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好看嗎
『壹』 芥川龍之介精選集怎麼樣
芥川龍之介的中短篇小說中某些篇章如《羅生門》,《桔子》,《沼澤地》高中語文讀本上也讀到過。芥川在35歲的時候由於精神上的原因自殺,一般來說自己對自行結束生命......
『貳』 對芥川龍之介有什麼看法
芥川龍之介和他的作品
在比較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的時候,魯迅先生曾做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在巍峨燦爛的巨大的紀念碑底的文學之旁,短篇小說也依然有著存在的充分的權利。不但巨細高低,相依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藍中,但見全體非常宏麗,眩人眼睛,令觀者心神飛越,而細看一雕闌一畫礎,雖然細小,所得卻更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體,感受遂愈加切實,因此那些終於為人所注重了。
在現在的環境中,人們忙於生活,無暇來看長篇,自然也是短篇小說繁生的很大的原因之一。只頃刻間,而仍可惜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盡傳精神,用數頃刻,遂知種種作風,種種作者,種種所寫的人和物的事狀,所得也頗不少的。「用這兩段話來形容日本大正時代的短篇小說巨掰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最恰切不過了。他的眾多短篇小說,從題材到形式,每一篇都獨具匠心,不落窠臼。他經常是以短短的篇幅三兩個人物,高度凝煉地表達出主題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時代的某個側面的本質。以<<桔子>>(1919)為例。這個短篇共只二千多字。作品中的」我「是個對」庸庸碌碌,百無聊賴「的人生感到厭倦的讀書人。故事的情節十分簡單。一天,此人坐在一列火車的二等車廂里。突然間,一個買了三等票的鄉下姑娘,由於一時糊塗撞進了他的車廂。讀書人感到不快,甚至鄙夷。他嫌棄這個才十三四歲的土裡土氣的姑娘。這時,姑娘」伸開生著凍瘡的手「,從車窗口丟下幾枚桔子給道岔來為她送行的小弟弟們。」我「恍然大悟:」她大概是前去當女傭「的。作者只點了這么一句,但是細心的讀者不難推想到:姑娘準是個掙扎在飢鋨線上的佃農的女兒,為了交租子或還債,小小年紀就進城當傭工。在這種景況下,她還沒忘記關心自己的胞弟們。正是勞動人民的這種朴實感情使」我「對這位姑娘由鄙夷而肅然起敬了。」我「這才」聊以忘卻那無法形容的疲勞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意的,庸碌而無聊的人生「。就這么疏疏朗朗幾筆,卻包含著奇突而感人的內涵。它既寫出當時日本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空虛苦悶,又刻畫了貧苦人真純的品格。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卻能引起讀者無限聯想。
芥川龍之介於一八九二年生在東京市京橋區船町,原名龍之助,他自後改成龍之介。父親新原敏三,經營牛奶業。他生後九個月,因母親精神失常,即過繼給住在本所區小泉町的舅舅道章作養子,改姓芥川。芥川家祖祖輩輩都在將軍府任文職,明治維新後,養父在東京府任木土科長,家中生活雖不寬裕,但養父母卻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家庭里有著濃郁的傳統文化藝術氣氛。芥川自幼受到中國及日本古典文學的熏陶,他精通漢文,能賦漢詩。上初中後,芥川深受世紀末歐洲文藝思潮的影響,尤其是波德萊爾和斯特林堡的作品,對形成他的人生觀,藝術觀曾起了很大作用。
十八歲時,芥川因成績優異免試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文科。一九一三年入東京大學英文系。讀書期間,成為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復刊的<<新思潮>>雜志同人。一九一五年發表<<羅生門>>,但當時並未引起文壇重視。大學畢業之前,在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上發表<<鼻子>>(1916年2月)日本近代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夏目漱石贊賞這篇作品」筆端凝重,樸素平易,詼諧自然,情趣雅緻;而且材料新穎,立意精闢,構思謹嚴,令人欽佩「,並預言他」要是再寫上二三十篇這樣的作品,定會成為文壇上首屈一指的作家「。
同年,芥川的<<芋粥>>和<<手絹>>接連問世,從而奠定了他作為新進作家的地位。大學畢業後,他在鐮倉海軍機關學校教過三年書。一九一九年三月入大阪每日新聞社,一九二一年以該社海外特派員身份到中國十餘座城市游覽,回國後寫了<<上海游記>>(1921),<<江南遊記>>(1922)等。
芥川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是從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繼白樺派之後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或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雜志的同人,其代表作家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熊和山本有三等人。他們是東京大學的學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的影響,並得到武者小路實篤的啟發。當這一派作家躋身文壇時,日本自然文學已經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白樺文學。白樺文學作家大多出身於上層社會,他們所主張的理想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以及他們所追求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都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新思潮派的作家們認為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強調題材的多樣性,並且十分講究寫作技巧,注重藝術形式的完美。他們認真地審視人生,把握現實,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賦予自己筆下的一切以新的意義,並理智地加以詮釋。這個流派表現了本世紀初日本小資產階級不滿現實而又苦於無出路的心情,在藝術上則突破了長時期作為日本文壇主流的自然主義文學,正視社會現實,即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
『叄』 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
芥川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他的許多作品是從已有的傳說和故事稍加改編而來。而這寥寥幾筆的改動卻能給故事賦予之前沒有的更加耐人尋味的另一層含義。
首先看他的小說風格:潔凈。終生不寫粗野的文學,潔凈是芥川文學的魅力所在。文字洗練、狷狂、典雅,有太白的風骨,也有愛倫坡的詭異。藝術感受性敏銳,追求形式,強烈地關心文體與結構,正如他所說:「輕視技巧的人,壓根不懂藝術。」
拋去技巧方面,芥川對於人性方面的刻畫更是觸目驚心,甚至令人膽寒。「摘花飛葉可傷人」。
他的小說題材大多取自歷史,原典用的最多的是《今昔物語》,更有不少是取自中國古代典籍。他從讀書中產生作品,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寫得不只是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而是他所處那個時代的經歷。在其高雅文章的背後隱藏著的,是沉重的黑暗。
魯迅談到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時說:「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之心情。」
「外面只有黑漆漆的夜」,「旁觀者的利己主義」,《羅生門》《鼻子》這兩篇小說基本上確定了他的創作手法與方向。「善與惡不是相反的,而是相關的。」
他是名副其實的藝術至上主義者,當之無愧的鬼才。
『肆』 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的小說
芥川的歷史小說是出色的,它題材多樣,形式小巧玲瓏,而且立意新穎,代表了日本近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尤其藉助歷史的裝束,演出現代生活的悲劇,寄寓著深刻的哲理,這在盛行自然主義描寫的時代以及盛行「白樺派」溢於言表的情感的抒發的文壇上,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伍』 大家認為芥川龍之介哪一部小說最好
桔子
『陸』 芥川龍之介的歷史小說的特點
芥川龍之介
龍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其它更有詩、和歌、俳句、隨筆、散文、游記、論文等多種。 龍之介的小說始於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偷盜》等;繼而轉向明治文明開化題材,如《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等;後寫作現實題材,如《桔子》、《一塊地》以及《秋》等。在創作中注重技巧,風格纖細華麗,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1925年發表自傳性質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 芥川龍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創作上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 早期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它們可分為5類: ①取材於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羅生門》和《鼻子》系根據古代故事改編,揭露風行於世的利己主義;《地獄圖》(1918)寫一個服務於封建公侯的畫師為了追求藝術上的成就而獻出女兒和自己的生命,抨擊暴君把人間變成了地獄。 芥川龍之介
②取材於近世傳入日本的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如《煙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眾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戶時代的社會現象,如《戲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內藏助》(均1917)等。在《戲作三昧》中,通過對主人公瀧澤馬琴的內心活動的描寫,闡述了作者超然於庸俗丑惡的現實之外的處世哲學。 ④描繪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日本社會的小說,如《手絹》(1916)、《舞會》(1920)等。《手絹》諷刺了日本明治時期思想家新渡戶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於中國古代傳說的作品,如《女體》、《黃粱夢》、《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圖》(均1920)等。 十月革命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芥川也在時代的影響下,著重寫反映現實的作品。其中有歌頌與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頹唐消沉形成明顯對照的淳樸善良的農村姑娘《桔子》(1919),表現現代男女青年苦悶的《秋》(1920),刻畫少年心理的《手推車》(1921),描寫農村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塊地》(1923),嘲諷乃木希典的《將軍》(1920)以及批判軍國主義思想、對下層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個寶》(1927)。 芥川龍之介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幻滅感。1927年初,發表《玄鶴山房》,通過老畫家之死,揭露家庭內部的糾葛,反映了人生的慘淡和絕望心情,暗示舊事物的衰亡和新時代的來臨。寫這篇作品時,芥川已萌自殺的念頭,使以後的作品如《海市蜃樓》等充滿了陰郁氣氛。《河童》(1927)通過虛構的河童國,抨擊人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遺作《齒輪》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狀態。評論集《侏儒的話》(1923~1927)闡述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創作生涯中,芥川寫了148篇小說,55篇小品文,66篇隨筆,以及大量的評論、游記、札記、詩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他在創作過程中苦心孤詣地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果。他的文筆典雅俏麗,技巧純熟,精深洗練,意趣盎然,別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時期的作家中佔有重要地位。為了紀念芥川在文學上的成就,從1935年起設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學獎」,它一直是日本獎勵優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學獎。
『柒』 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秋》
這寥寥幾筆的改動卻能給故事賦予之前沒有的更加耐人尋味的另一層含義,藝術感受性敏銳,追求形式,強烈地關心文體與結構,正如他所說:「輕視技巧的人,壓根不懂藝術。」
『捌』 日本人對芥川龍之介如何評價~各位有沒有喜歡他的作品的
35歲的龍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葯自殺,枕邊擱置有聖經、遺書與遺稿。
他的死,帶給日本社會極大沖擊,尤以文壇人士更是惋惜一個天才的早逝,1935年芥川龍之介自殺去世8年後,他的畢生好友菊池寛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新人獎「芥川賞」,現已成為日本最重要文學獎之一,與「直木賞」齊名。
1950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將芥川的作品《竹林中》與《羅生門》合而為一,改編為電影《羅生門》,在國際上獲得多個大獎,使日本電影走向世界。此後,「羅生門」更成為華語地區對於撲朔迷離的、各方說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