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言淺止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❶ 君道 文言文閱讀答案
只有翻譯,因為不知道問題。請參考一下。
君 道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對曰:「人君之事,無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下;聖人寡為而天下理矣。書曰:『睿作聖』。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孫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借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
陳靈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陳其亡矣!吾驟諫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夫上之化下,猶風靡草,東風則草靡而西,西風則草靡而東,在風所由而草為之靡,是故人君之動不可不慎也。夫樹曲木者惡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號,垂顯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於身,加於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動而萬物變化。詩曰:『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此之謂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縱恣焉,不亡必弒。」靈公聞之,以泄冶為妖言而殺之,後果弒於征舒。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對曰:「有之。」哀公曰:「何為其不博也?」孔子對曰:「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也?」孔子對曰:「為行惡道也。」哀公懼焉。有間曰:「若是乎君子之惡惡道之甚也!」孔子對曰:「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詩雲:『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詩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微孔子,吾焉聞斯言也哉?」
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當舜之時,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險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許,曰:『諭教猶未竭也,究諭教焉,而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之義,而歸舜之德。』」
周公踐天子之位布德施惠,遠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舉遠方之民,有飢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於其君之朝也,攝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與!何其所臨之民有飢寒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其君歸也,乃召其國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聞之皆喜曰:「此誠天子也!何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詩曰:「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此之謂矣。
河間獻王曰:「禹稱民無食,則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人,則我不能勸也;故疏河以導之,鑿江通於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民亦勞矣,然而不怨者,利歸於民也。」
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書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與芮人質其成於文王,入文王之境,則見其人民之讓為士大夫;入其國則見其士大夫讓為公卿;二國者相謂曰:「其人民讓為士大夫,其士大夫讓為公卿,然則此其君亦讓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國者,未見文王之身,而讓其所爭以為閑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書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謂也。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剪梧桐葉以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餘一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唐叔虞於晉,周公旦可謂善說矣,一稱而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
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大理,益掌驅禽,堯體力便巧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❷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文言文閱讀答案和翻譯
1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1)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假:
(2)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恃:
(3)荀息伐虢,克.之 克:
16.請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車依輔,輔亦依車,虞虢之勢是也。
17.選文中的宮之奇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的鄒忌同為謀臣,善於進諫。請結合兩文內容,
簡要回答二人進諫技巧的相同之處。(2分)
參考答案:
15.(1)借 (2)憑靠 (3)戰勝 評分:本題3分。每小題1分。
16.車依靠兩旁夾車的木(才能前行),兩旁夾車的木也依靠車(才能存在),虞和虢兩國的形勢就是這樣。 評分:本題3分。翻譯句子意思對即可;「虞虢之勢是也」,判斷句式未譯出,扣1分。
17.二人都運用設喻的方法,委婉地進諫。 評分:本題2分。意思對即可。
譯文: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打算答應借道虞國之事時。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虢兩國的關系就像牙床骨與頰骨的關系,牙床骨連著頰骨,頰骨也連著牙床骨,這就是虞虢兩國的關系啊。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
虞公不聽從宮之奇的勸諫而借道給晉獻公,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反過來滅了虞國。
❸ 閱讀答案
15.文章寫與老師相見,說了很多舊事。請概括出「我」初中時做的那件事。(3分)
16.請說說文章題目「老師!老師!」有什麼特點?用這個標題有什麼妙處(4分)
17.結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劃線句子的含義。 (3分)
18.為什麼說張夢庚老師的一生「清寂中夾纏暖意,暖意里裹藏著刺骨的寒涼」? (4分)
19.作者說,就是覺得老師偉大。結合全文,說說張老師的「偉大」表現在哪裡?(4分)
15.(3分)我在酷暑的一天帶同學逃課幫母親捉蚜蟲,還強詞奪理頂撞張老師。(「逃課」「捉蚜蟲」「頂撞」各1分)
16.(4分)文章題目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方法和感嘆號(感嘆句)。(2分)這樣既強調了人物的身份,又表達了作者對老師崇敬和贊美的強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讀者的作用。(2分)
17.(3分)雖然張老師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張老師的形象和精神還留在我心中,(1分)讓我像聽心跳一樣時常清晰記起,(1分)這表達了我對張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深情難忘。(1分)(可以不分析,直接答含義即可)
18.(4分)張老師默默紮根教育,輾轉多校,過著一種平凡清貧的教書生活,他的一生「清寂」。(1分)他事業有成,為教育做出了貢獻;(1分)子女成才,家庭幸福(1分)。因此充滿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運坎坷,不被人重視,不被人記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滿「寒涼」。(1分)
19.(4分)他熱愛教育,默默堅守教壇43年,一生的金貴歲月奉獻給了教育,培養學生成才;(2分)他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受學生敬仰。(2分)
望採納!!!
❹ 閱讀答案
7. 上面兩則選文都論述了_____________,但論述的角度並不相同。【甲】文的作者季羨林先生集畢生治學的經驗,較全面地論述了成功的各種因素,在分析比較中,強調了_________;【乙】文則從___________的角度,論述了要想取得成功,就要__________。(4分)
8. 【甲】【乙】兩則選文都引用了名人名言作為道理論據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 閱讀【甲】選文,判斷下面的詩句分別屬於王靜安"境界說"中的哪一境界。(3分)
(1)第_____境界: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第_____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第_____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0. 從【乙】選文看,成功心理學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些了解自己優勢所在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規律"指的是什麼?請在原文上用括弧標出。(2分)
11. 請你為【乙】選文補充一個恰當的事例,用來證明其中心論點。(2分)
12. 你從這兩則選文中得到了哪些啟示?(2分)
7. 成功(成功之道) 勤奮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成功心理學(心理學) 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共4分,每空1分,意思對即可)
8. 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2分,意思對即可)
9. (1)三 (2)二 (3)一(共3分,每空1分)
10. ( 當你看到別人在做某件事時,你心裡……而是行雲流水般地一氣呵成……)(2分)
11. 答案略。只要能扣住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列舉事例即可。(2分)
12. 答案略。能結合兩則選文或其中的某一則,談出自己得到的啟示,語言通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