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警學院小說閱讀
❶ 不管是惡靈還是妖怪女巫或是魔法師那種東西,都只存在於幻想世界之中
你好,世良說的這句話是屬於名偵探柯南世界裡面的世界觀,名偵探柯南的世界是一個純粹的科學的世界,並沒有像其他動漫一樣出現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超能力現象。
像是文豪野犬裡面的超能力,就是文豪野犬裡面的世界觀,火影忍者的查克拉和忍者,全職獵人的念力。哈利波特的魔法,海賊王的霸氣等等等等,都是獨屬於他們自己世界的世界觀。
如滿意,麻煩採納哦,謝謝。
❷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或者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 心中也愈充滿敬畏, 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 心的道德准則。 ——康德 當合上《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時,我對作者——喬斯坦·賈德著實佩服。他巧妙地借用 柏克萊「靈」的哲學思想——我們周遭的世界與我們的生命全都存在於天主心中,控制了蘇 菲的世界。這使得這本關於西方哲學的哲學史書更富有神秘的哲學氣息。 「你是誰?」 「這個世界從何而來?」 這兩個問題,開啟了哲學之門。當現實的人們正在為柴米油鹽的生活所忙碌時,為嚴峻 的就業形式所煩惱時, 有誰停下來思考這樣的問題, 一個至今無法找到答案而存在問題的問 題。艾伯特對蘇菲說:若將宇宙比喻成魔術師變出的兔子,人類就則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 的微生蟲,享受安逸,而哲學家總試圖沿著兔子細毛往上爬,以便看清那個魔術師的模樣。 這批哲學者家們,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對自己也滿是疑惑。他們思考著設法解 釋生命中發生的種種。 事物是怎麼來的?泰利斯說水是萬物之源, 赫拉克里說理性是萬物之源, 恩培竇可里斯 說萬物由四種基本元素組成……現在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我們可以輕松地從書本上竊取 「基本粒子」的概念,可是在古老的社會,他們只用了感官與大腦提出「沒有一切事物來自 虛無」這樣的概念。 眼裡看到的和腦子里所想到的是怎樣的關系(即哲學中所討論的「物質」與「意識」的 關系) ?柏拉圖提出 「理型的世界」 亞里斯多德 、 「沒有天生的概念」 黑格爾的 、 「唯物論」 …… 這都是哲學家對世界的探討啊!用自己的智慧、知識,批判地繼承他人的論點,這樣地交流 豈不美妙么? 即便自己的理論不完全正確,卻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一個交代。 對於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 我們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確定的材料, 所以我們永遠不 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因為我們的理性不再發揮作用。但哲學家就是這樣,明知如此,還是 會一問再問,全力解答這些艱深問題。也許這就是他們的可愛之處,迷人之點吧! 生活在這個大大的宇宙中的小小的我們,亦如星際塵埃,顯得如此微渺。不奇怪為什麼 有那麼多人信仰上帝,這個宇宙帶給我們太多的秘密,讓我們捉摸不透,所以有人選擇將那 份好奇寄予在一個飄渺的物上。 抬頭仰望星空,看不到天的邊界,假借偉大的科學設備,越是看到星際無窮得龐大,越 是顯得自身如此渺小;越是了解它多一分,越是對它多一份敬畏。這便是哲學的魅力么?親 愛的人類,你們感受到了么? 公安海警學院三十六隊 陳煒丹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級哲學書籍,講述的是 14 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 回家發現一封由一個神秘的哲學導師寄來的信,從此開啟了她學習哲學的道路。 隨著蘇菲的經歷,一系列哲學史的發展歷程和哲學思想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從而 也引起我對這個世界謎團的好奇與思考。 整本書篇幅很長,我前後一共花了兩個多月才讀完,內容很多,對於哲學史 的發展過程,我記住的很少,但是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 印象。 閱讀前幾章, 以為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 而越往下, 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 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 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 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 為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 受到了這個創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於是他們通過自 己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 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很久以前就被灌輸以一種思想,就是哲學書非常枯燥、難啃,所以這是我第 一次嘗試閱讀哲學類的書籍,但它給了我驚喜並激起了我的思考和興趣。書中的 少校筆下的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 但它給我的啟迪卻很多, 我想, 作者用心良苦的構思,或許是要更直觀地告訴我們,真實與虛幻其實並沒有什麼 界限。而我們是誰,誰又是我們,我們是否真實的存在,還是如同蘇菲和艾伯特 一樣,只是被一個更偉大的個體所操縱著的一些幻像而已?一切都如同迷一樣。 但無論如何,即使我們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舊存在,地球仍舊旋轉,時間 仍舊流逝,周而復始……或許這就是哲學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 「 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 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是啊, 雖然初次接觸哲學的我還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書中的一些內容, 也不能像南先生 那樣作出深刻的評價,但是,我感受到,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 極意義的思考,這的確是一本好書!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級哲學書籍,講述的是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一封由一個神秘的哲學導師寄來的信,從此開啟了她學習哲學的道路.隨著蘇菲的經歷,一系列哲學史的發展歷程和哲學思想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從而也引起我對這個世界謎團的好奇與思考.
整本書篇幅很長,我前後一共花了兩個多月才讀完,內容很多,對於哲學史的發展過程,我記住的很少,但是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閱讀前幾章,以為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為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受到了這個創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於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很久以前就被灌輸以一種思想,就是哲學書非常枯燥,難啃,所以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閱讀哲學類的書籍,但它給了我驚喜並激起了我的思考和興趣.書中的少校筆下的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它給我的啟迪卻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構思,或許是要更直觀地告訴我們,真實與虛幻其實並沒有什麼界限.而我們是誰,誰又是我們,我們是否真實的存在,還是如同蘇菲和艾伯特一樣,只是被一個更偉大的個體所操縱著的一些幻像而已 一切都如同迷一樣.但無論如何,即使我們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舊存在,地球仍舊旋轉,時間仍舊流逝,周而復始……或許這就是哲學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 "是啊,雖然初次接觸哲學的我還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書中的一些內容,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樣作出深刻的評價,但是,我感受到,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這的確是一本好書!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劉鎮銘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 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 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 60 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 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 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 人,獨服曾文正。"而蔣介石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 師資。」蔣介石去世之前,一再叮囑他的長子蔣經國要終生研究曾國藩。可見曾 國藩影響之大。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位兄 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 330 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 個。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 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在家 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 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 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葯,吃了什麼葯等等。還建議 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葯,「飯後千步走」是 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 貼入微;、又是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 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 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 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 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 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 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 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 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 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學校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 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 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就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 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 6+1」的關系,6 個大人圍繞著 1 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 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 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 「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 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 談「平天下」。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 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 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 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 高級幹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稱贊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 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 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 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 冠冕一代"。 所以說雖然是在腐朽、封建的清王朝,曾國藩自有他的一套,但是現在的 我們也可以借鑒他好的一面,運用到平時的生活、工作、學習當中,讓自己成 為一個有深度的人,對社會、國家,做點奉獻,就算是默默無聞,哪怕沒有他 那樣流傳百世,也要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以綿薄之力回報社會和家人。
俗話說:文如其人。讀曾國藩的家書,好像聽見他在耳邊娓娓道 來,看不到絲毫厚黑、狡詐,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政治家。家書從曾 國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職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 想漸趨成熟外, 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讀書時一樣, 始終以讀書人自居, 這決定了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成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 表述的對為學、作文、歷史等等的認識,有很多經驗值得後人學習, 按現在的話說, 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和領悟能力。 他科舉出身, 卻深得教育大義,更加強調靈活大氣、堅挺的文風。他在家書中對自 己官場得失談的較少,而始終牽掛在心的是少年時學習的誤區,如字 體、天文等,這幾乎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同時,他官學並舉,胸懷大 略,時時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謙遜、做事勤勞。對弟弟、 兒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功夫力透紙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 是他作為過來人對以前每個階段讀書方法和效果的 總結。他的方法積極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開始認為自己學術修 養已經可以了,可是准備寫書時又認識到基礎不扎實、涉及面窄,還 遠遠沒有達到總結前人經驗後再提煉的地步。 他講究做人與作文融會 貫通,特別強調讀書的意會和對人的教化作用,教導兒子「自古聖賢 豪傑、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詩言 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然沖融之趣」,「人之氣質,由於 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於陶詩之識度不能領會, 試取其詩反復讀之,若能窺其胸襟之廣大,寄託之遙深,則知此公於 聖賢豪傑皆已登堂入室」。對科舉考試,他評論道:只有文丑而僥幸 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針對弟弟們的考試失利,建議他們從自身找 問題,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說情。他總結了為學初始階段 模仿和積累的必要,「收效較速,取徑較便」。對於通用學習方法,他 談到「看生書宜求速,溫舊書宜求熟,習字宜有恆,作文宜苦思」。讀 經之法在於「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 地,每看一處,如我便於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他感嘆少年十 五、六歲是人生長、讀書的關鍵時期,自己到三十歲時方悟出文理之 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引以為重的知識。 除了讀書習字之外,曾國藩也提到了修身養性、處理人際關系等 方面。 姑且不論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是非功過, 僅從個人角度來看, 歷史上轟轟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終的人少 之又少。而在晚清動盪的政局下,他以漢族耕讀人家出身的背景,能 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僅需要足夠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 人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可以從曾氏家書中窺見一斑。他在位居 高官時仍能以朴實的觀念教育兒子,「陳岱雲姻伯之子,比爾僅長一 歲,以其無父無母家漸清貧,遂爾勤苦好學,少年成名。爾幸托祖父 余蔭,衣食豐適,寬然無慮,遂爾酣豢佚樂,不復以讀書立身為事」。 在大兒子 23 歲時,指出「今年二十三歲,全靠爾自己發憤,父兄師長 不能為力」;對小兒子則指出「生長富貴,但聞諛頌之言,不聞督責鄙 笑之語,故文理淺陋而不自知。處境太順,無困橫激發之時,難期其 長進」。他在京城權傾朝野,卻規勸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 事。對同為高官的弟弟,他談到「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 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鉤心斗角,相迎相距,則報復 無已時耳」;「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 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此時家門極盛,處處皆行得 通。一旦失勢,炎涼之態處處使人難堪。故不如預為之地,不見不聞 之為愈也」,「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從這 些言語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誠大度和堅毅穩重,這些絕不是所謂厚 黑,完全是積極向上的認識和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和現代社會卡 耐基、拿破崙·希爾等的成功學如出一轍。讀曾氏家書一個重要的收 獲就在於能讓讀者直接與他對話,有助於糾正社會上某些觀念的誤 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