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佛文小說推薦

佛文小說推薦

發布時間: 2021-12-23 21:20:41

A. 越是神秘越是吸引,為什麼原始西藏文化深受大家的喜愛

西藏文化之所以吸引遊客,主要是這個地方的文化充滿了神秘的儀式感,相對於普通的文化來說,越是神秘的地方越是吸引。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為何西藏卻還使特別的存在?因為西藏的地理位置很特別,遠在海拔很高國度的它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雖然可以到達的地方;也是難得到就越是想去,因此西藏則成為了每一個人心裏面的夢想。

豐富斑斕的西藏文化,加上不容易觸碰,導致西藏文化深受大家的喜愛。

B. 佛教在中國傳播時內部發生了變化,逐漸成為儒教的輔助對嗎

淺談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佛教自東漢明帝傳入我國,已有漫長的2000年左右的歷史了,除了短暫的三武一宗的法難外,可以說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雖然大陸佛教式微,然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當興盛,可見佛教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發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並成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什麼使佛教有如此大的力量在中國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成為當時大眾普遍的信仰,如今日國人普遍信仰馬克思主義一樣,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大致歷程。 東漢時,佛教初步傳入中國,最初佛教被當作道家方術之一,從而有效的減輕了一種外來異質文化傳播的阻力,此時不少西域僧人開始來華傳播佛教,並帶來了大量的佛教典集,因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是伴隨著佛經的翻譯開始的,比較早翻譯成漢文的佛經有一部叫四十二章經,被稱為天竺的論語,無論從文體上(42條語錄),還是文義上都與中國傳統備受文人們親睞尊崇的論語相近,因而佛教後來能與儒家文化融合,與最初傳入的這本經有很大關系。隨著大批印度西域高僧的來華,佛經的大量翻譯,國人逐漸認識到它與儒道文化的不同,並有一批文人為這種新異的文化所吸引,成為我國佛教最初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信眾)。 此時的佛教主要在上層文人,統治者間流傳,對民間的影響不是很大,隨著國人了解的深入,我國一些修行有成就的高僧根據自己個人的修行體驗,從汗牛充棟的佛經中取一部或幾部作為修行的依據,從而開始有了宗派,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等幾部經典開創天台宗,廬山的慧遠大師與一些僧人在廬山結社,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凈土,成為凈土宗(也稱蓮宗)開創的開始,此宗主要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經典,由於凈土宗念佛法門簡單易行,很快流傳到民間,成為民間流傳最廣泛的宗派,後來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樣由於簡單易行,被單獨列出,廣傳民間,得到了無數民間普通百姓親睞,形成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可以說佛教得到廣大老百姓的信仰與佛教里這一特殊的凈土法門是密不可分,因為絕大多數佛教經典深奧難懂,一般文人都無法窺其全貌,更何況幾乎不識字的普通百姓。 除了凈土宗外,另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巨大影響的是由達摩大師傳入的禪宗,最初達摩來到南朝,面見梁武帝,然而南朝舉朝只重修福德,不堪法器,於是來到北朝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等到了慧可,後來傳至五祖弘忍,自此禪宗分為兩支,神秀大師創立禪宗北宗,慧能大師接弘忍衣缽創立南宗,形成「南頓北漸」的局面。真正對中國文化發生影響的是慧能創立的「頓教」——不立文字,直下見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唐武帝滅法一難,諸宗皆衰,禪宗獨興,因而禪宗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並不為過。以至於後來寺院幾乎都是禪寺,法師幾乎都是禪師。禪宗貼近文人的生活,義理簡明,深受士大夫文人的歡迎,如宋朝的蘇東坡,黃庭堅他們的文學作品深受禪宗影響,充滿了禪意。 因而,佛教的一大影響表現在傳統文學上,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影響,佛教的傳入,佛經的翻譯帶來大量的外來詞彙,如般若,意識,禪那,摩訶,三摩地,豐富了我國漢字詞彙。唐代詩人中如王維深受大乘維摩詰經的影響,田園詩富有禪意。宋朝的三蘇他們的詞賦洋溢著禪的味道。明清小說使用了一些佛教名相,如:佛十號之一的如來,過去劫五十三佛之一的斗戰勝佛,但在使用時顯然以大大背離原意,不似唐詩宋詞那樣借詩詞表達內心對禪的體悟,因而對小說的影響只能算是表象上的。 佛教的另一大影響體現在茶文化上,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誡,因而非常重視戒律,禁止僧侶飲酒,但對於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飲用,有香客來朝聖,都會請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於山上,山上適合種茶,因而對中國茶文化的開發和發揚有非常大的貢獻。 由於佛教寺院大多在山上,因而寺院建築無疑豐富了山的人文文化,如四川峨眉山是有名的佛教道場,浙江天台山是天台宗的道場,北少林寺建在河南嵩山上,五台山建有漢傳,藏傳佛寺,廬山是有名的凈土宗祖庭的道場。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是佛教石窟寺廟,一般人將游山和朝聖結合在一起。 佛教作為三教之一,對儒教,道教影響巨大,宋明理學,心學的產生與儒學士大夫借鑒佛學分不開。儒家文化通過理學心學得以系統化,思辨化,無疑受到了佛教的影響。道教的寺廟的建築借鑒了佛教建築的特點。儒學士大夫受佛家坐式影響,也由跪坐改為盤坐這一舒服的坐式。 大乘佛教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為宗旨,倡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區別於只顧自身得度的小乘教,不少作為在家居士的官員在吏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的時代依然能堅持廉潔行政,關心百姓疾苦。與他們的佛教信仰是分不開的。不少士大夫在閑時以閱佛經,參禪理為樂事,遠離酒色縱逸,無疑抵制了官員的不良作風的蔓延。而作為在家居士的普通百姓則以念佛(或觀世音菩薩),禮佛,齋戒為日常事務,並兼以放生,布施,對於他們鄰里的和睦,身心的改善發揮著重要作用,這與他們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佛家教誡分不開的。可見佛教的影響並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階層,而是當時大眾普遍接受的信仰。 (下文轉自幸福樂園)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語言、音樂、舞蹈、建築、雕塑、繪畫、天文、醫學、科技以及婚喪嫁娶、吉慶節日等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世俗文化的諸多方面產生過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僅帶動了佛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全面發展,而且在交融過程中形成了學術思想、修養方法、音樂美術、工藝建築、風俗習慣等等。中國佛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佛學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中國傳統社會民眾精神生活以新的啟發。 佛教為中國文化、文學藝術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系。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關系,這是每一個民族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例如,我國古代建築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志。在一片鬱郁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築為萬里錦綉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則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象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系。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繇、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至於音樂方面,公元三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伴隨佛教俱來的還有天文、醫葯等科學技術的傳習。唐代高僧一行創《大衍歷》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葯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幾乎都是佛教經書圖像。 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世界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路之中。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人們以新的啟發,使人們得以解放思想,擺脫儒學教條,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個新的世界。 那麼佛教在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過程中還有沒有作用?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現在有一種偏見,一提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其實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再是純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匯合而成的文化形態。 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事實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東來譯經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經至公元1175年朱熹、陸象山鵝湖之會(前者標志一個新的文化運動——佛學之開始,後者標志又一個新的文化運動——理學之創立),這一千餘年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燦爛輝煌時期,也就是中外學者盛稱的魏晉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為其餘波。恰恰在這一時期中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發展主流的卻是佛學。其時期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傳播國外),都遠非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所能比擬。所以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現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對玄獎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里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獎。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訂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佛教對中國文學影響也十分廣泛。佛經浩如煙海,僅《大正藏》便收錄了一萬多卷經文。佛教中的許多經典,如教界廣為流傳的《金剛經》、《維摩經》、《法華經》,即使單是從文學角度來看,也足以是傳世力作。 佛經所展現的時空觀,更是國人聞所未聞的。中國人的時空觀比較狹窄,正如莊子所言,「六合之外,聖人論而不議」。而佛經闡述的時空,則為我們展現了極為磅礴的氣勢。在《維摩經》中,維摩詰示病,佛陀派弟子前往問候。其居處雖僅一丈,但數百人進入後並不感擁擠,房間也未曾變大,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不可思議的境界。舍利弗進屋後轉念:眾人前來探病,卻連坐處也沒有,當於何坐?此念方起,維摩詰便詢問文殊菩薩:您游於無量千萬億阿僧只國,何處的座椅最為殊勝庄嚴?文殊菩薩答言:距東方三十六恆河沙國,有須彌相佛國,那裡的獅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庄嚴美妙堪稱一絕。維摩詰便示現神通之力,即刻運來千萬獅子座安放於丈室之內。佛經中的敘述,是以整個宇宙為舞台,以無限時空為背景。對於不信佛教的人來說,或許只是當作神話看待。即便如此,它那開放的想像空間,也從另一個角度極大地拓展了國人的思維。 佛教典籍的體裁也非常豐富,既有詩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說式、戲劇式的。即使不從信仰層面來接受,也可作為文化傳承來學習,因而在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東晉時期,即有十八高賢會集廬山,於高僧慧遠法師門下同結蓮社,共修凈業。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風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維、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等,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文學作品代表著作者對世界的觀察、心得及生活積累,同時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佛理,流動著禪意。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教,就很難透徹這些作品的底蘊。 此外,還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於佛教或相關內容,如《西遊記》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西去印度取經的經歷為題材。學過歷史的同學應該知道,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之一,對漢傳佛教貢獻卓著。《西遊記》取材於這段歷史,創作中自然滲透了許多佛教思想。遺憾的是,經過部分影視作品的演繹,唐僧反而成了孫悟空、豬八戒的拙劣陪襯,未能再現歷史真實。而《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等筆記小說,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至於名著《紅樓夢》中,則為讀者展現了許多極富禪意的詩作。如果對佛教一無所知的話,勢必無法正確解讀這些作品。 佛教只是被統治者歪曲利用了,沒有正確使用,統治者的行為背離佛法普度眾生,慈愛人民的宗旨,走向衰亡是必然的。

C. 佛文化哪些元素

佛教的文化滲透進中華文化之後,同中華文化有機結合為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這種文化形式的存在,有其藝術、歷史等諸多璀璨的成就。佛教的文化之所以不斷傳承和發展,是因為佛教文化以其祥和、寧靜、寬廣、包容為核心,讓人們在了解其厚重文化底蘊和內涵的同時,可以切實體會內心的安定。
產生了以佛教為題材的詩歌,散文,繪畫、小說藝術等。
佛教以其特有的宗教儀式,使得建築(寺院),雕刻(石窟)等出現了新的品種。

D. 從現代穿越的未來的耽美小說

《穿越之星際紀元》懶娃娃

E. 推薦幾個可以讓人感動到流淚的電影

不是新的但很感人不知你看過沒!!
愛·回家

片 名:Jibeuro (2002)
別 名:Way Home, The(2002)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譯 名:愛·回家 / 外婆的家
導 演:李貞香 Jeong-hyang Lee
主 演:Kyung-hyun Min .... Cheol-e
Hyo-hee Dong .... Sang-woo's Mother
金亦芬 Eul-boon Kim .... Grandmother
Eun-kyung Yim .... Hae Yeon
俞承浩 Seung-ho Yu .... Sang-woo
上 映:2002年04月05日 ( 韓國 )更多地區
地 區:韓國 ( 拍攝地 )
對 白:朝鮮語
評 分:7.7/10( 714票 )
顏 色:彩色
聲 音:Dolby
時 長:80 分鍾
類 型:劇情
分 級:阿根廷:Atp 西班牙:T 美國:PG 韓國:ALL

劇情簡介:

7歲城市小男孩成佑被母親送到山區荒涼偏僻的鄉下,暫時由又老又啞的外婆照顧,和首次見面的外婆一起度過這段難忘的暑假。不能說話的啞巴外婆貧苦、樂天知命、有耐心的獨居老人。城市男孩必須有電視、游戲機、漢堡包和肯德基炸雞作伴,但到了窮苦山村只有壞掉的電視、山溪和那一畦畦的菜田,更不幸的是游戲機的電池也用光了。成佑竟偷了外婆的發針去換電池,卻又迷了路,累得外婆一直在路旁等候。但外婆那默默無言的付出與關懷,慢慢令驕生慣養的成佑逐漸明白了愛的意義,更與外婆建立起一段感人的關系。祖孫二人之間發生一波波令人發笑又氣結的沖突,卻也產生讓人鼻酸、感動的愛。

拍攝幕後:

拍攝過程當中金乙粉老婆婆以她「獨特的演技」和「超強記憶力」,隨時驚艷劇組人員。金乙粉老婆婆這個一輩子沒看過電影的人,所拍的第一部電影。但是拍攝停頓的時候,她會把所有的東西精準歸位,甚至當她都已化好了妝,在等待打燈的時候,她也會突然說「這鞋子不對..」、「拐杖怎麼不見了」、「掛在牆上的竹籃之前又沒在那裡。。。。。。」。過目不忘的本領讓正牌的場記冷汗直流,深怕飯碗不保。

劇組人員最大的挑戰就是:因為地圖上沒有一條稱得上「路」的地方,工作人員必須從早到晚把沉重的機器扛在肩上,跋涉蜿蜒顛簸的鄉間小徑。其次,最困擾劇組的,莫過於在原始大自然放肆「漫遊」的小蟲子,這些蟲平常吸慣了村落老人,這個夏天有這么多「新血」加入,自然是更加「活躍」。

拍片的地方原本是個孤獨的村落,只有八戶人家,居民多為鰥夫寡婦,還有年邁的老人。整個村落因為一群年青人的涌進而突然朝氣蓬勃了起來,這可是該地自「日據時代」以來最有「人氣」的時候呢!村民極度熱情好客,看到劇組人員不是水果就是食物,讓村落每個角落都有Party在進行的感覺……

《外婆的家》再造韓國奇跡

韓國電影再有轟動之作,影片《外婆的家》自4月5日在韓國本土上映以來以壓倒性優勢連奪四周票房冠軍,觀影人數迄今已累計達到280萬,成為繼《共同警備區》、《朋友》、《我的野蠻女友》之後又一個票房神話締造者。

影片《外婆的家》講述的是一個樸素單純的親情故事,講城裡的小外孫到鄉下的外婆家住,兩人由隔膜漸漸產生了濃厚的感情。該片在票房上的成功堪稱奇跡,因為一部沒有明星出演的小成本電影能有如此之好的票房成績,在韓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

《外婆的家》由韓國女導演李貞香執導,四年前,她執導的影片《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又名愛情倒後鏡)幾乎橫掃了所有韓國國內最佳新人的獎項。

鑒於《外婆的家》的出色票房表現,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地都爭相購買了該片的放映權。(竇婉茹)

■劇情:平民樸素親情的禮贊

影片通過小外孫相宇從開始瞧不起又窮又啞的外婆,到逐漸被外婆無私偉大的愛感動的過程,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濃濃的親情故事。

坐完火車,又坐汽車,再走彎彎的山路,媽媽領著7歲的相宇去外婆家。作為單身母親的她為了方便找工作暫時把相宇留在那裡。

相宇的外婆不能說話,也不識字,而一直生在可樂、電子游戲和溜冰鞋世界裡的相宇,剛開始無法適應連游戲機、電池都沒有得賣的農村生活,他開始表現自己的不滿,為了買電池,相宇偷走外婆的銀頭簪拿去賣;相宇還不顧在一旁縫襪子的外婆,在炕上玩起了溜冰……

有一天,想吃炸雞的相宇通過各種手勢,終於成功向外婆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不過外婆只理解到雞肉,做出來的是「泡在水裡的雞」———燉雞,相宇很生氣,踢翻了雞肉湯。對這一切外婆唯一的表示就是不停用手勢表示對不起,因為連買電子游戲機電池的錢都給不起,因為不能滿足相宇想吃炸雞的要求而對不起……

■幕後:韓國女導演李貞香

女導演李貞香1965年出生,畢業於韓國西江大學佛文系,從中學時開始熱愛電影,1986年,她擔任《霧》片導演助理,以及《像雨像音樂》、《天才宣言》的副導演。

李貞香1998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該片獲第7屆Chunsa電影節新人導演獎及新人表演獎;同年,該片獲第36屆大鍾獎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女主角獎、新人導演獎、新人男演員獎以及第20屆青龍杯電影節最佳編劇獎,聲譽鵲起。

■幕前:一群優秀的業余演員

扮演外婆的演員金亦芬,1926年出生在慶尚北道,10年前老伴去世。她靠院子里的100多棵胡桃撫育了1男2女。她在只有8戶人家的山溝(電影拍攝地)里生活了一輩子,在自家院子偶然被導演發現。開始她拒絕出演這部影片,原因是劇中人物穿的衣服太臟,怕給兒子丟臉。她沒有任何演出經驗,生平第一次看的電影是自己主演的《外婆的家》。

扮演小外孫相宇的演員俞承浩曾出演過韓國電視劇《刺魚》,表演經驗也並不豐富。而影片中其餘演員均為當地村民。

■評論:樸素,是更高的技術

本片是導演李貞香對樸素親情的禮贊,是一個外孫女送給死去外婆的禮物。

在電腦特技和暴力橫行的電影市場里,關於外婆的故事可以算是一種另類,並且有點像童話故事。但是,在電影里童話是可以存在的。《外婆的家》這部片子娓娓講述平凡、樸素、單純的生活,沒有虛構的痕跡,同時也不陷入幼稚的煽情,它奉獻的是爽朗的笑聲和溫馨的感動,這就是《外婆的家》所追求的效果。李貞香導演意在拍攝能充分體現生命意義的電影。

導演李貞香早在寫《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的劇本之前就完成了《外婆的家》的寫作。她寫的是自己的故事,是回憶,因為她的外婆已不在人世。

電影中演外婆的老人還在世,不是職業演員,就是一個平常的老人.

http://bt.joyyang.com/read.php?tid=187835
BT 下在地址

熱點內容
與愛麗絲有關的校園小說 發布:2025-09-21 21:12:18 瀏覽:994
現代男主深情到瘋狂的小說 發布:2025-09-21 20:54:24 瀏覽:127
鬼醫廢材妻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21 19:20:04 瀏覽:509
老房東類似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21 18:09:25 瀏覽:218
有趣穿越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21 17:59:37 瀏覽:549
好看又虐到哭的言情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21 17:50:54 瀏覽:195
女主男主師徒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21 17:20:40 瀏覽:989
女主穿越到古代男人身上的小說了 發布:2025-09-21 17:10:54 瀏覽:734
好看的言情推理小說完本 發布:2025-09-21 16:42:24 瀏覽:705
盟主有約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21 15:34:55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