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言情小說
A. 有木有關於寫 楊貴妃與唐玄宗 愛情故事 的古代言情小說呢
素顏繁花夢
B. 誰知道有部小說,是女主穿越到唐玄宗朝代成了唐玄宗一個很會唱歌的妃子,但不是楊貴妃的言情小說啊求解
穿越之搖滾女王
C. 有沒有關於四大美女,趙飛燕,趙合德和四大妖姬的言情小說,不要穿越的!!推薦一下
雪颯靈素的《大唐後妃》寫的是梅妃江采萍和楊貴妃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故事
還可以,比較契合歷史
D. 誰能幫我找幾本穿越小說,要楊玉環那個時代那個背景的,多謝了
《千色千尋》
我不是經常看穿越文,但是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言情小說,感情很深入,詞藻很華麗,而且,情節有真情實感。是寫一個女人穿越到唐朝,幾章之後會寫她認識到楊貴妃。也寫了很多楊的事情。
E. 言情小說中有寫 貂蟬 西施 楊玉環 王昭君 陳圓圓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 貂蟬--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美女,也曾登場於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與西施、楊玉環、王~
F. 求一部關於現代的小說,裡面的男主角姓名我忘了,女主角是穿越到現代的楊貴妃楊玉環,
樓主好,我最近在紅袖添香言情小說站看了一些小說,覺得不錯,推薦給你吧。
《帝本多?情:深宮寵後》文 / 水沁檬檬
內定為皇後的堂?妹投湖自盡,宮靜言被?вī代嫁為後。
她有傾城的容顏,驚世的才嘩。她以為自己的命運是寵冠六宮,然後被遺忘、在孤寂中老去……
但是,大婚當曰,她獨守空房,他與別的妃子纏?綿……
她以為她就這樣在平淡中過一生,頂著皇後的頭銜,永遠見不到他,永遠沾不到後宮的明爭暗鬥……
但是,終究相遇。
他輕視她空有美貌沒有才嘩,她臉上無波。
他對她嶄露的才嘩嗤之以鼻,她心上無痕。
她淡如風、靜如雲,進宮兩年見不到皇上也能自得其樂,獨獲專寵也不會興風作浪。
她要的很簡單,一個男人的真?心而已。但在帝王之家,這簡單的心願變得奢侈而過分。那她就淡然地過這一生,什麼也不要好了,哪怕她不小心愛他如斯。
一張白紙讓他對她另眼相看,他試探、深愛,不願放過她……
可那突然在月夜顯字的屏風隱zàng著驚天的秘密……
誰的jiāng山、誰的她?他們將何去何從?
《傾城美?人竟是王!》文 / xuyan581
男友要結婚,新釀卻不是唐顏,好老套的劇情。
可同樣老套的是,去泰囯旅遊,也會因為走錯房間而穿越。
第一欠見到白慕秋,她還以為是個傾城的大美?女,不僅主動跟他同乘一輛馬車,還渾然不知的拖到只剩內?衣,最讓人想撞?牆的是,她有一個壞xí慣,哪就是睡覺的時候xí慣抱著娃娃睡覺。
「如果這是你**我的招術,哪么你成功了」一個xié肆的聲音響起。
「你是,,,,男人」?
「莫非你還以為本王是女人不成」
想逃,卻為時已晚!
一?夜?歡?愉,他眼都不眨的把她貶最低劍的奴!
「這就是你爬床的代價」。
本以為奴婢好當,想不到這變?態的,時不時的刁?難她。
「過來,給本王寬衣」。
「奴婢這就來」。
半個時辰過去了,衣服紋絲不動,她氣餒的抬頭「這衣服怎麼解」。
王氣絕當中。。。。。
「過來,給本王洗臉」。
「奴婢來了」。
「這是在洗臉還是擦桌子」。
王在次氣絕。
「過來,給本王梳頭」。
「沒問題,這奴婢會」。
「做不要剁了你手?指」
結果,二個時辰飄過。。。。。。。
王臉色鐵青,站起來真接宣布讓她斷食。
《女扮男裝:妖?嬈皇妃》文 / 青末
命盤揭?示,「他」命格貴於常人,乃天定三朝皇妃,一世榮寵!
人人只道晏囯右相獨子攬盡萬千寵愛,身份矜貴,放?縱恣睢,孰料「他」竟是鳳凰顛亂,女扮男裝!
那年七夕,生平第一次換上女裝,她拼力救下的那名少年是誰?那於花林中的傾城一舞,她又錯惑了誰?
她只記得,當時她留下了姐姐的名,然而湊巧的是——
翌曰,聖旨降於右相府,冊姐姐為妃……
∞∞∞∞∞
薛承:要麼不愛,要麼深愛,若已認定便永?世不改,卿兒你記著,這世?上能要得起你的,唯有我!
凌灝南:生不忘,sǐ不離,那一生一次只一人的誓言獨獨允給你!
南宮旻:自始至終我都無琺擁有你,你的心你的身永遠向著別人,可正因如此,我比任何人都想要得到你!
《蛇美?人:卯上極品梨花男》文 / 水沁檬檬
她是蛇妖,他是凡?人。
◎她舉止輕浮,一?手撫上他的胸膛:「你若不願意與我結百?年之好,我們來段露水姻緣可好?反正,我嫁你也肯定會耐不住寂寞。」
他聽了,氣怒攻?心,猛地推開了她:「大嫂知書達禮,怎麼會有你這樣——」
「我怎樣?」她笑問。
他狼狽而逃,壓下心裡那股無名酸澀。
◎要她救人,她很理直氣壯地問:「我為何要救?」
「你的心腸怎麼這般dǎi?dú?!」
「是啊,我dǎi?dú,那又怎樣?你若不希望我dǎi?dú,那就qīn自來管我。」
他嘆息,說她萬般不好,卻又讓人無琺輕劍。
她處處挑釁、時時勾/引,他欲逃無路。或者,從來沒真的要逃?
她使盡手段與他成為夫?妻,強要他的一切。眾人以為他憤?怒,哪知他只是心疼。
他從不認為會失去她,直到她毫無預兆地被害,他才肯承認,桃花樹下,他已一望成chī。那時候,她高坐在桃花叢中,妖?嬈,魅惑。他生生逃離,因為,她不可能是尋常女子。
------------我們要七七撲若梨,YE!------------
天下人都說方若梨是好?人,文人情cāo、俠士情懷,高潔得像九重天外的天仙,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真的是這樣嗎?
天下人,你們都被騙了!
他是只此一家地腹黑!別無分號地絕情!
你們一定不知道一向守禮的他第一次見到七七就mō了人家的腳,對人家又摟又抱。結果被反撲了,倒過來對人家厭è失望——男人!只?許?州?關?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可憐的七七!悲催一下~
你們一定不知道他從來沒有主動對你們伸出過援手,從來都是遇到了,卻連拒絕都懶得拒絕而已。他那不wēn不火的個性,你們以為是平易近人,其實不過是冷漠絕情。什麼?為什麼你們看不出來?
因為,他說,口氣wēn和有禮:你們不是我的誰,我的一切情懷你們不配知道。
當他遇上七七,他便不再是那個被人推崇的梨花公子了:她負天下人,他為她還;若天下人負她,他擁她入懷,然後……冷眼天下,袖手旁觀 !
《三千美男愛上我》文 / 青梨
簡介:
【本文是YY+女尊,一女N男!不喜者慎入!】
為爭億萬家產,竟被手足殘害,幸好蒼天有眼,被她附身在一個八歲女娃身上。哪個神仙這么可惡?竟讓這女娃是個傻子?可是……她傻我不傻嘛,立刻恢復正常!
啊!四公主?天哪,女尊男卑?還是內定太子?繼承女皇寶座之人?哇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賺大發啦~
三年才一選秀男入宮,這宮中……只此七十二妃?怎麼夠!
外加英俊侍衛,京城才子,江湖英雄,這總算是夠了吧?
切!搖頭,再搖頭……
不夠?那你到底怎麼樣才滿意呃?
我要……我……我要……三千美男愛上我!!
《妃常穿越:逃妃難再逑》文 / 雪芽
簡介:
她,一朝穿越,成了大玥王朝丞相的長女,本是內定的代嫁皇後,卻被親妹妹奪去後位,自己還被皇上賜給了藩王北安侯——那個傳說中殘忍嗜血的王!
新婚之夜,就讓她跪地欣賞他和侍妾的激情表演,被迫接受羞辱及難堪……
「你好好的活著,因為我要你活著每一天都痛不欲生!」他金銀妖瞳中閃爍著邪獰的光彩,修長的手指捏緊她纖細的脖頸。
他用盡種種方法讓她的身心飽受摧殘折磨,而在這一切的報復後,他的心卻遺失在了她身上……
《謀:皇後無欺》文 / 落羽嫣
簡介:
第一次分離前,她是蘇家的庶女,他是愛護她的大哥哥,他對她說「不離不棄」;
第二次分離前,他是天殤朝未殤帝,她是他的皇後,她對他說:「相守相依」。
*
那時,他是太子,她是他政敵的女兒,偶然的一次相遇,開始了他們五年的相守,然而一朝分離,再次相見,他們都已認不出彼此。
權利之巔,他的步步緊逼成就了她的一朝蛻變。皇宮中的野薑花開不過盛夏,活下來的,是一朵猶自嬌艷的大紅牡丹。
《小妾當道:下堂夫,別得瑟》文 / 吖吖笨
簡介:
彩沫然,黑幫第一女老大,穿越成青嵐王朝首富南宮家,人人可欺的小妾。
為何堂堂郡主會淪落到如斯地步?
白天,她是南宮家地位低下的小妾,夜晚,她則是統領整個黑暗勢力的主人。
看她黑幫小妾如何翻雲覆雨,力挽狂瀾,創建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南宮瑾---冰冷腹黑,因為報復而娶了她,在他眼裡,她只配做低下的妾。
明明失明的雙眸,卻總是透著無法琢磨的光芒。如此憎恨的女人,離開之後,竟擾亂了自己的心。
滿是不悅,禁錮住她的腰枝,憤怒道"我南宮瑾的女人,誰都沒資格碰"
《謀:皇後無欺》文 / 落羽嫣
簡介:
第一次分離前,她是蘇家的庶女,他是愛護她的大哥哥,他對她說「不離不棄」;
第二次分離前,他是天殤朝未殤帝,她是他的皇後,她對他說:「相守相依」。
*那時,他是太子,她是他政敵的女兒,偶然的一次相遇,開始了他們五年的相守,然而一朝分離,再次相見,他們都已認不出彼此。
權利之巔,他的步步緊逼成就了她的一朝蛻變。皇宮中的野薑花開不過盛夏,活下來的,是一朵猶自嬌艷的大紅牡丹。
G. 古代絕色美女的言情小說 全本
於飛調,問情曲(四方宇)
九重鳳闕,(講宮廷的)
龍王引蝶,
未央歌)
雲舒賦,
落蕊重芳
一鳴天下
醉舞傾城(男主角很痴情的)
紅顏亂
蘭因壁月
流光夜雪(女主角一直女扮男裝)
帝王妻(女主角很有趣)
龍鳳雙驕
帝王業
鳳求凰
博卿歡
桃花前渡
獨步天下
傾泠月
且試天下
醉玲瓏
穿越之清冷公子
絕色妖姬
千年亂
浴火鳳凰之胭脂碎
九天之殤
一霎移魂變古今
簾卷海棠紅
美人劫
美人殤
笑傾三國
H. 唐太宗與楊桔兒言情小說
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這位楊妃雖然是隋唐之類的電視劇的常客,但史書中對她的記載實際上只有7個字:「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隻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於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分別被賞給楊素、賀若弼等人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8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後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誌銘都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諄諄告誡之意,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徵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直到貞觀十七年年底諸位皇子回京過年時,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於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後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後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前朝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於《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並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後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時的唐人並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誌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於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願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麼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後。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後,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甚至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於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徵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於楊妃的次子李愔,雖然貞觀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I. 有關王妃的言情小說,幸福
我的無鹽王妃,萱妃傳奇,穿越之絕色皇後,穿越之我的俏皮王妃,熱情王爺冷王妃,楊貴妃妙傳,玩轉後宮之絕色寵尼,天降王妃,這個王妃有點閑, 皇後重生、深宮風雲之鏗鏘玫瑰、櫻花紅破、絕色賭妃、永夜、穿了不悔、投胎成公主的孩子、花開花紅花落、棄妃的誘惑、極品太子妃、九歲小妖後、妃比尋常,
法老的寵妃,巴比倫王妃,第一皇妃,絕色賭妃,絕色皇後,《王爺的倔寵兒》
《後宮之丑皇後》
《穿越時空之生死戀》
《後宮失寵皇後》
《異世遇到愛》
《情婦皇後》
《廚娘皇後》
穿越—匈奴王妃
穿越之命定王妃
天降王妃
穿越之我是王妃
穿越之絕世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