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殘唐五代史演義聽書

殘唐五代史演義聽書

發布時間: 2022-01-18 20:48:03

『壹』 殘唐五代史演義是誰的作品

羅貫中(約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是錢塘人,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有關他的生平傳說不一,或說他是施耐庵的學生,曾共同從事小說著述;或說他是元末江浙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由於他與人寡合,終不得志,於是專心從事小說創作。現存署他名字的作品很多,有《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長篇小說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其中以《三國演義》影響最大。這部歷史演義小說以宏大的結構、生動的敘事,展現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作品人物眾多而形象生動,情節曲折而豐富多彩,文字流利而富有韻味,是我國古代白話長篇小說的四大名著之一。

『貳』 有殘唐演義這部評書嗎

羅貫中先生成年後離家出走,曾參加了元末明初的農民大起義,隨張士誠活動於江浙一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羅貫中先生隱居河南鶴壁,專心著書,撰寫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演義》、《粉妝樓》等。特別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更是傾注了羅貫中先生的全部智慧和一生心血。

下載地址:
http://board.verycd.com/t148666.html

『叄』 殘唐五代史演義的作品目錄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一回 孫待詔史記世系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回 唐天子開科取士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回 赤牆村黃巢出身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回 黃巢藏梅寺起手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回 黃巢殺入長安城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六回 鄭畋大戰朱全忠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七回 敬思奉旨宣晉王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八回 晉王起兵入中原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九回 克用箭服周德威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回 安景思牧羊打虎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一回 李晉王閱兵試箭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二回 存孝打破石嶺關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三回 李晉王河中會兵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四回 鴉館樓朱溫賭帶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五回 存孝生擒孟絕海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六回 周德威力救存孝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七回 李存孝力殺四將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八回 存孝火燒永豐倉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九回 德威遣將滅黃巢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回 滅巢山黃巢自刎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一回 程敬思接駕還朝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二回 存孝力服王彥章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三回 朱溫火燒上源驛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四回 田令孜弄權封爵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五回 晉王勘問田令孜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六回 朱溫掣劍挾王鐸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七回 劉知遠大戰梁兵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八回 李晉王同台解圍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九回 朱溫計逼五侯反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回 存孝活捉鄧天王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一回 存孝病挾高思繼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二回 五牛掙死李存孝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三回 晉王痛哭勇南公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四回 梁兵劫奪勇南柩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五回 唐昭宗遷駕汴梁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六回 晉王起兵伐朱溫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七回 雞寶山存孝顯聖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八回 彥章智殺高思繼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九回 建唐智擒傅道昭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回 趙霸入汴誆軍糧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一回 君臣三弒椒蘭殿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二回 五龍逼死王彥章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三回 李嗣源據守大梁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四回 唐明宗焚香祝聖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潞王奪位登天下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六回 石敬瑭反下三關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七回 廢帝遣將追公主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八回 契丹遣兵助敬瑭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九回 桑維翰獻策取城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回 石敬瑭長安即位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一回 晉兵智困王延政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二回 劉知遠奉命出師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三回 文寶賺關殺戴禮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四回 孫飛虎拒鐵籠山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五回 史弘肇擒孫飛虎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第五十六回 立齊王重貴為帝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七回 幼主稱臣降契丹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八回 漢主謀殺史弘肇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九回 郭威為眾加黃袍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六十回 周世宗禪位宋祖

『肆』 哪有羅貫中的《殘唐五代史演義》電子版

我初次認識謝保成同志是在1993年10月召開的國際唐文化學術討論會上。當時他向會議提交一篇題為《唐代別集中的「文之將史」趨向》的論文。我拜讀之後,印象很好。於是在這種以文會友場合,我們因緣相識了。
唐代是盛世,盛世修史,自不待言。所以唐代史學研究有豐富的資料。現有研究唐代史學的著作如瞿林東同志的《唐代史學論稿》、牛致功同志的《唐代的史學與「通鑒」》以及有關中國古代史學史、史學家評傳、隋唐史中的史學部分,都對唐代史學和史學理論的重大問題作了闡述,富有成果,受到重視。此外,黃永年、賈憲保兩先生著的《唐史史料學》亦為了解唐史史料的源流、價值和使用方法的好書。
謝保成同志的《隋唐五代史學》,作為一部系統論述隋唐史學發展的專著,和上述有關著作比較,有自己明顯的特色。首先是系統、全面,全書分14章,加上導論、後敘,合計16個部分,集修史、史館、史學發展等方面內容之大成;其次是有深度,如對隋唐五代主要史著的歷史背景、指導思想、修史過程、特點與歷史作用,均有詳細之探討,新見迭出。所以,我相信本書的出版不僅對中國史學史的研究而且對於隋唐史的研究都是極有參考價值的。
保成同志的「後敘」寫得感人肺腑。他的治學態度很嚴謹,值得稱道。這一點從本書對有關史著的內容真偽、存佚情況、版本問題所作的考辨中可以窺其一斑。
中國現時50歲左右的知識分子大都有一段艱難的經歷,所以他們比較成熟,對事業也很勤敬,這和時風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的。他們是一群時代的傻子。但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動,由傻子去創造,最後屬於傻子。」所以,獻身敬業的人,是高尚的人。
應作者之囑,謹此為序。

鄭學檬
1994年3月於
廈大敬賢寓所

《隋唐五代史學》出版以來已經整整十年過去了,促成此次改版,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讀者對於這本書的厚愛,部分高等院校的教授推薦這本書為歷史系隋唐史專業、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碩士生、博士生的參考書或必讀參考書。自1995年2月廈門大學出版社初版之後的五年當中,先後收到四五十封來信(包括廈門大學轉來的信件)。其中,一多半詢問在什麼地方能夠買到這本書,甚至有直接匯款來要我代為購買,或者直接從我個人存書中購買,便有了重印之議。
來信約有三分之一涉及書中內容,包括三個方面。文字方面,主要問題在引文的刪節處理上。使我深受感動的是,在最早的幾封來信中,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青年教師劉筱紅表示要對全書進行「文字校勘」。史實方面,多是由於對初稿刪削時造成敘述偏簡引出的問題:一種情況是宋人著述中已有詳考,僅引其結論加註而已;一種情況是對有議論而未付諸實踐的史學現象,均不考述;再就是認為屬於常識性的知識,簡單帶過。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的一位博士生總共四次來信,除購書之外,三封信都是在出現上述情況處問到一些具體問題。其間,得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Denis Twitchett(崔瑞德)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唐代官修史》)一書,進行了認真比較。隨後出國講學,同韓國、日本學者交流,歸來之後又與台港學者交流,均有所獲。觀點方面,不同的看法沒有直接交流,僅見於新出版的一些著述中。鑒於上述情況,認為有必要對全書作一次修訂,決定不再重印初版本。由於承擔其他研究課題,一時難以集中時間,修訂之事便拖延下來。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唐代文化》約我撰寫15萬字左右關於唐代史學的內容,成為一次修訂契機,即將初版本第二、三、四、七、八、九、十一以及第十三章部分內容與先前准備作為附錄的一章改寫為八章,約占初版本一半的內容,寫入《唐代文化》第八篇史學篇。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中國經學史》約我為其撰寫唐代經學的變異,再次對初版本第七、八兩章相關內容作了一次調整和改寫。與此同時,在考察佛教史學問題、集校《貞觀政要》過程中,凡涉唐代史學的內容,均在初版本相關處進行了添改,算是一種零星積累和隨手修訂。
近幾年來,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中國史學史》編寫,在通盤考察中國史學的基礎上,再次對隋唐五代時期史學審視一過。2005年上半年,《中國史學史》全書最後定稿,決定乘余興集中時間對本書作一次全面修訂。
在這當中,不斷有讀書網、文史網等網站將初版本以圖形文字或文本文件等不同形式在網上轉載,也有前來簽訂轉載電子文本合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催促我盡快進行修訂。大約在2005年暑假期間,商務印書館著作編輯室得知復旦大學某教授以本書作為講授隋唐文獻學和隋唐史學的指定參考書,引起濃厚興趣,隨即同我聯系,希望納入2006年出版計劃,要求在2006年1月修訂完稿。
經過整整十年的檢驗,對於全書總體框架、基本史實、基本觀點,均未見提出較大疑議。此次修訂,即以增補基礎知識為主。總體結構,仍然保持十四章,只在第二章增加一節,同時稍稍改動幾個章、節題目。為便於把握各節內容,增加了小標題。初版本288千字,幾經「校勘」,明顯的錯字不超過二十萬分之一,均作改正。對於不同觀點的討論,採取兩種方式表達:屬於知識方面的問題,在正文敘述中論證、考辨;屬於觀點分歧的問題,以注釋形式,用[補注]作簡要說明。自2005年10月起,斷斷續續用了三個月左右時間進行修訂,形成現在這個本子。
初版本「後記」曾經提到撤下原稿附錄三章,其中之一為《新修唐史的特點與成就》。鑒於新、舊《唐書》都是研究唐史的最基本史料,而兩部書的編纂、取材、思想卻有很大差異,分別反映五代前期和北宋前中期對於唐代歷史的不同認識,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比較研究。為提供一些閱讀方面的參考,決定將《新修唐史的特點與成就》改題為《<新唐書>的纂修及特點》,作為附錄之一。
前面提到Denis Twitchett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是迄今國外學者惟一一本關於唐代史學的專門著述,本人曾寫有一篇書評發表,編入本書書後,作為附錄之二。
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作為一部研治新、舊《唐書》的集大成之作,至今讀者未見其全貌。1996年夏、秋之際翻檢過全本,寫成《一部研治兩<唐書>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發表,編入本書書後,作為附錄之三。
為使讀者了解初版本成書經過,徵得原序作者鄭學檬先生同意,依然將原序保留在書前,同時存錄本人所寫後記原文。
為本書初版本題寫書名的張政烺先生去世整整一年了,此次改版沿用初版本題簽,以表對張先生的緬懷之情!
寫初版本後記,至此時此刻整整12年了。本書得以增補、改版,感謝眾多關注隋唐五代史學、隋唐五代文獻的讀者。

2006年1月25日(臘月二十六)

導論
第一章 大規模修史的准備——隋代史學
第一節 古籍搜集與整理
第二節 前代史的續撰
一、南朝史修撰
二、北朝史修撰
三、通古之作
第三節 皇家壟斷國史
第四節 史料積累的成績
一、地理方誌
二、雜史、雜傳
三、典志
四、佛教史籍
第二章 以前王得失為鑒戒的《隋書》等五代史
第一節 從詔修「六代史」到設館修「五代史」
一、詔修「六代史」
二、設館修「五代史」
三、私修「五代史」
第二節 《隋書》的特點與成就
一、紀、傳的特點
二、十志「惟通前後、本末兼明」
第三節 南朝梁、陳書
一、關於《梁書》
二、關於《陳書》
第四節 北朝齊、周書
一、《北齊書》
二、《周書》
第三章 新修兩晉南北朝史
第一節 「御撰」《晉書》
一、修撰緣起
二、思想特點
三、編纂體例
第二節 「編次別代,共為部秩」的南、北史
一、修撰始末
二、編纂特點
第四章 史館制度的確立與調整
第一節 史館的建置與構成
第二節 史料積累制度化
一、《起居注》和《時政記》
二、各部門報送史館文書
三、遺聞佚事及行狀、文集
第三節 幾項重要調整
一、修史重心轉變
二、國史體例變化
三、修史方式變通
第五章 國史的系統修撰
第一節 實錄的纂集
第二節 「國史」的編撰
一、紀傳體「國史」
二、編年體「國史」
第三節 國史的體制與價值
一、體制與性質
二、價值與得失
第六章 圖書整理與史籍研究
第一節 圖書整理與著錄
一、搜集與著錄
二、整理與著錄
三、私家著錄
第二節 類書地位確立
第三節 幾部重要史籍研究
一、中唐以前的《春秋》研究
二、「三史」研究
第七章 中唐以前史學的總結
第一節 《史通》的私撰與結構
一、劉知幾私撰《史通》
二、《史通》的結構
第二節 《史通》的思想體系
一、「實錄直書」
二、「激揚名教」
三、「實錄直書」與「激揚名教」的矛盾統一
四、具有兩重性的「理」
第三節 劉知幾的史學貢獻
一、系統總結史書體例,使紀傳史編纂更趨規范
二、系統考察史官制度和史書編纂,開史學史先河
三、提出史家修養標准,成為歷代公認的一種人才觀
四、提出修史具體方法和要求,推進史書編纂不斷完善
五、推動史學評論邁上獨立發展之途
第八章 史學發展的轉折
第一節 中唐以前的史論
一、議政論史及其代表《貞觀政要》
二、「天人關系」與「古今關系」新認識
第二節 新起《春秋》學及其影響
一、《春秋》學悄然興起
二、對《春秋》的新詮釋
三、影響與評價
第三節 先期道學對史學的滲透
一、史學功用的轉換
二、是非、善惡標準的變化
三、「良史」觀念的轉變
四、如何理解「直筆」
第四節 中唐以後的史學趨勢
第九章 從「禮法刑政」探「政理」的《通典》
第一節 唐代前期的典志
一、典志新特點
二、典志的演變
第二節 創立認識社會結構的新體系
一、杜佑生平與《通典》纂修
二、《通典》的「篇第之旨」
第三節 《通典》的性質與內容
一、從「體要」探「政理」
二、酌古通今,既弊思變
三、記述禮儀,考察社會
四、凡為著述,誠要審詳
第四節 《通典》的得失與「會要」的萌芽
一、「去取之際,頗欠精審」的問題
二、「節目之間,未為明備」的問題
三、「會要」的萌芽
第十章 圖經地誌的新發展
第一節 圖經總志的繪制與編纂
一、前期的圖經地誌
二、「安史」亂後的圖經地誌
第二節 保存最早的總志——《元和郡縣圖志》
一、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
二、《元和郡縣圖志》的篇卷結構
第三節 面向社會、拓展視野的一方誌書
一、京城
二、地方
三、域外
第十一章 史學范圍進一步擴大
第一節 雜史新著大量涌現
一、雜史之屬
二、雜傳記之屬
第二節 小說向歷史筆記演變
一、志人類著述
二、考訂辯證類著述
三、雜俎類著述
第三節 詔令與奏議獨立門類
一、詔令集編纂
二、奏議集集錄
第四節 「文之將史」的趨向
一、散體逐漸取代駢體,文章由抒情為主轉向說理、敘事為主
二、文風由浮華轉而質實,逐漸走向通俗
三、「載一人之事,以垂於世」的傳記遍文集
第十二章 反映社會風貌的專門著述
第一節 皇家修譜與私家撰述
一、皇家修譜
二、私家撰述
第二節 佛教史籍門類擴展
一、纂集部
二、傳記部
三、目錄部
四、音義部
五、佛教史著述
第三節 樂舞、書畫之史
一、樂舞史籍
二、書畫史著述
第十三章 五代十國的唐史修撰
第一節 皇家撰集唐史
一、搜集史料與組織纂修
二、書名之辨
三、史料來源
第二節 《舊唐書》的特點與內容
一、「纂修須按於舊章」
二、「褒貶或從於新意」
第三節 數量繁多的私撰唐史
一、傳世著述
二、道教史籍
三、散佚著述
第十四章 五代十國的國史與野史
第一節 史館制度的延續
第二節 皇家國史的纂集
第三節 各國野史的撰錄
附錄
一、《新唐書》的纂修及特點
二、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三、一部研治兩《唐書》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
引用書目
後敘:人生歷滄桑 學海冶性情

後敘:人生歷滄桑 學海冶性情

面前的這部書稿,終於在歷經滄桑之後就要問世了,不禁感慨萬端!
60年代中,我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從汪篯師攻讀隋唐史。畢業前夕,「十年浩劫」首先從這里開始,中斷了一切正常活動,包括畢業分配。在動亂中「逍遙」了兩年,於1968年7月被下放到吉林省長春市郊區教中學、參加輸油管道工程、當政府幹部,度過了整整10個嚴冬。
1978年9月,再次獲得機會,以無限喜悅的心情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開始學習和從事中國史學史的研究。遠在「天府」之都的母親,剛剛看到「浩劫」過後的一線光明,便因飽受磨難而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兄弟二人。我不得不將經母親親手為我撫養到4歲的女兒接來身邊,繼續完成學業。二女兒出生後放在京郊姥姥家撫養,愛人帶著大女兒在長春。研究生畢業,留在歷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82—1983年,參加導師尹達先生主編《中國史學發展史》一書撰寫,執筆章節主要在唐宋時期。當討論全書提綱和中國史學分期時,我對唐代史學的承前啟後作用形成較明確的認識。1984年夏,湘潭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選修唐代史學課,被介紹來京要我面授,於是產生出一份簡略的綱目。建國35周年前夕,夫妻女兒分居生活結束後,我便開始對唐代史學的發展作系統清理。緊接著,研究課題又被引到當代史學研究和古代政治制度方面。
1987年10月,告別了住辦公室的生活,遷到現在的居處,精力才全部轉移過來。同時,應一家古籍出版社之約,開始了這本書稿的撰寫。越是深入進去,越是感到值得探討的問題不少,空白還很多,應當弄清楚、填補上。經過整整10個月的緊張伏案工作,於1988年9月脫稿,送到出版社。1989年「事件」之後,出版社計劃有所變動,書稿便被積壓在那裡了。適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講授中國史學史,對書稿中的一些問題認識又有深化,便系統地補充了中唐以後的內容,調整了全書的編排結構,形成一個32萬余字的本子。
本書的寫作,力求盡量吸收各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因此,受到的啟示不少,同時又參考了一些研究論著的觀點和古籍整理的成果。鑒於行文關系和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加註,敬請見諒。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首先要感謝施丁、張弓兩位同仁對第一稿初稿提出過很好的修改意見。尤其要感謝張政烺先生為本書題簽書名,以示其對我的鼓勵和支持。
1990年夏秋以來,正當上述一切順利完成之後,「學術著作出版難」的問題又最先降臨頭上。先前約稿的那家出版社一拖再拖,到1993年夏終因「經費困難」將書稿退了回來。在這「山窮水盡疑無路」當中,我漸漸地「知天命」了。
1993年10月,在無錫國際唐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我有幸認識了中國唐史學會會長鄭學檬教授。鄭先生從我提交的論文了解到本書的問世正處於「難產」中,便當即提出幾個方案推薦、支持本書出版,使我真正體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怎樣的一種新意境。經鄭學檬先生向幾家出版社熱情推薦,最終決定由廈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根據約定的字數,我撤下了原稿附錄的三章,即《新修唐史的特點與成就》、《從〈資治通鑒考異〉看隋唐五代史學》以及《敦煌吐魯番文書的整理與集錄出版》。同時,用了一周的時間對原稿各章、節的文字作了可能的刪削,形成現在這個本子。
因為我自己的研究水平不高,書中難免疏漏錯訛,編排體例亦或不妥,還希望讀者讀了以後對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刪削之際,正當母親的生辰(癸丑年臘月廿六,1914年1月21日),謹以此稿紀念母親的八十周歲誕辰!

謝保成
1994年1月

『伍』 殘唐五代史演義的版本信息

八卷六十回 存
《五代殘唐》,又名《殘唐五代史演義》,以編年體例,描述自黃巢起義至陳橋兵變止,這段時期的動盪興衰歷史。作者羅貫中,依據史傳,間以虛構,鋪敘了這一動盪分裂時期興衰演變的歷史。 明刊本,六十回,題「李卓吾批點」,首長洲周之標君建序,有圖,半葉九行,行二十字。【藏日本天理圖書館】天津人民圖書館亦藏有「李卓吾批點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八卷六十回,題「明羅本編輯、李贄批評,首亦有周之標序;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李卓吾批點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八卷六十回,題署及序作者與天津人民圖書館所藏的本子殆同;南開大學藏一本,館簽謂明刊,列入善本書中,亦八卷六十回,冠圖六十幅,亦題李贄評。上述四種本子,似同出一源。坊刊本,六卷六十回,題「玉茗堂批點」,每回附評,仍作卓吾雲雲,有圖,正文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五字(見《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與這種刊本相類的有三讓堂刊本,二卷六十回,題「玉茗堂批點殘唐五代史演義」,署明羅本編,湯顯祖評。【藏日本內閣文庫】光緒十六年(1890)經元堂剜改三讓堂刻本。【藏天津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天津圖書館藏一刊本,凡十二卷六十回。

『陸』 白話殘唐五代史演義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白話殘唐五代史演義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白話殘唐五代史演義
作者:半杯醉
自序
更新時間2012-9-27 21:09:22 字數:2079
千古悠悠帝王事,道不盡,說不休。君不見,一將功成萬骨枯,白發送走黑發人,男兒征戰幾人回。
大唐盛世,開元之治,在安史之亂後,一去不復返。藩鎮割據,權大難治。唐王朝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劇:對藩鎮之戰,宦官專權,牛李黨爭。隨後各地烽煙四起,王仙芝、黃巢、秦宗權等人領導農民起義,使得本來就已經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經此一番大騷亂,唐代三百年的統一政府,終於傾覆,世襲的藩鎮,偏及東南,而有歷史上所謂的五代十國。十世紀前半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頻繁,政局混亂,民不聊生時代,被稱為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歷史上「五代」與「十國」的合稱,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從公元907年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全國為止,在此五十四年間,廣大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合稱「五代」。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或同時出現了在南北方的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和北漢等十幾小的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後梁都汴梁,凡二主,十七年(公元907年——923年)後唐都洛陽,歷四主,十四年(公元923年——936年)後晉都汴州,經二主,十一年(公元936年——946年)後漢都汴州,共二主,四年(公元947……

『柒』 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武力排名

1、李存孝:為晉王李克用養子之一,號十三太保,拜飛虎將軍、勇南公,領三千飛虎軍。此人身材瘦小、力大無窮,擅使一柄畢燕撾,天下無人能在他手上走過三回合,是一李元霸式人物。李存孝收服的兩員左右部將,一個叫薛阿檀,一個叫安休休,均有萬夫不當之勇。在討伐黃巢起義軍時,李存孝曾率十八騎沖殺黃巢八萬人馬,並且沖進長安、焚燒糧倉,把黃巢軍殺得片甲不留。

2、史建瑭:為白袍將軍史敬思之子,雁門人,擅使一口花刀,在與王彥章大戰二百合後,抽鐵鞭猛擊王彥章後背,將其打得抱鞍吐血落荒而逃。

3、王彥章:號鐵槍將,擅使一條大鐵槍,為後梁大將,威震五代各國。李存孝死後,王彥章率弟與晉王李克用大戰,殺其上將四十三員,包括名將薛阿檀、安休休,大敗李克用軍。後在與高思繼的交戰中,使用回馬槍槍挑高思繼,令唐軍聞風喪膽。

4、高思繼:「白馬銀槍」高思繼,與王彥章並列為五代十國第一名槍,高家槍威震天下。在與王彥章的戰斗中,二人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次交鋒時,王彥章只得使計詐敗誘高思繼追來,遂使回馬槍殺之。

5、劉知遠:為後漢王,沙陀部人,繼位之後又改名為劉嵩。劉知遠擅使一口金刀,號「金刀王」,文武雙全,勇貫三軍。劉知遠早年投到李嗣源的手下當兵,由於作戰勇敢,被升為偏將,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在李嗣源和後梁軍隊激戰於黃河岸邊的德勝(今河南濮陽)的時候,石敬瑭的馬甲突然斷裂,幾乎就要被後梁軍隊趕上了,這時,劉知遠將自己的馬換給了石敬瑭,自己則騎上石敬瑭的馬,掩護石敬瑭後撤。事後,石敬瑭非常感激他捨命相救,於是在李嗣源繼位稱帝並任命他擔任河東節度使後,石敬瑭就將劉知遠要到自己手下任職,做了他的親信大將。

6、王彥童:鐵槍將王彥章的弟弟,與其兄一樣異常勇猛。在與晉王李克用的會戰中接連殺死李家六名太保,但卻在單槍匹馬追擊李克用時,被李克用的軍師周德威用計,使人裝扮李存孝,扯出飛虎將軍旗。王彥童以為李存孝復生,驚懼氣恨交並,竟然吐血身亡。

7、高行周:「白馬銀槍」高思繼之子,繼承了祖上的高家槍,英勇無敵。高行周出道後為替父報仇,大戰王彥章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其子高懷德、高懷亮,亦是子承父志,作戰勇猛,為北宋開國功臣。

8、龐師古:後梁王朱溫的護衛將軍,曹州南華人,使一對流星錘,勇猛過人。朱溫被劉知遠殺敗圍困後,龐師古單人獨騎殺入重圍,救出朱溫。

9、周德威:字鎮遠,小名陽五,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周德威最初跟隨李克用,驍勇而擅騎射,並且兼為軍師之職。他不但勇猛過人,而且智謀和膽略也非常出眾。因為長期在邊塞地區,所以軍事經驗非常豐富,他僅憑觀看煙塵便可以判斷出敵人的數量。周德威長得人高馬大,麵皮黝黑,平時表情就很嚴肅,即使在笑的時候也不改變。在殺敵的陣前更是凜凜然充滿肅殺之色。出眾的膽識和智謀使周德威在五代成為一員猛將、一員名將。

10、葛從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祖父葛阮,父親葛遇賢,曾被授兵部尚書之職。葛從周少年時就很豁達,而且極有智謀,最初參加了黃巢的起義軍,在軍中逐漸升至軍校。朱溫在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大敗黃巢軍隊後,葛從周便和霍存、張歸霸等人一同投降了朱溫,此後就一直為朱溫的霸業四處征討,成為朱溫的一員勇將、一員常勝的大將。葛從周是個百分之百的武將,從來不參與政治斗爭,只知如何完成作戰任務,建功立業。所以他深受朱溫的器重

11、石敬瑭:唐朝沙陀部人,父親名叫臬捩(音聶列)基,據說是漢景帝時丞相石奮的後代。曾在李嗣源手下擔任河東節度使,跟隨李嗣源轉戰各地,成為李存勖的一員驍將。在和劉尋對陣交戰時,劉尋襲擊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李存勖,軍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領十幾名親軍馳入敵陣,東擋西殺,左沖右突,遏止住了敵人的攻勢,掩護李存勖後撤。事後李存勖對他也大加贊賞,石敬瑭由此而名聲遠揚。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還多次救過他的岳父李嗣源。在晉軍和後梁軍隊激烈爭奪黃河沿岸時,晉軍先攻下了楊柳鎮(今山東東阿東北),李嗣源卻中了梁軍的埋伏,危急時刻又是他這個愛婿率軍拚死掩護他撤退,才得以領兵突出重圍。不久後,梁晉又大戰於胡柳陂,由於李存勖的冒險出戰,使軍師周德威不幸戰死,石敬瑭又率領他的左射軍和李嗣源一起重整軍隊,將後梁軍隊殺得損失殆盡。

12、朱溫:最初曾參加黃巢起義軍,後來降唐,被唐僖宗賜名全忠。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自稱後梁王。唐朝曾派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征討朱溫,朱李二人的軍隊交戰無數,最後,後梁就是滅在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之手,父仇子報,朱溫的兒子敗在了李克用的兒子手下。

13、郭威:為後周王,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擅使一口青銅大刀。由於他脖子上刺了一隻飛雀,所以人們又叫他郭雀兒。十八歲的時候到潞州投奔節度使李繼韜。郭威人長得身材魁梧,文武雙全。在契丹滅後晉的時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勸說劉知遠稱帝,因而成為後漢的開國功臣。國家初創,郭威在各方面都為劉知遠出謀劃策,使後漢政權很快穩定下來,作為重臣郭威在劉知遠臨終時被任命為託孤大臣,隱帝繼位後,讓郭威任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

14、史弘肇:字化元,鄭州榮澤(今河南鄭州西北)人。史弘肇參加了後梁的軍隊,由於他基礎較好,武藝超群,被選入了禁軍。後來又在石敬瑭的手下做了貼身的侍衛。此後,史弘肇為劉知遠的帝業立下了不少功勞,在劉知遠剛剛稱帝時,代州(今山西代縣)的王暉反叛,投降了契丹,史弘肇奉命征討,一鼓作氣拿下代州,不久被授任許州節度使,還當上了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這樣的親軍要職。史弘肇雖然自己少言寡語,但治軍相當嚴厲,凡是他手下的將士,不管是誰,只要違犯軍紀,絕不寬恕姑息。他的手下有一個指揮使,由於不肯聽從史弘肇的調遣,被史弘肇當場亂棍打死,將士們見狀都嚇得腿直發抖,有了嚴明的軍紀,史弘肇領兵一直順利地打到了洛陽和開封。在進兵洛陽的時候,他的軍隊做到了秋毫無犯,因為他的軍隊紀律最嚴明,所以戰鬥力在後漢軍中也是最強的。有了史弘肇的這支勇猛善戰的部隊,劉知遠非常順利地佔領了中原大部地區,最後佔領了後晉的首都開封。

15、孟絕海:乃是黃巢軍中,一等一的猛將,天生神力,擅使一對熟銅錘。在與李存孝的交戰中,被生擒活捉。

16、李嗣源:為後唐明宗,是唐朝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成為李克用的養子後改名為李嗣源。父親李霓原是李國昌的部下。在父親死後,僅僅十三歲還是個少年的李嗣源就因為勇武超群而被李國昌收到自己帳下,做了他的侍衛。每次圍獵時,李嗣源仰射飛鳥,拉弦必中。不久,李克用便將他要到身邊,更加器重,而且收他為養子。李克用的眼光確實不錯,在上源驛事件中,李克用被朱溫派兵圍攻,險些喪命,就是他的這個養子李嗣源,一個剛剛十七歲的小青年,竟在亂軍之中拚死保護著李克用躲開雨一般的飛箭翻越高牆,逃出虎口,而且自己毫發無損,其他許多勇將卻戰死很多。等李克用鎮守河東時,李嗣源率領李克用的騎兵衛隊隨同征戰,屢立戰功。當時的李存信是蕃漢大將,但他每次出兵作戰總是戰績不佳,李克用便讓李嗣源做了他的副將,一同出征,有了李嗣源的幫助,李存信每次都能大勝而歸。

17、李罕之:晉王李克用手下官拜河陽節度使,擅使一條鑌鐵棒。曾與符存審二人雙戰李存孝,被李存孝將鑌鐵棒彎成一個圈狀。李存孝愛惜他的勇力,將其二人收服於帳下。

18、符存審:擅使一條鑌鐵戟,由李存孝收到帳下,也是一位富有機略的名將,在當時的兵荒馬亂之中,從庄宗破梁軍,趕走遼兵,大敗劉酃,前後大小一百餘戰,未償敗績。

19、景延廣:字航川,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人,為殘唐五代時期的神射手。父親景建,精於箭術,常對兒子說:「如果射箭不能射進鐵中,那就不如不射。」所以父親對景延廣從小就要求很嚴,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景延廣的箭術也很出眾,而且臂力過人,用的都是硬弓。後來,景延廣和當時其他人一樣也投入軍隊中謀求前途。他開始進的是後梁的軍隊,在駐守陝州的朱友誨的部隊里任職,但後來朱友誨因為謀反引禍上身,景延廣為了躲避災難,就趕忙逃走了。開始在華州將領尹皓手下做屬將,不久又到了大將王彥章的部隊里,在後梁和後唐黃河岸邊的激戰中後梁軍隊大敗,景延廣身上也幾處負傷,最後逃回了後梁首都汴州。

20、鄧天王:曾與李存孝交鋒二次,第一次李存孝念其孝敬父母,將其釋放,說定數年後學好萬人敵的槍法後再與李存孝交戰。結果鄧天王投到朱溫帳下,與李存孝再次交鋒,仍然被存孝溫酒活擒,最後被晉王下令斬首

『捌』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txt全集下載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 3jz5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據現所存的幾種刻本,不論是署李卓吾評,還是署湯顯祖評,其「編輯」者卻都署羅貫中。關於羅貫中,現在大名鼎鼎,即便一般讀者也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跡,留下的歷史材料卻太少,眾說紛紜。一般認為,羅貫中名本,以字行,杭州人,祖籍太原,元末明初人。

『玖』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殘唐五代演義為什麼差那麼多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據現所存的幾種刻本,不論是署李卓吾評,還是署湯顯祖評,其「編輯」者卻都署羅貫中,但據現存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在結構和藝術上有明顯的文野精粗之分,近代不少研究者即認為二書不可能出於同一作者之手,並認為後者剽襲前者。而近幾十年的文學史、小說史卻大多把《殘唐五代史演義傳》歸在羅貫中名下。古人的事不好說~
求採納~

『拾』 誰有 殘唐五代史演義書籍電子書百度雲資源

殘唐五代史演義

鏈接:

提取碼:YCEJ

熱點內容
關於都市校園相術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9 11:29:47 瀏覽:906
好看的現代les小說2016 發布:2025-09-19 11:28:55 瀏覽:889
已完本玄幻小說排行榜貼吧 發布:2025-09-19 11:05:27 瀏覽:758
衛慧小說門閱讀 發布:2025-09-19 10:24:36 瀏覽:955
言情小說丑夫 發布:2025-09-19 10:10:53 瀏覽:156
言情小說小故事 發布:2025-09-19 09:54:08 瀏覽:63
重生野性時代小說閱讀全文 發布:2025-09-19 09:54:07 瀏覽:83
一個小說女主剃光頭校園 發布:2025-09-19 09:23:11 瀏覽:970
萌寶兒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9 09:22:29 瀏覽:461
穿越超神學院奴役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9 08:42:53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