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小說推薦200字
A. 介紹一本外國名著100字
1、《歐葉妮.格朗台》
作者 巴爾扎克 國籍 法國
時代 19世紀 作品類型 外國文學
作品評論
本篇是巴爾扎克諷刺作品中最生動最具活力的一部力作.守財奴葛朗台的形象已變成財迷狂的一個丑惡表現.金錢欲撲滅了葛朗台身上的一切人類的感情,他既不懂愛,也不知道自己親手毀掉了女兒的幸福,小說批判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名利場》
作者 薩克雷 國籍 英國
時代 19世紀 作品類型 外國文學
作品簡介:
作品著力反映西方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人際關系的而虞我詐、爭權奪利、趨炎附勢等丑惡的現象,揭露那種以金錢為本質的社會.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性格復雜而鮮明,作品讀後給人以無盡的反思.
3、《老人與海》
作者 海明威 國籍 美國
時代 20世紀 作品類型 外國文學
作品簡介:
寫一個孤獨的老人單身出海捕魚,與大魚周旋,將它捕獲結果又被大鯊魚吃
掉獵物,單身上岸的驚險故事.歌頌了人面對失敗仍頑強拼搏,絕不屈服的意志.海明威因 此獲普利策獎與諾貝爾獎.
B. 你讀的外國文學作品200字
斯特林堡《半張紙》及其賞析
最後一輛搬運車離去了;那位帽子上戴著黑紗的年輕房客還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麼東西遺漏了。沒有,沒有什麼東西遺漏,沒有什麼了。他走到走廊上,決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牆上,在電話機旁,有一張塗滿字跡的小紙頭。上面所記的字是好多種筆跡寫的;有些很容易辨認,是用黑黑的墨水寫的,有些是用黑、紅和藍鉛筆草草寫成的。這里記錄了短短兩年間全部美麗的羅曼史。他決心要忘卻的一切都記錄在這張紙上——半張小紙上的一段人生事跡。
他取下這張小紙。這是一張淡黃色有光澤的便條紙。他將它鋪平在起居室的壁爐架上,俯下身去,開始讀起來。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麗絲——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麗的一個,因為這是他愛人的名字。旁邊是一個電話號碼,15,11——看起來像是教堂唱詩牌上聖詩的號碼。
下面潦草地寫著:銀行,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對他說來這神聖的工作意味著麵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礎。有條粗粗的黑線劃去了那電話號碼,因為銀行倒閉了,他在短時期的焦慮之後又找到了另一個工作。
接著是出租馬車行和鮮花店,那時他們已訂婚了,而且他手頭很寬裕。
傢具行,室內裝飾商——這些人布置了他們這寓所。搬運車行——他們搬進來了。歌劇院售票處,50,50——他們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劇。在那裡度過的時光是最愉快的。他們靜靜地坐著,心靈沉醉在舞台上神話境域的美及和諧里。
接著是一個男子的名字(已經被劃掉了),一個曾經飛黃騰達的朋友,但是由於事業興隆沖昏了頭腦,以致又潦倒到無可救葯的地步,不得不遠走他鄉。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
現在這對新婚夫婦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新東西。一個女子的鉛筆筆跡寫的「修女」。什麼修女?哦,那個穿著灰色長袍、有著親切和藹的面貌的人,她總是那麼溫柔地到來,不經過起居室,而直接從走廊進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醫生。
名單上第一次出現了一位親戚——母親。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開,不來打擾這新婚的一對。但現在她受到他們的邀請,很快樂地來了,因為他們需要她。
以後是紅藍鉛筆寫的項目。傭工介紹所,女僕走了,必須再找一個。葯房——哼,情況開始不妙了。牛奶廠——訂牛奶了,消毒牛奶。雜貨鋪,肉鋪等等,家務事都得用電話辦理了。是這家女主人不在了嗎?不,她生產了。
下面的項目他已無法辨認,因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過海水看到的那樣。這里用清楚的黑體字記載著:承辦人。
在後面的括弧里寫著「埋葬事」。這已足以說明一切!——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沒有什麼了。一切都歸於泥土,這是一切肉體的歸宿。
他拿起這淡黃色的小紙,吻了吻,仔細地將它折好,放進胸前的衣袋裡。
在這兩分鍾里他重又度過了他一生中的兩年。
但是他走出去時並不是垂頭喪氣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頭,像是個驕傲的快樂的人。因為他知道他已經嘗到一些生活所能賜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連這一點也沒有得到過。
C. 急需國外名著的內容簡介短一點的(100~200字)
1. 格列佛游記 由四部分組成:利立浦特(小人國)游記、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游記、勒皮他(飛島)游記和慧國游記。作者以神奇的想像、誇張的手段、寓言的筆法,不留情面的批判,尤其對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無聊、毒辣、荒淫、貪婪、自大等作痛快淋漓的鞭撻。
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駰國.
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提煉加工而成的。我們很難將作品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和作者本人的經歷分開,但卻決不能以真實和虛構兩者混同起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社會主義文學中一部最輝煌的名著,已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3.《魯賓遜漂流記》中一個19歲的少年魯賓遜為了實現航海的夢想,不顧父母的勸阻,毅然放棄了安定舒適的生活,最終踏上航海征途的故事。在一次海難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島上,從此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孤島生涯。魯賓遜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敢於向自然挑戰,向死亡挑戰,建帳篷、圍籬笆、築「城堡」、制器具、種糧食、養牲畜,與野人決戰,一個人在荒島上了創造了奇跡。最後重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英國倫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孤獨生活。
4《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D. 急急急!!!給我個外國名著梗概200字
小仲馬小說《茶花女》
劇情介紹: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勃呂當司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芒·杜瓦,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
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司向瑪格麗特講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芒離開她一晚上。阿芒出去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芒在巴黎效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杜瓦先生寫的,他想騙阿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是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父親回到家鄉。
阿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面對阿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把瑪格麗特推倒,把一疊鈔票扔在她身上,轉身離去。瑪格麗特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瑪格麗特受了這場刺激,一病不起。男爵與阿芒決斗受了傷,阿芒出國了。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杜瓦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見到阿芒。
臨死前,債主們都來了,帶著借據,逼她還債。執行官奉命來執行判決,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進行拍賣。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
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
E. 作文走進外國名著200字或300
走進名著作文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保爾·柯察金的男孩成長經歷。保爾·柯察金生活在戰爭年代,一次戰斗結束後,水兵朱赫萊為了躲避彼得留拉軍隊的追捕,在保爾家躲藏了 8 天。在這期間,他向保爾講述了誰是好、誰是壞,誰該打、誰不該打?不久,保爾加入了共青團,開始了他的新生活。在一次戰斗中,蘇聯紅軍攻佔了保爾所居住的小鎮,他便積極參軍,成為了一名騎兵。在一次戰斗中,他負傷了,而且久治不愈、逐漸惡化,他躺在床上,曾經有過到海濱公園自殺的念頭。但是最後他放棄了,開始靜下心來創作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並成功發表。
其實,像保爾這樣遇到挫折就想放棄的念頭誰都有過,是放棄,還是堅持,一念之差結果就會發生天壤之別。就說我吧,有一次,我作業做到深夜,不知不覺中有些睏倦,字寫得也越來越潦草,心中開始怪罪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就在我准備不做作業,留到第二天早晨再做時,一個念頭忽然閃過,老師布置給我的作業與其他同學不都一樣多嗎,為什麼他們能完成而我卻不能完成呢?這都怪我效率太低,東瞧瞧,西看看,把時間都浪費了。想到這,我便打起精神,重新開始做,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作業。
班上還有一些同學成績不好,大多數都存在一種負罪感,認為自己趕不上,就不努力了,破罐子破摔。不做作業、不認真聽講等事就習以為常了。我就想,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都是父母生的,都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有些人甚至比別人更聰明,為什麼成績不好呢?只不過是不勤奮罷了。國學大師季羨林說過,成功等於天資、機遇加勤奮。我想,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傻瓜,只要現在勤奮學習,等到有一天機遇來了,我們就一定能夠成功!
保爾·柯察金在那麼艱苦的年代,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能夠改變自己,能夠寫下教育後世、影響了幾代人的長篇小說,他的成功不能不給我們以啟迪、以教育。記住,相信自己就能超越自己!
F. 推薦我最喜歡的外國文學作品以及喜歡的原因200~300字。
最喜歡《傲慢與偏見》
故事主要說的是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的四門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發生在女主角伊麗莎白·班納特與男主角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為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 故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系,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沖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達西代表著「傲慢」,伊麗莎白代表著「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著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麗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說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著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麼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麼樣的偽裝,我都痛恨。」達西沒有為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麗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麗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 傲慢與偏見,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容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一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觀一點的論點,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就是因為了解才有所改變。
G. 外國名著摘抄200字
神賜給眾生同一種能力,有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創造出奇跡。而有的人則相信天命,不肯去開創自己的生活,他們認為『奇跡』都是上天安排的,其實只要去創造,奇跡就會出現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艾琳·卡瑟
●民無信不立。 ——孔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塞羅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 ——裴多菲
●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 ——斯賓諾莎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西塞羅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鄧肯
H. 外國的文藝作品感受200字左右
可以說,《熱愛生命》描述的是一個淘金者的故事。主人公獨行於茫茫曠野上,他的同伴離他遠去了,他陷入了困頓中。他該何去何從?
那時,他擁有的東西不多。一個疲憊不堪的身軀,不知道還能撐多久;一個沉重的包袱,那似乎是他身上最貴重的東西——黃金,此時於他無益,甚至是足以致命的東西,這是個太大的累贅;一支獵槍,這是他防身的武器,卻找不出一根子彈;還有那豐富的幻想力,他曾設想比爾會在前方等著他並與他一起南下,結果比爾早死於狼口。飢餓的他也曾設想美美地吃上一頓鹿肉,卻可望不可及。嚴峻的事實使他更感飢餓。豐富的幻想力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一次又一次受重創;他唯一可以感愛到的實在的依靠是那67根火柴,它曾溫暖那顆失落無助的心,並給他以前行的些許勇氣,所以他視如珍寶般地小心包裹。文中有一個細節,他將 那67根火柴數了4、5次仍「意猶未盡」地想再數數,這有點卑瑣的舉動也許看起來會很可笑,可是火,對於處在那樣未知的、恐怖的自然界里,是多麼重要的工具和能源。他珍惜火柴,因為他珍惜他的生命。
那時,威脅他生命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孤獨,孤獨意味著無助。無助地行走在危機四伏的曠野中,孤獨一次又一次企圖吞噬這個單薄的生命。其次是飢餓,飢餓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他只能靠槳果之類充飢度日,而這些東西又是稀少的,他只有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著,以致在獲救後,他歇斯底里地囤積食物的行為也能讓人感受到當初的飢餓是怎樣脅迫著他的生命。最後是狼群的威脅;狼群在他周圍頻頻出現,他也曾看到狼群捕食時那撕咬的血腥。當他面對同伴的屍骨時,那種感覺就更深切了,因為那昭示了他的命運。他與那頭病狼之間存在一種競爭關系,他們為生存權利而戰,誰倒下來就意味著對方的勝利。環境逼迫主人公回到那個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因為適者生存。
文中沒有言說的是對生活的渴望,主人公用行動證實了一切。
在生存信念的感召下,他無所不能。因為有信念,即使過著風餐露宿,食不裹腹的日子,他仍堅持著;因為有信念,取捨就有了原則。再耀眼的黃金的光輝此時也顯得暗淡了。因為有信念,無懼路途的艱險,無畏敵手的兇猛。
《熱愛生命》製造了一個絕境,在這樣的絕境中主人公通過自己的行動,在他尋找求生之路的過程中,我們也抽絲剝繭地看到了生命的原意。不是對財富的迷戀,不是對飛黃騰達的嚮往,僅僅是為了活著。是的,就是為了活著,雖然聽起來是那麼簡單,但它卻是一直支撐著主人公的支柱,對生命本身的渴求,使他的咆哮能嚇退一隻熊並在最後咬死了病狼。讀到這里,我突然想到我們常常也會為平庸中的一點升遷或佔有而趾高氣揚吧,也會為貧窮時的一點不公或失去而氣急敗壞吧,難道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或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慾望只會讓人更加頭腦發熱,更加迷茫。對一些得失、榮辱,我們之所以有的時候無法看得開,恰恰在於我們把它們放到了放大鏡下面,於是它們成了我們眼中的一切。我們總會因為「為什麼別人有而我沒有」焦慮過,因為「為什麼該我有而我沒有」氣憤過,也許這些想法本身並沒有對錯,但在這一切都無法實現或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的時候,我們又何妨把它們統統放入生命的本意這個前提下,把它們和活著的幸福比較,把它們和人生的漫漫旅途比較?可能這會讓我們更心安理得一些吧。
當然,我更欽佩的是主人公即使在這樣無助的關頭依然能維持一個人的尊嚴——他沒有為了活下去而去啃食同伴的屍骨。在他的生命受到如此嚴重威脅的時候,當飢餓在不斷榨乾他的生命的時候,他能有這樣的舉動實在令人感佩,我想假如他在這時去吮了同伴的骨頭,那麼這個故事便不會如此深刻地打動人心,甚至有些讓人厭惡。正是因為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關頭,主人公所表現出的人性而不是獸性,讓我感動於生命的偉大。
(二)
不過,當我面對小說中那個拋棄了同伴的比爾時,我又無法認定他就是一個壞人,認定人性在他身上展現的就是惡的一面。因為小說畢竟是虛構的,我不知道真實的生活會是怎樣,如果我是比爾,在那樣的環境中我會怎麼做?是不是一樣會棄他人於不顧,因為我也想活下去,而受傷的同伴在那時是否就成為了我的累贅?一樣是為了求生,一樣是對生命的渴望,我真的能大義凜然地譴責比爾的行為嗎?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我又想到,如果是在中國的小說、電視劇里,可能我們更多地會看到這樣的情節:兩個同伴在面對生死威脅時,那個受傷的總會含著眼淚說:「你走吧,別管我了。」而另一個一定會怒不可遏地大吼道:「我絕不會丟下你,背也要把你背出去」或者「要死也要死在一塊兒」之類的豪言壯語,最後的結局又大多是好人有好報,兩個人一起化險為夷。但是,這真實嗎?是普遍存在於人性中的東西嗎?還是比爾的做法才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呢?在中國從小的教育中,好像好人總是不怕死的,在面對民族大義和各種原則的時候,他不習慣妥協,喜歡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I. 急急急啊~!誰能幫我找2篇外國名著梗概200字左右!
《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籲天錄》和《湯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國
女作家比徹·斯托夫人(1811—1896)
故事從一個奴隸主與一個奴隸販子的討價還價中開始。
美國肯塔基州的奴隸主謝爾比在股票市場上投機失敗,為了還債,決定把兩個奴隸
賣掉。一個是湯姆,他是在謝爾比的種植場出生的,童年時就當伺候主人的小家權,頗
得主人歡心,成年後當上了家奴總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維護主人利益。另一個要賣掉
的奴隸是黑白混血種女奴伊麗莎的兒子哈利,伊麗莎不是一個俯首貼耳死心塌地聽主人
擺布的奴隸,當她偶然聽到主人要賣掉湯姆和自己的兒子哈利後,就連夜帶著兒子在奴
隸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喬治
·哈里斯是附近種植場地奴隸,也伺機逃跑,與妻子匯合,帶著孩子,歷經艱險,終於
在廢奴派組織的幫助下,成功地抵達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