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小說推薦
㈠ 求推薦幾本中國的小說,故事性比較強的,引人入勝的。像阿Q正傳這種東西我看不懂就不要推薦了。
《駱駝祥子》《活著》《豐乳肥臀》
㈡ 有沒有人知道《阿Q正傳》的小說
http://www.my285.com/xdwx/aqzz/
㈢ 阿Q正傳小說
《阿Q正傳》是魯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 不是? 關於魯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傳》,國內研究者很多,溢美之
㈣ 阿Q正傳的作品鑒賞
《阿Q正傳》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日見其濃烈日顯其尖銳,"未庄"的國情並無根本改觀,"阿Q精神"仍然到處可見。《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
(4)阿q正傳小說推薦擴展閱讀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1922年撰寫的中篇小說。小說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趙太爺、阿Q、吳媽、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㈤ 魯迅小說阿Q正傳的情節是什麼
魯迅小說啊Q正傳的情節是什麼?這是一個一個很貧窮的人。但是他認為自己很有文化,所以為了體驗他這一點,他經常穿著很長身的大褂。但他其實很貧窮,沒有太多文化。
㈥ 喜歡阿Q正傳的理由是什麼
1阿q很樂觀,他的舉動很令人匪夷所思,何況是魯迅寫的
2《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魯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魯迅以巴人為筆名在《晨報副刊》分章刊載,共9章。後收進小說集《吶喊》。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阿 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篡奪了革命果實的封建地主階級槍斃示眾。魯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為目的,遵循現實主義原則,通過藝術描繪,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這樣不覺悟的農民,也真心嚮往革命,身上始終潛藏著革命的可能性。農民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啟發農民覺悟,是極其重要的問題。小說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精神勝利法」產生的歷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表達了作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觀點。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因而受到很高的評價,被譯成40多種文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時間:清末民初(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
3,不要空想,要去實踐,理想要付諸於實踐
㈦ 《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精神勝利法貫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殺頭了,也還在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忘記殺頭的苦楚。
用魯迅的話解釋精神勝利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主要內容: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㈧ 點評魯迅小說阿q正傳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特徵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採取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傷」。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的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壓,兇狠地盤剝。魯迅不止一次地對這種畸形變態心理作出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利,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並不中庸。」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於下層的勞動人民。
統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鬥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
魯迅先生講國民劣根性,這是一向好自尊的中國人心中的隱痛。《阿Q正傳》被認為是魯迅先生挖掘國民劣根性的代表作品,而阿Q這個形象也就同時被認為是中國人國民劣根性的代表。對此,我不以為然,我以為阿Q的身上有著很復雜的矛盾,這種矛盾里無可避免的有著愚昧的因素,但是決不是讓人深惡痛絕的劣根性的集合體,而這種矛盾和復雜也恰恰造就了那個時代的一個鬧劇乃至悲劇。魯迅先生對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這樣一句話表示了一種悲憫和同情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嘆息;而絕不是厲聲斥責和憎惡。
阿Q是封建社會受壓迫的雇農形象,有著屬於中國農民的傳統特徵:一是勤勞朴實,小說里寫到一個老頭頌揚說:「阿Q真能做」。二是封建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阿Q尤其『深惡而痛絕之』的,是他的一條假辮子;辮子而至於假,就是沒有了做人的資格...」明末清初多爾袞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造成了人們心裡抹不去的陰影,因而晚清人堅持留辮而怕剪辮正好和清初人留發而拒絕剃發是一樣的道理。一個時代的習俗和觀念早就落地生根了,要再拔掉它當然不容易了。想想,阿Q也就是看不清時代發展的步伐,這也無可厚非。
阿Q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精神勝利法」,這也最早被認為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現。然所謂「精神勝利法」只是一種排遣心中不平的方式,即便現代社會這也是很奏效的。張愛玲說,人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而人總是會有忿忿不平的事,所謂世上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哪裡什麼都能討到說法呢?姑且不論阿Q生活在封建社會里,農民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有苦無處訴;就是在當今社會也會如此,比如面試的時候有才乾的人就不一定會被錄用,生活中城裡人就是會瞧不起鄉下人,娛樂圈裡有才無貌依舊危險等等這些,都是人力不可為之的。這就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既定的生存空間,即便有著千萬種不平等和不公平,但是無法改變的東西人的力量又能怎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正因為人無能為力,孟子講的「攜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為也」,所以自我排泄和自我安慰是緩解心理壓力的方式,至少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總是可以避免很多惡劣的社會病的。從這樣一種角度來講,「精神勝利法」並不是罪大惡極的。阿Q呢,他習慣用「精神勝利法」來迴避屈辱,多少顯出封建農民階級的愚昧無知和自我麻醉。但是阿Q雖然是傻里傻氣的愚昧,卻又有著稍顯俏皮可愛的表現方式,透著敢愛敢恨的一面,將心裡的痛恨不掩飾的發泄,盡管內心有些戰戰兢兢的,但終歸還是說出來了,很有些叛逆者的味道了。比如他會用「兒子打老子」來斥對趙太爺的威風,盡管這絲毫也減輕不了他受壓迫的命運,但這種舉動卻滲透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原始矛盾的一種迸發;對假洋鬼子,他是瞧不起的,小說寫到:「『禿兒。驢...』阿Q歷來本只在肚子里罵,沒有出過聲,這回因為正氣忿,因為要報仇,不由的輕輕的說出來了。」阿Q這種有什麼說什麼的質朴,還有勇氣可嘉的戰戰兢兢,在這個罵裡面還是有著本源的反抗意識的。雖然看起來他的做法總是讓人不禁發笑,但是比起趙太爺、假洋鬼子之流,阿Q算是漸漸覺悟的了,沒有人性的虛偽,他不掩飾的表達還真是有其可愛之處了。
在遭受戀愛悲劇後,受到封建地主剝削的阿Q,出現了嚴重的生計問題。這時的阿Q,生活進入了難以維持了狀態。人總是一旦走投無路,就會破釜沉舟,畢竟中國人歷來覺得好死不如賴活,所以或者墮落或者奮發,而極端從某個角度來講就是一種對現實極大的不滿和反抗。阿Q最潦倒時,發現小D搶了自己的工作於是將怒氣發泄在小D身上,這就好像現在求職的兩個人也會怒目相向一樣。後來,他又到尼姑庵里偷蘿卜,偷盜是極不道德的壞事,阿Q甚至還可以嬉皮笑臉,也的確是夠丑態的了。不過想想這如今小偷是越來越猖狂了,更有甚者是那些貪小便宜的人,拾遺之後據為己有可比明目張膽的偷還要卑劣了。老子所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社會畢竟沒有那麼容易達到,而中國人偶爾也有這種貪便宜的毛病,不知道是否也是民族劣根性。想起來阿Q倒是有點走投無路的無奈感,不過偷盜不論何時終究是令人厭惡的。而恰恰在我們以為這樣就把阿Q一棒打死作為民族劣根性的又一大發現,那麼似乎牽強了。其實,在這種壓迫到極端的時候,阿Q的內心還是有了點覺醒的。小說寫到:「他在路上走著要『求食』,看見熟識的饅頭,但他都走過了,不但沒有暫停,而且並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這類東西了;他求的是什麼東西,他自己不知道。」當原始的生活形態經歷了巨大變故之後,阿Q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了。對於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而言,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有個好皇帝,似乎就是挺知足的事兒了。但這時的阿Q可不是,他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卻並不渴求,也許他在追求點別的什麼。人一旦有了追求不會逆來順受,你就會覺得他有點可愛了。經歷了變故和打擊,阿Q已經感受到了自己該追求的是一種深層的東西,盡管他可能還是懵懂,但是這種覺醒總是很可貴的。小說又說:「阿Q並不鑒賞這田家樂,卻只是走,因為他直覺的知道這與他的『求食』之道是很遼遠的。」結合前文可知,『求食』肯定不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的生計問題了,它到底代表什麼呢?我認為它傾向於一種追求,一種新生活、新地位、新的希望乃至於新文化人所說的民主和自由。阿Q可能還不完全懂,但是他不鑒賞「田家樂」,潛意識里已經脫離封建農民的基本要求而追求更高的精神的東西。我們在這里可以很欣慰的看到阿Q身上那一絲期盼光明的覺悟,而不是逆來順受,阿Q是不會讓自己太吃虧的。
辛亥革命爆發了,阿Q對革命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聽起來似乎阿Q挺隨大流的,但是像他這么不怕死的還真不多。在這一點上,阿Q還頗有點帶頭風范,至少敢作敢為,有一種不認命的勁兒。很多人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很多事即便有很大意義也不做,但是阿Q這點倒是挺有點覺悟了。不過,阿Q對革命的認識終究還是朦朧的,「以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這是封建農民最原始的認識,畢竟還是懵懂無知的。不過想想在那個時代,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認識到革命的本質呢?否則舊中國又何必經歷這樣漫長的動盪和不安,人們早就揭竿而起、同心合力的了。不過阿Q的反抗意識讓他對革命多了一層理解,小說講:「殊不知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於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革命也好吧』,阿Q想,『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至少阿Q他倒是看到舉人老爺、趙太爺這幫封建地主官僚對革命是害怕的,通過革命懲戒他們倒是大快人心了。地主和農民的矛盾這樣就很明顯了,而且阿Q對這些地主是深惡痛絕的,很迫切的要懲戒他們。阿Q對革命的認識終歸很膚淺,甚至還覺得需要和「假洋鬼子」那類自稱革命的人結識,其中也有復仇的因素,「分家產」之類的目的,理論認識上是愚昧無知的。然,阿Q的革命更像是反抗,出於一種生的慾望,與「假洋鬼子」、趙秀才這類資產階級化的人和地主階級的投機偽裝革命是完全不一樣的,阿Q對革命倒是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並渴望由此帶來新的生活。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的:「農民不只是受苦的階級,也是革命的階級。」可見連先生自己也對阿Q這樣的覺醒助威了吧!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們最後還是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妥協了,而革命中的農民註定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犧牲品。阿Q臨刑前那句「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未說完的話也許並不是由衷的,但卻是脫口而出的不加思索,也算是悲壯了一回。這里最讓人難受的就是那些「豺狼的嗥叫」的看客,在中國有很多的看客,魯迅先生這樣形容他們我想那種憎惡之情已經不言而喻了。而我一直覺得先生是沒有意願要讓阿Q成為國民劣根性的代言人的,我以為較之那些看客,阿Q的人性光輝已經足夠了,足見一個愚昧靈魂的覺醒。所以翻來覆去我一直沒有完全懂得先生所說「國民劣根性」為哪幾條,但我以為中國人之劣根性最甚者乃是:看客的泛濫。直到現在,這種現象還有增無減。曾有一位記者欲擒歹徒,可悲的是他就在看客的包圍注視下被歹徒殺害,最後歹徒也逃之夭夭。
西方《聖經》崇拜和信仰神(上帝),神是無所不能、十全十美的;而人是不完美的,人總是有著其劣根性,所以我們無法完美。但是並不代表可以因此而放任,悲劇的產生就是太放縱。魯迅先生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描繪了那個時代的農民形象阿Q,有著封建農民骨子裡的落後和愚昧但是這個靈魂終究還是在覺醒,覺醒需要一個悲劇的誕生,所以阿Q帶著他的悲劇離開了,但是《阿Q正傳》留下了。
㈨ 文學作品分析《阿Q正傳》
作品塑造了一個典型人物阿Q,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他是赤貧的雇農,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阿Q的性格十分豐富、復雜。他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做」,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保守、狹隘、愚蠢。他還受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嚴於「男女之大防」及排斥異端等等。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凌弱、健忘、忌諱缺點、以丑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自我陶醉於虛偽的精神勝利之中。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麻醉劑,它使得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現實處境,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悲慘命運,雖然受盡欺凌,卻並無真正的不平。但盡管如此,阿Q作為一個勞動人民,還是表現出自發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他就想「投降革命黨」,希望從此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後農民的私慾和許多糊塗觀念聯系著的,他並沒有真正地覺醒。阿Q的精神勝利法,概括了極其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的弱點。所以,阿Q又是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同時,由於人類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病態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是對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精神弱點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過阿Q這一典型新形象與革命的關系,也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魯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傳》的藝術特色
(1)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魯迅嫻熟地運用典型化的創作方法,採用了融現實與歷史於一爐的手段,「雜取種種人」,創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從而使典型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量。
(2)小說採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現手法。作品引起人們的陣陣笑聲,但同時又是一出寫得異常沉重的悲劇,寓庄於諧,亦庄亦諧,在笑聲里隱含著深沉的憂郁與哀痛。
(3)用「傳記」式結構,塑造了一個圓滿的典型形象。小說繼承了我國傳統小說以敘述為主,把情景和場面描寫融入敘述的表現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復雜命運和性格。
(4)《阿Q正傳》的基調是悲喜劇相結合與出色的諷刺藝術。其喜劇因素由誇張、幽默、滑稽、譏嘲、反語等多種表現手法構成。諷刺藝術主要分兩類:對趙太爺等重在揭露其貪婪陰毒的丑惡靈魂;對阿Q則是含淚的鞭撻,重在顯示其虛妄、健忘和恥辱。
(5)現實主義的嚴峻性與表現主義帶來的「間離效果」在小說中同時並存。
㈩ 《阿Q正傳》的內容簡介(只要簡介,不要點評),謝謝
《阿Q正傳》繼承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用「傳」的形式構成全篇。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活動作為惟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
小說共九章,每三章可構成一個部分。前三章寫阿Q的階級地位、經濟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勝利法」為中心的性格特徵;中間三章寫阿Q遭遇的壓迫和剝削,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表現阿Q的處境,揭示了時代矛盾;後三章寫阿Q在革命到來之後的性格變化和悲慘命運。
第一章,是小說的序言,排列起來交代四個問題:小說的名目、阿Q無姓、無名、無籍貫,寫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會環境。交代名目的來源時,從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說起,批判了「正名論」,順便給主張保存「國粹」的遺老遺少們以諷刺。考察阿Q的姓時,通過趙太爺不準他姓趙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節,突出了阿Q連姓都被剝奪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兇殘橫暴的統治者也粉墨登場了。考察阿Q的名,由「洋字」而涉及「國粹」,又一次幽默地諷刺那些遺老遺少們。考察阿Q的籍貫時,諷刺了胡適的考據癖。序言告訴讀者,他並不為名人作傳,而要給一個不為世人所聞,連姓、名、籍貫都十分模糊的流浪雇農阿Q作傳,表明他對窮人的態度;而順筆諷刺當時的一些文人,則是近現代之交新舊文化交鋒的常見現象。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斷,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經濟地位,到處打短工的流浪雇農,是社會中被壓迫、被污辱的最底層的人。接著連續寫他的四個生活片斷。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獨不崇奉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又譏笑未庄人的「不見世面」,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點;「癩瘡疤」的故事,寫他被欺辱時由打人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押牌寶」事件,寫他被欺辱後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進行自我摧殘。以上便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構成部分之一。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節,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被趙太爺打了之後,反而因此「得意了許多年」,原因就在於中國人從來如此,他們景仰強暴,視人壓迫人為當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現了當時人們的這種十分可悲的變態的奴性。這一章寫了三個生活片斷。竟然敗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調戲小尼姑,為自己的屈辱報仇。三個片斷,刻畫了阿Q畏強凌弱的性格;阿Q與王胡比丑,說明他無聊到了極點;憎惡假洋鬼子,則表現他排斥異端;「趕緊抽緊筋骨」等待挨打,顯出十足的奴性;調戲尼姑,更表現阿Q對女性態度上的骯臟靈魂。
第四章,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作者在敘述中把阿Q的永遠得意歸究於「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指明了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而產生的,這是阿Q嚴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異端的思想根源。而強調阿Q的「樣樣合於聖經賢傳」,以及他要找女人是惟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說明阿Q全身浸潤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滿腦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擰女人大腿,說「誅心話」「擲一塊小石頭」,留心想「引誘野男人的女人」,又說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虛偽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Q要求戀愛是正當的,但他的要求卻觸犯了封建禮教,因而遭到趙太爺父子的兇殘迫害,他不僅挨打,而且連可憐的一點點家當也被榨取干凈,斷絕了活路。這一章,寫了阿Q的可憎,更寫了他的可憐,也寫了統治者迫害人民的殘暴。到此,情節發展又深入了一步。
第五章,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戀愛」既成「悲劇」,阿Q接下來遇到了「生計問題」。這一章寫了三個生活片斷。阿Q感到「世上有些古怪」,做工被老主顧拒之門外而意識到生路被斷絕。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斷他生路的是趙太爺之流,而誤以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謀了他的飯碗去」,便發生了「龍虎鬥」。這既表現了阿Q的畏強凌弱的性格,又說明阿Q的不覺悟已經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無路可走的阿Q去靜修庵偷蘿卜,是情節的必然發展。他視小尼姑如草芥,對老尼姑耍無賴,亦是他畏強凌弱無賴霸道的表現。自己的不爭氣不覺悟,統治階級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竊之路。
第六章,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無路可走的經過。阿Q從城裡回到未庄後,受到人們的「敬畏」,不過因為他在城裡給白舉人家裡幫過忙,手裡有現錢,有些便宜貨,還知道城裡一些見聞。因此,掌櫃、酒客、路人都對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對阿Q也「肅然」,婦女對有劣跡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動趕著要買他的東西。這一切深刻揭示了國民趨炎附勢的本性。然而,當阿Q的底細被披露出來後,人們又由對他的「敬而遠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說明了世態的炎涼,人們的愚昧無知。不由得使人發問,這樣的國民,不改造行嗎?阿Q的又一次走投無路成為必然。
第七章,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時,辛亥革命的暴風雨來了。城裡的「舉人老爺」視革命如洪水猛獸,他要逃難了。未庄的「一群鳥男女」驚恐萬狀,誤傳革命軍是為崇禎報仇的軍隊。阿Q則最具有代表性,由於他的思想深處的保守心理,使他對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所以起先對革命「深惡而痛絕之」;但他又從自己的處境和感受出發,感到「革命也好罷」,產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達了他革命的願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實質是什麼呢?「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這樣的革命怎麼能夠成功?小說以形象的描寫,從一個側面反映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再看阿Q的對立面,趙太爺父子在革命到來時嚇得六神無主,低聲下氣地把一向不放在眼裡的阿Q叫成「老Q」,這時候的趙太爺和阿Q儼然換了一個位置。還是年輕一輩詭計多,趙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約革命,革掉了靜修庵里的一塊龍牌,還順手抄走了一個宣德爐。這就是當時非常普遍的混跡於革命中的假革命現象。
第八章,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陣風一掃而過,並沒有到達未庄,人心日見安定。政權落到投機鑽營者手中。變化最大的不過是掀起了盤辮的風潮。趙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銀桃子」的革命黨,未庄的政權仍在這些從前的壓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黨,結果誤投假洋鬼子門下不成,被「哭喪棒」趕出門。他被剝奪了革命的權利。同時寫趙家遭搶,這就預示著阿Q的悲劇命運就要到來。
第九章,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趙家遭搶使未庄人和阿Q都很「快意」,這體現了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情緒。阿Q就是作為搶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誰告了他的狀呢?就是戴「銀桃子」的自稱革命黨的趙秀才。壓迫阿Q的是趙秀才之流,不準阿Q革命的是趙秀才,最後捕他、審他、處決他的還是這個戴著「銀桃子」的「革命黨」人。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後反而被槍斃,他成了革命的犧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槍斃,而且還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後的精神勝利法:「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這一章里,還提到城裡依然如故,掌權的還是原班人馬,舉人還在追究陳年老租,依然遊街示眾,依然看客如雲,只是審問的跪改為站,處決的砍頭改為槍斃。小說顯示,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團漆黑;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人,依然是那樣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