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大全聽書樓
❶ 武則天大事年表
1、二聖臨朝
公元664年,通過處理上官儀事件,武則天垂簾聽政,這就是唐代歷史上著名的二聖臨朝。從此武則天在群臣面前樹立了和唐高宗並尊的地位。
2、揚州叛亂
在則天順聖皇後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李敬業於揚州,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領揚州大都督。以勤王救國、匡扶盧陵王李顯復位為名出師,由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
李敬業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萬人。武後剝奪李敬業賜姓,遣梁郡公李孝逸為主帥,魏元忠為副帥統兵三十萬征討。
李敬業手下魏思溫建議直攻東都洛陽,而薛璋則勸先南進常州、潤州(今江蘇鎮江)。李敬業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再北向與李孝逸戰於高郵,李敬業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李敬業軍,李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內亂遂平。
3、武周代唐
武周代唐是唐睿宗載初元年(公元690年)發生的政變奪權事件,九月九日壬午,武則天御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4、營州之亂
營州之亂,是指公元696年—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至神功元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領導下,因不滿武周政權統治而發動的一場反抗戰爭,後被武周聯合後突厥汗國鎮壓。
這場戰爭,不僅讓武周政權在軍事上付出慘重代價,而且還引發一系列邊境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迫使武則天在立嗣問題的態度上發生了轉變,由支持武氏轉為支持李氏,為後來李氏光復大唐政權奠定了基礎。
5、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營州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聖臨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州叛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周代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龍政變
❷ 武則天視頻
鏈接:
《武則天》是由陳家林執導,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製作,劉曉慶、陳寶國、鄭爽、於慧等主演的古裝歷史電視劇。該劇講述了武媚娘從天真浪漫的女孩一夜之間變成女人,從此飽嘗了宮廷生活的無情和殘酷,在一連串的宮廷斗爭中,逐漸顯示出她卓越的政治才能直到垂簾聽政,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的故事。
❸ 武則天事跡
1、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李治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後之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二人合稱「二聖」。此後,武則天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
由於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李治封禪泰山。在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後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後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後配享,彰顯後土之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國。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則天以兩萬貫脂粉錢,命人根據自己的形象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此工程歷時三年九個月完成。
2、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駕崩後,作為才人,武則天居感業寺為尼。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在感業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夥伴。在李治駕崩後,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格建造的。
3、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卧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紫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洛陽紫微城之西,亦稱「西宮」)。李顯復位後,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
又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一朝結束。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復稱神都為東都。
據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遷入上陽宮後,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
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里。」
李顯聽後,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並赦免王皇後、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4、創字改名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現過則天新字的印經。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5、鳳凰來儀
據《資治通鑒》記載,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群臣上言:「有一隻鳳凰從明堂之上飛出,落在了上陽宮的肅政台梧桐樹上。」武則天率眾人觀看,只見鳳凰看到武則天後便向東南飛去,身後卻有數萬朱雀雲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看到此景,一個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徵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台,見到您後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
在看似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武則天決定「順應天意」,登基稱帝,身後的數萬朱雀也果然飛走了。
其實,這並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則天為登基而製造的輿論。鳳凰是孔雀所扮,「赤雀數萬集朝堂」是因為武則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滿鳥食,掐准時機將數萬赤雀從籠中釋放,餓了許久的鳥兒見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離去,於是成功製造出了這一出瑞兆。
❹ 武則天資料
本文僅從下列三個方面,記述偉大歷史人物武則天的貢獻。
在創設新制度的文獻的貢獻。
武則天執政約五十年之久,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好象一座過渡的連接兩岸的大橋,而且是座大拱橋,有高度的出眾和自己的特點。比如在制度方面,就有如下的創舉。
一、創設了國家元首的顧問團,即所謂「北門學士」。
武則天在宮城南面的南衙,照例任用三省的宰相們處理國務。此外,又在宮城的北門內,招集一批「文學之士」,以便集思廣益,參議國事,並編撰書籍,時人稱這批人為「北門學士。」
後來,明清兩代,都不設置宰相,而以內閣學士為顧問,隨時召入宮中議政,也是北門學士制之遺風吧。現代西方國家之總統,多有一批私人顧問,稱為智囊團。
2010-5-6 00:29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2樓
二、創設了意見箱,即「銅匭」。
在中央政府辦公廳前,放置一個特製銅箱。箱的四面,有四個投書口,接收各階層的四種意見:1、各種建議。2、自薦。3、鳴冤。4、軍事秘密。
其後,李唐各朝及宋朝,都沿用此制,清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也用過銅匭。
三、在科舉制度上創立了殿試。
科舉取士,始於隋,至唐大加發展,考試科目增加,錄取人數增多。原告,到京城由教官主考會試後,就評定最後錄取名單。武則天卻別出心裁,叫及格考生到大殿前來再考一次,由皇上親自出場主持殿試,這樣做,既增加了考試的嚴格性,又增加了考生的光榮感,覺得自己是:「天子門生」了,更加忠君愛國。
此制,宋元明清各朝,都積極採用。
2010-5-6 00:30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3樓
四、於文科之外創設武科。
女皇晚年,於文科殿試之外,又創辦武科(武舉)。其目的,不單選拔軍官,尤其要選拔將帥之才,以增強國防力量,保證國家安全。其後,宋元明清四朝,都開武科。
可見,武則天創殿試,開武科,都非常正確,作用都非常重大。其見識眼光之遠大,非歷代帝王所能及!
五、開創「南選」。
唐初,邊遠的五嶺及貴州一帶,文化比較後,武則天有意加以開發,所以強調要選拔這些地區的人才。《舊唐書。選舉志》稱之為「南選」。
2010-5-6 00:35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4樓
在經濟方面的貢獻
一、特別重視農業,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武則天執政時期,唐朝仍實行均田制,幾乎所有農民都有地可耕,但她仍然強調重農政策。「無農不穩」嘛,何況是封建社會呢!
武則天為皇後不久,就於春初出宮舉行重農桑的儀式皇帝耕藉田,皇後祀蠶神。
又如,她做執政皇後之第二十年,提出了新的施政方針(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是「勸農桑,薄賦徭」。
又如,則天親撰《臣軌》一書,是天下臣民的政治讀本。全書共十章,其中《廉潔》《利人》兩章,強調重農抑商。例如《利人》章說:「故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農。家給人足,則國自定焉。」又說「勸農之急,必先禁末作(經商)。末作禁,則人無游食;人民不游食,則務農。」
又如,武則天曾親自主編一部農書,名曰《兆人本業記》。以後唐朝各代都重視此書。
2010-5-6 00:36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5樓
又如,武則天很重視邊防要地的屯田事業,不僅發展了農業生產,也鞏固了國防。例如,婁師德在河套一帶屯田,郭元振在甘肅,黑齒常之在河源。這三位名將的屯田成績都特別顯著,因此,都被寫進了他們的本傳。
再如,武則天政府還督促地方官民,興修農田水利。
在剝削的制度方面,武則天除了要求農民負擔均田制的調庸之外,不曾增加苛捐雜稅,也沒有徵收過漢代已有鹽稅鐵稅。
這五十年間的經濟發展,還表現在國庫充實,:家給人足「,雖有邊疆戰斗,但無農民起義,物價低廉,人口增加。
在文化方面的貢獻
2010-5-6 00:36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6樓
武則天執政時期,是中國文化空前發展、空前隆盛的時期。在詩、文、小說、史學等方面,出現過七個第一:
一、散文。富家謨、陳子昂創作了第一批唐文。唐文以質朴則健的文風,取代了六朝以來柔弱華麗的文風。至唐代後期,韓愈、柳宗元繼承並發揚,創作了成熟的唐文,而成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前兩名。
二、唐詩。沈亻全期、宋之問創作了第一批成熟的唐詩,即律詩與絕句。這是前代不曾有過的格律詩(唐人稱之為近體詩)。
當時,武則天和許多詩人,也會作這種格律詩,後業,杜甫、王維特別擅長此道。
律詩絕句,千多年後的今天,還有強大的生命力,近年,如雨後春筍的各地詩社,主要是作格律詩的。
三、對聯。這批創作格律詩的詩人們,同時創造了第一批對聯。
因為律詩限定八句,又規定中間四句應該做成兩個對偶句,也就是兩副五七言對聯。過去都以為五代十國的後蜀國王孟昶的「新年納余慶」「嘉節慶長春」是我國第一副對聯,不妥《說它是第一幅春聯也許可以)。
2010-5-6 00:36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7樓
在新中國,對聯仍有廣泛應用,例如:春聯、婚聯、壽聯,節日聯、行業聯、名勝聯、庭院聯、喜慶聯、輓聯等等。
四、小說。武則天時期,出現了第一篇結構規模相當完善的小說張行成的傳奇《遊仙窟》。
到了唐代後期,傳奇就很多了,成為唐代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史學。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史學理論著作,即劉知幾撰的《史通》。至今,在中外史學界,仍有重要地位。
六、葯典。武則天組織專門人才,編輯了第一部國家葯典《新修本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
七、大百年全書。武則天招集許多文士編輯成世界上第一部大網路全書,即一千卷的《文館詞林》。
不久,又組織人手編成了部更大的大網路全書,即一千三百卷的《三教珠英》(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
2010-5-6 00:37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8樓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能編成一千多卷的大網路全書,真是難能可貴!反映了國家的安定、富強、統一。
這些文化上的第一,都有武則天的直接或間接的貢獻。
以上這一批明顯的、突出的、空前未有的現象,制度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的大發展現象,都發生我國封建社會的隆盛時期,都發生在武則天執政時期。顯然,不能不承認大部分是武則天的貢獻,小部分也是她直接間接促成的。
這五十年間的發展,充分說明了:武則天一生,能文能武,為國為民,知人善用,領袖群才,治國有方,威信崇高。
也說明了:她非常聰明,經驗豐富,知識超群。在政治、軍事、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她都有作為一個英明的國家領袖人物的才能、見識、眼光、風度、處理問題的方法,並且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0-5-6 00:37 回復
一枝獨秀
仙醉靈芙
8位粉絲
9樓
因此,武則天能成為上承貞觀這治,下啟開元盛世的中間的高大拱橋。促使唐朝(主要是安史之亂以前的一百三十年)成為國內空前隆盛的封建王朝;而在當時世界上,唐朝也是一個強大、繁榮、文明的大國。
女皇武則天,真不愧是封建時代傑出的政治家,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明主聖君。文武大臣稱她為「聖神皇帝」,不是偶然,不是奉承。
後世的史書、戲劇、文章等,對她發出的誹謗污衊、造謠攻擊,都是錯誤的,徒勞的。
❺ 關於武則天的資料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主導地位後,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
軼事典故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現過則天新字的印經。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世紀念
皇澤寺為武則天的祀廟,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傳說武則天死而為神,民間遂為其建廟命名「皇澤」,祈望她的「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❻ 武則天的豐功偉績(簡單的)
1、建立武周:
武則天稱帝,史稱「武後革命」,這里的「革命」不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動詞,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換代」的意思。
武後革命,其來路並不十分坦盪,早期大致可行,深入體制之後,就是問題多多。不動用權謀,不獲得眾多官僚的擁戴,沒有政治手腕,新體制也是建立不起來,或者建立起來也沒有根基。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做完了一系列稱帝准備的武後登上則天門樓(應天門),廢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自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號稱神都)。史稱武周。
追上武氏列祖帝後之號,立武氏七廟於洛陽,封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為王。武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統女皇帝。由於武氏死後的謚號中有「則天」二字,近代學者多稱她為「武則天」。
前後正式掌權23年,如果從顯慶五年(660年)武則天代高宗執政算起,至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時為止,武則天前後執政達四十五年之久。
2、中國歷史唯一女皇帝: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政事咸取決焉」。
684年九月,太後廢中宗為廬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改嗣聖元年為光宅元年,改東都為神都,由太後臨朝改制。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見時機已到,遂改唐為周,定都洛陽,自己加尊號為聖神皇帝。
神龍元年(公元705),張柬之等人發動宮廷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
3、貞觀遺風
武則天執政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均田制的繼續推行促進了農業生產,戶口數由652年的380萬戶,增長到705年武則天退位時的615萬戶。
武周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後期知人善任,號稱「君子滿朝」的婁師德以及狄仁傑,「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均在其列。
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置北庭都護府。歷史學家郭沫若給予武周很高的評價,稱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6)武則天大全聽書樓擴展閱讀:
為政舉措
1、經濟上:
武則天興修水利,重視農業,在她臨朝和稱帝的二十一年時間里,她一共興修了十九項水利工程,在唐代諸帝中,僅次於她的孫子,在位長達四十五年的唐玄宗。
在一些邊疆地區,由於民族矛盾激化,軍糧運輸困難,則天皇帝積極組織軍屯,使邊疆地區解決了軍糧問題,而且也減輕了國家軍費開支和長途運輸的徭役,並且對糧價的下降大有益處。
2、軍事上:
武則天維護了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選拔人才,提拔唐休璟、婁師德、郭元振等人,於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成功地收復了安西四鎮,平定了契丹叛亂,打退了突厥的進攻,使中國本土未受騷擾。
3、政治上:
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才,凡有一技之長,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稱職的,她都一一貶黜;設立殿試的制度,由皇帝親自監考,從此成為歷代王朝的定製。
4、文化上: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❼ 武則天一生的重要事跡
1、用人上,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
2、經濟上,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
3、宗教上,武則天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女皇,不但會將漢字中的佛字簡化為「仏」,而且還會將國字造成「圀」。而無字碑就是東亞蒙古人種對時空概念的一種表現而已:即將過去放在身前,而將未來放在身後,也就是「無」代表未來,而「有"則象徵過去。
4、政治上,武則天天生就是一個政治家,善於察言觀色,在太宗時期不是特別得寵,就轉向了儲君李治,後來李治當了皇帝,就把出家為尼的她又接進宮去,拜為昭儀。此後因為高宗體弱,武則天就借機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買人心,在690年,以周代唐,當上了皇帝。
5、對外交流上,武則天為保障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積極收復安西四鎮,使唐朝與歐洲的東羅馬帝國聯系在一起;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使唐朝與東南亞、南亞、中亞的國家連接在一起。
參考資料
網路-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