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有聲聽書長征

有聲聽書長征

發布時間: 2022-01-22 01:12:52

① 長征組歌是什麼時候開始首場演岀的

1965年8月1日。

《長征組歌》於1965年5月初正式開始排練,曲譜邊排邊改。戰友歌舞團推出最強演出陣容,擔綱演出的有該團主要演員馬國光、賈世駿、馬玉濤。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排練,1965年7月19日在天津人民禮堂,蕭華第一次審看了由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訶、遇秋譜曲,著名指揮家唐江指揮的《長征組歌》。

他看完演出後說:「你們的演出讓我很感動,你們把歌唱活了,因為長征本身是偉大的,是感人的,你們的歌展現了偉大長征的面貌,你們演出是成功的。」

1965年8月1日,《長征組歌》在北京民族宮禮堂正式公演。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長征。紅軍超乎尋常的毅力,戰勝了幾十萬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圍追堵截,越過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經歷十個省、約二萬五千里的征途。終於到達目的地-------陝西省北部。

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曾參加過長征的蕭華回顧他在長征中的真實經歷、歷時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史詩。

隨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軻、遇秋選擇其中的10首譜成了組歌,分別描繪了10個環環相扣的戰斗生活場面,並巧妙地把各地區的民間曲調與紅軍傳統歌曲的曲調融合在一起,最終匯成了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周恩來與《長征組歌》問世

② 紅軍長征 大渡橋的鐵索的故事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

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2)有聲聽書長征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

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③ 閱讀了七律長征後的讀後感50

雖然這首詩只寫了八句,但卻能體現出在長征路途的艱險。中央紅軍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軍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終年積雪;渡過了24條河流;轉戰了11個省……看到這些數字,誰不感到震驚呢?紅軍戰士們不顧自己的安危,不怕艱難險阻——高大的五嶺山脈、氣勢磅礴的烏蒙山脈,可在他們的眼前卻變得像「細浪」、像「泥丸」,他們還勤於思考,英勇頑強地與敵人斗爭,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這是多麼偉大的創舉啊!他們團結一心,在歷經了艱難的長征勝利會師後,在白雪皚皚的岷山上,也有無盡的歡樂;他們更有必勝的信念,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日軍的掃盪下,也永不言敗,用自己的生命保衛紅色政權,用自己的身軀築起民族的屏障。
中國共產黨是先驅者,是領航人,更是一輪不落的太陽,使神州大地13億中華兒女在黨輝的照耀下成長生活、享受生活。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時刻激勵著我,今後我要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去征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難,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後把祖國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
查看全部2個回答
2019暢銷書有哪些?2019暢銷書愛圖書,京東陪伴你閱讀!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聽書的聽書軟體有哪些?兩千本精品書免費聽

關注聽書吧的人也在看
下載得到App,領取聽書VIP60天。想聽幾本聽幾本,聽60本相當於節省300元。精選書單,必讀書籍,新書經典名著免費聽。 半小時聽完1本書的精華解讀。
得到(天津)文化傳播..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

④ 長征感悟

長征精神----- 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墊後,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這個故事讓我流淚,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長征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紀念長征的感悟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已經沒有了戰火紛飛的氛圍,七十年前艱苦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但其精神卻會永遠激勵著我們。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談,但不能虛度光陰。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們今後要繼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遙望著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總會浮現長征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今天的紀念活動遠遠無法表達出我們對紅軍的崇敬之情。
(累死拉,也不知道,是不是最佳答案,好期待啊)

⑤ 《紅軍長征小故事之三根火柴》的全文是什麼

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後,由於張國燾堅持南下,致使紅軍坐失發動松潘戰役的大好機會,中央紅軍北上只有過草地一條路了。

1935年8月,紅一軍團從四川松潘縣毛兒蓋出發,向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進發,17歲的小紅軍鄭家意就在這只紅軍隊伍中。

小紅軍鄭家意是江西石城縣小松鎮蜀口村人,個子不高,但長得十分秀氣,人也挺機靈,沖鋒打仗更是不含糊,非常惹人喜歡。因為工作積極,作戰勇敢,16 歲就人了黨,進入草地時是團部黨支部的青年委員。

剛開始草地行軍時,鄭家意精神抖擻,不知疲勞,柴禾揀重的背,工作揀難的做,不但行軍走在前頭,還抽空搞宣傳,他不僅能唱幾支好聽的歌,而且還會講故事,講得有聲有色。

前兩天還興致勃勃的鄭家意不知怎麼突然生病了,他燒得厲害,但還是讓人攙扶著自己走。過了 1天,鄭家意的病況惡化,已經不能走了。因為地勢高,嚴重缺氧,引起呼吸困難,身體癱軟,但他很堅強。對同志們說:「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隊了,你們先往前走吧」。政治委員把自己的馬給鄭家意騎,並且把干糧勻給他吃。

後來,鄭家意衰弱得連腰也直不起來,馬也不能騎了。他堅決不讓別人管他,他說「別因為我耽誤了你們的行軍,我先在這里休息休息,然後跟後面的趕上來的部隊一起走」。

天亮的時候,雨停了。

草地的氣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氣,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濃雲像從平地上冒出來的,霎時把天遮得嚴嚴的,接著就有一場暴雨,夾雜著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點地傾瀉下來。

盧進勇從樹叢里探出頭,四下里望瞭望。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濛的雨霧里,看不見人影,聽不到人聲;被暴雨沖洗過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過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爛泥里,連路也看不清了。天,還是陰沉沉的,偶爾有幾粒冰雹灑落下來,打在那渾濁的綠色水面上,濺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惱地嘆了口氣。因為小腿傷口發炎,他掉隊了。兩天來,他日夜趕路,原想在今天趕上大隊的,卻又碰上這倒霉的暴雨,耽誤了半個晚上。

他咒罵著這鬼天氣,從樹叢里鑽出來,長長地伸了個懶腰,一陣涼風吹得他冷不丁地連打了幾個寒顫。他這才發現衣服已經完全濕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該多好啊!」。他也知道這是妄想。不但是現在,就在他掉隊的前一天,連里已經因為沒有引火的東西而只好吃生干糧了。他下意識地把手插進褲袋裡,意外地,在褲袋底部粘著一小撮青稞麵粉;麵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這些稀糊刮下來,居然有雞蛋那麼大的一團。「幸虧昨天早晨沒有發現它們」他暗自慶幸。已經一晝夜沒有吃東西了,這會兒看見了可吃的東西,更覺餓得難以忍受。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團捏成了長條。正要把它送到嘴邊,突然聽見一聲低低的叫聲:「同志——」

這聲音那麼微弱、低沉,就像從地底下發出來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著那聲音走去。盧進勇蹣跚地跨過兩道水溝,來到一棵小樹底下,才看清楚那個打招呼的人。他倚著樹半躺在那裡,身子底下是一汪渾濁的污水,看來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挪動了。他的臉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濕了的頭發粘貼在前額上,雨水沿著頭發、臉頰滴滴地流著。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閉著,只有齶下的喉結在一上一下地抖動,乾裂的嘴唇一張一翕地發出低低的聲音:「同志——同志——,我是——3團的——鄭家 意……」

盧進勇看著這情景,眼睛裡像揉進了什麼,一陣酸澀。在掉隊的兩天里,他這已經是第三次看見戰友倒下來了。「一定是餓壞了!」他想,連忙搶上一步,摟住那個同志的肩膀,把那點青稞面遞到那同志的嘴邊說:「同志,快吃點吧!」

只見鄭家意吃力地舉起手推開他的胳膊,從齒縫里擠出了幾個字:「不,沒……沒用了。」

盧進勇一時不知怎麼好。他望著那張被寒風冷雨凍得烏青的臉,和那臉上掛著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他抬起頭,望望那霧蒙蒙的遠處,隨即拉住鄭家意的手腕說:「走,我扶你走吧。」鄭家意閉著眼睛搖了搖頭,沒有回答。好大一會兒,他忽然睜開了眼,右手指著自己的左腋窩,急急地說:「這……這里!」

盧進勇惶惑地把手插進那濕漉漉的衣服。他覺得鄭家意的胸口和衣服一樣冰冷了,在左腋窩里,他摸出了一個硬硬的紙包遞給了鄭家意。

鄭家意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乾燥的火柴。

「同志,你看著……」鄭家意向盧進勇招招手,等他湊近廣使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撥弄著火柴,口裡小聲數著:「-,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卻數了很長時間。數完了,又向戶進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說:「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心想:這下子可好辦了!

就在這一瞬間,他發現鄭家意的臉色好像舒展開來,眼睛裡那死灰般的顏色忽然不見了,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鄭家意合攏了夾著火柴的黨證,雙手捧起,小心地放到盧進勇的手裡,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兩眼直直地盯著盧進勇的臉。

「記住,這,這是,大家的!」鄭家意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話就在這里停住了。盧進勇覺得自己的臂彎猛然沉了下去!但鄭家意那雙手卻直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

這以後的路,盧進勇走得特別快。天黑的時候,他追上了後衛部隊。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的篝火燒起來了。在風雨、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濕透的衣服上冒著一層霧氣,洋瓷碗里的野菜「噝——噝」地響著……盧進勇悄悄走到後衛連指導員的身邊。映著那閃閃跳動的火光,他用顫抖的手指打開了那個黨證,把其餘六根火柴一根根遞到指導員的手裡,同時,又以一種異樣的聲調在數著:

「一,二,三,四……」

⑥ 七律·長征白話文翻譯

翻譯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七律·長征》為毛澤東1935年10月所作,全詩為: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6)有聲聽書長征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

「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⑦ 紅軍長征勝利具有那四個方面的深遠影響

紅軍長征的勝利,意義是多方面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
首先,它宣告了國民黨圍追堵截紅軍的破產,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主張,並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鼓舞了廣大的革命人民。


毛澤東在談到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意義時曾形象地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紅一方面軍的長征是如此,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征也是如此。的確如毛澤東所說,長征是一篇宣言書。為了消滅長征中的紅軍,蔣介石調集了中央軍、粵軍、湘軍、桂軍、黔軍、滇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馬家軍及少數民族中反動土司、頭人的部隊,千方百計地進行圍追堵截,企圖將各路紅軍逐次殲滅。紅軍在數萬里轉戰中雖然受到很大的損失,但終於沖破國民黨軍隊的一次次圍追堵截,勝利地在陝甘地區大會師。它以鐵的事實向全世界宣告,紅軍不愧是英雄好漢,而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徹底破產。

長征又是宣傳隊,是一次最廣泛、最有效的宣傳。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大部分是偏遠的西南、西北地區,那裡的大部分群眾,從來沒有見過共產黨,沒有見過紅軍。通過長征,他們不僅見到了共產黨,見到了紅軍,還了解了他們的方針、政策和主張,從而使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擴大到了廣大的西南、西北地區。斯諾在著名的《西行漫記》一書中就說:「紅軍經過的省份有二億多人民。在戰斗的間隙,他們每佔一個城鎮,就召開群眾大會,舉行戲劇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許多『奴隸』(其中有些參加了紅軍),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沒收『賣國賊』(官僚、地主、稅吏)的財產,把他們的財物分配給窮人。現在有千百萬的農民看到了紅軍,聽到了他們講話,不再感到害怕了。紅軍解釋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們的抗日政策。」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轉移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迴宣傳。」

不僅如此,紅軍長征的英雄事跡還傳到了國民黨統治的其他地區,鼓舞了這些地方廣大人民群眾的鬥志。幽谷所寫的《紅軍二萬五千里西行記》全面介紹了紅一方面軍長征的經過。此文在上海《逸經》雜志發表後,使國民黨統治區的許多人了解了紅軍。那些在國民黨統治區堅持斗爭甚至被關進監獄的革命者,在得知紅軍長征的消息後,更深受鼓舞。著名文學家魯迅和茅盾在得知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消息後,立即寫信祝賀說:「英勇的紅軍將領和士兵們,你們的勇敢的斗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全國民眾期待你們更大的勝利,全國民眾正在努力奮斗,為你們的後盾,為你們的聲援!你們的每一步前進,將遇到極熱烈的歡迎與擁護。」他們的這些話,代表了國民黨統治區革命人民的共同的心聲。

長征還是播種機,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紅軍在所經過的許多地區,幫助各民族群眾建立了革命政權,組織了革命武裝,而且留下許多紅軍幹部和戰士,與他們一起戰斗。僅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紅色政權,著名的就有川黔邊南腰界土家、苗、漢各族蘇維埃,大涼山彝、漢人民聯合政權――冕寧縣革命委員會,茂縣、理縣、汶川縣(羌、藏、漢族)工農兵蘇維埃,茂縣回族蘇維埃,瓦缽梁子、周傘藏族蘇維埃,綏崇地區的格勒格沙(藏語,意為嘉絨地區)政府,川邊藏區的中華蘇維埃波巴(藏人)自治政府,陝甘寧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等。這些民族自治政權有許多都建立了革命武裝,在紅軍走後仍然堅持斗爭。如紅二、紅六軍團長徵到貴州黔西、大定、畢節地區後,迅速建立了抗日救國委員會和抗日救國軍,在很短時間內,就發展到1000多人槍。紅軍長征走了以後,黔南的布依、苗、漢族人民同紅軍留下的60多名戰士一起,在貞豐、紫雲、望謨和羅甸四縣邊區的大小麻山一帶堅持斗爭,成為威脅國民黨黔南統治的游擊區。雲南迪慶藏區的貧農張文耀和紅軍留下的傷病員,還領導群眾進行暴動,聯合維西、麗江、永勝、鶴慶、劍川等八縣的彝、藏、白、納西、漢族人民4000餘人,在「殺官安民」、「打富濟貧」的口號下,佔領金沙江東岸橋頭和格魯灣一帶,沉重地打擊了當地的統治者。
其次,紅軍長征的勝利,保留了紅軍的骨幹,鍛煉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集中了各路紅軍的經驗和特長,使紅軍成為一支更加堅強的部隊。


在長征的過程中,紅軍的力量受到了巨大的損失。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在長征出發前,共有將近20萬人,到達陝、甘地區時,只剩下了五六萬人。其中紅一方面軍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陝北時只剩下7000多人(與紅四方面軍在一起的紅五、紅九軍團等未計算在內)。但是,各路紅軍的骨幹保留下來了,而且經過長征的千錘百煉,保留下來的這些紅軍骨幹大大地增長了才幹。就連長征出發前才參軍或長征路上才參軍的許多新戰士,經過艱難的萬里轉戰,也都成了堅強的紅軍戰士,甚至成了優秀的紅軍指揮員。

各路紅軍在出發以前,一直分散在各個革命根據地。他們在多年的征戰中,都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具備了自己的特長。在大會師以後,各路紅軍匯聚到了一起,他們的經驗和特長也集中到了一起,這就更便於互相交流和學習,從而使紅軍的各方面建設大大增強。三大主力紅軍集中到一起以後,在中共中央的集中領導下,互相配合,統一行動,對於打開革命斗爭的新局面,奪取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的新勝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楊尚昆在1936年為迎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所寫的《全國主力紅軍大會合》一文,就明確指出:「三大紅軍主力會合,在數量上固然會大大地增加起來,成為一極大的紅軍,同時質量上的加強,其程度是不可測量的。三個方面軍都有極其豐富的斗爭經驗,有各種軍事上的特長,會合之後,就將要融合為一,以這種九年國內戰爭的經驗和全體健兒的集體意志,去戰勝日本及一切漢奸賣國賊,這是有把握的」,因此,「這一偉大的會合,在紅軍本身上說來,也有極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上,將劃出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革軍委在慶祝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的通電中進一步指出:「我們的這一在抗日前進陣地的會合,證明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盜侵略是決[快]要受到我們全民族最堅強的抗日先鋒隊的打擊了,證明中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與抗日聯軍是有了堅強的支柱了。證明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全國同胞是有了團結禦侮的核心了,證明正在抗日前線的愛國工人,愛國農民,愛國學生,愛國軍人,愛國記者,愛國商人,英勇的東北義勇軍以及一切愛國志士是有了援助者與領導者了,總之全國主力紅軍的會合與進入抗日前進陣地,在中國與日本抗爭的國際火線上,在全國國內政治關繫上,將要起一個決定的作用了。」

再次,紅軍長征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陝甘革命根據地,使全國革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線的西北,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戰爭時期的大發展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陝甘革命根據地,在紅二十五軍到達以後力量得到了壯大。但是,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在1935年9、10月間進行的錯誤的肅反,造成了根據地的嚴重危機。中共中央到達以後,立即把被捕的劉志丹等人釋放出來,及時停止和糾正了這個嚴重錯誤,並於11月間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重大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使陝甘革命根據地轉危為安。1936年,紅一方面軍接連進行了東征和西征,開辟了大片新區,使陝甘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擴大,形成著名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以後,又取得山城堡戰役的重大勝利,使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進一步得到鞏固,從而形成了位於西北的全國革命的大本營。

在紅軍長征出發以前,革命根據地大多在長江流域,全國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國民黨為了消除這心腹大患,調集了上百萬大軍向各個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在這種情況下,革命力量再在南方發展很不容易。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不僅迅速佔領全東北,而且一步步向華北進逼,亡國滅種的危險擺在全國人民的面前。但由於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主要力量在南方,無法奔赴抗日前線。在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哪種政治力量能成為抗日的中堅,哪種政治力量就能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就能獲得迅速的發展。因此,革命重心的北移,既是抗日斗爭的需要,也是擺脫困境、發展革命力量的需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紅軍長征的勝利,使各路紅軍集中到了離抗日前線較近的西北地區,恰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正因為如此,紅軍長徵到達陝甘地區以後,就迅速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自己的力量也獲得迅速的發展。後來毛澤東在談到紅軍長征勝利的重大意義時就說:「如果不到陝北,那怎麼能到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中地區、東北地區呢?怎麼能在抗日戰爭時期搞那麼多根據地呢?」

紅軍長征的勝利,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共中央等在為慶祝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大會合的通電中即指出:「我們即刻就要進入一個新階段了,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中,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都獲得迅速的發展,從而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共產黨就迅速地打敗了蔣介石,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因此,長征勝利是中國革命第二次由失敗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是此後中國革命勝利進軍的前奏曲,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它仍然在鼓舞著億萬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奮勇前進。

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及豐富經驗

在長征中,客觀形勢對紅軍是極為不利的。幾十萬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無數道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和分裂主義的危害,多次使力量已經比較弱小的紅軍瀕於絕境。可是,在這種艱難而又危險的情況下,紅軍為什麼能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呢?


第一,及時地撤換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的中央領導。在長征初期,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了一系列的重大損失,特別是湘江戰役的失敗,使紅一方面軍損折過半。如果不撤換李德、博古的錯誤領導,長征就很難取得勝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召開了有名的遵義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失敗的教訓,批評了李德、博古在軍事領導上的錯誤,並在會後不久改變了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的中央領導,從而使黨和紅軍在極端險惡的情況下轉危為安,保證了紅軍長征的勝利。正如周恩來1943年11月27日在延安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所說:「中央紅軍能不在李德的荒謬指揮下消滅,而能渡過長征困難,實因在遵義會議後得到毛主席的領導,以及一、三軍團骨乾的努力」。張聞天1943年12月16日在整風筆記中也寫道:「遵義會議在我黨歷史上有決定轉變的意義。沒有遵義會議,紅軍在李德、博古領導下會被打散,黨中央的領導及大批幹部會遭受嚴重的損失。遵義會議在緊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

第二,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保持了黨和紅軍的團結。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以後,張國燾自恃人眾槍多,個人野心大膨脹,企圖奪取黨和紅軍的最高領導權,並明目張膽地成立「第二中央」,分裂黨和紅軍。黨中央和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王稼祥、朱德、彭德懷、劉伯承、張浩、任弼時、賀龍、徐向前等領導成員及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廣大指戰員,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終於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爭取並實現了黨和紅軍的統一與團結。可以說,如果沒有全黨全軍的這種統一與團結,就沒有紅軍三大主力的大會師,就沒有長征的勝利。

整個紅軍的長征是如此,各路紅軍的長征也是如此。正由於各路紅軍上下之間、官兵之間的緊密團結,才戰勝了一個個困難,相繼取得了長征的勝利。陳雲在談到紅一方面軍長征勝利的原因時,就說第一個原因是「紅軍兵心團結」,並認為「紅軍兵心之團結及士氣之旺,為國內任何軍隊所不及」。

黨和紅軍統一與團結局面的出現,與黨中央和毛澤東等對於黨內矛盾、黨內斗爭的正確處理是分不開的。在遵義會議上,黨中央及時地解決了當時最迫切的軍事領導問題,而將政治路線問題留待以後再來解決,這樣,既糾正了錯誤的軍事指導,又團結了原來犯錯誤的同志。在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中,黨中央和毛澤東等也表現了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採取了正確的態度和方針。正如彭德懷所說,如果不是採取了團結的方針,「就不會有以後二、四方面軍在甘孜的會合,更不會有一、二、四方面軍在陝北的大會合了」。

第三,選擇了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正確轉移方向,並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紅軍的長征實際上是一次戰略退卻,選擇什麼樣的方向,對於退卻的成功至關重要。紅一方面軍向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西南方向突圍,應該說是正確的。但蔣介石窺破紅軍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的企圖,並調集大軍等在紅軍前進路上的時候,紅軍如果不改變方向,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正是由於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的建議,紅軍改變了戰略方向,才避免了這場危機。當紅軍到達黔北以後,本想從這里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但這時劉湘已沿長江布置大軍進行攔截,如果紅軍不能從戰爭實際出發,改變戰略行動方向,後果也不堪設想。由於紅軍及時地掉轉方向,迂迴前進,才從雲南巧渡金沙江,再次使紅軍避免了一次危機。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成功西進,也是由於正確選擇戰略方向,並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加以修改,才得以實現的。

紅軍長征的勝利,與黨中央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是分不開的。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以後,張國燾堅持南下,黨中央則堅決主張北上。事實證明,南下是沒有出路的,北上才是正確的。正因為黨中央堅持了北上的方針,繼續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方向,才有後來的三軍大會師,有長征的勝利。因此,紅軍長征的勝利,也是黨中央北上方針的勝利。

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除了便利於參加即將爆發的抗日戰爭,掀起革命的新高潮,對於團結紅軍、鼓舞士氣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就說:「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這種宣傳上的巧妙手法必須看成是傑出的政治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造成英勇長徵得以勝利結束的原因。」


第四,實行了高度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各路紅軍進行了密切的戰略配合。在長征過程中,到處困難重重,形勢瞬息萬變,沒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難以勝利前進的。紅一方面軍在長征之初,就是由於實行甬道式的大搬家,戰術呆板,行動遲緩,受到嚴重的損失。遵義會議以後,由於撤換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毛澤東回到軍事領導崗位,紅軍成功地四渡赤水,直插雲南,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對於紅軍這種機動的戰略戰術,國民黨的追剿部隊也承認難於應付,認為「紅軍的神機妙算,出進無常,掌握了主動」,使「蔣介石和薛岳等莫名其妙,摸不清頭腦」。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征,也同樣依靠了各種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如王震在回憶賀龍領導紅二、紅六軍團向湘黔邊轉移時的戰斗歷程時說:「這一個時期的戰斗,打得機動靈活,有聲有色,運用自如,所向披靡,是紅二方面軍戰史上的光輝範例。」紅四方面軍在岷洮西戰役中,也由於「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經過一周艱苦鏖戰,重創了敵軍」,取得重大勝利。

各路紅軍的戰略配合,對於長征的勝利進行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當時各路紅軍的長征雖然是分別進行的,但紅七軍團的北上,紅六軍團的西征,配合了紅一方面軍長征准備工作的進行;紅一方面軍長征後留下的部隊,紅十軍團的北上,紅二、紅六軍團的行動,都鉗制了敵人的兵力,掩護和策應了紅一方面軍初期的轉移;紅二、紅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的軍事出擊,配合了紅一方面軍在雲貴川的勝利轉戰;紅二十五軍與陝甘紅軍的會師,為紅軍落腳西北准備了條件;紅四方面軍和紅十五軍團的策應,為紅一方面軍的勝利北上提供了幫助;紅四方面軍的接應,有力地配合了紅二、紅六軍團在川康邊的北上;紅一方面軍的接應,又配合了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如果沒有這些相互之間戰略配合,長征的勝利就會更加困難。

第五,發揚了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在長征過程中,紅軍面對的是眾多的敵人和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如果沒有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後果是不可想像的。朱德在談到「十七勇士」搶渡大渡河的事跡時說:「紅軍體現了英雄主義的新觀念。我們培養出革命的群眾英雄,他們不自私自利,不為任何誘惑所動,決心為革命犧牲,一直戰斗到我們的人民和國家獲得解放為止」。正是這種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以及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使紅軍克服了千難萬險,戰勝了凶惡的敵人。

現在,人們習慣地把紅軍在長征中表現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稱為「長征精神」。對於這種長征精神,楊尚昆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曾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就是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充滿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就是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他說:「這樣的信念、氣概、品德和思想,是紅軍堅強的精神支柱。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產生偉大的軍隊、偉大的戰士、偉大的奇跡。」

第六,實行了正確的群眾政策特別是民族和宗教政策,得到了各族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戰爭不僅是軍隊的拼殺,還是人心向背的較量。紅軍是人民的軍隊,即使是在長征的艱苦環境中,也時時關心群眾的生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力所能及地幫助群眾,因此得到了沿途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紅軍經過的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紅軍愛護和幫助群眾、群眾擁護和支持紅軍的動人故事。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就曾生動地描繪了紅一方面軍沿途分發有錢人的財產給窮人的情景。他說紅軍沿途沒收有錢人如地主、官吏、豪紳的財物,除做給養外便分配給當地的窮人,地契都燒毀了,捐稅也取消了,貧農還發給了武裝,除了川西的一些地方外,他們到處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紅軍還未到,名聲早就已經傳到,常常有被壓迫農民派代表團來要求紅軍繞道到他們鄉里去「解放」他們。他們對紅軍的政綱雖然很少有什麼概念,但「只知道這是一支『窮人的軍隊』。這就夠了」。

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大都是西南、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不少少數民族有自己的獨特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由於漢族統治者的長期壓迫剝削,國民黨當局的欺騙和對紅軍的不了解,他們往往對紅軍懷有疑懼,有的甚至進行對抗。而紅軍在經過各少數民族地區時,積極宣傳和執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認真保護群眾的利益,努力爭取上層民族宗教人士,所以很快得到了苗、瑤、壯、侗、彝、羌、藏、回、裕固等族人民的信任,他們自覺地為紅軍帶路、送糧草、救護傷病員,協同紅軍作戰,許多人還立即參加了紅軍。當紅一方面軍渡過金沙江後,蔣介石發誓要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但由於劉伯承和彝族沽基家支首領小葉丹的結盟,紅軍不但順利通過彝族區,還勝利渡過大渡河,使蔣介石的夢想徹底破滅,留下了紅軍和彝族人民團結的佳話。紅軍在經過川康邊藏族地區時,也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支持和幫助。他們把紅軍看作「菩薩兵」,把紅軍幫助他們建立的自治政府,稱為「自己的政府」或「郎加尼瑪夏」(天上出來的太陽),不少人拿出了自己本來很少的食物,還有許多藏族青年參加了紅軍。當紅軍經過豫旺堡一帶回民區時,由於紅軍正確的民族宗教政策,回民群眾完全相信了紅軍,自動地打開寨門,與紅軍聯合,並慰勞紅軍許多東西,「回民那種熱忱,對紅軍的擁護與愛戴的情形真是難以形容了」。紅軍長征的勝利,與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

⑧ 七律長征中"遠征難"和"只等閑"你體會出什麼啊

長征雖然困難,但是在紅軍眼裡都算不了什麼。表現出紅軍拼搏進取的精神和藐視艱難險阻的豪邁。

⑨ 關於長征的故事 100字左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9)有聲聽書長征擴展閱讀:

長征的各個階段:

1、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

2、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民黨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五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3、紅二方面軍

紅2、紅6軍團長征,同缸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會師1935年9月,國民黨軍130多個團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新的「圍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機動,創建新蘇區。

4、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5、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⑩ 紅軍長征的小故事(100_200字)

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推薦

熱點內容
天唐小說閱讀 發布:2025-09-19 05:10:52 瀏覽:415
起點作家玄幻小說 發布:2025-09-19 04:55:55 瀏覽:384
推薦一本科幻小說的作文 發布:2025-09-19 04:41:08 瀏覽:117
邊伯賢邊伯賢小說完結校園戀愛 發布:2025-09-19 04:40:26 瀏覽:129
咪咕閱讀小說怎麼下載不了 發布:2025-09-19 04:18:29 瀏覽:455
小說都市最強戰醫中主要人物介紹 發布:2025-09-19 03:44:55 瀏覽:312
原版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9 03:44:10 瀏覽:1
凌依然易謹離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19 03:44:05 瀏覽:790
好看的重生科幻小說 發布:2025-09-19 03:36:08 瀏覽:226
龍血武帝免費小說 發布:2025-09-19 03:11:49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