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澄明之境商業財經
Ⅰ 從哪開始學期貨
通常的學習,是要有一個固定的流程的,比如我們學習數學,從加減乘除開始,到後面的方程,微積分,再到更高深的隨機泛函線性代數等。但實際的學習過程,一定是一個反復的過程。也就是說你學到微積分的時候,忽然對之前的方程有了些新的理解和認知,如此反復一來,才能學的融會貫通。
以上是廢話。
那麼學習期貨,也需要跟著流程走,然後再反復理解。如何做到反復理解?很簡單,准備好錢入市。在摸爬滾打中,才能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認知。
至於流程性的學習,我的建議是
1、基礎概念。包括品種,交易模式,每個品種的合約單位,保證金等等,參考書目《期貨基礎知識》,就是從業資格考試的那本書。
2、基本面研究方法。比如螺紋鋼,它是用來做什麼的,上下游都有什麼,影響它的供需的因素是什麼,有什麼品種和它相似等等。參考書目《期貨基礎知識》,及一些期貨公司網站上發布的研究報告。
3、技術分析方法。市面上書太多了,列兩本:《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日本蠟燭圖技術》,這兩本書各看三遍以上。
4、理念。這個就有點玄乎了,需要在操作中不斷感悟,直接看書或是別人告訴你,都是沒有體會的。這個方面的書也很多,建議:《十年一夢》,《海龜交易法則》,《澄明之境》。
Ⅱ 浮士德各個人生階段及意義 這是一道復習題,問問大家,謝謝~~
第一階段:知識悲劇,描寫浮士德的雙重活動。
通過浮士德從精神到肉體復活,深刻而細致地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和性格特徵,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和封建意識形態,反映了這個時期開始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和苦悶。
第二階段:愛情悲劇,描寫浮士德的愛情生活。
少女瑪甘淚是歌德精心塑造的形象,是一個要求個性解放的柔弱的犧牲者,瑪甘淚的悲劇十一處追求個性自由和幸福愛情的時代精神和傳統道德之間的尖銳沖突造成的悲劇,悲劇表現了浮士德既渴望精神自由也追求官能享樂的矛盾,表達了浮士德既想獲得愛情,又想擺脫慾望的痛苦抉擇。
第三階段:政治悲劇,描寫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通過這幕戲,歌德展示了整個德國封建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腐朽和資本主義世界金錢勢力的泛濫,表達了通過思想啟蒙為德國尋求出路的願望。
第四階段:美的悲劇,描寫浮士德對美的追求。
這是歌德對社會改革途徑的一種探索,但是由於脫離社會現實,以審美啟蒙變革社會的理想終究破滅。但古典的美促進民族文化的建立,起到教育人民的思想啟蒙作用。
第五階段:事業悲劇,描寫浮士德理想的部分實現。
表達了浮士德永不停歇的進去精神,但浮士德事業的成就是建立在伇使他人的基礎之上,同時浮士德事業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掠奪性。
Ⅲ 戒色的方法
李炳南老居士---五不凈觀戒色
在家人原許結婚正淫,又何必專思邪淫耶?縱不學佛而犯邪淫,亦為道德法律所不許,更受因果報應之支配,求快於片刻,受苦於千劫,真聰明人,自能抑制。人雲作親人觀,不過方法之一種,此(方法)不靈,須另換(方法),可取五種不凈觀行之,試看如何。
(注):五不凈觀為:
一、種子不凈,是身以過去結業為種,現以父母之精血為種。
二、住處不凈,在母胎不凈之處。
三、自相不凈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凈。
四、自體不凈,由三十六種不凈物所合成。
五、終竟不凈,此身死竟,埋則成土,蟲啖成糞,火燒則為灰,究竟推求,無一凈相。
問:設有佛子淫慾熾盛,當以何方便法教其離欲?
李炳南老居士答:
此須分言,若無目標,自意發淫,當想慾火一熾,即是地獄之因,或想火城獄、或想熱屎獄,其欲自息。若有目標,宜作不凈觀,或對長者作母想,幼者作子想,而人性未泯者,當亦自息其邪矣。
Ⅳ 澄明之境的《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
出版社:商務
作 者:張世英著
類 別:哲 學 -> 哲 學 -> 哲學總論
開 本:32開
ISBN:7100026482
頁 數:270
出版日期:1999-04-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內容提要:
本書依據這種轉向,改變了西方傳統哲學主要是只是討論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個別與普遍,具體與抽象……等等范疇的思維框架,而結合中國古代哲學擬定並著重討論了在場與不在場,顯與隱,相同與相通,古與今,思維與想像,言與無言,中心與周邊等哲學范疇。新的哲學方向主要是以想像來溝通的精神空間,因此,作者最後以詩的語言是人生的家園
的論斷作為全書的指歸。
Ⅳ 《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澄明之境》(戴建業)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澄明之境
作者:戴建業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8
頁數:460
內容簡介:
陶淵明既沒有屈原的宏偉悲壯,又沒有李白的豪放飄逸,也沒有杜甫的闊大沉雄,以他百來篇詩文,何以贏得了與這三位詩國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
蘇軾認為:「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王國維認為:「屈子之後,文學上只雄者,淵明其尤也。」
作者簡介:
戴建業,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帶頭人,國民級網紅教授。
已出版普及性著作《戴建業精讀世說新語》《戴建業精讀老子》等數部;學術著作:《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六朝文學史》等十餘部;隨筆集《你聽懂了沒有》等其他著作多部,並在《文藝研究》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另有譯文數十篇。
近年來,其講課視頻上傳網路之後,海內外持續掀起熱潮,視頻獲數億次播放,幾千萬網友點贊叫好,引發《人民日報》、新華社、CCTV及港台媒體等爭相報道,先後被評為:今日頭條「2018年度人物」、 「2018超星影響力年度名師」、網路2019年「影響力作者」,廣大網友譽其為「國民教授」。
Ⅵ 「自行敞開」「澄明之境」什麼意思
自行敞開就是自我剖析,自己反思等;
澄明之境是哲學的一種新方向,就是心靈很純凈,大徹大悟的境界。
Ⅶ 澄明之境的澄明美學:非主流之觀察
【作者】:劉士林著
【叢編項】:美學新眺望書系
【裝幀項】:膠版紙 23cm / 326
【出版項】:鄭州大學出版社 / 2002-1-1
【ISBN號】:9787810486217 / 7810486217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者多年來從事美學理論研究的一個總結,它對於人類精神的理論意義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從批判的向度上講,它從邏輯上先驗地區分開「美學」與「哲學」之間的「學理」糾葛,認真地檢討了西方主流美學對於人類審美精神的「理性」侵蝕;其次則針對中國美學中習以為常的「倫理學」與「美學」的邏輯混淆發出嚴厲批判,並由此認真檢討了中國主流美學的倫理形式對於審美形式的「歷史」遮蔽。從建設性的向度上講,一方面通過邏輯勞動為正確描述美的存在建構了一種本體論語境,即「本體分析」與「結構關系」相結合的理論方法。沒有本體分析就不可能澄明任何本體性語境,而沒有結構關系則不可能進行任何本質性描術。另一方面則從人類原妝的「詩性智慧」結構出發,在此基礎上區別了中西文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詩境。西方文明的「林中路」起源於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由於在軸心時代就已喪失詩性知識,因而這種矛盾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是無法解決的。中國文明的「還鄉路」則根源於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只要能夠成功地逃避文明中心與拒絕個體化形式,也就可以贖取生命最初的自由。本書不權從知識批判角度為美學研究進入「本體明了」層面掃清了邏輯障礙,也由此為人類自由的生命活動指出了真正的澄明之道。
作者簡介
劉士林,1966年生於河北曲陽,文學博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美學、中國詩學、當代文化研究。著有《語言與它的夢》,《文明精神結構論》,《變徵之音---大眾審美中的道德趣味》,《中國詩性文化》,《闡釋與批判---當代文化消費中的異化與危機》,《千年揮麈》,《先驗批判---20世紀中國學術批評導論》,《澄明美學---非主流之觀察》,《新道德主義》,《苦難美學》等。
Ⅷ 關於攝影的藝術是怎麼回事
攝影藝術按照它所反映的內容,可分為風景照、靜物照、肖像照、風俗照、新聞圖片等。 在攝影中首先認定照片可以被分為不同類型時,按照這樣的推論接下來自然是三段論式的演繹了,於是就進入種+屬差的分類,如果找到了一個中辭,也就把大辭和小辭必然地聯系在了一起,因而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系似乎就不言自明了。而參於其中的心靈活動就被遮蔽在這種貌視合理的劃定里了,心靈的綿延被理性的容器強制地分解確定成為本質,而這所謂的本質被理性的翅翼帶進了思辯的真空,不會再遇到任何的抵抗。但這樣的飛越是否能在心靈之境翱翔呢?攝影的邏輯在於表現存在的多樣性方面,創制者選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展現其本己存在的某個可能,在理性邏輯無意義的地方獲得詩性的意義。在此所借用的「邏輯」二字,與源於愛利亞派存在論的唯理邏輯不在同一個范疇,而恰恰是在巴門尼得所指向的那條意見之路上,詩性的意義才更向我們展現出澄明之境。愛利亞派形成的西方存在論邏輯傳統,在回答人的「是之所是」只是得出這樣一個定義:人是會說話的動物,而心靈之境被斷然地拒斥之外。新存在論在回答人的存在問題時,嘗試在被巴門尼德禁止通行的意見之路上去重新構建人的存在(生存),而藝術也就在這種新存在下獲得了其自足的發展。即然動搖的是傳統邏輯演繹的存在論觀,對於攝影重構的基礎依然應該在於存在的基地上,只不過是以新存在論的存在者層次上的存在結構出發,來對攝影的「在/是」,利用展示的手段,而不是演繹的方法進行闡釋。就如非歐幾何對歐幾里德幾何方法的重構一樣(卡西爾《人論》)而對於攝影而言,首先可切入的研究領域既是紀實與藝術這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紀實與藝術的存在觀」這當是一個值得梳理的話題,對於過去關於紀實與藝術的爭論有典型的四種觀點,都是在二元論上進行的對立展開,而新近的觀點中,或是把紀實的外延擴大使藝術被納入紀實中,或是反之,以結束二元的對立狀態,但結果仍是在傳統的存在論中打轉。若是從新存在觀中來對其進行清理時,紀實和藝術被認為不是斷然對立的存在。通過這樣來解構傳統攝影觀,目的是在於清理出附著在攝影本身上污泥,打掃干凈後,以還原出攝影的本來面貌。於是從新存在論出發來探求攝影的成問題之處將是映入我們眼簾的新的視野。正如傳統思想方法的軸心是傳統的存在論一樣,新存在論依然是新視野思維中的軸心,在引導語言轉向的三個因素方面,新存在論是從根本上動搖了邏各斯的中心,而符號論,語言論,及後現代等等無不是在新存在論的圭章里展開其對傳統存在觀的批判和顛覆,傳統存在觀的視域只是被限定在某個由新存在論得出前提的范圍內的演繹,也就是在時間的維度上被限定於當前化。時間上的當前化是巴門尼德一直到黑格爾的傳統存在論的表現形態,因為在傳統存在論中,時間也只是作為存在物的一個種屬。當前化的視界使傳統存在論失去了歷史性的存在域,變為只是此在的在場(《存在與時間》。時間與自我同一是現代思想中最顯要的特徵(《現代性面面觀》),缺乏歷史性視界的傳統存在論越來越備受質疑,其帶來的二元對立也越來越不能不可疑地演繹出人生存問題的獨特品性,因為,作為一種存在的方式的時間維度,使存在的結構性基質被放入到生存的過程中時,存在才能獲得了本己的領會。 主要特點: 在於所表現的對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體裁上分新聞攝影、人像攝影、風景攝影、動靜物攝影等。 造型藝術: 是攝影師運用照相機作為基本工具,根據創作構思將人物或景物拍攝下來,現經過暗房工藝處理,塑造出可視的藝術形象,用來反映社會生活與自然現象,並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樣式。
Ⅸ 娛樂新聞的網路新詞
2006年底,一封神秘郵件和幾張人影模糊的照片,又把各都市報娛樂新聞版的記者和編輯「炒糊」了一回。如果按照時間順序再來個「回放」,或許可以看得更清楚些:2006年12月底,不少記者收到一封匿名郵件,爆料稱印小天和曹穎在談戀愛,並附三張「親密照」。記者致電曹、印求證,其電話一直轉入秘書台。第二天,關於兩人相戀的新聞見報;2007年1月,有網友透露,「親密照」只是「流失」的劇照而已。1月2日,印小天親口否認了自己和曹穎關系曖昧的傳聞,至於遲遲不澄清的原因,他坦承是為配合劇組的炒作。有意思的是,到了2007年1月6日,曹穎又通過經紀公司向媒體表示,她嚴重懷疑所謂「劇照流失」實際上是劇組和印小天在聯手炒作。於是,第二天,「曹穎經紀人大罵『無恥』」的文章見報了。
個把月內,一則緋聞三度登上報章,且前後間隔「錯落有致」,這番炒作著實「成功」。然而,對不明就裡的讀者來說,雲里霧里之中,只看到了一地雞毛。
原本只是一些中間地帶的花邊新聞炒作卻愈演烈,在一些媒體的娛樂新聞版面上,堂而皇之地佔據「主流」位置。這種現象不能不讓人警醒。「娛記」是新聞工作者中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樣承擔著社會責任。面對形形色色中間地帶的新聞,必須恪守職業精神和道德底線。
中間地帶,所謂「中間地帶新聞」,往往介於善與惡、美與丑之中,處於有趣和無聊、高尚情調和低級趣味之間,性質上一般有益無害,或無益無害,沾染著庸俗市儈之氣,確實發生、確實存在,卻難登新聞報道的「大雅之堂」。由於性質比較模糊,容易被一些媒體當作「擦邊球」輕易「過關」;且往往在事發之初難以判斷其真偽善惡,還容易被當作人為炒作的「佐料」。
在這類「中間地帶新聞」里,娛樂新聞尤其突出。今天這個明星結婚生子,明天那個鬧出緋聞,後天他們又打嘴仗了,甚至舉起揭露「潛規則」的大旗一副正義凜然狀……而這些,往往有照為憑、有文(博客)為據,時間、地點、人物「清晰」,新聞所要求的幾大要素似乎都挺「齊全」。但就是這些看似真實發生的事件,最後卻被證實只是一場場鬧劇而已。這當中,假如媒體沒有一定的鑒別力,只知道一味跟風追蹤,最後吃虧的還是媒體自身。因此,如何報道這類「中間地帶新聞」,亟待引起媒體的重視。 隱私型
明星名人不為常人所知的隱私,往往是一些「娛記」深挖的對象。他們在幕後的生活狀態,包括今天跟誰一起吃飯、明天跟誰一起逛街、後天跟誰一起做運動,都成為「新聞」。當然最「勁爆」的要數明星緋聞,一張兩人走在一起的照片,就可以引發一連串關於兩人談戀愛乃至結婚的聯想。甚至女明星的「肚子」,也成為一些「娛記」追逐的目標,不斷猜測她是懷孕了還是僅僅發胖了。
炒作型
有些策劃人、經紀人、製作人等幕後人員,或通過網站娛樂頻道,或通過電子郵件,主動向媒體報料,提供所謂的新聞線索,實則為了炒作。前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節目播出時,那個經常在網路貼吧上曝所謂黑幕、實則為節目造勢的「舞美師」,就是一個例子。
作假型
不惜通過一些惡俗、弄虛作假的事件來博取眼球,引來公眾注意。比如女演員張鈺訴導演「潛規則」事件,不僅詳細描述事件的細節,而且公布了她與據她說交易中自己的性替身小霞的合影。沒想到,合影中的「小霞」在博客中表示自己從沒有從事過性交易,純粹是張鈺「陷害無辜」。最終張鈺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確在照片上做了假。這實在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一些采編娛樂新聞的記者和編輯認為,文化類的新聞讀者不愛看,娛樂類的新聞更「好看」。而娛樂類的新聞中,最吸引讀者的就是這類「中間地帶新聞」。
也有的認為,「中間地帶新聞」無傷大雅,頂多稍微低俗一些,又不是假新聞,不會違背新聞原則。還有的認為,反正你登我登大家登,法不責眾,更惟恐自己「落後」一步,所以千方百計地去挖掘「中間地帶新聞」。因為這些認識誤區,導致這類新聞不斷被放大,甚至到了「喧賓奪主」的地步。
比如無聊的明星隱私大量充斥版面,越炒越低俗,越登越無聊。2006年王菲生子所引發的層層波瀾便是一個典型案例。為了「搶先」獲得消息,不少媒體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跟蹤關注,有的甚至效仿香港「狗仔隊」,提前一個月派記者駐扎在王菲位於北京的公寓附近。
比如明知炒作,但為奪眼球仍「大膽」地為所欲為,推波助瀾。如「炒作大王」宋祖德,不停地在自己的博客上發驚人之文、在公眾場合發驚人之語,凡是新聞人物、新聞事件,他都會以知情人身份「曝料」,炒作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對於這樣一個炒作大王,一些媒體明知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但仍「慷慨」奉送版面,更有媒體將其請到報社進行專訪,一些讀者連呼「看不懂」。
殷謙:明星遭遇媒體騷擾誰是誰非?
繼日前傳出蔣勤勤與陳建斌結婚並懷孕的消息後,不久前又有媒體稱,蔣勤勤有四五個月的身孕卻遲遲不肯開口承認的原因,竟然是陳建斌對她拳腳相加並宣稱不願意要這個孩子,媒體面前的陳建斌頓時成為關鍵人物,陳建斌矢口否認有關報道,看到媒體墮落如斯,憤怒之餘,陳建斌氣憤地表示:「媒體騷擾我沒事,但騷擾一個孕婦就不太好了,這會對她和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陳建斌與蔣勤勤的好友也表示陳對勤勤非常體貼,兩人很恩愛。
媒體對明星的私生活死抱著不放,這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了。就拿近年來說,多有明星與媒體娛樂記者發生沖突,先有竇唯大鬧新京報社,火燒媒體編輯汽車;再有李亞鵬為護妻女抓傷記者手臂;更有張學友搶走記者的相機,卡記者的脖子……不勝枚舉的事實擺在眼前,都說明不是我們的明星出了問題,就是媒體娛記出了問題。陳建斌的話多少顯得有點無奈和傷感,媒體騷擾他沒事,但不可以騷擾一個孕婦,言語間似乎帶有一種乞求的口氣。當然,記者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被他們抓住了,不管老弱病殘孕,皆在他們的騷擾之例,王菲自打和李亞鵬戀愛時就一直被媒體騷擾,一直騷擾到孩子出生並取好名字後才罷手。也不能說是完全罷手了,王菲一家三口已經在媒體掛上了號,說不準哪天王菲的孩子有個頭疼感冒之類的,又會被媒體記者掂起來爆炒。
出現娛樂圈和新聞圈發生沖突的現象並不難理解,很多娛樂媒體在畸形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壓下,娛樂新聞日漸喪失了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淪為一種「愚人娛人」的虛假現象;以追求「八卦」的「爆料」為鵠的,娛樂記者則被「現象主義」異化為一種操著道具的游戲者,成為花樣不斷翻新的「明星八卦」解剖術的實行者。中止判斷,剔除意義,懸置價值,成了新的娛樂新聞模式的基本綱領。沒有質疑,沒有反對,沒有拒絕,甚至哪怕是空穴來風或豆大的一點事,我們巧舌如簧、妙筆生花的娛樂記者,都能毫不害羞地編造出一大堆不著邊際的新聞來。就這樣,娛記的良心日漸泯滅了,在「利益原則」至上的「娛樂媒體」,對於明星的新聞報道似乎是無須有責任感的,它不在介入現實,不在充滿質疑、沒有反思的激情和批判、喪失了拒絕的勇氣,不計穩定的價值立場和可靠的追求目標,要麼吹捧要麼貶伐要麼揭人私情,當虛言浮詞的喧囂四處聒噪的時候,明星一半歡喜一半憂傷,娛樂媒體隨著娛樂圈變的一樣黑,娛記要通過對龐大而復雜的娛樂圈現象的梳理,揭示被令人眼花繚亂的現象遮蔽的真相,實在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所以避免不了在報道時道聽途說、添油加醋、猜測臆想。
很多娛樂媒體編造謊言已經成為習慣,他們充分利用獲取第一手材料的方便條件,甚至還根據需要直接采訪有關當事人,獲取別人無法獲取的所謂的「內部消息」,而事實這些「內部消息」大多都是娛記們的猜測和臆想,澄明之境。
娛樂圈,不通過細心的觀察,自然發現不了被復雜的現象遮蔽的「娛樂圈」背後的真相和秘密。在很長的時期里,娛樂新聞被加上了功利目的極強的意識形態限定語,被巧妙地轉化為一種本質上非現實主義甚至反現實主義的異化物。最後的結果是,娛樂新聞越來越缺乏現實感,越來越缺乏獨立性,越來越缺乏內在力量和思想深度,取而代之的是無休止的「八卦」和「猛料」,媒體圈也受到了娛樂圈所影響下而產生的「市場原則」和享樂主義的損毀,通觀娛樂新聞,大多數都是個人化寫作和慾望化寫作的範本,使新聞疏離現實,缺乏廣闊的關照視野,喪失了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其實娛樂媒體是我們值得尊敬的,很多娛樂記者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去稱贊,他們千辛萬苦地為我們提供第一時間的娛樂咨詢,為我們提供服務。可是他們已經變質了,變得自私自利,變的瘋狂肆意。
娛樂輿論也是一種權力,而娛記則是擁有和使用這種權力的人。倘若我們不想讓娛樂輿論淪為一種任性而野蠻的權力,不讓它淪為審美名義下的道德放縱,或商業動機驅動下的文化犯罪,那麼讀者尤其是記者,在對明星或當事人的信任中就必須攙合一些批判精神、存在一點的不信任,或者說,必須首先執持一種反對的態度,一種高明的懷疑態度,這種理性的反對和高明的懷疑不僅引發對話的沖動,而且還會創造出充滿民主氛圍和美好情調的爭論。娛樂媒體所應承擔的責任倫理,是為自己時代的新聞提供真實、客觀可靠的判斷,從而將這些判斷轉化為積極的具有激勵和促進性的話語力量,具體地說,就是要有助於幫助讀者了解真相,同時又要作為一種制衡力量。
當然,娛樂媒體和明星本身就是魚和水的關系,誰也脫離不了誰,試想想,假如沒有我們的娛樂媒體,明星又怎麼會成為萬人矚目的明星?明星們對媒體的愛恨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有些明星還故意爆料引誘媒體記者去報道,達到自己炒作的目的,這么說,在明星眼裡,娛樂媒體還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很多明星都有一種心理,如果媒體是正面的報道他們就會欣喜若狂,如果是對他們不利的反面報道,他們則恨之入骨,對娛記們咬牙切齒。明星們豈能這樣?既然是互惠互利的雙贏關系,就不能把娛記們當成皮球踢來踢去,更不能把娛樂記者看成是自己慣養的聽話的一條狗,你想讓他來就讓他來,想讓他消失就必須馬上消失,這也太自私自利,太陰險霸道了!
就拿陳建斌和蔣勤勤的新聞說,陳建斌為什麼要對蔣勤勤拳腳相加並宣稱不願意要她肚子里的孩子?讓人猜測起來原因無非就是就是蔣勤勤肚子里懷的不是陳建斌的骨肉,也不知道是誰的野種,所以陳建斌對蔣勤勤拳腳相,正巧被哪個娛記瞧見了被捅了出來。娛記們揭露明星的私生活,揭露明星的瘡疤,干擾明星的正常生活是不對,可話又講回來,也有很多明星純潔的像一張白紙,自始至終沒有一點緋聞,清清白白乾乾凈凈的。而為什麼有些明星就被娛記們盯住不放呢?你沒做出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又何怕娛記們揭露?如果你們本來就不大清白,被娛記們逮住,遭受謗責也是難免的。你們憎恨娛記,辱罵他們,驅趕他們,毆打他們;你們把娛記們視為可惡的蒼蠅,可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們行的不端走的不正,被人議論被人唾罵也是活該 。
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這里還請我們的明星大人萬萬要自重,不要再把怨氣都撒在娛記的身上;娛樂記者也要自重,奉勸多事的娛樂記者,萬萬別拿明星的隱私找樂子。
作者:殷謙(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
《娛樂圈》雜志(2006年8月)
主要危害
「中間地帶新聞」被不當處理,無論是對讀者、編輯記者還是媒體自身,都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首先是對讀者的誤讀。缺乏深度與力度的「中間地帶新聞」被過度刊登,實際上是對讀者的誤讀。以為讀者愛看,其實讀者並非都是囫圇吞棗的主兒,什麼都全盤接受。央視《百家講壇》的收視率超過某些電視劇,一些學者講師比某些綜藝節目主持人更受歡迎,就是一個明證。而大量「中間地帶新聞」的刊登,反而令讀者對明星名人的作派反感,也對報道這些新聞的編輯記者反感。君不見各大網路論壇上,一些「中間地帶新聞」後面的評論,往往要麼質疑其真實性,要麼評價「吃飽了撐的」或者「無聊」,很多讀者甚至將「娛記」比作「愚記」,這恐怕是那些熱衷於「中間地帶新聞」的「娛記」們所始料未及的。
其次是對編輯記者的誤導。為了捕捉更多的「猛料」,部分「娛記」甚至不惜捕風捉影、肆意編造,使得原本處於灰色的「中間地帶新聞」進一步演變為黑色的假新聞。比如有記者采訪時故意設圈套,進行挑撥式的問話,然後製造「炮轟」或「力挺」之類離被采訪者本意甚遠的新聞。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和陳凱歌的《無極》同期上映時,就有記者不斷追問馮小剛究竟是「先看的《無極》還是《千里走單騎》」,且必須分出一個先後,馮小剛當場翻臉,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再次就是對媒體自身的危害。長期大量刊登忽真忽假、忽左忽右的「中間地帶新聞」,以為「討好」了讀者,實際上讀者們並不買賬,反而對媒體的品位、辨別力、判斷力、公信力都產生懷疑,最終對媒體產生不信任感,這才是對媒體最大的傷害。
「中間地帶」的娛樂新聞,有時事實的確是發生了,但不一定就是能夠報道的;有的看似合理,但也不一定就是我們所提倡的。對於這個「中間地帶」,既不能一概拒之門外、「封殺」了事;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狂熱追捧,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何處理好「中間地帶新聞」,尤其考驗著娛樂新聞版面的記者和編輯。
正確看待
面對「中間地帶新聞」,應該秉持「三不原則」:即不跟風、不炒作、不追捧;做到三個堅持:堅持道德底線、堅持文化立場、堅持價值判斷,從而對「中間地帶新聞」進行分析、判斷、處理。
至於具體的操作,還是應該根據其類型,加以鑒別、區別對待。對於純粹挖掘隱私的,如結婚懷孕生子之類的新聞,刊登一下也未嘗不可,但必須要保持頭腦冷靜,掌握好報道的「溫度」和尺度,決不去瘋狂追逐、跟風「熱炒」,也不要大篇幅地刊登。比如「陳曉旭出家」的新聞後面,竟然被挖掘出「陳曉旭已身患重病」、「陳曉旭夫婦感情破裂」、「陳曉旭巨額財產如何分配」等等一系列「秘聞」,讓人不禁要問一句:「『黛玉』出家,與卿何干?」
至於惡炒、作假一類所謂的「新聞」,大多缺乏文化含量,「賺了眼球,沒了文化,丟了道德」,且大部分是明星為炒作自己而設計的,在事發之初,媒體往往很難辨清其真偽,一旦被其牽著鼻子走,最終反而成為其炒作的工具,令自己公信力大降。比如前兩年那英出新專輯,每回推出之前必傳出其與高峰分手的消息,待專輯銷售完畢,又必傳出兩人和好如初的消息。如此三番五次,人們早已心知肚明,媒體假如仍樂此不疲地報道,還不該挨罵?
對「中間地帶」娛樂新聞的頻頻出現,並不斷以新的形式出現,我們必須要保持冷靜的頭腦,既不能一概而論,一棍子打死;也決不能刻意迎合,狂熱追捧,最終反被利用。因此,道德底線、文化立場和價值判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