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王安憶的那幾本小說最好看

王安憶的那幾本小說最好看

發布時間: 2021-10-03 05:50:30

① 王安憶的主要作品有什麼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69屆初中生》

《黃河故道人》

《流水三十章》

《米尼》

《紀實與虛構》

《長恨歌》

《富萍》

《上種紅菱下種藕》

《桃之夭夭》

《遍地梟雄》

《啟蒙時代》

《天香》

小說集

《雨,沙沙沙》

《黑黑白白》

《流逝》

《尾聲》

《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

《小鮑庄》

《烏托邦詩篇》

《荒山之戀》

《傷心太平洋》

《海上繁華夢》

《香港的情與愛》

《叔叔的故事》

《人世的沉浮》

《隱居的時代》

《憂傷的年代》

《化妝間》

《兒女英雄傳》

《剃度》

《現代生活》

《文工團》

《月色撩人》

《眾聲喧嘩》


散文

《蒲公英》

《獨語》

《走近世紀初》

《旅德的故事》

《乘火車旅行》

《重建象牙塔》

《王安憶散文》

《窗外與窗里》

《漂泊的語言》

《母女同游美利堅》

《街燈底下》


文論集

《空間在時間里流淌》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波特哈根海岸》

《故事與講故事》

《心靈世界》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

《我讀我看》

《王安憶說》

《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

《王安憶讀書筆記》

《王安憶導修報告》

《對話〈啟蒙時代〉》(與人合著)

《對話錄》(與人合著)

② 王安憶的哪些書比較值得一看

長恨歌啦,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王安憶,江蘇南京人。中國當代文學女作家,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曾長時間居住於上海,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至安徽插隊落戶。王安憶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

③ 王安憶都有哪些作品

王安憶,當代著名女作家,是作家王願堅和茹志鵑的女兒。王願堅的代表作品有小說《七根火柴》《黨費》等,茹志鵑的作品集有《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等。
王安憶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流逝》《小鮑庄》《錦綉谷之戀》《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等,另有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獲茅盾文學獎)。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表現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達到平中見奇的藝術效果。「理解」與「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她的早期作品多側重於感情的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致。

《雨,沙沙沙》、《阿蹺傳略》等系列作品,取得公眾的注意。這些作品主要是以平實細膩和充滿傷感的文筆,描寫大陸自文革後生活的轉變。
她的其他長篇,如《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千言萬語,卻被批評為「流水賬」。及至九十年代,王安憶終能以《叔叔的故事》大放異彩,隨後的《長恨歌》和《紀實與虛構》等,亦證明她駕馭長篇說部、想像家國歷史的能力。
既是文學評論家,亦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的王德威曾經描述王安憶創作的三個特徵,分別是對歷史與個人關系的檢討;對女性身體及意識的自覺;對「海派」市民風格的重新塑造。而《紀實與虛構》可說是集三者的大成。

在小說中,作者意圖為自己的家族尋根探源,但卻與蘇童、余華、葉兆言、李銳等不同,舍父系族裔命脈於不顧,反之轉而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譜;至於其創作和探源的據點則在上海,一個由外來者匯聚而成的都會,一個不斷遷徒、變易和遺忘歷史的城市。

書中內容共分十章。單數章講述作者,即敘述者在上海成長的經過,從幼年遷入、求學、文革、流放、歸來到成婚;至於雙數章節,則追溯其母家族在中華民族史上的來龍去脈。最後在第十章,家史在民族史中的線索與個人在國家史中的歷史記錄,合而為一,並歸結到作者對創作歷程的反思。

當提到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有時難免令讀者以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小說版。其實兩者並沒有一點兒關系的!

小說中最令人觸目的是主角王琦瑤的出場。作者花費篇幅來描寫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目的只有一個:襯托王琦瑤像是吸盡黃浦精華的結晶。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子一里一外扯閑篇;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細致和屬於女性的筆觸,具體描寫弄堂的一切。

事實上,在王安憶發表了《長恨歌》後,便有學者或文學評論將之歸類為張愛玲的「延續」,試想像著如葛薇龍、白流蘇、賽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華民國的上海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一群曾經過著聲色的男女,如何在誇張禁慾的政權里,度過餘生。

當然,王安憶的《長恨歌》並非全沒有缺點,其缺點亦正如其優點,就是《長恨歌》只是將張愛玲沒有全面寫出的上海風情給予全面集中的描寫,意即是成功地借鑒了別人的創意,非常流暢的將別人零碎描寫的東西集中起來全面描寫;可是,這些描寫卻非作者的原創,換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當然,客觀來說,王安憶的描寫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顯出其駕馭長篇巨著的能耐!

④ 王安憶有哪些作品

王安憶(1954-),原籍福建同安,出生於江蘇南京,1955年隨母親茹志鵑移居上海。1970年初中畢業後赴安徽淮北插隊,197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是一位勤奮、多產、視野開闊又能不斷超越自我的專業作家,各個階段都有讓「一些頗有影響的論斷置於尷尬的境地」的優秀之作,以至於在許多文學史著述中,她是最難被容納進哪個歷史階段的作家——在這里,我們把王安憶置於「尋根小說」這一范疇,其實很可能是自尋「尷尬」。縱觀王安憶20餘年的小說創作,80年代中期以前,王安憶小說多以知青生活為題材,表現年輕人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如「雯雯」系列「青春自敘傳」小說,以及藝術上、思想上更成熟的《本次列車終點》、《69屆初中生》等作品;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文壇「文化尋根」熱潮的興起和蔓延,王安憶也開始以較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學視角思考民族文化的歷史命運和這種文化制約下的民間生存,創作了《小鮑庄》和《大劉庄》等本土文化小說;而在此以後,作者還有以合稱為「三戀」的《荒山之戀》、《小城之戀》、《錦綉谷之戀》為代表的性愛文化小說,以及以《長恨歌》為代表的都市文化小說。如果說「文化反思」這一小說取材和構思方式在王安憶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的小說創作中佔了很重的份額,以至於我們會有一點將王安憶置於「尋根」一派作家的理由,但是也應該看到,王安憶小說中文化視野的開闊,不是當年的「尋根小說」可以相提並論的。除了大量單獨出版的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還有六卷本《王安憶自選集》出版問世。

⑤ 王安憶的中篇小說有哪些

* 中短篇小說集
《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聲》《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小鮑庄》《烏托邦詩篇》《荒山之戀》《傷心太平洋》《海上繁華夢》《香港的情與愛》《叔叔的故事》《人世的沉浮》《隱居的時代》《憂傷的年代》《化妝間》《兒女英雄傳》《剃度》《現代生活》《文工團》《月色撩人》……

其他主要作品
* 長篇小說
《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富萍》《上種紅菱下種藕》《桃之夭夭》《遍地梟雄》《啟蒙時代》《天香》。
*散文隨筆集
《蒲公英》《獨語》《走近世紀初》《旅德的故事》《乘火車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憶散文》《窗外與窗里》《漂泊的語言》《母女同游美利堅》(與茹志娟合作)《街燈底下》……
*文論集
《故事與講故事》《心靈世界》《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我讀我看》《王安憶說》《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憶讀書筆記》《王安憶導修報告》《對話<啟蒙時代>》(與人合著)《對話錄》(與人合著)等。
*電影電視話劇
電影《風月》由王安憶編劇。
長篇小說《長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導演關錦鵬拍攝成電影外,還被拍成了電視劇,排演了話劇。

⑥ 王安憶的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有獎勵
王安憶的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具體的小說
我來答有獎勵共1條回答
心動灼栽LV.52017-10-14
王安憶,上海人, 1954年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茹志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1970年赴安徽淮北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庄》、《小城之戀》、《錦銹谷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叔叔的故事》、《我愛比爾》、《長恨歌》等長篇小說。喜宴 妹頭 冬天的聚會《富萍》及其他 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著)等,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等。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獎。2001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稱

推薦幾本王安憶不錯的小說

王安憶(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鵑的次女。

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學,1967年入向明中學讀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隊。1972年考人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在樂隊拉大提琴,並參加一些創作活動。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調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任編輯。1980年曾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因發表短篇小說《雨,沙沙沙》(《北京文藝》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說而引人注目。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後擔任中國作協理事。上海作協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等,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小鮑庄》分獲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其作品在海內外都有較大影響。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為題材,表現其人生的追求和嚮往,以心理描寫見長。80年代中期以後則著力於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戀」等。90年代以後開始追求新的敘事風格,以《叔叔的故事》、《烏托邦詩篇》等為代表,她用現實世界的原材料來虛構小說,以小說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漸平庸的客體世界,營造體現知識分子群體傳統的精神之塔。近來語言變化更為明顯,由簡潔而趨擁擠,如《長恨歌》等,對上海這個城市作細致入微的繁復的描繪。

《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

⑧ 王安憶寫過哪些作品每個作品帶一點介紹

相關作品:
長恨歌
作者: 王安憶
頁數: 384
定價: 20.0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簡介: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篇外:

王安憶的「三戀」及其他

假如有人問我為何將房間搞得這樣亂,床上,書桌上,地板上到處攤滿了有關王安憶的書和雜志,電風扇擰到了最大檔,風一個勁兒地吹,風捲起了書的一角,而我卻獃獃地坐在一張木椅上,好像在思考著什麼。

這位1954年在南京出生的中國作家,祖籍福建同安,母親是作家茹志鵑,父親是劇作家王嘯平。王安憶一歲多便隨父母到上海定居,在那裡接受最初的教育,讀小學時經常參加區、市的兒歌寫作比賽會,對文學產生了很深的感情。1969年初中畢業,翌年赴安徽五河縣頭鋪公社大劉庄大隊插隊勞動,被選為縣、地區和省級積極分子。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並參加一些創作活動。1976年在《江蘇文藝》上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兩年後到上海《兒童時代》雜志社任小說編輯,不久發表小說成名作《誰是未來的中隊長》和《雨,沙沙沙》。1980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期文學講習所學習。曾於1983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文學活動。之後,曾任上海作家協會理事與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她的履歷表雖然很短,卻被生活浸泡得實實在在,成為一個真正豐富的人生。

自從發表了小說《本次列車終點》之後,她那支馳騁之筆,內沒有了終點;她一路洋洋灑灑,到處是閃光的足跡,一直在超越著她的父母,成為當代中國文壇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我眼前,是她的小說集《雨,沙沙沙》(1981年,百花文藝出版社)、《黑黑白白》(1983年,少年兒童出版社)、《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198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尾聲》(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流逝》(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小鮑庄》(1985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海上繁華夢》(1987年,花城出版社)、《荒山之戀》(1987年,香港三聯書店)、《烏托邦詩篇》(1993年,華藝出版社),長篇小說《黃河故道》(1986年,四川文藝出版社)、《69屆初中生》(1986年,中國青年出版社)、《流水十三章》(198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米尼》(1990年,江蘇文藝出版社)、《長恨歌》,散文集《母女漫遊利堅》(與茹志鵑合著;198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蒲公英》(198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及長篇游記《旅德的故事》(1990年,江蘇文藝出版社)等。她的小說《誰是未來的中隊長》、《本次列車終點》、《流逝》、《小鮑庄》等均獲全國大獎;還有多篇小說被譯成各種文字。
這就是王安憶,王安憶的發展真快。
我從地上順手拾起剛寄來的1993年7月29日的《文學報》,那上面有一段王安憶在上海第四屆文代會的發言摘要,王安憶說:'在八面來風的環境中,知識分子應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她說作家應有藝術理想,這個巨變的時代需要作家去關注,一味作風花雪月頌是浪費才華和經歷,或者是缺乏藝術理想。'是的,王安憶的創作已經走出了小我。她近來不斷認為一個作家如果只從極個人的悲歡出發,那純粹是雕蟲小技。她的創作已到了思想收獲的時節。而這種思想的成熟,是王安憶開始注重宏大的東西,悲倫的東西,這種創作的變化,是朝著人類審美理想出發的。
從她的中篇小說《叔叔的故事》開始,王安憶的創作又在自己的基礎上有了大的飛躍。她的藝術理想得到了很好發揮,她確實讓自己變得大氣了,深沉多了。《叔叔的故事》,對當代文學有著重要意義,它擁有了巨大的歷史內涵,絕對經得起歷史的反復咀嚼,也是王安憶創作思想成熟的標志。如果一個作家放棄了她的思想追求,就自然會落後於時代,特別是在九十年代,更不能放棄作家對生活的參與和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有分量作品的出現。而王安憶這幾年來,確實寫出了有份量的作品。如今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中篇小說《傷心太平洋》,無不表現了作家大手筆和注重人類審美理想的氣質,這兩部作品標志著王安憶的創作已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峰。

王安憶不僅在藝術上保持了自己獨特的追求,在生活上也相當內向,嚴謹。這和她從小受的教育有關,她是茹志鵑的女兒這恐怕誰都知道。她酷愛讀書,待人熱情,愛思考,她談話富有哲理,喜歡實事求是,作為一個正直的作家,她是當之無愧的。

當然,關於王安憶的生平大家早就知道甚多,無須在這里重復。但要真正解讀一個作家,決不能忽略了她成長時期的重要作品。那麼,對於王安憶來說,'三戀'在她整個文學創作中是值得重視的部分,所以分析'三戀'成了我這篇評論的關鍵所在。

王安憶引導我進入了一個世界。

一個她認定充滿了生命壓抑苦難又燃燒著希望光明騷動著的世界-一生命的本體世界。

「三戀」是一個標志,畸形變態的性描寫向人們展示了魅力。我得照實承認,她的這種性意識只是在生命的邊緣上繞了個圈,並未真正走進人的生命本能。因為她終究沒能拗過強烈的道德規勸,在一種自我壓抑式的規勸中王安憶似乎找到了自我的心理平衡。

《逐鹿中街》便出現了一種傾斜。她使女人的生命直接倒塌,跌入家庭的懷抱,充當丈夫的陪襯,她們乾脆不去意識自我價值的存在。《崗上的世紀》最直接進入了人的生命本能'性'。在最真實的生命躍動面前,任何虛偽任何遮遮掩掩都顯得無濟於事。'性'為男人和女人提供了平等做人的權力,就像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結合才構成了人的完整一樣,男女雙方共同的權力鑄造了共同的生命律動。

現在小說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大家庭消失了,代之出現的兩人組成的小家庭。父親的形象消失了,代之出現的是丈夫的形象。女人的角色也分別由母親、女兒改換成了妻子、情人。但這種變化只是在家庭關系之內的角色互換,也就是說關於家庭的話語沒有變,關於女性的性的萌動意識,在深層心理上依然被籠罩在家庭意識形態之中。

王安憶的世界是一個主體意識極強的世界。她所關心的問題,使用的語言,作品前後敘述方式的變化很大。這里既有對女性自我的貶低,屈服於男性社會的一面;又有一種無法掩飾的骨子裡不安分,拚命想解放自我的騷動情緒。但無論如何發展,作者的創作都是在扮演著她自己。而決定這種扮演的是有另一個'缺席'存在者,他(我這里用'他'而不是'她')決定了王安憶所以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這樣,當王安憶用筆寫作時,她就再也不是'她',而是'他',因為她的寫作中的符碼秩序必須與'他'的社會符碼秩序一致。這就是說,社會是男性的,是'他'的。女作家寫作,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按拉康的說法:'女性在生理結構在這個男權社會中以一種缺乏或被閹割的形態下進入語言和文化系統。'盡管婦女寫作努力想達到男性文化的成就,但她們的潛意識里無形中已經接受了這種男子對女人的偏見。

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偏見'呢?王安憶所關心的婦女地位有時不是在社會上,而是在家庭中。她認為回到家庭便是回到了一種自然的生活之中。在一個搞得非常舒服安逸的小家庭中,女人自自然然地履行她們的義務和職責,犧牲,忘我,道德純潔做個好妻子,好母親,說白了就是當個'家庭里的天使'。這種'淑女'型的女人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王安憶的心理需求。從而也滿足了'他'的社會秩序即女人--家庭的;男人--社會的。所以也是男人對女人的要求,這是一種對男人看來是'真正女人'的崇拜'小小的時候她們就在一起了。

小小的一座城,她們總是不間斷的練功。她請他幫忙開胯、扳腿。她們觸電般地接觸。她成了一兒一女的母親。她一片聖母般的溫柔。

--《小城之戀》

王安憶小說中的敘事人稱全是以第三人稱出現,這種敘事方式本身就很明顯。敘事者通過自己的化身構築起一個獨一無二的宇宙,她創造了這個宇宙,她在這個宇宙里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她具有上帝一般神仙的能力。她可以任意對她的男女主人公善惡美醜在一種十分理智的情況下進行道德評判,這種異常清醒的把自己完全凌駕於作品意蘊之上的歷史性觀照,使敘事者完全變成了真理的締造者。《小城之戀》中的男女主人公在經過了一番急風暴雨式的性愛之後,男人欺辱式地佔有了她,爾後又甩了她,對她產生更大的恐懼。在敘事者眼裡,那個男人便是無能的墮落者,女人便成了受害者,而已是敘事者眼裡一個頗具母親溫柔又十分博大而神聖的受害者。

王安憶實際上是通過她的敘事向人們傳達出這樣一個她潛意識中早已認定了價值觀念:她認為中國現今的女人就應該如此。女性在整個人類中雖是一半,但她卻又強烈地依附於另一半。雖然人的需要,尤其性滿足是缺一不可的互相滿足。但女人卻缺少男性的生理特徵,因此她沒有創造權。'是空間'又沒有'填塞空間的動力。這種生理上的差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社會因素。男人與做女人之間並無不同,而女人與做女人之間卻存著尖銳的矛盾。在當今中國,做女人有時往往意味著放棄做人的權力。在這種矛盾面前,女人試圖找一條解脫的途徑,她們結婚、生育,她們想通過家庭來確認個人的地位,但恰恰相反,反而愈加落入了陷阱。'家庭'的概念在一些婦女心理認為這就是她們的'上帝'。維護家庭的地位,忠於家庭,便是忠於職守。王安憶的《逐鹿中街》在這方面就顯得頗為典型了。她仍然是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仍然是全知全能上帝一般把自己變成一個守道德的操縱者。

一個頗有素養的中年女教師,一味地將目光緊盯著她的丈夫,學她懷疑到丈夫有外遇時便採取了整天跟蹤的方式,彷彿她的整個生命意義就是管住自己的男人。讓他全心全意像她一樣愛護這個家庭,愛她。只有這樣,女主人的心態才能永遠保持平穩。她把家庭的穩固看作是她的天職,守住丈夫並管住他讓他同她一塊在她們共同開辟的樂園中尋求幸福,便是她生命中的最大快樂了。可偏偏她的丈夫不是這樣的。他穿牛仔褲和年輕漂亮女孩子下館子,學跳迪斯科,他口口聲聲宣傳要活得灑脫,而且是在抓緊一切時間地盡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灑脫起來。當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女人整天跟蹤著他時,他非旦不收斂,反而更加得意地灑脫起來。像與自己的女人做游戲一般地兜著圈子玩。中國的一些男人就是這樣,男人娶個老婆在家,主持家政,但婚後馬上就去尋求新歡,馬上不滿意,馬上覺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妓。'而女人卻不,她們只要拚命守住家庭,而缺乏男人的冒險精神。男人往往在一種冒險行為中達到快感,而女人永遠喜歡過平平穩穩的日子。在她們看來,'一個乾乾凈凈的女兒身給了男人'就永遠屬於他了,這種傳統的'貞節'觀,被男性社會規定為女人的榮譽。'家庭'作為模式在中國歷史悠久,按部就班的婚姻似乎為女人們找到了安身之處。女人結婚大都不是為了尋求愛的結果,家庭反而是葬送愛的場所。這些'淑女'型的太太們,大凡也不是為了愛,而是通過家庭來證明自己的身價,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其實這種作法本身,就與提高婦女自己地位和鞏固以男性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致起來了。鞏固家庭秩序意圖只在於鞏固它所代表的社會秩序。這樣家庭成了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它無時無刻地控制著各種社會生活,當然也控制著王安憶的寫作活動。

王安憶讓自己的女主人公自動放棄社會職業,自動離開生產領域,首先在經濟上淪為男人的附庸,那麼她本人就有希望女人走回家庭小天地的願望。她也許認為這樣做女人反而會自然些。這在中國也並不足為奇,女作家要想用愚昧落後無知的反面形象來達到一種反思,這樣做的魅力不也是很大嗎?但歷史終究還是向前發展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家的意識也在發生著變化。王安憶前後期作品變化很大,但也有充滿了矛盾的地方,這也許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緣故。現在談論男女問題,同樣也是個極端復雜的問題。我們大多數女作家寫作,是用男人的語言把自己束縛住,缺乏發現自我價值的勇氣和力量。甚至可以說一些人根本就不想去發現,因為社會化文學傳統是很難輕易打破的。她們在無意識地遵循著這種傳統,而這種傳統就是一種'他'人的話語,於是就自然而然地以男人的經驗說話也就不以為然了。所以作家在反映男女問題時的矛盾心理就顯得那麼紛壇復雜。

但不管怎樣,作為王安億來說,這幾年創作還是變化很大的。1987年的'三戀',1988年的《逐鹿中街》,1989年的《崗上的世紀),還是有著明顯突變的。同樣談論的是男女問題,性問題,人的生命意識問題,但《崗上的世紀》似乎比以往作品的創作意識都顯得超前了一大塊。她的心理障礙正在被慢慢沖破,她不再把女人看作是一朵朵開放在家庭天地里嬌媚的玫瑰,溫柔的天使,而是把女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來展現,是一個挺挺而立、活生生的有情有肉的人。以往她創作中那種'雯雯'式的文靜和矜持以及在她寫到性描寫時那種想寫魔鬼又怕魔鬼出現的猶豫彷徨,好似已經正在變成王安憶創作的歷史。她開始勇敢地面對人最本能的'性',直接揭示人性的弱點和生理慾望。'性'在她筆下描寫得決不再是遮遮掩掩,而是寫到慾望的高潮,該心花怒放時就讓她們心花怒放起來,不是在人生外延打轉轉了,而是直接去寫一個個鮮活著的生命。

《崗上的世紀》大膽袒裸描寫了男女主人公在路邊干溝里'野合'的情景,在王安憶筆下,一個溫馨的女性被赤裸裸地擺在這個男性面前,讓他觀賞。女主人公一時竟變成了男人眼裡的英雄,她正以一股無窮的力量向男性世界證明著女人的偉大魅力和勇敢。此時此刻幽閉恐懼與性躁狂使他陷入了一種深深的被閹割的恐懼之中,在一片迷人的女性勝利姿態誘惑面前,完全跌入了慾念的深淵。王安憶只有在此時此刻才變成了一個女性作家,在她眼裡男女位置倒錯,傳統的男女秩序被顛覆了,傳統的男人粗暴地蹂躪女性的場面沒有了。在這里,女性完全變成了動因,女人不再以一種被缺乏的人格被動地去接受,女人的性慾反客為主地將男性塑造了。女人比男人強,男人在這里變成了無能的,缺乏的,不能滿足女人的廢物。

在敘事者眼裡,這個男性是以一種十分幼稚的廢物出現,他哪裡還像個男子呢?王安憶在這里完全是以顛覆男性作家語言的姿態出現,是對男性文化和父權社會直接提出挑戰。

在她以往的創作中,女人從來都不是主體,這是作者的社會本能對自我的閹割。而在這部小說中,王安憶卻明顯地表現了個人創作意識的變遷,她把女性的經歷作為敘事重心,這與作者本人的思想直接有關。特別是她敘事角度的一致,作者自始至終運用第三人稱寫作,全是用理智操作完成她的製作,這本身的變化就十分明顯。她目前作主體完全是傾向於女性的,她開始意識到了婦女自身價值的可貴,首先要做個真正的人,然後才是女人。她對自身人格力量的認識是深刻的,對女性自我形象認識也是清楚的。再也不像以往那樣猶豫彷徨,把女人看作是男人的附庸,女人要想得到真正的解放,首先要自己承認自己,在這一點看來,王安憶真正發現了並親身體驗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質意義。所以她敘述起來就有一種絕對的俯視姿太。中國這幾年改革開放無疑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開端。王安憶創作也是在這種開放中得到了實質性的突破。她升華到了女性自我認識的階段,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能,她筆下的女性具有了新時代女性特點,這對王安憶來說肯定是個突破性的勝利。但是由於我們整個社會還未徹底擺脫強烈的父權意識,盡管女作家在真誠地張揚女性的能力,但終歸無法逃脫男性社會給整個中國人在潛意識中留下的陰影。因此,王安憶也無法逃出這個社會的制約。在《崗上的世紀》結尾處,仍然是以男權秩序的恢復結束小說。女知青李小琴,在張張揚揚痛痛快快地與農民小隊長經過了一番幸福甜蜜的性愛之後,還是未達到調回城裡工作的目的,她終於成了那個農民小隊長的一個女人。他在她的引誘下體驗了'性'的真正意義,體驗了肉慾帶來的生理愉悅。是她喚醒了沉睡了幾代生命卻從來沒有體驗過什麼叫生命快樂的真正意義。然而,是李小琴喚醒了那個農民小隊長死一般的生命,他、她都在性慾的滿足中得到了生命的再造,他、她互相創造了。真正意識和醒悟了人活著的意義,性愛的意義,男女交合的美感,七天七夜關在李小琴家的農民小隊長,可算痛痛快快地在這個世界裡活過了,他、她們死也不冤了。

但是盡管如此,李小琴卻無法掙脫男人權力的羅網。她是在男人的權力下活著,而且也將那麼長久地活下去。農民小隊長所行使的權力,是一種男權的象徵,他手裡攥著她的命運。雖然當初那個農民小隊長對自己的生命活得一片模模糊糊,他從女知青身上得到了生命的再造,但最可悲的是他從此也學會了使用權力或乾脆他始終就沒放棄過對女人的控制欲。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因為不管女作家如何在變幻手法地拼搏創造一番,但終究還是無法逃出強大的男性權力話語。這也就是說,盡管在王安憶筆下可以塑造出一個個對抗男性社會的女性形象,但她所運用的話語,敘事法則是男性的,這是因為在這個社會中,女性的話語和敘事法則連同產生它們的社會符號秩序是需要重新予以考慮的。

⑨ 推薦幾本好看的小說

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後面幾部被提名)

《長恨歌》 作者:王安憶
【作品簡介】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王安憶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被選為上海小*姐的王琦瑤,做了當時上海某要員的金絲雀。上海解放,要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新知無奈負心,又遇舊愛,生命中的男人來來去去,最終王琦瑤難逃劫數,死於非命。
《長恨歌》從一段易於忽略、被人遺忘的歷史出發,涉足大上海緩緩流淌的生活長河。

沉重的翅膀》 作者:張潔
【作品簡介】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國高層領導——重工業部正部部長間圍繞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展開的一場「鏖戰」為主線,自上而下地表現該部、部屬曙光汽車製造廠及其基層班組的整頓、改革,筆觸所及,從人物的世界觀到方法論,人物間的政治關系至婚姻家庭關系,從政治、經濟領域至哲學、倫理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內的種種問題,同時,還顧及到方興未艾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形勢。在如此縱橫揮灑的藝術描寫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及其對立面,重工業部部長田守誠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蟬蛻時的痛苦」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題旨。

《第二個太陽》 作者:劉白羽
【作品簡介】
小說描寫我兵團渡江南下解放武漢和進軍湖南的輝煌勝利,歌頌了新中國這第二個太陽的誕生。我兵團副司令秦震在南下的列車上接到周恩來副主 席的電報,耍他打聽地下工作者白潔的下落,這使他內心激動,白潔是他的女兒,是師長陳文洪的戀人。秦震立即與陳文洪和師政委梁曙光研究,決心粉碎白崇禧的「華中局部反攻計劃」,解救白潔和群眾。這時白崇禧正從廣州飛抵武漢,布置炸毀火車頭和許多要害部位。梁曙光的弟弟梁天柱和幾位鐵路工人,冒著危險把火車頭開走。解放軍也多處突破天險,正面向武漢進攻。梁天柱開了一輛機車把解放軍送進武漢。陳文洪立即率部向監獄進發,結果白潔已被敵人提前綁架走了,獄中的難友訴說著她的英勇斗爭事跡。接著他們又尋找梁曙光留在武漢的媽媽,一時也沒有結果,聽到鄰居稱頌著這位堅持斗爭的梁媽媽。
戰爭在向南延伸,南方的炎天酷暑,蚊蟲水蛭和大雨山洪,都給北方的戰士帶來很大困難。進軍中梁曙光得到媽媽的線索,他帶領部隊突入湖盪,打垮湖匪解救了母親。大軍又由鄂西向湘西挺進,在武陵山脈的峻嶺中與敵軍遭遇,激戰後我傷亡很大,敵人卻狡猾逃跑了。在敵關押人的地方,見牆上有「白潔不死」四字,陳文洪請求讓他再指揮作戰,終於取得重大勝利,俘虜敵少將司令,但白潔卻在沖出牢房時犧牲。當這消息傳結秦震時,他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新中國像太陽在東方升起,白潔在陽光里微笑。

《東藏記》 作者:宗璞
【作品簡介】
《東藏記》是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二卷,並可獨立成篇。這部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家、對入侵這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細膩的表現。作品的結構嚴謹合度、語言優雅蘊藉、情節暗設玄機、人物豐滿真切,具有臻於完善的思想物藝術品格。《東藏記》描寫明侖大學南遷昆明之後孟越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刻畫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對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對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細致的筆墨,既有妙趣,又見真情。

《芙蓉鎮》 作者:古華
【作品簡介】
古華的長篇小說《芙蓉鎮》,是一部對歷史進行深切的的思,對極「左」路線破壞了的中國農村生活進行了深刻描繪的作品。照作者說的,他唱了一曲嚴酷的鄉村之歌。然而,嚴酷之中見深情,它同時又是一曲對來之不易的新生活的贊歌,傾注著作者對黨的三中全會路線和政策的由衷熱愛。
首先,吸引讀者的,是作者手中那支散發著濃厚泥土香氣的風俗畫筆。芙蓉鎮這個「小社*會」,其實也就是一個小小的性格世界。人物性格刻畫的深度,決定著作品的思想深度。在《芙蓉鎮》的人物結構中,既有受難者、抗爭者、動搖者,也有凌虐者、迫害者。《芙蓉鎮》在藝術結構上,承繼了我國傳統現實主義的特色。它以芙蓉姐的命運為主線,有機地把繁復的人物命運組織起來,環環緊扣,相經勾,如溪澗之歸長川。

《金甌缺》 作者:徐興業
【作品簡介】
《金甌缺》的作者以飽含愛國深情的文筆向我們講述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場戰爭的殘酷和一個家庭的遭遇。他刻畫人物,筆法細膩,栩栩如生;追述史實,筆觸嚴謹,字斟名酌;敘述戰事,筆勢凌厲,大氣磅礴,猶如群山萬壑,直奔荊門。令人時而血沸氣促,義憤填膺;時而潸然淚下,慨嘆再三。全書在記敘、描寫間加入大量抒情、議論,詩詞歌賦也間或有之,讀來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特別是使用民間掌故和民俗、俚語,使文章更添趣味性和生動性。《金甌缺》不愧是一本精彩的優秀歷史小說。

《歷史的天空》 作者:徐貴祥
【作品簡介】
掙脫了日軍的追殺,幾個逃難的青年在對未來的選擇上分道揚鑣了。找八路軍的遇上了國民黨,投國民黨的撞上了八路軍。陰差陽錯的偶然成了命運的必然歸宿。他們從此結識了他們未來的戰友和敵人,從此走向了戰爭和政治,也從此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有了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和撲朔迷離的人間恩怨——昨天唇齒相依,明日反目成仇;陣前並肩作戰,幕後暗設陷阱;情同手足者在利益面前落井下石,勢不兩立者於患難之中肝膽相照……就在這旋渦一般湍急的關系糾葛中,小人最終落馬,英雄脫穎而出。

《少年天子》 作者:凌力
【作品簡介】
這是一部描寫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順治政台生涯與愛情生活的長篇歷史小說。小說出版後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明清易代之際,社*會動盪,矛盾交織、自幼受到漢文化薰陶的順治崇儒教,重文士,習漢俗,力倡「滿漢一體」,摒棄「勤兵默武」,停圈地,整吏治,罷三餉,寬逃人法,與民休養生息,但朝廷內外,阻力重重,滿族親貴,策劃於密室,爭斗於朝堂,順治的改革舉步維艱,風雲迭起。
龍庭上威嚴萬分的順治,卻是一個多情善感的皇帝。他不顧母後及朝臣的反對,熱意鍾情於已成為弟媳的烏雲珠。兩心相許,互為知已,痴心相愛,感天動地。愛與恨,生與死,權力爭奪,刀光劍景,迭相交織。最後愛子被害,董鄂妃逝去,順治萬念俱灰,一心遁入空門,但不幸染上天花,英年早逝。
著名歷史小說作家凌力女士以史為翼,馳聘於文學的天空。宏大的歷史背景與傳統敘事藝術相交融,跌起伏,千曲百回。語言洗煉典雅,流暢精美。評論家曾贊曰:一部不可多得的深沉凝重,大器磅礴的歷史小說佳作。

《無字》 作者:張潔
【作品簡介】
小說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進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風雲際會,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寫出了一個說不盡的時代。
小說文字靈動灑脫,情節精妙跌宕,人物復雜逼真,布局宏達偉闊。好似一部雄渾的交響樂,一個迴旋又一個迴旋,撞擊著人們的心靈,進行著靈魂的拷問,留下無盡的思索,實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
老子有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太深重的苦難恐怕難以表述,太飽滿的感情恐怕無法言說,是曰《無字》。我們卻於《無字》中看到了作家對人類精神家園的苦苦尋覓,聽到了作家對新世紀的美好祈盼。

《鍾鼓樓》 作者:劉心武
【作品簡介】
《鍾鼓樓》是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並由此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北京鍾鼓樓一帶的故事,展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社*會場景,在風俗、觀念開始發生巨變的迷人的北京老城,陳說著市井的悲歡、幾代人的命運,穿越歲月煙塵,再看劉心武筆下的動人世相,猶同翻開了城市記憶的鮮活浮世繪……堪稱一部洋溢著濃濃京味的現代《清明上河圖》。

《白銀谷》作者:成一
【作品簡介】
晉商獨創的票號,在明清兩朝有著秘史般的金融傳奇。該作品首次全景式地再現了晉商望族的商業活動、社*會關系、個人隱秘等諸般形態;對豪門深藏的善惡恩怨、商家周圍的官場宦海、士林儒業、武林鏢局、西洋教會都有著豐滿鮮活、淋漓盡致的描繪。
這部小說里,有燃燒的激情、快意的幽默、尖銳的反諷、高貴的蔑視、溫柔的憐憫、有趣的知識、豐饒的意味以及會呼吸的語言。

《鄉謠》作者:黃國榮
【作品簡介】
《鄉謠》記錄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個對未來茫然無知的農民二祥幾十年的命運起伏,折射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以及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在歷史變化過程中的茫然與無奈,加之作者對於江南水鄉的風物傳說與世態人情的淋漓盡致的描述,《鄉謠》被評論界稱為「奇書」。

《懷念狼》作者:賈平凹
【作品簡介】
這部敘述無羈,寓意豐饒的長篇小說是一闕尋找天人合一的祈歌,作者苦著三年,歷經四次修改後完成。
獵人、記者、爛頭在為商州尚存的十五隻狼拍照存檔的差途中,血光之災比比皆是,妖夭奇遇倏然叢生,詭事異象迭出不窮……
上帝把顛覆一塊文學樣板的策源地給予賈平凹之時,已經洞察到這位小說英雄會縱情高歌地開拓文學的疆域,將一部奇書傳到人間

《兄弟》 作者:余華
【作品簡介】
《兄弟》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的人生,李光頭的父親不怎麼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頭出生。宋鋼的父親宋凡平在眾人的嘲笑聲中挺身而出,幫助了李光頭的母親李蘭,被後者視為恩人。幾年後宋鋼的母親也亡故,李蘭和宋凡平在互相幫助中相愛並結婚,雖然這場婚姻遭到了鎮上人們的鄙夷和嘲弄,但兩人依然相愛甚篤,而李光頭和宋鋼這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緣。
通過一個重新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難中的崩潰過程,展示了個人命運與權力意志之間不可抗衡的災難性景象,也凸現了人性之愛與活著之間的堅實關系。余華全新的敘述方式相信會讓喜愛他的讀者覺得十年的等待完全值得。
《兄弟》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後產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余華曾說過:「寫作不是一種生活,而是一種發現,它通過一個什麼事情,調動過去的生活積累,同時又給它一種新的生活容貌。」《兄弟》在敘述過去的生活時,雖然並沒有繞開那些共識性的歷史記憶,但是,它卻從特定的歷史苦難中發現了愛的寬廣。余華還說,「事實上,我是寫到下部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在寫作一部什麼樣的小說。作家都願意去寫作久遠的故事,因為在久遠的時代里更容易找到文學中最引人入勝的傳奇性。當我寫到下部時,我突然發現今天的中國充滿了傳奇性,應該說是現實和傳奇合二為一了。這是一個敘述者千載難逢的時代,只要寫下了真實的現在,也就同時寫下了持久的傳奇。」
在《兄弟》上部里所有有名有姓的人物,只要他們還健在,在下部里都會有更加充分的表演,而且令人哭笑不得。上部和下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是裡面人物悲喜交集的命運將小說的上下兩部呼應起來。「想想今天的中國,再回憶一下『文革』時的中國,天壤之別的兩個時代,卻發生在同樣的人身上,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兩個極端,卻由同一代人連結起來,我寫作的激情來自於此。」

《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作品簡介】
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朴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藏獒》 作者:楊志軍
【作品簡介】
藏獒是產於青藏高原的一種大型獵犬,被譽為「中華神犬」。《藏獒》講述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隻獒王如何消除兩個草原部落之間的矛盾的故事,宣揚了和平、忠義又不失勇猛的精神。當人們總想把自己變成狼時,人性莫非只好讓狗管我們珍惜?這群比人類更珍惜人性的藏獒的快樂和悲傷、尊嚴和恥辱、責任和忠誠,凝聚青藏高原的情懷、藏傳佛教的神秘、人道作家的悲憫,和武俠名篇的酣暢,終成就2005年度長篇小說沉鬱的閱讀中,石破天驚泊痛快淋淳之作。

《廢都》 作者:賈平凹
【作品簡介】
情事、人事、鄉事、匪事,男人們至情至性,女人們溫柔如水,善良如佛,艷麗如花,嫵媚如狐,有著江南水鄉的鍾靈毓秀,秋水般的眸子里便有了一個個小小人影!
那些如水的女子,溫柔可人,又善解人意,在等著每一位來相會!
這些是平凹先生寫得最為圓熟飽滿的小說,細致入味,真摯迷人,真實地反映了他的藝術風格與傑出成就。

《秦腔》 作者:賈平凹
【作品簡介】
《秦腔》以一個陝南村鎮為焦點,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中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和傳統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被稱為「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書中寫到了中國農村生活20年來變化中的種種問題,比如為什麼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農民如何一步步從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時加入了作者對當今社會轉型期農村各種新情況的思考和關注。
《秦腔》並非寫戲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筆觸,講述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新時期農民的生存狀態,解讀中國農村20年歷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詩的鄉土史詩」,有史詩般龐大的規模和厚重的質地。賈平凹用文字還原和營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是對將要成為絕唱的農村生活作的「輓歌」。是對傳統鄉土的一種「回歸與告別的雙重姿態」。
賈平凹說:「如果你慢慢去讀,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贊同0| 評論

⑩ 王安憶的書怎麼樣推薦幾本好嗎

還不錯吧,長篇小說有長恨歌,中篇小說,強推 我愛比爾。流逝一般般吧,也不錯。短篇還行。

熱點內容
名字叫仙仙的小說 發布:2025-10-01 09:11:12 瀏覽:965
武俠小說離光鏡 發布:2025-10-01 09:03:13 瀏覽:975
師父不行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10-01 08:19:37 瀏覽:696
女尊寵溺1v1完結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01 08:10:22 瀏覽:658
新人網路小說大神 發布:2025-10-01 07:48:36 瀏覽:213
網路小說沒劇情 發布:2025-10-01 07:45:06 瀏覽:971
武俠小說宗門名字 發布:2025-10-01 07:32:35 瀏覽:865
經典完本小說推薦排行榜 發布:2025-10-01 07:12:55 瀏覽:920
完結的穿越小說短篇 發布:2025-10-01 06:59:24 瀏覽:227
小說閱讀知識答題格式 發布:2025-10-01 06:42:04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