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關於白居易和元稹的好看小說

關於白居易和元稹的好看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6-21 17:33:33

1. 關於元稹和雙文的故事

元稹和雙文的故事: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頗有私情,此女便是鶯鶯。關於鶯鶯,描寫較多的乃是元稹的《鶯鶯傳》(又叫《會真記》),《鶯鶯傳》則成為王實甫撰寫《西廂記》的藍本。
唐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應試。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後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

元稹簡介:
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孫,父元寬,母鄭氏。
他聰明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
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2. 白居易和元稹的感情只是友情嗎

同人筆下,一切皆有可能。什麼「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自動腦補一萬字BE結局小說
不過如果純歷史的話,恐怕真的只是友情……嗯,他倆各自有很喜歡的女人。元稹是《鶯鶯傳》的作者,裡面那個崔鶯鶯應該是他一輩子忘不了的情人。

3.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合稱"元白"。主要作品為《秦中吟》、《新樂府》(包括《賣炭翁》等)《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後人又編為《白香山詩集》。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傳老嫗可懂。

4. 白居易的個人作品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雲」(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創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作品風格 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游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於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雲。公好神仙,自製飛雲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雲。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並行於世。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可作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 新、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評價亦有不同。舊唐書對於白居易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於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於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游卒歲,不亦賢乎。」新唐書描述白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又說:「居易在元和、長慶時,與元稹俱有名,最長於詩,它文未能稱是也。」然而新唐書對白居易的人品則給予極高的肯定:「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鳴呼,居易其賢哉!」這種評價的變遷可能與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有密切的關系。
蘇軾對白居易的評價也有不一致處。蘇軾曾提出「元輕白俗」的說法,對元白的詩風頗有微詞。然而後來卻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蘇軾對白居易的詩作,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語。 遼金元三代 元好問:「並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論詩三十首》「一語天然萬古新」句下,元好問自註:「陶淵明,晉之白樂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蘇齋」為齋名,並有《詠懷效白》的詩作
清代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亦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
清乾隆皇帝敕編的《唐宋詩醇》對白居易的詩文與為人均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白居易「實具經世之才」,並認為官員應以白居易的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作為座右銘。 近現代 胡適贊揚以白居易與元稹為領袖的文學革新運動,認為可以達到以詩歌造成輿論,而有助於改善政治。因為陳獨秀與胡適提倡新文學運動,在提倡白話、不避俗字俗語的風氣下,白居易的詩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陳寅恪、劉大傑、錢基博等,都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然而錢鍾書對白居易的評價則不高。 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於是他賣掉那匹好馬並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後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 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罷刑部侍郎時,有栗千斗,書一車」。著有《白氏長慶集》等。他曾以自己藏書為基礎,編撰了一部詞語佳句類書《白氏經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為1 367門。宋代黃鑒著《楊文公談苑》記載:「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採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可見《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資料時,就開始以類匯集。另編有《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5. 想知道關於白居易與元稹的資料 謝謝大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陝西渭南縣附近),生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長慶時,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他的詩歌現存進3000首,在唐代首屈一指。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諭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

如《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行劫奪百姓資財。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描寫當時人們最感興趣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 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

=================================================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為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後裔。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其主要代表作有: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遣悲懷(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奉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6. 白居易與元稹的友情

白居易和元稹,他們兩個之間的友情,值得為後人稱頌。他們兩個第一次相遇是在一個詩會上,他們兩個剛好坐在彼此的對面。本來白居易很不願意參加詩會這種活動,在詩會上大家都有著自己各自的觀點,表面上和和氣氣,但是內心卻極為不合。但是白居易當時在詩詞界有一定的地位,他不得不來。在這場詩會上,他感覺到很無聊。但正是因為這一次詩會,讓他交到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元稹。

當時的白居易已經名滿長安,他從小就是一個十足的學霸,在做詩上非常有天賦。他寫的詩句被百姓廣為傳頌,他在世人心中已經是一位大詩人。而且他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考中了進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進士。在當時他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但是就是因為年少成名,白居易心裡也有無盡的孤獨和寂寞。

和白居易不一樣的是,元稹在當時根本就沒有名氣。但是在白居易第一眼見到元稹的時候,就覺得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元稹這個人雖然說話很少,但是說出來的話很有水平,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在這次詩會上,元稹給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向清高的白居易,在見到元稹之後,主動要求和他交換聯絡方式。他們兩個在詩會上也討論了對於詩詞改革的看法,他們兩個的看法驚人的相似,在精神上高度契合。在這一次詩會之後,他們兩個也一起相約討論詩詞,後來最有緣分的就是在科舉考試放榜的那一天,白居易在大榜上看見了元稹的名字,元稹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走上了仕途。

後來最有緣分的是,他們兩個被一起任命為校書郎,被分配在同一個部門,在同一個職位一起工作。他們兩個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兩個人雖然認識的時間不長卻有高度的默契,對待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很契合。正是因為有了兩個人彼此的陪伴,所以在工作上也更加順心,他們兩個在工作上相互鼓勵對方,在生活上也經常一起談詩喝酒。

他們兩個在一起總能碰撞出許多新的想法,共同倡導了科策。但是他們兩個在官場上卻並不順利,都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但很有緣分的是他們兩個連陞官和貶官的時間都一樣,在白居易被貶官的時候,恰巧元稹也遭遇變故,他們兩個可謂是難兄難弟。在兩人同時被貶去不同的地方後,他們兩個也沒有斷了聯絡,經常通信,信件超過了一千多封。彼此被貶官的痛苦和心中的孤寂只能和彼此述說,他們永遠是最懂彼此的那個人。共同經歷了官場的黑暗,也一起倡導過詩歌的改,他們是彼此人生路上扶持的知己。

他們在一起也編撰了詩集,對中國古代的詩詞史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人在看到他們來往時所寫的詩句時總會被感動。他們兩個在經歷磨難之後仍然相互扶持,熱愛生活,正是有了彼此的存在才能讓生活變得美好,消除痛苦。就算後來身處不一樣的地方,他們兩個的默契依然沒有減少,總是能第一時間准確的猜到彼此的想法,這就是靈魂真正契合的好朋友。元稹和白居易的最後一次見面是在驛站的途中,他們當時想盡了辦法,才最終見面。見面之後,兩個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每當談起彼此各自貶官時的經歷時,都會淚流滿面。這也成為了他們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會面,在不久之後,元稹就去世了。白居易聽到元稹去世的消息時悲痛不已,整個世界都要坍塌了。親自趕到元稹的墓前為他撰寫墓誌銘,留下了現在仍感人至深的詩句。

後來白居易的一生都在懷念元稹,每當聽到別人吟誦元稹的詩時都會淚流滿面。他最好的朋友先他一步走了,從此以後整個人生就剩下了他自己。元稹死後,白居易的詩也多用來懷念他。沒有了元稹的陪伴,白居易對這個世界的眷戀也少多了。他感慨自己的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夠遇見陪自己走過所有磨難和幸福的好朋友元稹。白居易經常去他們一起走過的地方回顧他們兩個走過的路,創作了許多令後世感動的詩篇。一輩子清高孤獨的白居易遇到元稹,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7. 白居易、元稹是什麼關系啊

一、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也就是同學,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文學思想一致,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
二、擴展知識:
1、白居易簡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元稹簡介: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人,唐朝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孫,父元寬,母鄭氏。他聰明過人,年少即有才名,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3、元和體簡介: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開始流行的詩體專稱。有廣狹二義:廣義指唐憲宗元和以來各種新體詩文。狹義是指元稹、白居易詩中的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和包括艷體在內的流連光景的中短篇雜體詩。

8. 白居易和元稹之間,才叫做堅貞不渝的愛情嗎

我知道已經有些朋友舉起砍刀准備打我了,你們別急,且帶我慢慢說來,說完再決定打不打,故事從一首詩說起: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9. 白居易寫過小說嗎

白居易沒有寫過小說.但有2部小說和白居易有關系:
一是《長恨歌傳》,作者陳鴻,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長恨歌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一樣也是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的.
另一部是<會真記>,作者是白居易的好朋友,就是寫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那位詩人元稹,這部小說後被改編,就是<西廂記>

10. 元稹有什麼著名作品

1、著名作品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和裴校書鷺鷥飛》等。
2、人物簡介
元稹(zhě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孫,父元寬,母鄭氏。
他聰明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
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熱點內容
步步驚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1 09:53:53 瀏覽:866
小升初小小說閱讀 發布:2025-05-11 09:48:18 瀏覽:910
聽書薛剛反唐 發布:2025-05-11 09:30:28 瀏覽:361
仙女到古代後宮的小說 發布:2025-05-11 09:10:28 瀏覽:833
腐國度自由的閱讀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5-11 09:06:03 瀏覽:406
健康檢查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5-11 08:30:42 瀏覽:673
好看搞笑重生類玄幻修真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1 08:27:15 瀏覽:121
小說侯爺偏頭痛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1 07:12:55 瀏覽:380
好看多肉的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1 07:09:45 瀏覽:716
肉香四溢的現代言情短篇小說 發布:2025-05-11 07:00:49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