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英聽書版
Ⅰ 戲詞一個老頭拿把斧頭去上山頭去砍木頭是什麼戲
是不是劉海砍樵?
在常德武陵區的一些老人當中流傳著劉海砍樵傳說的另一個「正宗版本」:古時候,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倆。劉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帶,住著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朴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
回到家後,劉海告訴母親,母親也很喜歡,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里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他煉得一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知道後,沒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Ⅱ 劉海砍樵是什麼故事
劉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戲的經典名劇之一,講述了孝子劉海與狐狸精胡秀英之間的愛情故事。這部名劇中展現了勤勞、孝順等美德和追求忠貞愛情、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在劉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帶,住著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執意要嫁給劉海。
回到家後,劉海告訴母親,母親也很喜歡,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里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
他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他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劉海知道後,沒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羅漢,,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2)胡秀英聽書版擴展閱讀:
常德劉海砍樵的傳說在北宋時已經成型,至清代中葉已形成了今天流傳的劉海砍樵傳說的主要版本。今天在常德還能找到傳說中的絲瓜井,但是現井口石板風化剝落,井壁石磚殘缺破損,井口四周雜草叢生。
傳說中劉海大戰十羅漢的「劉海廟」也早已損毀。,劉海砍樵傳說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劉海和狐仙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勤勞、正直、孝順等美德和追求忠貞愛情的願望。
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堪稱湖南民間口頭文學的精品。劉海砍樵傳說保存了一定歷史階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現的價值理念也將隨著故事的流傳而傳承下去。
Ⅲ 求湖南常德出名的一些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
常德德山山有德
相傳在堯舜時代,枉山(今德山)腳下住有一位名叫善卷的先生,他很有德行,農閑時,在德山孤峰嶺開設學堂,教學農家子弟,農忙時,自己耕田各地。平時,對方圓幾里內老的少的,都肯行善積德,對隔辟鄉鄰就更是以禮相待,和睦相處。 堯帝得知,便拜訪善卷先生。這時,善卷正用牛耕田,堯帝問到:「先生,耕田不是用水牛好些嗎,為什麼要用黃牛?」善卷先生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繼續耕田,等一犁耕到頭,他才將黃牛叫住,停止耕田,並把黃牛放到山上吃草去了。這時,善卷先生便過來對堯帝說:「剛才先生問我為什麼不用水牛而用黃牛,這叫我怎麼說呢?耕田是水牛好,力氣也大,黃牛當然要差些。但當時黃牛正在為我耕田,我不忍心講它的壞話。」堯帝聽後對善卷先生的為人更加了解了。心想,他對牲畜都這樣講道德,對人們積的德那就不用說了。果真是難得的人才。於是堯帝便對善卷先生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還說明了來意,想以天下「禪讓」給他。善卷先生謝絕了堯帝的好意,並說「我自力更生,養活自己,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亦樂乎。」堯帝不好勉強,與善卷先生告辭。從此善卷先生患病死了,就葬在沅水河畔的花船廟(亦叫永慶宮),這里的百姓為了永遠不忘記他,便把這個地方取名為善卷垸。隋朝時,朗州刺史樊子蓋欽慕善卷先生高尚的品德,將善卷先生居住過的枉山改名為善德山,即今常德市德山。 「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掌故源出於此。
Ⅳ 《天天有喜》的人物介紹
胡秀英- 古裝版野蠻女友 對愛情忠貞不二
穆婷婷飾
女,有八位姐姐,位列第九,個性活潑好勝,刁蠻任性,父親卻對她非常喜愛,後被五毒陣所傷,因緣際會被劉海所救,為了逃避金蟾逼婚,秀英假借報恩之名,嫁給劉海,卻私下與劉海簽下婚約合同,註明什麼該許什麼不該許,實則兩人假結婚,但逐漸產生情愫。
劉海---前世財源滾滾 今生桃花成群
陳浩民飾
男,勤勞孝順 敦厚朴時 偶遇了一隻受了傷的狐狸,沒想到竟是一隻修煉多年的狐狸精胡秀英,並假借報恩,嫁給劉海。金蟾一直覬覦胡秀英父親的寶座與寶珠,千方百計想要奪取,威逼胡秀英嫁給自己,並處處為難劉海,最終劉海在眾人的幫助下,解救了妻子並打敗了金蟾。
金蟾--狐妹不到手 五毒愧為首
譚耀文飾
男,蟾蜍精,五毒之首。雖已修煉成半仙,自認法力高強,但一直覬覦狐王的寶珠。聽說狐王要把寶珠傳給最優秀的女婿,而金蟾又對青梅竹馬的秀英念念不忘,便登門求親,不料秀英寧願嫁給凡人,也不嫁他。讓金蟾動了殺機,決定要不折手段得到寶珠。
胡玉英--天真善良 傾力相助
陳紫函飾
女,狐狸精,胡秀英的八姐,天真爛漫,相信人性本善,為了成全妹妹的愛情使勁百般手段,妹妹被金蟾囚禁後,更是全力幫助妹夫劉海,使她最終獲得自由。
珠兒--因愛而生 因愛而傷
劉娜萍飾
女,蜘蛛精,五毒之一,冷靜孤僻。愛慕因蜈蚣精而嘗盡人間情愛受到傷害,從此發誓忘情棄愛,卻在奉金蟾之命潛伏劉府,以破壞劉海與秀英感情,在誘惑劉海時,愛上劉海,讓她陷入空前的天人交戰的情緒中
Ⅳ 劉海是什麼意思
劉海是指垂在前額的短發,也可以指以劉海兒為特點的發型,可分為等齊大劉海、斜劉海、超短劉海三種。
劉海的來源:
相傳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劉海(見安徽鳳陽府志)。在民間傳說中,劉海前額總是覆蓋(垂下)一列整齊的短發,模樣童稚、可愛。為此,畫家畫仙童肖像,便以劉海為樣,前額垂著短發,騎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錢。而後,人們額上留的短發,便稱為「劉海」。
(5)胡秀英聽書版擴展閱讀:
劉海的分類:
1、空氣劉海
溫柔派空氣感劉海既摒棄了厚重感,又修飾臉型,讓你看上去清新自然。空氣劉海是指薄薄的、微微內卷、隱約能夠看到眉眼的劉海。
2、韓式齊劉海
齊劉海是最經典的劉海之一,在齊劉海的基礎上,還可演變出斜劉海、中分劉海,或薄厚不同的齊劉海等,還有很多長短不同的造型,例如蓋過眉毛的齊劉海,或眉毛以上的齊劉海等等。
3、韓式斜劉海
韓式斜劉海的劉海邊是月亮似的弧形,不同於一般的斜留海是直的。這種劉海可以增加發型的甜美度,適合配梨花頭,或者簡單扎發,自然婉約,是學生和萌系的最愛發型。斜劉海也為發型的甜美感加分不少。
Ⅵ 劉海和胡大姐的兒子叫什麼
劉海砍樵」這段愛情傳說在湖南可以說家喻戶曉,而隨著花鼓戲《劉海砍樵》的演繹和傳唱,也為全國不少觀眾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傳說的「正宗版本」以及傳說的發源地———常德。
今天這則傳說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中劉海的兩句唱詞。在常德武陵區的一些老人當中流傳著劉海砍樵傳說的「正宗版本」:古時候,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倆。劉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帶,住著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朴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回到家後,劉海告訴母親,母親也很喜歡,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里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他煉得一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知道後,沒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常德劉海砍樵的傳說在北宋時已經成型,至清代中葉已形成了今天流傳的劉海砍樵傳說的主要版本。今天在常德還能找到傳說中的絲瓜井,但是現井口石板風化剝落,井壁石磚殘缺破損,井口四周雜草叢生。傳說中劉海大戰十羅漢的「劉海廟」也早已損毀。
劉海砍樵傳說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劉海和狐仙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勤勞、正直、孝順等美德和追求忠貞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向美向善的願望。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堪稱湖南民間口頭文學的精品。劉海砍樵傳說保存了一定歷史階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現的價值理念也將隨著故事的流傳而傳承下去。
Ⅶ 劉海砍樵 歌詞
原唱:李谷一
詞:不詳
曲:不詳
我這里將海哥好有一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麼人羅!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羅!
(女)你比他還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
(女)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隨著我來走羅,
(女)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行哪,
(男)走羅嗬,
(女)行羅嗬,
(男)走羅嗬,
(女)行羅嗬,
(合)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男)我這里將大姐也有一比呀,
(女)劉海哥,
(男)哎
(女)我的夫,
(男)啊
(女)你把我比作什麼人,
(男)我把你比織女,不差毫分哪,
(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儼像著她羅。
(女)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
(女)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走哇,
(男)我的妻你隨著我來行哪,
(女)走哇,
(男)行羅,
(女)走哇,
(男)行羅,
(合)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7)胡秀英聽書版擴展閱讀:
劉海砍樵在湖南城鄉各演出隊曾很盛行,非常好聽,讓全國知道的、或使它走紅全國的是春晚——李谷一和姜昆在1984年春晚的小品演出讓它更加出名。
1984年春節前,在北京的湘籍歌唱家李谷一找湖南方面要去了1961年自己主演過的《劉海砍樵》那段精彩對唱的曲譜,即「比古調」。在央視春節晚會上,她與姜昆一炮打響,使全國都知道有這樣一個「比古調」。
Ⅷ 關於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風格。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丑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音樂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曲調活潑輕快,適於歌舞戲。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其中有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的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常德地區的常德花鼓戲,流行於湘北嶽陽、臨湘一帶的岳陽花鼓戲,流行於衡陽地區的衡陽花鼓戲,流行於邵陽地區的邵陽花鼓戲,流行於湘南祁陽、零陵、東安一帶的花鼓燈和流行於湘南的道縣、寧遠、藍山、新田等縣與調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戲。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建國後,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據1981年統計,湖南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
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戲初級形式。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是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較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餘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4類: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朴實、明快、活潑,行當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
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1949年後,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花鼓戲的著名演員有:何冬保、廖春山、王佑生、張樹生、楊伯成、張廷玉、等。
Ⅸ 湖南花鼓戲屬於五大戲曲中的那個戲曲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醴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台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兩小」(小丑、小旦)到「三小」(兩小加小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沙花鼓戲的重要特點。
劇目與音樂
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摺子戲,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小戲包括「對子戲」和「三小戲」。小戲大都是在山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馬燈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摺子戲則是大本戲中經常作為單獨演出的,都是長沙花鼓戲中最流行的劇目。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改編。重點加工整理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庄收租》、《劉海戲金蟾》等五十個劇本。
長沙花鼓戲
在音樂中屬於「曲牌聯綴體」,聯綴的方法是根據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統一協調的要求,將同基調的多支曲牌聯接起來,達到刻劃人物、展現劇情的目的。但在表現手法上,輔以板式變化,以彌補曲調之不足。
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前兩類稱為「正調」,有較固定的聲腔格式、旋律特點;後一類的曲調旋律、節奏、調式都變化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來的民歌結構。長沙花鼓戲的過場音樂,曲調來源於民間歌曲和古典的曲牌。長沙花鼓戲在「三小」的基礎上發展了生、旦、凈、丑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著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小丑分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爛布丑、奶生丑等。
長沙花鼓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面。文場有大筒、嗩吶。大筒是主要樂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製作,音色清亮而渾厚,伴奏時用於托腔保調;嗩吶分大嗩吶和小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武場有堂鼓、大鑼(蘇鑼)、大鈔(漢鈔)、小鈔和小鑼。擊拍的是「可子」(即長方形的梆子)。
岳陽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志》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綉]、[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無論「琴腔」還是「川調」弦子,都以大筒等弦樂伴奏,其發音沉鬱淳厚。
和長沙花鼓戲第二種聲腔都叫「鑼腔」。「鑼腔」也叫「打鑼腔」即演唱時用鑼鼓伴奏,不託管弦、人聲幫腔。解放前荊州花鼓戲也是鑼鼓伴奏,人聲幫和,50年代才加入文場伴奏。無論是岳陽還是長沙的花鼓戲在本地鑼鼓音樂如[木皮調]、[木馬調]、[辭店調]、[四六調]、[八同牌子]的
岳陽花鼓戲
基礎上,吸收了漢調皮黃某些板腔音樂,形成[導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組合結構。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第三種聲腔叫「小調」,為地方性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色彩。如民歌小調[採茶調]、[望娘調]、[倒板調]、[四季青]、[采蓮船調]
、[洗菜心]等。但作為過門、過場音樂也搬用了漢調某些鑼鼓經,如[萬年歡]、[一枝花]、[撲燈蛾]、[得勝令]、[柳搖金]、[傍妝台]等。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成為獨立戲曲劇種最早演出是情節性不太強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戲,多用當地小調,後受漢劇和其它劇種影響搬演情節性強,人物較多的劇目。
因小調戲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與之毗鄰且語言、語音又比較接近的漢調音樂,形成後來的「琴腔」或「川調」及某些「打鑼腔」。並在長期的舞台演出過程中融入地方音樂,依循旋律特點相對固定的聲腔格式。花鼓戲把這稱之為「正調」。「正調」的形成彌補了小調之不足,曲牌聯綴之不足,使花鼓戲具備演本戲的音樂條件。
常德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
常德花鼓戲
「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
衡州花鼓戲
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5劇種劇目
傳統劇目
各地湖南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1949年後,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而《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解放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湖南花鼓戲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編了許多傳統劇目,其中在全國影響較大的有《劉海砍樵》、《劉海戲金蟾》等。
經典名劇
劉海砍樵
「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中劉海的兩句唱詞。在常德武陵區的一些老人當中流傳著劉海砍樵傳說的另一個「正宗版本」:古時候,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倆
蕭重奎、何冬保《劉海砍樵》
。劉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帶,住著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朴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回到家後,劉海告訴母親,母親也很喜歡,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里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
他煉得一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知道後,沒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常德劉海砍樵的傳說在北宋時已經成型,至清代中葉已形成了今天流傳的劉海砍樵傳說的主要版本。今天在常德還能找到傳說中的絲瓜井,但是現井口石板風化剝落,井壁石磚殘缺破損,井口四周雜草叢生。傳說中劉海大戰十羅漢的「劉海廟」也早已損毀。 劉海砍樵傳說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劉海和狐仙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勤勞、正直、孝順等美德和追求忠貞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向美向善的願望。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堪稱湖南民間口頭文學的精品。劉海砍樵傳說保存了一定歷史階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現的價值理念也將隨著故事的流傳而傳承下去。劇中「劉海哥,那我將你好有一比……我這里將大姐好有一比……」胡秀英與劉海的一段對唱活潑歡快,把二人成婚,雙雙歸家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風趣可愛。是湖南花鼓戲最富特色的唱段之一,一直傳唱不衰。
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湖南花鼓戲劇團55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另還有其它省市的湖南花鼓戲院團。
湖南省湖南花鼓戲劇院
長沙市湖南花鼓戲劇院
長沙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望城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寧鄉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瀏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岳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岳陽市紅星花鼓戲劇團
岳陽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湘陰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華容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平江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臨湘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汨羅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益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赫山區湖南花鼓戲劇團
資陽區湖南花鼓戲劇團
沅江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桃江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南縣實驗湖南花鼓戲團
安化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益陽市三湘花鼓戲劇團
湘潭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湘鄉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韶山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湘潭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陽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東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山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衡南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邵陽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邵東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常德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鼎城區湖南花鼓戲劇團
津市市湖南花鼓戲劇團
臨澧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安鄉縣湖南花鼓戲劇團
湖北省內縣級院團
通城縣花鼓戲劇院(通城花鼓戲源於湖南花鼓戲)
崇陽縣提琴戲協會(崇陽提琴戲源於湖南花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