讓我們這些推理迷們大快朵頤。最後借用台灣評論家詹宏志的話來作為結尾:「(卡爾的小說)不像後來暢銷書作者那種公式化、制式化的寫作,而是每一部作品都差異而獨創,布局詭譎,設計奇出,處處看見功力與心血,是推理小說的終極之作,自己更是推理小說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⑥ 中國翻譯史的5次翻譯高潮各有哪些特點
中國的翻譯史上的五次翻譯高潮,分別是兩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譯。
兩漢至唐宋的佛教翻譯:從兩漢至唐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的儒、道糅合。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入傳,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在我國都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還是以傳播宗教為主.中國翻譯史上有「譯經三大家」的說法,指的是:鳩摩羅什、真諦和玄奘.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時期:明代萬曆年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標志著中國譯著的方向性轉變.明末科學翻譯是中國少數有識之士企圖沖破長期封建保守與夜郎自大的氛圍,自覺睜眼看世界之始,嚴格地說清初的科學翻譯活動主要是圍繞康熙皇帝的個人興趣開展的。他利用傳教士翻譯了少量關於天文裝置、歷表及地理、數學等書籍。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時期: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譯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紓和嚴復。五四運動至建國前時期,我國的翻譯活動為馬列主義和世界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該時期譯作的典型特徵是以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從而使東西方各國的優秀文學作品擁有了更多的讀者。對翻譯理論的研究也擴大到了語言學、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范疇,為我國翻譯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翻譯事業的成就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我們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翻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澤東選集》。我們對翻譯理論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翻譯水平大大提高,對翻譯的標准也達成了共識。我們把外國的文化和先進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也把中國的國情和發展情況介紹到國外。從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來17年,實際上真正繁榮的也就是五十年代。
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從七十年代開始至今仍然方興未艾的這一次翻譯高潮,無論在規模、范圍、質量水平還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大大超過了五十年代。我國的翻譯隊伍已不是那時候的數以千計,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數十萬人的大軍。他們所投身的翻譯領域已不是文學藝術的「一花獨放」,而是社科、科技、軍事、外交、貿易、法律、文教、衛生等領域「全面開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首屈一指。這一次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信息時代降臨的結果。
我推薦的多是在www.GOUGOU.COM上有的
而且基本都是完結的
每晚一個離奇故事,真的很不錯,很多的小故事,都是關於靈異事件的
先說說極品小說,江北第一才子,校園類別的修真小說,超級搞笑的,是我目前看過最好的小說
每晚一個離奇故事,真的很不錯,很多的小故事,都是關於靈異事件的
戰爭類的我看了不下10本,一般看了第一章就不會看下去,不過有一本天麓風雲,絕對好看,極品,搞笑但不YY,非常好
穿越類的大多我不喜歡看,因為作者好像都喜歡超級YY型的,而且內容空洞,大多數我最反感的就是把其他地方的科技文明政治制度寫的都很低,有些大陸星球都發展數千年了,科技還那麼落後,想像都不可能
不過有本穿越類的卻不落俗套那就是(候補聖女)這部小說同樣很搞笑,但又讓人哭笑不得,很YY,卻也讓人哭笑不得,具體為什麼,自己去看吧
還有的小說就是次點的那些誅仙啊,神木啊我想你都看過,給你個少見的吧,不死不滅,也是神墓的原作者寫的
最後說下唐家三少的作品,真不知道他的小說為什麼都那麼受歡迎,我看了3部,什麼琴帝,唯我獨顯,都是垃圾小說,太做作了,看的我惡心,看他的小說還不如去看看書學學習,學習還可以張知識,還不讓我惡心,看他的書一點娛樂性都沒有
這些都是我自己打的沒有CTRL+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