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權謀之道完整篇
Ⅰ 「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這是下列哪派的論調( )
頑固派 分為兩個時期,一個在清朝,一個是民國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就如何解決內外矛盾問題產生意見分歧,從而形成了洋務派與頑固派。頑固派是一批對世界發展形勢一無所知的極端腐朽的貴族、官僚,他們因循守舊,愚昧無知,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幻想恢復「閉關鎖國」的局面。1927年後,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叛變革命,後來,與反動派形成合流,國民黨頑固派初步形成。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積極反共,消極抗日」,其指揮的軍隊常與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發生摩擦和沖突,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
Ⅱ 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這樣能立國,但立的是弱國。
Ⅲ 權謀制勝,「霸王道雜之」是哪國的戰爭觀
西漢的開國條件與秦代大不相同,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天子,沒有秦始皇那樣國富兵強的基礎,在戰爭中長期處於弱小的劣勢地位,因而特別重視兵家的權謀詭道,並將王道與霸道的兩手策略結合運用,從而形成了權謀制勝、「霸王道雜之」的戰爭觀。所謂權謀,本指權宜之計的謀略,但在西漢人的眼中,它是「以正守國,以奇用兵」(《漢書·藝文志》),也就是在政治上要開明,在軍事上可以施展陰謀詭計。所謂霸道,本指運用法、術、勢的策略手段,但在西漢人的眼中,它又是「制土以權,結土以信,使土以賞」的權謀,以便達到「任賢擒敵」(《三略·中略》)、平定天下的目的。所謂王道,本指以仁義禮教治天下,但在西漢人的眼中,它更是「大一統」觀念的依據和本源,正如董仲舒所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由此可知,西漢戰爭觀與秦代戰爭觀在本質上並無一致,其最高目標都是追求國家統一、天下一統,只是手段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秦代偏重於實力,西漢偏重於權謀。
在西漢214年的統治期間及其以後的15年新莽時期,其戰爭觀共經歷5個發展階段:。
1.奠基階段。自公元前206至公元前202年,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漢戰爭時期,是西漢王朝的建國時期,也是西漢戰爭觀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對西漢戰爭觀做出巨大的貢獻有三人,即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張良是歷史上傑出的謀略家,他向劉邦傳授《太公兵法》,興起了權謀之道,在鴻門宴上用假屈服騙過項羽,使劉邦逃過火頂之災;在劉邦的56萬大軍被殲彭城之後,他建議重用韓信、策反英布、資助彭越,最終戰勝了項羽;當劉邦屢屢受挫,企圖重新冊立六國之後時,他借著巧陳八策,堅定了劉邦把統一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所以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於房。」(《史記·高祖本紀》)蕭何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他在滅秦時不顧金帛財物,搶先收藏了秦代的全部圖書典籍;他第一個建議劉邦先就封於漢中,然後還定三秦、爭奪天下;他連夜追回棄漢而走的韓信,並力薦韓信出任大將;他經營了關中根據地,每當劉邦慘敗時即給予決定性的人力物力支援;他還創建了漢初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他是「權謀者,以正守國」的典範,所以劉邦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史記·高祖本紀》)韓信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在《漢中對》中提出了權謀制勝的理論依據,即正義之師、人心所向、重賞厚封、英賢歸附,便可以戰勝貌似強大而失天下心、恃匹夫之勇而行婦人之仁的項羽;他從還定三秦到破魏、下代、滅趙、降燕、平齊直至垓下決戰,創造了無數輝煌的奇跡,是權謀者「以奇用兵」的典範。所以劉邦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做出結論說,張良、蕭何、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重用這三人的行為及對他們的評價,體現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戰爭觀思想,奠定了西漢戰爭觀的基礎。
2.發展階段。自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41年,是西漢王朝的前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西漢戰爭觀最大的發展,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強化了富國強兵的思想。到漢高祖劉邦去世時,在政治上,對匈奴的屈辱和親換來了相對的和平,但國內經濟殘破,民不聊生,故漢政府開始推行黃老無為政治和與民休息的方針。與此同時,諸子百家的思想也都在秦火之餘得以復甦,相互交匯,演成一個思想大融合的時代。不久,傑出的法家人物晁錯走上歷史舞台,力主富國強兵。他引證神農之教說:「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漢書·食發志》)因而倡導『重農」「貴粟」,「薄賦斂,廣畜積」,用「賜爵?和「除罪」的手段鼓勵農民發展生產,輸糧人官,備戰備荒;待蓄積充足之後,就經常減輕或免除田租,更好地促進國富民康。晁錯還引證古兵法說:「器械不利,以其卒子敵也淬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於敵也。」(《漢書·晁錯傳》)因而倡導在富國的基礎上建設將良、兵精、器利的強大軍隊。所有這些都被漢文帝採納施行,從而把西漢王朝前期的與民休息引人富國強兵之途,促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有效地外抗匈奴進犯,內平吳楚七國之亂,進一步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3.鼎盛階段。自公元前140至公元前47年,西漢王朝處於中期的鼎盛階段,同時也是整個秦漢時代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西漢戰爭觀獲得了全面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首先,《淮南子》一書的問世,「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漢書·藝文志》),成為諸子百家全面融合的代表性傑作,其中的《兵略訓》則全面繼承了先秦各派戰爭觀的精華。指出,戰爭的起源在於「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雜處,分不均、求不澹則爭」,故「兵之所由來者遠矣」,「自五帝而弗能偃也」。指出,戰爭的根本性質有義與不義之分,正義戰爭是由「殘賊天下」的不義戰爭引起的,所以其根本目的是「平天下之亂而除萬民之害」,「廢不義而復有德」。指出,「兵之勝敗,本在於政」。「眾之所助,雖弱必強;眾之所去,雖大必亡」。這些思想雖然都出於先秦的論述,但漢武帝卻十分重視,他對《淮南子》的每一篇都曾加以珍藏,從而表明先秦戰爭觀的精華已融入到西漢戰爭觀之中。其次,《史記》一書的著成,在深刻總結當時中國全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對戰爭的功能做出了客觀而准確的定位。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削,可不慎歟?」「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他在《律書》中說:「兵者,聖人所以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故「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並批評世儒「猥雲德化,不當用兵」是「暗於大較,不權輕重」。這里充分肯定了戰爭「與道同符」、與德相輔、平暴誅亂、一統國家的積極意義。再次,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牢牢樹立起大一統的觀念。所謂「罷黜百家」,並不是殺人燒書,滅絕百家的思想文化。而是指在國家教育機構——太學中取消百家之科,至於百家的思想精華早在此之前就已被充分肯定並和儒家的精華思想融會到一起了。所謂「獨尊儒術」,就是明確規定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儒家經典為大學的惟一科目,但這時的儒學已非先秦懦學的原汁原味,而是經過董仲舒等人的改造、與現實密切關聯、融合著百家思想中的精華和某些糟粕(如陰陽五行中的迷信觀念)在內的漢代新儒學。所謂「大一統」觀念,一方麵包涵了儒家五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春秋》)及儒家其他經典(《論語》、《孟子》、《札記》等)中豐富而深刻的論述,另一方面董仲舒在其《賢良對策》和《春秋繁露》中又做出了新的概括,即把「大一統」理解為「一元之意」,要求人君自己首先用儒家思想「正心」,進而「正朝廷」、「正百官」、「正萬民」、「正四方」,直至四海「皆徠臣」,實現君臨天下的大一統宏圖。(《漢書·董仲舒傳》)在這種新儒學和大一統觀念支配下,漢武帝一改「無為」政治為「有為」政治,堅持外儒內法,用儒家思想統治臣民,用法家思想管理政權,用兵家思想克敵制勝,把西漢權謀制勝、霸王道雜之的戰爭觀推進到鼎盛階段,大規模反擊匈奴,大規模開疆拓土,建樹了整個秦漢時代最輝煌的武功。由於長期用兵,戰爭的負面影響日益巨大,漢武帝晚年不得不下輪台悔過之詔,停止對匈奴的戰爭。武帝死後,在鹽鐵會議上爆發了激烈的戰爭觀沖突。沖突的實質不是否定大一統觀念,而是大一統的手段和方式。以賢良文學為一方,打著為民請命的旗幟,從理想主義出發,否定漢武帝的開邊戰爭以及秦代的統一戰爭,認為這些都可以通過德教而和平地實現;以桑弘羊為代表的政府方面,則全面肯定上述戰爭的歷史功能,竭力維護漢武帝的思想路線。爭論的結果雖然不了了之,但西漢政府從此對戰爭採取更加謹慎和現實的態度,並加強戰、和兩手的運用,終於到漢宜帝時徹底臣服匈奴,並在西域建立起鞏固的統治。
4.守成階段。自公元前48年至公元8年,是西漢王朝的後期,政治腐敗,外戚專政,社會危機深重,正步步走向衰亡。但這時仍保持著強大的實力,維護著大一統的局面,四海宴然,天下和平,是軍事上的守成階段。這個階段在戰爭觀上取得兩大成就。一是全面總結先秦至秦漢的兵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對兵權謀家的評價:「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漢書·藝文志》)這是西漢人用西漢歷史經驗對當時古今兵書的深刻總結和評價,恰恰是西漢開國以來權謀制勝、霸王道雜之的戰爭觀的理論概括。二是《黃石公三略》一書的問世,對西漢戰爭觀的理論總結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所謂「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三略·中略》,講的是如何「任賢擒敵」取天下。認為人才去就、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三略·上略》),「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才能戰無不勝。這是對西漢開國經驗的總結。所謂「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三略·中略》),講的是如何「御將統眾」安天下。認為「敵國破,謀臣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尤其是「還帥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並用各種手段「以顯其功'』、「以富其家」、「以說其心」,從而達到「存社稷羅英雄」以安天下的目的。這是對漢初誅殺開國功臣的歷史教訓的總結。所謂「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講的是「求賢以德」(《三略·下略》)治天下。認為天下盛衰、治亂、興亡的根本都在於是否實行賢人政治,只有「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賢人之政」才能「六合同」、「天下寧」,從而消除一切戰亂之源。這是對西漢盛衰全過程的經驗總結。所謂「三略為衰世作」(《三略·中略》),正是指西漢末的社會危機,書中所雲「世世作奸,侵盜縣官」,「奸雄相稱,障蔽主明」(《三略·上略》),「大臣疑(擬)主,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三略·下略》),分明是外威王氏代代專政的寫照。作者深信天下將要大亂,所以才總結出如何取天下、安天下、治天下的理論。這是我國古代一部從戰爭觀高度專論宏觀戰略的傑作,也是秦漢時期最高的軍事思想成就。
5.末落階段。自公元9年至23年,是西漢滅亡後的新莽時期。外威王莽通過假行周禮、天命符瑞、裝神弄鬼等虛偽欺詐的手段,以政變方式奪取西漢政權後,大肆托古改制,倒行逆施,引起社會危機的加重和人民的反抗。為了立威於天下,無緣無故地對匈奴、西域、高句驪、西南夷大規模用兵。於是內外俱叛,天下大亂,西漢的戰爭觀被徹底破壞,並隨著新莽政權的滅亡而告終。
Ⅳ 三國曹操說:權謀所致人才畢集,將士如雲,……權謀之道是什麼呀
就是讓下屬心悅誠服的替自己賣命
本人十分討厭權謀這兩個字眼
Ⅳ 什麼才是權謀之術 人臣之道。。。。
前提是你要有一個合適的身份
Ⅵ 「我們的歷史太長、權謀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內幕太厚、口舌太貪------」出自余秋雨的哪本書
《心靜才能不浮躁》的作者是韋秀英不是余秋雨。
原話是余秋雨說的,但似乎不是出自哪本書。
Ⅶ 我想學習權謀之術,我該怎麼辦
出這么高的分學這么強的本領,你的確是賺了!
不過你應該學的不是權謀,而是學如何做人。
你被人欺負,估計不是因為你張的欠揍,
而是,你心中有疾病。
首先,你很自卑。
然後,你心胸狹隘,神經過敏。
最後,你復仇心強。
但是,你的優點也很明顯,虛心,有志氣!
改變你的處境,只需改變你的心境,
、
你要放下仇恨或者不滿,慢慢學會容忍,寬容。
同時,你也要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學習,增強實力。
一個自身強大的人不需要學詭計報復,
一個已經強大的人,更是不屑與和小人斤斤計較。
一個懂得權謀的高人,治國,治人,而不是整人。
Ⅷ 「竊聞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而不在技藝」是誰說的
清代著名理學家倭仁
原話為:「竊聞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18]
Ⅸ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
(1)材料一是頑固派的主張,材料二是洋務派的主張。
(2)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而頑固派因循守舊、盲目排外,反對學習西方,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 評價:兩派從本質上看都是維護清朝統治,但是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符合歷史發展要求,是進步的;而頑固派因循守舊,逆歷史潮流,因而是反動的。 Ⅹ 作為劉備的兒子,他既有有領兵之道又有權謀之計,為何諸葛亮卻要逼死他 小時候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或者改變過的電視劇。即便是沒有看過大家也一定聽過劉備兒子的名字,扶不起的阿斗就是他了。不過劉備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兒子,而且能力出眾,不過最後卻被諸葛亮建議殺死,十分的悲慘。他就是劉封。劉封並不是劉備親生的兒子,而是他在樊城時期的養子。 諸葛亮在歷史中或許說過要除掉劉封的話,但是做決定的還是劉備。他所有的擔心都是為了保證劉禪的繼承權,或者說為了保證蜀漢政權的穩定。如果劉封一旦有異心,蜀漢政權必然會亂。因此劉備和諸葛亮才不得不殺了劉封。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