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聽書江郎才盡五代十國歷史

聽書江郎才盡五代十國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3-11 00:37:36

㈠ 關於成語中的歷史人物名

暴殄天物-武丁
暗渡陳倉-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與黃石公
嗟來之食-黔敖
怒發沖冠-藺相如
手不釋卷-呂蒙
一飯千金-韓信
赤膊上陣-許褚
韋編三絕-孔子
寶刀未老-黃忠
墨守成規-墨子
病入膏肓-扁鵲與蔡桓公
雞犬升天-劉安
投筆從戎-班超
高山流水-俞伯牙
風聲鶴唳-苻堅
口蜜腹劍-李林甫
泰山北斗-韓愈
黃袍加身-趙匡胤
成竹在胸-文與可
破釜沉舟-項羽
洛陽紙貴-左思
夢筆生花-李白
力透紙背-顏真卿
司空見慣-劉禹錫
程門立雪-楊時
東窗事發-秦檜

㈡ 成語中的歷史人物

卧薪嘗膽:越王勾踐 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鞠躬盡瘁:諸葛亮
錦囊妙計:諸葛亮 不知所雲:諸葛亮 得隴望蜀:岑彭 兔死狗烹:勾踐
不學無術:霍光 髀肉復生:劉備 後患無窮:劉備 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
虎踞龍盤:諸葛亮 集思廣益:諸葛亮 超群絕倫:關羽 一身是膽:趙雲
堅壁清野:荀彧 如嚼雞肋:楊修 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 勢如破竹:杜預
車載斗量:趙咨 斷頭將軍:嚴顏 兵貴神速:郭嘉 出言不遜:張郃
大器晚成:崔琰 負重致遠:龐統 刮目相看:呂蒙 吳下阿蒙:呂蒙
毛遂自薦:毛遂 庸人自擾:陸象先 諱疾忌醫:蔡桓公 文思泉湧:曹植
手不釋卷:曹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司馬昭 孺子可教:張良與黃石公
周郎顧曲:周渝 圖窮匕現:荊軻 橫行無忌:郭圯 一揮而就:蘇軾
偃旗息鼓:趙雲 養虎為患:項羽 養精蓄銳:孫權 暗渡陳倉:劉邦
嗟來之食:黔敖 怒發沖冠:藺相如 一飯千金:韓信 赤膊上陣:許褚
寶刀未老:黃忠 墨守成規:墨子 病入膏肓:扁鵲與蔡桓公
雞犬升天:劉安 高山流水:俞伯牙 風聲鶴唳:苻堅 泰山北斗:韓愈
黃袍加身:趙匡胤 成竹在胸:文與可 破釜沉舟:項羽 夢筆生花:李白
力透紙背:顏真卿 司空見慣:劉禹錫 顏筋柳骨:顏真卿、柳公權
一鼓作氣:曹劌 一敗塗地:劉邦 口蜜腹劍:李林甫 樂不思蜀:劉禪
老當益壯:馬援 初出茅廬:諸葛亮 孺子可教:張良 東山再起:謝安
捉襟見肘:曾參 奇貨可居:呂不韋 洛陽紙貴:左思 狡兔三窟:馮諼
前居後恭:蘇秦 投筆從戎:班超 韋編三絕:孔子 望梅止渴:曹操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程門立雪:楊時 煮豆燃萁:曹植
懸梁刺股:蘇秦 坐懷不亂:柳下惠 四面楚歌:項羽 學富五車:惠施
一字千金:呂不韋 一飯千金:韓信 七步之才:曹植 八斗之才:曹植
馬革裹屍:馬援 不貪為寶:子罕 司馬青衫:白居易 指鹿為馬:趙高
請君入瓮:周興 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重耳 管鮑之交:管仲鮑叔牙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藺相如完:璧歸趙 約法三章:劉邦 老馬識途:管仲
抱薪救火:蘇代 江郎才盡:江淹 紙上談兵:趙括 按圖索驥:孫陽

㈢ 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典故,不需要陳述道理,只需要典故名字和主人公,謝謝!!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以用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接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盼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㈣ 宋朝是怎麼滅亡的

宋朝滅亡的原因:

1.為防兵變,「重文輕武」。因出風頭,「精兵簡政」。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㈤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三顧茅廬、負荊請罪、亡羊補牢、濫竽充數、掩耳盜鈴。
1、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2、負荊請罪[fù jīng qǐng zuì]: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3、亡羊補牢[wáng yáng bǔ láo]: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4、濫竽充數[làn yú chōng shù]: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出處]《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5、掩耳盜鈴[yǎn ěr dào líng]: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㈥ 麻煩幫我找一下這些,最好是txt格式的,盡量

公元十世紀初——曾經輝煌燦爛的唐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統一政權的分裂,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國」。直到十世紀中葉之後,宋王朝才逐漸統一了中原大地,重新形成統一的政權。

在這個動盪的年代裡,唐詩已經走完了燦爛光輝的歷程,晚唐的最後一抹晚霞也消失了它的光輝。五代詞人的星輝日漸閃亮。其中最為耀眼的便是南唐後主李煜。李煜的詞,就數量上來說,可信為他本人所作的,不過三十餘首,比起溫、韋及馮延巳來,可說較少。但他的詞,卻能以己少許,勝人多許。人們對於李煜詞的藝術成就,往往給予較高的評價,如清譚獻在《復堂詞話》中所說:「後主之詞,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匹。」李煜作為一個荒淫無能的亡國之君,他的詞卻能為人們長期傳誦,引起許多人的強烈共鳴,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索。本文擬從李煜詞創作的歷史背景入手對其思想內容及藝術成就等方面作一個較為全面的論述。

一.李煜詞的創作背景

評論文學作品必須「知人論世」,因為文學作品是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情趣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氣息的反映。尤其是詩詞。因此,要正確評價李煜詞的思想內容,就必須與他的人生遭遇結合起來。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文獻太子卒,他以尚書令知政事,居東宮。元宗十九年,立為太子。元宗南巡,太子留金陵監國,九六一年繼位,時年二十五歲。在位十五年。九七五年,宋將曹彬攻破金陵,李煜出降,第二年到汴京,封違命侯,後改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七月七夕被宋太宗用牽機葯毒死,終年四十二歲。

李煜是個多愁善感的天才詞人。他自小便生活在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環境之中。父親李璟,「多才藝,好讀書,善騎射,」他的書法學羊欣,善八分書。「時時作為歌詩,皆出入風騷。」兩個弟弟(韓王從善與吉王從謙)富於文藝修養。兩位夫人(大小周後)精於音律歌舞。大周後「通書史,善歌舞,尤工琵琶。」曾補全霓裳羽衣殘譜。

在這樣的藝術氛圍里,李煜更是博通眾藝,造詣甚高。

工書:有《書述》一篇,自謂得衛夫人及鍾王鐙法,有聚針釘、金錯刀、撮襟諸體。黃庭堅《跋李後主書》謂其「筆意深婉」,《宣和畫譜》說他的金錯刀書「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

善畫:《夢溪補筆談》卷二:「後主善畫,尤工翎毛。」(「墨竹清爽不凡。」(都穆《寓意篇·題後主墨竹》「所畫林木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知音律:徐鉉為李煜作墓誌銘,說他洞曉音律,精別雅鄭,「曾為文論樂,以續《樂論》」(徐鉉《騎省集》)宋邵思《雁門野說》:「南唐後主精於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絕。開寶中,國將除,自撰《念家山》一曲,既而廣為《念家山破》,其讖可知也。宮中民間日夜奏之,未及兩月,傳滿江南。」

精鑒賞:雅尚圖書,藏書十萬余卷。「多校讎精審,編秩完具,與渚國本不類。」(馬令《南唐書·朱弼傳》內府書畫至多,「諸書畫中時有李後主題跋。」(《夢溪補筆談》卷二)

李煜「為文有漢魏風」,著雅頌文賦凡三十卷,又著《雜說》百篇,「時人以為可繼《典論》。」(馬令《南唐書·後主傳》)

李煜的藝術才華與他的詩人氣質相結合,更使他的詞具有超出一般歌詞之上的詩的特質,在李煜的藝術生涯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便是他的詞。

李煜的生活歷程可以亡國前後分為兩個階段。

亡國前,他過的是醉生夢死的小皇帝生活。雖說在他父親時代,就臣服於後周。到了他自己,又成了宋主的附庸,國勢日弱,在軍事政治上毫無自主之力。為苟全性命,免當亡國之君,對宋王朝百般委曲求全。《宋史·南唐李氏》說:「煜每聞朝廷出師克捷及嘉慶之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即更以買宴為名,別奉珍玩為獻,吉凶大禮,皆別修貢助。」由於他的妥協外交,才使小朝廷維持到開寶八年。在這一時期中,他仍不失為一國之主。過著奢侈淫佚的享樂生活。《五國故事》雲:「嘗於宮中以銷金紅羅幕其壁,以白銀釘、玳瑁押之,又以綠鈿刷隔眼,糊以紅羅,種梅花於其外。」又《默記》雲:「(李後主)宮中本閣至夜則懸大寶珠,光照一室如日中也。」又陶谷《清異錄》雲:「李煜偽長秋周氏居柔儀殿。有主香宮女,其焚香之器曰把子蓮、三雲鳳、折腰獅子,金玉為之,凡數十種。」洪芻《香譜》:「後主自製帳中香,以丁香沉香及檀麝香各一兩,甲香一兩,皆細研成屑,取鵝梨汁蒸干焚之,芳郁滿室。」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生活的富麗豪奢,這樣的生活環境,對於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李煜還「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頗廢政事。(陸游《南唐書》)」直至曹彬率宋兵臨於金陵城下,李煜還在凈居寺聽和尚念經。

李煜不是一個政治家。《玉琴齋詞序》雲:「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正因為李煜耽於詩書音畫,又縱情聲色,疏於治國,盡管他想方設法與宋朝結歡修貢,在國內也曾減賦息役,以裕民力。但終究未能逃脫階下囚的命運。於九七五年被宋所滅,李煜肉袒出降。在九七六年又不得不白衣紗帽待罪於明德樓下,被封為違命侯。李煜在汴京過了兩年多的俘虜生活,被俘後,精神方面所受的痛苦與侮辱,自不待言。宋史說:「太平興國二年,煜自言其貧」,他又與金陵故宮人書雲:「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避暑漫抄》)。在這些話里,可以想像他處境的凄苦。但是他的心並沒有死,發之於詞,表現出家國之痛和傷今憶昔之情,這在宋朝統治者的眼裡,覺得是一種叛逆。因此就遭了宋太宗的毒手。他後期的生活環境,較之前期的宮廷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從一個享樂的空氣里墮入於一個求生不得的境界。他這時才對政治、對人生有深一層的體會與領悟,而感到往日生活的舒適,精神的自由,故國江山的可愛,和過去種種錯誤的追悔了。一切成了空,一切趨於毀滅,在這種沉痛而又是絕望的情感中,產生出來的作品,自然形成感傷低沉的情調。

二.李煜前期詞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李煜個人生活的巨大變化,決定了他的創作內容、創作基調的不同。他前期詞二十餘首,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的宮廷生活和浪漫的男女情事。調子是歡悅輕快的,風格則是南朝宮體和花間詞風的延續。

反映前者的典型詞作有《浣溪沙》: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 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此首寫江南盛時宮中歌舞情況。上片先點外景,再寫宴前准備。下片極寫宴樂:金釵舞溜,其舞之盛可知,花蕊頻嗅,其醉之甚可知。末句映帶別殿簫鼓,表現處處都是繁華景象。

《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未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全詞聲色豪奢,寫的是宮中春夜歌舞宴遊之樂,看似客觀描寫,實質上則隱含著作者對此極為欣賞的心理。從宮女晚妝後的明艷照人,到宮中到處充溢縈繞著的音樂和歡樂氣氛,最後寫宴遊時歡樂而陶醉的情形,妙處是由歌舞飲宴的歡樂絢爛轉向了清靜淡泊,前濃後淡形成鮮明對比,既醉心於宴樂,又寄興於明月,更顯得俊爽超逸,高雅不凡。從而打破了傳統文學理論中「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巧」的看法。

反映後者的典型詞作有《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奴為出來難,叫君恣意憐。

這首詞是李煜為小周後(女英)而作,敘述了小周後和他私會的情景。則通過很強的藝術形象,把人物的內心戀情,用素淡的語言呈現到讀者面前:

花香月淡的朦朧夜晚,年輕膽怯的小周後,手提著金線綉鞋,沿著飄滿花香的小徑,帶著慌張的神情,偷偷地去和心愛的人兒相會,訴說著情意綿綿的悄悄話。這種描寫男女私會的情景,沖破了抒情小詞的界域而兼有戲劇、小說的情節和趣味,動人情思,達到了王國維所說「專作情語而絕妙」的境地。

又如《菩薩蠻》:

蓬萊院閉天台女,畫堂晝寢人無語。拋枕翠雲光,綉衣聞異香。 潛來珠鎖動,驚覺銀屏夢。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這首詞據說也是為小周後所作。上闋寫出了一個正在午睡的美人。首句勾勒出一個略帶神秘的靜謐境界。接著寫女子的美麗:長發烏黑柔軟,綉衣異香四散。下闋由靜轉動,寫詞人偷入內室,驚動了夢中的女子。末句寫她不但不驚怒,反而情韻悠悠,說明她與詞人世間有著深厚的感情。全詞從審美的角度開始,以兩相愛悅的感情結尾,寫得洗練美麗。

這一類詞,盡管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比花間詞人有了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但仍未脫柔靡之風,呈現出花間詞人的氣息。這是他前期作品的缺點。

另一類是他在感受到無法擺脫的沒落命運時所流露的沉重哀愁。李煜「嘗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群臣酣宴,愁思悲歌不已。」(《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又加上他弟弟從善入宋不歸,在尋歡作樂之餘,自然會隱隱感到自己前途的不測,形之於詞,便有一些傷感之作。如《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這首詞即景生情。先寫落花紛紛,人立其中,寫出斷腸的原因。下片寫別來無信無夢,後又通過一生動比喻,說出無限離恨,為人傳誦。

又如《烏夜啼》: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滴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這首詞由景生情,寫出人生之煩悶。秋風秋雨不眠人,已是傷感,末兩句寫人生之苦惱,很有一種悲天憫人之感。

在李煜更早期的詞中,還有一些與以上兩類均不相同的內容。如渴求隱逸的詞《漁父》二首:

浪花有意千層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從中可看出李煜青年時代受到的佛學影響。

又如描寫景物的《望江梅》(二首):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

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前者寫江南春景。先寫江南春水之美和船上管弦之盛,次寫城中花絮之繁、寶馬香車之喧和都城人士之狂歡。可見江南盛時上下酣嬉之狀。

後者寫江南秋景。先寫秋來江山寥廓、四野蕭條,再寫遠岸蘆花之盛,與孤舟相映,情景兼到。末句寫月下笛聲,更覺秋思洋溢。

以上這些詞,漸漸擺脫了花間詞人的影響,顯現了另一種面貌。

三.李煜後期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由於生活的巨變,李煜後期的詞,內容多追懷往事,悲傷階下囚的不幸。作品一洗過去紅綠嫵媚氣氛。變得悲婉哀切。無論在內容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小詞的最高境界。亡國之音哀哀欲絕,滴滴血淚。不但像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寫一去不復返,連那「不放雙眉時暫開」(《採桑子》)的和愁帶悶的描寫,「世事漫如流水,算來夢里浮生」(《烏夜啼》)的強求解脫的描寫也都不用了。筆底下流出的盡是痛入骨髓的家愁國恨。體現出一種以悲為美的風格。如《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之中,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首句寫出了作者傷春惜花之情,第二句點出林花匆匆凋謝的原因。讓人自然聯想到對人生的理性思索。人們生命之春的早逝豈不也是因為過多的櫛風沐雨?外景與內心渾然合二為一,花與人恍然相對,不勝繾綣。下片把景物人格化,寫出彼此眷戀難舍的情態。結句又彷彿把自己個人的失意情懷與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相融合,使詞極為讓人感動。

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感懷故國。以追憶往事入筆,寫眼前之景與回憶之景。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物,作者卻企盼它早日「了」,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消息,卻引起了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引發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惆悵,與他由一國之主淪為階下囚的沉痛。是十分真切而深刻的。

這些詞寫的都是他亡國後的內心劇痛。在這些作品中,流露著沉痛與哀傷的情緒,但又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在這幾首詞里,「無限江山」也好,「往事」、「故國」也好,所指都不外乎他過去南唐小朝廷及舊日國主的生活,他留戀的是昔日帝王的享樂,苦痛的是而今囚徒的不幸。所以說,李煜後期詞作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范圍,基本上沒有離開他那狹窄的帝王生活圈子,看不出有什麼值得肯定的東西。但是,由於生活的巨變和囚徒的生活感受,使他在這些詞中熔鑄了具有廣泛意義的生活內容。而且,在李煜的後期詞作中,往往沒有明確寫出愁思的具體真實的內涵,而是僅僅是寫它的外部形態,並寫景色相融,使詞中的愁緒概括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個人的悲傷和痛楚,從而使這些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那些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或者被壓抑的人受到感動,讓他們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借用它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感情,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甚而至於對他的遭遇產生同情,這實在是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思想,正所謂「形象往往大於思想」。這正是李煜能在廣泛的范圍內得以千古傳誦的主要原因。

就藝術特色來看,李煜後期的詞在表達自己的深情巨痛時,採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是他成為囚徒之後 ,觸景生情,盡情傾瀉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國破家亡之感的表現,情真而思深。他的抒情,是善於概括,富於暗示,感染力強,造境生動,對於周圍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構成一種特有的風格。一方面由於他的文藝修養的深厚,同時由於他亡國以後對苦痛生活的深刻體驗,形成了他這種卓越的抒情藝術。

其次,他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利用極其貼切的比喻,使非常抽象的「離愁」之類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用「一江春水」來比喻愁之多,用春水來比喻愁之無限,形象而又生動。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

再次,語言准確精煉,形象鮮明,優美自然,接近口語,有驚人的表現力,進一步擺脫了花間詞人那種鏤金刻翠的作風。最突出的是沒有書袋氣,到了後期,也沒有了脂粉氣。他善於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他的生活感受,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構成了畫筆不能到的意境,寫出了他對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創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語言而同時又是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他後期的詞已完全不同於溫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詞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凈。

四.李煜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李煜的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話來概括:「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首先。李煜詞擴大了入詞的題材范圍。南唐詞發展到李煜詞,同花間詞的區別,就涇渭分明了。《花間集》作者雖然都是文士,但其范圍囿於風月脂粉,其作用限於飲宴應歌,樂筵按曲,仍不脫「伶工之詞」的身分。要說抒情,十九乃詠妓情,塗飾金粉,而內心貧乏。而李煜詞所採用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改變了晚唐五代以來詞人通過一個婦女的不幸遭遇,無意流露或曲折表達自己心情的手法,使詞擺脫了長期在花間尊前曼聲吟唱中所形成的傳統風格。他後期的詞寫他的自身經歷和生活實感,多家國之慨,沖破了詞的原有藩籬,擴大了詞的境界,在內容風格上,超越了溫庭筠和馮延巳,呈現出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把詞引入了歌詠人生的正常途徑,循此以往,詞才與詩殊途同歸。成為詞人們可以多方面言懷述志的新詩體,才有了日後出現蘇、辛諸大家的可能,對後來豪放派詞家在藝術手法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其次,李煜豐富了填詞的藝術手段和寫作技巧,所採用的白描手法和詞作中感時傷世的情調,對後世詞人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宋時的晏幾道、秦觀、李清照,還是清代的納蘭容若,都有可以看到李煜詞的影子。王士禎《倚聲前集序》中認為詞中婉約一派:(李)璟、煜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極盛。

當然,李煜詞的這些藝術成就,不僅決定於他個人不平常的遭遇和他在詞創作上的努力。同時由於晚唐五代以來,一些詞人在藝術上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使他有可能在這基礎上繼續提高,這其間,西蜀韋庄早就在花間詞派里獨樹一幟,而南唐的馮延巳,李璟更是直接引導他向這方面前進。

總之,。李煜在改變詞風,提升詞的文學地位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為宋詞的繁榮起了極好的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詩宋詞
http://www.shiandci.net/index1.htm

易錯成語
一、易寫錯的成語
甘敗(拜)下風,自抱(暴)自棄,一愁(籌)莫展,穿(川)流不息,天翻地復(覆),言簡意駭(賅),一股(鼓)作氣,懸梁刺骨(股),食不裹(果)腹,迫不急(及)待,一如繼(既)往,草管(菅)人命,嬌(矯)揉造作,一諾千斤(金),不徑(脛)而走,不落巢(窠)臼,燴(膾)炙人口,死皮癩(賴)臉,蘭(藍)天白雲,鼎立(力)相助,再接再勵(厲),黃梁(粱)美夢,美侖(輪)美奐,蛛絲螞(馬)跡,萎糜(靡)不振,默(墨)守成規,漚(嘔)心瀝血,出奇(其)不意,磬(罄)竹難書,聲名雀(鵲)起,談笑風聲(生),人情事(世)故,有持(恃)無恐,額首(手)稱慶,鬼鬼崇崇(祟祟),金榜提(題)名,走頭(投)無路,趨之若騖(鶩),潔白無暇(瑕),不能自己(已),竭澤而魚(漁),濫芋(竽)充數,世外桃園(源),飲鳩(鴆)止渴,旁證(征)博引,灸(炙)手可熱,床第(笫)之私,姿(恣)意妄為.

二、易理解錯的成語
1. 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2. 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3. 安土重還: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飢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餵食。
5. 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作的艱苦。
6.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7. 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白駒,駿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9. 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10. 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朴。
11. 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謙虛說法。
12. 不足為訓:不值得很為效法的准則。訓,准則。
13. 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14. 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脛,小腿。
15. 不負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為(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已甚,過分。
17. 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稂、莠,田裡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23.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意。然,對,正確。
24. 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註意。
25. 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一急促。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27. 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謹畏懼而又憤怒的樣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敵軍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敵人訂的盟約。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30.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時代臣下給君主奏章中的套語。
31. 曾幾何時:時間沒有過去多久。
32. 曾經滄桑: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裡。
33. 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佔吞並。(蠶、鯨,名詞作狀語)
34. 滄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穀子。
35. 從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規勸,如同水流向下那樣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無當:雖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多含褒義。
39.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比較晚。
40. 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勇於承擔,不謙讓,不推託。仁,正義,正義的事,引申為應該做的事。
41. 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含貶義。
42. 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水平。
43. 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極點,含貶義。
44. 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後在東山做隱士,後來又出任要職。比喻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
45.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語出唐代杜牧詩。
46. 對簿公堂: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指公堂上受審。
47. 多事之秋:事變很多的時期。
48. 耳濡目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濡,沾濕。
49. 耳熟能詳:聽的次數多了,熟悉得都能夠詳盡地說出來。
50. 耳提在命:不但當面告訴他,而且揪著耳朵叮囑。形容懇切教導。語出《詩經》。
51. 繁文縟(rù)節:不必要的儀式或禮節繁多。也比喻多餘鎖碎的手續。文,禮節,儀式;縟,繁多,煩瑣。
52. 匪夷所思:指言談行動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3. 分庭抗禮:原指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現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54. 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
55. 粉墨登場:化妝上台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譏諷意)。
56. 俯拾皆是: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也說「俯拾即是」。
57. 感同身受:心裡很感謝,如同親身感受到恩惠一樣。多用於代人向對方致謝。
58. 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建,傾倒;瓴,水瓶。
59. 革故鼎新:去掉舊的,建立新的。
60.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為正確的一套做。是,對,正確。
61. 狗尾續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後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62. 功虧一簣(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後一點沒有完成。虧,缺少;簣,土筐。
63. 故步自封: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進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4. 光怪陸離: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光怪,光彩奇異;陸離,色彩繁雜。
65. 管窺蠡(lí)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窄、很片面。蠡,貝殼做的瓢。
66. 鬼斧神工:形容建築、雕塑等技藝的精巧。也說神工鬼斧。
67. 過眼雲煙: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8. 海市蜃樓:比喻人世繁華的虛幻,虛幻的事物。
69. 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卻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忘了。語出《莊子》。
70. 沆瀣(hàng xiè)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71. 好為人師:喜歡以教育者自居,不謙虛。
72. 鶴發童顏: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73. 怙(hù)惡不悛(quān):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74. 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成消除。渙然,消散的樣子;冰釋,像水一樣消融。
75. 諱莫如深:隱瞞得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76. 禍起蕭牆:禍亂從內部發生。蕭牆,照壁,比喻內部。
77. 濟濟(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濟濟,眾多。
78. 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79. 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進度。形容在較短期間就可以成功。程,計算。
80. 間(jiān)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進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81. (82)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展的趨勢。微,小,指剛顯露出的苗頭;著,明顯。
82. 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
83.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84. 膠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柱瑟上調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調整音高。
85. 金科玉律:必須遵守、不能改烴的信條。多含貶義。
86. 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揖,作揖,表示歡迎。
87. 空穴來風: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88. 樑上君子:代稱竊賊。語見《後漢書》。
89. 兩小無猜:男女小的時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爛漫,沒有猜疑。

㈦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目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目錄如下;

第一卷 華夏起源 文明伊始

盤古開天闢地

女媧造人補天

神農遍嘗百草

黃帝大戰蚩尤

堯舜讓帝位

大禹治水

第二卷 奴隸王朝 三代更迭

夏啟家天下

商湯滅夏

姜太公釣魚

武王伐紂

周公輔政

烽火戲諸侯

第三卷 禮崩樂壞 戰亂頻繁

曹劌重創齊軍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

中原霸主晉文公

秦穆公任人唯賢

楚莊王一鳴驚人

伍子胥智過昭關

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老子出關

孔子周遊列國

韓、趙、魏瓜分晉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

商鞅變法

蘇秦合縱張儀拆盟

將相和

馮諼客孟嘗君

屈原投身汨羅

觸龍巧說趙太後

信陵君救趙

呂不韋篡秦

毛遂自薦

荊軻刺秦王

秦滅六國

第四卷 物極必反 眾望所歸

中國第一個皇帝

焚書坑儒

指鹿為馬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巨鹿之戰

劉邦滅秦進咸陽

鴻門宴

蕭何慧眼識韓信

楚漢之爭

楚霸王自刎烏江

韓信恥為淮陰侯

劉邦被困白登山

呂後專權

蕭規曹隨

文景之治

漢文帝從諫如流

晁錯削藩七國之亂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張騫出使西域

衛青和霍去病

飛將軍含憤自刎

蘇武持節牧羊

司馬遷與《史記》

霍光輔政

王莽改制

劉秀叛離劉玄

光武中興

班超出使西域

黃巾大起義

董卓亂政

第五卷 三足鼎立 群雄爭霸

袁紹擁兵自立

陶謙讓賢

孫策威震江東

一代梟雄曹操

官渡之戰

呂布遭部下叛變被俘後處死

劉備三顧茅廬

孫劉聯合戰赤壁

曹操敗走華容道

劉備入益州

劉備定益州

曹丕曹植兄弟

關羽大意失荊州

魏武帝離世

劉備伐吳遭慘敗

諸葛亮輔佐劉禪

諸葛亮七擒孟獲

南征北戰

出師表

司馬懿裝病奪權

司馬昭之心

竹林七賢

蜀漢向魏稱臣

暴君孫皓

三國歸晉

忠臣羊祜志滅吳

白痴皇帝司馬衷

八王之亂

洛陽激戰

石勒後趙中興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建東晉

荊州刺史陶侃

桓溫北伐

石虎篡位

祖逖聞雞起舞

苻堅重用王猛

書法名家王羲之

王猛率兵滅前燕

苻堅兵敗淝水

陶淵明歸隱

東晉滅後秦

劉裕稱帝

荒唐的少年皇帝

文帝與「元嘉治世」

「國史」風波

拓跋燾雄才大略

科學家祖沖之

檀道濟因讒被殺

馮太後整治朝綱

劉劭弒父繼位

劉子業荒淫殘暴

十天取四城

拓跋弘退位修行

梁順帝禪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迂都

宗愨乘風破浪

蕭道成除暴君建齊

蕭道成的兒子們

北魏易俗改姓

孝文帝看重門閥

蕭衍篡位建梁

北魏分裂

侯景興兵作亂

范曄修成《後漢書》

酈道元與《水經注》

劉勰《文心雕龍》

江郎才盡

賈思勰編寫農書

鍾嶸與《詩品》

高洋平亂顯本色

侯景篡位被殺

攻破江陵殺蕭繹

宇文氏建北周

陳項輔政篡位

周武帝統一北方

楊堅輔政掌權

除異己,篡北周

第六卷 大勢所趨 華夏統一

楊堅建立隋朝

蘇威仕隋受重用

翟讓、李密謀事

群雄逐鹿勝者李淵

秦王大敗竇建德

玄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聖僧玄奘西天取經

房謀杜斷

唐朝與吐蕃通婚

徐敬業叛亂

一代女皇武則天

賢相姚崇宋璟

唐明皇勵精圖治

安史之亂

馬嵬坡兵變

牛李黨爭

文宗除閹失敗

張承范失潼關

黃巢起義

朱溫滅唐

紛亂的「五代十國」

劉守光妄建大燕

朱友璉弒父殺兄

三將救幽州

奸佞誤後唐庄宗

石重睿稱孫不稱臣

杜威率軍投降

第七卷 邊境戰亂 狼煙四起

趙匡胤陳橋兵變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南唐後主李煜

澶淵之盟

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靖康之變

抗金英雄岳飛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忽必烈平定大理

蒙古西征

紅巾軍起義

第八卷 風雲激盪 勝境難再

朱元璋建立明朝

鄭和下西洋

土木堡之戰

奪門之變

戚繼光奮力逐倭寇

努爾哈赤建後金

薩爾滸之戰

袁崇煥寧遠大戰

闖王李自成起兵

吳三桂勾結清兵[1]

鄭成功收復台灣

康熙帝平定三藩

雅克薩之戰

乾隆帝勤於國政

第九卷 內憂外患 救亡圖存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

李鴻章與洋務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

戊戌政變

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

黃花崗起義

護法戰爭

五四愛國運動

(7)聽書江郎才盡五代十國歷史擴展閱讀

中華上下五千年內容簡介

在華夏廣袤的大地上,我們的祖先以偉大的創造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歷盡磨難,從遠古走到現代,從蒙昧走向文明。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鑄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馬克思曾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它反映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不斷推進文明進步的歷程。

今天的世界是過去世界的繼續和發展,如果割斷歷史,就不能全面地、正確地理解現實和展望未來。」歷史是我們的過去,我們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跡,才發展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社會。

我們血液里流淌著傳統文明的精華,凝結著華夏兒女改造世界的不朽功業,更蘊涵著博大恢弘的民族精神。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一個遠離歷史文明、頭腦中失去這方面知識的人是貧窮的。」

㈧ 主要是四字成語,古代歷史故事的哦

程門立雪

退避三舍洛陽紙貴草木皆兵按圖索驥後來居上邯鄲學步守株待兔如火如荼望梅止渴探驪得珠望洋興嘆掩耳盜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請君入瓮高山流水胸有成竹唇亡齒寒聞雞起舞指鹿為馬不寒而慄不學無術雞鳴狗盜勢如破竹枕戈待旦抱薪救火樑上君子脫穎而出嗟來之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精衛填海靡靡三音入木三分八仙過海人琴俱亡三令五申下逐客令門可羅雀寸草春輝天衣無縫不名一錢未雨綢繆出爾反爾樂極生悲樂不思蜀禮賢下士對牛彈琴曲高和寡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囫圇吞棗投筆從戎敝帚自珍餘音繞梁杯弓蛇影畫龍點晴夜郎自大盲人摸象庖丁解牛吐哺握氣誇父逐日拋磚引玉圍魏救趙過門不入曲突徙薪投鞭斷流為虎作倀一衣帶水車載斗量分道揚鑣開卷有益天經地義井底之蛙馬革裹屍


  1. 開天闢地
    女媧補天
    誇父逐日
    精衛填海
    後羿射日
    嫦娥奔月
    杜鵑啼血
    牛郎織女
    吳剛伐桂
    鯉魚跳龍門
    孟姜女哭長城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天女散花

    畫龍點睛

    火眼金睛

    愚公移山

    含沙射影

    海市蜃樓

    太公釣魚

    女媧造人

    點石成金

    南柯一夢

    伏羲造字

    農神後稷

    百鳥朝鳳

    葉公好龍

    井底之蛙

    天衣無縫

    五丁開山

    六龍回日

    穿井得人

    涸轍之鮒

    燭鄒亡鳥........

㈨ 宋朝怎麼滅亡的

公元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將領只求自保,勤王之師甚少,最終,謝太後帶領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佔領臨安,宋朝滅亡。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9)聽書江郎才盡五代十國歷史擴展閱讀:

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斗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崖山海戰事件: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范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盪盪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麵包圍之勢。

面對巨大壓力,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

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干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

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

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

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

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

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熱點內容
抱歉我夫人腦子有病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13 23:17:33 瀏覽:178
虐文合集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3 22:51:23 瀏覽:182
古代美人被綁架小說 發布:2025-09-13 22:31:37 瀏覽:323
現代小說的姓名 發布:2025-09-13 22:30:19 瀏覽:978
飛言情虐心短篇小說 發布:2025-09-13 21:58:53 瀏覽:771
椰子糖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13 21:01:24 瀏覽:80
都市無敵不死小說 發布:2025-09-13 20:49:00 瀏覽:275
買網路小說版權多少錢 發布:2025-09-13 19:45:38 瀏覽:442
女性是寵物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3 18:52:41 瀏覽:835
殺手穿越女扮男裝官場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3 18:51:48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