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知識點免費課件
㈠ 小說七大知識點
1。記敘文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
2。小說的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其中(故事情節)是最主要的因素
3。小說的情節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4。記敘的順序一般有(正敘)、(倒敘)、(插敘)3種
5。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等幾種
6。描寫可分為(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兩類,其中人物描寫有(細節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環境描寫包括(社會描寫)、(自然描寫)
7。議論文的要素包括(論點)、(論據)、(論證)
㈡ 小說的知識點有哪些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干,追求;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淺識小道」,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小說必須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一篇小說可以塑造一個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個人物形象。
情節是小說的另一個要素。人物的性格必須在相應的活動中表現出來,而這些活動就構成了小說的情節。小說的情節既要吸引人,又要合乎情理,安排情節不能脫離生活。
環境是小說的第三個要素。環境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要和人物的表現、心情、身份、時代相適應。
*古代的小說
指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前的小說,可分為文言小說或半文言半白話小說兩種。
文言小說多為短篇小說,多以志怪、志人、愛情、歷史、豪俠、哲理為題材。著名作品有《世說新語》及《聊齋志異》等。
半文半白小說則包括長篇及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及《紅樓夢》等。這些小說都分章標回,語言上保留了民間說書藝術的特色,故文學史稱之為「章回小說」。而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則有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簡稱《三言》),以及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
*現代小說
指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後,以白話寫成的小說。
若按內容分類,則可分為生活小說、社會小說、愛情小說、心理小說、意識流小說、歷史小說、神怪小說、恐怖小說、科幻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等。若根據篇幅及內容的份量分類,則可分為以下四類:
長篇小說 十萬字以上的小說,一般是容量大、篇幅長、人物多,而且總以廣闊的社會面貌、特定的社會背景作為小說的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 二千至二萬字的小說,容量較小、篇幅較短、人物小,而最大的特點是情節單純,一般都是描繪人物和事件的一個側面或一個片段,由此而呈現主題。
中篇小說 二萬字至十萬字的小說,通常反映生活中較大的事件,結構不能像長篇小說一般頭緒紛繁,又不同於短篇小說那樣單純。
小小說 又稱微型小說,刪除環境烘托的描述,留下簡單的情節與人物,只表達生活的一個橫斷面,主題思想也多依賴讀者自行深思。
文學作品:散文 戲劇 小說 詩歌
小說故事情節作用:展示人物性格 表現作品主題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 神態 心理 行動 語言
小說的人物大多數來自作者的虛構
㈢ 小說的知識點
小說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環境 ,分為短、中、長篇小說。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其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孫中山稱贊其為"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而其輻射一直延續至今,我國現在的幹部選拔學生考試等等制度上都可以看出科舉的影子.
隋朝以前是"九品中正制"和"查舉制",其選官也要經過推薦和考試.查舉制是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查舉,原為選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舉,經過考核,任以官職。起於漢初,至武帝時成為定製,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科。是兩漢重要出仕途徑之一。《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又「元關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宋書.百官志》:「漢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後漢避光武諱,改茂才。」《明史.太祖紀》:「(洪武六年)二月乙末,諭暫罷科舉,察舉賢才。」.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維護世族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東漢末,曹操當政,施行「唯才是舉」。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吏部尚書陳群議,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九等),每十萬人舉一人,由吏部按等選用,授予官職,謂之「九品官人法」。三國魏齊王曹芳時,司馬懿當政,於各州設大中正,用世族豪門擔任,選取原則以「家世」為重。從此,形成「上品無寒門同,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亦成為世族地主操縱政杈的工具。本來這種制度也是可行,但是問題在與執行的關身上。很容易變質從而產生偏差,《晉書.劉毅傳》:「毅以魏立九品,權時之制,未見得人,而有八損,乃上疏曰......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壯。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托者必達,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又「由此論之」選中正而非其人,授權勢而無賞罰,或缺中正而無禁檢,故邪黨得肆,枉濫縱橫,雖職名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古今之失,莫大於此。」 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成為必要,科舉制度出現了.
隋朝以前,士子們首先要獲得地方官員及壟斷鄉里的世族豪門的推薦,才有資格參加考試,而考試只是用來決定授予官職的高低。所以,選舉權掌握在地方官員及世族豪門的手裡。隋唐實行科舉制後,舉子們可以不經地方官員和世族豪門的推薦,自己帶著一種叫做「牒」的身份證明材料直接去報名,只要身份證明合格,即可參加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有較具體的說明:「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而關於考功員外郎試之。」制度執行人的腐化和專制化是科舉興起的必然.
隋朝科舉分明經,進士兩科.唐朝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六學.一直以來,科舉制度給我們的印象是進士高與秀才,但是在唐朝,秀才科要高與進士科,不過好象從來沒有人考上過,。《舊唐書·職官志》說:「秀才有唐以來無其人。」到高宗的時候就給廢止了.說到這里不能不說考試的人的來源,唐朝士的來源主要是從學校來的生徒和從州縣來的鄉貢.學校有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類,又有門下省的弘文館,東宮的崇文館,雖然層次不一,收取的學生的來源不一,限制學生人數不一,但是總的來說是為了統治者階層服務的.地方上設置相應的學校,也收錄不同數量的生員入學學習,鄉貢是在家自學的士人。學業有成,自向州縣求舉,經考試及格,由州貢到尚書省,受吏部考試。這些是科舉的主要來源.亂了,回頭.明經和進士兩科乃是"士人所趨"的科目,因為唐朝大部分的官員來自與這兩科,所以非常鼎盛.此外又有"制舉"一科,乃是皇帝特試.進士及第以後要在大雁塔上留名,是為雁塔題名,當然這是閑談,我是陝西人卻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在.宋朝分進士,九經,五經,三禮,三傳,開元禮,三史,學究,明法九科,在這里說一下學究,因為一般稱呼老頑固的時候就是這個詞,唐代取士,明經一科有「學究一經」的科目;宋代簡稱「學究」,為禮部貢舉十科之一。應學究試者,專重記誦,未必通曉文義,故有才思之士,皆重進士科而輕學究。《新唐本.選舉志》:「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宋史.選舉志一》:「王安石謂,古之取士,俱本於學,請興建學校以復古,其明經諸科,欲行廢罷,取明經人數,增進士。」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公(王安石)改科舉,暮年乃覺其失,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蓋舉子專誦王氏章句(指王安石撰《三經新義》)而不解義,正如學究誦註疏爾。」和宋朝並列的遼金兩朝分別說一下,遼代科舉至988年才行貢舉.其規制「頗用唐進士法取人」,就是說,遼代的科舉制度是大致仿照了唐代的科舉制度的。最初每冬只放進士一二人,1012年後逐漸增加取士人數,每科錄取50到70人左右。取士人數最多時,達一百三十餘人。進士分甲、乙兩科,最初只設鄉貢、禮部試二級。到1036年十月,巡興宗耶律宗真在丞相張儉的建議下,以《日射三十六熊賦》、《幸燕詩》為題,試進士於廷,廷試亦成為遼之科舉制度。遼代約開貢舉56次,所取狀元可考者53人。不過沒用,遼規定,契丹人不許應試,而且進士真正做官的,幾乎沒有.。「遼起唐季,頗用唐進士法取人,然仕於其國者,考其致身之所自,進士才十之二三耳」.對遼來說,科舉是個擺設.金就和遼不一樣了,金太宗初年,十一月開科取士,第二年二月、八月又連續兩次開科考取進士,可見金是比較重視科舉的.。「金承遼後,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其及第出身,視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這話說的中肯.金代科舉開始於太宗天會元年,剛開始不固定。自天會五年後方轉入正常,三年一試。初分南、北兩選,以詞賦、經義取士,後合並為一,設進士科和女直進士科,前者分詞賦、經義兩科目取士,後者以策論取士。金共開科約40次,分鄉試、府試、會試、殿試4級.再說元,蒙古人厲害的很,開國有近五十年的時間廢止了科舉制度,1314年,元朝重開科舉,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而且要"凡二十五歲以上,鄉里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通曉經書,德行有素者,經地方官從所轄各族戶中推舉後,才能有資格參加考試。"蒙古人厲害的大大的.除隋的考試是由中央直接考以外,歷朝都是由禮部來控制的.
明清科舉制度基本相同。明清的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由儒童(童生)—> 生員(秀才)—> 舉人 —> 貢士 —> 進士。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里考試,中第者為生員,又叫秀才或庠生.這是大概,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鄉試由省里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結果填榜後,皇帝於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宣布殿試結果。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傳臚大典後,新進士在保和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㈣ 關於小說的知識點
一、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
二、環境
(一)社會環境——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或影響或決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會本質特徵,揭示主題。
(二)自然環境——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如地點、氣候、時間、景色、場面等。
作用:①表現地域風光和文化,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②渲染氣氛;
③烘託人物形象;
④推動情節發展;
⑤深化作品主題。
(三)環境描寫的方法:
①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②表現手法: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動靜結合、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等。
三、故事情節
(一)情節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二)情節構思
1、敘述方法:
①順敘:按時間(空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②倒敘:製造懸念,引人入勝。
③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後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④補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補充敘述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後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照應上下文。
⑤平敘:敘述兩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同時發生,通常是先敘一件事,再敘一件。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2、敘述人稱:第一人稱:顯得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
第二人稱:便於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到擬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3、情節安排的效果:
(1)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
(2)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作用是使結構緊密、完整。
(3)就開頭來說有倒敘式。作用是製造懸念,引人入勝。
4、小說常用的開頭及作用
(1)設疑法(懸念法)。提出疑問,然後在行文過程中或結尾才回答疑問。[來源:學科網]
(2)寫景法。
作用有:①設置懸念,吸引閱讀;
②渲染氛圍,營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調
③開篇點題;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情節等;
④引出人物;
⑤暗示小說的主題。
5、小說的結局及作用
(1)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然生出波瀾,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結局。留下了「空白」讓讀者想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3)令人喜悅的大團圓結局,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眾對審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4)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結尾作用:①使情節更加完整,豐富內容,結構完整;
②塑造人物形象;
③深化主題。
(三)情節作用:
1、看位置(開頭:開篇點題,引出下文;中間:承上啟下;末尾:總結全文,首尾呼應等)
2、塑造人物形象;
3、表現主題。
(四)語段作用:與散文同。
四、人物形象
1、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寫(直接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
側面描寫(間接描寫):①概括地說就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寫主人公。(手法為「襯托」)②環境襯托,通過人物所處的環境(自然的或社會的)來烘托性格。
2、小說人物性格特徵:特徵,分析。
人物性格特徵常用詞:勤勞,美麗,純朴,節儉,善良,勇敢,機智,有勇有謀,幽默,淡泊名利,舍己為人等。[來源:學§科§網]
3、次要人物的作用:①襯托主要人物;②線索人物;③暗示主題;④「我」:作為故事的親歷者、見證者,以「我」的口吻講故事,增強故事的真實性、可性度。
五、主題
(1)主題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①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②用故事的形式針砭時弊。③通過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虛構生活經歷,反映人物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2)對主題的概括常用這樣一些基本術語:①歌頌、贊揚、張揚什麼。②諷刺、批判、揭露、譴責什麼。③揭示什麼人生道理。④對什麼現象的反思。⑤表達了什麼情感。
六、語言特色
1、語體角度(如:書面語、口語化、方言、文言等)
2、語言風格:質朴自然、華麗典雅、幽默風趣、剛健雄渾等。
七、標題
1.小說標題的含義或意蘊
①分析標題的表層含義(標題的字面含義)。
②分析標題的深層含義(聯系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主題等,理解引申義、比喻義、象徵義)。
③分析標題所用的表達技巧(如雙關、比喻、反語、反問、引用等)。
2.小說標題的作用
①結合主旨看,標題是否有雙關、象徵、暗諷、對比等作用,是否寄託情感、深化主題。
②結合結構看,通讀全文.重點看首尾段,看它們與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系。一般而言,標題具有統領全文、貫串全文、充當線索的作用。
③結合情節看,標題是否有概括故事情節、鋪開情節、呼應細節的作用。
④結合環境看,標題是否點明時間、地點,創設故事背景。
⑤結合人物看,明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看標題與人物形象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以此來看標題是否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態度的表達有具體的作用。
⑥結合標題本身的效果看,對讀者而言,該標題是否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㈤ 小說的考點
小說閱讀考點分析
小說被人們稱為「生活的教科書」,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以刻畫典型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著的環境的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
近幾年以來,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記敘文語段考查多次出現在各省市的中考試卷上,2006年就共有13個省市都考到小說的閱讀和理解。
結合2006年中考的小說閱讀試題和蘇教版的小說教材,對小說的考點與解題思路略作分析。
1、 找線索
線索是連績文章始終的脈絡,也可以說是文章的綱,線索常見的有:人線、物線、情線。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傘》中以雨傘為線索,廣東省的《詞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孔已己》則以「我」這個人為線索。
2、理解題目的含義
題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點明中心,如大連市《冰凍百合》、錦州《高等教育》;②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如《冰凍百合》、河南的《六個饅頭》;③是本文的線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傘》;④主要人物,如:魯迅的《孔乙己》;⑤主要內容,如:臨汾的《父親二十年前的叮囑》。
3、對關鍵性詞語含義的理解
一般來說,這類題目結合上下文,根據文章所提供的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在這個環境中的比喻義、象徵義、指代義或者其所具有的內涵和外延,此知識點在湖南益陽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題的過程中可藉助「代入法」將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檢驗一下這種理解與上下文的意思有無不協調,甚至沖突的地方。
4、對主旨的把握
小說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確了,人物、環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關鍵在於對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體性思考,要把重點集中在反映出來的社會現象上,人物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上和通過在對人命運的考察中領悟到的哲理上等等。還要多注意抒情議論式的句子,作者的觀點往往隱於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達也要注意其規范性,一般的模式為「通過____事表達一種_____現象(思想、品格)。
5、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寫。也叫直接描寫,即通過直接地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神態來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及性格特點,反映作品主題。②側面描寫。也叫間接描寫。即通過他人的言行間接寫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闆的描寫正烘託了「舊氈帽」的悲慘命運。③細節描寫。通過分析人物的具體細微的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環境和場面的細枝末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
6、小說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景物描寫也就是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作用在小說中至關重要,也是屢考不衰的知識點,它在小說中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其作用一般有:①推動情節發展。如:雲南省的《你遺失了感動了嗎》中第20題。②渲染氣氛。如:《故鄉》中開頭的「我」回故鄉的一段凄涼的景物描寫。③表現人物性格(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對「炎熱」和「暴雨」的描寫就突出了祥子的堅韌性和悲慘命運。除此之外,它還有交代背景的作用,在這里不做詳細解釋
7、此外對情節的概括,對主旨的理解(談啟示),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及小說的寫法等等,也是考查的一個方面。同學們在平常學習中要注意總結規律.
總之,小說的天空包羅萬象、累累如珠。要想運用得心應手,非一日之功,以上幾點建議如果能起到「授之以漁」、「推波助瀾」的作用,就寬慰之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