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秦崛起小說好看嗎
『壹』 根據過秦論前兩段說說秦國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開墾土地。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貳』 雄秦崛起by刀筆之吏無彈窗小說在線免費看txt
鏈接:
雄秦崛起是一部歷史類型網路小說,作者是刀筆之吏。
『叄』 大秦帝國小說怎麼樣
《大秦帝國》是一部多卷本的長篇歷史小說,凡六部十一冊,作家孫皓暉畢十六年之功,創作了煌煌五百萬言。這部作品,與坊間流行的歷史小說在藝術品質上是大異其趣的。作者以敢為天下先的藝術勇氣和歷史眼光,開宗明義地宣告了他的大秦史觀:「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我對大秦帝國有著一種神聖的崇拜」。序言中對大秦帝國的判斷可謂有膽有識。
《大秦帝國》是一部描述秦興亡生滅過程的長卷歷史小說。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閃,轟鳴而逝。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交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范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包容裹挾了那個時代的剛健質朴、創新求實精神。她崇尚法制、徹底變革、努力建設、統一政令,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
在這部堪稱鴻篇巨制的藝術佳構中,作家力圖藝術地再現,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全書共分為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
『肆』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誰才是秦國第一雄主
翻開戰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秦國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國歷六代明君,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即位。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之後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戰國時代的終結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秦國的統一並非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勞,而是建立在歷代先君勵精圖治的基礎之上的。
『伍』 少了哪些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很難完成全國統一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曾是秦國歷史上的雄主,這幾位君主曾經都對秦國的崛起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沒有這幾代君主的努力,秦國很難統一六國,那麼,這五位君主誰的成就最大的?
秦昭襄王對秦始皇統一六國打好了基礎,沒有秦昭襄王一系列對外戰爭,秦始皇很難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作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主要功績就是統一六國,當然,這也是在前代國君的基礎之上而實行的,秦始皇僅僅用十年的時間就滅亡了六國,足見秦國後期國力的強大。自長平之戰後,秦國實際上已經確立了統一全國的優勢地位,秦始皇只是順應了這一潮流。
秦國能夠一統全國,絕非是秦始皇個人的功績,而是秦國歷代國君努力的結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很難強大,沒有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的縱橫、伐交,秦國也很難取得統一六國的優勢地位。若以成就相論,這四位國君應當對等,它們都是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少他們其中一人,秦國都很難統一全國。
『陸』 秦國是怎樣崛起的
是從商鞅變法開始崛起的。
秦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衛國人衛鞅就此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
當時秦國地廣人希,三晉人多地少,民眾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議秦孝公對外來移民採取優惠政策,將三晉民眾招來秦國,以便開墾荒地。
公元前350年秦國大良造(商鞅)為了深化其改革,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干擾,提議都城由雍城(今寶雞鳳翔)遷至新建成的咸陽城,得到秦孝公支持。
衛鞅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
全國百姓以私下斗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屢敗魏軍。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一、第一次變法
1、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2、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4、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5、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第二次變法
1、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3、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4、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准器;
5、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6、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范。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
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國
『柒』 如何評價大秦帝國之崛起還原史實么
這是一部很好看的歷史劇,大部分還原史實,小部分進行文學改造。
說真的,有幸能看到如此恢弘磅礴的大製作,不要說是2019年,哪怕是十年後也仍是國產歷史劇的標桿。很多人說這部劇相較於《裂變》少了太多大場面大製作,但我們是不是有苛求的太多了。又想看最好的又想是免費的,看看這幾年的宮廷劇,哪部都是製作精良。
嬴稷:無論評價哪朝哪代君主,都請理性。我們無法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也無法知悉他們的抉擇的艱難。我們誰也不知歷代君王真正是什麼樣子,只能在寥寥無幾的史料中窺伺一二。從古至今,從沒有完人。
有功就有過。哪怕是嬴稷也一樣。沒有嬴稷的長平之戰大破趙軍,滅東周,奠定秦統一的勝利基礎。
『捌』 《大秦帝國》符合真正的歷史嗎
《大秦帝國》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劇,裡面還原了不少歷史事件,但是絕不是真正的歷史。裡面有很多美化秦國的成分,夾雜了不少作者的主觀想法在沒。
以第一部裂變來說,商鞅變法確實利於秦國,但對於秦國普通人來說就是一個災難。商君之法嚴峻苛刻,秦人受刑者不計其數,故有秦人不覺無鼻之丑一說。按照商鞅的說法國家強大就要強干弱枝,把財富最大限度的收到國家手中,要讓老百姓過得貧窮沒有尊嚴同時要讓百姓知道特權的存在,當百姓希望獲得特權待時告訴他們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他們成為貴族,那就是打仗殺人,所以秦軍戰鬥力極強,商鞅稱這個策略為耕戰,就是老百姓只要知道打仗和種地就行,其他的事他們不該也不必知道。
第二部縱橫,張儀外交方面確實游刃有餘,但是在個人感情方面就有點別了,張儀可能見都沒見過燕國太子妃,而且魏冉和張儀關系應該也就是同事關系,不存在魏冉是張儀帶到秦國一說。因為在秦武王繼位後驅逐張儀時魏冉沒有發表什麼意見。甚至在後來魏冉討厭張儀之類的舌辯之士天下皆知。
第三部崛起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白起洗的太白,范睢黑的太狠。歷史上白起不是什麼人道主義者,殺人就是為了軍功就是為了陞官,白起每次征戰動輒斬獲數萬顆人頭是家常便飯,長平之戰屠殺趙軍也是白起自己做出的決策。至於范睢歷史上是有傾國大才的一個人在劇中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確實范睢人品不好,但是能力確實很強。
總得來說大秦帝國拍的很好但是不能當成歷史來看。
『玖』 大秦帝國之崛起,家人們有在看么
大秦帝國之崛起哪裡可以看到
《大秦帝國之崛起》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丁黑執導,張博、寧靜、邢佳棟等出演,目前審查已通過,待定排檔放映,成為2016年的重頭大戲。
秦王嬴稷(秦昭王)當政不久,列國展開一系列兼並戰爭。秦國看準時機,先與齊連橫,攻略魏國大片土地。由此,戰國進入秦齊趙三國並強階段。
此時,秦國國內穰侯專權、宣太後掌政,秦昭王王權旁落。然而外部局勢對秦國十分有利:縱橫家蘇秦與燕王秘約赴齊,以滅齊為目標逗死間地齊國。
面對國內政治困局和國外有利機遇,秦王嬴稷毅然起用范雎,放逐魏冉等逗四貴地、廢太後之權而恭養之。同時,與蘇秦合謀,五國聯軍在燕將樂毅率領下攻破齊國。秦王嬴稷遣將白起,相繼在伊闕、郢都、華陽、長平發動四大戰役,殲滅了韓魏齊楚趙百萬以上兵力,使秦與列國消長發生了根本轉折。自此,秦國崛起[1] 。
曲目名稱 演唱
《崛起》(《大秦帝國之崛起》主題曲) 譚晶[3]
歌詞內容
大秦帝國之崛起
大秦帝國之崛起 (3張)
崛起
作詞:王海平
作曲:趙麟
演唱:譚晶
風摧盡草,白露成霜,
如有佳人,在水一方。
渭水東去軍浩盪,
群雄逐鹿旌旗揚。
天下入夢來,
大秦帝國之崛起 秦昭襄王·張博 飾
大秦帝國之崛起 秦昭襄王·張博 飾 (14張)
痴情撼山河。
男兒壯懷賽柔腸,
秦川自古帝王鄉。
神接蒼穹,思通人荒,
如塤如篪,天潤地釀。
六合勁掃待時日,
縱橫捭闔西風狂。
馳騁疆場上,熱血鑄華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13張)
春秋再寫摩雲筆,
揮灑成騷賦國殤。
天下入夢來,
痴情撼山河。
男兒壯懷賽柔腸,
秦川自古帝王鄉。[4]
幕後花絮編輯
該劇中有真實原型的歷史人物達300多個[5] 。
幕後製作編輯
創作背景
主創人員在對該劇進行改編時,盡力在尊重原著和歷史的基礎上完成藝術化的處理[6-7] ,劇組邀請數位歷史學家擔任歷史顧問,在劇本創作中,仔細考證劇中人物、器物、歷史事件;劇組聘請了秦文化禮儀專家從風俗禮制、人物儀態、舉手投足、文言對話等各方面對演員進行培訓,對當時人物的著裝束發、日常交往中的禮節、朝堂之上的揖禮等細節有所考究[8] 。
拍攝過程
劇組聘請專家設計兵器,並運用了大量的電影拍攝手段烘托戰爭場面[8] 。該劇由丁黑繼續擔任導演,採用第二部的演員等原班人馬[3] 。
『拾』 春秋秦國崛起之迷詳細點!
領取封地
一切剛剛開始,也只是剛剛開始。
二千多年前的秦人,雖然領取了周王的「封地」,不再像以前那樣弱小無用,他們是在發展和壯大,但卻依然處在風雨飄搖中。
西周末年,那個為博愛妃褒姒一笑的可愛君主周幽王,因為多次上演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惹惱了各諸侯國。
公元前771年的一天,少數民族大舉進攻周的都城鎬京。驚恐萬分的周幽王慌忙點燃烽火向各個諸侯報警,盡管狼煙四起,但是曾被多次戲弄之後的諸侯卻再也沒有一個人理睬他,當然也就沒有人派兵前來救他,都城鎬京就輕易被犬戎的鐵蹄所攻破,周幽王帶著褒乞皇出逃,走到驪山腳下時被戎人殺死,褒姒也成為了戎人的獲品……
繁華的鎬京經過戎人的燒殺搶掠,變得殘破不堪了。周王朝曾經聚斂的大批財寶也被戎人席捲而去……
這次事件不僅對周朝是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在秦的發展史上也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
各國諸侯得知鎬京失陷,幽王被殺的消息後,紛紛派兵前來救援。可是當各路大軍趕到鎬京後,在他們眼前的只是一座被焚燒洗劫一空的死城。各國諸侯見周幽王已死,便共同擁立太子宜臼為周王朝的天子,這就是周平王。
當時秦的首領是秦仲的孫子秦襄公,他帶兵全力救周,勇猛過人,為此立下了很大戰功。
周平王繼位之後,看到戎人隨時可能卷土重來,而且鎬京已經成為廢墟,於是在公元前770年由各國諸侯護送,遷都到洛陽,我們在歷史上就把它稱為了東周。
在浩浩盪盪護送周平王的眾諸侯當中,就有心懷大志的秦襄公。周平王看到秦襄公為護衛很用心,就把他從「大夫」提拔為「諸侯」,並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賞賜給了秦。從此以後,秦就正式成了一個諸侯國,它終於可以同別的諸侯國平起平坐了。
占據關中平原
秦人獲得了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好機會,他們在興奮著:關中曾是周王室的中心,這應該是一塊風水寶地,把這塊寶地封給了秦,彷彿也在預示著秦的強大和它最後的大一統。可是興奮之餘,秦人卻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
這就是周平王在封秦襄公的命辭中透露出的一個嚴重事實:西戎雖退出了鎬京,但「屬於涇渭之間」,控制著岐豐之地。所以平王封襄公時,除明確秦國地域為「岐西之地」外,還許諾襄公,「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要他擔負起驅逐「岐豐之地」兩戎的艱巨任務。所以說,盡管秦人可以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但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斗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
最初幾年的斗爭,都是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國統治者眼看著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於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於攻到屬於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
《毛詩·小戎序》曰:「美襄公也,備其兵甲以討西戎。西戎方強,而征戰不休。」經過幾年的斗爭,後方穩固了,秦襄公才東進伐戎,不幸他「十二年(公元前766年)伐戎而致岐,卒」,沒有什麼成果,直到秦文公繼位後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才占據岐山,直正取得了周天子賜給的封地,秦人從此開始定居於周人的故地關中平原。
肥沃的關中平原養育了剽悍的秦人。厚重的黃土地依然沉默無語,匆忙的渭河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個輪回,它們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修養生息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造就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富庶的兩河流域文明。黃河、長江這兩條母親河則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它們的源頭,來自一座叫做念青唐古拉的高大山脈。秦人就開始在這里修築廣廈,繁衍生息。
如今,那些曾留下過秦人足跡的土地,面對著現代的喧囂依然靜止安祥,盡管就是它們看見過那個寂寂無人的荒原、那場人喧馬嘶的戰亂,還有一切人們所熟視無睹但是轉瞬即逝的神跡。
有位大師說過,人的生命一小時一小時地消逝,但是人們足下的土地都能記住這一切,多年以後,曾經的人們不復存在,可它們,一個曾經的見證依然會在。昔日的輝煌昌盛,千年的風雨淪桑,踏在這片土地上,歷史似乎離我們遠了,而現實卻在我們的一步一步中遠去…
修築廣廈千間,還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家族繁衍本枝百世,卻往往非人力所為。我們必須看到,家族的傳代本身就是一種不斷分裂、異化、自立的生命過程,讓好戰子孫的要接受一個需要投入的強硬的指令,誠惶誠恐地盤踞和生活在這個地方,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這方沃土卻讓他們似乎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鋤頭,他們幹得熱火朝天:田地里忙碌耕種,烈火中燒鑄武器,揮汗如雨中、忽明忽暗裡,現代文明在這里也好像若即若離……
有關秦國的優越地理位置,在《漢書·地理志》中就有記載,秦國「跨雍、梁二州……為九州膏腴」。司馬遷對此說的則更為生動形象,「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我們可以看到,剛剛起步的秦國,擁有其他諸侯國難以比擬的地理優勢和經濟資源。秦的領地主要位於渭河流域,那裡大部分易守難攻,函谷關更是成為進出秦國的咽喉,進可攻,退可守。無形中,秦國已經站在了奪取天下最有利的遺產上,它的南部是相對富饒的巴蜀之地,由於「共民質直好義,士風淳厚」,所以並沒有向外擴張的領土野心,秦國盡享天府之利,占據了這一產糧大平原。
從戰備的角度來看,秦人最早用鐵制武器取代了青銅武器,其後又用騎兵取代了戰車,這些舉措都使得秦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先天的優勢加上後期的准備,當時的秦國與中國其他國家微妙的關系正如同早先的馬其頓與希臘諸城邦。秦雖然面向東方,卻是周王朝末期各諸侯國中與西方聯系最多,也最緊密的一個。
真正崛起
回望歷史,從一個居住在秦亭(今甘肅張永川)周圍的贏姓部落開始,秦這匹西北大地上的駿馬載著文、寧、武、德、宣諸公一路向東疾馳而來,他們雄心勃勃,到秦穆公繼位時,已經將大半個關中收入囊中,國勢也日漸強大。
而秦孝公(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則是另一位值得一提的秦人先祖,正是在他的領導下,秦國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經過幾年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的改革,「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一躍成為諸侯中的強者。在漢代大才子賈誼的筆下,「秦孝公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和商鞅,一個是胸懷大志的明主,一個是滿腹才華的謀士,此「君臣會」,在秦國上演了一出改革大戲。歷時19年,秦國終於登上了超級大國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