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小說推薦理由
A. 法國作家加繆的小說《鼠疫》有什麼寓意
《鼠疫》的內容
四十年代的某一天,災難直撲向了一個叫「奧蘭」的平庸小城。一場「格殺毋論」的鼠疫訇然爆發。在一個叫「里厄」的醫生帶領下,人與死神驚心動魄的搏鬥開始了——
混亂、恐懼、絕望、本能、奔逃、待斃、求饒、禱告……人性的復雜與多元、信仰的正與反、靈魂的紅與黑、意志的剛與弱、卑鄙與高尚、齷齪與健正、狹私與美德……皆敞露無遺。科塔爾的商業投機和受虐狂心理,他為鼠疫的到來歡呼雀躍;以神父巴納魯為代表的祈禱派,他主張對災難逆來順受,把瘟疫視作對人類應有的懲罰,最終自己竟送了命;將對一個人的愛轉化為對「人」之愛的新聞記者朗貝爾(為了遠方戀人,他曾欲隻身逃走,但在與醫生告別的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毅然留在了這座死亡之谷堅持戰斗);民間知識分子塔魯,他對道德良心的苦苦追尋,對人類命運的憂患與同情,對罪惡的痛恨,使其一開始就投身於抗爭,成為醫生最親密的助手和兄弟,並在鼠疫即將潰敗的黎明獻出了生命。他的犧牲是整場故事的所有死亡中最英勇和壯烈的一幕:「無可奈何的淚水模糊了里厄的視線。曾幾何時,這個軀體使他感到多麼親切,而現在它卻被病魔的長矛刺得千孔百瘡,被非人的痛苦折磨得不省人事,被這從天而降的、仇恨的妖風吹得扭曲失形……夜晚又降臨了,戰斗已經結束,四周一片寂靜。在這間與世隔絕的房間里,里厄感覺到,在這具已經穿上衣服的屍體上面籠罩著一種驚人的寧靜氣氛。他給醫生留下的唯一形象就是兩只手緊緊握著方向盤,駕駛著醫生的汽車……」然而,這不是普通的汽車,而是一輛冒著煙的、以犧牲的決心和怒火的照明全速沖向瘟神的戰車!你完全有理由確信:正是這威猛的「刺」的形象令對方感到了害怕感到了逃走的必要。
里厄醫生——一個率先挑擔起「保衛生命」「保衛城市」「保衛尊嚴」這一神聖而高貴行動的平凡人。一個熱愛生命、有強烈公共職責感的人道者。他不僅醫術高超、正直善良,同時也是這座城市裡對一切事物感覺最「正常」、理念最清醒的人。他的臨危不懼,是因為受著執著的人道理性的支持,是因為他始終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原則來行事——惟有這樣的人才真正配作「醫生」。嚴格地講(從小說的敘述中亦可看出),他本人對取得這場搏鬥的最後勝利一點也沒有把握,這說明作為「正常人」(而不是神)的真實性,但其全部力量都在於:他知道一個人必須選擇承擔,才是自尊和有價值的(承擔有多大,其價值就有多大)!他知道為了尊嚴必須戰斗!必須為不死的精神而戰——即使在最親密的戰友塔魯倒下之時,他也絲毫沒有懷疑、動搖該理念。這理念是生命天賜於他的禮物,是地中海的波濤和陽光、是相濡以沫的母親和深情的妻子用生活教會他的東西。他不膜拜上帝,相信天地間唯一可能的救贖就是自救!正是這峰巒般高聳的理念支撐著「奧蘭」搖搖欲墜的天幕,並挽救了她。
良知、責任、理性、果決、正常的感覺、尊嚴意識——正是這些優美高尚的元素雕造了一群叫「里厄」的明亮的頭顱。正是醫生、職員、小記者這些平素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而不是什麼市長、議員、警察等國家機器人)——以自己結實的生命分量、以情義豐饒的血肉之軀築就了「奧蘭」的人文城牆。
故事最後,是里厄醫生收到妻子去世電報的情景。
寓意
加繆說過,「我只知道談論我所經歷過的事情」。那麼,像「鼠疫」這種令人寒慄的人類災難是加繆的親身經歷嗎?不錯,罪惡慾望、權力腐敗和慘絕人寰的戰爭就是「鼠疫」;政治製造的貧困、飢餓與愚昧就是「鼠疫」;一切迫害民主人權自由信仰的國家犯罪就是「鼠疫」。桿菌可以殺人,而專制、獨裁、恐怖、意識形態、種族歧視、輿論壓制、個人崇拜、政治烏托邦、國家主義、民族主義、革命主義、納粹主義、綏靖主義、斯大林主義……都會致人絕望,致人死命,且殺得更凶,更理直氣壯道貌岸然。正是這些有毒的社會蛛液使世界變得混亂而荒謬,就對肉體和精神的摧殘性及危害程度而言,它們比前者更瘋狂,更歇斯底里。顯然,值得加繆巨大關注的並非生物學意義的鼠疫,而是人類道德與社會政治領域的「桿菌傳染」。
B. 幫忙找《鼠疫》一書的簡單介紹
原籍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生於1913年,卒於1960年。他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 早年研究哲學,因患肺病而中止,後陸續發表過一些文章和文學隨筆。1934年至1937年,他曾一度是共產黨員,其間,他出版了第一個隨筆集《反面和正面》。1942年,他出版了小說《局外人》和隨筆《西緒福斯神話》,聲名大振。1951年,他的《叛逆的人》問世後,與 薩特發生了激烈的文學論戰。1947年出版小說《鼠疫》。1956年作品《墮落》問世,1957年 ,他由於用文學形式揭示了當代人類意識形態中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與薩特一樣 ,加繆對西方現當代的哲學和文學影響很大;人們在談到二次世界大戰後風靡一時的存在主 義文學時,必然要提到他;他及他的作品一直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學研究者的重要對象。
C. 鼠疫的作品評價
《鼠疫》和他的大多數小說一樣穿梭於令人恐懼的主題之中:死亡的序列、時代的病症、絕望的抵抗。然而,正如蘇珊·桑塔格在《加繆的〈札記〉》一文中所指出的:「他這樣做的時候常帶有一種合乎情理而又自信輕松、優雅寬厚的非人格性的神氣。」
孫甘露在《當你咳嗽讀什麼》一文里,依舊在不倦地勸說讀者返回加繆的世界:「偉大的加繆,通過鼠疫發現世界之荒謬,而時髦的人則通過瘟疫發現時髦。」
作家蔣方舟說:「這是一部無論篇幅、題材、文筆和主題都無可挑剔的小說。」「我會反復閱讀這本書,不斷告訴自己什麼是善,以及在動盪、戰爭、劫難的極端環境下怎樣繼續做一個善良的人,告訴自己怎樣在集體的荒謬和失控中堅守正義。」
D. 介紹一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鼠疫》 (80字以內)
《鼠疫》內容概要
20世紀40年代的某一年,在法屬阿爾及利亞沿海的一個省城奧芏市,這是一個市容和生活都極其平淡無奇的省城。一天,奧藝市醫院的主任醫生里厄在他的門前樓梯口發現了一隻死老鼠,隨著又有人報告說出現了第二隻、第三隻……大量的老鼠死在了露天。接著,人跟著發高燒而死去,第一個是看門人米歇爾,此後,許多人也走上了米歇爾的道路,人們從震驚轉為恐慌……
更多介紹http://www.yuyicn.com/e/2006/200609/20060917000000_40214.shtml
E. 《鼠疫》讀後感怎麼寫
解題思路:可以從書中某一個情景出發,或者是全書中明白了什麼樣的道理,得到了什麼啟發,通過自己的閱讀,寫下自己的見解,以下為例子:
最近,我讀了一本由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寫的名字叫《鼠疫》的書。它主要講的是:在一個叫奧蘭城的城鎮里,一位名叫貝爾納.里厄的醫生從診所出來的時候踢到了死老鼠,不久那裡就發現了鼠疫。
本來醫生發現了鼠疫,也知道鼠疫的危險性,他完全可以逃跑,可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如果他走了,整個城鎮就會恐慌。醫生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天職讓他冒著生命危險留了下來。最後,經過醫生的努力和市民的配合,最終戰勝了鼠疫。
2020年鼠年春節,我們也面臨著類似的傳染病,雖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首先發生在武漢市,但短短一個多月就擴散到全國各地,感染者達數萬人。情況跟鼠疫描述的很相似。在這危險的時刻,我們的醫生也挺身而出沖鋒在第一線。
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可能被傳染的危險,勇敢地跟病毒作斗爭,守護著無數病人。現在科學的進步也為抗擊傳染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法,最近不斷傳來病人康復出院的好消息。我們相信有這么多專業的醫生和專家,偉大的中國人一定能打贏這場阻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疫」。
F. 法國小說《鼠疫》主要內容和道理是什麼
法國作家加繆的長篇小說《鼠疫》是一部寓意性極強的作品。20世紀40年代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市突然發生了鼠疫,許多人死去。小說的中心人物里厄醫生卻不顧個人安危,全身心投入對鼠疫的斗爭,搶救人們的生命。他眼看著親人、朋友以及周圍的所有人的生命被吞噬。清醒地認識到,災難並沒有永遠消失,鼠疫桿菌仍留在這座城市裡。小說中的「鼠疫」是惡的象徵,它對人的威脅是永遠存在的,但是在厄運面前,人們不應該消極、悲觀,而做出一個英雄的「自由選擇」,去實現人的尊嚴與價值,這就是作家要告訴讀者的。
G. 加繆的《鼠疫》為什麼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因為這是一部“人道主義”作品,一個小城市突然爆發了一場鼠疫,天災人禍,而男主角卻放棄了出城的機會,而是率領一群非醫護人員組成一個團體抗擊鼠疫。
H. 你會如何評價《鼠疫》這本書,可否仔細說說
「長相愛,或共赴死,別無他法。」——《鼠疫》
這句話出自阿爾貝加繆的長篇小說《鼠疫》之中,初讀之後直到現在已有四年時間,書中情節早已忘卻大半,卻唯獨這句話,在我心中久久難能忘懷。
長相愛,或共赴死,別無他法。
關於生命我沒有別的奢望,如果你在的話;關於生命我沒有別的渴望,如果你不在的話。
I. 請給出《鼠疫》的內容簡介、人物性格分析以及作品現實意義
長篇小說《鼠疫》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代著名存在主義文學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的獲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他的父親生於阿爾薩斯,從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離寄養的孤兒院,長大後在阿爾及利亞當農業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在對德作戰中受傷身亡,當時加繆還不滿一歲。加繆繼《鼠疫》之後,曾計劃在另一部長篇小說《第一人》中描寫他的父親的一生。他的母親是祖代移居阿爾及利亞的西班牙人後裔;在她的扶養下,加繆在貧困的阿拉伯居民中間長大,對他們的處境始終懷有深切的同情。加繆在阿爾及爾大學哲學系攻讀時,因患肺病而中途輟學。後來他和一些青年組織了一個「勞動劇團」,後因准備上演一出以西班牙礦工罷工遭到鎮壓為主題的戲劇,被殖民當局禁演,劇團也因而解散。那時加繆開始為當地報紙寫文章,後來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正式從事新聞工作。1934年他參加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共產黨支部,翌年脫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雖然有一段時間肺病復發,但仍參加了法國抵抗運動,繼續為反對法西斯撰寫文章。1944年巴黎解放以後,加繆擔任戴高樂派的《戰斗報》主編,1947年《鼠疫》出版前一星期,加繆正式宣告脫離這份報紙。後來他除了從事生平嚮往的戲劇活動和寫作外,長期為巴黎大出版商米歇爾·伽里瑪挑選文藝作品。戰後初期,他與當時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學界影響極大的存在主義作家讓·保羅·薩特曾一度過從甚密,但加繆始終否認自己屬於這一派,認為他對一切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屬於任何派別體系。1946年他發表了論著《反抗者》以後,受到薩特的批評,兩人之間展開了一場論戰,曾轟動一時。1960年春,加繆乘坐伽里瑪駕駛的汽車出遊時,翻車身亡,時年四十七歲。
《鼠疫》這部以象徵手法寫出的哲理小說,與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局外人》(1942年發表)問是加繆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鼠疫》創作思想開始醞釀的時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國法西斯佔領以後。加繆當時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劃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樣吞噬著千萬人生命的「恐怖時代」,像十九世紀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那樣,通過一條大鯨魚的凶惡,寫出時代的災難。1942年加繆因肺病復發,從炎熱的奧蘭轉移到法國南部山區帕納里埃(後來作者在《鼠疫》中以帕納盧作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療養,不久英美盟軍在阿爾及利亞登陸,德軍進佔法國南方,加繆一時與家人音訊斷絕,焦慮不安,孤單寂寞,這種切身的體會使他在《鼠疫》中描寫新聞記者朗貝爾的處境時,特別逼真動人。在加繆看來,當時處於法西斯專制強權統治下的法國人民--除了一部分從事抵抗運動者外--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著與外界隔絕的囚禁生活;他們在「鼠疫」城中,不但隨時面臨死神的威脅,而且日夜忍受著生離死別痛苦不堪的折磨。加繆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記中,曾把當時橫行無忌的德軍比為「像老鼠一樣」;在另一篇日記中,他這樣記下當時的情況:「全國人民在忍受著一種處於絕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加繆在小說中用細致的筆觸寫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臨一場大屠殺時的恐懼、焦慮、痛苦、掙扎和斗爭之際,特別是刻劃了法國資產階級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浩劫的過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發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盡管加繆按照習慣,避免直接描寫法國社會,假借北非地中海濱海城市奧蘭作為發生鼠疫的地點,但我們從這座商業昌盛,物質文明發達,但市民精神空虛,以尋歡作樂來消磨人生的城市,不難看出這是法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從《局外人》到《鼠疫》,加繆表現了一些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世界是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戰國時儒分為八,孟、荀兩派較重要。漢武帝獨尊儒術,遂,活著沒有意義。因此,加繆雖然再三否認自已是存在主義者,西方文學史家仍然把他列為這一流派的作家。加繆自己曾這樣說:「《局外人》寫的是人在荒謬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不由已;《鼠疫》寫的是面臨同樣的荒唐的生存時,盡管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但從深處看來,卻有等同的地方。」在《鼠疫》這部後期代表作中,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改變。《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爾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醫生面對著同樣荒謬的世界時,態度就完全不同:莫爾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著局外人的態度;里厄醫生在力搏那不知從何而來的瘟疫時,雖然有時感到孤單絕望,但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就是跟那吞噬千萬無辜者的毒菌作斗爭,而且在艱苦的搏鬥中,他看到愛情、友誼和母愛給人生帶來幸福。里厄醫生不是孤軍作戰,他最後認識到只有通過一些道德高尚、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無忌憚的瘟神,人類社會才有一線希望。
加繆堅持個人主義的立場,認為個人應置於一切的首位;但在發現強調「個人絕對自由」的存在主義並不能解決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矛盾時,加繆終於回到傳統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中去尋求解答他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人類的出路在何處」的問題。
《鼠疫》的作者雖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能形象地反映他那個時代的人一些深刻的矛盾。這部小說在藝術風格上也有獨到之處,而且全篇結構嚴謹,生活氣息濃郁,人物性格鮮明,對不同處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變化刻劃得深入細致;小說中貫穿著人與瘟神搏鬥的史詩般的篇章、生離死別的動人哀歌、友誼與愛情的美麗詩篇、地中海海濱色彩奇幻的畫面,使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