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的摘抄與賞析
㈠ 沈石溪作品摘抄加賞析
【核心提示】
著名作家沈石溪寫了很多動物小說,《狼王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講述了母狼紫嵐為了將自己的後代培育成狼王,最後與金雕同歸於盡的故事。這中間有多少扣人心弦的情節?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又有多少值得我們深思的故事?有時間去讀一讀這部經典著作吧!
【精彩片段】
紫嵐在老雕尖利的嘴殼啄中自己右眼的一瞬間,趁勢將兩條前腿鉤住了老雕的脖頸,另一條後腿也鉤住了老雕的脊背;它一隻眼珠子雖然被老雕啄出眼窩了,疼得它渾身抽搐,但它以超凡的毅力忍住了,緊緊地用四肢勾抱住老雕。
老雕這才想起應當在空中做一些驚險的特技飛行,擺脫掉紫嵐的糾纏。老雕一會兒斂緊雙翅,從幾十丈高空直墜地面,在臨近地面兩丈來高的時候才又突然展開翅膀,掠過岩石飛升天空;一會兒收斂一隻翅膀展開一隻翅膀,擺動舵一樣的尾羽讓身體像陀螺似的在天空中旋轉;一會兒上下翻飛左右搖晃……但已經遲了,紫嵐將自己的身體和老雕的身體緊貼在一起,就像熱情地在擁抱著情侶,任憑老雕怎樣折磨,再也不放鬆了。
老雕又朝紫嵐的左眼啄去,紫嵐的左眼窩迸出一汪鮮血,湛藍的天空消失了,飄飛的白雲消失了,世界變得漆黑一團。它疼極了,趁老雕啄它左眼時相對平穩的飛行姿勢,張開狼嘴狠狠朝上咬去;它的眼瞎了,它沒咬中老雕的脖頸,它咬偏了方向,咬住了老雕的一隻翅膀。老雕猛烈撲扇翅膀,朝紫嵐的臉上、頭上狂啄濫戳,紫嵐的鼻子、耳朵和兩頰被啄得稀爛,衰老的狼牙也被老雕強有力的翅膀搖落了兩顆,嘴角豁裂了,但它緊閉著頜骨,拚命噬咬,只聽得咔嗒一聲脆響,老雕那隻翅膀被咬斷了。老雕靠一隻左翅膀無法在空中保持平衡,歪歪斜斜向地面墜落。
「砰」一聲巨響,紫嵐緊抱著老雕墜落在陰暗而又荒涼的亂石灘上。紫嵐處在老雕的下方,它的脊背先落地,正好砸在尖尖的岩石角上,所有的肋骨都被折斷了,心臟也停止了跳動,但四條狼爪仍緊緊地抱著老雕。
老雕也摔死了,它那隻左翅膀最後撲棱了兩下,便停止了掙扎。火紅的夕陽下,那隻金色的直直的翅膀僵硬地伸向天空,猶如一塊金色的墓碑。這是老母狼紫嵐的墓碑。
這時,山麓那個冬暖夏涼的石洞里,在媚媚幸福而又痛苦的嚎叫聲中,五隻狼崽呱呱落地了。其中有兩只是公狼崽,一隻毛色漆黑,一隻毛色呈紫黛色,長得特別像黑桑和紫嵐。但願這其中一隻將來能成為頂天立地的狼王。
【主要內容】
故事發生在浩瀚的尕瑪爾草原上。母狼紫嵐肚裡留下了公狼黑桑(有著狼王夢想)的狼種。可惜黑桑在准備襲擊現任狼王洛戛時,被野豬咬穿了頭顱。失去保護和依靠的紫嵐獨自漂泊,後來在養鹿場和大白狗的搏殺中產下五隻狼崽。
隨之而來的暴雨山洪,使第五隻狼崽(雄性)死去。為了喂養活著的四隻,紫嵐不得不狠心吃下死去的狼崽。
四隻狼崽(三公一母)逐漸長大。紫嵐先把狼王的夢想寄託在長子黑仔身上,但黑仔卻在和金雕的廝殺中不幸夭折。隨後,二子藍魂兒因為魯莽而中了獵人的圈套被鐵夾夾住,無奈紫嵐只好將它咬成兩半。又一次狼王夢破滅後,缺乏雄性風採的雙毛成了紫嵐的寄託。為了讓雙毛當上狼王,紫嵐以無情的暴力統治來鍛煉雙毛的狼性,自己也因此變成跛腳丑狼。為爭奪狼王,它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可惜由於內在的奴性,搏鬥中的雙毛卻在狼王威嚴的嗥叫聲中被群狼撕食。
紫嵐徹底絕望。最後,為了保護媚媚和剛剛產下的五隻狼崽,為了它心中的狼王夢,它與金雕同歸於盡了……
【聯想感悟】
如果有來世,紫嵐或許會思索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沒有如果,它把所有的愛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這點,我們必須承認。
人世間有一種最珍貴、最無私、最偉大的東西,那就是母愛!為了自己的兒女,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不光人類,動物也是如此。《狼王夢》中的母狼紫嵐,為了自己的兒女,從萬狼傾慕的對象到變成一隻跛腳丑狼,它犧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為了狼孫而舍棄生命!它的愛子方式雖然過於偏激,但作為母親的付出,就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動!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兒女我們要懂得感恩。父母給我們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自己卻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揮灑汗水。感恩父母,不僅僅停留在幾句溫馨的話語中,更應該付出實際行動,哪怕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
學會感恩吧!懂得感恩,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
【作者傳奇】
沈石溪,原名沈一鳴,1952年10月生於上海亭子間,祖籍浙江慈溪。曾被稱為「另類」作家,原因是他作品的主角都不是人,而是與人一樣生於自然、有血有肉的動物。其動物小說將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充滿哲理內涵,風格獨特,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已出版作品500多萬字。曾獲得「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家大獎」、「台灣楊喚兒童文學獎」等多種獎項。代表作有《第七條獵狗》、《再被狐狸騙一次》、《狼王夢》等。2010年入圍「免網杯」中國文藝網路獎最佳作家候選人,2011年9月10日被德州躍華學校聘為特約教授。
㈡ 美文摘抄加賞析有哪些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一)
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是有快樂也有憂愁。當無名的煩惱襲來,失意與彷徨燃燒著每一根神經。但是,朋友,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痛苦將不再有。
每個人的前面,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總有人因為沒倒掉鞋裡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並非快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當生活的困擾襲來,請丟下負荷,仰頭遙望明麗、湛藍的天空,讓溫柔的藍色映入心田。就像兒時玩得疲倦了,找一塊青青的軟軟的草地躺下,任陽光在臉上跳躍,讓微風拂過沒有褶皺的心。
當層層的失意包圍,請打開窗戶,讓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走進來,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中尋找一絲的寧靜,就像兒時,拿起蒲公英的細須,鼓起兩腮吹開一把又一把的小傘,帶著驚喜閉上眼睛,許下一個心願。於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與欣喜。
當無奈的惆悵涌來,請擦亮眼睛,看夕陽的沉落,聽蟲鳴鳥叫。就像兒時在小院里聽蛐蛐的叫聲,抬頭數天上閃爍的星星。於是,一切令人煩惱的嘈雜漸漸隱去,擁有的是一顆寧靜的心。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由衷的感嘆:即使我不夠快樂,也不要把眉頭深鎖,人生本短暫,為什麼還要栽培苦澀?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明白博大可以稀釋憂愁,寧靜能夠驅散困惑。是的,沒有人知道遠方究竟有多遠,但是打開心靈之窗,讓快樂的陽光和月光涌進來,寧靜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自我挑戰。即使遠方是永遠的地方,也會誕生一種東西——奇跡。 摘自《青年文摘》
賞析:
塵世浮華,人心浮躁,很多人在這個物質的世界裡像無頭蒼蠅般到處亂撞,很難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因人心難以寧靜,煩惱多了,快樂少了;夥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燈獨坐者多了,閑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頹廢者多了,積極進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好一個「寧靜致遠」。是的,只有寧靜,我們才會有開闊的胸襟,才會有挑戰的勇氣,才有可能邁向成功的頂峰。讓心寧靜吧,你會變得更加美麗而有內涵,你會變得更加成熟而又穩重,你會和快樂結緣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也就守住了整個世界。
江南(二)
水上,拱著古老的石橋,像一彎清秀的眉毛;
石橋下,還有水中的橋,還有,人和傘,狗和梔子花,竹笠,賣蒸糕的擔子,都在瀲灧的波光中,晃著影兒;
河的兩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馬轉閣的迴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樓,書場,酒肆;還有住家戶,住家戶後門的石梯坎,姐兒妹兒們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們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們輕柔的話語,像紫燕歸來,在彈奏呢喃的春歌;
在橋上,橋下,篾籮里,是活鮮鮮的鮒魚,刀魚,鱖魚;
竹籃里,是水淋淋的荸薺,蓮藕,茨菰,菱角;
小街,雖是用石板鋪的,但卻像泡在水裡,像一條條河道港灣,腥也腥得有味兒。也許,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蘇州評彈,那輕柔俏麗的絲弦之聲;
那比西施更美,更為聰慧的少女;也許,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賞析:
散文詩《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美在其清麗雋永的妙語佳句。情感美同語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調。《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鄉圖,讀來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為題,寫起來有一定難度:偌大江南,可寫景物風情太多,如何下筆,如何選取角度都是頗費斟酌的。此文恰到好處地選取了「江南水鄉」這個獨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簡潔的筆墨對水景、人物淡筆勾畫,全文僅285字,所寫的僅是江南的一角。但這一角是江南的縮影,是凸現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確有一葉而知秋之妙。
㈢ 好段摘抄及賞析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簡析:初一時就背過的文章,當時覺得索然無味, 現在讀一讀倒覺得樂在其中。首先兩個「不必說」勾起讀者興趣,「單是」更引人入勝。兩個「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見那「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更是其樂無窮啊!還有後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樣也富有豐富的童年樂趣。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不肯用靈丹點在舌頭上,又想不出「冤愆」來,自然,單吃了一百多天的「敗鼓皮丸」有什麼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腫,父親終於躺在床上喘氣了。還請一回陳蓮河先生,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舊泰然的開了一張方,但已停止敗鼓皮丸不用,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葯就煎好,灌下去,卻從口角上回了出來。
簡析:魯迅留學日本是學醫的,本文他用切身的體會對當時中國醫學的落後觀念和落後現狀進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剝析,甚至有「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這樣極而言之的話,他用一個思想深刻的醫學生的良知和洞察力,擊中了因循守舊的傳統觀念的要害,並且也顯示了要救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轉變歷程,中國後來可能少了一個思想激進/操守嚴明的好醫生,卻有了一個為民族人民吶喊警世的大文學家,從本文中正可看到其偉大轉變的的緣由。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簡析: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給分啊
㈣ 經典美文摘抄800字及賞析
忍冬·聆聽·感悟
好的時光是需要一點一點的度過的,如此才叫曼妙,那不好的時光那?—當然也待忍著了,總不能憑空掠過去,就像今年這個格外冷的冬天。忍冬?是啊忍冬,的確是另有一番詩意的,你不想聽一聽嗎?
在冰天雪地里,雪花飄,寒風呼,拋開這些,去聆聽花開的聲音,不必去搜尋,只需要用心聆聽,期在冬季的,自然是有的。然而,早梅此時還未出閣,踏雪尋梅你需再等等。至於別的溫室里的花,雖然太多脂粉氣,然而有綠意,就好。你若種有彼岸花,可以來告訴我噢。
走在風里,是否耳邊總有種爆破的聲音?不必駐足。那是春筍破土而出,那是桃杏在鼓苞。——只不過,這一切都進行在遙遠的天國。那是春的預演。想到了春,你可不能再瑟著脖子了。眼前絢麗斐然,耳邊鳥語花香。腳下可得當心哪!
數天前,去逛「馬路」,看見路邊兩個長方形的玻璃缸,裡面幾十尾小金魚。玫瑰,鳳尾,還有別的。突然就想起了我的黑玫瑰。自從去年夏天它的六位夥伴相繼去天堂後,葉未就把它放進家邊草坪上一尺寬的水池裡了。池很深,水是活的,有很多浮游生物。它一定會過的很好吧。只是它會不會想以前的事呢?如此冷的天,沒有誰給它取暖,它懂得忍冬么?我想它會的,若是我,我會。
公園的樹,除了松柏,幾乎都禿了。高的,矮的,粗的,細的,一棵棵光著身子,或筆直,或虯曲,或昂然,或顫抖。也只有在此時才能看清它們原來的構造及樹乾的紋理。在冬天,連樹也變得純粹起來。這最愛裝扮的大自然的女兒,一年之中三個季節都在極力誘惑路人。現在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了。坦誠的面對大地母親。她們在思考著下一季的流行色。
鴿子偶爾閃現。你一抬頭,驚詫的不會再是那優美的流線。藍瑩瑩,碧澄澄的,伴有棉質的雲彩。對了,這是中原特有的高遠的天空。奇怪的是酷寒時節它一點也不遜色,加之金燦燦的虛張聲勢的陽光,讓你恍如身在炎夏。也就只是在那一恍惚,刺骨的寒風瞬間會將你淹沒,再把一個冰封的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縮在辦公室上網。網靜,Q靜,風卻不止。冬天裡有心香,也就足了一抹溫情。那就安安樂樂地忍冬吧,待花開夢里。
更多的經典美文www.qyej520.com 因為我不知道樓主到底要經典到哪個程度就只能給你提供個網址呢!
㈤ 讀書筆記,片段摘抄並賞析(摘抄500字)親,美文小說隨便,但是發的只能是一本書或一片文的哦~
檢舉1.《簡愛》被萬眾所熱愛的,大約是其作者的自尊與平凡tangram_guid_1356781897640或者說,是夏洛特的自尊與平凡。那是一個靈魂熾熱而外表簡單的女子。這一形象無疑是不朽的經典。可是與其夫羅切斯特一樣,這個形象始終在用一種類似於自傲的口吻言論??他們對於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經使我快慰,現在卻令我不安。夏洛特託身於簡愛,
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覺到的是:她對於高層貴族的鄙薄與一種近乎敵視的態度,有些刻意了。反過來說,我從中讀到了自卑的情緒。
簡愛是個敏感而容易受傷的女子。開頭用了太長的篇幅來敘述她幼時的情景。但是我感覺到的是,在敘述簡愛這個人物時,夏洛特不曾將自己離開這個軀殼,所以她也沒有用全知角度敘述。如此一來,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認定是她的意見。那麼,我在簡愛中,看到的是某種情緒化的自卑,而後是近乎於傳奇的愛情??惟其傳奇性,昭示了某種不真實與幻想性??和最後一個幾乎有點硬湊的結尾。她遇到了JOHN RIVERS。雖然前頭有筆,但還不是那麼自然。夏洛特對於簡愛的處理,開頭非常真實,中間段非常精彩,但是隱伏著不安,到了結尾,則幾乎歸於俗套??一個我料到的俗套。最後無疑是皆大歡喜,帶一點感傷。她的鋪墊和銜接很完美,幾感覺不到瑕疵。但是我隱約間感到的是,這是一個人間女子編造的故事。它已經缺少了令我戰栗的小說結構??更多的時候,我讀到了簡愛離開山莊,就沒再讀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許我就會在那裡結束。因為之後的一切,在我看來,比之於前,是很拙劣的。
讀書筆記
《童年》 高爾基
作者介紹: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麵包工等。十六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爭斗中它深入俄國社會得罪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的豐富了它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1905至1907年,高爾基積極投身譽為大的無產階級革命,1906年寫成了長篇小說《母親》。《母親》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風起雲涌的工人運動,表現了俄國工人階級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斗爭過程,被列寧稱贊為一本「非常及時的書」。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寫出了他最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內容介紹: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最初發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的生活經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好詞摘錄:
忽如其來、飄忽、興趣盎然、熠熠生輝
好句摘錄:
伏爾加河藍色的水面上,桔紅色的輪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張張金色的葉片則緩緩順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總覺得他的綠眼珠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著憂傷,彷彿是從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盪在房間中。
經常有人聽見了他們的歌聲從窗戶底下停下來看著他們,那一張張仰起的面孔讓我想起沒洗的臟盤子。
好段摘錄:
「唉,你們這些人啊……!」他常常這樣忽如其來地嘆氣,也不知在感嘆什麼。「人啊……」的尾音總是被他拉得長長的。
茨岡臉色紅紅地走到廚房中間,像一團火焰般地跳動起來:兩手高高揚起,腳步快得讓人難以分辨,襯衫抖動著,像燃燒一般發出燦爛地光輝。他放縱地舞著,彷彿打開門讓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著他顫動起來。
歌唱中,外祖母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時而飛旋,青春瞬間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現出一種鮮花綻放般的美麗。每個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將主人公當時所處的骯臟的環境寫得很到位,在語言描寫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動,令人身臨其境,對美與丑及人復雜的感情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勞動著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紙黑字的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它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畢竟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 這是一部用生命來寫成的書。在亘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盪氣回腸。 --------------------------------------------《平凡的世界》時間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發生地點在廣袤的黃土高坡上一個叫做雙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說是寫雙水村的變化和雙水村的人。在這個十年裡,中國又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雙水村及雙水村的人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縮影。在那段年代裡,文化革命結束了,鄧小平上台執政帶來了改革開放。 裡麵包含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遙是想用一種現實主義的筆法細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在裡面各個階層不論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路遙的精湛的小說功底,極其嚴肅的寫作態度,使這部小說具備了作為那一段歷史最好的輔助教材。 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教育意義則是一種對農民的深刻理解。現代城市年輕人可能很難真正理解農民。農民的生活,農民的想法。農曾經過的日子,農民現在和未來他們也不會關心。但是間接知識也能夠貸給我們啟示和觸動。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說能夠深刻的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讀完這些小說從某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經歷過了那個時代,也曾在田中揮汗如雨。這些書的現實意義在於中國的現狀,在於歷史的延續,在於未來的展望和我們年輕人自身的提高:對人性的理解,對中國的理解,對構成中國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陸地的人們的理解。 另外一個方面,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 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這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寫著人性中的善與美,丑與惡。在他的世界裡,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哪怕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 然而,就如薩迦格言所說的,「火把雖然下垂,火舌卻一直向上燃燒」一樣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應為其所生活的世界奮斗!
路遙,以前我不是很熟悉的一個名字,如今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讀罷全書,我真切感受到:寫作,不是空中樓閣,不是水中望月,而是需要真實的生活經歷做積淀;寫長篇小說更不是說寫就寫的。路遙寫《平》,用了四年的時間觀察,體驗,構思,整理,然而又豈止是四年所能完成的?若不是因為他是黃土地的兒子,又對生活有著執著深厚的感情,又怎能寫出這些親切淳樸的文字?正如他自己在後記中寫到的"其間包含著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誤,包含著勞動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對這個冷暖世界的復雜體驗。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對生活從未淡薄的摯愛與深情。至此,我也就可以對我的青年時代投去最後一瞥,從而和它永遠告別了"。他的作品真不愧是"用生命寫出的作品"!
平》講述的是黃土高原上一個窮苦農村在1975—1985這十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特別是在改革這個大時代中各色人等的農民家庭的變化以及這許多家庭中的青年男女們的親情,友情,愛情。作者以博大的胸襟和氣魄表現了眾多家庭的酸甜苦辣,把每一家的故事都編排得有情有味,耐人尋味。當然這裡面也相對的對主人公著墨較多,青年中我們熟知並深深喜愛著追求高昂人生的孫少平和田曉霞,立足物質生活的孫少安賀秀蓮,執著愛情的田潤葉李向前,看似小孩其實已會獨立思考的田潤生,還有雖然犯過錯誤受過重創卻仍心地善良的郝紅梅,對待朋友細致入微肝膽相照的金波,天資聰慧的蘭香......老一輩中朴實敦厚的孫玉厚,為了革命不顧一切的孫玉亭,有頭腦有干勁的田福軍......還有的角色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人物性格,如二流子王滿銀,跛女子侯玉英。作者筆下眾多的人物形象都是很平凡的生活中小人物,他們的生活也都是很平凡的,種地,挖煤,建磚廠,挖魚塘,都是農民從事的一些司空見慣的職業,然而正是通過這些平凡的人和事,讓我們真切體會到農民的艱辛。
我相信,像我這樣年齡的女生讀了這部小說,一定會和我一樣為《平》中的愛情所感動。在《平》史詩般壯闊的長卷中,愛情,這一美麗的詞兒,充滿了瑰麗的芬芳。路遙曾經感嘆:"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戀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讓我羨慕的!"讀這部小說,便能看見這樣的愛情。孫少安與田潤葉的愛情,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甚至孫蘭花與二流子王滿銀的愛情無一不充滿了人性的張力,並在描述的同時添加陝北的信天游,充滿濃情蜜意。下面就不妨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那些幸福同時又伴有辛酸的畫面——
"正月里凍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魚兒水而水上漂,水呀上漂來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在潤葉和孫少安的戀情中,出現了三次信天游,那醉人的信天遊伴隨著他們的情感世界。孫少安是作家充滿了憐憫與同情的主人公。他是古老的黃土地養育出來的歷史之子。他是一個很早在歲月的煎熬中成熟倔強的農村青年。13歲輟學回家務農。與父親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孫少安知識不多,但是他不保守、有創新精神,他興辦了磚廠。他秉承了太多傳統道德,當青梅竹馬的田潤葉向他發出愛的信號的時候,他退縮了。不是他內心沒有激情,也不是他不嚮往浪漫的愛情,而是兩人之間的差距以及貧困的家庭帶給他的自卑心理,還有他的現實主義思想,他選擇了賀秀蓮。面對孫少安的退卻,潤葉表現出十分堅強的品格。她寧願從繁華的都市尋覓這個從土裡刨食的漢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甚至在和李向前結婚之後很久都沒有改變自己的感情並因此在精神上受著折磨,文中幾次描寫她幾近崩潰的愁容。與潤葉相比,少安顯得過於軟弱,他雖然偶爾也會觸景生情,但大多數時間是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況,尤其是和秀蓮的感情竟然好得不得了,
"有沒有比你更寬闊的河流,愛耐基;有沒有比你更親切的土地,愛耐基;有沒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難,愛耐基;有沒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愛耐基。"
較之孫少安與田潤葉的"平民式"的愛情,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則帶有濃厚的現代意味。書中的男主人公孫少平無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有志青年腳踏實地的高昂的人生歷程......與那個特定時代的許許多多農村青年一樣,孫少平似乎應該安於現狀,過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的程序化的生活,因為他沒有機會上大學,又出身貧窮本分的農民人家。他註定要像他父親那樣,在這個祖祖輩輩都周而復始的土地上以同一種姿態旋轉,跳不出這個圈子,——這就是中國的農村,中國的農民。但少平他畢竟是讀過許多書的知識分子。他了解農村,也了解自己,他從不懼怕勞動,決不同於他那個游手好閑的姐夫王滿銀。但也不願和他哥哥少安一樣,單純追求一種物質生活上 的富足。他決不鄙視農民,但卻不想在土地里平淡一生,正像他在給妹妹蘭香的信中說的那樣:"......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他已經在信中設計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他是幸運的,父親,哥哥,妹妹,讓他感受到血濃於水的親情;金波,王世才夫婦,讓她體驗到真正的友情;田曉霞,讓他享受到甜蜜、崇高的愛情。但少平的路畢竟是坎坎坷坷,多磨多難的,他一個人在黃原城拚命地幹活,從一個攬工漢到一個正式的煤礦工人,他流的汗水幾乎可以成河,背上的傷疤層層疊疊,甚至有些慘不忍睹。然而這算不上什麼苦難,他是農民的兒子,受點苦和累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而田曉霞的死對他卻是致命的打擊。他們不同的出身,卻有著同樣高昂的靈魂,共同的志趣和責任感,彼此真誠地幫助,使他們從純潔的友誼發展到熾熱的愛情,那種情到深處的默契讓我們都怦然心動,而田曉霞卻因救人而犧牲,也許每位讀者讀到那裡都會忍不住流下淚水。尤其是文中描寫到田福軍給少平看那三本日記時,那段場面這樣寫道"孫少平接過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記本,隨手打開了一本,那熟悉的、象男孩子一樣剛健的字便跳入了眼簾——......酷暑已至,常去旁邊的冶金學院游泳,曬得快成了黑炭頭。時時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這想念象甘甜的美酒一樣令人沉醉。愛情對我雖是"初見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塵泥,飄飄欲仙了。我放縱我的天性,相信愛情能給予人創造的力量。我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驕傲。是的,真正的愛情不應該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是心甘情願地與愛人一起奮斗並不斷地自我更新的過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爭!你有沒有決心為他(她)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犧牲,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愛情的標准,否則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騙......孫少平的視線被淚水模糊了"讀到這里的我早已淚流滿面了。多麼年輕可愛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女孩子啊,她那樣熱戀著她的"掏炭的男人"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嗎?難道是因為這種愛情不符合世俗的邏輯嗎?總之,作者這樣安排這對我們深深喜愛的男女青年,著實讓我們更加被這本小說吸引住了。
還記得那個郝紅梅嗎?就是給少平帶來了痛苦初戀的人兒啊。上高中的時候,郝紅梅為了和班長顧養民在一起,放棄了和少平之間的美好的初戀。可憐的姑娘卻因為臨畢業時一次偷竊行為,被那個注重門風的家庭拒之門外。當潤生到鄉間一家小攤吃羊肉餃子的時候,發現那個背著孩子的老闆娘居然是已經沒了丈夫的同學郝紅梅。美麗的郝紅梅的不幸激起了潤生想保護她的強烈願望。對於潤生來說,姐姐不幸的婚姻讓他開始接觸愛情,對於女人,他既充滿嚮往又本能地躲避,郝紅梅開始就在他面前表現出了一種難以掩飾的自卑感,反倒大大地刺激了他的男子漢氣概。他喜悅地感到,他在紅梅面前才是個真正的男人。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她那活潑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光"。當漂亮、白凈,大眼睛流動著熱情的光彩的金波唱起熱淚漣漣地反復唱《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時候,很多讀者的眼前模糊了。是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他心愛的姑娘。他不能忘記她。這是永遠的愛,永遠的傷痛!整整八年,他的夢魂還在遠方的那片草原上游盪,尋找失落的馬群和那個黑眼睛紅臉蛋的牧馬姑娘。八年以後,當他再次尋找那位姑娘的時候,卻已經物是人非事事休。青春之花,永遠地凋謝在了這片草原上,這是壯麗的凋謝。文中用一段強烈的抒情表達金波神聖深沉的感情"別了,草原!別了,雪山!別了,我親愛的姑娘!無論你此刻在什麼地方,我都向你祝福,祝福你美滿地生活在人間。我會永遠珍藏著你的微笑,你的歌聲,一直到我閉住眼睛的那一天。我同樣會不息地唱那支歌,那支青春和愛情的歌;願你常能聽見這支歌。我仍然在焦渴地企望,某一天,甚至我們已白發蒼蒼,我們或許還能相見;如若不能,哪怕是在夢中,或在死後的另一個世界裡......別了,我心上的人啊!"
在很多男性的心中,孫蘭香是《平凡的世界》里最有光彩的女性。她具有智慧、道德、和寬容。蘭香應該是出生於70年代初的人。時代造就了她與她的哥哥姐姐不同的命運。她成了這個家庭里學歷最高的人。在大學里,她會像哥哥一樣也會懷念那個生她養她的小山村但已經幾乎完全擺脫了農村氣質,認識了她的"那個男人"吳仲平。對事業共同的追求是牽引他們走到一起的紅絲帶。關於他們的愛情,文中通過幾個細節描寫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一開始吳仲平默默地給蘭香佔座,到一起研究學習問題,再到看電影,後來請她到家裡吃飯。"蘭香漫步在這迷人的夏夜,心中涌動著青春的熱潮。她突然渴望立刻找到仲平,對他說,我去你們家!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瑩瑩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個人!五穀里(那個)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呦,數上(那個)蘭花花好......"很多人詫異於蘭花與王滿銀之間的感情,然而,看看親愛的蘭花的表現吧,她不怕這個家窮。她從小就窮慣了。不管別人對她丈夫怎麼看,這個忠厚善良的農家姑娘,始終在心裡熱愛著這個被世人嫌棄的人,因為在這世界上,只有這個男人,曾在她那沒有什麼光彩的青春年月里,第一次給過她愛情的歡樂啊!她為王滿銀生下了狗蛋、貓蛋,盡心盡意地操持著這個家。這個朴實的農村婦女的愛情,直到現在,在中國貧困的農村裡依然有著普遍意義,那就是,當她將自己第一次交給一個男人時,甚至僅僅是有了第一次的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她就認定了自己是那個男人的人了。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
所謂路遙知馬力,其實第一次接觸作家路遙是緣與他的名字,所以自己曾無聊得念叨過一段時間,但慢慢的也就把他忘掉了,後來很偶然的機會從同學那裡知道他是個作家,但,僅此而已,壓根不曉得他有什麼曠世之作,也猜不起他在文壇單憑什麼能有自己的盛譽。。。直到自己在一個路邊小攤上看到《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才真正的從骨子了解到一個作家,認識一段歷史。
平凡的人徘徊在平凡的世界,腳踏實地的邁著人生的每一步,或是充滿了荊棘,或是經歷了大風大浪,但他們演義的終究是屬於自己的生活,是現實讓他們慢慢的明白了人活著其實不是只是等待和價值的等價交換,知道了人明明處在水深火熱,但為什麼還垂死掙扎的活著,也同樣曉得了在舞台上怎麼詮釋自己的角色。。。也之所以他們想了這么多本不該想的事,有了這樣對生活的無限投入,很多平凡的人才會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有的人會棄惡走向了善,(諸如孫少平的姐夫就是如此的)有的人又從善變成至善,體現出做人的一種真善美的本質,盡管命運有時候會捉弄一下那些用心體驗生活的人,但他們活的終究是不平凡,所以平凡的人往往擁有不平凡的人生,這也就司空見慣,不足為怪了。
據說,路遙是利用六年的時間花在了這本書上,內容貫穿了十年間社會歷史的動盪變遷,並成功刻畫了在此歷史過程中各個人物的變化和人與人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田,孫2家,包括金家錯綜復雜的關系,就不再是單純的深究一段時期內人的生活狀態,也在某種層面上再現了文革時候人們的原貌,囊括了平凡的人的愛情,友情。。。現在我就簡單的舉3個典型的人物代表
1:孫少安是孫玉厚家的長子,雖然是中學畢業,但是家境的貧寒讓他過早地踏上了社會,與父親一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成了家庭的主心骨。他幹活是一把好手,所以成了生產隊長,而且是有名的一隊隊長。也因為家境的限制,他忍痛放棄了田潤葉對他的感情,娶了一位朴實的山西姑娘。因為窮,許多人看不起他們,但是生活的艱辛使他逐漸成熟起來,也使他不斷想方設法地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辦起窯廠燒磚,在經歷了不少苦難後,他終於成了村裡最先富起來的農民,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雖然有他思想的局限性,但是這樣的人物無疑是農村改革中的先進代表,是真實的。
2:他的弟弟孫少平是個有志青年,高中畢業後,也是因為家境的貧寒放棄了考大學的機會,踏上了社會。他為人家打短工,由於肯吃苦,差點成了人家的上門女婿;他又到城裡打工並贏得了同學田曉霞的一段愛情;他後來又光榮地當上了煤礦工人,當上了工段長,成了模範。生活沒有壓垮他,反而磨練了他,使他不斷成熟起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3: 田曉霞的父親雖然是省委書記,但田曉霞沒有躺在陽光下,而是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了一位光榮的記者,並最終在一次搶險中殉職。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對孫少平的愛情可以說是轟轟烈烈,雖然他們之間的地位懸殊如此巨大。
。。。
記得不久前還在書上看到過尋根文學一度風行,尋根文學也因此受到過文壇的質疑,他們認為文學的筆鋒不應該只指向過去的故事,而是要寫些以後帶科幻性質的書,也不為一件壞事,但是無奈於現在中國的幻想類小說只簡單的停留在玄幻小說的層次上,大多僅供娛樂,諸如郭敬的經典之作《夢里花落知多少》和台灣作家蕭鼎的《誅仙》包括很多類似的書,只能作為快餐文化走進廣大受眾。相比很多庸亂的的一些記錄歷史的書來說,我倒覺得80年後的一些文學作品到現在風靡的網路文學寫的更活點,也顯得更豐滿,他們盡管在文學上沒有太多深邃的東西,但是終究是一種進步,而不象尋根文學那樣,讀者群只局限在過去經歷過的人身上,並且大都拿不出經典,很多時候壓根存活不了多長時間。再者說了以前提到的是「作者之死」到現在的「讀者之死」,一個作家若真想走的穩當一點,走尋根路線還是需要做好思想准備的。當然,《平凡的世界》雖然也是寫了過去的故事,但不同的是,作者用了6年的時間,真正的深入了生活,真切的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們是如何在一條線上掙扎或是奮斗的,用心灌注的作品,自然不同於碼字,他更容易同讀者引起一種共鳴,所以它的出現仍可以被讀者看重,並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不管怎麼說,對於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還是認為很成功的。
1. 《童年》 高爾基
好詞摘錄:
忽如其來、飄忽、興趣盎然、熠熠生輝
好句摘錄:
伏爾加河藍色的水面上,桔紅色的輪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張張金色的葉片則緩緩順流漂下。
好段摘錄:
「唉,你們這些人啊……!」他常常這樣忽如其來地嘆氣,也不知在感嘆什麼。「人啊……」的尾音總是被他拉得長長的。
茨岡臉色紅紅地走到廚房中間,像一團火焰般地跳動起來:兩手高高揚起,腳步快得讓人難以分辨,襯衫抖動著,像燃燒一般發出燦爛地光輝。他放縱地舞著,彷彿打開門讓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著他顫動起來。
我的感想:
作者將主人公當時所處的骯臟的環境寫得很到位,在語言描寫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動,令人身臨其境,對美與丑及人復雜的感情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僅供參考
1.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范的網來」, 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環境保護,不環境污染,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了一想這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2.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 「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3.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㈥ 名著的文段摘抄和賞析
1、風在不住地吹,稍微轉到東北方去,他知道這就是說風不會減退了。老頭兒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見帆,看不見船,也看不見船上冒出的煙。只有飛魚從船頭那邊飛出來,向兩邊倉皇地飛走,還有一簇簇黃色的馬尾藻。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老人與海》
賞析:
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寫,看似無景,實則有景,老人多麼想看到這一切啊,他太孤獨了,可他什麼也沒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2、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游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桿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老人與海》
賞析:
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3、一個魚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處,第二個魚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處,第三個和第四個魚使分別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英寸的地方去了。——《老人與海》
賞析:
《老人與海》產生的視覺形象,畫面感很強,這與作者應用部分電影化手法是分不開的。作品一開始就使用了特寫鏡頭,對帆和老人的面部做了展示。近景在老人下魚食的細節上體現最為充分:一個一個放釣絲的動作那麼仔細、真切。
4、回頭看那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作,焦熱起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撻撻的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卻待要睡,只見發起一陣狂風來。
原來但凡世上雲生從龍,風生從虎。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武松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哨棒在手裡,閃在青石邊。 ——《水滸傳》
賞析:
這里作者只用了兩句話襯托此時的氣氛和心情:回頭看那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武松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既寫出了老虎活動的時間,又寫出了老虎出沒的環境。
兩句話就把一種恐怖悲涼的氣氛和心情和盤托出,讓人感到此時此地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跳出一隻活老虎來,閃突出武松動作之快。
5、人人都說我父親的房子是瓦茲爾阿克巴汗區最華麗的屋宇,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全喀布爾最美觀的建築。它坐落於喀布爾北部繁華的新興城區,入口通道甚為寬廣,兩旁種著薔薇;房子開間不少,鋪著大理石地板,還有很大的窗戶。
爸爸親手在伊斯法罕(Isfaham,伊朗中部城市。)選購了精美的馬賽克瓷磚,鋪滿四個浴室的地面,還從加爾各答(Calcutta,印度城市。)買來金絲織成的掛毯,用於裝飾牆壁,拱形的天花板上掛著水晶吊燈。」 ——《追風箏的人》
賞析:
雖然阿米爾父親富有,但是不至於到這種地步,而後文更是詳細描寫了房子的奢華,顯然,作者用這些「極致」的詞彙來誇張地表示,目的在於簡單而有力地表達阿米爾父親的富有,一種毋庸置疑的富有。
進而展現阿米爾父親的個人能力之強和社會地位之高,也間接地表達了阿米爾對父親的敬仰和驕傲。
㈦ 美文摘抄+賞析 每篇300字 共八篇
溪 水
透明的溪水,明凈得就像母親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斑斕;
夏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濃綠;
秋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攝取藍天的雲朵、黃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還留下我兒時的身影。
呵!這溪邊沙沙作響的甘蔗林,帶甜味的風,曾把我童年的夢吹拂!我躺在你的身邊,感到靠在母親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們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見騎毛驢的迎親的隊伍來了,幾支嗩吶奏出悲哀的音樂;
你望見幾個壯實的漢子,抬著笨重的木棺來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聽見:山腳下的獨輪車,帶著吱吱啞啞的聲音,在貧窮的土地上呻吟而過……
如果沒有你,誰給我們留下自然的彩色;
誰給我們記載山民的悲哀和歡樂呢?
透明的溪水,你給了我一雙能夠分辨色彩的眼睛。
當我在你身邊,發現自己成為一個少年時,就不得不遠行了。
你像養育我的母親一樣,送我出山吧!
我的感受:
文章開頭把溪水視為「母親的眼睛」,接著寫出了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的色彩,這既是對溪水的歌唱,也是對母親的歌唱,因為這溪水裡曾「留下我兒時的身影」,曾讓我享受過母愛般的幸福:她記住了山溝里發生的一切,記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歡樂」,並把養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親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支哀怨的抒情山歌。溪水啊,我的「母親」。母親啊,就如同這溪水。母親啊。,你看著我長大,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留戀與你在一起的時候,與你在一起的感覺。我感受到了母愛!請原諒我兒時的淘氣,請原諒我小時候不懂事!這一切,就讓我現在來「彌補」。我愛你,我的母親!
㈧ 好的摘抄和賞析
①上帝說:「我賦予每個人的天分之占他命運的三分之一,其餘的在於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這段話,我很受觸動。把握,把握命運,多簡單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運,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隨時都可以改變它的!只要你願意
② 殘花綴在繁枝上; 鳥兒飛去了, 撒得落紅滿地―― 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 點評:冰心老人用鳥兒飛去匆匆和落紅滿地的情景來與生命做比較,她猜想生命會不會和她在世界中看到的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側面冰心老人可能是在為某人嘆息她(他)的生命是如此狼狽,為她(他)婉惜吧!
③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④盲人摸象,各執一詞——《民間故事》
幾個瞎子摸了一隻大象,都只摸了一部分。摸到象腿的說象如一根柱子,摸到身子的說象如一堵牆,摸到尾巴的說象如一條蛇,爭論不休。比喻看問題片面,以偏概全。
⑤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賞析:赤子之心是最純潔的,它剔除私心雜念,遠離慾望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感情,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境遇不佳,但人類最美好、最純潔的感情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為他們的知音和朋友,就是這些心靈的朋友和美好的感情,成為赤子創造的博大寬廣的精神世界。
㈨ 美文摘抄及賞析
美文
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風雨兼程,但執著告訴我們:「陽光總在風雨後。」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面對孤寂抑或辛酸。但執著告訴我們:「為了得到荊棘盡頭那芳香的玫瑰,即使被扎的滿身刺痛,又有何妨?」執著總是用堅定的目光注視我們:「與我同行,你會收獲一簍簍驚喜。」
與執著同行的居里夫人告訴我們:「我樂意執著於對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帶給我無限樂趣與驚喜。」與執著同行的愛迪生說:「我認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實現,即使失敗了上千次,誰又能說那一千零一次不會看到成功的身影?」與執著同行的貝多芬說:「音樂是我生命,我執著於音樂的創作就像我執著於自己的生命。」與執著同行的司馬遷告訴我們:「因為我看到父親臨終時寄予我的那執著的眼神,所以我記載歷史的筆不能停下……」
執著是水滴穿石的不懈,執著是誇父追日那不輟的腳步,執著是精衛填海那堅定的信念……
人生道路上,如果讓我們選擇一位同行者,那麼就選擇執著吧,與執著同行,就如在沙漠中與駱駝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盡頭尋找美麗的綠洲。
賞析
干凈、利落之作.可以看出作者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從作者的筆端流露出了這篇精美的文章.也許越是經歷苦難,才能感受到甘甜。在這苦與甜中需要那份執著去連接,為了希望而執著的拼搏,為了希望而感受磨難.等待我們的也許是失敗,也許是困苦,然而我們擁有青春,我們可以卷土重來,生命的火焰,把我們的天空照的通紅。
㈩ 經典美文摘抄及賞析
1、摘自沈從文-《邊城》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餘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
河中漲了春水,到水逐漸進街後,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長長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牆上,人人皆罵著嚷著,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裡去,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某一年水若來得特別猛一些,沿河吊腳樓必有一處兩處為大水沖去,大家皆在城上頭呆望。
賞析:
好的寫景就該是簡潔而富有刻畫力的,在沈從文筆下找不到華麗的辭藻,但你卻可以清晰得從這樣的筆觸中感受到景物的輪廓,"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說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氣氛相得益彰。
2、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喚聲傳過之後,整個世界就覆蓋在雪白的花蔭下了。麗日當空,群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彷彿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約前來,在這剎那裡,在透明如醇蜜的陽光下,同時歡呼,同時飛旋,同時幻化成無數游離浮動的光點。
這樣的一個開滿了白花的下午,總覺得似曾相識,總覺得是一場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時空里的聚合。可以放進詩經,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後期印象派的筆端——在人類任何一段美麗的記載里,都應該有過這樣的一個下午,這樣的一季初夏。
賞析:
這段話運用生動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桐花盛開的美景,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動靜結合,充滿了生機和動感。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繁華盛開的場景比作流動的江河,把陽光比作醇蜜,將這幅景象刻畫得美不勝收。最後的排比句,語勢加強,讓人感受到桐花盛開時噴發的生命力,彷彿整個山坡都被桐花覆蓋了,生命的張力無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像則充滿了浪漫的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