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推薦白鹿原
㈠ 小說《白鹿原》是怎樣一部作品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1997年,該小說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該小說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
《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白家人沿襲村子裡的族長,主人公白嘉軒一生娶過七個妻子,最後一個陪他終生,並育有三兒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義、白靈)。鹿三是白家的長工,黑娃是他的長子。鹿家以鹿子霖為代表,他有兩個兒子(鹿兆鵬、鹿兆海)。
小說主要講述了他們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後代中規中矩,黑娃卻從小就顯現出不安分。長大後,白孝文繼任族長,黑娃在外做長工,認識了東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將她帶回村後,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離開村子後投奔革命軍,又成為土匪。在此期間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鴉片,將家敗光,去異鄉謀生。鹿三以兒媳田小娥為恥,最終殺了她,因終日被田小娥死時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則在外重新振作,終有一番作為,白靈加入了共產黨。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斗不已。
㈡ 請推薦一部優秀的小說,最好是茅盾文學獎作品,像《白鹿原》那樣的。
茅盾文學獎作品在中國各種文學獎項中的整體水平真是挺高的,我比較喜歡《塵埃落定》,《茶人三部曲》,《平凡的世界》,當然還有《白鹿原》。
㈢ 小說,白鹿原
親 郵箱 我發給你
㈣ 最近剛剛看完《白鹿原》《活著》兩本小說 求推薦跟這兩本小說風格相似的小說
許三觀賣血記,你看看余華的小說都很不錯,還有紅高粱。
㈤ 如何評價小說《白鹿原》
《白鹿原》帶給我們的閱讀思考是多重的,主要可分為歷史轉型期的社會形態、儒家文化的意蘊以及女性的悲劇命運三個方面。小說以人物為核心,自然地敘述了人物在歷史巨幕下的經歷和戕傷。通過儒家文化在原上的命途,微捋傳統文化的要義和沉浮。同時,小說以刺痛的女性命運引起我們對封建傳統的反思以及對女性人格的深耕願景。
㈥ 白鹿原小說 要告訴我們什麼
《白鹿原》是一部現實主義巨著。但它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以前的革命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觀念,要求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突出地反映所謂「生活本質」,在人物塑造上有類型化和兩極化傾向。這樣往往偏離生活的常態,從而陷入政治圖解式的敘述。而《白鹿原》力圖展示生活原生態,揭示出紛繁社會中的文化屬性與文化規律,它通過設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體的人物命運和宏大的歷史進程連結起來,從而使歷史呈現出某種渾沌的狀態,具有了生命的靈氣。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國傳統農村的直觀思維中也可以找到根源,農村中那種融主觀和客觀、生與死於一體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論世界觀,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溫床。陳忠實正是通過這種魔幻描寫,模糊了生者與死者、冥界與人間的界壁,在人與鬼的沖突中來展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同時,這種手法還給所敘述的歷史帶來一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性,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彷彿冥冥中有一隻巨大的手掌握著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白鹿原》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曾流行一時的「新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強調「零度寫作」,「純粹客觀地對生活本態進行還原」,展現現實的「原生態」,將「原色原汁原味」和盤托出,達到了「毛茸茸」的程度(見王干《近期小說的後現實主義傾向》)。《白鹿原》雖然沒去圖解歷史,注重原生態的生活和細節真實,但它並不是純粹客觀地還原生活,而是力圖通過各種勢力在原上的沖突和發展,揭示出傳統文化的命運走向。陳忠實也並沒有堅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㈦ 大家推薦幾部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一樣經典的小說嗎
人生(路遙著),穆斯林的葬禮,圍城,駱駝祥子,歷史的天空
㈧ 推薦點類似於白鹿原這樣的小說
推薦茅盾文學獎獲獎類作品,我正在看這一系列的,看了差不多二十本左右了,所以推薦給你。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5—2018)
(以得票多少為序)
《人世間》 梁曉聲 中國青年出版社
《牽風記》 徐懷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
《北上》 徐則臣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主角》 陳彥 作家出版社
《應物兄》 李洱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江南三部曲》 格非 上海文藝出版社
《這邊風景》 王蒙 花城出版社
《生命冊》 李佩甫 作家出版社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藝出版社
《黃雀記》 蘇童 作家出版社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你在高原》 張煒 作家出版社
《天行者》 劉醒龍 人民文學出版社
《蛙》 莫言 上海文藝出版社
《推拿》 畢飛宇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 長江文藝出版社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秦腔》 賈平凹 作家出版社
《額爾古納河右岸》 遲子建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湖光山色》 周大新 作家出版社
《暗算》 麥家 世界知識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張居正》 熊召政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無字》 張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英雄時代》 柳建偉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東藏記》 宗璞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抉擇》 張平 人民文學出版社
《塵埃落定》 阿來 人民文學出版社
《長恨歌》 王安憶 作家出版社
《茶人三部曲》(一、二) 王旭烽 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戰爭和人》(一、二、三) 王火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鹿原》(修訂本) 陳忠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門柳》(一、二) 劉斯奮 中國青年出版社
《騷動之秋》 劉玉民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平凡的世界》 路遙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 凌力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都市風流》 孫力、余小惠 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二個太陽》 劉白羽 人民文學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獎
《浴血羅霄》 蕭克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金甌缺》 徐興業 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黃河東流去》 李准 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訂本) 張潔 人民文學出版社
《鍾鼓樓》 劉心武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克芹 百花文藝出版社
《東方》 魏巍 人民文學出版社
《將軍吟》 莫應豐 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中國青年出版社
《芙蓉鎮》 古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
㈨ 白鹿原小說賞析
陳忠實在《白儒原》中對儒家文化的價值立場是矛盾的,他在批判,卻又在贊賞,既寫出了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又寫出了對傳統儒家人格的高度贊揚,這些都集中體現在作者對白鹿原村長白嘉軒的塑造上,他是典型的儒家傳統道德的信仰者和實踐者,在他身上既有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品格,也有著無法填補的心靈缺陷――保守和落後。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孔子因其儒家思想的創立而被偶像化,成為世代為權者及其普通文人、老百姓尊崇的「至聖先師」,自然而然的,儒家講究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重孝慈,尚仁義,力行中庸的儒家教義都活生生地體現在白嘉軒的身上。他辦學堂,送子女上學,親耕壟畝,身體力行,恪守封建的倫理道德和人生信條,是為了捍衛一個家長的權威與地位。他還是一個族長,頑固地推行著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家族制,殘酷地絞殺著一切不符合封建族規的言行。①文章中從方方面面敘述了白嘉軒對儒家傳統道德的維護和繼承,下面我將就幾方面展開討論。
(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小說在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白嘉軒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價值觀就是他娶七房女人最直接的原因。白嘉軒的父親秉德老漢在世時,他的人生目標既是娶妻生子以繁衍後代,甚至他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他的兒子能娶一房不會被他「剋死」的女人。這時的白嘉軒和中國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農民毫無二致,生存乃至生育成為他最根本的目的與最低要求,這也是他勞動力量的源泉。
(二)耕讀傳家
白嘉軒一生都堅守「耕讀傳家」的古訓,他那副掛在正門面上的「耕讀傳家久,經書濟世長」的對聯便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白家世代為族長,家產確有積累,但白嘉軒一生都在辛苦勞作,不辭勞苦。他始終堅信努力耕作是幸福日子的保證,那種自力更生的民族優良品質值得稱道。
他同時也注重後一代的文化教育。為了延續儒家命脈,不惜耗費巨資,積極倡辦義學,使下一代能夠接受系統的儒家文化教育,樹立起做人的准則。白嘉軒正是藉助修繕祠堂和學堂來顯示直接的勢力和人品,來保持直接作為族長的權威地位和維護儒家傳統道德觀念的權威。
在教育兒子上,白嘉軒以嚴父的形象,將幾百年來白家所固守的一切傳統儒家文化灌輸給兒子,讓他沒也走「耕讀傳家」這讓他認為無比正確和光明的路。他先是培養大兒子白孝文作為直接的接班人,把自己百年遺產下來的族長威嚴和道德規范一點一點地滲透給他,但當白孝文受鹿子霖陷害走上歧途之後,他毅然決定拋棄甚至毀掉白孝文而培養二兒子白孝武。他讓白孝武對哥哥行刑那一段讓人肅然起敬。
(三)尊尚「五美」摒除「四惡」
白嘉軒在白鹿村不大不小也算是個地主、富戶了,但他並沒有剝削者的印記,出資修祠堂建學堂,廣施善舉沒有絲毫的矯情,也不圖任何的回報,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惠」而在「齊家」時有這樣一段:嘉軒說:「媽,從今往後,給他倆的偏食斷了去……他倆大了,不該再吃偏食了。人說:『財東家慣騾馬,窮漢家慣娃娃』,咱家事騾馬娃娃都不興嬌慣!」②僅僅這樣斷偏食一件小事,足以看出白嘉軒的「不費」。對於「勞而不怨」,從他和鹿三的關繫上可略見一二,他從來沒有把與鹿三一起勞動看成是「怨」,而事實上他一生都把勞動當作至高無上的美德,如果可以,他寧願不當族長,不管大小瑣事,埋頭在白家的土地上耕作一輩子,這樣說他並不是沒有「欲」,他的「欲」就是白鹿村的宗祠法制永遠傳承下去,白鹿村能永葆安寧富足,他的兒子能接替他成為合格的一族之長,他的「欲」是道德化的是人文化的,從而使他表現出重義輕利,勤勞質朴,達觀寬容,對於權勢和物慾的追求無疑是一種消解和抵制。
(四)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就是控制自己自然軀殼隨興而發的意念,「復禮」就是使自己的視、聽、言、動都符合禮的規范。單從這點上看,白嘉軒是最好的實踐者,他的身上有著讓人無法忽視的仁義的光環,讓人肅然起敬。在那個極度混亂的年代,他站在封建社會與新革命的家風中苦苦掙扎,遇事沉著冷靜,不失族長尊嚴,把「克己復禮」的儒家古訓實踐得盡職盡責。
白嘉軒的「克己復禮」有一個很好體現是在他對待黑娃的態度上,他用他的胸襟和仁義包容著黑娃,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白嘉軒的敬仰。他對長工之子黑娃一視同仁,讓他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當他不願意學習想去外面闖盪時,他也表現出族長應有的寬容和大度;黑娃與田小娥的結合,讓白嘉軒覺得丟臉,但他仍寬慰鹿三;黑娃派土匪打斷了他的腰,他仍採取不追究的態度,以德報怨,親自迎接黑娃回家祭祖;他可以不計前嫌,全心全意為救黑娃而四處求情,更讓人看到了他的「仁義」,讓每個人為之震驚,為之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