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英文小說原版好看嗎
1. 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好在哪裡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收錄於小說合集《四季奇譚》中,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
根據原著改編的電影介紹: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 飾)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飾),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於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拓展資料
作者簡介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年9月出生於美國緬因州一貧困家庭。在州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畢業後因工資菲薄而走上寫作之路。70年代中期聲名漸起,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
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他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他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好萊塢製片商的搶手貨。1979年,在他32歲時,成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億萬富翁。今天,他的每部作品的版稅,均逾千萬美金之巨。
斯蒂芬·金的作品,超越於傳統的恐怖小說。他不靠具體的意象來獲得恐怖效果,而是通過對事件氣氛的營造來震懾讀者。
2. 《肖申克的救贖》小說和電影的內容有哪些不同
電影立的述說者選擇了黑人來飾演。而小說中則是個白人。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由一名叫雷德的老犯人的自述來引出整個故事。在電影里雷德只說在肖申克監獄只有他自己是有罪的,但始終沒有說是犯了什麼罪。但小說的開篇就指出雷德是在給妻子買了巨額保險之後謀殺了她,還意外地殺死了一對母子,而他的妻子是曾經不顧父母的反對和門第高低毅然嫁給他這個窮小子的女人。法庭因此判了他三個無期徒刑。電影中那個知道真正殺人兇手是誰的湯米是被典獄長謀殺的,而書中卻暗示是典獄長是以將湯米轉到管理寬松而且周末還可以回家陪老婆孩子的監獄為代價來換取他永遠閉嘴。最後,在書中典獄長並非像電影一樣受到了懲罰,而是請辭回家了,繼續去享受他非法所得。
3.再比如電影會設計個最高潮放在靠近結尾的部分,想像看了一個多小時電影,然後看到壞蛋全身而退,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觀眾被壓抑了這么長時間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洩,肯定很不爽(這就是原著中典獄長諾頓最後跑路了,而電影設計他畏罪自殺的原因之一)。
3. 為什麼說讀懂了《肖生克的救贖》,你就讀懂了人生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斯蒂芬·埃德溫·金的代表作。
1、這本書主要講的內容
小說的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誤判謀殺妻子和她的情人而入獄,又由於監獄的腐敗而得不到昭雪,在肖申克監獄飽受了各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摧殘。但他並沒有被多舛的命運毀掉,經過二十多年地不懈挖掘,終於從500碼長的污糞管道中爬出,在墨西哥的海邊重獲自由。
2、值得深思的幾句話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
·世界上有些地方,石牆是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是完全屬於你的。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讓你難過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會笑著說出來。
3、故事中,安迪適應了體制化的生活,但一直沒有停止對自由的渴望,這促使他朝著自己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
在日常生活中,會有許多讓你很無奈的事情發生,但永遠不要自我放棄。很多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放棄希望,保持鍥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腳踏實地,努力向目標奮進,才有機會走向成功。
感謝您的問題,下面我來講一講我的見解,如有過錯,請多包涵!
人生就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主人公安迪所面對的事情不也是這樣嘛。
安迪對自由和希望的追求是最令人贊賞的,對他來說即便只是片刻的心靈上的自由也是很珍貴的,為此他讓獄友們喝上了本不可能喝到的冰啤酒;他堅持刻石頭,即便進獄也沒有拋棄自己的興趣;為了重溫音樂的美好,他不惜違反監獄的規則而被獨自監禁2個星期;為了建立圖書館堅持每2個星期寫一封信,6年不間斷;為越獄,19年靠一根小小的鐵錘挖除了一條地道。這一切,無一部體現了他對自由的追求。安迪也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他懂得利用一切資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用他的智慧改變了監獄里的一切,同時也是很多人得到了心靈的救贖。
瑞德是此部電影另一重要人物,而電影正是以他的角度來講述安迪的一切的。如果沒有安迪的出現,也許瑞德會步上老布的後塵。然安迪不僅解救了自己,更是解救了瑞德以及監獄里的很多人。而瑞德的存在也是安迪最終越獄成功的重要媒介之一。瑞德和老布的例子也讓我們認識到體制化的可怕,人一旦體制化了,那麼一旦他離開了這個體制就會活不下去。
電影的最後,當兩個在囹圄之中呆了幾十年的人擁抱到了一起,當他們還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時候,這個時間點不知道我們是該為他們慶幸還是悲哀....
就像片中那句膾炙人口的台詞:有的鳥是不會被關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美麗了。幾十年裡,人們只有承受,當絕大多數囚徒早已麻木,慢慢失去了對自由的渴望的時候,可在安迪的內心世界一直堅守者自己最初的信念,那就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偌大的肖申克,漫長的時光里,只有一個安迪改變了肖申克的世界。
人生好比一場沒有終點的跑道,即便要造化弄人,也不要自我放棄,依然要心懷希望!
這就是我看完肖生克救贖關於人生的更一步理解,謝謝!
《肖申克的救贖》是每一個人必看的電影,看這部電影怎麼給予人啟發,給予人以鼓勵。他是唯一一部讓我看了5遍的電影,現在回想起來。看了這部電影,他的確教會了我們很多很多,所以說如果你讀懂了。你就會明白很多很多東西。也就讀懂了人生。以下是我在看《肖申克的救贖》中所明白的一些道理。
1.做人不能自暴自棄,在電影當中的主人公安迪被冤枉判了無期徒刑。對於他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大銀行家,無疑是把自己的前程斷送了。如果很多人和安迪一樣有這樣的經歷,也許他們就會自暴自棄。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自我救贖,所以,痛苦是有的,但一定不要放棄自己。
2.做人一定要堅持,在電影當中大家都知道,那條被人預言需要600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安迪用了19年就把它挖通了。而他所用的工具僅僅只是用來鑿石頭的小板斧而已,這樣的一個事實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3.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夢想。在電影當中Andy的一句話,十分地觸動了我的心。「做人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這句話是安吉在和他的好朋友聊天時所說的。Andy想要去墨西哥,但是他的朋友勸他不要再想這些,不切實際的,說不可能。但安迪並沒有放棄。他是用事實證明了他自己。
4,我們一定要會學會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在電影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這些圍牆很有趣的,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他們,接著你適應了他們 時間久了,你離不開他們",對呀,我們得適應自己的環境呀,如果一味的抱怨,能有什麼用呢?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在這段話中,如果你只看到了體制對人的束縛,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當我們離開「逼你學」的高中,進入「自由學習」的大學,我們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我們離開制度森嚴、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時,我們是不是有一種無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覺?
是否因為害怕自由,才讓我們甘願把自己變得忙碌呢?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里所有的犯人和現代 社會 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當我們回頭看這部電影中有關自由的闡述時,我開始覺得,所謂的自由即是希望的土地,而一個沒有自由的土壤,就不會有希望的種子,安迪也在片尾給瑞德的信中說到:「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其實影片不在於他的布局越獄有多精密,他有多智慧,而是這些表層之後的東西一個人為了自由的活著,為了給人帶來希望所能迸發出來的勇氣和忍耐。之前在獄中瑞德和安迪也說過:「希望是件危險的事,希望能叫人發瘋」。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沒有希望,可能就會和電影中出獄後的老布一樣,已經習慣了監獄中的體制化,出獄後人生反倒沒有了希望,沒有了目標,最後自縊身亡。我們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已經被「體制化」了?或者說正在被「體制化」?每個人其實都在肖申克中,但是又有多少人是那種關不住的鳥兒?
今夜重溫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悟:
1. 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哪怕只有一絲微茫的希望也要努力到底!因為,只有希望可以創造奇跡!
2.對自由的嚮往是無法阻擋的烈火,燃燒在每個人的心裡。
3.體制化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讓人變得懶惰,依賴,僵化,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最終浪費掉一生的光陰。
4.懦弱和膽怯囚禁人的靈魂,而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5.一開始你痛恨它,然後你對它就習慣了。等相當的時間過去後,你就會依賴它。那就是體制化。
6.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毛太鮮亮了。
7.心存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01、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很少有評論講到。
在最終決定越獄之前,安迪與瑞德之間有一段對話。關於自己的「罪名」,安迪說:
「我太太說我是個很難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來的書,整天這樣抱怨。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麼愛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倒是可以想像,一個花了二十年時間策劃獨自越獄的人,如果真的天天生活在你的枕邊,還真是一件有點可怕的事。
關了二十年,他也有了反思,安迪對自己的「罪名」有了新的認識:
「……對,是我殺了她,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害她離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這段話很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它有關本片的主題「救贖」,而「救贖」是一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詞彙(就像東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外國人也不明白),宗教色彩很強,很容易被我們誤解。以前有個朋友向我推薦此片時說:「你看過《拯救肖申克》這片子嗎?太好看了,那個叫肖申克的人,真是太牛了。」
可以說,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說都有很強宗教因素。影片又加強了這一特徵,加了一段書里沒有的內容——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是講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更在講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
東方文化下的我們,想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理解「救贖」這兩個字。
02、救贖的三層意思
救贖,指用行動抵消、彌補罪過,使其脫離災難或危險。所以救贖有三個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價——解脫。
救贖的第一層本意,結合電影,相當於我們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當然是反諷。
但電影所討論的「有罪」,遠不至於此。
在影片的開頭,安迪對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無諷刺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
這里的「有罪」,是世俗意義上的犯罪。
而安迪後來說的那些懺悔:「對,是我殺了她,槍不是我開的,但我害她離我遠去,是我的脾氣害死了她」,「沒錯,是別人乾的,卻由我受罰」。
這里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
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凈化。
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
入獄後,安迪靠著之前當銀行家的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和洗錢。這事兒,他之前肯定沒少干過,不過之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是「原罪」,之後是為了「給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為戶外幹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這就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為了方便安迪為自己洗錢,把他安排到圖書館,安迪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幫助那些罪輕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出獄後更容易獲得新生活,這也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這是私慾的「原罪」,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安迪利用他的信任越獄,並反過來告發,使他的下半生在監獄中度過,讓典獄長也為自己的「罪」與「原罪」進行「救贖」。
不過,「救贖」還有第三層意思,是心理學和哲學層面的。
03、人性的另一種「原罪」
需要救贖的不僅僅是安迪和監獄長,還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為犯罪,到這兒尋求救贖,但監獄的這個特殊環境,卻激發了人性的另一種「原罪」——對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義。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大家都記得那個經典情節,在監獄里過了一輩子的囚犯被釋放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自殺。
這就是心理學和哲學上的「救贖」,我們是自由的,但卻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籠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懼所包圍,只能有限的世界裡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去麻木自己的靈魂。
安迪是如何擺脫麻木感,實現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救贖」的呢?
就是越獄。
電影因為敘事節奏的問題,對越獄的很多細節忽略過去,以至於很多人質疑電影有BUG,比如說:
為什麼安迪幾十年都關在同一間牢房裡,沒有遭遇過一次查房?
為什麼沒有人跟他同住?
一個小錘子就能把監獄的鋼筋混凝土牆挖通?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有明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細節,讀完才讓你明白為什麼越獄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贖」。
04、偉大的救贖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時間線:
1948年,安迪入獄;
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典獄長洗錢;
1963年,發現了真凶,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並發生了本文開頭的對話;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這正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獄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個賭局,大家都下注,這個文靜的男人會第一個受不了這個鬼地方。
可事實上,這位愛好地質學的銀行家在第一個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專注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監獄的牆。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當時的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經過這么多年風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識到這個牆也許是可以挖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安迪打算越獄,他根本不知道牆壁那邊是什麼,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對抗此刻的恐懼。
但接下來,「三姐妹」的頻頻騷擾,讓他開始考慮這個計劃的可能性,並搞到了小錘子和那張性感明星的海報。
隨著他對肖申克監獄的熟悉,他發現,從那堵牆往某個方向開挖,可以通向污水管道,通過污水排放系統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個越獄計劃漸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備胎」,他真正的希望還是找到真凶,直到典獄長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直到1967年某個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個通道。
但安迪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靜了。
這個越獄方案一旦實施,就必須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完全沒有任何退路,可通道只是隨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萬一污水管的盡頭是一排鐵柵欄呢?他又怎麼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為謹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後又繼續工作了八年,去確認污水管通向的地方,並把洞挖的更寬一些,清除障礙物,以爭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萬一某個力求表現的新警衛掀開海報,發現這個偉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進一個新室友、被調到其他監獄、甚至獲得假釋,怎麼辦?
正如很多質疑說的,這個計劃不被發現,其實是一個幸運。安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維護自己在監獄里的特殊地位,為了爭取獨居一個監室,為了不被警衛查房,而做了大量努力。
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這個計劃並不是電影的BUG,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才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沉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05、自由的枷鎖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麼樣的情況。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寫信,什麼時候可以抽煙,全都規定得好好的。
在這段話中,如果你只看到了體制對人的束縛,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當我們離開「逼你學」的高中,進入「自由學習」的大學,我們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我們離開制度森嚴、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時,我們是不是有一種無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覺?
是否因為害怕自由,才讓我們甘願把自己變得忙碌呢?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里所有的犯人和現代 社會 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讀懂了,自然是懂了,但我認為人生終結時,人生就完整了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描寫的是一個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被關進了一所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被判終身監禁的安迪的生活似乎陷入了絕望。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二人逐漸熟稔,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典獄長逃稅、洗黑錢,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然而安迪在不動聲色的精心策劃這一場偉大的逃脫。因為他對自由的渴望沒有一日停止,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
正如片中那句經典的台詞。
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你知道,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肖申克這座戒備森嚴的監獄也無法阻止一個嚮往自由的心靈,20年,安迪僅僅用一把小小的錘子,挖出了一條逃脫監獄的通道。
每當人生陷入低谷,感到絕望的時候,我想重溫一遍肖申克的救贖都會帶給人們莫大的鼓勵。這是電影帶給人們的力量,更是希望帶給人們的力量。哪怕是再困苦的絕境,也無法長久圍困住抱有無限希望嚮往自由的靈魂。
《肖申克的救贖》不僅僅是安迪自己的救贖,也是所有人類的對自己的救贖,對未來的希望,符合大眾的心理期望。對人生具有重要的救贖意義。
4. 《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好看嗎大概講什麼
這是一部非常非常好的片子,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建議你還是先看書再看電影的好。因為書與電影所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方式大相徑庭。
大概講的就是一個很出色的銀行家,由於他的老婆和情人私會時被一個入室盜竊的人殺死,但是銀行家卻成了抵罪羊,於是被判了終身監禁。在監獄里頭他結識了一群朋友及殺人惡魔般的獄警和一個文人殺手監獄長。銀行家的才華得到人們的賞識,他懂得如何幫助獄卒逃稅,懂得如何幫監獄長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派人殺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我是極力推薦你看這部片子。人性問題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