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漢賊免費閱讀答案
㈠ 郭嘉明知道曹操是漢賊,挾天子令諸侯,他還怎麼去投靠他呢
歷史上的郭嘉是一個真正的智者,他不會執著於所謂的漢室正統,君臣大義,他的主公應該是可以挽狂瀾於即倒的英雄,又可以充分的發揮他的才幹,足以平定天下的真正的英雄。至於出身並非他所需要考慮的,也是他所不能考慮的,畢竟他自己也不是什麼名門之後,任何人都不會重用他,而他也清醒的看到了大漢與名門的不可救葯,而曹操又恰恰完全符合他心目中主公的標准,那麼他投奔曹操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了。至於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當時的情景來看,任何一個軍閥都是沒有辦法容忍頭頂上多了一個可以名正言順的管著自己,並且一定會卸磨殺驢的皇帝的,畢竟,經過了多番變故的漢獻帝對於權力的渴望是常人所難以理解的,而且對於曹操這樣的軍閥,天然的就有一定的排斥,最後肯定會將他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甚至為了消除假象中的威脅,直接幹掉曹操也不一定。這才是諸侯無人逢迎天子的真正原因所在。而曹操敢,而且除了一個空泛的名聲之外,曹操並沒有得到什麼真正的,實際的好處,其實那些因此而來的士人當中,大多數其實是支持獻帝與曹操奪權的,這也造成了曹魏的內部並不統一,最終導致曾經以耿直(杖殺蹇圖),忠義(參加討董聯盟,並真正出力作戰),一腔報國之心(願墓題「漢征西將軍之墓」)的曹操,不得不在內部實行恐怖主義。因此,曹操並不能算是漢賊,他只是違背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原則而已,這其中對錯在此已不必爭議,但在那個年代,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不是什麼錦囊妙計,而只是曹操對於過去的一種懷念而已,其中想必也不乏他的謀士們為了斬斷他心中的那最後一分猶豫的意思,畢竟,作為一個主公,心中卻另有一座仰望的高山,也不是什麼很正常的情況吧。總之,這場起源於懷念與利益,終結於刀兵相向的鬧劇,徹底斬斷了曹操對於漢室的最後一絲幻想,也坐實了曹操漢賊之名,不過,像郭嘉這樣的智者,自然看得出這鬧劇背後的爭權奪利,他不但看到了漢獻帝的咄咄逼人,也看到了也看到了曹操的寸步不讓,以他的智慧,怎會看不出誰才是未來的霸主?又怎會認可漢獻帝對於權利的詮釋與過河拆橋的無恥?而事實也正如郭嘉所料,在與漢室撕破臉並得到他的幫助後,曹操在短時間內橫掃北方,所向無敵,一時之間,誰人能擋?可惜,英年早逝的他,再也不能輔助自己認定的主公平定天下,還世間一個郎朗乾坤了。否則,真如曹操所言,避免了赤壁慘敗的曹操,平定天下需要幾年?郭嘉怎麼會為了一群明顯已經變了味道的腐朽貴族,放棄一展所學,平定天下的大志?
㈡ 漢賊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漢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漢賊 第十三張 盧水胡
離城漸遠,放馬狂奔,一頂頂氈帳忽地冒出,就像一葉葉小舟,在草浪中隱現。
兩人勒馬面面相覷,卻是誰都不認識路,偶然闖入胡人居地了。
「繼續還是退回?」蓋俊考慮片刻,決定繼續前行。
無論前世還是今生,他都沒有游覽過游牧民族生活,倒也看得津津有味。
約行了三刻鍾,於一座大山下見到數千披頭散發的胡族男女圍成一團,時有歡呼聲和低沉而悠遠的號角聲傳出。
「我說逛了這么久怎麼不見多少胡人,原來都跑到這里開運動會來了。」
蓋俊勒馬停下,好奇地望向里邊,外圍胡人也回身靜靜打量兩位不速之客。
蓋俊不禁吃了一驚,他一路行來並未注意,現今才發現這些胡人大多膚色較白,不類中華。
一個頭戴花冠,胸配銅牌的胡人少年在眾多歡呼聲中從人群深處擠出,他大約十五六歲間,身高近七尺,皮膚白皙,一雙鷹一樣銳利的眼睛遮蓋住了略微平庸的相貌。看到蓋俊、蓋胤一副漢家打扮卻乘騎好馬、背弓攜箭,不由一怔,隨即用生硬的漢話取笑……
有問題再找我
㈢ 《漢賊》最新txt全集下載
《漢賊》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漢賊》是風再起時所著三國題材網路小說,於2011年1月22日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
㈣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閱讀答案
1.文章第4段中說的「漢賊不兩立」中「漢賊」是指 和 ;「兩位忠臣良將」是指 和 。(2分)
2.文章開頭就說「中國大地上有無數祠堂,但沒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一樣,讓人生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作者崇敬、思考和遺憾的是什麼?請分別舉一例說明。(4分)
崇敬的是
思考的是
遺憾的是
3.根據本文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舉例說明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4.你怎樣理解「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成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只有少數人才有幸被百姓篩選,歷史擢拔而為神,享四時之祀,得到永恆」?(4分)
5.文章結尾部分說「古往今來有兩種人,一種人為現在而活,拚命享受,死而後已;一種人為理想而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願做前一種人還是後—種人?怎樣做才能成為這種人?(4分)
答案:
1.「漢賊」指「漢」和「魏」;「諸葛亮、岳飛」
2.答案要點如下:
(1)崇敬:①他為理想而生,鞠躬盡瘁:我看到他在國亂家喪之時,布衣粗茶,耕讀山中。②他聰明機智,才比天高:我看到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八十三萬曹兵灰飛煙滅。 ③他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我看到他在斬馬謖時那一滴難言的濁淚。 ④他德昭宇宙,克己奉公:我看到他在向後主自報家產時那一顆坦然無私的心。(答出其中任一點均可)
(2)思考:①人應德才兼備,為天下人興利:人有才不難,有德也不難,難得的是德才兼備,有才又肯為天下人興利,有功又不自傲。 ②人是為現在而活,還是為理想而生:古往今來有兩種人,一種人為現在而活,拚命享受,死而後已;一種人為理想而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人不在官多大,壽命多長,而在於被人民承認: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只有極少數人才有幸被百姓篩選、歷史擢拔而為神,享四時之祀,得到永恆。(答出其中任一點均可)
(3)遺憾:諸葛亮輸了,諸葛亮輸給了曹魏。(或「上帝為中國歷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壯的悲劇)
3.諸葛亮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他具有治國理想:國亂家喪之時,布衣粗茶,耕讀山中。他具有聰明才智: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八十三萬曹軍灰飛煙滅。他堅持原則:揮淚斬愛將馬謖。他克己奉公:向後主自報家產時坦然無私。
4.一個人的官位再大,最終也會失去;一個人的壽命再長,總是要死的(也不會永恆)。只有那些有才有德,為人類的發展、為人民的利益,終生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出巨大貢獻的極少數人,才能世世代代被人們長久不衰地懷念。(注意此點:作者的原意是說,做官和做人比起來,做人更重要;長壽和為理想而鞠躬盡瘁比起來,為理想而鞠躬盡瘁的人更能永恆。官位大,為現在而活,拚命享受的人,「死而後已」——死了也就算了,不存在了。為理想而生的人,鞠躬盡瘁,一直奮斗到死,「死而後已」——死了也就算了,此外什麼都不追求。)(意思基本相同即可)
5.後一種人。主要從實現理想要具備德、才,為實現理想要堅持不懈地奮斗這兩方面去談。言之成理,語句通暢即可。
㈤ 《漢賊》txt全集下載
漢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最新章節
後一人四十多歲,身高八尺,體壯如山。網站。一張國字臉,絡腮鬍子又濃又稠,密密麻麻爬滿半張臉,鼻翼略寬,再配上那張兩邊微微下垂的嘴角,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
如此威勢,想來非無名之輩。蓋勛心中有幾個人選,這人十有**是其中之一。
「怎麼沒下文了?」蓋俊目光望向父親。
蓋勛剛要開口,就見張奐沖他招手。
當今士人社交『篤交誼』,除非兩人皆慕對方,否則欲交友必通過旁人介紹,如若隨便上去與人言是極為失禮的行為。張奐喚來蓋勛正是想為他介紹幾名新到士人,當然,值得張奐親自介紹的人必然有不凡之處,其中最出名者無疑是一個叫閻忠的人。他近似不惑之年,長相並不英俊,惟有雙目閃閃有神,給人一種能夠看透世間一切事物的感覺。他確實很出名,連蓋俊這個半大小子都知道他有『人倫識鑒』之能,被他一語而登上仕途者不在少數。
父親、閻忠兩人似乎特別投緣,聊起便停不下來,蓋俊站在一旁頗感無趣,便和父親說一聲,找上蓋胤,入山狩……
有問題再找我
㈥ 曹操一生沒有稱帝,怎麼還是會被扣上漢賊的帽子
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忠心效文王,念念子上司馬昭。
㈦ 為何都稱曹操為漢賊,可卻還有那麼多人才追隨他
小說里: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稱其為漢賊,在這種解釋下,人才追隨他是因為他也算是一個「明君」,畢竟他表達過:「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嘛!眾人追隨他,一是覺得此人有理想,跟著一個有目標的人,總比跟著劉表此類只想守住荊州更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二是此人的確會用人,用人得當,三是此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廣聽人言,並從中選取正確答案的——諸葛亮選擇劉備也有這三個原因(當然最大的原因是人家劉備三顧茅廬,可是也不是是個人三顧茅廬就能請氣出山的)。還有四,就是曹操的確實力強悍,眾人覺得跟著他有奔頭。
歷史中,曹操沒這么「壞」,所以眾人的追隨就又多了一個原因——反正都不是什麼最好最壞,不如選一個實力比較強的「明君」嘍。
當然還有其他什麼因素,例如什麼兄弟義氣啦(夏侯氏與曹操有親)(劉關張三人就是兄弟嘛),曹操對降將溫柔啦(張遼即是降將),礙於人情世故面子(曹操的手下要是勸他的朋友和他一起跟著曹丞相干吧,他的朋友也不好意思推辭——吳國的周瑜就推薦過同鄉魯肅嘛),以及其他等等小原因。
㈧ 漢賊的介紹
《漢賊》是風再起時所著三國題材網路小說,於2011年1月22日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內容簡介:一個現代人穿越漢末成為東漢名臣蓋勛之子。父子二人一個欲要竊漢,一個誓要保漢,誰將妥協?作為天下第一少年「射虎滅蝗蓋子英」碰上天下第一青年「天下楷模袁本初」,是敵是友?敬請期待漢賊,本書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漢末。
㈨ 曹操和劉備到底誰才是漢賊為什麼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話出自《三國志 諸葛亮傳》,這話是諸葛亮借劉備之口說出來的,這話的意思是說:漢朝與賊不能並存,有我無你,帝王的事業不能偏安一隅。言外之意就是漢朝與賊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只能活下來一個,想要維護帝王事業,而不是待在偏僻的地方苟且享樂,而是應該打回中原,在華夏的最中心位置建立政權。那麼問題來了,誰是漢,誰是賊?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既然是東漢已經要滅亡了,那麼作為在亂世中崛起的劉備、曹操、孫權三方勢力,都是憑借各自的能力與實力崛起的,他們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曹操不能在赤壁之戰中擊敗孫權與劉備的聯軍,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存在,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已經發生了,是不可能會改變的,只能順應時代的潮流而發展。作為三國鼎立的三方勢力,劉備、曹操、孫權都不是賊,而都是英雄,都是在亂世中崛起的英雄,他們都在歷史的塵埃中留下了自己的影響力。
㈩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義氣雲天的關二哥關羽是被誰殺死的
荀彧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在曹操謀士中排名僅次於郭嘉,對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許多功勞,曹操對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遠遠高於曹操,因此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還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給曹操帶來的好處。
可是,荀彧這個人幫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漢室。到後來曹操封魏王加九錫,荀彧發現他有篡奪漢朝的野心,於是站出來反對曹操,結果曹操大怒,賜了一杯毒葯,害死了荀彧。
為什麼先說荀彧?因為關羽和荀彧是一類人。
關羽這人,沒事喜歡讀《春秋》,講大義。他追隨劉備固然有兄弟義氣的成分,但最根本的,還是希望能匡扶漢室,留名千古。
有一點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關羽被曹操俘獲後,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名義上是漢獻帝所封,實際上是曹操封的。對於這個封號,關羽十分看重,畢竟這在名義上是漢朝所封,自己從此算是漢朝的官員了。
後來離開了曹操,按理說關羽就應該避免再提這個「漢壽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劉備。因為在劉備眼裡,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關羽依然高調自稱「漢壽亭侯」,大旗上綉著「漢壽亭侯關」。在他看來這是榮譽,可是大哥眼裡這是曹操給的糖塊。華容道關羽私放曹操後,其實劉備心中就有點涼了,看來這個老弟有點靠不住啊。
關羽為什麼私放曹操?有意氣的成分,可是還有更深的考慮:假如劉備殺了曹操,那麼劉備很可能就會是下一個曹操。
諸葛亮料到了關羽會放曹操,因為他知道關羽的目標是匡扶漢室。為什麼料到了還要讓他守最後一關?因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結果。
魏蜀吳三家頭痛
到劉備取了西川,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極力勸說劉備稱帝,可劉備拒絕了,先自封了漢中王。為什麼?因為關羽這時在荊州呢,自己要是稱帝,等於是逼關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漢中王這件事,關羽心中也很不滿:沒經過漢獻帝批准,這就是僭越啊。所以,劉備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不肯受命。
《三國演義》其實寫得很是傳神,當費詩帶著劉備的任命書來到荊州的時候,關羽直截了當地問:「漢中王封我何爵?」語氣中明顯帶著不滿和不屑,因為他知道,作為王,劉備是沒有資格封爵的。之後聽說自己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大怒。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啊,沒感覺到嗎?雖然最後關羽勉強接受了封號,其不滿已經昭然若揭。
費詩一定把關羽的反應原原本本告訴了劉備和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這時候很難做。讓關羽進四川吧,那今後一定鬧翻,關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場,自己則落下過河拆橋的惡名;讓關羽繼續鎮守荊州吧,保不定什麼時候就投降了曹操。怎麼辦呢?
這時的孫權也很撓頭,因為關羽占據荊州,隨時可以順流而下,攻打吳國。曹操也很頭疼,因為荊州為戰略要沖,隨時能夠北上中原,攻擊許昌。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關羽就成了魏蜀吳三家共同頭痛的一個人物了。
但是,關羽本人也很頭痛。跟著劉備干吧,那就是漢賊;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漢賊;投降孫權吧,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吧,那還是漢賊。怎麼辦呢?最不想當的就是漢賊,可是條條道路都寫著漢賊兩個大字。
腹背受敵劉備不救
曹操想了個壞主意,派人去躥嗦孫權出兵攻打荊州。孫權不是傻瓜,他也知道關羽不好對付,所以回信給曹操,建議還是曹操去打荊州。結果,曹操和孫權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准備。
說起來,諸葛亮最壞。他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兵取襄陽。
關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陽就等於攻打曹操,而身後是孫權在虎視眈眈。問題是,前有曹操後有孫權的情況下,大哥劉備竟然沒有派幾個兄弟來撐場子。以一己之力對付曹操和孫權,行嗎?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假裝有條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關羽其實做好了兩手准備。好的一手是一路順利剿滅曹操,然後扶持漢室一統天下;壞的一手是戰敗而死。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漢賊,所以,關羽欣然北上。
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懷有同樣的期望:關羽千萬別取勝啊。
關羽出兵取樊城,隨後水淹三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嚇壞了,甚至准備遷都。可是司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吳三家都不希望關羽走得太遠的情況下,他一定走不遠。
孫權行動了,呂蒙白衣入荊州,襲取了荊州。試想,如果此前諸葛亮派趙雲來守荊州,十個呂蒙來也是白給。
前方,強弩之末的關羽終於被徐晃擊敗,於是退守麥城。這時,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將是誰?劉備的干兒子劉封。劉封竟然拒絕救關羽,這就讓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沒有劉備或者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關羽?
就這樣,正面曹操,背面孫權,再加上劉備不救,關羽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不敗了。
終於,關羽被吳國所擒。到了這個時候,關羽是決定要死的。最終被殺,也算是求仁得仁。
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
關羽死後,劉備殺了劉封,算是做個姿態,而劉封無疑是作了替罪羊。但是很顯然地劉備有些良心發現,深感對不住關羽,於是出兵吳國為關羽報仇。在關羽這件事上,劉備對諸葛亮恐怕有些不滿,所以諸葛亮上表勸他不要伐吳的時候,劉備「擲表於地」斷然拒絕,這樣的事情在從前是沒有過的。也正因為對諸葛亮不滿,劉備伐吳竟然不帶諸葛亮玩,明顯的是不信任。
當然,一切歷史都無從印證,只有利害關系歷歷在目。羅貫中則早已經看透了一切,該埋的伏筆都埋下了,只看我們能不能領悟。
到此,結論昭然若揭:諸葛亮謀殺了關羽,劉備、曹操、孫權都是幫凶。整個三國期間,他們共謀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謀殺了關羽。也許正因為如此,關羽比他們都要高尚,所以關羽成了聖人,而他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