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小說推薦
㈠ 新時期文學小說推薦
我只寫我看過的那些書籍吧~
顧城和北島的詩,
《棋王》,這個我很喜歡。是那種我一看名字就喜歡的書籍說不出來為什麼~
《北方的河》
王小波的書我覺得都好看,尤數黃金時代我最喜歡,還有他和李銀河的書信集,這孩子太有才,信都寫的那麼好~戀愛可以借鑒下~
張賢亮的書,對了你已經看過了
路遙,他的看了很多,平凡的世界看了三遍人生也是,但是太早了當時還在初中,也沒有什麼感觸,但是蠻喜歡的,他的書我覺得都好看,我喜歡的還有《黃葉在秋風中飄落》和《在困難的日子裡》,以及《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
余華知道吧,05年吧寫那個《兄弟》鬧的滿城風雨的,不過他的《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還蠻好,《活著》拍了電影,葛優和鞏俐演的。
《貧嘴張大年的幸福生活》這個好看,電視也好看,劉恆的,還看過他的
劉震雲的《手機》,我叫劉躍進,
其餘的就是武俠小說了,金,粱的我最喜歡的還是古龍的,
對了差點忘了《頑主》王朔,他當時是紅的一塌糊塗啊~可以看看~
《過把癮就死》《動物兇猛》
就這樣吧~該夠你看一段的了~
㈡ 論述題:簡要概括 新時期小說流派
新時期小說流派繁多,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的創作手法,融入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的思想觀念,文學價值觀多樣化,創作方法多元化。使得現實主義得到升華。
一.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這一時期是現實主義的復歸與深化。 由於「五四」現實主義傳統和俄蘇現實主義的長期影響,現實主義在新時期小說創作中始終是主導性潮流 。從70S後期到80S初期,相繼出現的傷痕,反思,改革文學的熱潮,重新恢復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基石和主軸地位。但這種「復歸」並不簡單地復歸到「十七年」的革命現實主義,而是通過真實的描寫和大膽的批判來重振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因此這種復歸也是一種深化。《班主任》、《傷痕》都通過現實主義對真實生活做了真實的再現。盡管作為過渡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盡完善,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它們以過去的「十年浩劫」作為批判對象,揭露傷害,反思社會,追求現實性,這些都標明現實主義的復歸。《喬廠長上任記》為代表的改革文學,並不是被動地闡釋政策圖解口號,一味地謳歌贊頌,而是能動的介入現實,批判現實,改造現實。作家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現實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繪和評價。新時期小說創作在向生活真實的挺進中,也促進現實主義創作的不斷深化。
二、尋根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現代主義等創作手法。 尋根文學突破了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文學創作朝多元化發展,「尋根文學」及吸收了傳統藝術表現方法,又包含現代藝術表現方法,更注重藝術探索,是文學自覺的體現。這一時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鮑庄》、《人生》在藝術表現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在表現技巧上也採用象徵、寓言等。韓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徵的現代主義敘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這一形象來代表文化畸形、醜陋、愚頑的一面。對於原始部落雞頭寨的構建,也是借鑒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封閉,凝滯,愚昧,落後的民族文化形態,寄託了作者對人自身缺陷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性思考。這又為文學表現開辟了文化的新視野—文化性的反思,而不再是單一的政治視野,政治性的反思。
三、先鋒小說:具有強烈的顛覆反叛性,具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傾向。 先鋒小說廣義上包括:新潮小說和後新潮小說。它們突破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超越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說主題也越來越多樣化。 1.新潮小說是相對的反叛,更多的具有現代主義傾向。殘雪《山上的小屋》打破現實主義小說對於現實如實直白的反映,而是將現實與夢幻混淆,以精神變異者的冷峻感覺和眼光,創造了一個荒誕的非人化的生存環境。而這個荒誕、異想的世界卻是基於現實世界中個體孤獨體驗而衍生的。2.後新潮小說是絕對的反叛,具有後現代主義傾向,其創作核心理念是:虛無。他們對既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進行各種顛覆和解構,懷疑終極的價值與意義。現實主義被認為是最具有真實性的,但是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卻對故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獨特的「元小說」,交錯的故事情節,跳躍的敘述方式,打破了現實主義的敘事常規。
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四、新寫實主義小說:多視角、多層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鑒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 新寫實小說在創作方法上雖然仍以寫實為主,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直面現實人生,但它不像傳統的現實主義那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當代意識,歷史的意識。敘述方式,語言等方面汲取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中的藝。
五、新歷史小說:解構宏大敘事,顛覆王者視野,具有反史詩性。
新歷史小說與新寫實小說「同根異枝」,也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的超越。作家以自己的歷史觀念和話語方式來對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敘事進行重新陳說或再度書寫。顛覆了被既往的話語賦予了特定價值和意義的歷史敘事。新歷史小說以非主流的事件改寫元話語(蘇童《紅粉》敘寫的是妓女在歷史變遷中的經歷以及感受);以個人視野看待歷史事件(劉恆《蒼河白日夢》以曹宅僕人「耳朵」作為敘述人來講述故事);具有反史詩性(李曉《相會在K市》中的劉冬要加入革命黨卻因為一連串的意外之後被荒誕地殺害)。
六、城市、鄉土小說:吸收了各種外來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城市、鄉土小說打破了「十七年」小說較為單一的表現手法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吸納了外來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多樣化的審美追求。 女性主義小說:獨特的性別境遇,女性的話語視角。 以往的現實主義作品主要是站在男性的立場看待社會的發展,男性話語佔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社會改革開放,女性意識逐漸覺醒,一些女性作家堅持自己的性別立場大膽地書寫個人的女性經驗。(徐坤《狗日的足球》以主人公柳鶯對足球態度的變化,表現了作家對男權文化秩序的懷疑,對女性主義的張揚。林白《迴廊之椅》通過朱涼和七葉兩位女性之間的溫情與愛,對女性的隱秘世界進行了大膽的挖掘和表現),女性主義小說給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豐富。
㈢ 新時期小說的介紹
新時期小說新時期小說指文革後寫作或文革中寫作文革後發表的小說。 新時期小說創作領域充滿活力,興盛多變,從藝術創作的整體走向而言,清晰地勾勒出從沉重的記憶走向敘事幻想的軌跡。
㈣ 新時期文學中的長篇歷史小說有哪些
新時期文學中的長篇歷史小說主要有(除了姚雪垠、二月河、唐浩明的作品):
凌力的《星星草》、「百年輝煌」三部曲(《傾城傾國》、《少年天子》、《暮鼓晨鍾》)、《夢斷關河》、《北方佳人》
馮驥才的《神燈》、《義和團》
劉斯奮的《白門柳》
熊召政的《張居正》
徐興業的《金甌缺》
楊海薇的《孝庄秘史》
徐小斌的《德齡公主》
上述是名氣比較大的歷史小說。
另外像《醉卧長安》、《草堂春秋》、《滿都海皇後》、《大明宮詞》,還有網路上的《明朝那些事兒》等作品,都屬於新時期文學中的長篇歷史小說。當然,書店裡還有很多粗製濫造的,就不一一列舉了。
㈤ 新時期的小說都有什麼幾篇著名的
你說的新時期是文革以後的新時期嗎?劉心武的<<班主任>>和王蒙的一些短篇好像比較出名吧.
㈥ 新時期小說代表作品
http://ke..com/view/4297455.htm
網路,已經很全面很詳細了
㈦ 新時期小說作家列舉
王蒙、蔣子龍、劉心武、張潔、賈平凹、陳忠實、古華、梁曉聲、莫言、王朔
㈧ 除了(王朔,徐星,張志承)請推薦「新時期文學」哪些小說,還值得讀一讀
「新時期文學」狹義上是指文革結束後到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時期的文學,與「80年代文學」有時間前後的銜接關系。主要是批判和否定「文革文學」,回歸「十七年文學」。而廣義上的「新時期文學」我覺得是可以包括文革結束後至今的一個統稱。實際上,「新時期文學」這個說法正如「當代文學」的說法一樣,是有問題的。打個比方,在五十年代建國初期,中國當時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學,為了區別於建國前的文學,也是可以稱作「新時期文學」。這里我默認,你所謂的「新時期文學」是指第二個說法。
傷痕文學:代表《班主任》/劉心武 《傷痕》/盧新華 《靈與肉》/張賢亮《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我是誰》/宗璞 《大牆下的紅玉蘭》從維熙 《芙蓉鎮》古華
反思文學:王蒙、張賢亮、梁曉聲、張潔、從維熙
尋根文學:韓少功、李杭育、莫言、賈平凹
現代派:劉索拉等
先鋒小說:馬原、洪峰、格非、余華、殘雪、蘇童、池莉
新寫實小說:劉震雲等。
㈨ 新時期小說的代表作家
新時期小說掀起新時期小說創作第一個熱潮的,是一批深刻地控訴十年動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和心靈創傷的作品的涌現,這批小說被稱為傷痕文學。傷痕文學的主體是短篇小說,包括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陳國凱的《我該怎麼辦》、王蒙的《最可寶貴的》等。以葉辛的《蹉跎歲月》、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也是傷痕文學中的成績突出者。傷痕文學中還有一類作品,它們以謳歌革命戰士堅持斗爭、不屈不撓的高風亮節為主題;從維熙的被人稱為大牆文學,取材於監獄生活的系列作品,是這部分小說的代表。《大牆下的紅玉蘭》是從維熙的代表作。張潔的《森林裡來的孩子》、張賢亮的《土牢情話》、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贊美人民美好情*為主題的傷痕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傷痕文學亮出傷痕後,接下來自然就是對歷史悲劇根源的探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極左思想的危害。此外,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劉真的《黑旗》、張弦的《記憶》、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王蒙的《蝴蝶》、古華的《芙蓉鎮》等等,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深入回顧思考,因此它們被稱為反思文學。
1979年,正當反思文學方興未艾之際,蔣子龍以他特有的敏銳感覺和出色才識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他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以振聾發聵的思想和藝術力量,為新時期文學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改革文學。很快,改革文學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蔣子龍除《喬廠長上任記》之外,又陸續發表了《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燕趙悲歌》等。此外,還有柯雲路的《三千萬》、《新星》、《夜與晝》,水運憲的《禍起蕭牆》,張賢亮的《龍種》、 《男人的風格》 ,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5號》,陳沖的《無反饋快速跟蹤》,張契的《改革者》,賈平凹的《雞窩窪人家》和《浮躁》等。這些作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各條戰線的人們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
建國後成長起來的第一批青年作家,修復好文革中折斷的文學翅膀,在新時期再次振翅高飛。鄧友梅在新時期伊始就創作了《我們的軍長》和被譽為中篇開路先鋒的《追趕隊伍的女兵們》。80年代後,他的創作轉向對市民生活的描寫,創作了《尋訪畫兒韓》、《那五》、《煙壺》等充滿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的作品,表現了他獨特的美學追求。
汪曾祺以短篇小說《大淖記事》、 《受戒》從逝去的年代裡發掘蘊藏於各種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愫,表達他對歷史文化的見解。
劉紹棠對鄉土文學的倡導與實踐,為新時期小說創作做出了獨特貢獻,代表作有《蒲柳人家》、《漁火》 、 《蛾眉》 、 《瓜棚柳巷》 、 《魚菱風景》 、《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陸文夫的小巷文學在讓人們欣賞蘇州小巷中人物的表演的同時,細細地體味人生的真諦。
馮驥才的文化小說《神鞭》、《三寸金蓮》等,以通俗的形式表達了鮮活的當代意識。
何士光以清澈的憂郁細膩地刻畫了普通知識分子的心理。代表作為《草青青》、《似水流年》。
改革開放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啟發了許多人回過頭去追尋自己的文化傳統,80年代中,一度出現了一股尋根熱,這就是所謂的尋根文學,代表人物有:賈平凹、韓少功、李杭育、鄭萬隆等。其中雖不泛象鄭義的《老井》這樣的優秀之作,但仍有許多內容雜蕪、手法怪異,令人費解的作品。
軍旅題材小說在新時期,題材相對獨立而自身發展又始終持續不斷並有所突破。80年代,徐懷中的《西線軼事》首先突破以往注意戰爭過程與場面的寫法,通過主人公劉毛妹矛盾、憂怨、苦悶的內心世界,展示了歷史傷痕與當代軍人職責之間對立而統一的思想與情*。很快,新時期的軍旅文學便擁集有:朱蘇進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綠蔭》、《亞細亞瀑布》,簡嘉的《女飲事班長》,李斌奎的《天山深處的大兵》,劉兆林的《雪國熱鬧鎮》,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墳塋》,韓靜霆的《凱旋在子夜》等大批優秀作品。新時期的軍旅文學較之傳統的軍事文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主要表現在:思想內涵豐富多樣,人物形象與情感復雜深刻,敘事方法新穎獨特。
新時期小說創作的另一支生力軍,是在新時期步入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中間有鐵凝、張抗抗、梁曉聲、王安憶、孔捷生、史鐵生、張承志等。王安憶以《雨,沙沙沙》為文壇所矚目,它以抒情詩般的輕柔訴說著對理解和溝通的渴望;張抗抗的《夏》、《北極光》等對當代青年的追求、理想、個性進行了深入地觸及;張承志的《黑駿馬》、《北方的河》等充滿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感與社會人生意蘊;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讓讀者感到逝去的歲月並非一片空白;梁曉生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講述著英雄毀滅後庄嚴升騰的價值觀;孔捷生的《南方的岸》以對城市空虛的極度厭倦表達對人生真正道路與真實價值的追尋……
由高行健、李陀等人提倡,經劉索拉、徐星等人實踐的現代派文學發展很快,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藍天綠海》,徐星的《無主題變奏》,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等,從各自角度展示了一代青年在舊價值觀廢棄後找不到新價值尺度的茫然與混亂狀態;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刻意追求與表現奇異、獨特的藝術感覺,另外還有著名的《檀香刑》和《豐乳肥臀》;馬原等人更多是在小說的敘事方式上下功夫。
㈩ 新時期小說的主潮流變
新時期小說 新時期小說中,最早出現的是所謂的「傷痕文學(小說)」,直接起因於揭露文革的災難,描述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的官員在文革中的悲劇性遭遇。劉心武的《班主任》和盧新華的《傷痕》是較早產生影響的兩篇作品。「傷痕文學」的概念產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學(小說)」的提法出現,「反思小說」和「傷痕小說」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先後區別,但在特徵上兩者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晰。可以這樣說,「傷痕文學」是「反思文學」的源頭,「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在內容上,「反思小說」的主題動機和結構,表現了作家這樣的認識:「文革」並非偶然事件,其思想動機、行為方式、心理基礎,早已存在於「當代」的歷史之中,與中國當代社會的基本矛盾,與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封建主義積習相關。與「反思文學」差不多同時出現的是「改革文學(小說)」,蔣子龍是這一題材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說《喬廠長上任記》被認為是開「改革文學」的風氣之作。「改革文學」的思想內容旨在呼喚、表現城市和鄉村的變革。「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性的文學之潮流,在八十年代初達到高潮。
1985年前後,小說創作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首先是知青作家中的一些人提出了「文學尋根」的口號,認為:中國文學只有而且應該建立在廣泛而深厚的「文化開掘」之中,開掘古老土地上的「文化岩層」,才能與「世界文學」對話。其中,汪曾祺的高郵市鎮風情小說,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說,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說,以及鄭萬隆的《異鄉異聞》、阿城的《棋王》、王安憶的《小鮑庄》等作品被看作是「尋根文學」成功的例證。這樣,就形成了一股表現傳統生活方式及其變遷歷史的創作風氣,並與當時的市井小說、鄉土小說一起形成了具有獨特思想特徵的創作潮流。其次是先鋒小說的誕生,馬原、殘雪、洪峰、蘇童、余華、格非、孫甘露、葉兆言等人構成了這一文學潮流的基本力量。比現代派小說稍晚,出現了「新寫實主義。1988~1989年,《鍾山》雜志開展了一系列關於「新現實主義」小說的活動。新寫實小說主張還原現實生活的原生態,直面現實,直面人生,注重表現普通人的生活煩惱與慾望,追求「客觀」的敘述方式。劉震雲的《一地雞毛》、《單位》,池莉的《煩惱人生》、《不談愛情》,方方的《風景》,劉恆的《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一般被認為是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
90年代,文學的發展呈現出「無名」的狀態,女性小說、新體驗小說、新市民小說、新生代小說、新現實主義小說異彩紛呈,呈現出多元而破碎化的格局,但迅猛的發展中也難免顯現種種浮躁的心態和現象,離中國當代小說創人作新的繁榮期恐怕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真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