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淮海戰役秘密戰
Ⅰ 國民黨將領胡璉是怎樣逃出淮海戰役包圍圈的
中原野戰軍對第12兵團發起總攻。黃維和胡璉兩人坐著坦克分別突圍,黃維因為坦克陷在泥潭裡被解放軍俘虜,而胡璉則身負重傷沖出了重圍,遇到第18軍未被包圍的騎兵團,輾轉跑到了南京,真是福大命大。
後來,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了台灣,深受蔣介石的重用,擔任過金門防衛司令一職。1977年,胡璉因患心臟病在台北逝世,享年70歲。
在國民政府的將領中,胡璉與胡宗南並稱「二胡」,他被稱為「金門王」,胡宗南被稱為「西北王」,但在蔣介石的軍隊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是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
畢業於黃埔四期的胡璉一進入國軍部隊就已經表現出自己優秀的軍事才華,他的仕途非常順利,不論是和紅軍的戰斗還是抵抗日軍他都有著不錯的戰績,蔣介石對他非常喜歡,稱他為國軍的「勝將軍」。
淮海戰役爆發後,蔣介石命令黃維第十二兵團迅速開赴徐海淮蚌地區作戰,在行進至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時被解放軍重重包圍。
當時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國民黨悍將胡璉因為鬧情緒(沒有當上司令)不在部隊當中。直到第十二兵團被包圍後,蔣介石才想起了胡璉,他發現胡璉不在前線,立即電召胡璉到南京面談,問胡璉有什麼辦法能使第十二兵團轉為有利態勢。
胡璉認為這次戰役是國共兩黨的大決戰,即向蔣介石表示願意飛赴雙堆集;協助黃維鼓舞士氣,調整態勢。
但是沒過多久,隨著解放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烈,第十二兵團糧彈匱乏,空投的物資有減無增,局面越來越不利。於是,胡璉又坐著小飛機飛離包圍圈,到南京向蔣介石報告雙堆集情況。蔣介石此時已經是無兵可調,只能在精神層面為胡璉打氣。
Ⅱ 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是誰
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是劉峙。
劉峙是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甚為得到蔣介石賞識,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
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豬將軍」之稱。
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
(2)聽書淮海戰役秘密戰擴展閱讀: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Ⅲ 關於淮海戰役的圖書
中原逐鹿、淮海戰役秘密戰、淮海戰役
Ⅳ 淮海戰役:蔣軍連續丟下3座城市,粟裕為什麼驚覺有詐
1961年9月,毛主席在東湖客舍會見了原英國陸軍元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副司令蒙哥馬利元帥。
在二人的交談中,蒙哥馬利談到淮海戰役時,連呼「實在不可思議!」欽佩之情溢於言表。毛主席笑了笑說道:「這個仗是粟裕指揮的,本來不成熟呢,他們硬要吃下去。我的這些戰友中,數這個粟裕最會打仗,他也是我們湖南的。」
毛主席講話舉重若輕,談笑風生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同時,又不乏「靜觀庭前花開花落,閑看天上雲卷雲舒」的瀟灑與飄逸。一席看似風輕雲淡的誇贊,卻是充溢著偉人滿是對粟裕大將的喜愛之情。
因此,在毛主席看來:「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然而,在獲得偉人毛主席高度首肯的背後,卻是淮海戰役難以想像的艱巨,以至於毛主席誇口稱贊道:「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從全局來看,淮海戰役敵我雙方參戰兵力80萬對60萬,光是戰場面積就足足有6萬平方公里左右,幾乎佔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大半。而自古以來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我軍60萬大軍與敵軍7大兵團爭雄淮河流域,一著不慎可謂有滿盤皆輸的危險。
從局部戰爭來講,誰先在強手如雲的淮海戰場上出奇制勝、搶佔先機,誰就能率先抓住對手的軟肋,從而一劍封喉至敵人於死地,此即謂兵家口中的「軍爭」。
《孫子兵法》有雲:「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兵聖孫武甚至警告軍爭的火候一旦拿捏不好,則有可能釀成「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的慘敗。
而在淮海戰役打響的過程中,華野還真曾有過在「軍爭」中險些失利的驚險場面,若非粟裕及時察覺蔣軍的圖謀,命令全軍急追140里後,淮海戰役的天平倒向何方或許真是難以預測的未知數。
關於這次驚險的「軍爭」一切得從淮海戰役打響前說起。
不行,不能讓黃百韜兵團向徐州靠攏,全軍立刻出發火速向西追擊!
在粟裕的命令下,華野的戰士們撒開了腳丫子,拚命地朝著西邊的運河方向追擊了過去,當華野急追140里後,果然恰如粟裕預料的那樣,蔣軍此時正擁擠地渡過運河准備直奔徐州。
華野追趕上了西進徐州之敵,立刻全員投入到了戰斗中來,敵我之間又是一頓猛烈的戰斗。
只不過,令蔣軍沒有想到的是,我軍居然猶如神兵天降來得竟如此的迅速。在黃百韜看來,台兒庄、賈汪一帶,兄弟部隊的兩個軍應該足以抵擋共軍一陣子了,至少,保障他們安全地西撤到徐州是沒有問題的。
可蔣軍從上到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時的駐防颱兒庄、賈汪一線的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和張克俠早已宣布戰場起義,我軍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便輕而易舉地穿過了北部防線直逼而來。
因此,當華野突然出現在了正在渡河的蔣軍面前時,以至於他們還沒反應過來,華野的一個沖鋒就消滅了黃百韜兵團骨幹第25軍大半的人馬。
盡管蔣軍黃百韜兵團的絕大部分都渡過了運河,但面對他起家的核心骨幹力量第25軍損失慘重的情形,黃百韜痛心之下大怒:「國防部作戰計劃一再變更,處處被動,正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然而,罵歸罵,但此時的黃百韜只得將大部隊全部齊集在徐州以東的碾庄,黃百韜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麼繼續西進,要麼固守碾庄。
這是一個生死選項,一面寫著「生」,一面寫著「死」,可惜,剛剛九死一生的黃百韜僥幸逃過了粟裕的「悶棍」,便自認為有資本和實力與粟裕大將過招了,當他把大部隊齊聚碾庄後,黃百韜作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就在此地,與粟裕決戰!
但不幸的是,上天再也沒有給黃百韜任何機會,粟裕揮舞著「死神鐮刀」向黃百韜的腦袋砍去,蔣家王朝的敗亡,自此開啟了一個轉折性的時代。
Ⅳ 淮海戰役的戰役進程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淮海戰役,參戰兵力達到60萬人。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故在戰斗前,國軍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處於被動及被分割攻擊。國軍尚未按「徐蚌會戰計劃」南移,1948年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介石之意,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命令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退回徐州東郊,經蒙城向蚌埠調動的孫元良第16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1948年11月6日,國軍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的12兵團進至太和、阜陽地區東援,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70萬人。
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1948年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黃百韜第7兵團因奉令等海州第9綏靖區的第44軍西撤,推遲至7日西開。華東野戰軍借這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的第7兵團,負責殿後之第7兵團第63軍、第100軍83師被迅速殲滅。黃百韜見勢不妙,希望李彌第13兵團協助撤退。李彌拿出劉峙命令,執意按計劃回撤,拒絕援助。1948年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之第3綏靖區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舉行賈汪起義。之後,解放軍迅速通過第三綏靖區防區。10日,解放軍先頭部隊、山東兵團主力,殲滅第7兵團西撤之先頭師,切斷第7兵團退路。第7兵團渡過大運河後,走到碾庄時,第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依靠第13兵團在碾庄留下的軍事工事,與解放軍大戰一場。同時,國防部發來電,稱可交戰,如能擊退敵人再走亦可,這樣第7兵團就在碾庄猶豫了一天,最後決定迎戰解放軍。結果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在一日之內,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就攻佔碾庄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11日,華東野戰軍將第7兵團合圍於碾庄地區。
此時徐州南方戰況,由於宿縣之孫元良第16兵團北撤徐州,而協防宿縣之劉汝明第4綏靖區也向南撤。由於劉峙指揮慌亂,蔣介石決1948年定11月10日把杜聿明調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具體負責指揮作戰;同時命令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為黃百韜第7兵團解圍。在蚌埠,以第9綏靖區改組建第6兵團,以第4綏靖區改組建第8兵團,兩兵團將協同沿津浦鐵路兩側向宿縣推進。至此,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80萬人。
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攻佔空虛的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之退路。鑒於淮海戰役規模越打越大,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統籌華東、中原區事宜。蔣介石下令黃維第12兵團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推進,重占宿縣。
自11月13日起,徐州國軍以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協同攻擊全力解第7兵團之圍。開始粟裕令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阻援兵團,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統一指揮,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第2、第13兵團增援,在潘塘附近發生激戰。在22日第2兵團被華東野戰軍阻於離碾庄12公里處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19日,華東野戰軍全力加快對第7兵團的圍殲作戰,至1948年11月22日,華東野戰軍將第7兵團10萬人全部殲滅,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陣亡。
第二階段
國軍第7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擔心被解放軍攻
殲滅黃維兵團於澮河、淝河之間的戰斗
擊而拖延北進,造成從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增援向宿縣進軍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的阻擊下,這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系,戰場形勢對國軍極其不利。第12兵團由蒙城出發渡過渦河,1948年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團到達南坪集並渡過澮河,發現解放軍有合圍之勢,於23日夜轉向東南方向的固鎮轉移,企圖向李延年第6兵團靠攏。中原野戰軍集中兵力合圍黃維第12兵團,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將國軍第12兵團包圍在於宿縣西南之雙堆集。11月27日,黃維指揮第12兵團乘合圍尚不嚴密以4個師兵力為先頭向東南方向全力突圍,其中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陣前倒戈,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軍心動搖,士氣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此時,國軍已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由於第7兵團被消滅,徐州東線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縣被中原野戰軍佔領而切斷。而黃維第12兵團也被解放軍合圍,有被全殲之危險。
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調到蚌埠指揮第6兵團、第8兵團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30萬徐州守軍,於1948年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華東野戰軍發現國軍撤走即以7個縱隊30萬人發起追擊、攔截。同時,由於南線李延年兵團縮回蚌埠,華東野戰軍又從南線另抽調3個縱隊加入北線對杜聿明集團的圍攻。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第12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不得不轉攻東南,最終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2月6日,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
中原野戰軍對黃維第12兵團採取大量土工作業的近迫攻堅戰法,對第12兵團合圍圈不斷縮小防區縮小,至12月初,第12兵團糧彈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運補給。此外,華東野戰軍又抽調5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指揮,加入對第12兵團的圍攻。第12兵團副司令胡璉因回家奔喪最初沒有隨軍,第12兵團被圍後乘飛機進入雙堆集包圍圈。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對第12兵團全線發起攻擊,1948年12月12日發起總攻,至15日第12兵團殘部各自突圍被殲滅,消滅了國軍12萬人,俘虜第12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璉搭乘戰一團戰二營代營長甘義三之座車,單獨突圍逃出(這部戰車為戰車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但坦克被解放軍擊中亦受重傷,嗣即在上海接受手術。
第三階段
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最後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准備,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948年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
平津戰役解放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之後,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9日消滅第13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2兵團防區。1月10日戰斗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李延年第6、劉汝明第8兵團隨後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佔領了長江以北大片土地。
Ⅵ 淮海戰役主要人物
淮海戰役主要人物
【我方主要人物】
毛澤東:最高統帥
鄧小平: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中原野戰軍政委
劉伯承:淮海戰役總前委委員、中原野戰軍司令員
陳毅:淮海戰役總前委委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
粟裕:淮海戰役總前委委員、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譚震林:淮海戰役總前委委員、華東野戰軍副政委
李先念: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
陳賡: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
陳再道: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
陳錫聯: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
楊勇: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王近山: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
秦基偉: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
葉飛: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宋時輪: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
韋國清: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司令員
【對方主要人物】
蔣介石:最高統帥
劉峙: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
杜聿明: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前進指揮部主任
邱清泉:第二兵團司令
李延年:第六兵團司令
黃百韜:第七兵團司令
劉汝明:第八兵團司令
黃維:第十二兵團司令
李彌:第十三兵團司令
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司令
Ⅶ 關於淮海戰役的全過程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
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庄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線。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第二階段,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決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向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隻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第三階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斗,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逃脫。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干凈,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庄、台兒庄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呀。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後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線。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遼沈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之敵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一月四日,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布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決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 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系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佔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准備調往靈璧。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並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決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庄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 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系,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十六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佔碾庄,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貢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只能前進一至二公里,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只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 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系,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 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眨�?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 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採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 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著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准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我軍遂於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浮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投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 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Ⅷ 《淮海戰役秘密戰》txt全集下載
淮海戰役秘密戰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三章
卧底敵營20年
敵工部門早就建立了進入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幾條秘密交通線。敵工科科長孫秉超以陳毅"秘書"的身份多次會見中將副司令何基灃和張克俠,還從張克俠處獲得一份價值連城的《徐州城防部署圖》。
古人說:"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楊斯德從舒同、陳士榘處領受潛入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任務後,深知時間稍縱即逝,駟馬難追。他星夜兼程,馬不停蹄地由曲阜經兗州、濟寧直奔滕縣境內,那兒設有魯中南軍區的一個前線辦事處,重點做駐於當面的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工作。楊斯德所在的第十三縱隊是野戰軍,魯中南軍區是華東軍區下屬的二級軍區,類似於今天的省軍區,兩者沒有隸屬關系。但是魯中南軍區前線辦事處已經接到上級的通知,知道楊斯德要來,並已奉命選定了一位同志陪同楊斯德潛入敵營。
其實,早在兩年前--即1946年秋,魯中南(當時叫魯南)軍區前線辦事處根據華東軍區敵工部的指示,就開始重點做三綏區的工作。對該部的組……
Ⅸ 求淮海戰役國共雙方的戰斗序列。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與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60萬人,於11月6日發動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 - 國民黨徐州剿總參戰部隊戰斗序列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
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
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
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
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Ⅹ 淮海戰役詳細過程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
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淮海戰役,參戰兵力達到60萬人。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
第二階段
國軍第7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擔心被解放軍攻擊而拖延北進,造成從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增援向宿縣進軍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的阻擊下,這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系,戰場形勢對國軍極其不利。
第12兵團由蒙城出發渡過渦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團到達南坪集並渡過澮河,發現解放軍有合圍之勢,於23日夜轉向東南方向的固鎮轉移,企圖向李延年第6兵團靠攏。中原野戰軍集中兵力合圍黃維第12兵團。
第三階段
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准備。
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948年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
(10)聽書淮海戰役秘密戰擴展閱讀: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
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
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
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
炸葯(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決戰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佔大決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
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2.7%,炸葯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