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520聽書網巴金三部曲

520聽書網巴金三部曲

發布時間: 2022-01-18 12:32:54

『壹』 巴金愛情三部曲分別是什麼

霧》

內容梗概:周如水從日本留學歸來,他認為建設鄉村比城市重要。周如水在旅館巧遇從前仰慕過的女子張若蘭,一個美麗溫柔的「小資產階級女性」。雙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卻沒有勇氣表白。他的兩個朋友來看望他,一個是叛離了溫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種苦行式的生活為事業獻身的陳真,另一個是有著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吳仁民,兩人都鼓勵他從狹窄的愛情中掙脫出來。

周如水在家鄉有個沒有愛情的丑妻,是他十七歲時父母為他娶的,為此他拒絕了幾次可能的幸福。陳真告訴張若蘭真相,鼓勵她主動向周表白並幫助他擺脫家庭束縛。周如水此時接到父親來信,說其母病想見他,並要求他回去當官,軟弱的周如水拒絕了張若蘭的愛情,但也沒有勇氣回家。

一年後,周如水又回到這個旅館,此時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於兩年前病死,但張若蘭早已離去,只剩下他在海邊獨自悔恨。

《雨》

內容梗概:兩年後的上海,吳仁民的妻子已經病死,陳真被汽車撞死。

此時張若蘭已經嫁給一個大學教授,周如水又愛上了另一個被稱為小資產階級女性的李佩珠。吳仁民對周冷嘲熱諷,但自己很快也墜入情網。戀上他從前幫助過的女學生熊智君。但吳仁民很快發現熊智君的好友就是自己從前的戀人玉雯,她因為愛慕榮華富貴而拋棄過他,現在又因為孤獨想與他重續舊好,吳仁民痛苦地拒絕了她。

李佩珠決心做一個革命女性,拒絕愛情,周如水在絕望中投水自殺。吳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殺的消息,熊智君為了保護他抱病嫁給了玉雯的丈夫———一個軍閥,並留信鼓勵他追求事業。吳仁民在悲憤中終於振作了起來。

《電》

內容梗概:三年後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們在這里組成一個革命團體。吳仁民也來到這里,此時他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革命者,他與李佩珠之間產生了愛情。但很快,革命事業遭到沉重打擊,不斷有成員被捕被殺,他們中的一員敏無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憤,走上了暗殺的道路,但暗殺沒有成功,他自己卻遇難。

佩珠父親在上海突然失蹤,她委託吳仁民回上海尋找,自己留下來繼續朋友未完成的事業。

『貳』 巴金 激流三部曲 有聲小說下載

巴金的有聲小說

在以下的網站有收錄
三百ABC有聲小說網
http://www.300abc.com
就愛聽小說
http://www.92txs.com
這里的小說非常全,是MP3格式的。

『叄』 巴金有幾個「三部曲」﹖

有三個,分別是愛情三部曲、抗戰三部曲、激流三部曲。

1、《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愛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是巴金創作的長篇小說系列之一,主要包括《霧》《雨》《電》。

2、《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3、《火》全書分三冊,又被稱為《抗戰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

(3)520聽書網巴金三部曲擴展閱讀

巴金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

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肆』 巴金一共有幾個三部曲分別是什麼

1、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2、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抗戰三部曲,又名《火》。

『伍』 巴金的作品有哪幾個三部曲

巴金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抗戰三部曲》。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巴金一生的作品非常多,詩歌長壽老人,小說和散文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除了他的文學作品之外,巴金和愛情和友情都是很出名的故事。

『陸』 求 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中(春,秋)的有聲讀物。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里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里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說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般,人總愛把《家》《春》《秋》中的高家,來對照四川成都北門政通順街的李公館,即巴金的老家。這原是很自然的。因為作者既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激流》中的高家正是當年李公館的投影。但這並不能就此可以把《激流》中的每個角色,去對照李公館里的每個人物。像人們不應把《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去對照生活中的曹雪芹一樣;誰如果把《家》中的覺慧,去當作少年巴金來看待,那他就永遠不會認識作為一個中國作家的巴金的少年時代生活形象的豐富性、真實性和復雜性。

大家知道,巴金自己說過他在少年時代有三個「先生」。這就是他的母親,轎夫老周,和與他一起辦《半月》雜志的青年夥伴吳先憂。
1923年4月離家前和繼母及四位兄弟合影。巴金(右一)

1904年11月25日,即農歷甲辰年10月19日,暖暖的陽光照在李公館右上房的窗前,時間已經過午了,房間里響起一陣嬰兒的啼哭聲,一個男孩出生了,面孔清秀,五官端正,滾圓的臉,寬闊的頭額,這就是巴金。他從混沌中來到人間,睜開明亮的眼睛,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第一個景象,那便是他那溫柔和善良的母親的形象:她那胖胖圓圓的臉,永遠微笑著的慈祥的面容,和她用刨花水梳得光滑的頭發。她把他緊緊摟在懷里。雖然是冬天,人間的母親的愛,卻是這樣溫暖。出人意料,這一天,也正是巴金母親陳淑芬自己的生日。

母親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省一個小城裡,她從小跟著她弟弟在私塾里伴讀,背熟了不少首唐詩宋詞,也許正是秀麗的山河與純真的詩詞藝術,陶冶了她的性情,她待人謙和,同情下人,經常教育子女不要搭主人架子,要愛護人,要憐惜婢僕,不要隨便責罵身邊的人。她認為「主人是人,丫頭傭人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她勸導巴金的父親坐堂也不要對犯人隨便使用體罰。她給孩子們各人准備一本小簿子,每天用娟秀的筆跡,為他們從《白香詞譜》里抄上一首詞,然後向他們進行講解,要他們把它背誦出來,引導這些幼小的心靈,接觸文學與音樂,走向藝術的殿堂。

巴金的母親還有一個與她婆家的人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李家有人生病,總是燒香拜佛,請神求道,急了才請中醫上門,搭脈開方;她卻相信西醫,還結交四聖祠醫院的幾個英國女醫師,請她們為女兒(巴金的二姐)看病。有時還帶著巴金去醫院玩,使巴金有機會在幼年時代就直接接觸外國朋友,看到她們送給他母親的《新舊約全書》,它的封面裝幀,迥異於中國的線裝書,使他感到驚奇,並引起濃厚的興趣。這與他的祖父、父親既害怕外國人,又輕視外國人,是完全處在兩種心態中。這也為巴金在家中自學外語,後來又急於進外國語學校讀書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巴金的第二個「先生」轎夫老周,他豐富的流浪閱歷,使閉鎖在深室大院中的巴金大開眼界。巴金經常在老周黝暗的住處馬房聽他講各地風物,世道盛衰,並訴述人間不平。「做人要公道,要忠實,不能騙人,不要佔人便宜」。老周通過他的經歷,所持的人生態度,也影響了巴金以後的為人。

和巴金一起辦刊物的吳先憂,被青年巴金當作第三個「先生」。他熱心為公,經常犧牲自己利益,成就別人。他律己嚴,堅持信奉不飲酒,不吸煙,不食肉,不坐車轎,不用僕役,為了辦刊物,維持經費,他實行「勞動神聖」,停學去做裁縫,有時工資還不曾領到,而刊物交付印刷費的日子卻到了,他就脫掉自己的衣服去當鋪換錢救急。吳先憂這種言行一致的獻身精神,給巴金的印象極深,直到幾十年以後,他還說:「朋友吳教給我『自己犧牲』,他還教給我勇氣,我雖然到現在也還不能夠做到他那樣子;但我的行為卻始終是受著這個影響的支配的。」

青年巴金受這三個「先生」的思想影響,是不言可喻的。但是不是就這么三個人呢?我看也不全是這樣。巴金雖然並沒有把他父親稱作「先生」,但父親對他的影響還是有的。特別是他十歲死了母親後,父親對他比從前關心,經常帶他去看戲,使他從少年時代就有機會接觸川劇。巴金的父親雖然按著祖父的安排,一直向官宦路上爬行,但他的官運並不亨通,雖然他待人和氣,不搭架子,但他性情爽直,不善鑒貌辨色,奉承拍馬,討不了上級的歡心,最後好不容易做了三年偏僻山區的縣官,就回成都老家不幹。不久就在一場流行的瘟疫中去世。在他死前的幾年中,把精力都花在一個叫可園的戲園事務上,凡是邀請戲班子,安排演員生活以及決定演出的劇目,他都親自出主意作安排。甚至家裡孩子們興起演話劇,他有時也看得津津有味,還為他們編了一個題目叫《知事現形記》的劇本,用來嘲笑地方封建官僚,讓他們演出,自己看得哈哈大笑。當時父親在官場失意,曾寄希望幹革命,一聽到「遜清退位」,民國成立,在家裡攤開一塊洋布,親自取剪刀,拿針線,縫制新的國旗,把它掛到公館大門口去,但是不久事實證明清帝統治與民國成立,不過是換湯不換葯,所以他編《知事現形記》,讓孩子們演出,實際是反映了他當時對官場的反感。父親這種情緒不能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巴金對現實的看法。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從那本書里,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里有許多可怕的人物,但都是她的榜樣: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里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有個女子,明知父親在河裡淹死,她自己不會游泳,仍投水去找她父親屍體。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郁。母親在時,還給她請西醫看病吃西葯,現在母親死了,她家就與四聖祠醫院的幾個英國女醫師斷絕來往,因為祖父與父親不相信西醫,而那時中醫對肺結核毫無辦法。二姐不斷咳嗽,氣息奄奄,公館大廳里卻仍在演了三天大戲,為的是慶祝祖父生日。巴金看到二姐孤單可憐,讓父親把她扶到大廳看戲,她坐在一把藤椅上,失神的眼光停在戲台上,也不知道她看到了什麼。只聽見她在昏暗中輕輕喊了一聲「我要進去」,就讓女傭把她扶了進去,從此就再也看不到她出來,三天後,她那16歲的生命就結束了。

二姐死後不久,正碰到川軍與滇軍的軍閥混戰。成都街頭到處都是戰壕,槍聲日夜不斷。巷戰的子彈還從李公館的牆頭穿過。戰禍經年,疫病流行,巴金二叔家的二哥和五弟死在這場瘟災中,接著是巴金的十妹和他父親的去世。父親臨死,把巴金的大哥叫到床邊,對他說:「你媽臨終時,把你們兄弟姐妹全部託付給我,現在十妹死了,我怎麼對得起你母親?我自己的病看來也不會好了,現在我把繼母和弟妹交給你,你要好好看顧他們。」他還把這些話寫成遺囑,當著巴金兄弟的面交給大哥。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因為父親徵得祖父同意,在如潮而來的三姑六婆所媒介的婚姻對象中,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寸腸欲斷,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父親死後,大哥作為長房長孫,成為整個大家庭中的眾矢之的;幸有祖父撐腰,還在一個時期維持了幾房暫且相安無事的局面。後來祖父死了,長房長孫更成為出頭椽子,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說離開家裡越遠越好。

面臨著這樣的現實挑戰,巴金起初並不曾想到他自己要離家出走,而是感到憤怒與痛苦。因為大哥雖然理解巴金,但他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著衣被陪著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著孩子回家,巴金看著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同樣,在他的周圍並不曾發生過覺民逃婚、鳴鳳跳水、淑貞投井等事件。但是他從六姐被他父母攔阻,不讓接近三哥,不準參加長房巴金兄弟在「五四」以後所舉辦的讀新書小組;丫頭翠鳳被她的父親包攬婚姻;一個堂妹被逼纏腳;四姐被二叔逼嫁給一個胸無點墨的財主;三姐在臨嫁上轎時苦苦哀哭等景象,他接觸到的實際,要比覺慧看到過的悲劇,更為復雜多樣。而且這些都是鐵一樣的當時新一代人的現實生活。

巴金是覺慧嗎?誠然,從某種角度說來,覺慧似乎要比巴金經受的痛苦更直接,因為他所愛戀的對象鳴鳳投池塘自殺了,使他的心靈刻下永生難忘的創傷。但從更深一層的意義說來,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因此我說,巴金是覺慧,但又不是覺慧。

內容梗概: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相關評論:《家》也許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本,可是它的問世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小說在《時報》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左右,後來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段時間,《時報》又換了編輯。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說太長,報社不想繼續登下去。收到信後巴金將剩下的稿子全寄了過去,並聲明如果報紙願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費。用他的話說,「為讀者寫作」的他「總算盡了作家的責任」。這樣,《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柒』 巴金的作品三部曲

巴金的三部曲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一、《愛情三部曲》

1、《霧》

《霧》,巴金《愛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出版於1931年,出版社為新中國書局。講述了舊社會時期一個留學歸來學子在旅館的一段遭遇,反應了舊社會時期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相互抗爭,凸顯了當時的社會特性。

2、《雨》

《雨》,巴金《愛情三部曲》第二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33年,出版社為:良友圖書公司。主要講述了《霧》中主人公周如雲的朋友吳仁明的經歷,描寫了舊社會時期各種不同人的思想動態。

3、《電》

《電》是巴金《愛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35年。是既《雨》故事情節發展的延續。《電》寫了許多人,許多事。

作者說,小說中的人物全是主人公,都占同樣重要的地位,在這熱血青年的群像中,吳仁民是以一個受人尊敬的最年長的革命家形象出現的,成了一個新人。李佩珠被當做妃格念爾型的女性來描寫了。

二、《激流三部曲》

1、《家》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

2、《春》

《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現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罪惡、迂腐、醜陋和對青少年的迫害,並號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籠,大膽追求民主與自由。

3、《秋》

《秋》是中國作家巴金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激流三部曲之一,這部長篇巨制蜚聲海內外,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情三部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激流三部曲

『捌』 巴金、茅盾、郭沫若著名的三部曲x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茅盾的《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煉獄》和《十字架》。

一、《激流三部曲》

1、《家》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33年5月,首次於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家》中描寫了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其中高覺慧與婢女鳴鳳構成了第一個悲劇事件;高覺新與錢梅芬及瑞珏構成了另兩個悲劇事件。

她們的不幸都與高老太爺直接間接地相聯系著。作品在描寫青年一代愛情悲劇的同時,揭示了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過程:高覺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創辦雜志,對家中在道德禮法掩蓋下的種種腐敗現象十分厭惡。

他的祖父高老太爺是家中的專制魔王,一手包辦兒孫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鳴鳳、瑞珏、覺新等人的悲劇,覺慧不滿大哥覺新的「作揖主義」,積極支持二哥覺民抗婚。最後,當這個封建大家庭的象徵高老太爺死去時,覺慧毅然離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2、《春》

主要情節是,高克明要把女兒淑英嫁給輕浮浪盪的陳公子,周伯濤要把女兒蕙嫁給品行惡劣的鄭某。

盡管她們都對自己的婚事不滿,但生性懦弱的蕙逆來順受,對她充滿同情愛慕的覺新又不敢幫她擺脫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後含恨死去。

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輕人,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幫助下,淑英終於逃到上海,重獲新生,迎來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絢麗的春天。

這部小說表現了不合理的、丑惡的婚姻制度對婦女的摧殘以及對封建專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訴和批判。

3、《秋》

作品《秋》的從封建家族後繼人的墮落上以及從封建觀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寫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後衰敗。

主要情節是:經過一系列事變之後,克明和覺新雖然還想維持高家的門面,但它已經到了千瘡百孔、無法挽救的地步。

克明的兒子不爭氣,克安、克定公開納妾宿娼,克定的女兒淑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殺。克明死後,克安、克定鬧著分家,最後將高公館賣掉,各家搬出另覓住處,高家徹底崩潰。

《秋》是解剖封建社會教育弊病的一本書。巴金在揭示這種愚昧、專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戕害靈魂的同時,又深入地提示了這種反動教育在怎樣地一步步地傷害那個時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對萬惡的封建制度殺害下一代的血淚控訴。

二、《農村三部曲》

1、《春蠶》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寫的是清明節後所發生的事情——老通寶在這一個月時間里,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斗。

同時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大豐收,可是賣繭所得卻還「不夠償還買青葉所借的債」,結果氣得生了病。

2、《秋收》

《秋收》,發表於1933年4月、5月的《申報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寫到 六月底,「春蠶時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寶的頭腦里蓬勃發長」;他設法賒來豆餅施肥,全家沒日沒夜地車水灌溉。

又經歷了許多緊張和奮斗,到秋天,終於見到稻下垂,又獲得了一個好收成,可是結果米價飛跌,又白辛苦了一陣子,又背了一身債。

3、《殘冬》

《殘冬》,發表於1933年《文學(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寫的是老通寶的兒子多多頭,他早知道父輩們想靠苦幹來改善處境只不過是幻想,在那個社會里「規規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他和六寶的哥哥陸福慶等人,在一個夜晚,摸進反動武裝保衛團「三甲聯合隊」的駐地,繳了他們的槍,走上了武裝革命斗爭的道路。

三、《漂流三部曲》

1、《歧路》

《歧路》短篇小說,寫愛牟在日本留學,學的是醫學,後來他感到醫學無助於徹底改變黑暗的社會現狀,回國後棄醫從文,在上海與友人創辦文學雜志。

但微薄的收入連妻兒也無法養活,他只好將他們暫時送回日本。臨別時,愛牟與妻子難舍難分,送別歸來,愛牟心中無限惆悵。他想振作起來,按妻子的期待開始寫長篇小說《潔光》,但別離後的凄寂心境卻使他無法寫下去。

2、《煉獄》

《煉獄》短篇小說,寫正當愛牟強忍著思念之苦的折磨,過著孤寂難熬的生活,意欲離開上海的時候,一天收到在無錫的好友嘉華和瘦蒼的來信,邀請他與友人芳塢、尼特同游太湖。

第二天晚上他借酒澆愁,酩酊大醉,以致第三天早上沒能趕上去無錫的早點火車。到無錫後,在去太湖的路上,愛牟觸目傷懷,想起被迫返回日本的妻兒,痛苦萬分,游湖之後,竟然夜不能眠。第二天他無心和朋友再去蘇州游覽,獨自一人返回上海。

3、《十字架》

《十字架》短篇小說,描述愛牟收到返日後妻子來信所寫情景。妻子在來信中敘說了她帶兒女返日後生活的艱難和「深不可測的孤獨悲哀」。

愛牟讀後,深感切膚之痛,他在內心呼喊:「我們真正是牛馬……我們是什麼都被人剝奪了,什麼都失掉了,我們還有什麼生存的必要呢!」

愛牟正欲給妻子回信時,他的家鄉四川C城紅十字會來人准備接他回C城擔任醫生,月薪400元,並捎來了用於旅費的1000兩銀子的匯票。

11年前,愛牟是為逃避包辦婚姻而離開家鄉的,如果現在回去定會引起沖突,給原配妻子和父母帶來不幸,想到此,愛牟堅決辭退了銀錢和聘書。

《十字架》控訴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表現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艱辛、正直和善良的品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激流三部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村三部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漂流三部曲

『玖』 巴金創作的長篇小說三部曲最著名的是

C,激流三部曲!
在巴金眾多的小說中,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制

熱點內容
小說愛情校園800字作文 發布:2025-09-19 13:14:45 瀏覽:798
現代風水異術小說 發布:2025-09-19 12:50:11 瀏覽:1
飛盧小說名字 發布:2025-09-19 12:48:53 瀏覽:29
古代女強小說言情 發布:2025-09-19 12:45:32 瀏覽:113
小說閱讀網有哪些知名作者 發布:2025-09-19 12:34:22 瀏覽:818
重生玩魔獸聖騎士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9 12:29:08 瀏覽:430
主角背景逆天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9-19 12:26:57 瀏覽:979
白夜追凶小說免費觀看 發布:2025-09-19 12:26:00 瀏覽:714
雨果獎長篇科幻小說 發布:2025-09-19 12:12:18 瀏覽:305
他尤其喜歡科幻小說 發布:2025-09-19 12:12:18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