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環境描寫思維導圖
1. 做一張關於記敘文,說明文,修辭,描寫,寫作手法的思維導圖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補充:
怎樣區別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
(現代文閱讀 全攻略 )
生問:在現代文閱讀的題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從而導致答題錯誤。特別是當題目問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時,經常是問此答彼,怎樣區別它們呢?
師答: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近幾年天津市中考現代文閱讀部分涉及了寫作手法和修辭的知識。考查了學生對於這些基本知識的理解。例如,2002年天津市中考語文課外現代文閱讀《枯枝與鮮花》,第21題:閱讀第④⑤⑥段,填寫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這部分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和 的寫法,表達了對枯樹和柔藤的。有的考生回答:運用了抒情的修辭方法和擬人的寫法。此答案表明考生沒有分清什麼是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如果考生概念清楚的話,此題就不會答錯,答案應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和對比的寫法。
再如,天津市2003年中考語文試卷課外現代文閱讀《春風》,第22題,問:這篇文章開頭的寫法有什麼特點?
有的考生答:開頭寫各式各樣的春風,都寫出了春風的特點,寫得很好。
這個答案沒有掌握問題的基本實質,不符合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此題是問寫作方法,考生應從寫作方法所涉及的內容作答。答案為:開頭引用幾種說法,說明北方沒有真正的春天,採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如果考生知道欲揚先抑這個概念,那麼很快就可以回答出來。
又如,天津市2005年中考語文試卷課外現代文閱讀《特殊的聽眾》,第23題:本文重點塑造一位「德藝雙馨」的老教授的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寫「妹妹」的文字也佔有較大分量,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
這是一道對文章寫作技巧的考查,即考查的是學生對寫作方法的理解,「妹妹」是對老教授的襯托。
總之,表達方式是就文章的寫作內容而言,寫作方法(表現手法)是就文學作品寫作的具體技法而言,而修辭手法是就語言修辭效果而言。因為角度不同,說法也就有一定差異,對此,應注意區分。
2. 小說閱讀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題技巧
關於語文閱讀理解的學習方法,要抓住兩個個重點。
1、閱讀理解主要考察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閱讀包含閱讀速度、閱讀理解力、整理歸納分析能力等,語文、英語閱讀在閱讀速度、歸納提取重點兩個方面表現得更明顯。
由於大家平時對快速閱讀接觸不多,可以通過直接訓練,訓練大腦和眼睛的協調能力,去年,有學者推薦《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作為假期學生學習計劃中,以為軟體練習30個小時就能使閱讀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學習每天練習1-2個小時,兩個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鍾左右的閱讀速度會達到3000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記憶力也相應的快速提升。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從事腦心理研究的專家朱法良的高度認可,目前我們學習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課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系統》。
2、為了節省時間在做閱讀的時候應該切忌:
(1)閱讀時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樣會導致閱讀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閱讀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話反復閱讀,即閱讀時碰到一時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閱讀那個句子當中,反復琢磨。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要選對答案並不意味著對原文的每個句子都要讀懂,抓住一些重點句子就夠了,正確的做法是,以理解整個段落和整篇文章為主,在涵蓋出題點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超級速讀訓練同時就順帶訓練了記憶,而超級記憶部分的思維導圖對全面閱讀文章後,抓出文章脈絡和重點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嘗試著學習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會認可的。希望你早日進步!
3. 憶讀書的思維導圖
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我」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我」「竊讀」時的獨特感受與百般滋味將一個極其熱愛讀書,渴求知識的充滿靈性的「我」表現得淋漓盡致。簡單概括:「我」因買不起書而偷偷躲在書店裡讀書的事情。思維導圖(mind maps)又叫心智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英國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發明的一種全新筆記形式,也可稱之為一種思考策略、思考方法、思考工具。它最早的用途是用來幫助「學困生」化解學習障礙,後來被教育界、工商界、法律界等領域的精英群體用來提升個人及組織的學習效能及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得到日益廣泛的傳播。
4. 跪求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思維導圖
下面這個
點擊可看大圖
5. 魯迅《故鄉》的思維導圖怎麼寫
6. 如何用思維導圖寫文章
物,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動物,如馬、牛、羊等;一類是植物,如花、草、樹等;還有一類是靜物,如書、文具、小鬧鍾等。寫狀物作文,就是讓同學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描繪這些物體,表達出我們的情感。
寫狀物作文,是小學生作文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習作狀物作文能夠培養和提高同學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才能寫好狀物作文呢?
一、仔細觀察,了解物體的外部特徵
觀察是作文的基礎,要想寫好狀物作文,就必須留心觀察。對於動物,我們不但要觀察其外表,如大小、形狀、顏色等,還要特別注意觀察其靜態和運動時的神情和姿態,了解其生活習性。對於植物,我們不僅要對其根、莖、葉、花等部分進行觀察,還要懂得植物生命的周期性,了解其色彩、形狀、大小等隨四季變化而變化的特性。對於靜物,我們不僅要觀察其形狀、大小、顏色、還要了解其構造、用途等。總之,觀察是狀物的第一步,只有仔細觀察,作文時才能栩栩如生地再現物體的形象。
二、選取描寫的具體內容,有序寫作
狀物作文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寫,這樣才能讓人讀了以後,覺得層次清楚,對所描寫的內容才能清楚地了解。由於描寫的物體不同,因而寫作順序也不一樣。一般來講,寫動物,往往按照先寫其外表,後寫其習性的順序寫作。寫其外形時,可以按從頭到尾、從體到肢的順序有詳有略地描述。寫植物,可以按照根、莖、葉、花、果的順序一步步觀察描寫。寫靜物,可以按照從整體到部分來描寫。
當然,狀物作文的描寫順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時間順序寫,按生長規律寫,按由遠及近或從外到內等不同方位順序寫。因此,我們在作文時要靈活運用。
三、抓住物體的個性特徵
好的狀物作文,應力求所寫物體形象逼真,讓人喜愛、如見其物之感。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抓住物體的個性特徵描繪。
「描虎不能像貓,畫葉不能像花」。由於物體的類型不同,形態、習性各異,我們在描摹物體時,只有抓住它們與眾不同的特徵加以刻畫,才能把物寫真、寫活。如松柏蒼勁挺拔,柳樹柔軟多姿,小鳥雀躍在枝頭歌唱,高粱笑紅著臉在微風中招展……不同的物,各有特徵。
四、融入感情,為文章的中心服務
一篇好的狀物作文,不應只是為寫物而寫物,而應當通過對物的描述,表達其人格化的精神品質。在狀物的同時,如果能「水到渠成」而又巧妙地表達出作者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情懷,對作文就能起到「托物言志」、畫龍點睛的作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這是對狀物作文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優秀的狀物作文不僅能表達作者對物的外形之愛,而且能由表及裡地表達出作者對物的實質之愛,讓人讀後從中受到感悟,得到教益。
7. 如何利用思維導圖提高閱讀能力
用思維導圖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點有:
1、堅持分類思維,可對人物、事件進行分類
2、堅持畫圖,達到全景效果。
3、關注動詞、名詞、形容詞,尤其是動詞。
8. 如何妙用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
1、構建書籍框架
你可以直接將書籍的目錄錄入到圖中,也可以選擇比較重要的部分錄入(只需要記錄你覺得重要內容就夠了,湊字數的部分沒有意義)。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將書籍中最重要的部分框架清晰地反映在思維導圖中。
2、摘抄重點內容
將書中的重點論證部分錄入思維導圖,只摘錄重要的知識點及論證,拓展二級分支、三級分支。逐步將各個章節的知識點完善,盡可能的保證知識點的簡潔明了。一個觀點引出另一個觀點,一個事件引出另一個事件,層層遞進,將知識點得以明晰化,即便是一個沒讀過此書的人來看也能夠大致理解,那這一步就到位了。
3、根據自身調整知識框架
如果讀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作者的所有思路和觀點,可能只關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你更加關心如何做分析閱讀,如何做檢視閱讀,如何做主題閱讀,那麼只要做三個主要的分支,其他內容就可以相對弱化,或者在讀《麥肯錫工作方法》時,更加關心麥肯錫人的工作步驟,那麼就做一個工作步驟相關的思維導圖——重點不在於作者是如何寫的,重要的是你關注什麼!在這個步驟中,根據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個全書的框架——這個框架就是這本書而言你最希望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簡言之,就是根據知識脈絡逐步延伸,用你自己的思維想法和理解方式去架構一本書。
4、檢查修改以及時而溫習
最後一步無需多言,按著做好的思維導圖,把章節和延伸的知識點內容再捋一遍,檢查錯別字和內容的正確性並修改,確認無誤之後,保存思維導圖。然而,做完筆記不是終點,時不時回頭去回顧思維導圖中的知識點,看是否自己已經完全掌握,這一步切不可偷懶!否則前面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