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凡推薦的小說
1. 吳伯簫 作品
《山屋》、《島上的季節》、《馬》、《說忙》、《羽書》、《我還沒見過長城》、《論忘我的境界》、《客居的心情》、《說日常生活》、《山野的桃花》、《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歌聲》、《窯洞風景》以及《難老泉》、《天涯》、《忘年》等。
吳伯簫(1906-1982), 原名熙成,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82年8月病逝。
吳伯簫是我國卓有成就和深具影響的散文家,1925年在北京求學時開始創作,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書》、《煙塵集》、《黑與紅》、《潞安風物》、《北極星》、《出發集》、《忘年》等文集。
《記一輛紡車》散文,吳伯簫作。
1962年發表。作者通過回憶在延安時代用過的一輛紡車,描繪當年紡線比賽的歡快場面,敘寫艱苦歲月中勞動生活的樂趣,頌揚了抗日軍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描寫細膩,語言質朴,感情深沉。
《菜園小記》寫的是作者對延安藍家坪開荒種萊歲月的深情回憶。
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為了扼制我黨我軍的發展,在陝甘寧邊區聚集重兵,對延安軍民 實施嚴密的經濟封鎖,邊區軍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買到蔬菜就買不到 油鹽柴火,要買到油鹽柴火就買不到蔬菜的地步」。
在艱苦的年月里,邊區軍民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他們自己動手開荒、種地,紡棉、織布。
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抗日根據地的軍民不但吃得飽,穿得暖,而且堅持了抗戰,取得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2. 吳伯凡:CEO要避開這四個坑
知名媒體人、財經評論員吳伯凡,最近做了個演講,主題是:真實的創業有多難。咱們都知道,創業很難,但難到什麼程度,沒經歷過,你還真就未必知道。即便你創過業,也未必對創業的艱難有個全盤的認識。
你可別不信,美國有個機構就對一群CEO和創始人做了個調查,他們設計了個問卷,就是作為一個CEO你必須具備的那些素質,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以及你要擁有的一些基本技能。滿分是100分,結果你猜怎麼著?最後大家答出來的平均分只有22分。由此可見,即便是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和CEO,也對創業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困難,嚴重估計不足。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吳伯凡說,這是因為,作為一名創業者,沒有人教過你該怎麼做,你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這就像是我們學游泳,你不是等學會了游泳才下水,而是必須先下水,然後才能學會游泳。所以作為一個創業企業的CEO,你融到資之後,應該迅速意識到這一點,只有對困難有充分的估計,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具體來說,吳伯凡建議一個創業者,應該在創業過程中,尤其注意下面幾個難題。
首先第一個就是選人、管人。不少人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那是因為你有很多隱性的指標不知道,所以不知不覺中就給你的團隊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吳伯凡說,選人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混蛋。如果一個公司里頭出現「混蛋」,那引進來多少資金都沒用,因為一個「混蛋」的資產值是負多少你很難說。你融進來5個億,可能一個「混蛋」或這個「混蛋」帶出來的一群「混蛋」,把你5個億像黑洞一樣悄悄地吞食掉。
不過,你可別以為這個所謂的混蛋就是你的員工,他很可能指的就是你自己。舉個例子,你突然招到兩個特別優秀的人才,原本你的公司只需要一個人,但你看這倆人都很優秀,就都給招進來了,共同負責同一塊業務。你的想法是,哪怕是兩個人干一個人的活,我也值了,因為如果他們被競爭對手招過去那就麻煩了。
結果呢,這倆人因為都很優秀,就誰也不服誰,互相競爭。而且他們下邊的人還會產生疑問:我到底應該跟誰匯報?他們倆到底誰說了算?久而久之,辦公室政治就出現了,不但這兩個優秀的人才沒有好好乾事兒,就連他們手下的員工也沒法好好工作,整個公司都拖入到辦公室政治當中去。
你看,在這個案例中,作為CEO的你,本來以為是為公司找到了兩個優秀人才,結果因為處理不當,你就相當於在為公司欠債,而且這個債還是高利貸,時間久了,你就會讓公司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
其次,創業者面臨的第二個難題是團隊氛圍。很多人都覺得,作為一家初創公司,一團和氣很好。所謂的創業、創新,不就是一群人很浪漫地在一起玩嘛,所以大家和和氣氣的,可能還會更有創造力。但是,一般只有那些沒有真正創過業,或者創了業之後想忽悠別人的那些人,才會相信這種話,因為一個管理完善的公司、一個真正實現高速增長的公司,是絕對不可能充滿浪漫氣息的,不會是一團和氣,相反它會非常沉默、艱辛。一團和氣的結果就是,很多績效指標沒有考核依據,結果大家就在你好我好大家好這樣一種氛圍中欠債,長此以往,整個公司都會欠下巨額的隱形債務。
吳伯凡老師說,創業者面臨的第三個難題是話語權重的問題。通常一個產品在開發過程中,作為CEO和老闆,你經常會第一個站出來發言,因為你覺得這樣自己才像是個領導嘛,這是一個領導該有的責任。可是,你卻忘記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話語權重的問題,別人的話語權重系數可能是1或2,但你卻是10、12甚至是20。同樣一句話,同樣是發表一下自己的一點點感受,別人說了可能無所謂,但是作為CEO,因為你的話語權重特別大,所以當你率先發言的時候,你就會把整體的調子給定下來,讓別人無話可說。在產品問題上,很多樂於發言的CEO,最終很可能是把這個產品搞死的最大的一個罪魁禍首,而他們自己卻絲毫都沒有意識到。
最後,創業者面臨的第四個難題是擺脫虛榮。創業過程中,為了鼓舞士氣,你特別愛聽那些聽起來很美好,但最終卻沒什麼用的指標,然後去跟外面的人去張揚、吹噓,說自己的公司怎麼怎麼了不起。千萬記住,如果你有這種虛榮心,那你的下屬一定會把無數類似的虛榮指標匯報給你看,最後整個公司就全部都變成了以虛榮指標為導向,而不是為實際真正管用的指標去打拚。
所以,最後吳伯凡總結說,真實的創業有多難?比融資起碼要難上5到10倍。作為創始人,其實你不停地在給公司製造債務,不斷地在公司里頭製造價值黑洞,悄悄地吞噬公司的資源和能力。更關鍵的是,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渾然不知、毫無察覺。所以,你一定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斷修煉技法和心法,一步步把創業路上的這些坑都跳過去,最終才有可能成功。
3. 吳伯凡在《冬吳相對論》第187期《非典型性雄辯症》中提到的中醫書是什麼名字
去在線聽一次吧 或者到網路吧里問問,多聽一次有多聽一次的收獲,我也記不得講了那本書了,反正,黃帝內經經常提,其他中醫書記浩如煙海,我也想不起來了
4. 《孤獨的狂歡》簡介,吳伯凡什麼是後寫的
《孤獨的狂歡》內容簡介:
人的大腦與大海的確具有不少相似的特徵--浩瀚,深湛,時而動盪時而安寧……但如果僅就人的大腦所貯存的信息的多少而論「腦海」的「大」或「小」,我們就得承認,與無涯無際的信息的海洋相比,人腦這個「海」實在是小不可言。正如莊子所感嘆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而已矣!」在所謂「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今天,人更易有這種體會。
5. 薦讀丨吳伯凡: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讀文學經典
這個問題太無稽了,,
為什麼今天不能讀?不但昨天要讀,今天要讀,明天也要讀,還要世代傳承下去。文學是文明的組成部分,不能丟。
6. 為什麼自媒體火爆的今天梁冬和吳伯凡卻已遠去
他們的知識水平太高了,什麼叫曲高和寡啊。
但是也不必迎合大眾,大師總有自己的發展路徑。可能10~20年後普通人也了解不了他們的心境。而且它們早就財富自由甚至可以說認知自由了,希望這個節目能繼續讓老吳和冬哥聊的開心就好了。
現在他們還有一檔節目叫冬吳同學會
7. 吳伯凡的人物觀點
另類的阿里巴巴成功始於倒行逆施
互聯網馬雲在2006年9月杭州舉行的網商大會上,馬雲曾接受記者的提問,當被問到「五年後你還做不做互聯網」時,馬雲的回答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做互聯網呵。我們做的事情,一直是給做生意的人提供方便,讓他們覺得生意不難做,不麻煩。
奧運戰略的「時」與「勢」
奧運戰略奧運會被認為是全球化的象徵,但直到今天,它仍然帶有明顯的「歐洲中心論」色彩(奧運會不能連續兩次在歐洲以外的地方舉辦)。迄今為止,亞洲只舉辦了兩次奧運會: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國家在奧運會後不久大約10年時間。
商業機會主義者的正常結局
商業機會主義韋爾奇到中國傳經佈道的時候,在眾多的追捧者中,有兩個本該到場而沒有到場的人。一個是素有「中國第一民企」之稱的德隆的實際掌門人唐萬新,一個是被稱為「國企教父」趙新先。前者因躲避各式各樣的追逼和追問而神秘失蹤,後者因剛剛從三九出局而悄然消失。
在新媒體上做廣告會陷入誤區
廣告主持人范東升:謝謝王總,王總是我們全球華人當中移動最早的開拓者,他今天的發言也是非常有啟發性的。下面有請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先生演講!吳伯凡:前面兩位先生都做了很好的准備,我只說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們說新媒體,任何一個東西新,總是一個。
商業模式是什麼
眾多在產品上具有創新能力的小公司發誓要革iPod的命,但它們很快就發現iPod早已不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商業模式。iPod的背後,是蘋果建立的網上音像商店iTunes,購買一個iPod,等於買下一家其大無比的音像商店。
與「蝴蝶」—對博客現象的管理學分析
「知識工人」是如何工作的首先提出「知識經濟」概念的彼得·德魯克說,「我們至今還不十分理解,知識是如何作為經濟資源起作用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經歷以形成一種理論並檢驗它。……至今,還沒有知識領域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任何跡象。」
超文本語境下的知識生產與傳播
超文本語境下的知識生產與傳播幾年前我就想過,互聯網的知識生產機制是一個沒被深究的問題。IBM知識管理研究院的兩個人曾寫過一篇這方面的文章,談的是互聯網如何促進編碼——信息——知識——智慧的演進。
抵擋信息霸權
兼論網路在捍衛中國信息主權中的意義 據美國著名的咨詢公司埃森哲的預測,到2007年,中文將代替英文,成為網路上最大(即中文網頁和使用中文的用戶最多)的語言。對於中國及世界所有華人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軟資源」。但這種資源優勢並不等於競爭優勢。對於中國來說,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成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