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說小報
① 文學小報內容短篇散文 短篇小說都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月色>選段
那年輕的農夫領著我走到稻穀中間,伸手抓起一把向陽一面的穀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氣整個撲進我的胸膛;然後,他抓起一把向陰的埋在內部的穀子讓我嗅,卻沒有香味了。這個實驗讓我深深地吃驚,感覺到陽光的神奇,究竟為什麼只有曬到陽光的穀子才有香味呢?年輕的農夫說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穀曬太陽時發現的。那時他還是個大學生,暑假偶爾幫忙,想像著都市裡多彩多姿的生活,自從曬谷時發現了陽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決心留在家鄉。我們坐在稻穀邊,漫無邊際地談起陽光的香味,然後我幾乎聞到了幼時剛曬乾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曬的棉被、新曬的書畫的味道,光的香氣就那樣淡淡地從童年中流瀉出來。自從有了烘乾機,那種衣香就消失在記憶里,從未想過竟是陽光的原因。
《光之香》林清玄
② 讀書小報內容
讀書小報需要怎麼寫,步驟如下:
內容可以有:名人名言(關於讀書的)、名人讀書故事、自己的讀書感言、讀書格言、讀書方法等。
也可以就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做一份單一的小報,可進行人物介紹,並畫一畫,摘抄精彩片段,寫下自己的讀後感,等等。
也可以就一位作者,根據他的幾本書,做一份小報,作者介紹、書籍介紹,你的讀書感受等。
別忘了,小報要有報頭,要有作者,要分版塊。
下面附上幾張讀書小報圖片,僅供參考:
③ 向別人介紹一本書手抄報
向別人介紹一本書手抄報:
1.原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是 。他雙目失明,全身癱瘓,這部書是他強忍病痛,在病榻上歷時三年才寫成的。其後,他又開始了另一部小說《 》的創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與世長辭了。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主人公 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1915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主人公當過童工,從小就在社會最低層飽受折磨和侮辱。後來在 的影響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④ 關於小說的手抄報
手抄報網站 http://www.xiaobao8.com/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觀後感,推薦一本書(手抄報上要有,急急急)
向別人介紹一本書手抄報:1.原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是 。
他雙目失明,全身癱瘓,這部書是他強忍病痛,在病榻上歷時三年才寫成的。
其後,他又開始了另一部小說《 》的創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與世長辭了。
⑥ 讀書手抄報素材
讀書小報模板(壓縮打包)網路網盤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⑦ 手抄報「好書推薦」的內容,可以推薦四本書,或者一本書分成四個系列(比如說作者簡介,書的簡介等等),
這本書原名〈心〉,是義大利作家阿米琪斯於1886年發表的日記體小說,講述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僅僅從關於內容的介紹你很難看出這本書的特別之處,也很難理解為什麼評論界會給予很高的評價。義大利的評論界認為,這是繼〈木偶奇遇記〉之後能夠流傳百世的傳世之作。
夏丐尊先生曾在20年代初對照日、英譯本將這本書譯成中文,取名〈愛的教育〉。80年代初和前幾年都曾在國內暢銷一時,特別是在教育界成為向中小學老師推薦的必讀書目的首位。
⑧ 文學小報
我想了一個名字,叫《臨風閣》,還好吧,呵呵~
淺談文學:主要談談文學的理論知識
文學與美:從審美的角度看文學
文學賞析:簡單說說如何賞析
中外佳文:可簡潔中外著名小說、詩歌、散文等
我的文學:說自己對文學的愛,也可加點自己的文章
注意:每個版塊都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再送你點文章和網站:
大家都知道,文學最根本的性質是審美和語言。馬克思社會結構論將文學歸屬為上層建築,屬於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如果在將文學細分,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里的「審美意識形態」。
按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為坐標,那麼可心推衍出五種文學思想觀念。中國是以「詩」以正統的文明古國,從《詩經》開始,歷代傳承。中國的文學觀念有自身的特色。中國歷代以「詩」言志,比較注重作者的內心感受。而中國古詩又受制於儒家學派思想的影響。主張文章作為「明道」的一種載體是古代文論的一個重要特色。《文心雕龍》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一部經典巨著,主張「道沿聖以明道,聖因道而垂文」。白居易的「合於時」「合於事」論,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都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言志與教化並行不悖,齊駕並進。
文學不可能是一種獨立的存在。任何時期的文學都受時代及許多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例如說中國的龍的由來,就是源由最初的部落之爭。而當初的每個部落的圖騰不盡相同,各以一種動物作為本部族的象徵。當一個部落征服了另一個部落,取其圖騰的一部分加於自已部落的圖騰上,最終形成龍的圖案,並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文化觀念流傳下來。那麼這時候的文學,就會無形中將龍做為一種最普遍的表現形式,參雜作者的個體情感,創造出作品來。而龍在西方是罪惡的。
再如就中西對於人性最初的探索。「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國的特色。而西方認為人之所以成為人,根源於受誘惑,人的一出生便帶有原罪。人的生命的過程便是贖罪的過程。罪贖的越徹底,離上帝越近。這些都屬於群體共性的方面,帶有明顯的地域傾向。別的諸如超時空與時間的愛之類的抽象,雖是人類的共性,但也因地域的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的影響。中國以「孝」平天下,在西方就沒有這種概念。在中國的「孝」里,這種愛的形成是由下而上的一種愛的表達式,西方不認為子女須「孝」,所以他們對「孝」的解釋是「對父母虔誠的感情」。
上面說了一大通,似乎和文學的審美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系。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出特定的文化源流。而文學又是社會意識形態里的「審美意識形態」,本身便是審美的過程。先有美,而後有審。美的形成制約審的方式和角度以及審的效果。
美的外延很廣博,幾乎可以說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可以成為美。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學的美著力點便是「藝術的真實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我們平時的創作,都會擷取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行等,可以創作出一種環境、一個形象、一個故事、一次事件,目的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思緒或感悟。當然,不排除現在的作者群中為嫌取稿費而進行的迎合創作,以及無病呻吟的作態。但這也是文學的審美,只是價值高低不同而已。而初寫作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不是迎合,而是無病呻吟。看到什麼稍微有些觸動的東西就想形成一篇文字,這很難做到。這些東西可以做為寫作的素材,存於自己的某個地方。我並不是說一定要挖掘生活中大而深的主題,奇而險的情節,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更能調動讀者的閱讀積極性。個體所接觸的空間和時間畢竟有限,更多的時候所面對的只是生活的點滴。從生活點滴中汲取有意義的成份,以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只要是真實的情感,總會引起共鳴。
我們完成文學審美的過程,是心靈暫時的一種放飛。最起碼在短暫的時間里需拋開現實的功利和負重,盡可能使自己達到一種純凈的狀態。在有的創作中,作者並不是有意達到這種狀態,而是不自禁被心靈帶到這種狀態中。所以在很多的時候,作者的創作都是「孤獨」的。其一是因為必須以「孤獨」凈化掉現實里的東西;其二是「孤獨」是作者的一種生存狀態。無論一個詩人多麼放浪形骸,其實他骨子裡是最純凈的。在詩人看來,正因為自身的純凈,才可以更接近於藝術;在世人看來,詩人的言行或可說是不可理喻的。這是以現實的目光評價藝術的真實,處於兩個不同的時空,難怪有人說:「詩人看世人都是瘋子,世人看詩人亦是瘋子」。
文學的審美,不單只表現在創作上。
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不同其它的如表演藝術、塑造藝術的根本原因在於文學的語言。語言能以更廣闊的筆觸延伸到其它藝術達不到的高度與廣度。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當作審美的對象,也可以將作者創作出的文學文本作為審美對象。
當我們以文學文本以審美對象時,有的人偏愛小說,有的人偏愛詩歌,有的人偏愛散文等不一而足。這只是從體裁上有所區別,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是感召我們的根本原因。
「體驗說」的主張者們把文學看成是作者與讀者交流的一種方式,將這個過程提高到文學觀念的理論高度。以為文本是死的東西,是讀者的審美賦於了文本以生命,才能真正體現出價值。這中間就是二重審美:首先是作者對客觀的審美,其次是讀者對文本的審美。讀者對作品的研讀,一般會分為幾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讀者完全被作者所征服,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有網友對於小說有一段闡述:小說的終極意義是讓讀者明知道是假的,但還是被感動的無話可說。當然,這只從讀者被作品影響的層面探討,至於「終極意義」是大而廣的命題,必須輔以前人的理論基礎,不在本文討論之中。這層意義上的審美,是讀者不具備自己完整的審美觀念,受人掌控。
第二層面是讀者從作品的研讀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里的偽真粗精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恩格斯老先生曾說過這樣意思的話:科學的正確性總是相對的。在現在看來正確的東西,有可能被後人不斷的推進成錯誤甚至荒謬的尷尬的境地里。這說明偽和真、粗和精是相對不穩定的意識。人有個特點是類聚,喜歡符合自己思維習慣、方式的作品和思想,己欲言不能而被作品言出的東西,構成讀者強烈的求同意念。這一層面的讀者相對比較成熟,有自己的固定思想,能從作品中充分發揮「拿來主義」。
第三個層面的讀者則是會整體綜合評判作品的從品質到價值的優劣。由文本的內部結構作為評判的起始點,從語言、結構、形象、意蘊等入手,深入的分析出文章內在脈胳,並結合所處時代的文學思潮、文學觀念,作者的成長環境背景,作者創造的意圖等分析出作品的價值和地位。這一層的讀者具備很深厚的理論知識及創作實踐經驗。有評判是非的標准,評判文章的能力。如金聖嘆等。
總之,審美是一種復雜的過程,是以作為審美的主體的人的文化知識修養、思想意識為根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內心世界與客觀世界相統一的結果。
網站:http://gb.cri.cn/3601/more/3648/more3648.htm
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這就是在進行文學鑒賞。文學鑒賞是文學發揮和實現其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
文學鑒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於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於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於其中的思想。讀者對文學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認識,或是對作家創作的評價的接受,始終是和讀者對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分不開的。脫離了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不能稱為文學鑒賞。但是單有感覺沒有理解,單有情感沒有認識,也不可能深切領會文學作品的意義,同樣不是真正的文學鑒賞。誇大感覺與感情在文學鑒賞中的作用,把文學鑒賞歸結為脫離理性認識的「形象直覺」活動,是片面的。無視文學鑒賞過程中感覺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須被讀者在感覺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學鑒賞中,感覺與理解、情感與認識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這是文學鑒賞活動的基本特點。
文學鑒賞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對立的統一。任何文學作品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客觀的規定性。這種客觀的規定性是由文學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本身所決定的。讀者在鑒賞中的想像與聯想,終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與生活畫面為基礎的。但是讀者鑒賞文學作品又不是純客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它還帶有一定主觀性。每一個讀者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立場觀點,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因此他們在鑒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往往與作家自己在創造形象時的感受、體驗和認識並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讀者中,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從而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魯迅曾經指出,在看《紅樓夢》時,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全集》第7卷第419頁)。這就是由於文學鑒賞的主觀性而造成的差異性。
在文學鑒賞活動中,欣賞者要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變成自己頭腦中的藝術形象,就要進行「再創造」。「再創造」的心理過程,主要表現為想像活動和情感體驗。讀者的想像和體驗,是文學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能夠以小見大、寓實於虛、借形傳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鑒賞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或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發現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特別是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其形象具有間接性,不象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那樣直接塑造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這就更需要鑒賞者的想像力,更需要鑒賞者進行「再創造」。它要求鑒賞者善於通過語言的媒介,想像出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並進而領會其思想內容。
文學鑒賞活動同時也是對作家在作品中已經作出評價的生活進行「再評價」。作家的主觀評價是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對客觀生活所作的評價,而鑒賞者的「再評價」則是結合鑒賞者的思想感情對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認識的結果。這種評價可能和作者的評價完全一致,也可能高於作者或低於作者的評價;可能違犯作者正確的評價,也可能糾正作者錯誤的評價。這種評價是鑒賞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內容的必經過程。
文學鑒賞中還有一種復雜而常見的現象,即「共鳴」。
「共鳴」是指在「再創造」和「再評價」的基礎上,鑒賞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無間,或在某些方面、某一點上擁符、相似,愛其所愛,憎其所憎,發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鳴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經驗為基礎。一般地說,作者與鑒賞者之間需要具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階級立場、社會理想、生活經歷,才會發生共鳴。所以共鳴現象大量表現在同時代同階級的作家作品與鑒賞者之間。但是讀者鑒賞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文學作品發生共鳴的現象也是存在的。由於某些共同的社會歷史原因,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之間,除了時代、階級差別之外,在某些時候和某種情況下也會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處,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問題上,也會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階級進步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爭,曲折地表現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就能給今天的人民群眾以感染,乃至使他們產生共鳴。又如,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與道德情操,雖有其階級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繼承的一面,象古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氣節,就很容易打動處於類似社會環境中的現代人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鳴。但應指出,這種共鳴並非是絕對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統一。因為今人與古人總有時代與階級的距離,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與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發生共鳴。可以與其中的積極因素發生共鳴,也可以與其中的消極因素發生共鳴,這又跟鑒賞者的主觀因素有關。總之,共鳴是文學作品影響讀者思想感情,發生社會作用的一種重要現象。
文學鑒賞與文學創作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系。作家創作的作品為文學鑒賞提供了客體對象;而文學作品又必須通過讀者的鑒賞,才能產生社會作用。因此作家創作,也需要重視文學鑒賞的規律,尊重讀者的審美要求和藝術趣味。同時,文學創作又具有培養和提高讀者鑒賞水平的使命。馬克思指出:「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鑒賞者若不具備應有的審美能力,是無法進行鑒賞活動的。而讀者的鑒賞水平,既受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審美意識的制約,又受文學作品這一鑒賞客體對象的制約。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讀者的鑒賞水平只有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審美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所以古今許多優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適應讀者的鑒賞水平,易於為他們所接受;又要努力豐富和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以滿足讀者不斷發展的鑒賞需要。
-------------------------------------------------------------------------------------------------------
最後附了張圖片送你,不知道能不能用到,加油吧!
⑨ 二年級手抄報好書我推薦,大家一起讀書
以下:
《我們去看海》
這是一本用十四行詩體創作的兒童詩集,曾經獲得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這本詩集寫了親情、友情、鄉情等很符合兒童心理特徵。此詩很講究形式美和技巧性,更有音樂性。
作者金波,1935年7月生於北京。大學時代開始文學創作。1992年他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提名。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被認為是義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說之一,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朱光潛、豐子愷、茅盾、夏衍等學者曾將此書作為當時立達學園的重點讀物。愛的教育》超越了時代的限制,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讀物之一。《窗邊的小豆豆》是一本有趣的兒童文學作品。作者是(日本)黑柳徹子,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這本書不僅帶給全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而且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你可以節選一點摘抄,最後畫些圖案,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