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明湖居聽書主旨
A.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詩句是什麼意思
琵琶行_
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古詩或名曰樂府,謂詩之可歌也.故樂府中有歌有謠,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趙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發聲,謂之引……既引矣,其聲稍放焉,故謂之行.行者,其聲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開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
解題
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自讀詩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詩前小序有些什麼內容 對全詩有何作用
文章結構
江頭送客聞琵琶
江上聆聽琵琶曲
歌女傾訴身世苦
同病相憐傷遷謫
重聞琵琶青衫濕
邀見歌女
演奏名曲
聽者陶醉
少年歡樂
晚年淪落
悲苦心境
秋江夜送客
月夜聽琵琶
月夜彈琵琶
東船西舫悄無言
凄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
自言本是京城女……
夢啼妝淚紅闌干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君翻作琵琶行
卻坐促弦弦轉急
滿座重聞皆嘆息
演奏琵琶曲
調弦校音,情隨聲出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
珠落玉盤,急切愉悅
幽咽凝絕,幽愁暗恨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余韻無窮
(序曲)
(總寫)
(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第三樂段)
(曲終)
(魅力)
鮮明的對比
詩歌的第三部分:自訴身世苦是為了塑造一個封建社會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控訴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這一部分採用了對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門庭若市
年輕貌美
昔日歡笑
獨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長色衰
一個飄泊江湖的曾經名噪京都,紅極一時的長安歌妓.青春歡笑,老大淪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會使色藝雙絕的琵琶女"獨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損害的歌伎們的悲慘命運.她有一種"曾經滄海",卻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莊風格的成熟美.__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詩人著力刻畫琵琶女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抒寫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那麼,本文的主旨句是什麼呢 __
為什麼要極力鋪寫這一形象
主題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頗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鑒賞詩歌要准確而深入把握藝術形象.長篇敘事詩多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主題.
《琵琶行》主要敘述了詩人與一飄泊江湖的長安歌伎邂逅相遇,並被其琴聲和凄苦身世感動的故事.
__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伎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局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回顧全文,拓展主題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詳寫)
琵琶女自敘身世
詩人述"遷謫意"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照應
(點明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
《琵琶行》里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樣的音響,讀者很難想像,而比之於急雨,比之於私語,比之於大小珍珠墜落在玉盤中敲出的音響,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兩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詩里還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比喻曲調的流轉和凝澀,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比喻曲調的高亢雄壯,都把琵琶的聲音描寫得淋漓盡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里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鑒賞《琵琶行》的音樂描寫
以聲喻聲,不在於聲音的完全相似,不能過於黏滯.如"鶯"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銀瓶","騎"是"鐵騎","佩",是"神女佩","盤"是"水晶盤"等等,有的並不直接關繫到音響,卻能夠令人從中聯想到音樂的美妙.
描寫音樂,除了較多地運用比喻之外,還運用其他的手法.妙語點睛,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寫道:"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又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是用來抒發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夠通過演奏表達自己的哀愁或歡樂.聽曲的行家,也能夠從曲調中領會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聽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樣的心情,那感受會是很強烈的.白居易真不愧為聽曲的行家,於琵琶未成曲調時已經感到弦聲飽含感情,於演奏的過程中又聽出琵琶女有無限心事,於演奏終結時更聽到了弦外之音,聽到了於無聲處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與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所以感動得青衫淚濕.這里,用比喻已經不夠了,詩人就直接出面為樂曲解說.詩人的解說猶如畫龍點睛,點到了妙處.只輕輕一點,就提示出樂曲的無窮含蘊."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無聲勝有聲",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妙句.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沖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
《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凄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不過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琵 琶 行 作者:白居易
Translated Text
譯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上一頁<< >>下一頁 [1/4]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裡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只曲子。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敘述了年輕時侯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裡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於現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按: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里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悶悶地喝醉了,凄凄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裡沉浸著明月。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弦,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盡事。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麼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麼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於,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隻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
輕攏慢拈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弦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里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裡閃耀銀波。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說:「本來是京城裡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彈罷曲於,曾贏得曲師的贊揚,妝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爭先恐後地贈送禮品,一隻曲子,換來無數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雲篦,吃美酒潑臟了血色羅裙。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兄弟從了軍,阿姨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艷的紅顏。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弟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梁,去買茶做生意。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留下我在江口,獨守這空盪盪的船倉,繞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麼寒涼。深夜裡忽然夢見少年時代的往事,滿臉淚水,哭醒來更加悲傷。……」
去來江口空守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聽了琵琶聲已經嘆息,又聽了這番話更加歔欷。同樣是失意人流落在遠方,碰在一起啊,從前不認識那又何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自從去年辭別了京城,貶官在潯陽,一直卧病。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哪有音樂,一年到頭,也聽不見管弦奏鳴。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窪潮濕,院子周圍,盡長些黃蘆苦竹。早上晚間,在這兒聽見的都是什麼?除了杜鵑的哀鳴,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廬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來,卻往往自酌自飲。難道說沒有山歌?也沒有村笛?嘔啞嘲哳,那聲音也實在難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晚上聽了你用琵琶彈奏的樂曲,象聽了天上的仙樂,耳朵也頓時清明。不要告辭,請坐下再彈一隻曲子,我替你譜寫歌詞,題目就叫作《琵琶行》。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聽了我的話長久地站立,又坐下撥弦索,撥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剛才的聲音,滿座的聽眾,都忍不住哭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這當中哪一個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馬的眼淚啊,濕透了青衫!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回答者:mutouwa - 秀才 三級
B. 伏筆與鋪墊區別,簡單一些
一、什麼是伏筆和鋪墊 ?
據《現代漢語詞典》,鋪墊指陪襯、襯托;而伏筆指文章里前文為後文埋伏的線索。
鋪墊和伏筆都是為下文服務的,鋪墊、設伏筆,都是解釋某句或某段話在結構上的作用。
1、鋪墊:對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鋪墊,也稱鋪敘襯墊,是為了突出後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來烘托、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內容的一種表現手法。通俗地說,先描述的內容就是為主要內容做准備、打基礎、作陪襯和烘托,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氣勢。一般是起鋪墊作用的這段文字交代完之後,下面要寫的主要內容馬上就是緊承前一段文字而來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強調的。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里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又如《明湖居聽書》中在王小玉出場前寫戲場氛圍、琴師的演奏、黑妞說書(次要)都是為王小玉(主要)說書作鋪墊。
【鋪墊的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鋪墊的種類】:
1)背景式鋪墊,即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或環境。如《皇帝的新裝》第一段極力描述皇帝如何喜愛新衣服,這就交代了他被兩個裝成織工的騙子所騙,最後光著身子舉行遊行大典的原因,為故事的發生作了鋪墊。文章中的環境描寫一般是為故事作鋪墊,背景式鋪墊使故事更真實合理。
2)襯托式鋪墊,即用次要情節正面襯托主要情節。如劉鶚的《明湖居聽書》主要表現白妞出神入化的說書藝術,但文章先寫琴師的彈奏和黑妞的演唱。倆人的精彩演出更襯托出白妞說書技藝的高超,為主角白妞的出場作了絕好的鋪墊。襯托式鋪墊使文章收到「水漲船高」的藝術效果。
3)反差式鋪墊,即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於勒》開頭濃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發了財」的於勒回來,如何對於勒的錢擬定上千種計劃,然後筆鋒一轉,寫全家人意外地發現於勒竟是個靠賣牡蠣為生的窮水手。這樣,前面的鋪墊與後面的情節形成巨大的反差,情節跌宕,意味深長,藝術效果強烈。
4) 鋪陳式鋪墊,在抒情散文中,對景物的描寫、鋪排往往是為下文的抒情、議論作鋪墊。
2、伏筆:是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文為後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所謂伏筆,可以理解為前文為後文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前文對後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伏筆是為了前後照應,在看到後面情節後恍然明白前面寫一些看似閑筆的內容原來是為此服務的。在小說中用得多。如果說被鋪墊與用來鋪墊的人或事物之間有主次之分,那麼打下伏筆可以說前面的伏筆和最後的結果同樣重要。比如說一部偵探小說,前面大部分的筆墨作者都是欲說還休,比如逐漸出現的證據、徵兆,這種就是「伏筆」,但不是鋪墊,因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個過程,而不是最後那個結果。
伏筆既有一條主線,又使這條主線只是隱約可見,具體展開時,預先對讀者作些暗示,使情節漸漸隱隱而起,讓讀者從表面看來無任何直接的聯系中發現其中存在著各種「暗示/遙應」,面對一些重大情節的發展,不致感到突然.。
伏筆的意思是,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節,以為後文出現的情節做前兆,讓人看到後面時,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這樣讀者在讀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疑問,直到作者把伏筆揭開,才能真正使整個文章聯系起來,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
曹雪芹是用伏筆的高手,《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在書中都有伏筆。我們不妨來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詞。第一首是「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這里就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筆,她的死因是毀謗,為什麼有人毀謗?是因為風流靈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這又是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和其它的判詞不一樣:其它都是一詞一人,這個是寫的兩個人,即林黛玉和薛寶釵。她們的結局都很凄涼.。
伏筆的感覺像是提前隱藏一些與後文相關的信息,但這個信息在後文的哪裡出現,就不得而知了。但總之不會馬上出現。例如,《社戲》里,月下航行時,魯迅寫到了碧綠的豆麥田,這就是伏筆,為後文看戲歸來偷豆吃埋下伏筆。《項鏈》文中有三處為文末說項鏈是假的埋下了伏筆。
使用伏筆應注意: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後文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二、伏筆與鋪墊的區別
1、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節不使讀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2、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3,從位置上看,鋪墊一般在文章開頭,伏筆常見於文章中間。
4、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判斷一篇文章是否運用了鋪墊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據主旨判斷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鋪墊,比如那些交代緣由、描寫環境、陪襯烘托、鋪陳渲染的文字。但我們不能簡單的回答「用來作鋪墊」,而應具體地答出「為什麼內容作鋪墊」。
C. 伏筆和鋪墊的區別
伏筆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文章里前段為後段埋伏的線索。
[構成]
偏正式:伏(筆
[例句]
課文前一段為後一段打下了伏筆。(作賓語)
鋪墊 pūdiàn
(1) [cover]∶鋪在床上的卧具
(2) [forshadowing]∶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這一段為故事的高峰做了鋪墊
祝你好運!
D. 明湖居聽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中心思想:
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也表現出作者支持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表現手法上頗具特色。
(4)32明湖居聽書主旨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原題為「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煉生。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記敘文中縱使記述靜物,有時也要加入動態的敘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聽書》是很典型的例子。
賞析:
《明湖居聽書》描寫民間藝人王小玉精妙絕倫的鼓書技藝,有「文章絕調」之譽。藝術上的成功,很赤濟呈度上得力於「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例如,在再三鋪墊、反復烘托之後,寫小玉登台說書:「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劉鸚十分善於通過「比喻(博喻)」使只可意會、難於言傳的聽覺形象轉換為具體可感、易於體會的其它感覺。
「聲音」「入耳」感到「伏貼」、「暢快」原是聽覺感知,但作者卻說成是「五臟六腑」感到「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覺得「暢快」。
寫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寫得非常成功。全文從寫作方法上看,襯托方法有其顯著特色:用動襯靜 ,環境烘托,蘊含狂熱觀眾,襯托說書魅力。說唱的聲音之美
,並無實體形象。
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因而小說開頭落筆不凡,極力描寫戲園的盛況,聽書的很早就到了戲園。不過 10點,「園子里已經坐得滿滿的了」 。
11點鍾,許多官員也「陸續進來」,不到 12點 ,「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其實,白妞說書是在下午
1點鍾。聽書的人多。園內已經坐滿,但「不斷還有人來」。
因為人多 ,「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老殘也是使了錢 ,「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聲音嘈雜。人們彼此招呼,高談闊論,說笑自如,嘰嘰喳喳,亂扯閑話。
E. 明湖居聽書是一本書,還是老殘游記是一本書
明湖居聽書是一篇文章,老殘游記是一本書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原題為「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作者清末劉鶚,(1857~1909)筆名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出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
F. 《明湖居聽書》的主旨
沒有明確的褒貶,就是描寫中國傳統曲藝表演的美妙。
G. 明湖居聽書主旨是什麼
老殘游記》借一個不願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出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
H. 鋪墊和伏筆有什麼區別
鋪墊和伏筆的區別是:意思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意思不同:
1、鋪墊:鋪在床上的卧具;陪襯;襯托。
2、伏筆:寫作上一種敘事的 表現技法。指作者在敘述中,對將要描敘的人物、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這種手法有助 於達到結構謹嚴、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二、出處不同:
1、鋪墊: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墓坑很大……坑內再圍置和鋪墊木材作木槨。」
2、伏筆:茅盾 《無題》:「我是處處有呼應,嗯,處處有伏筆。」
三、作用不同:
1、鋪墊: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通過鋪墊,可以渲染氣氛。
2、伏筆:單個句子的作用,可用「為下文情節埋下伏筆」的句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