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免費小說唐朝好舅子

免費小說唐朝好舅子

發布時間: 2022-01-11 04:54:12

推薦一些好看的穿越到唐朝的小說

1、《開國功賊》是在17k小說網連載的一部架空歷史小說,作者是酒徒,被稱作稱為「隋唐三部曲」之一。小說講述了唐朝一個碼頭上扛包的苦力逐步成為開國功賊的故事。顧城作為一個碼頭上扛包的苦力,只想著吃上碗飽飯,娶個媳婦伺候老娘。

命運卻一次次地將他拋上天空,然後又一次次摔下來,鼻青臉腫,小說氣度恢宏,語言凝練,情節曲折,講述了真正冰冷而現實的亂世,對戰爭場面的描述非常有畫面感,勾勒出一個氣魄雄渾的大時代。

4、《大唐明月》是一本歷史時空類小說,上、中兩部於起點女生網連載完結,下部則以實體書形式出版發行,作者是藍雲舒。小說女主穿越到唐朝,成為史稱「儒將之雄」的名將兼名臣裴行儉夫人庫狄氏。

小說正是以唐高宗永徽四年到武則天垂拱元年間武周奪唐的千古大觀(公元653—685年)為背景,以男女主為主要人物線索,講述了那個特殊的時代波瀾壯闊。

小說在網路上具有極其強大的人氣和影響力,裡面的劇情很考究,盡量向歷史靠攏,而且節奏快,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很很好看的唐朝小說。

5、《大唐貞觀第一紈絝》作者危險的世界,是一本完結唐朝穿越小說。現代草根宅男因為判官的失誤,附身大唐太子李承乾。上有千古一帝的老爹,下有萬世人鏡魏徵,前有千古賢後的老媽,後有萬世老魔程妖精。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是大唐貞觀年,而他是這個強大帝國的太子殿下;是這個時代最牛逼的紈絝——皇二代。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大唐貞觀年,講述了一個皇二代的故事,情節設置非常新穎有趣,喜歡穿越文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

② 唐代民族大融合的體現

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創造了輝煌的唐代文明。唐代文明的昌盛離不開祖國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學,尤其唐詩的繁榮亦是如此。

西晉之亂後,南北朝對峙,北方中原地區少數民族政權輪番更迭,形成多民族沖突、融合共處的狀況。最後,隋文帝楊堅取代宇文氏的北周,建立隋朝,不久,攻滅陳後主,統一中國。隋王朝的制度、政策基本沿襲北朝。唐承隋後,亦大致如此。大一統後,多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大唐文明。

一 隋唐制度的淵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統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敘論》曰:「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復,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梁、陳,三曰(西)魏、周。所謂(北)魏、(北)齊之源者,凡江左承襲漢、魏、西晉之禮樂政刑典章文物,自東晉至南齊其間所發展變遷,而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孫摹仿採用,傳至北齊成一大結集者是也。其在舊史往往以「漢魏」制度目之,實則其流變所及,不止限於漢魏,而東晉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內。舊史又或以「山東」目之者,則以山東之地指北齊言,凡北齊承襲元魏所採用東晉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屬於此范圍也。又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則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詳論者也。所謂梁陳之源者,凡梁代繼承創作陳氏因襲無改之制度,迄楊隋統一中國吸收採用,而傳之於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後半期內其文物制度之變遷發展乃王肅等輸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孫未能採用,而北齊之一大結集中遂無此因素者也。舊史所稱之「梁制」,實可兼該陳制,蓋陳之繼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舊史言之詳矣。所謂(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創作有異於山東及江左之舊制,或陰為六鎮鮮卑之野俗,或遠承魏、(西)晉之遺風,若就地域言之,乃關隴區內保存之舊時漢族文化,以適應鮮卑六鎮勢力之環境,而產生之混合品。所有舊史中關隴之新創設及依託周官諸制度皆屬此類,其影響及於隋唐制度者,實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遠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然後世史家以隋唐繼承(西)魏、周之遺業,遂不能辨析名實真偽,往往於李唐之法制誤認為(西)魏、周之遺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陳氏認為隋唐制度有三個來源,其中(北)魏、(北)齊之源實承襲漢魏西晉東晉南朝前半期漢族文化,為魏孝文帝及其子孫所採用,已融合南北、漢胡文化。其梁陳之源乃漢族文化經隋傳之唐者。其(西)魏、周之源者乃漢族文化與鮮卑等少數民族文化之混合品。此三個來源本身都已是混合文化,而在隋唐時又進行總的融合。唐代文明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起步的。

關於李唐氏系,朱熹雲:「唐源流出於夷狄。」 ① 繆鳳林曾提出為漢胡混合之北統。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則雲:「李唐先世本為漢族,或為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戶』,或為鄰邑廣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華盛之宗門,故漸染胡俗,名不雅馴……其初之血統亦未與外族混雜。總而言之,李唐氏族若僅就其男系論固一純粹之漢人也。」「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問題實為最要之關鍵。」就陳寅恪所言,李唐血統其初本是華夏,其與胡夷混雜,乃後來之事。李淵母親獨孤氏、妻竇氏,李世民皇後長孫氏是鮮卑族,所以李淵父子始為混血。李唐文化淵源既是融合之文化,加之李唐氏族長期生活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中,且血統上又有胡漢混血因素,勢必影響李唐皇室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制度,也勢必對唐代社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自五胡亂華起,北方中原名門大族多數南遷,但仍有許多留在家鄉死守先墳,嚴守家風,而不受民族融合影響,如范陽之盧、滎陽之鄭、清河博陵之崔等。這些豪宗大族在大騷動時期能保存其家,並對照五胡之異種誇示漢人神明之遺胄,因此受到社會的尊崇。岑仲勉認為當日山東門第其所以得到一般仰慕:「要是在於能保持『禮教』,『禮』即漢族相傳之習俗,所以能夠保持,就在於少混血。簡言之,『山東門第』者比較未大接受五胡族的熏染之姓氏而已。」 ② 這種尊崇門第的做法,在唐初就受到高祖李淵的批評,他說:「關東人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太宗李世民亦對這種現象「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下詔修氏族志,書成,以崔干為第一等,太宗看後表示強烈不滿,下令根據現實狀況重修。這件事說明唐初民族成分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固守傳統的人還想維持原先漢族禮教,把堅守漢族禮教的家族列為上等已不能為胡漢混血的李唐皇室所接受。氏族志重修後,列李唐皇族為第一等,調整了一些氏族的等級,正反映了社會現實的要求。《舊唐書·高祖本紀》載唐初是:「胡越一家,自古未有。」唐太宗李世民對隋煬帝大忌胡人的做法很不贊成,據《貞觀政要》二《慎所好篇》三載:「貞觀四年太宗曰: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為交床,胡瓜為黃瓜,築長城以避胡,終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達殺之。又誅戮李金才及諸李殆盡,卒何所益?」中唐詩人元稹《法曲篇》雲:『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白居易《時世妝》雲:「元和妝梳君記取,髻椎面赭非華風。」唐傳奇《東城老父傳》雲:「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都說明了隋唐以來多民族的融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呈現空前的盛況。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雲:「自隋以後,名稱揚於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③ 認為當時名人中少數民族已佔多數,再堅守傳統的漢族禮教,分什麼民族界限,已不合時宜了。

二 多民族融合對唐代政治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隋唐文化上的這種背景,必然對隋唐政治及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隋朝短命,此不深論。就唐代而言,主要有如下幾個表現:

首先,唐王朝對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較開放,且比較成功。岑仲勉《隋唐史》總結有四個特點:1.不強迫同化,只順其自然。2.不掠取俘虜分散為奴婢。3.不使雜處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這種自由開放的民族政策對全國的安定團結,經濟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其效果亦非常顯著。

其次,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對各族人員不分彼此,同樣信任。誠如陳寅恪所言:「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入則為相,出則為將。」 ④ 唐之開國,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將兩類,而府兵「不堪攻戰」,其主力實賴蕃將。其著名蕃將(如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人;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執失思力,突厥酋長;契苾何力,鐵勒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之孫;黑齒常之,百濟西部人;李謹行,人等)皆受太宗重用,戰功卓著。玄宗時,安祿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數民族出身而任節度使,天寶後有李光弼、李正己、李寶臣、李抱玉、李光顏、李克用、王思禮、王鎔、仆固懷恩、烏重胤、渾瑊等少數民族位兼將相。《北夢瑣言》雲:「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畢相□,曹相確,羅相劭,權使相也,繼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歸矣,近日中書盡是蕃人。蓋以畢、白、曹、羅為蕃姓也。」說明中唐以後,少數民族入相更為普遍。

少數民族人員出將入相,必然會對當時的政治以及社會心理產生重要影響。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很為青年人所發揚,許多詩人對尚武精神進行歌頌。

其三,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較寬松。李唐的這種文化背景,使他們在融合南北文化、各民族文化方面比較積極,亦比較通達。他們努力造成一種統一的和諧的思想文化局面,所以就容納百家,並蓄兼收,不但傳統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樣尊重,而且對於自西域傳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等,也聽任它們在國內傳布。

史稱唐太宗李世民對南朝文化非常欽慕,他喜愛二王的書法,作詩也受南朝詩風影響,並且信任由南方來的大臣,這一方面是由於他確有所好,更重要的恐怕還是政治上的原因。他要造成穩固的一統局面,不能不做出姿態,從思想文化方面來加以融合。

這種思想統治上的寬松局面,使人們思想無禁區,創作無約束,眼界放開,自由馳騁,從而促進文學藝術上百花齊放,促進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形成。例如李白的思想與創作明顯受到道家的影響;王維的思想與創作則深受佛教思想浸潤;而杜甫的思想與創作則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唐傳奇、變文等則從西域文化與佛教文化中吸取大量營養。

《容齋續筆》二唐詩無諱避條雲:「唐人歌詩,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詞詠寄,略無隱避。至宮禁嬖昵,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復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如白樂天《長恨歌》諷諫諸章,元微之《連昌宮詞》始末,皆為明皇而發。杜子美尤多。此下如張祜賦連昌宮等三十篇,大抵詠開元天寶間事。李義山華清宮等諸詩亦然。今之詩人不敢爾也。」唐代詩人敢於放言,自然就能充分表達所思所想所感,能把文學創作推向極致,創作出讓後人瞠目結舌的作品來。

其四,對傳統禮教的突破。西晉以後,中原地區長期處於少數民族統治之下,深受胡風影響。唐興以後,雖仍然以中國傳統禮教治國,但時轉世移,民風世俗不能不有所變化,很難再回復到魏晉以前。朱熹雲:「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⑤ 就指出了這種情況。

唐人突破傳統禮教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是保留了鮮卑族「母權制時代的遺風」。武則天以女人身份當了皇帝,這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絕無僅有。歷史學家們對此有各種解釋。盡管武則天才智過人,但歷代皆有才智過人的女性,為什麼只有武則天才能成功?這就得從產生這種現象的文化背景中去尋找原因。前文說過,北魏政權是鮮卑族建立的,仍有母權制時代的遺風。李唐政權從北魏逐漸演遞而來,且李唐皇室有鮮卑族混血。李淵妻竇氏、母獨孤氏,李世民皇後長孫氏皆是鮮卑族。因此李唐皇室就深受鮮卑族遺風影響。女主當家在皇室內就有被接受的可能。而唐代整個社會胡漢融洽,人們亦能接受女皇這個現實。唐朝大臣中少數民族較多,他們身上傳統禮教思想影響較為薄弱,自然能認可擁戴女皇。

武則天不僅以女性履九五之尊,且為人行事有越出傳統禮教者,而其行為亦能為人們所接受。她本是太宗才人,竟又能為高宗皇後。她當皇帝,卻又能廣辟男寵,這些都不合中國傳統禮教。其前太宗納弟元吉妃楊氏為嬪御,其後唐玄宗取兒媳楊玉環為貴妃也屬於出格之事。但衡之以胡禮轉房制,則屬正常。如《北史·附國傳》載:「妻其群母及嫂。」《北史·突厥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世叔母、嫂,唯尊者不得下淫。」《新唐書·吐谷渾傳》:「父死,妻庶母,兄死,妻嫂。」唐皇室的文化背景使他們在為人行事方面保存了一些胡風,不能像山東士族那樣堅守文化傳統不變。這樣的事也發生在皇室之外的少數民族出身的人身上,例如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的父母是舅甥關系,即他的母親是他父親的親外甥女。也就是說他父親娶了自己妹妹的女兒。這是違背傳統禮教的。陳寅恪在《白樂天之先祖及後嗣》一文中說:「樂天先世本由淄青李氏胡化藩鎮之部屬歸向中朝。其家風自與崇尚禮法之山東士族迥異。如其父母之婚配,與當日現行之禮制(開元禮)及法典極相違戾,即其例也。」因此,唐代有許多違背傳統禮教的「反常」事情可以從胡風影響這種大的文化背景中尋得解釋。

其五,對世俗民風的轉移。《新唐書》卷八�太宗諸子條:「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選貌類胡者,被以羊裘、辮發,五人建一落,張氈舍,造五狼頭纛,分戟為陣,系幡旗,設穹廬自居,使諸部斂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啖。」陳寅恪雲:「此突厥俗,見《通典·突厥傳》首,太宗以突厥為宮工,故承乾習染其俗也。」李承乾作為皇子,愛好突厥語言、風俗,以致於極力摹仿。又《新唐書》卷三四《五行志》載:「太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近服妖也。」長孫無忌是鮮卑族,是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渾脫是胡物。長孫無忌戴少數民族風格的帽子並不為奇,但天下人都跟風效仿。又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載:「天寶初,貴族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元稹《法曲篇》雲:「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白居易《時世妝》雲:「元和妝梳君記取,髻椎面赭非華風。」陳寅恪箋白詩曰:「樂天則取胡妝別為此篇以詠之。蓋元和之時世妝,實有胡妝之因素也。凡所謂摩登之妝束,多受外族之影響,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須詳證者。」 ⑥ 其實,自北朝以來,男女衣飾多尚胡服窄袖,唐初猶爾,至開元後稍博 ⑦ 。向達先生研究敦煌壁畫,謂自六朝至唐初,男女俱著胡服,即所謂褲褶,男衣短僅至膝,折襟翻領;女衣亦同而稍長,內面另有長裙,肩披肩巾,俱穿胡靴,足覘李唐一代服裝趨向之轉變 ⑧ 。總之,從唐初到中唐,少數民族妝束一直是引導新潮流者。

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亦為唐代各階層所喜愛。唐代音樂大體為西域化,樂工多為胡人或胡裔。《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二載:「高祖登極之後享宴,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宴樂。自《破陣舞》以下,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盪山谷。《大定樂》加金鉦,惟《慶善舞》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陳寅恪曰:「可知唐世廟堂雅樂,亦雜胡聲也。」 ⑨ 廟堂雅樂亦雜胡聲,其餘音樂更不用說了。《舊唐書》卷三○《音樂志三》載:「又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其孫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傳謂為法曲。」《舊唐書》又載:「後魏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於商人,世傳其業,至孫妙達,尤為北齊高洋所重,常自擊胡鼓以和之,周武帝聘虜女為後,西域諸國來媵,於是龜茲、疏勒、安國、康國之樂,大聚長安。胡兒令羯人白智通教習,頗雜以新聲。」到了唐代,西域音樂更是風靡天下。西域之樂,常與舞相配合,故唐世亦盛行樂舞。唐舞分健舞、軟舞。健舞即武舞,據《樂府雜錄》載則有阿連、柘枝、劍器、胡旋及胡騰;軟舞即文舞,有涼州、綠腰、蘇合香、屈柘、團圓旋及甘州等。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述開元初其童年時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事。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則雲:「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唐詩人在詩歌里對唐代的樂舞情況有充分的歌詠描述。

三 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唐詩人

在大一統的多民族融合文化背景下的唐詩人有著區別於其他朝代的文人的特點。首先在民族構成上,很多著名詩人是少數民族出身,或者是漢化已久的少數民族。如白居易出於西域,元結、元稹、獨孤及出於鮮卑等。而大詩人李白的出身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胡懷琛認為李白是突厥化的中國人 ⑩ 。陳寅恪認為李白「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 11 。吾師詹 釒英 先生在《李白家世考異》一文中說:「意者白之家世或本胡商,入蜀之後,以多資漸成豪族,而白幼年所受教育,則中西語文兼而有之。如此於其胡性之中,又加以詩書及道家言,乃造成白詩豪放飄逸之風格。李詩之所以不可學者其在斯乎?」 12其實,無論李白出生於何族,無損於中國文學的光榮,正如裴斐先生所言:「唐代本來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朝代,既然許多大臣、名將都出身異族,甚至最高統治者高祖、太宗、高宗身上都至少有一半異族血統,如果李白出身異族或有異族血統而仍以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自居,這一點也不奇怪,這不正說明中國文化的偉大凝聚力嗎?」 13 所言甚是。李白這樣一位唐代的代表詩人,其出身問題在今天看來倒成了一個疑問,這正說明了唐代民族融合的普遍性,說明了當時人們並不以此為怪,並沒有把李白的出身當成問題。唐代各民族出身的詩人同為一家不分彼此,共同創造大唐文明,使大唐文明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豐富性。

唐代不僅境內各民族詩人不分彼此,對於外國的詩人也不以外人待之。如日本人晁衡、新羅人崔致遠等。

其次,唐詩人大都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尤其在民族觀上,不像以前的文人那麼講華夷之辨。他們都主張各民族和睦相處,反對民族之間的不義戰爭。如崔顥《雁門胡人歌》:「高山代郡接東燕,雁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山頭野火閑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李頎《古從軍行》:「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高適《燕歌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古風》:「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王昌齡《箜篌引》:「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杜甫《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都反對封建統治者的窮兵黷武,主張和平。安史之亂後,唐詩人都主張統一,反對分裂,對藩鎮割據、破壞民族團結之人加以批判。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歌詠晉、吳興亡事跡,慨嘆於地形之險不足恃,而歷史上割據一方的局面,終歸統一。詩尾,對野心軍閥提出教訓。張籍《節婦吟》假託男女愛情,對割據軍閥李師道的羅致予以謝絕。杜牧《早雁》借雁以寄慨,懷念邊境流散的人民,批判回紇南侵、大肆擄掠等等。

其三,唐詩人對邊塞的嚮往與歌詠超過以前歷代。唐代邊塞詩非常繁榮,尤其盛唐時期,幾乎所有詩人都有邊塞之作。大批詩人親往邊疆游覽、謀職、生活。他們在詩中描寫了邊疆壯麗的風光和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情景。其中尤以岑參最為突出,他幾度出塞,久佐戎幕,對邊地征戰生活和塞外風光有長期的體察和深刻的認識。他的邊塞詩描寫了火山雲、天山雪等酷熱、奇寒的邊塞風光,以生動的筆觸展現給我們一幅幅塞外風俗畫,描寫了多姿多彩的邊塞生活,將士與少數民族友好往來,共同娛樂的動人場景。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幕下人無事,軍中政已成。坐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 (《奉陪封大夫宴》)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慢臉嬌蛾纖復濃,輕羅金縷花蔥蘢。回裾轉袖若飛雪,左釒延右釒延生旋風」 (《田使君美人如蓮花北釒延歌》),「秋來唯有雁,夏盡不聞蟬。雨拂氈牆濕,風搖毳幕寒」 (《首秋輪台》) ,「暖屋綉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鏜亂點野酡酥」 (《玉門蓋將軍歌》)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坂通單於」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於貂鼠袍」 (《趙將軍歌》)。

其四,唐詩人思想開放,行為放縱尤為突出。鄭處誨《明皇雜錄》載:「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陳寅恪雲:「唐代自高宗武則天以後,由文詞科舉進身之新興階級,大抵放盪而不拘守禮法,與山東舊日士族甚異。」 14又雲:「唐代進士科,為浮薄放盪之徒所歸聚,與倡伎文學殊有關聯。觀孫棨《北里志》,及韓偓《香奩集》,即其例證。」 15 範文瀾雲:「唐朝士大夫無不縱情聲色,杜甫韓愈也未能免俗。」 16 唐詩人這種放盪而不拘守禮法的行為有其文人本身的傳統所自(魏晉以來,文人就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點),更主要的則是當時世風的影響。由於多民族共處,漢族傳統禮教,即「山東舊日士族」所固守的家法受到沖擊。正如朱熹所雲:「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17 唐人男女交往非常開放,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後,各乘車跨馬,供帳於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又雲:「長安士女,勝春野步,則設席藉草以紅裙相插掛,以為宴 幄 。」長安富豪的園林內,每逢炎暑,往往結綴錦彩,搭造涼棚,邀約名姝和妓女游樂,安排避暑之會。唐代達官貴人還有在新進士中選婿的風尚。

唐詩人還喜和女冠交往。唐代女冠來源主要是公主、宮女和官僚地主的姬侍。她們在社會生活方面比較自由,行為不受拘束,可以和各階層人物接觸,自然易與人發生戀愛關系,甚至以入道為掩護,過浪漫不羈的生活。

唐代舉子還喜和妓女交往,唐傳奇《霍小玉傳》、《李娃傳》的描寫都反映了這點。蜀中樂妓薛濤善詩,「一時名士如韋皋、李德裕、元稹、白居易、裴度、杜牧、劉禹錫、張祜,咸與之唱和」 18 。唐朝宮禁不嚴,據《古今詩話》載,開元中,宮中製作戰袍分賜邊防軍士。有兵士於短袍中得詩雲:「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留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後玄宗知其事,竟以寫詩宮女嫁得詩士兵。《古今詩話》又載顧況游苑中,得水上桐葉題詩,盧渥舍人於御溝得紅葉題詩,皆反映出宮女不甘深宮寂寞,題詩抒發精神苦悶,嚮往美好愛情,因此,唐代宮怨詩尤比歷代為多,成為唐詩一大特色。

宋釋惠洪在《冷齋詩話》中稱「舒王(王安石)嘗曰:『太白詞語迅快,無疏脫處,然其識污下,詩詞十句九句言婦人、酒耳。』」王安石是否真的如此評價李白,人們一直存有疑問。姑不論其真假,而此評價卻也道出了個中信息,即婦人與酒是李白詩中重要的內容。其實,豈止李白,哪個唐代詩人的詩中沒有寫到婦人與酒?可以說,正是婦人與酒,給唐詩增添了如此光彩,使其充滿青春激情,凌跨百代!

唐詩人少傳統禮教的束縛。他們敢於為婦女立言,敢於歌頌婦女,敢於歌頌愛情,在詩中反映了各個層面的婦女的生活。唐詩人也敢於在詩中寫自己的真思想,真性情。唐以前的愛情內容大多表現在民歌里(六朝宮體算不上真正的愛情詩),唐以後的愛情內容主要表現在詞曲與戲曲小說里。只有唐詩人才在詩中全面地健康地歌詠愛情。深刻地反映愛情的痛苦與歡樂。盛唐張九齡「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懷遠》) ,王昌齡「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怨》) ,李白「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思》) ;中唐李益「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江南曲》) ,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庄》) ,劉禹錫「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竹枝詞》) ,白居易「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采蓮曲》) ;晚唐皇甫松「船動湖光灧灧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采蓮子》) ,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無題》) 等等,都對男女相思相戀、恩恩怨怨種種境況作了淋漓盡致的抒寫。

③ 有沒有關於唐朝穿越的小說

回唐,超級好
回唐傳盪氣回腸

《江山美色》
《唐朝三好男人》
《大唐御醫》
《化工大唐》
《唐朝公務員》
《夢落大唐之繁花落定》
【文案】
一個在現代擁有完美愛情的女子,誤入大唐,託身於富家小姐容書兒。容書兒不甘流落異世,一意回到現代,繼續她的幸福生活。
在覓路回歸的途中,書兒邂逅了與前世愛人面貌相似的東方清遙,睿智端雅卻權欲熏心的蘇勖,驕傲自負的絕世劍客紇干承基,誤捲入東宮太子與魏王、吳王等的權勢斗爭之中,越陷越深……
與世無爭不想干涉歷史的容書兒,卻 次次被歷史的轉輪戲弄!
無數悲歡離合後,歷盡愛十艮的容書兒,對著盛唐的那片藍天,悠悠長嘆:
到底是歷史改變我?
還是我在改變歷史?
茫茫浩劫中,緲緲紅塵里,是誰的溫柔笑容,在指引我前方的道路?

《大唐御醫》
一對男女醫生穿越到唐貞觀年間

《大唐太子李承乾》
一個來自21世紀的世家公子的靈魂,來到了剛剛發生了玄武門事變的大唐,成為了日後被廢的大唐太子李承乾,他將怎樣走過他的人生,打造一個強大的大唐……

《大唐全才》作者:飄搖子(全)
王珂,一個裝飾公司的小老闆,在去一個新工程工地的途中因車禍來到大唐,他為了在這個時代站住腳跟,用他比別人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識在大唐帝國扇動他那蝴蝶翅膀,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人稱他為大唐全才

調教初唐
內容介紹:
作者: 晴了 類別:架空歷史
「我...我叫李治,我姐讓我來的,不幹我的事...」小屁孩嘴一撅一撅的,看樣子差點要哭了。
我趕緊換張慈祥的笑臉,很和藹地摸摸未來唐朝皇帝李治的腦袋:「別哭啊,[1]哥哥給你糖吃......」
歷史上最強悍的女人之一,最彪悍的婚外戀代表,被後世稱為嚮往自由戀愛的偉大先驅者高陽公主正緩緩地抬起了頭,俏臉向我展顏一笑,眉舒、眸彎,酒旋隱現,嘴角翹起了完美的弧度。美得極致,媚得入骨,讓我完全地窒息。
「賤妾武照......」未來的女皇帝,讓整個唐王朝戰栗、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六親不認的鐵娘子武則天竟然站在我面前,紅著俏臉,輕言細語地應聲答道......
《極品學生之玩轉大唐》

作者:紀念逝去的愛情
我是藍宇楓,我是前所未有的天才,一場莫名其妙的感情糾葛,讓我被閃電劈中,結果到了隋末唐初。
李世民,歷史上繼漢武帝之後又一個具雄才為略的好皇帝。他的統一之道是我指的,他的命是我救的,他是我的結拜大哥。
覺遠,勇救李世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少林十三棍僧之一。可惜他的功勞是我給他的,他也是我的結拜三弟。
李靖,大唐建國功臣,是我給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在我面前,他只是個跳樑小丑。
紅拂,一代名將李靖的賢內助,不過被我撬了牆角,然後偷梁換柱,嫁給他個紅袖。
顧若惜,一個溫柔大方、美艷動人的大美女,一不小心被我俘獲了芳心,非我不嫁。
一大串美女接踵而至,我是照單全收,還是。。。。。。
。。。。

④ 唐朝的開國四大元帥是哪幾個

李靖,侯君集,薛仁貴,蘇定方。

⑤ 唐朝開國將軍有多少名,分別是哪些

凌煙閣24功臣分別是:
趙國公長孫無忌(約599-659),書生出身。凌煙閣24功臣之首,長孫皇後之兄,李世民的大舅子。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死後,獨掌大權,除掉了高陽公主,順便還捎帶上了太宗最喜愛的兒子吳王李恪。因干預李治的私生活,為高宗所忌。最後因斗爭失敗,死在武則天手裡,全家受株連。
趙郡王李孝恭(591-640),唐宗室。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蔡國公杜如晦(585-630),書生出身。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46歲。李世民深為痛惜,死後極盡哀榮。堪稱「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據說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憶起杜如晦,潸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於這位文臣的靈牌前,並不時送御饌祭奠。但是杜如晦的二兒子,城陽公主的駙馬爺,後來因牽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被斬。襲爵的長子杜構本來官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貶嶺南,死於邊野。
鄭國公魏徵(580-643),書生出身。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魏徵活著的時候被太宗尊稱為「鏡子」,死後李世民卻下令,罷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毀人墓碑以泄私憤。著實不是明君所為!
梁國公房玄齡(579-648),書生出身。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卒年70歲。太宗廢朝三日,贈太尉,陪葬昭陵。但其次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夫婦因謀反被誅。長子房遺直受牽連廢為庶人。房玄齡的牌位也被下令從太宗廟中撤出。
申國公高士廉(575-647),書生出身。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主動將長孫皇後許配給李世民。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一家三代宰相,風頭無兩。
鄂國公尉遲敬德(585-658),武將出身。原為劉武周部將,後投降李世民。有單騎救主之功,此後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功成後身退,晚年信奉道教,遠離政治得以善終。後世民間「門神」之一。
衛國公李靖(571-649) ,武將出身。傳說中紅拂的老公。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戰功無人可及。以79歲高齡病死於家中。最後成了民間傳說中的托塔李天王。
宋國公蕭瑀(574-648),書生出身。隋煬帝蕭後之弟。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74歲病死,陪葬昭陵。
褒國公段志玄(579-642),武將出身。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參加歷次重要戰役。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病逝後陪葬昭陵。
夔國公劉弘基(582-650),武將出身。太原起兵時,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病逝後陪葬昭陵。
蔣國公屈突通(557-628),武將出身。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終降李淵。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舊唐書》評價他:「盡忠於隋而功立於唐,事兩國而名愈彰。」
勛國公殷開山(57?-622),武將出身。李淵舊部。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病身亡。
譙國公柴紹(59?-638),武將出身。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夫妻皆英雄。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王世充等重要戰役。但其子柴令武與巴陵公主夫婦皆死於張孫無忌之手。
邳國公長孫順德(58?-63?),外戚。長孫皇後的叔叔。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後因居官貪婪,幾次被削爵,最後病發身死。
勛節公張亮(59?-646),農民出身。原為李密部下。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二十年,有人告發張亮講過「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讖語,加上他私招義子五百人,有謀反之嫌。太宗下詔處斬,籍沒家產。
陳國公侯君集(59?-643),武將出身。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懷恨在心。圖謀殺李世民擁立其長子李承乾,事泄被殺。被斬時面不改色。妻子皆流放嶺南。
郯國公張公謹(594-632),武將出身。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協助李靖滅突厥。病逝時年僅39歲。
盧國公程知節(59?-665),武將出身。小說中的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程咬金是歷代小說家筆下出鏡率最高的。從《隋唐演義》到《薛剛反唐》,凡是和那一段歷史有關系的,都有他老人家大智若愚的身影。晚年退休,得善終,後代也都有好下場。
永興公虞世南(558-638),書生出身,書法大家。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曾歸附竇建德,竇建德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81歲病逝。
渝襄公劉政會(58?-635),武將出身。隨李淵起兵,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
莒國公唐儉(579-656),書生出身。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78歲壽終,陪葬昭陵。
英國公李世績(594-669),武將出身。本姓徐,又名李績,小說中的徐茂功。原為瓦崗大將。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被李淵稱為「純臣」。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與李靖一起滅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其本人對朝廷一世忠心,但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其孫子李敬業起兵謀反。武則天下詔追削李敬業祖、父官爵,挖墳斫棺,復本姓徐氏。導致李世績晚節不保。
胡國公秦叔寶(59?-638),武將出身。瓦崗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之後患病多年,病逝後陪葬昭陵。後世民間「門神」之一。

⑥ 唐朝李世民的老婆叫什麼名字

皇後

長孫皇後
小字觀音婢,其名於史無載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後之一,當代歷史學家評論最知性的皇後,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摯愛。與貞觀群臣一起輔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她的賢德為後人稱道的重要原因是她能及時化解太宗的怒氣,以一種母性的姿態保護著貞觀群臣們。皇後去世後,太宗哀傷不已,建層觀遠眺昭陵,並親自撫養皇後留下的幼子幼女,太宗崩,與皇後同穴合葬於昭陵
妃嬪
韋妃 (貴妃)生紀王李慎 臨川公主
楊妃 (貴妃)生趙王李福
徐賢妃 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進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寢,吾志也。」復為詩、連珠以見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鄭賢妃
燕妃 (德妃) 生越王李貞、江殤王李囂
楊妃 隋煬帝女,生吳王恪,蜀王愔
陰妃 生齊王李佑
韋昭容
楊婕妤 楊恭道第三女
蕭美人 蕭鑠第二女
崔才人 崔宏道長女
蕭才人 蕭鏗第二女
武才人 武則天
王氏 生蔣王李惲
楊氏 生曹王李明,

⑦ 好看的唐代架空歷史小說 最好字數破百萬的。完本

北唐-作者:蠶室廢人
大唐萬戶侯-作者:高月
大唐謫仙-作者:浩子豬
化工大唐-作者:殷揚
盛唐煙雲-作者:酒徒
大唐御醫-作者:半墮落的惡魔
唐朝小地主-作者:燭

⑧ 唐代的民族大融合的體現


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創造了輝煌的唐代文明。唐代文明的昌盛離不開祖國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學,尤其唐詩的繁榮亦是如此。其大融合的體現有:

1、 隋唐制度的淵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統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敘論》曰:「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復,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梁、陳,三曰(西)魏、周。所謂(北)魏、(北)齊之源者,凡江左承襲漢、魏、西晉之禮樂政刑典章文物,自東晉至南齊其間所發展變遷,而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孫摹仿採用,傳至北齊成一大結集者是也。其在舊史往往以「漢魏」制度目之,實則其流變所及,不止限於漢魏,而東晉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內。舊史又或以「山東」目之者,則以山東之地指北齊言,凡北齊承襲元魏所採用東晉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屬於此范圍也。又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則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詳論者也。所謂梁陳之源者,凡梁代繼承創作陳氏因襲無改之制度,迄楊隋統一中國吸收採用,而傳之於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後半期內其文物制度之變遷發展乃王肅等輸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孫未能採用,而北齊之一大結集中遂無此因素者也。舊史所稱之「梁制」,實可兼該陳制,蓋陳之繼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舊史言之詳矣。所謂(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創作有異於山東及江左之舊制,或陰為六鎮鮮卑之野俗,或遠承魏、(西)晉之遺風,若就地域言之,乃關隴區內保存之舊時漢族文化,以適應鮮卑六鎮勢力之環境,而產生之混合品。所有舊史中關隴之新創設及依託周官諸制度皆屬此類,其影響及於隋唐制度者,實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遠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然後世史家以隋唐繼承(西)魏、周之遺業,遂不能辨析名實真偽,往往於李唐之法制誤認為(西)魏、周之遺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陳氏認為隋唐制度有三個來源,其中(北)魏、(北)齊之源實承襲漢魏西晉東晉南朝前半期漢族文化,為魏孝文帝及其子孫所採用,已融合南北、漢胡文化。其梁陳之源乃漢族文化經隋傳之唐者。

2、多民族融合對唐代政治及社會生活的影響,唐王朝對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較開放,且比較成功。岑仲勉《隋唐史》總結有四個特點:1.不強迫同化,只順其自然。2.不掠取俘虜分散為奴婢。3.不使雜處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這種自由開放的民族政策對全國的安定團結,經濟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其效果亦非常顯著。

3、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對各族人員不分彼此,同樣信任。誠如陳寅恪所言:「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入則為相,出則為將。」 ④ 唐之開國,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將兩類,而府兵「不堪攻戰」,其主力實賴蕃將。其著名蕃將(如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人;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執失思力,突厥酋長;契苾何力,鐵勒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之孫;黑齒常之,百濟西部人;李謹行,人等)皆受太宗重用,戰功卓著。玄宗時,安祿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數民族出身而任節度使,天寶後有李光弼、李正己、李寶臣、李抱玉、李光顏、李克用、王思禮、王鎔、仆固懷恩、烏重胤、渾瑊等少數民族位兼將相。《北夢瑣言》雲:「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畢相□,曹相確,羅相劭,權使相也,繼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歸矣,近日中書盡是蕃人。蓋以畢、白、曹、羅為蕃姓也。」說明中唐以後,少數民族入相更為普遍。

4、少數民族人員出將入相,必然會對當時的政治以及社會心理產生重要影響。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很為青年人所發揚,許多詩人對尚武精神進行歌頌。

5、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較寬松。李唐的這種文化背景,使他們在融合南北文化、各民族文化方面比較積極,亦比較通達。他們努力造成一種統一的和諧的思想文化局面,所以就容納百家,並蓄兼收,不但傳統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樣尊重,而且對於自西域傳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等,也聽任它們在國內傳布。

6、對傳統禮教的突破。西晉以後,中原地區長期處於少數民族統治之下,深受胡風影響。唐興以後,雖仍然以中國傳統禮教治國,但時轉世移,民風世俗不能不有所變化,很難再回復到魏晉以前。朱熹雲:「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⑤ 就指出了這種情況。


7、對世俗民風的轉移。《新唐書》卷八?太宗諸子條:「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選貌類胡者,被以羊裘、辮發,五人建一落,張氈舍,造五狼頭纛,分戟為陣,系幡旗,設穹廬自居,使諸部斂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啖。」陳寅恪雲:「此突厥俗,見《通典·突厥傳》首,太宗以突厥為宮工,故承乾習染其俗也。」李承乾作為皇子,愛好突厥語言、風俗,以致於極力摹仿。又《新唐書》卷三四《五行志》載:「太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近服妖也。」長孫無忌是鮮卑族,是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渾脫是胡物。長孫無忌戴少數民族風格的帽子並不為奇,但天下人都跟風效仿。又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載:「天寶初,貴族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元稹《法曲篇》雲:「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白居易《時世妝》雲:「元和妝梳君記取,髻椎面赭非華風。」陳寅恪箋白詩曰:「樂天則取胡妝別為此篇以詠之。蓋元和之時世妝,實有胡妝之因素也。凡所謂摩登之妝束,多受外族之影響,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須詳證者。」 ⑥ 其實,自北朝以來,男女衣飾多尚胡服窄袖,唐初猶爾,至開元後稍博 ⑦ 。向達先生研究敦煌壁畫,謂自六朝至唐初,男女俱著胡服,即所謂褲褶,男衣短僅至膝,折襟翻領;女衣亦同而稍長,內面另有長裙,肩披肩巾,俱穿胡靴,足覘李唐一代服裝趨向之轉變 ⑧ 。總之,從唐初到中唐,少數民族妝束一直是引導新潮流者。

8、 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唐詩人
在大一統的多民族融合文化背景下的唐詩人有著區別於其他朝代的文人的特點。首先在民族構成上,很多著名詩人是少數民族出身,或者是漢化已久的少數民族,如白居易等。

⑨ spirit退出we大舅子會退嗎

24功臣分別是:
趙國公長孫無忌(約599-659),書生出身。凌煙閣24功臣之首,長孫皇後之兄,李世民的大舅子。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死後,獨掌大權,除掉了高陽公主,順便還捎帶上了太宗最喜愛的兒子吳王李恪。因干預李治的私生活,為高宗所忌。最後因斗爭失敗,死在武則天手裡,全家受株連。
趙郡王李孝恭(591-640),唐宗室。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蔡國公杜如晦(585-630),書生出身。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46歲。李世民深為痛惜,死後極盡哀榮。堪稱「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據說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憶起杜如晦,潸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於這位文臣的靈牌前,並不時送御饌祭奠。但是杜如晦的二兒子,城陽公主的駙馬爺,後來因牽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被斬。襲爵的長子杜構本來官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貶嶺南,死於邊野。
鄭國公魏徵(580-643),書生出身。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魏徵活著的時候被太宗尊稱為「鏡子」,死後李世民卻下令,罷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毀人墓碑以泄私憤。著實不是明君所為!
梁國公房玄齡(579-648),書生出身。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卒年70歲。太宗廢朝三日,贈太尉,陪葬昭陵。但其次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夫婦因謀反被誅。長子房遺直受牽連廢為庶人。房玄齡的牌位也被下令從太宗廟中撤出。
申國公高士廉(575-647),書生出身。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主動將長孫皇後許配給李世民。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一家三代宰相,風頭無兩。
鄂國公尉遲敬德(585-658),武將出身。原為劉武周部將,後投降李世民。有單騎救主之功,此後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功成後身退,晚年信奉道教,遠離政治得以善終。後世民間「門神」之一。
衛國公李靖(571-649) ,武將出身。傳說中紅拂的老公。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戰功無人可及。以79歲高齡病死於家中。最後成了民間傳說中的托塔李天王。
宋國公蕭瑀(574-648),書生出身。隋煬帝蕭後之弟。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74歲病死,陪葬昭陵。
褒國公段志玄(579-642),武將出身。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參加歷次重要戰役。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病逝後陪葬昭陵。
夔國公劉弘基(582-650),武將出身。太原起兵時,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病逝後陪葬昭陵。
蔣國公屈突通(557-628),武將出身。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終降李淵。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舊唐書》評價他:「盡忠於隋而功立於唐,事兩國而名愈彰。」
勛國公殷開山(57?-622),武將出身。李淵舊部。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病身亡。
譙國公柴紹(59?-638),武將出身。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夫妻皆英雄。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王世充等重要戰役。但其子柴令武與巴陵公主夫婦皆死於張孫無忌之手。
邳國公長孫順德(58?-63?),外戚。長孫皇後的叔叔。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後因居官貪婪,幾次被削爵,最後病發身死。
勛節公張亮(59?-646),農民出身。原為李密部下。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二十年,有人告發張亮講過「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讖語,加上他私招義子五百人,有謀反之嫌。太宗下詔處斬,籍沒家產。
陳國公侯君集(59?-643),武將出身。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懷恨在心。圖謀殺李世民擁立其長子李承乾,事泄被殺。被斬時面不改色。妻子皆流放嶺南。
郯國公張公謹(594-632),武將出身。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協助李靖滅突厥。病逝時年僅39歲。
盧國公程知節(59?-665),武將出身。小說中的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程咬金是歷代小說家筆下出鏡率最高的。從《隋唐演義》到《薛剛反唐》,凡是和那一段歷史有關系的,都有他老人家大智若愚的身影。晚年退休,得善終,後代也都有好下場。
永興公虞世南(558-638),書生出身,書法大家。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曾歸附竇建德,竇建德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81歲病逝。
渝襄公劉政會(58?-635),武將出身。隨李淵起兵,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
莒國公唐儉(579-656),書生出身。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78歲壽終,陪葬昭陵。
英國公李世績(594-669),武將出身。本姓徐,又名李績,小說中的徐茂功。原為瓦崗大將。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被李淵稱為「純臣」。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與李靖一起滅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其本人對朝廷一世忠心,但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其孫子李敬業起兵謀反。武則天下詔追削李敬業祖、父官爵,挖墳斫棺,復本姓徐氏。導致李世績晚節不保。
胡國公秦叔寶(59?-638),武將出身。瓦崗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之後患病多年,病逝後陪葬昭陵。後世民間「門神」之一。

熱點內容
科幻小說索什麼星 發布:2025-09-20 10:06:35 瀏覽:969
小說txt免費下載迅雷鏈接 發布:2025-09-20 09:41:15 瀏覽:289
科幻小說範文一千字 發布:2025-09-20 09:30:28 瀏覽:176
經典好看的愛情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20 09:30:24 瀏覽:206
經典重生小說古代 發布:2025-09-20 09:15:51 瀏覽:855
校園甜虐文小說 發布:2025-09-20 09:10:38 瀏覽:561
科幻小說作文600字初三 發布:2025-09-20 09:05:38 瀏覽:995
整個人穿越到現代的小說 發布:2025-09-20 08:41:43 瀏覽:774
書名有個劫字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9-20 08:30:02 瀏覽:492
小說男主角叫洛塵玄幻 發布:2025-09-20 08:24:05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