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征蘇秦小說免費閱讀
A. 名人小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小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有很多,如.:
1、匡衡鑿壁偷光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他為此很苦惱。後來,他發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只隔著一堵牆,於是,他便在牆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里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夜蹲在牆腳,借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過了不久,又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早已被讀得滾瓜爛熟,卻一直沒有錢買新的,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釘子,他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地有個叫「文不識」的富豪,家裡藏書很多。匡衡便請人介紹,去文家當長工。到了文家,他幹活既賣力又不要一文工錢。「文不識」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道:「你為什麼自願做工,而不要工錢呢?」
「我給您做工,不為別的,只希望您把書借給我,讓我好好閱讀。」「文不識」答應了他的請求。匡衡一得到豐富的圖書,就像幾天沒有吃飯的人得到美食佳餚一樣,貪婪地、津津有味地讀啊讀啊,讀完一冊又讀另一冊。
這樣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2、王亞南苦讀成才
王亞南睡三腳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3、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4、「刺股懸梁」
戰國時的蘇秦,小時候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小時候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樑上,只要一打瞌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B. 主角叫韓征的小說是什麼
作者:剡煌所寫的《小說主角叫韓征》,內容簡介:他,不僅是西北戰神,也是戰神之父!征戰邊陲,浴血沙場,三軍總教官韓征,帶著至高榮譽和權勢回歸,只為彌補四年前的遺憾!
精彩片段:「各位旅客,還有10分鍾,飛機前方到達中州機場,地面溫度22攝氏度,請您系好您的安全帶,不要隨意走動,等飛機安全降落。」客機即將到達目的地,兩架護航的戰斗機掉頭離去,一眾乘客滿懷驚奇。
「戰斗機都是給大人物的專機護航,咱們這趟航班上有什麼大人物?」「好像葉菲菲在頭等艙。」「不可能吧,娛樂圈明星有這種待遇?」
「大人物怎麼可能跟我們擠經濟艙,但頭等艙只有葉菲菲和她的經濟團隊。」 聽著耳邊興奮的討論,韓征目送戰機離去,眼中滿是無奈。 正因不想驚動太多人才悄然離去,沒想到這群臭小子搞出這么大動靜。 四年前他加入西北某秘密部隊,立下赫赫戰功獲得「西北戰神」最高榮譽。
C. 蘇秦用什麼克服自己的慾望
勤學小故事集錦
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的勤學是分不開的。《史記 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易》本是孔子長期用於教授學生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教科書,是儒家的五經之一,應該說他已經非常熟悉,但他到晚年仍然非常喜歡閱讀。由於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易》竹簡的皮繩斷了好幾次,其刻苦精神可見一斑。
又據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的《論衡 別通》記載:「孔子病,商瞿卜其日中。孔子曰:『取書來,比至日中何事?』」這是說孔子患了重病,他的弟子商瞿占卜到的結果是,孔子將於中午去世。在即將離開人世時,孔子竟說:「拿書來讀,在到中午死亡之前不讀書又干什麼事呢?」所以王充極為感慨地說: 「聖人之好學也,且死不休,念在經書,不以臨死之敵,棄忘道義,其為百世之聖師法祖德,蓋不虛矣!」他認為象孔子這樣聖人的好學精神,真是令人極為敬仰,因為他到了臨死之前,也念念不忘讀書,且。這些事實足見孔子早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終身好學的光輝榜樣。
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蘇秦,年輕時候,欲說秦王實行連橫政策,十次上書都未被採納。這時他的衣服已經穿破,盤纏也已用光,形容枯槁,面色黎黑,只得打著裹腳,穿著草鞋,背著書籍,挑著行李,懷著慚愧的心情離開秦國。回到家,妻子不下織機迎接,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不同他答話。但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責備家人而是歸罪於秦王不接受他的策略。於是當天晚上就打開數十個書籍中的大量書籍,從中找到輔佐周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姜太公所著的兵書《陰符經》,立即伏案閱讀,並選擇其中有用的部分不斷熟悉,反復揣摩。讀至深夜疲勞欲睡時,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精神,致使鮮血沿大腿流到腳後跟。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仔細研究,終於掌握了書中的精髓,確立了制秦的策略。然後他再次周遊列國,說服趙、魏、齊等六國合縱抗秦。他自己也同時佩六國相印,成為約縱之長。又據《漢書》說:「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蘇秦發憤錐刺骨,孫敬志學頭懸梁,兩個故事被後世傳為佳話,『懸梁刺股』這個成語也就成了勤學苦讀的同義詞。
「鑿壁借光」這一成語也出自古代一個令人敬佩的勤學故事。《西京雜記》說:「匡橫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這說的是西漢經學家匡衡在少年時候勤奮好學,但因家中貧困,無錢買蠟燭,見鄰居家有燭光,就在自家牆壁上鑿了一個洞,借光苦讀。書中還記述說: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到青年時候,匡衡志願到有許多書籍的富裕人家去做傭人,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他原因。他說:「只要能遍讀你家的藏書就行了。」主人被他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就資助他讀書。後來匡衡終於成為一個大學問家,還在漢元帝任過丞相。
成語「囊螢映雪」出自另外兩個古人勤學攻讀的故事。《晉書》說:「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熒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及長,風姿美劭,機悟敏速,甚有鄉曲之譽。」後又「以寒素博學知名於世」。正因為車胤年輕時家庭貧困,不能經常買油點燈,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經常捉幾十隻螢火蟲裝在細密的網兜里,當作讀書的燈光,所以,不但長大後以「機悟敏速」而享譽一方,並且在當時以出身貧寒而博學多才知名於世。又據《尚有錄》記載:「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映雪讀書。」這兩個晉代人,雖然都家貧無油點燈,但一個夏月囊熒,一個冬月映雪,刻苦攻讀,所以最後都成為當時的著名學者。
明代初年,曾為太子講經,並主持修撰《元史》的著名經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宋濂,他少年時期,家貧無藏書,又無錢購書,完全靠借書和抄書來學習。為了「遍觀群書」即使數九寒天,硯台結冰,手指不能屈伸,也絕不懈怠,計算好日子,抄錄完畢,立即迅速歸還。後來他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到很遠的設在深山巨谷的學校讀書,手足凍裂,甚至僵硬得不能動彈。在學校讀書時,不但吃的是粗茶淡飯,並且每天只能吃兩餐。他雖然穿的是舊棉袍、破衣服,但不羨慕那些蓋錦綉被子,戴華貴帽子,左佩刀劍,右掛香囊,一副養尊處優樣子的同室學友。他並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就感到低人一等,而是以讀書為最大的快樂。因為他勤奮好學,所以老師樂意悉心教導他,終於成為大學問家。
和宋濂同時代的王冕,出身農家,七八歲時,他就曾利用放牛的機會經常偷偷跑到學舍聽課,後來晚上跑到寺廟,「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
毛澤東同志十三歲那一年,走出了私塾,整天在田地里工作,夜晚則幫助父親記帳。這樣當然很忙,也很疲勞。但他還是繼續讀書——在夜晚記帳後,讀所有可能找到的書。他父親不高興:一來兒子讀的不是經文,再則要節省燈油啊。毛澤東同志就用藍布被子蓋住窗戶,使父親看不見燈光。在這間非常簡陋的屋子裡,在豆子大的桐油或菜油燈下,他讀了他能找到的許多書。他主要是靠自己奮發求學,以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望。凡古今中外的一切名著——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稗官小說、近人文集等以及外國人著作的翻譯、哲學、文學……他無不瀏覽。他還曾故意蹲在人們來往嘈雜的城門口看書,以鍛煉在鬧中求靜的本領。因未曾到國外留學,年輕時又只在湖南一師就讀,所以沒有系統地學過外語。據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記載,新中國建立後,為了更好地領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加強對外交流,他「年過花甲學英語」:「1954年,林克同志來到毛澤東身邊工作。林克英語較好,毛澤東雖以年過花甲,工作又是那麼繁忙,但他還是身體力行,擠出時間來同林克一起學習英語。……為了學好英語,他身邊經常放著兩部字典:一部《英漢字典》,一部《漢英字典》,以備經常查閱。每次到外地視察工作,也都帶著字典。毛澤東學英語,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利用了起來。他經常在剛剛起床後,或在入睡前,或飯前飯後,或爬山、散步中間休息時,以及游泳之後曬太陽時來學英語。在外出巡視工作期間,無論在火車上、輪船上、飛機上,隨時都擠時間學習英語。1957年11月,毛澤東去蘇聯參加莫斯科會議,也沒有中斷過英語學習。他當時住在克里姆林宮里,睡覺前要讓林克同他學習一會兒英語。」僅舉毛澤東早年和晚年兩個實例就可以說明他之所以成為偉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勵志學習,學而不厭。
毛澤東同志的老師徐特立也是一位刻苦學習,學而不厭的典範。他於1919年在法國木蘭撰寫的《留法老學生之自述》中說:「我十九歲就教蒙童館,到如今教了二十四年書。目中間總是替學生做事,自己讀書要到晚上八九點種以後,每日只讀三點種書。平日走路,晚上睡醒了天沒有明的時候就讀書。口袋裡常帶一本表解,我的代數、幾何、三角都是走路時看錶解學的。心理學、論理學都是選出中間的術語,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中讀熟的。」當年到法國勤工儉學時,他已教過二十多年的小學、中學和高等師范,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有人勸他:「你這么大的年紀了,還學得什麼,何必要做扶拐棍的學生呢?」他回答:「一般人都說年老者不能求學。年老的人多半在社會上有些權柄,倘若全不求學,社會上就受害不小。……我今年四十三歲,不覺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歲來了。到了六十歲,還同四十三歲時一樣無學問,這一十七年,豈不冤枉過了日子?這一十七年做的事情,豈不全無進步?到了六十歲來悔,那就更遲了,何不就從今日學起呢?」他就是這樣克服一切困難,先學習法文,後到工廠學習技術,再到學校學習科學,同時開始接觸了馬克思主義。1924年回國後,先從事教育工作, 1927年在大革命失敗後的血雨腥風中參加了南昌起義,參加了中國共產黨,52歲時還到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58歲以紅軍中最年長者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所以他不但被他的學生,而且被廣大後學者稱為「我們的師表」。
D. 羋月傳蘇代和蘇秦是什麼關系 蘇代蘇秦是兄弟嗎 蘇代
羋月與黃歇,就現有歷史知識而言,存在生活年代的差距。這其實是劇作家在閱讀許多歷史資料之後已經考慮到的情形。現在的處理方式,應當主要是從劇中情節設計的藝術追求出發。討論相關劇情的合理性,也許應當考慮到兩個問題。
第一,歷史文獻也可能出現年代的差誤。
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大批西漢初年的帛書古佚書,其中包括戰國重要史料《戰國縱橫家書》。唐蘭先生研究這一重要出土文獻,在《司馬遷所沒有見過的珍貴史料——長沙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一文中指出了經過比照發現的司馬遷記述的年代錯誤。其中涉及歷史人物活動年代的先後差異。他寫道:逗關於蘇秦的年代,我在1941年曾推斷他在張儀之後,與齊秦稱帝同時。楊寬同志在1955年寫的《戰國史》,徐中舒同志在1964年的論文,都有類似的意見,現在發現了真正的《蘇秦書》,時代問題已經得到證實了。《史記•蘇秦傳》說蘇代是蘇秦之弟,事實上蘇代當是兄……蘇代游說諸侯較早,在前四世紀末期,已往來於楚魏燕齊各國,蘇秦的事跡要晚得多。帛書第二十二章《謂陳軫》說:『齊宋攻魏,楚圍翁是,秦敗屈丐。』這個游說之士自稱其名為秦,顯然是蘇秦。《史記》改成蘇代說田軫,是由於齊宋攻魏,在前312年,照司馬遷的錯誤年代,蘇秦早已死了,就不得不改為蘇代。其實,蘇代此時早就顯名於諸侯,決不會立在門前,聽到一些傳聞之辭,就來請謁陳軫的。而蘇秦年紀還輕,還沒有知名,所以尊稱陳軫為『公』。陳軫與張儀相惡,蘇秦的游說是迎合他的心意的。此時的張儀早已相秦、相魏、相楚,再過兩年就死了。《史記》說蘇秦掛六國相印後,才激怒貧困的張儀,使他入秦。一直到蘇秦死後,張儀才搞連橫。這顯然是戰國末年把范雎改名為張祿入秦為相的故事,誤傳為張儀而寫成小說家言,而司馬遷卻誤信為真了。戰國末年學縱橫之術的好事者曾擬作蘇秦合縱和張儀連橫十多篇,文筆頗酣暢可喜。這些偽作,充塞於《史記》和《戰國策》中,把真正的蘇秦事跡都攪混亂了。兩千年來,迷惑了無數讀者,盡管其中有很多可疑之處,也無法搞清楚。地唐蘭先生指出:逗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發現,為蘇秦的歷史提出了可靠的資料。地(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戰國縱橫家書》,129~130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蘇代和蘇秦生活年代錯亂的情形,戰國人物故事中可能還存在。
第二,藝術作品中歷史人物的年齡表現,有時會因主題的需要而失真。對這種情形,或許應當取某種寬容的態度。
E. 為什麼將蘇秦背劍講的這么復雜
為什麼將蘇秦背劍講的這么復雜?因為它的背後的意義是很深的
F. 戰國策的其它相關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事跡在《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有關蘇秦的詳細史料,可參見《史記》蘇秦列傳,《東周列國志》等。有關蘇秦及其他戰國縱橫家的文學形象,可參見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准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族弟),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准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共33卷,約12萬字。
因書所記載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顏;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大庭廣眾——以敞大眾。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戰國策·齊策一》
返璞歸真——顏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戰國策·齊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叄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戰國策·齊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子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戰國策·楚策一》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戰國策·齊策四》
不遺餘力《戰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戰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戰國策·秦策》
高枕無憂《戰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戰國策·楚策》
畫蛇添足《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戰國策·齊策一》
三人成虎《戰國策·魏策二》
龍陽泣魚《戰國策·魏策四》 ○秦興師臨周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
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甀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灕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秦攻宜陽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
「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東周與西周戰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為東周謂韓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國也,多名器重寶。案兵而勿出,可以德東周,西周之寶可盡矣。」
○東周與西周爭
東周與西周爭,西周欲和於楚、韓。齊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楚、韓寶,令之為己求地於東周也。不若謂楚、韓曰:『西周之欲入寶,持二端。今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寶不入楚、韓。』楚、韓欲得寶,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寶出,是我為楚、韓取寶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東周欲為稻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稻;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西周君曰:
「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昭獻在陽翟
昭獻在陽翟,周君將令相國往,相國將不欲。蘇厲為之謂周君曰:「楚王與魏王遇也,主君令陳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韓之遇也,主君令許公之楚,令向公之韓。今昭獻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國往;若其王在陽翟,主君將令誰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周恐假之而惡於韓,不假而惡於秦。史黶謂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敢絕塞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王曰:『韓強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無辭而令周弗受。是得地於韓,而聽於秦也。」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粻秦、韓。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為周謂楚王曰:「以王之強而怒周,周恐,必以國合於所與粟之國,則是勁王之敵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後得解,必厚事王矣。」
○周最謂石禮
周最謂石禮曰:「子何不以秦攻齊?臣請令齊相子,子以齊事秦,必無處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於子也。子東重於齊,西貴於秦,秦、齊合,則子常重矣。」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前相工師藉恐客之傷已也,因令人謂周君曰:「客者,辯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毀人。」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國人不說也。君有閔閔之心。
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已,譽在上。宋君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釋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春秋》記臣弒君者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故『眾庶成強,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
○溫人之周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或為周最謂金投
或為周最謂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而又知趙之難子齊人戰,恐齊韓之合,必先合於秦。秦、齊合,則公之國虛矣。公不若救齊,因佐秦而伐韓、魏,上黨、長子趙之有已公東收寶於秦,南取地於韓、魏,因以因徐為之東,則有合矣。」
○周最謂金投
周最謂金投曰:「公負令秦與強齊戰。戰勝,秦且收齊而封之,使無多割,而聽天下;之戰不勝,國大傷,不得不聽秦。秦盡韓、魏之上黨,太原西止秦之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齊、楚、三晉之命,復國且身危,是何計之道也。」
○石行秦謂大梁造
石行秦謂大梁造曰:「欲決霸王之名,不如備兩周辯知之士。」謂周君曰:「君不如令辯知之士為君爭於秦。」
○謂薛公
謂薛公曰:「周最於齊王也而逐之,聽祝弗、相呂禮者,欲取秦;秦、齊合,弗與禮重矣。有周齊,秦必輕君。君弗如急北兵趨趙以秦、魏,收周最以為後行,且反齊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齊無秦,天下果,弗必走,齊王誰與為其國?」
○齊聽祝弗
齊聽祝弗外周最。謂齊王曰:「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
秦得天下,則伐齊深矣;夫齊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趙攻,與之齊伐趙,其實同理,必不處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曰:「君不如令王聽最以地合於魏,趙故必怒,合於齊。是君以合齊與強楚。吏產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則合齊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將以觀秦之應趙、宋敗三國。三國不敗,將興趙、宋合於東方以孤秦,亦將觀韓、魏之於齊也;不固,則將與宋敗三國,則賣趙、宋於三國。公何不令人謂韓、魏之王曰:『欲秦、趙之相賣乎?何不合周最兼相,視之不可離,則秦、趙必相賣以合於王也。」
○為周最謂魏王
為周最謂魏王曰:「秦知趙之難與齊戰也,將恐齊、趙之合也,必陰勁之。趙不敢戰,恐秦不己收也,先合於齊。秦、趙爭齊,而王無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與收齊。而以兵之急,則伐齊無因事也。」
○謂周最曰魏王以國與先生
謂周最曰:「魏以國與先生,貴合於秦以伐齊。薛公故主,輕往其薛,不顧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獨修虛信,為茂行,明群臣,據故主,不與伐齊者產,以忿強秦,不可。公不如謂魏王、薛公曰:『請為王入齊,天下不能傷齊,而有變,臣請為救之;無變,王遂伐之。且臣為齊奴也,如累王之交於天下,不可。王為臣賜厚矣,臣入齊,則王亦無齊之累也。』」
○趙取周之祭地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於鄭朝。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復取之。」周君予之,鄭朝獻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為祟。」趙乃還之。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謂周君曰:「君之國小,盡君子重寶珠玉以事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張羅者,張於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於多鳥處,則又駭鳥矣。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然後能多得鳥矣。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周公太子死
周公太子死,有五庶子,皆愛之而無適立也。
司馬翦謂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為之請太子?」左成謂司馬翦曰:「周君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絕於周也。不如謂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今楚王資之以地。』」
公若欲為太子,因令人謂相國御展子廧夫空曰:「王類欲令若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於相國。」相國令之為太子。
○三國隘秦
三國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輕也,留其行。有人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遂見秦王曰:『請謂王聽東方之處。』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以取秦也。齊重,故有周而已取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
○昌他亡西周
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閑遺昌他。書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當入者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昭翦與東周惡
昭翦與東周惡,或謂照翦曰:「為公畫陰計。」照翦曰:「何也?」「西周甚憎東周,嘗欲東周與楚惡,西周必令賊賊公,因宣言東周也,以西周之與王也。」
照翦曰:「善。吾又恐東周之賊己,而以輕西周惡之於楚。」遽和東周。
○嚴氏為賊
嚴氏為賊,而陽豎與焉。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載以乘車駟馬而遣之。韓使人讓周,周君患之。客謂周君曰:「正語之曰:『寡人知嚴氏之為賊,而陽豎與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國不足,亦以容賊?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藉兵乞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進兵而攻周。為周最謂李兌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今秦攻周而得之,則眾必多傷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勝魏之勞,後有攻周之敗,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與魏講也,而全趙令其止,必不敢不聽,是君卻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復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講,則君重矣。若魏不講,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戰秦、魏也,重亦盡在趙。」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讓周,以其重秦客。
游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鍾,載以廣車,因隨入以兵,厹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伐蔡也,號言伐楚,其實襲蔡。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楚王乃悅。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
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飢,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圍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謂周最曰:「不如譽秦王之孝也,因以應為太後養地。秦王、太後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蘇厲謂周君
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楚兵在山南
楚兵在山南,吾得將為楚王屬怒於周。
或謂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將軍正迎吾得於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謀。』楚王必求之,而吾得無效也,王必罪之。」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以臨韓、魏,周君患之。蘇秦謂周君曰:「除道屬之於河,韓、魏必惡之;齊、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韓、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間?若四國弗惡,君雖不欲與也,楚必將自取之矣。」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曰:「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為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難往。或為周君謂魏王曰:「秦召周君,將以使攻魏之南陽。王何不出於河南。周君聞之,將以為辭於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
○犀武敗於伊闕
犀武敗於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周君反,見梁囿而樂之也。綦母恢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且誰怨王?臣為王有患也。周君謀主也,而設以國為王扞秦,而王無之扞也。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與周之眾,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絕矣。」魏王曰:「然則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許戍三萬人,與溫囿,周君得以為辭於父兄百姓,而利溫囿以為樂,必不合於秦。臣嘗聞溫囿之利,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事王者,歲百二十金。是上黨每患而贏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於周君,而許之戍也。
○韓、魏易地
韓、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餘謂楚王曰:「周必亡矣。韓、魏之易地,韓得二縣,魏亡二縣。所以為之者,盡包二周,多於二縣,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則楚方城之外危;韓兼兩上黨以臨趙,即趙羊腸以上危。故易成之曰,楚、趙皆輕。」楚王恐,因趙以止易也。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而合天下於齊,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俱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宮他謂周君
宮他謂周君曰:「宛恃秦而輕晉,秦飢而宛亡;鄭恃魏而輕韓,魏攻蔡而鄭亡;邾、莒亡於齊;陳、蔡亡於楚,此皆恃援國而親近敵也。今君恃韓、魏而親秦,國恐傷矣。君不如使周最陰合於趙以備秦,則不毀。」
○謂齊王
謂齊王曰:「王何不以地齎周最以為太子也。」齊王令司馬悍以賂進周最於周。左尚謂司馬悍曰:「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絕於周也。公不如謂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請令王進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
○三國攻秦反
三國攻秦反,西周恐魏之藉道也。為西周謂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國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利秦。」魏王懼,令軍設舍速東。
○犀武敗
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或謂周足曰:「何不謂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惡。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惡臣於秦,而臣為不能使矣。臣願免而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惡周於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輕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於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惡於秦,不善於公且誅矣。
G. 《末世重生之蘇秦》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鏈接:
小說名稱:末世重生之蘇秦
作者:請叫我山大王
類型:言情
連載狀態:已完結
字數:633847字
簡介:該小說講述了末世來臨,喪屍橫行,人心詭異。蘇秦在末世艱難求生三年,眼看未來已經有了一絲生存的曙光,卻被她拚死保護三年的「親人」連同她的性命一起被親手扼殺。再睜開眼,卻已經到了三年前,末世還沒來,而她則擁有了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這一次她再沒有別的期盼,只是希望活下去,而且是好好的活下去。而那個在末日三年後看到喪屍還會忍不住尖叫的柔弱表姐,她實在是想看看,沒有她一開始就保護在她身邊,她是怎麼在這個喪屍吃人,人也吃人的世界艱難掙扎著活下去。
H. 蘇代是個什麼人
記得戰國蘇秦的弟弟叫蘇代,也是個縱橫家吧,接替他哥哥未竟的合縱事業。
I. 小說男主韓征翻譯女主攝影師求小說名字
大唐:我未婚妻是女將軍
祖龍,必須救
下作勇者
這些都不錯的,就算熬夜都想看。
直接在網路搜索,第一個網站就能看。
J. 韓征蘇秦誰是卧底
蘇秦是燕國卧底,其傾盡一生只為設計滅掉齊國,最終齊王死,但是齊國再次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