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聽書變形金剛
1. 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期次劃分
在蘭坪-維西地區研究礦田構造主要側重於白秧坪礦集區,它們的成礦時代主要是喜馬拉雅期。白秧坪東礦帶靠近構造單元邊界,喜馬拉雅運動早期的褶皺變形強,西礦帶近於盆地中心僅發育撓曲變形,東西差異較大。到脆性變形期,兩帶都發育有強度近於相同的走向(近 SN)沖斷層,以及相伴的斜向斷層,故此時變形收縮量較一致。東礦帶水磨坊倒轉向斜為代表的褶皺緊閉化可與西礦帶富隆廠背斜及吳底廠穹窿構造相對應。至於白秧坪的NE向 BKT1斷層晚期鬆弛變成張性正斷層,可能正是兩帶共有的東西向橫斷層。
因此,歸納出本區可比的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有三期。
1.褶皺變形期
雲龍-江城褶皺系邊部發生較強烈褶皺變形,盆地內部以撓曲變形為主。
2.脆性變形期
白秧坪整個褶皺系出現SN向沖斷層系統,前期褶皺部分得以強化,其餘地區廣泛出現寬緩褶皺。
3.鬆弛-擠壓交替調整期
支獨斷裂、通甸斷裂和褶皺束內的華昌山斷裂,是在早期倒伏褶皺基礎上發生的正向或反向的重力滑覆或逆沖推覆斷裂;大量的橫斷層近等距出現、斷塊構造形成;穹窿構造也由於熱動力或局部重力均衡作用而出現,並可能形成一個與穹窿有關的派生構造組合。
2. 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然而,近代地質學發現,沿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一帶,廣泛分布著侏羅紀(距今約1.9—1.4億年前)的海相沉積。1885年,奧地利學者諾伊邁爾首先指出,當時沿這一帶曾分布著一條海水通道。1893年,他的岳父,著名奧地利學者修斯進一步提出,這一侏羅紀海域實際上是一個洋,它位於北方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後來遭受擠壓而消失,其變形岩石形成了今日所見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3. 喜馬拉雅期成礦系統與成礦系列
攀西地區作為西南「大三江」的一個重要地區,進入新生代後伴隨陸內造山運動,發育與喜馬拉雅期幔源鹼性岩漿和流體作用有關的特徵岩漿組合有兩類:富鹼淺成侵入岩組合,鹼性侵入岩組合。
分布於四川木里—鹽源和雲南寧蒗—濱川一帶的殼幔混源型富鹼淺成侵入岩組合,以石英二長斑岩、二長花崗斑岩、花崗斑岩和正長斑岩為代表,形成時代集中於35~65Ma,源區應為下地殼或殼幔過渡層,普遍顯示銅、鉬、金礦化特徵。
分布於四川攀西和雲南麗江地區的幔源型鹼性侵入岩組合,其形成時代集中在30~40Ma,推斷源區位於約100km深的富集地幔。這一岩石組合,可再以哀牢山—金沙江為界,西側以鉀質富鹼岩漿岩組合為特徵,以鉀質煌斑岩和鉀質鹼性花崗岩為代表,主要形成銅、鉬、鉛、鋅、金、銀礦化;東側以鈉質富鹼岩漿岩組合為特徵,以鈉質碳酸岩和鹼流岩為代表,主要伴隨輕稀土和金礦化。
駱耀南等(1998)通過研究龍門山—錦屏山陸內造山帶,劃分了對應於該區喜馬拉雅期幔源鹼性岩漿和流體成礦系統的多金屬成礦系列:
1.與喜馬拉雅期韌-脆性剪切帶有關的Au、Ag、Cu多金屬成礦系列
龍門山—錦屏山前陸及腹陸帶的主斷裂,一般均經歷過多期活動,顯示具韌-脆性復合剪切帶性質,並伴有普遍的金礦化。本次工作重點集中在鮮水河斷裂以南的康定—西昌菜子園地區。通過初步研究,證實它是一條區域性巨型含金剪切帶,遠景可觀,並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列入全國跨世紀普查找礦重點片。
釐定這一巨型含金剪切帶的依據如下:
第一,在南北長300km,東西寬10~25km范圍內,已發現數十處Au、Ag多金屬化探異常和近百處金礦產地,表明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金礦化集中區。
第二,該區具有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遭受過多次造山作用影響,特別是喜馬拉雅期陸內造山作用,使一些主要斷裂經受滑脫、逆沖和走滑的復雜演變過程。伴隨早期韌性剪切作用,發生了初始成礦;後疊加韌-脆性或脆性變形,則導致最終富集定位,形成眾多Au-Ag多金屬礦產地。據康定、石棉、冕寧一帶大量剪切應變礦物同位素年齡值(15.4~21.2Ma)測定,主成礦期應為喜馬拉雅期。
第三,韌性和韌-脆性剪切作用涉及多種多樣岩層,包括康定群、元古宇、古生界、基性火山岩和花崗岩等含金豐度高的礦源層,因此顯示出多層次礦化和多樣性類型的特徵。
此外,該區還廣泛發育各類脈岩,尤其是基性脈岩普遍可見,表明主要成礦物質應由幔源提供。
區內剪切帶型金礦具有成帶分布和分片集中的特徵。據此,可以劃分北段康定、中段石棉和南段冕寧三個集中區。根據產出金礦類型垂直及水平分帶特徵,本區剪切帶金礦成礦系列包括以下主要礦床式:基底中構造蝕變岩-石英脈型金礦(康定黃金坪式);基底與蓋層間滑脫帶中糜棱岩-石英脈型金礦(石棉菩薩崗式):蓋層中石英(氟鎂石)脈型金(銀)鉛鋅(銅)礦(康定偏岩子式);由綠片岩組成的構造岩片中構造蝕變岩型金礦(冕寧茶鋪子式)。
(1)黃金坪式構造蝕變岩-石英脈型金礦床。含礦岩系為康定群斜長角閃質混合岩;控礦及成礦構造為南北向網路狀斷裂系中北北東向韌性剪切帶,並伴有喜馬拉雅期輝綠岩和長英岩等脈岩(K-Ar法測定47.9±0.8Ma))。空間上主斷裂破碎帶構成主礦體。在斷裂分支復合、弧形轉彎以及背形構造引張部位,往往礦體增厚,品位變富;礦體一般厚0.5~5m,平均厚1.16m,品位一般為1.6×10-6~61.2×10-6,平均9.5×10-6。礦石類型包括黃鐵礦-石英脈型、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型和黃鐵礦蝕變岩型;原生礦以自然金為主,以微粒金-顯微金形式產出,少量碲-金-銀系列礦物,以次顯微-超顯微金形式嵌布於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碲銀礦等載金礦物中。
經研究,動熱變質熱液成礦作用過程,包括早期黃鐵礦-石英脈、中期多金屬硫化物和晚期碲化物-碳酸鹽等三個階段(中、晚期是脆性疊加改造階段產物),並伴有早期黃鐵礦絹英岩化、中晚期硅化和碳酸鹽化。礦體明顯可見糜棱岩化或疊加後期角礫岩化和細脈狀石英脈。成礦溫度100~392℃,硫源為岩漿硫,水源為變質水,主成礦期26.9~20.8Ma(白雲母K-Ar法),屬於喜馬拉雅期。礦床規模為中型。
(2)石棉菩薩崗式糜棱岩-石英脈型金礦。分布於石棉田灣至挖角壩之間基底與蓋層的主滑脫帶內。賦礦圍岩為花崗質糜棱岩,頂底板為黑色和黃色千糜岩,是新近發現並具有區域找礦意義的新的層位及類型。糜棱岩為韌性剪切的產物,礦化產於韌-脆性構造疊加部位。硅化、黃鐵礦化和方鉛礦化發育,並有後期石英脈貫入。載金礦物為黃鐵礦和方鉛礦,並呈細脈狀沿石英脈分布。大致顯示上為方鉛礦和下為黃鐵礦的垂直分帶特徵。金品位8.3×10-6~69.8×10-6,平均13.5×10-6;銀27×10-6。據千糜岩多硅白雲母K-Ar法年齡測定,成礦期為15.4~21.2Ma。
(3)康定偏岩子式石英(氟鎂石)脈型金(銀)鉛鋅(銅)礦。賦礦地層為震旦紀富藻白雲岩。賦礦構造為脆性斷裂破碎帶、層間破碎帶、裂隙帶和片理帶,礦體以脈狀為主,次為透鏡狀。產狀與圍岩近乎一致。礦體數量多,但規模小,形態復雜。礦石類型主要為黃鐵礦-石英脈型和多金屬硫化物-石英(氟鎂石或碳酸鹽)脈型。圍岩蝕變以黃鐵礦化、硅化和白雲石—氟鎂石化為主。載金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黝銅礦和方鉛礦等。常見微細型明金,金品位5.36×10-6~15.23×10-6,伴生銀達48.2×10-6~426.34×10-6,有時Cu、Pb、Zn亦可達工業品位。蓋層中金礦常有喜馬拉雅期輝綠岩脈形影相隨,表明成礦過程中有岩漿及岩漿熱液作用的疊加。此外,在石棉及冕寧、西昌一帶,賦礦地層還有泥盆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它們多以石英 碳酸鹽脈型出現,並受層間破碎帶控制。
(4)冕寧茶鋪子式蝕變構造岩型金礦。分布於錦屏山前陸逆沖推覆帶由二疊系變基性火山岩(綠片岩)組成的「豆莢狀」構造片(長75km,寬1.5~4km)中,綠片岩達陽起石—綠簾石—綠泥石相,普遍可見硬綠泥石礦物,並顯示韌性變形特徵。
金礦體呈透鏡狀產於沿韌性剪切帶分布的鐵白雲石—白雲石交代岩中。在已評價的4km范圍內,共圈出礦體14個,單礦體長59~470m,厚0.49~18.61m,平均金含量2.86×10-6,最高11.95×10-6,伴生銀4.6×10-6~8.5×10-6,金儲量18.33t,規模近大型,並伴有鉛鋅及銅,可供綜合開發利用。
礦石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為黃鐵礦化白雲岩,是礦床主體,金品位為0.3×10-6~2×10-6;另一類為含硫化物石英脈疊加的黃鐵礦化白雲岩,含金為0.5×10-6~20×10-6,表明後期韌 脆性構造熱液疊加改造的重要意義。在茶鋪子礦床中,還具有喜馬拉雅期花斑岩脈貫入(龍家溝,K-Ar法測定年齡為31.9Ma±0.8Ma),金含量達1600×10-9。
2.與喜馬拉雅期殼幔源富鹼斑岩有關的斑岩型Cu、Mo、Au、Ag、Pb、Zn成礦系列
研究區喜馬拉雅期富鹼斑岩是陸內造山階段(主要為65~35Ma之間)殼幔同熔岩漿作用的產物。成礦作用及礦床類型受斑岩的岩性(岩石類型、酸度、鹼度)及斑岩群產出的構造背景控制,據此可進一步分為與花崗斑岩有關的Cu、Mo、Au礦床(祥雲馬廠箐式),與石英二長斑岩有關的Cu、Au礦床(鹽源西范坪式),與石英正長斑岩有關的Pb、Zn、Au礦床(北衙式)和正長斑岩有關的Pb、Ag礦床(姚安式)。
(1)祥雲馬廠箐式。斑岩群受北西和北東向兩組斷裂構造控制,產於九頂山背斜南翼。圍岩為下奧陶統向陽組砂岩、粉砂岩夾薄層灰岩透鏡體及下泥盆統康廊組厚層白雲岩。成礦斑岩呈小岩株產出,面積1.36km,為具正長岩→石英(角閃)正長斑岩→石英二長斑岩→花崗斑岩→煌斑岩分異演化的復式岩體,同位素年齡值為31~48Ma(K-Ar法)和34Ma(Rb-Sr 法)。岩石屬鹼鈣系列,SiO2平均值為69.60%,K2O+Na2O為9.68%。
由岩體中心向外,圍岩蝕變為硅化帶、石英鉀長石化帶和石英絹雲母化帶;外接觸帶見透輝石角岩帶(夾石榴石矽卡岩)—陽起石透閃石角岩帶—黑雲母蝕變砂岩帶。
由岩體中心向外,成礦元素的水平分帶為:Mo-Cu、Mo-Cu-Cu、Au-Au、As、Pb、ZnAg、Fb、Zn。其中主成礦元素為Cu、Mo、Au。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斑銅礦及少量輝銅礦、砷黝銅礦、磁鐵礦、磁黃鐵礦、毒砂、白鎢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孔雀石、褐鐵礦、自然金等。礦床主要類型為斑岩型,全岩礦化,呈細脈浸染狀。主礦體在內外接觸帶長1350m,寬100~600m,厚30~120m,平均厚82.7m,平均品位Cu0.46%、Mo 0.078%。礦床中還見有角岩及矽卡岩型銅礦、石英脈型及硫化物型金礦體和礦石類型。經勘查證實,銅、鉬、金礦床規模均達中型。
(2)鹽源西范坪式。沿金河 程海斷裂帶分布,斑岩群侵位地層為二疊—三疊系。礦化斑岩為石英二長岩,SiO2含量62%~66.2%,K2O+Na2O 9.1%~9.6%,具面型青磐岩化、絹英岩化、硅化、鉀化蝕變及分帶特徵,在內外接觸帶出現細脈-浸染狀礦化。主要為Cu-Au礦化,並顯示上Cu下Au的分帶趨勢。
(3)鶴慶北衙式。分布於麗江地區南端中生代沉積盆地,斑岩群受北北東向及東西向基底斷裂控制。在斷裂交匯處可見一近南北向橢圓形環形構造(40km×30km)。環內及邊緣共計有大小不等35個斑岩體,侵位於中三疊統北衙組灰岩。鋯石U-Pb法年齡值為61Ma。3個含礦岩體的岩石類型為石英正長斑岩,SiO2平均含量67.56%,K2O+Na2O為10.75%。
圍岩蝕變:岩體內為鉀化、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黃鐵礦化,外接觸帶為矽卡岩化、硅化、黃鐵礦化和大理岩化。
在空間上,礦體多出現於石英正長斑岩內外接觸帶附近,且呈似層狀、脈狀產出,包括有岩體上下盤接觸帶脈狀礦體(主要類型)、岩體內沿剪切裂隙充填的含鉬黃鐵礦、方鉛礦石英脈型礦體及古近系底部紫紅色礫岩中的古砂金礦。
岩體上盤接觸帶為Pb-Zn礦體,並大多與金礦體共生,長350m,斜深250m,最大32m,平均厚5.31m;平均Pb 2.29%、Zn1.06%;共生金礦長440m,斜深230m,平均厚3.24m,Au平均品位6.52×10-6。岩體下盤為金礦,與煌斑岩脈可能有一定成因聯系,蝕變強烈,礦體長560m,斜深180m,平均厚5.35m,Au平均品位5.55×10-6。
礦區內氧化深度在200m以上,原生硫化物多已淋失,金主要在氧化帶中富集。主要礦物為自然金、自然銀、白鉛礦、鉛鐵礬、黃鋅礦、水鋅礦、褐鎂礦和水錳礦,殘留有少量方鉛礦、砷鉛礦、黃鐵礦、赤鐵礦和黃銅礦。黃鐵礦中金含量7.81×10-6;方鉛礦含金0.23×10-6,含銀平均112.4×10-6,最高1633×10-6。
主要有兩種工業礦石類型:鐵-金礦石,Au品位為0.1×10-6,最高達208.5×10-6,平均為4.6×10-6;Ag為20×10-6,最高達426.9×10-6,平均為67×10-6;Cu含量<0.05%。二是銅 金礦石,Au為4×10-6~18×10-6,Ag為60×10-6~100×10-6;Cu為0.5%~11%,以4%最常見。對礦床進行評價,鉛鋅礦為中型,金礦遠景可望達大型。
(4)姚安式鉛鋅銀礦床。姚安老街子和干溝鉛-銀-金礦床產於滇中的中生代沉積盆地內,受北東向及北西向基底斷裂控制。遙感影像顯示有一系列交疊的環形構造。在長50km和寬10km范圍內,計有大小36個斑岩及岩脈群。斑岩侵位於白堊系及古近系始新統陸相粗面質火山岩系中,岩石類型為正長斑岩,K-Ar 法同位素年齡為31~50Ma,SiO2平均含量為64.04%,K2O+Na2O為10.12%。
圍岩蝕變:斑岩中主要為高嶺土化、絹雲母化、硅化和黃鐵礦化;砂泥岩中顯示角岩化、硅化、重晶石化和碳酸鹽化;火山岩中一般為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
礦化以Pb、Ag(Au)為主。鉛礦體大致可分四種類型:①蝕變正長斑岩及粗面岩中的細脈浸染型,Pb含量為1.33%,最高達39.9%,佔全礦總儲量的70%(以老街子礦段為代表):②蝕變石英砂岩中的細脈浸染狀鉛礦,Pb平均含量為1.27%(以格苴坪為代表);③產於黃鐵礦化含鈣質泥岩中的鞍狀或似層狀鉛礦,Pb含量為3%~792%(以取寶箐為代表);④產於砂質泥岩中的脈狀鉛礦,Pb含量為0.64%(以文化村為代表)。
銀礦體主要見於老街子礦段正長斑岩中,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呈脈狀群產出,單礦體厚為1~30.47m,斜深幾十米至200m,長400m,Ag最高品位為406.36×10-6,以自然銀、輝銀礦的形式產出,並與方鉛礦、閃鋅礦共生。
金礦體見於文化村、干溝、白馬苴、格苴坪等礦化帶,產於主岩體外接觸帶之白堊系泥砂岩地層的近東西向張扭性構造破碎帶中。干溝金礦帶長1600m、寬150~500m,已圈出金礦體11個;單礦體長200~400m,厚0.5~2m,控斜深300m,Au品位為1×10-6~30×10-6,平均為4.37×10-6,局部達44×10-6。礦石類型為含金鏡鐵礦型和黃鐵礦脈型。金礦與正長斑岩或煌斑岩脈形影相隨。
礦石礦物:鉛銀礦體以方鉛礦、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砷黝銅礦、磁鐵礦、輝銀礦、自然銀為主;金礦體以黃鐵礦、鏡鐵礦、褐鐵礦、自然金為主。
該礦床經勘查證實,鉛、銀礦均為大型,金礦為小型。
3.與喜馬拉雅期幔源鹼性基性岩及鉀質煌斑岩有關的Au(Ag、Cu)成礦系列
研究區的幔源鹼性基性岩及鉀質煌斑岩,均屬火山及次火山爆發-噴溢成因,形成時代略晚於富鹼斑岩(約35~20Ma),屬陸內造山階段總體擠壓局部引張環境的產物。
鹼性玄武岩主要分布於麗江—劍川一帶,輝綠-輝長岩脈集中見於錦屏山前陸逆沖-推覆帶及前緣基底隆起帶,並與剪切帶金礦形影相隨;鉀質煌斑岩除在西范坪、北衙、馬廠箐和姚安等地與富鹼斑岩一起產出外,還獨立呈群呈帶分布於鹽源、滇中等中一新生代斷陷盆地中。
據已有資料,該成礦系列大致包括以下兩種類型:其一是與輝綠-輝長岩脈有關的金(銀、銅)礦,實例為石棉田灣及石棉金雞檯子金礦床。新近發現,金(銀、銅)礦體與輝綠-輝長岩脈(體)形影相隨,兩者應存在成因聯系。其二是與煌斑岩脈有關的金礦,已知分布於雲南鶴慶北衙及姚安。北衙鉛鋅金礦床的56號礦體,產於煌斑岩脈接觸帶(煌斑岩本身含金豐度值為1100×10-6),厚1.53m,Au品位為15.64×10-9。姚安金礦床中的部分金礦體與煌斑岩密切共生,並形成煌斑岩脈金礦。含金礦物主要為鏡鐵礦、黃鐵礦,少量黃銅礦;礦石呈細脈浸染狀、塊狀、角礫狀;礦體伴有強烈的硅化、鈉長石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礦體的Au品位為1×10-6~30×10-6,平均4.37×10-6(姚安金礦被評價為小型)。
4.與喜馬拉雅期幔源鹼性岩有關的稀土礦成礦系列
喜馬拉雅期幔源鹼性岩,主要分布於錦屏山前緣基底隆起帶,沿安寧河斷裂呈群出露,由北至南,有冕寧氂牛坪、三岔河、包子村、羊房溝、雕樓山、鄭家梁子、木洛寨及德昌大陸鄉等岩體(群),它們呈岩株及岩脈(群)貫入於早期花崗岩、石英閃長岩或古生代地層中。主要岩石類型為霓石鹼性花崗岩、霓輝正長岩、霓輝正長斑岩、霓石石英正長岩、霓輝偉晶岩和碳酸岩等。
稀土礦床成礦作用與鹼性岩漿活動期及岩漿期後熱液活動有直接關系,包括有霓輝偉晶岩脈型、碳酸岩脈型、蝕變鹼性花崗岩及正長岩型的氟碳鈰礦礦床,具有品位高、規模大、伴生有用元素多等特點。根據目前工作程度,可劃分為冕寧氂牛坪式及德晶大陸鄉式兩個典型礦床式。
(1)冕寧氂牛坪式稀土礦床。分布於錦屏山前緣基底隆起帶,鹼性雜岩受哈哈-里庄斷裂控制,且具有成群分布特徵。雜岩由含霓石鹼性花崗岩、鹼性偉晶岩、方解石碳酸岩組成,屬霓石鹼性花崗岩漿-偉晶氣成-熱液充填的氟碳鈰礦稀土礦床。
礦石自然類型包括鹼性偉晶岩型、方解石碳酸岩型和霓石鹼性花崗岩中細網脈浸染型,以偉晶岩和花崗岩中細網脈型為主(占總儲量95%)。概算輕稀土氧化物儲量為203.1萬噸,已達大型。
礦石礦物以氟碳鈰礦為主,少量硅鈦鈰礦、氟碳鈣鈰礦、方鈰礦和獨居石。脈石礦物為重晶石—天青石系列礦物、螢石、方解石、霓輝石、鈉鐵閃石、石英、長石、黑雲母和褐黑色礦泥等。礦體表內平均品位REO為4.14%~5.19%,表外平均為:1.44%(混合礦品位為2.81%,此即開采品位)。礦床具稀土礦物粒度粗大和礦石選冶性好等特點。
(2)德昌大陸鄉式稀土礦床。分布於冕寧氂牛坪稀土礦床之南;為一與喜馬拉雅期霓輝正長岩有關的霓輝螢石—重晶石—鋇天青石脈型稀土礦床新類型。礦床地質特徵基本上可與氂牛坪稀土礦床相對比,但又具有地區特色。
已初步圈定4個礦體。構成礦體的主要礦脈和礦石類型,包括有含霓輝螢石-鍶重晶石型大礦脈(礦石)、螢石鋇天青石型大礦脈(礦石)及由上述兩種脈組成的細網脈——石英閃長岩型或霓輝正長岩型礦脈帶(礦石)。
礦石具碎裂結構,角礫及斑雜構造,反映受岩脈及斷裂構造雙重控制。礦物成分以氟碳鈽礦為主,見有少量方鉛礦;脈石礦物為霓輝石、鍶重晶石、螢石、方解石、毒重石、石英和白雲母等。礦體REO品位為5.5%~12.6%,最高品位達17.68%,並伴隨可供綜合利用的伴生組分Pb、Sr、Ba、CaF2等,特別是SrSO4含量高達25.73%~27.68%,已超過獨立鍶礦床的工業指標(>25%)。
這一礦床以類型新(以碳酸岩型為主)、礦體厚大、品位高、稀土礦物組合簡單(僅以單一的氟碳鈰礦為主),且粒度大等特徵區別於氂牛坪式礦床。(該成礦系列的詳細論述可見第七章)
4. 誰喜歡聽 變形金剛4 的 《Tessa》
我很喜歡《Tessa》!很喜歡!
說實話,我並沒有看過變4,一開始聽這首歌曲是在喜馬拉雅的一部有聲書,當時拚命去搜這首歌的名字和出處,但是搜索無果,到網路也搜不到。
很偶然的一次,看了游戲《斗戰神》的一部宣傳片,好像是關於天界入侵的,配的就是這首,我當時就很興奮,用微信搖出了這首歌,加入了歌單。
這首曲子只憑旋律就很催人淚下,曲子很悠揚也很哀傷,很容易讓人想起過往的種種難過、不舍、委屈、憂傷、無助、茫然……
看過這樣一句話「戴上耳機,我擁有了全世界;摘下耳機,我卻一無所有」,一邊感覺這首曲子能給自己共鳴,一邊形影相弔。
感覺天大地大,我還在低層掙扎,那地很廣,卻荒涼空曠,那天很高,高到觸摸不到。
但同時,無論這現實多麼殘酷,我都沒有放棄希望,在無邊的灰燼里,還有一點星星之火,終有一日,它會燎原!
穿過最深的黑暗,才能看到最燦爛的光亮!
5. 電影 《喜馬拉雅》 拍攝地點
劇組曾在尼泊爾駐扎將近一個月取景拍攝。陌生的環境和高山反應讓演員和工作人員們都吃了不少苦,好在並沒有出現大型事故安全回國。之後在江原道橫城繼續拍攝,但因為去年冬天氣溫反常,江原道幾乎沒怎麼下雪,拍出來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雖然也可以用CG出力,但還是希望能有更真實的畫面。導演和製片方也說服了CJ投資方面,最終得以前往法國勃朗峰取景,雖然超出了預算,但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希望打造成韓國登山題材影片的新里程碑。勃朗峰海拔超過4000米,劇組們有了之前在尼泊爾的經驗,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備,順利完成了拍攝。
《喜馬拉雅》改編自2005年的真實事件,講述了為尋找遇難隊友朴武宅(鄭宇 飾)遺體,登山家嚴弘吉(黃政民 飾)組織遠征隊再度攀登珠穆朗瑪,並在白雪之巔為遇難隊友舉行葬禮的感人故事。鄭有美飾演朴武宅的妻子崔秀英,柳善飾演嚴弘吉的妻子崔善浩。趙成夏飾演遠征隊長,羅美蘭飾演登山隊中唯一的女隊員趙明愛,金仁權飾演朴武宅的大學同學也是好朋友朴正福。金元海飾演朴武宅的前輩金武榮。嚴弘吉遠征隊時期的元老隊員張哲九和全培秀則分別由李海英和全培秀飾演。《海賊》導演李石勛執導。
6. 音質最清晰的音響
目前國內音質最清晰的5.1音響是星工場音響!
1.8T的聲音特色
一、 聲音超常清晰和真實、,不混濁,沒有任何音染,細節表現好。
測試片段:《非誠勿擾》范偉剝雞蛋殼的聲音;《功夫》殺貓前後,夜晚蟲鳴聲以及樹葉落地、刀片劃過鋒利的聲音、《喜馬拉雅》里石頭落地的聲音。。。。。。。
二、 低音震撼、干凈利落、場面宏大、沒有嗡嗡聲。
測試片段:《葉問》《功夫》拳拳到肉,筋骨斷裂的聲音、《愛國者》最後軍鼓由遠而近的聲音,炮彈落地的聲音;電影開始警察被扔到牌匾上落在地板上的聲音,結實有力,不拖泥帶水;戰爭大場面的槍炮聲。。。。。。。
三、聲音速度快。
《十月圍城》開始老師(張學友飾)被槍殺的鏡頭,子彈突如其來,猝不及防,聲音響處,嚇人一生冷汗。《無間道》里黃警官從樓頂掉下來砸到車頂的鏡頭也會嚇人一跳。
三、 力度強
大炮打出來在槍膛里會有個後座力的聲音,炮彈爆炸前會有個落地的撞擊聲《硫磺島家書》;《變形金剛》里的腳步聲、戰斗場面等。
四、 電影院一樣的半包圍感。
去電影院的目的是為了看電影而非聽音響,聲音是為了烘托電影氣氛的,環繞聲是電影畫面聲音的延展,讓前方電影的場面變得更為開闊,縱深感更強。
五、 屏幕後方的縱深感更強。
3D電影的真實感其實就是要有縱深的層次,除了某些鏡頭要很近,離開屏幕到達人的眼前,還有就是向屏幕後方要有很深的縱深感;傳統的2D電影做不到前方的縱深感,但是在屏幕後方會感覺有縱深感,場面開闊。電影院的音效也是這樣,需要在屏幕的後方即電影畫面里形成一個很深的聲場,這個聲場相當於是在屏幕那堵牆裡面發出的,這樣聲音和畫面才會完美的融合,這樣的電影場面才會更為開闊宏大。
好的HIFI音響系統里也是這樣的,只不過有的聲場是靠前,而有的是靠後,但是電影的音響效果聲場一定是靠後才對,可惜市場上的絕大部分音響的聲音都是靠前的。
六、 聲音並非是在音箱里發出。
電影的音效是在屏幕和房間空間里形成一個聲場,並非是在音箱里發出的聲音,講話的人聲對白也不是在中置音箱里而是在屏幕上演員的嘴裡發出的。有些昂貴的器材也需要用透聲幕布,把音箱隱藏在屏幕後面才能得出此效果,本套幾千元的器材不需要透聲幕也可做到,即使把音箱放在屏幕下方,只要您的觀看距離不小於3米,聲音也是在屏幕中央形成一個完美的既有深度又有寬度的聲場。
七、 入戲的感覺――電影發燒友的最佳選擇。
本套系統更適合於熱衷於看電影的朋友,不太適合於音響器材發燒友;因為這套只有150W功率的系統,並且不是傳統的等功率放大,對於那些天天比較器材的發燒友來說首先在功率上可能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反復比較電影片段里震耳欲聾的音效時也不會討好您的耳朵,但是這正是1.8T的魅力所在:
1. 你永遠也不相信150W的功率會有如此震撼的效果。
2. 本套系統的低音和其他系統的不同,即使是很多幾萬元的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很多器材的低音效果是「打頭」或者是「撞胸口」的感覺,短時間的聽似乎是大呼過癮,低音強勁;可是不要忘了,一部百來分鍾的電影,老是打頭撞胸口的話,半個小時就暈了,再好看的電影也看不下去的,而1.8T的低音效果完全是融入畫面的,絕不會「打頭、撞胸口」,連續幾部大片看完也不會頭暈,絕對過癮。
3. 由於本套系統聲音清晰,還原程度很高,和電影畫面能完美的聲畫一體,即使故事情節一般的電影,由於聲音效果的烘托,很快就讓你入戲――如果沒有耐心用本套器材看完半部片子的人,是沒有資格對本套系統做出評價的。
八:音樂的表現
由於本系統主要強調的是電影院的音效,在聽音樂時會有不足,例如,主音箱的低音尺寸只要4寸活5寸,在表現交響樂或搖滾樂時,低音會不足,建議用2.1模式來聽交響樂或搖滾樂,雖然在層次上有所欠缺外,但在音樂氣勢方面的表現是完全可以表現出現場的感覺的。
另外,如果同樣是4寸或5寸書架箱的HIFI器材對比,本套器材的保真度和清晰自然程度絕不輸於許多昂貴的書架箱系統,無需猶豫,國產也會有精品。
九:本套系統對房間聲學的要求不高,幾乎適用於各種房間,從七八平方的書房到幾十平方的客廳,都無需做專門的吸音處理,可以根據房間的大小調節低音炮旋鈕即可,以不產生嗡嗡聲為准。
十:線材,系統對線材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是較好的銅質音箱線即可,輸入線盡可能用光纖或同軸輸入,電腦可用USB輸入,均可獲得效果極佳的音質效果。
7. 喜馬拉雅旋迴
喜馬拉雅旋迴指晚白堊世晚期以來主要發生在古近-新近紀的構造運動。四川盆地喜馬拉雅旋迴最明顯的一次運動是在古近紀名山群和蘆山組沉積以後,以其上的大邑礫岩與其不整合接觸為這次運動的代表。在四川喜馬拉雅旋迴至少有兩次重要的構造運動。一次發生在晚古近紀以前(早喜馬拉雅運動)。這是一次影響極其深遠的構造運動,是四川構造盆地和局部構造形成的主要時期。它使震旦紀至古近紀以來的沉積蓋層全面褶皺,並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褶皺和斷裂連成一體,從此盆地的構造格局基本定型。另一次運動發生在古近紀以後,第四紀以前(晚喜馬拉雅運動)。這在川西表現得十分清楚,大邑礫岩有很強烈的構造變動就是這次運動的證據。經過這次運動,早喜馬拉雅期形成的構造進一步得到加強和改造,最終定型成現今四川盆地的構造面貌。
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仍在發展,除龍門山前以沉降為主外,其餘為間歇性上升運動,接受新的剝蝕夷平。
喜馬拉雅期來自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沖的強大擠壓力,通過川東的弱磁性基底和沉積蓋層傳遞到長期隆起的川中剛性基底,受該基底的抵擋而派生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構造作用力,致使川東地區在褶皺變形過程中長期持續對峙擠壓,造就出以北東-南西軸向為主的一系列近於平行的線形梳狀褶曲,即形成了川東高陡褶皺帶(隔檔式的褶皺類型)。因構造作用力的方向變換,兩翼傾角既有西陡東緩,也有東陡西緩,還有兩翼近於對稱的箱狀背斜。
綜上所述,四川盆地構造演化史是上述6期不同性質原型盆地的疊合復合史,而每一期原型盆地演化大多可看做單旋迴盆地的演化。
8. 喜馬拉雅期陸內造山
4.3.1.1 中生代—新生代地層接觸關系
地層接觸關系是判定一個地區褶皺造山運動的直接標志。區域性的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指示不整合面之下最新地層和其上最老地層所代表的地質時代之間時段發生過褶皺運動。
在三江中段地區,代表喜馬拉雅運動Ⅰ幕的強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遍及全區(表4-2)。輕微-中等程度褶皺變形的上始新統—漸新統同造山磨拉石地層,角度不整合在強烈褶皺的古生界、中生界及古新統—中始新統之上。
表4-2 三江中段地區第三系地層對比與構造階段劃分表
在昌都地區,古新統貢覺組紅層不整合蓋在褶皺的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之上,缺乏古-始新統沉積。褶皺運動發生在晚白堊世末—中始新世末,主要發生在中、晚始新世之間,屬昌都新生代褶皺造山帶。
新生代喜馬拉雅期以來,由於新特提斯洋的開啟與閉合,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碰撞,引起了強烈的陸內造山作用,致使區內「古造山帶」發生了構造疊加和改造作用。
4.3.1.2 變形特徵
(1)廣泛的順層剪切
昌都裂谷的三疊系至古新統中,順層剪切活動廣泛而強烈,以構造透鏡體化、劈理化、初糜棱岩化為特徵;普遍具有早期逆沖剪切、晚期正滑剪切的特點;順層剪切作用主要發生在36~38.4Ma間,是喜馬拉雅運動Ⅰ幕的產物。
(2)線性褶皺構成的大復向斜
昌都喜馬拉雅期褶皺系,總體呈NW-SN-NW向反S形延伸,長達1500km,中段狹窄,南、北段變寬,最寬處200km以上。該褶皺帶平面的整體組合形態是一個復式向斜。復式向斜軸部位於昌都、芒康一線,樞紐呈反「S」形彎曲,起伏不平。核部出露最新的地層為古新統與下、中始新統。
復向斜由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次級褶皺組成。二級褶皺背、向斜同等發育相間排列,軸向與褶皺帶主體構造線近於平行,背、向斜的規模長約100km,長寬之比大於5:1。規模較大的二級褶皺又是由更次級的背、向斜組成的。
復向斜兩翼次級褶皺軸面及伴隨的逆沖斷層面分別向外傾斜,西翼西傾,東翼東傾,總體呈傘形分布,構成傘形復式向斜褶皺帶。
中、小型褶皺復雜,同斜、倒轉、緊閉褶皺發育。
對昌都-德格進行詳略不等的構造觀察,重點觀察了昌都、車所-德格、多涌河(章達)-加多嶺、丁欽弄等路線和地區,並收集了1:20萬區調報告褶皺數據(圖428,圖4-29,圖4-30,圖4-31),發現江達構造帶及鄰區從貢覺紅層到下三疊統的層理和冬拉組、散則組的置換面理,都具有基本相同的褶皺樣式,反映了喜馬拉雅期昌都構造帶及鄰區具有基本相同的變形特徵。
圖4-28 江達-德格志留系—第三系褶皺分類圖
1—直立水平褶皺;2—直立傾伏褶皺;3—傾豎褶皺;4—斜歪水平褶皺;5—平卧褶皺;6—斜歪傾伏褶皺;7—斜卧褶皺
圖4-29 江達組褶皺分類圖
1—直立水平褶皺;2—直立傾伏褶皺;3—傾豎褶皺;4—斜歪水平褶皺;5—平卧褶皺;6—斜歪傾伏褶皺;7—斜卧褶皺
圖4-30 貢覺組褶皺分類圖
1—直立水平褶皺;2—直立傾伏褶皺;3—傾豎褶皺;4—斜歪水平褶皺;5—平卧褶皺;6—斜歪傾伏褶皺;7—斜卧褶皺
圖4-31 波里拉組褶皺分類圖
1—直立水平褶皺;2—直立傾伏褶皺;3—傾豎褶皺;4—斜歪水平褶皺;5—平卧褶皺;6—斜歪傾伏褶皺;7—斜卧褶皺
從整個昌都帶看,伸展裂陷的體制在侏羅-白堊紀末發生改變,但本區所在的北段自早侏羅世末起裂谷盆地漸趨萎縮,至古新世,陸內裂谷盆地收縮至蘭坪-思茅地區。晚始新世—漸新世區域完成了從伸展裂陷體制向擠壓走滑體制的轉換,先成地層發育了喜馬拉雅期Ⅰ幕褶皺,在本區,同造山的始新統-漸新統貢覺組紅層不整合覆於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之上。車所西的貢覺組與前侏羅系形成相同的褶皺說明發生於漸新世—早中新世之間的喜馬拉雅期第Ⅱ幕褶皺在本區有明顯表現。本區及鄰區上三疊統至白堊系、古新統—中始新統間的整合和假整合接觸關系說明本區不存在晚印支期—燕山期褶皺;晚三疊世—老第三紀幾乎相同的褶皺樣式反映出喜馬拉雅期第Ⅰ、Ⅱ幕區域構造應力場的相似性;埃拉山一帶的前晚三疊世地層的置換面理也發生與晚三疊世以來地層相似的褶皺,表明喜馬拉雅期第Ⅰ、Ⅱ幕在本區影響非常廣泛。
利用測量和收集到的昌都-德格褶皺數據進行應力分析發現,引起昌都-德格不同層位和時代地層層理或置換面理變形應力優勢方位基本一致,σ1為北東東-南西西至東西向,σ2為北北西-南南東至北西-南東向,σ3為高角度近直立(圖4-32)。這些褶皺的優勢應力方位基本一致,反映它們是在統一的區域應力場中形成,而且這個統一的應力場特徵與印度-歐亞板塊對該區的影響一致,說明它們形成於喜馬拉雅期。
圖4-32 昌都-德格地區主應力等值線圖(由左至右依次為σ1,σ2,σ3)
這種喜馬拉雅Ⅰ期形成的褶皺對形成斑岩銅礦的含礦母岩有控製作用,如控制玉龍銅礦的甘龍拉背斜。
(3)對沖的逆沖推覆構造系
昌都褶皺系的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以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的縱向逆沖斷裂為主。這些縱向逆沖斷裂向褶皺系外部傾斜,構成自東、西兩側向褶皺系內部逆推的對沖推覆構造系。在褶皺系的東部,受金沙江、哀牢山斷裂向西逆沖推覆運動的影響,形成一系列斷面東傾、自東向西逆沖的推覆構造,並成為金沙江、哀牢山巨型推覆構造體系的一部分。主推覆面為字嘎寺-德欽斷裂帶,東傾,傾角20°~70°。主推覆斷裂面上的推覆體,包括昌都地體基底的元古宇深變質雜岩(雪龍山群、雄松群等)、淺變質的下奧陶統(江達)覆於基底上印支期褶皺的上古生界和中-下三疊統的弧火山-沉積岩系,以及不整合在上述岩系之上的上三疊統火山岩-地塹沉積、侏羅系裂谷型紅色碎屑岩系。在江達、綠春等地上三疊統與侏羅系均為連續沉積或假整合接觸,鑒於陸內裂谷的侏羅系、白堊系、古新統—始新統均為連續沉積,區域性不整合發生在上始新統—漸新統磨拉石建造之下,並且它們都被推覆到包括古-始新統的中、新生代紅層褶皺之上,因此,江達推覆構造帶應形成於喜馬拉雅期,主要是早-中喜馬拉雅期。這一地帶與昌都褶皺帶不同,普遍出露有昌都地體的變質基底和印支期變質變形的弧火山沉積雜岩,因此是具有裂谷型蓋層褶皺的變質地體推覆構造帶,是在早印支期褶皺基礎上發育的喜馬拉雅期構造帶。捲入推覆體的岩層,普遍褶皺強烈,東傾的逆沖斷層極為發育,構成疊瓦構造,局部有西傾的反逆沖斷層。
在褶皺系的西部,受瀾滄江斷裂向東逆沖推覆運動的影響,形成一系列斷面西傾,自西向東逆沖的推覆構造。例如,分布於左貢、類烏齊一帶的北瀾滄江推覆構造,瀾滄江斷裂為主推覆斷裂,其上的推覆體主要為元古界、震旦-寒武系、上古生界、下-中三疊統及海西-印支期花崗岩構成的印支期變質地體,其上廣泛覆蓋有上三疊統—侏羅系裂谷紅層,構成昌都褶皺系內的具裂谷型蓋層褶皺的變質地體推覆體。它們被始新統-漸新統磨拉石建造(珠山組)不整合覆蓋,且珠山組底部碎屑脈石英的ESR年齡為41.8Ma,表明大規模的裂谷蓋層褶皺推覆運動發生在早喜馬拉雅期。
(4)橫向構造
中、新生代紅層褶皺,除總體沿NNW-SN向延伸外,還疊加有NE向褶皺,它使SN向褶皺的樞紐發生有規律地傾伏和揚起,使紅層褶皺成長條狀、短軸狀或穹窿狀。經初步研究,玉龍斑岩群有成NE分布的態勢,丁欽弄-池本復式侵入岩帶、加多嶺-仁達燕山期侵入岩帶、江達-同普復式侵入岩帶明顯呈NE帶狀分布,上述三個岩帶具有等距排列的趨勢;在昌都-妥壩之間,存在一系列NE向的褶皺,使NW向的褶皺群呈等距間列分布。這些橫向構造很可能與陸內裂谷期在縱向上的不均勻的裂陷和後期岩漿上侵有關:早期裂陷形成一些相間排列的向形和背形,在後期岩漿活動時,沿背形軸部貫入。
9. 喜馬拉雅構造旋迴期( 古近紀漸新世—第四紀)
晚白堊世至第四紀,本區進入板內隆升活動階段,形成一系列地壘-地塹式構造組合樣式,明顯切割了先期構造形跡和地質體,控制了古近紀漸新世、新生代地層呈山間磨拉石盆地產出。同時,晚白堊世—古近紀地層出現褶皺變形,使新近系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從黔東南地區發育的新生代紅盆中產出的石炭-二疊系台地相灰岩礫石可以確定,該地區新生代經歷了強烈的隆升作用,該類型構造樣式是本區造山期後隆升背景的直接產物,也是該區喜馬拉雅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
從上述構造演化歷史可以確定,江南造山帶是由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造山帶亞帶構成的一個復合造山帶,黔東及鄰區從早到晚經歷了從活動型地殼向穩定型地殼演化、從洋陸轉換階段向板內活動階段的地殼演化歷程。洋陸轉換階段為武陵旋迴(中元古代)和加里東旋迴(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具有洋陸B型俯沖、弧陸碰撞造山的特點;板內活動階段為燕山旋迴(晚古生代—侏羅紀)和喜馬拉雅構造旋迴(白堊紀—新生代),具有板內A型俯沖造山的特點。黔東地區在不同時期分別位於江南造山帶內帶(武陵期)—江南造山帶外帶(加里東期)—江南造山帶前陸(燕山期)—揚子陸塊板內活動(喜馬拉雅期)等位置,從而反映出從早到晚江南造山帶具有向東南遷移的地質演化特點,從西向東造山帶逐漸變新。在每一個構造旋迴期的造山階段均存在如下構造序列:逆沖推覆構造-平行走滑構造-(變質核雜岩構造及伸展剝離斷層系)地壘-地塹構造,反映出造山過程中具有擠壓收縮—應力平行走滑調整—垂直隆升的動力學演化歷程。
10. 喜馬拉雅聽書裡面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唐言,肖安,變形人的故事,主播是
章魚講故事《一人一個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