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受傷的小說閱讀答案
1. 閱讀快線 七年級語文 受傷的獅子 蘭草答案
蘭草》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第1—9題。
蘭 草
①小時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蘭」字作名,干嗎要用「蘭」作名呢?我產生了好奇心,去問父親。父親說,蘭是一種草,開的花特香,蘭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極強,逗人喜愛,因此人們愛用「蘭」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們像蘭草一樣嫻淑溫柔,美貌端莊,健康成長。父親的話我似懂非懂,但產生了想見蘭草的願望。
②但家鄉沒有蘭草,後來,我上了初中、高中,來到縣城,那裡也沒有蘭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們奉命來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鎮災區救災。行洪區的高處已經露出了水面。少數回歸的群眾,已在殘堤上搭起了臨時災棚,等候著重建家園。為了迎接行洪區中小學生歸校,我們急於了解學校的受災情況。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學校:雄偉的教學大樓,整齊的教師宿舍。特別是校園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長年青翠,滿園秀色。而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所學校,除傷痕累累的教學大樓,依然倔強地挺立著,整座校園覆蓋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樹、廣玉蘭、女貞樹等,渾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於那些名花們,早已杳無蹤跡。一片泥沼,滿目荒涼,看不到生命的跡象。我心裡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詛咒洪水的肆虐時,我眼前一亮,忽然發現遠處的淤泥堆上,像是誰散落了十分鮮嫩的四季蔥苗。遠遠望去,它們婀娜嬌艷,翠潤如玉。在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蔥苗!我不顧一切,從沒膝深的淤泥中蹚了過去,走近一看,其中竟還有兩朵三朵白色的小花。湊上去,一縷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聲叫喊起來:這里有抗禦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長告訴我們,這堆淤泥下是一個圓形的大花台,周圍種的是一圈蘭草。淹水前這些蘭草葉長不過五寸。竟意想不到,它會在二個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斷地從與日俱增的淤泥中掙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鎖。在洪水退後,群芳寥落,校園一片死寂。獨有這蘭草、蘭花,帶著與洪水頑強拼搏後的疲勞與倦色,雖然減少了一些濃綠與濃香,卻顯得更鮮、更嫩、更加亮麗。我對這具有超強生命力的蘭草,不禁肅然起敬。【A】在溫柔舒適的花園中,蘭草恪守名份,嫻靜恬淡,默默奉獻,豐富人間香與美,從不張揚:【B】在荒山僻谷中,蘭草仍然生機勃勃,奮發向上,散發出縷縷清香,不為淪落深山而自棄;【C】在滄海橫流,洪水滔天的絕境中,蘭草
⑤我抬起頭來,遠遠望見守候在殘堤上的父老鄉親們,心潮起伏,思緒難平。在父老鄉親的身上,我看到了蘭草的秉性〖秉(bíng)性:性格〗;在蘭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鄉親的希望。
1.解釋下面詞語的意思。
①詛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與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文章寫蘭草,著力表現了蘭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兩個詞語表達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對蘭草的思想感情,這兩個詞語是:(小時候)__________;(救災時見了蘭草)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畫線部分寫樹和名花,這對表現蘭草起了什麼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近一看,其中竟還有兩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發現蘭花時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里畫浪線的句子中用了「頑強拼搏」一詞,本段中能具體表現這種精神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有兩個層次。在下面題目中的橫線里各填寫一個恰當的詞,概括層意。
答:①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蘭草。
②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蘭草。
7.第④段未畫橫線部分有A、B、C三個分句,請你根據本段的內容,給C句的空缺處補寫2——4個短句,與A、B兩個分句構成排比。
答:在滄海橫流,洪水滔天的絕境中,蘭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父老鄉親的身上,我看到了蘭草的秉性;在蘭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鄉親的希望。」這句話對全文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文中的哪句話?請說說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咒)罵;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2、具有超強生命力(生命力極強、頑強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達);想見(蘭草);肅然起敬。
3、反襯或襯托(或對比)。
4、驚喜、敬佩。
5、不斷地從與日俱增的淤泥中掙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鎖。
6、①描寫或描繪、繪;②贊(美、頌等)。
7、本題難度較大,評分應從激勵出發,不必苛求能否構成排比,只要所寫的短句中又恰當的,一句給1分,給滿2分為止。若其中出現有創意的某個短句即可高給滿分。(原句:蘭草威武不屈,奮斗不止,爭得了自己的生存,獲得了發展的先機。僅供參考。)
8、揭示(表現、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題等);含義理解要點:①兩者同樣具有超強的生命力,或頑強拼搏的精神;②戰勝災害(困難),重建家園(美好生活)。
9、本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不論選句是否恰當,只要言之成理都應給分。
2. 《13歲孩子的憂傷》閱讀答案。
1.第二段主要交代桑岩由於受傷住院受到很周到的照顧,這么交代推動情節發展,為下文桑岩出於善良拒絕照顧埋下伏筆。
2.「柔軟的憂傷」指桑岩認識到了自己因受到周到的照顧而挫傷了臨床因受傷住院的小哥哥的心。
3.這些描寫屬於心理描寫,這些描寫主要交代「我」認識到自己對男孩的忽視,也認識到自己兒子的善良,從而把兒子的形象體現得更加鮮明。
4.「我的視線忽然模糊了」的原因一方面是「我」進一步認識到男孩的孤單,另一方面是兒子的善良感染了「我」,使「我」受到了教育。「我」的「擁抱了兒子」的動作體現出「我」對兒子這種思想的肯定。
5.事例:在病痛面前炫耀健康,在貧窮面前顯示富有,在簡陋飯菜面前展示自己的豐盛美味做法可能會使病痛,貧窮受到刺激,從而致使這些人自卑,所以這些是要不得的。
6.文章結尾寫」我「成全兒子的善良,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這樣寫說明」我「深受教育,深化了文章中心。
3. 求一篇小說閱讀試題的答案
現代文閱讀訓練——
鄉村教師
岳 勇
(1)臨近大學畢業的那段日子,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動,如無事人一般。
(2)我們同宿舍的幾個姐妹都勸她出去活動活動,爭取能在城裡留下來。哪知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
(3)我們都吃了一驚,娟子的老家我們結伴去遊玩過一次,在大巴山最深處,汽車在二十里以外就進不去了。村裡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們當時都笑著調侃說那兒是全國最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我們都替她惋惜。
(4)這時,娟子一本正經地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處有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間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個班級,也只有一個老師。班上有13名學生,那位鄉村老師將他們從一年級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級。
(6)然而,就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不幸的事發生了。
(7)有個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給引燃了。等大家發現時,大火已經快封住了教室門。
(8)教室里的13名鄉下娃子都亂了套,但那位鄉村教師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鎮靜。他一面教孩子們不要慌張,一面將被大火圍困的孩子們一個個往外背。大火已將窄窄的木門完全封住,老師的衣服、頭發和鬍子全都燒焦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到最後,教室里只剩下兩名女同學。
(9)老師在一次沖進火海,那兩名女同學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師看了她倆一眼,最後咬咬牙,背起其中一個就往外沖。
(10)燒得通紅的門框呼地一聲砸下,將老師砸了一個踉蹌,但他最後還是背著那個女孩從大火中爬了出來。
(11)他把那個女孩被盜安全地帶,然後又急急地沖進了早已變成火海的教室。就在這時,轟的一聲,教室燒塌了。老師和最後那名學生再也沒有出來……
(12)講完這個故事,娟子眼圈都紅了。
(13)我們都猜了出來:「最後就出來的那名女同學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淚點點頭,「但你們知道最後那位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再也沒有被出來的同學是誰么?」我們都搖搖頭。
(15)娟子說:「是老師的女兒呀!」
(16)說完這句話,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17)我們的眼圈也都紅了。
(18)最後,我們宿舍有三個姐妹跟著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鄉村教師。我是其中一位。
1.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4 分)
答:即將大學畢業的娟子主動放棄留在城裡工作的機會,毅然決定回鄉工作。同宿舍的姐妹們大惑不解,於是娟子給她們講述了一個鄉村教師捨身救學生的真實故事,為鄉村教師的精神所感動,同宿舍的三個姐妹跟著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鄉村教師。
答題要點:1、娟子的決定;2、鄉村教師的事跡;3、事跡對我們的感染;4、「我們「的舉動」。每個要點1分。
2.「鄉村教師」這一題目有兩層含義,請分別寫出來。(2 分)
答:① 以此紀念舍己數學生的鄉村教師;
② 以此贊揚去鄉村任教的大學畢業生。
3.記敘的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三種。從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採用了哪一種順序?它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3 分)
答:插敘。(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鄉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的時候,「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 ,這是為什麼?( 4 分)
答:一是為小學教師捨身救學生的精神所感動(或「感激小學教師的救命之恩」,或「傳承小學教師對學生的愛」),以當一名鄉村教師為榮;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學回報養育自己的家鄉、讓貧苦的家鄉不再貧苦。
答題要點:1、精神鼓舞(或「載譽而歸」,或「傳承愛心」);2、回報家鄉。每個要點2分。
5.讀了這篇文章,你聯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麼?( 4 分)
10、有人認為第三段中加點的成語「輕描淡寫」用得不恰當,你的意見如何?請講明理由。(2分)
11、請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內容,不超過55字。(2分)
12、小說作者敘述故事為什麼用插敘而不用順敘?(至少講兩個理由)(2分)
13、見文中劃線的句子。鄉村教師在「看了她倆一眼」到「最後咬咬牙」的瞬間是怎樣的心情,請聯繫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像,用3~5句話描寫出他此時的心理活動。(2分)
14、有人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那位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鄉村教師,也有人說是娟子。請對娟子這一人物形象作一點簡要的分析(應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從她的表現看她是怎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參考答案:10、開放題。不恰當:「輕描淡寫」指說話或寫文章時僅淡淡帶過,有范圍限定,不能修飾「放棄」。恰當:「放棄」是指前文「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輕描淡寫」修飾的還是「說」。
11、鄉村教師從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個學生,最後去救女兒時不幸與女兒一同遇難。娟子大學畢業後決定回鄉村作教師。
12、造懸念,行文曲折;表現主題的需要,突出鄉村教師無私博大的愛以及這種愛的無限延伸(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使結構緊湊,內容更豐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參考:貧窮農村的孩子都希望改變命運跳出「農門」,而大學畢業的娟子卻毅然決定回老家當一名鄉村教師,為建設落後的家鄉做貢獻,這說明她是個有使命感、責任感的熱血青年,她愛家鄉,不忘本,有志向。娟子這一形象一方面在襯托她的老師,同時也在表現「鄉村教師」這一代又一代的愛的延伸,也給只為改變個人命運而奮斗者立了一面鏡子。
4. 而這一個課外閱讀雪兒我的腿傷了等等等等答案
1.信鴿是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忠實地為人們傳遞信息為人們傳遞信息,所以人們稱它們是「藍天信使」」 2.雪兒展開雙翅飛起來了。啊,我為雪兒歡呼!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 3.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文中的「我」協助受傷的雪兒,讓雪兒重新飛向藍天的故事,在與雪兒相識相伴的日子裡,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5. 《白雪少年》林清玄 閱讀原文,問題及答案!!!!!
1.殘缺的字典給現在的「我」怎樣的感受?你能理解這感受嗎?
2.為什麼想起少年特別感恩母親
3.泡泡糖是輪胎做的說明什麼?我的看法怎樣?讀出了什麼?
4.為什麼「每一片都能嚼成形......心情」?
5.「可是如果早知道......少年了。」你同意嗎?為什麼?
《白雪少年》閱讀答案
1.少年歲月充滿了純真無邪、無憂無慮,在少年歲月里不只有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回憶,還有許多風物人情,它們共同構築我了成長的背景。2.(1)「白雪公主」包裝紙是本文的行文線索,在文章結構中起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2)「白雪少年」的形象正是藉助於對「白雪公主」泡泡糖紙的回憶才逐漸清晰起來的。「白雪公主」泡泡糖紙因留有「白雪少年」童年的印跡才變得更有紀念意義。3.為了說明當年家庭生活的艱辛,童年「我」的性格特點——任性、純凈、無瑕,及吃糖給我帶來的快樂時光,以此來突出「白雪少年」的形象。4.本文主要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用對泡泡糖包裝紙的回憶來反映童年、母愛這樣大的主題。啟示:①為文時要善於觀察,注意從日常生活的具體事物中尋找最佳切入點。如本文以「從母親多年珍藏的我兒時的國語字典里,發現了一張泡泡糖紙」為切入點。②要善於思考,學會從具體事物中發現或挖掘深刻的意蘊,就像作者從泡泡糖紙中看到了童年中的「白雪少年」及偉大的母愛一樣。
那些歲月雖在我們的流年中消逝,但借著非常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勾就是一大片,彷彿是草原里的小紅花,先是看到了那朵紅花,然後發現了一整片大草原,紅花可能凋落,而草原卻成為一個大的背景,我們就在那背景里成長起來。
談談你這段話的理解。
答: 告訴一刻千金.勇於探索的道理
白 雪 少 年
林清玄
我小學時代使用的一本國語字典,被母親細心地保存了十幾年,最近才從母親的紅木書櫃里找到。那本字典被小時候粗心的手指扯掉了許多頁,大概是拿去折紙船或飛機了,現在怎麼回想都記不起來,由於有那樣的殘缺,更使我感覺到一種任性的溫暖。
更驚奇的發現是,在翻閱這本字典時,找到一張已經變了顏色的「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裝紙,那是一張長條的鮮黃色紙,上面用細線印了一個白雪公主的面相,於今看起來,公主的圖樣已經有一點粗糙簡陋了。至於如何會將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裝紙夾在字典里,更是無從回憶。
到底是在上國語課時偷偷吃泡泡糖夾進去的?是夜晚在家裡溫書吃泡泡糖夾進去的?還是有意保存了這張包裝紙呢?翻遍國語字典也找不到答案。記憶彷彿自時空遁去,渺無痕跡了。
唯一記得的倒是那一種舊時鄉間十分流行的泡泡糖,是粉紅色長方形十分粗大的一塊,一塊五毛錢。對於長在鄉間的小孩子,那時的五毛錢非常昂貴,是兩天的零用錢,常常要咬緊牙根才買來一塊,一嚼就是一整天,吃飯的時候把它吐在玻璃紙上包起,等吃過飯再放到口裡嚼。
父親看到我們那麼不捨得一塊泡泡糖,常生氣地說:「那泡泡糖是用腳踏車壞掉的輪胎做成的,還嚼得那麼帶勁!」記得我還傻氣地問過父親:「是用腳踏車輪做的?怪不得那麼貴!」惹得全家人笑得噴飯。
說是「白雪公主泡泡糖」,應該是可以吹出很大氣泡的,卻不盡然。吃那泡泡糖多少靠運氣,記得能吹出氣泡的大概五塊里才有一塊,許多是硬到吹彈不動,更多的是嚼起來不能結成固體,弄得一嘴糖沫,趕緊吐掉,坐著傷心半天。我手裡的這一張可能是一塊能吹出大氣泡的包裝紙,否則怎麼會小心翼翼地來做紀念呢?
我小時候並不是很乖巧的那種孩子,常常為著要不到兩毛錢的零用就賴在地上打滾,然後一邊打滾一邊偷看母親的臉色,直到母親被我搞煩了,拿到零用錢,我才歡天喜地地跑到街上去,或者就這樣跑去買了一個白雪公主,然後就嚼到天黑。
長大以後,再也沒有在店裡看過「白雪公主泡泡糖」,都是細致而包裝精美的一片一片的「口香糖」;每一片都能嚼成形,每一片都能吹出氣泡,反而沒有像幼年一樣能體會到買泡泡糖靠運氣的心情。偶爾看到口香糖,還會想起童年,想起嚼白雪公主的滋味,但也總是一閃即逝,了無蹤跡。直到看到國語字典中的包裝紙,才坐下來頂認真地想起白雪公主泡泡糖的種種。
如果現在還有那樣的工廠,恐怕不再是用腳踏車輪製造,可能是用飛機輪子了——我這樣游戲地想著。
那一本母親珍藏十幾年的國語字典,薄薄的一本,裡面缺頁的缺頁、塗抹的塗抹,對我已經毫無用處,只剩下紀念的價值。那一張泡泡糖的包裝紙,整整齊齊,毫無毀損,卻寶藏了一段十分快樂的記憶;使我想起真如白雪一樣無瑕的少年歲月,因為它那樣白,那樣純凈,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涵容。
那些歲月雖在我們的流年中消逝,但借著非常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勾就是一大片,彷彿是草原里的小紅花,先是看到了那朵紅花,然後發現了一整片大草原,紅花可能凋落,而草原卻成為一個大的背景,我們就在那背景里成長起來。
那朵紅花不只是白雪公主泡泡糖,可能是深夜裡巷底按摩人的幽長的笛聲,可能是收破銅爛鐵老人沙啞的叫聲,也可能是夏天裡賣冰淇淋小販的喇叭聲……有一回我重讀小學時看過的《少年維持的煩惱》,書里就曾夾著用歪扭字體寫成的紙片,只有七個字:「多麼可憐的維特!」其實當時我哪裡知道歌德,只是那七個字,讓我童年伏案的身影整個顯露出來,那身影可能和維特是一樣純情的。
有時候我不免後悔童年留下的資料太少,常想:「早知道,我不會把所有的筆記簿都賣給收破爛的老人。」可是如果早知道,我就不是純凈如白雪的少年,而是一個多慮的少年了。那麼豐富的資料原也不宜留錄下來,只宜在記憶里沉潛,在雪泥中找到鴻爪,或者從鴻爪體會那一片雪。這樣想時,我就特別感恩著母親。因為在我無知的歲月里,她比我更珍視我所擁有過的童年,在她的照相簿里,甚至還有我穿開襠褲的照片。那時的我,只有父母有記憶,對我是完全茫然了,就像我雖擁有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裝紙,那塊糖已完全消失,只留下一點甜意——那甜意竟也有賴母親愛的保存。
6. 少年魯迅 閱讀答案 急急急急急急!!快快快!!20分鍾內回答,還可另外獎賞100分哦,快呀!!!!
(1)我讀魯迅的高潔。面對黑暗中來自四面八方的詰難,他從不屈服,他是「仿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吶喊」的勇士。(A)他自比為雪,「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筆下的雪,是漫漫長夜中的一點微笑,是萬物皆濁中的一片清新,顯得那麼孤傲、高潔,恰似魯迅其人。
⑵還讀魯迅的堅韌。(B)面對「朋輩成新鬼」的慘痛事實,他毫不退縮,更要「怒向刀叢覓小詩」,向敵人討還那「拖得越久,越要付更大的利息」的血債。他「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敢愛、敢憎,因為愛得忘我,所以憎得深切,誰能說他不是「奮然前行」呢?
⑶我讀魯迅,不僅讀他的雜文,他的詩,也讀他自己。(C)凝視著《魯迅文集》上那個清瘦的老人頭像,帶著幾分敬畏之情「讀」他瘦削的面頰,他炯炯的眼神,他那「一」字形的濃須……
⑷(D)他少年時為拯救人民於危難之中,三改志願,選定文藝工作之後便筆耕不輟。為了喚醒「鐵屋子」里的人們,他一生「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臨終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他不僅有作為文學家的明智,更有作為革命家的長遠眼光。他在那個充滿白色恐怖的年代裡,依然同情、支持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這一預見的正確,早已被事實證明了。
⑸讀金庸、瓊瑤的小說,或可斜倚床頭,信手一翻;讀巴金、冰心的文集,則須備上香茗,月下品讀;然而讀魯迅,則要正襟危坐,寧心靜神地細細咀嚼,我願這樣讀魯迅,直到他的所有被我讀懂為止。
16.解釋加點的詞(2分)
鞠躬盡瘁: 筆耕不輟:
正襟危坐: 詰難:
17.請寫出「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上句,並簡要說明這兩句詩的含義。(3分)
上句:
含義:
18.選文⑴⑵兩段從魯迅先生的 和 兩個方面,高度贊揚了他的偉大與崇高。(2分)
19.選文第⑶段作者看魯迅先生頭像時,為什麼不用「看」,而用「讀」?(2分)
20.「他的閱歷之豐富,知識之淵博,更像一本讀不完的書」這句話是從選文中抽出來的,請問應把它還原到(A)(B)(C)(D)哪一處。(2分)
答: 處。
21.選文中說魯迅先生為了拯救人民曾「三改志願」,請你結合學過的有關課文,回答下列問題。(2分)
⑴魯迅在學文學之前還學過什麼?
⑵促使魯迅改變志願學文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2.選文最後一段為什麼說讀魯迅作品要「正襟危坐」「寧心靜神」地細細咀嚼?(2分)
23.本文在論證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擇其一種談談其作用。(2分)
答案:
16.瘁:過度勞累 輟:停止 危:端正 詰:責問 17.上句:橫眉冷對千夫指 含義:對敵人毫不留情,對人民充滿熱情。(意思對即可) 18.品德 精神 19.「讀」有「領悟」之意,對人的精神和品質是須慢慢「領悟」的。(意思對即可。若說成:選文中已有「凝視」一詞,「看」的意義和程度比「凝視」輕) 20.C 21.⑴水師、路礦、醫學(只答出其中一詞即可) ⑵文學能喚醒民眾,改變人的精神(意思對即可) 22.一方面,魯迅作品博大精深,不細心品讀難解其精神實質;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魯迅人品的敬重。(意思對即可,只答出第一方面即可,只答出第二方面只能得1分) 23.引用論證:引用魯迅的詩文,反映魯迅的精神實質;或者對比論證:突出魯迅作品思想深刻,充滿斗爭哲
7. 六年前,見義勇為勇斗歹徒受傷而錯過高考的2位少年,現狀如何
高考是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的一次考試,也是在我們人生中最為公平的一次考試,寒窗苦讀數十載,只為金榜題名時,高考對於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學生們都會為其竭盡全力的奮斗。
數十年的寒窗苦讀只為高考後的金榜題名,對於高考的重要性,這是人人皆知的,它是人生的分水嶺,是每個學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在記者采訪到他們的時候,他們跟記者表示,對於曾經的見義勇為,他們從不後悔,如果讓他們再做一次選擇的話,他們仍然會選擇與歹徒搏鬥,維護正義。
他們的精神真的非常激勵人心,其見義勇為的事跡也著實為我們做了榜樣,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自己,還要保護好自己身邊的人,要打擊邪惡,時刻維持正義!
8. 生命生命閱讀答案 1本文詳細記述了受傷蜜蜂掙扎飛翔的過程,這樣寫有什意圖
突出生命的頑強。
9. 少年閱讀答案
哪個題
10. 文章《那一扇門》的閱讀答案
21.從內容上看,"鄰居們防他,就像防一條帶著傳染病的狗"這句話有什麼作用?(5分)
22.題目中的"門",可以理解成哪些門?聯系全文,分別簡要說明。(6分)
23.探究: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認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麼?請結合內容說說理由。(6分)
參考答案:20.a、孤獨苦悶(絕望自卑);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c、重拾信心(重啟心門)
21.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們對少年的提防和厭惡;用鄰居對少年的態度反襯老人對少年的信任和幫助。
22.實指的"門":
①少年的家門:少年把自己關在家裡的門;
②老人的家門:老人有意為少年未鎖的那扇門。
虛指的門:
①少年的心門:少年因為自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敢與別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導激勵下,終於重啟心門,恢復了生活的信心。
②人們的信任之門:別人厭惡他、防範他,不再信任他,對他關起一扇門。或者:老人主動接近他,與他交往,巧妙為他打開的一扇信任之門、自信之門。
23.(1)主人公是"少年"。小說以"少年"的心理歷程為線索,敘寫了他痛改前非,最終走上正途的故事,表達了只要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勇敢地推開"那扇門",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題,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因為在別人遠離、防範少年時,老人卻主動接近他並給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護了少年的尊嚴,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對少年的教育體現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沒有少年的改過自新,沒有老人的巧妙引導,就沒有這個故事,"那扇門"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開的。所以,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他倆.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