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重要句子的作用
❶ 如何解答文學類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一、句子「含意」:
(一)「含意」詮釋:(詩文、說話等)含有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
然而,高考現代文閱讀鑒賞要求回答的「含意」所指遠非這么簡單,細究一下,有如下四種類型。
(二)「含意」類型:
例1:2008年全國I卷15題: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劃線句子的含意。
(2)好像這凄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說明作者這樣講的緣由。
例2:2008年全國Ⅰ卷15題: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體悟作者這樣講的原因以及蘊含的思想感情。
例3:2005年福建卷13題:「有時看起來你很被動,你被生活所選擇,其實你也在選擇生活」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來表述。
參考答案:人可能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選擇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用通俗明了的話語闡發該句的哲理意義。
例4:2006年湖北卷17題:「好像是每一隻羊在它的沾染著阿爾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帶回一種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躍的氣氛似的。」結合上下文,說說這句話的含意 。
參考答案:①羊群帶回了阿爾卑斯山的生機;②羊群歸家給人們與動物帶來了喜悅與歡欣。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將生動形象的描寫轉換成概括的、直白的敘述。
例5:09年台州市一模卷,指出下列句子的含義:
好像一盞秦時的燈,要擎到漢時才被真實地點亮。
參考答案:莊稼從春種到秋收時間非常漫長,只有收進谷倉,希望才成為真實,才成為幸福的依託。
分析:此題的「含義」是要考生理解句子的修辭,用直白的語言表述出來。
(三)「含意」解法:
1、還原法——還原其「真面目」。
此方法適用於運用了藝術手法(象徵意義、比喻意義、雙關意義)的文采句。
分析:讓語言出彩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恰當運用藝術手法(隱喻、擬人、象徵等),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直露的意思變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語句卻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難度,考生應當學會剝離藝術手法,還原本意,領會其所表之情,所達之意,把它作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點。如例5的答案。
2、發掘法——挖掘內涵(要告訴人們的道理)。
此方法適用於用語簡練而內涵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句(警句)。
分析:哲理句(警句)積淀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凝聚著作者體驗人生的智慧,顯示出很強的思辨性和啟發性。我們對這類句子應當具有很強的敏感性,閱讀中一旦碰到要理解這類句子的含意,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內涵,即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如例3的答案。
3、變換法——把原問題變成:為什麼說「被解釋的句子」?
此方法適用於解說「緣由」和「蘊含的思想感情」的文句。
分析:句與句,句與段,句與篇總是存在著某些關系,或邏輯上的,或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含意的句子,在文中某個局部,或為起句,或為結句,大都表明了作者的某一體驗,某種見解,命題人要你理解的常常不是該句本身,而是產生這種體驗或見解的緣由。如例1、例2兩題。
如何變換問題實例:
例1:(2008年全國I卷15題)解釋「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的含意。
——變換成:為什麼作者說「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
例2:(2008年全國I卷15題)解釋「好像這凄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的含意。
——變換成:為什麼作者說「好像這凄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參考答案:
例1:寬廣的綠色林帶與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產生了驚喜之感。
——因為寬廣的綠色林帶與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產生了驚喜之感,所以(作者說「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
例2:城磚磨製的陽關硯,蘊含著歷史文化氣息,使我對陽關古城的感覺也變得溫暖了一些。——因為城磚磨製的陽關硯,蘊含著歷史文化氣息,使我對陽關古城的感覺也變得溫暖了一些,所以(作者說「好像這凄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含意」解答三個步驟:
1、判(判斷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斷句子是否是警句)
2、變(若無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題變換成:回答為什麼說「被解釋的句子」)
3、定(定表述,定重要詞;先分層,重修飾)
二、句子「作用」:
(一)「作用」題型:
例:
唯有東坡在,剩有遊人處。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後來朝廷發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隻是一個虛職,掛職領一份錢糧而已。一個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掛職當一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問題:「惟有東坡在,剩有遊人處。」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起到了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從眼前的景物描寫轉向了歷史抒寫。
(二)「作用」解法:
從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句子位於文章的開頭
作用1:點明主旨,領起下文。
作用2: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作用3:蓄勢(張本,鋪墊),奠定感情基調。
作用4:點明思想感情變化的線索。
☆句子位於文章的中間
作用1:承上啟下過渡
作用2:襯托
作用3:渲染,烘托氣氛
作用4:點明主旨
☆句子位於文章末尾
作用1:總結上文
作用2:呼應上文
作用3:卒章顯志
作用4:深化主旨
自測題:
總想為你唱支歌
呂錦華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塊失去平衡的地塊上。
這是一個怎樣傾斜了的世界啊!
夕陽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佇立著。大漠的風沙在它們身上刻下了斑斑駁駁的傷痕。我曾見過一幕震懾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風暴中被擊倒的左公柳。這老柳並沒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軀下,龐雜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殘留在地下。於是,殘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頑強地負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葉在倒下的軀體上依然生長得非常美麗,每一片葉子在陽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瑩發光的綠寶石。
去民勤縣拜訪蘇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擁沒。民勤被喻為沙漠中的孤島,四周為浩瀚沙漠所包圍。蘇武牧羊的故事聽說就發生在民勤已經乾枯的北海邊。有話流傳:「民勤無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艱苦,外鄉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來安營紮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於外出闖盪。在民勤,常常能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農人,一匹駱駝,一輛小板車,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著。落日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那農人裸露的臉和手是黑的而且皺著,那農人轉動的眼珠是遲緩的卻是渴望的。他們就在這一派灰黃的鴻蒙中往返著。由於降生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空間里,他們已無所謂大。由於生存在這樣一塊沒有生跡的土地上,他們亦無所謂無。他們知道屬於自己的只有一個: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運抗爭。
在戈壁上趕路,還能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壯結實的胡楊林,因缺水而死亡了。彷彿是一個剛剛經歷了惡戰的古戰場,死亡的胡楊林挺立著身子不肯倒下,一條條高高舉起的痙曲乾枯的胳膊直指藍天,密密麻麻的胳膊匯成了一片吶喊的海洋,為活著的夥伴和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隨處可見被榨幹了最後一滴水的枯枝敗草的屍體,唯有枯死的胡楊林的方陣總使我熱淚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趕路,滿目皆是這巨大的悲壯。走一趟大西北,人會堅強幾分;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在大西北我曾揀回一枚戈壁石。誰也無法讀出它的年齡,誰也無法估出它的身價。它體不盈握,狀若鵝卵,但通體的赤紅中沁著幾縷淡淡的乳白,紅白相間的石紋如涌動的紅潮。記得那天就是這石紋吸引了我,從此我們再沒分離。月光溶溶地罩著它,珠圓玉潤般生輝,沉魚落雁般美麗。多少夜我與它默默對視,靜謐中總聽見一個聲音在呼喊我。那聲音蒼涼而低沉,那聲音遙遠而神秘,那聲音從不可知的地方飄來,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從沉思中醒來,心湖裡便又漲潮似地涌動一層情思。
也許有那麼一天,大家會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那裡擠滿了人,矗滿了樓,停滿了車。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盡管那裡的風是乾燥的,水是咸澀的,但那裡有可以讓鳥兒展翅翱翔的天空,那裡有可以讓生命茁壯生長的綠洲。是的,會有那麼一天,大西北會像海市蜃樓一樣美麗,到那時,傾斜了的世界會重新平衡。
大西北並不蒼白並不無奈的黃土地呵,總想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畫的「左公柳」和「民勤人」兩個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點?作者描寫這兩個形象的用意是什麼?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
3、文章第五段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描寫枯死的胡楊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文章後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❷ 在文章中大量運用短句的好處是什麼
短句的作用在於使文章感情回環往復,增強語句的句勢.文章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環往復的氣勢,讀來節奏分明,鏗鏘有力,使人從語勢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火烈,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的贊美無法抑制的熱愛之情
❸ 小說中重點語句的分析理解
(1)抓句子中的重要詞語。重要句子都有凸顯其含義的關鍵性詞語。抓住了這些詞語,就等於拿到了開啟句子含義之門的鑰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處於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脈絡層次,往往是那些具有總領性、過渡性、總括性的語句。理解這類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慮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總領句,解釋句意時要考慮其所領起的語段的內容;如果是過渡句,要密切關註上下文段的內容;如果是總結句,就需上溯,尋找相關信息,確定答案要點。
(3)抓句中的修辭。對含有修辭的句子的理解,應從修辭本身的特點、作用入手,從而透視其深層意義。弄清作者採用的修辭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寫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抓句子的修飾、限製成份。要確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義,可從句子結構入手,在抓住主幹的同時,特別留心那些修飾、限製成份。句子的修飾、限製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揭示句子內涵的作用。
❹ 如何分析小說中句子的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義和作用
1、什麼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謂「重要的句子」是就它們在文中的表達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從作用上說,指那些能點明主旨的語句,或能顯示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即人們常說的「文眼」。
②從語句特點上說,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理解對文脈的推進與轉接有關鍵作用的句子。
③從內容上說,指那些內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
④從表達上說,指那些比較含蓄的有深層含意的語句。
⑤從結構上說,指那些結構比較復雜,對理解文意有直接影響的語句。
此外,從出現的頻率說,反復出現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謂「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層次意思:
①表層意義,即字面意義。
②句內意義,即句子的語境意義(臨時意義)。
③句外意義(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
3、理解文中的句子與理解文中詞語的關系:
詞語是基礎,句子是擴展,兩者是緊密相關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義,實際上離不開信息的篩選,所以,有時考查會把三者結合起來。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點:
①從分析句子的修辭手法入手;
②從句子中的重要詞語入手;
③從分析句子的結構入手;
④從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釋句子的方法:
①摘錄法:顧名思義,就是選摘原文原句來作答。
②濃縮法: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按照題目規定的字數,將其「濃縮」為合乎規范的句子作為答案。
③改寫法:依據題目,將原文中的某個或幾個句子,作點改動,使其合乎答題的要求。
④拼接法:將分散在文章各處的某些句子,有機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滿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寫法:依照文章中的某個句子的形式,再造一個形式上與其相似而內容上又合乎提問要求的句子,使之成為答案。
⑥活譯法: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簡答題,可以採取翻譯(活譯)的方法來詮釋它,說出這個比喻的本體,等於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對於分析句子層次、分析某個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層次、分析某種寫法的意義的試題,這種方法最管用。回答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擬答案。
⑧綜合法:也就是綜合運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
❺ 現代文閱讀之「如何理解重要的句子」
「理解重要的句子」是歷年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重要考點。「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語句。對它們的理解,有助於對整個文章的理解。「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幾種: 1.結構比較復雜,對理解文章有影響的語句;2.能幫助我們准確理解整個作品主旨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即全文的「文眼」;3.有著豐富內涵的語句;4.能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結構或主旨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等;5.使用了修辭手法,內容比較含蓄,能增強文章表達效果的句子。 此考點的檢測,有的以選擇題的形式讓考生直接判斷對句子內涵理解的正誤,有的以主觀表達題的形式檢測。 【知識梳理】 在考試設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以下幾種句子。1.起始句。它在文章的開頭。往往有提示、總起、概括、轉承的作用。或交代全文的內容以及事情發生發展的順序(記敘文),或提出全文的觀點(議論文),或介紹寫作對象的特徵(說明文)。2.收束句。它在文章的結尾。或作結論,或作照應,或由此及彼,產生聯想升華,抒發感情。如《荷塘月色》的結尾:「……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的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照應了開頭,而且使文章的意境更圓更美。3.過渡句。它往往出現在段落與段落之間及不同的表現手法的連接處。能使文章的段落層次之間銜接、連貫緊湊;從內容的角度看,它往往標志著由一方面的內容向另一方面內容的轉換,如《瑣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即是。4.矛盾句。這里所說的矛盾句是指下面的兩種情況:一是,如果沒有細致地領會原文,就覺得所提供的從文章中抽出來的句子,跟我們的理念或者生活的邏輯不符;二是文章的前後幾句好像自相矛盾。在典範的作品中,真正的文理不通、自相矛盾是不存在的,如果碰上這樣的情況,你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它。這類句子往往寄寓了深刻的用意。5.比喻句。比喻句在文章當中的作用往往有下面幾種:在議論性或說明性的文字中使作品的觀點通俗好懂,容易被讀者接受;在描寫抒情的文字當中,使文章生動形象,更富有表現力。對這類句子,解釋的方法是,認真閱讀原文,把句子放到語境中理解,運用比喻的有關知識,找到本體、喻體。6.結構較復雜的句子。現代文中許多句子的意思一看就知道,但是有些句子需要斟酌以後才能明曉其含義,如果缺少斟酌的功夫,也就會誤解句子的含義。【例題解讀】例1.(2004年廣東卷第19題)依據下面文字,如何理解「天壇、太廟,依傍的是祖蔭」這句話?[文段]能享天年的樹畢竟不多了,人們懂得了植樹的重要,「前人種樹後人涼」,這是人類的美德,為子孫造福的職責。毀盡了樹,人類自己也將毀滅,於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樓蘭……樹不僅是生命的標志,也是藝術的標志。生命之樹長青,其實是藝術生命長青,人總是要死去的,藝術才能跨越時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作者永存在藝術中。然而藝術極難成活,比樹難活多了。人們說風格是人,也可說風格是樹,像樹一樣逐漸成長。樹的年輪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風格的形成還往往不一定與歲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風格,但卻絕對需要長年累月的耕作。眾目睽睽,空頭美術家滿天飛舞,君不見在花籃簇擁的展廳中,有最長、最大、最小及用腳、舌、發製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彥或美女。雨後多春筍,更多雜草,哪裡去尋夏木蔭濃處?天壇①、太廟②,依傍的是祖蔭。註:①天壇:在北京。原為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②太廟:古代帝王的祖廟。[解析]此題正是考查重要語句的理解。對象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收束句。這句話有多種理解,至少應寫出兩種意思。一是表層意:「天壇、太廟依傍來自祖宗留下來的大樹,而非短時間所栽植的小樹」。理解表層意的關鍵是理解「祖蔭」所指,因為其他幾個詞語的意思是單一的,而「祖蔭」雖指「祖上留下的福蔭」,可這「福蔭」究竟是什麼呢?在不同的語境中自然不同。此處既然是「天壇、太廟」依傍的,不是「大樹」是什麼?再說,它是承接前一個問句「哪裡去尋夏木蔭濃處?」,顯然就是對這個問句的回答(如果是反問句另當別論)。還有,本段開頭「前人種樹後人涼」也提示了「樹」這一答案。那麼,答案是不是這樣就「搞定」了呢?差矣!這還只是字面意。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收束句,我們僅僅從它的表層解讀顯然是不夠的。做理解題有一個十二字方針: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我們僅從這一段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雖然多處在談「樹」其實也是在談藝術;結合全文來看,就很容易發現文中的「樹」是「故鄉」的象徵,是「藝術」的象徵。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另一層意思——比喻意:說明藝術風格的形成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或「我們要繼承我們民族的傳統」)。不能不提醒一下的是,高考中凡是作為「理解」來考查的句子都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必須結合語境探究其深層含義。例2.對文中劃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B.美國那種轉基因的玉米和棉花是無法對付害蟲的。C.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殺死的害蟲出現。D.那種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文段]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害。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葯」,一種能像任何一種農葯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後,那些「表姐妹」也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解析]此題用選擇題的形式檢測理解句子的能力。①抓中心句。這里要理解的兩句,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句是補充說明的句子。②抓中心詞。第一句的主幹是「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害蟲」。③對照選項。選項C的主幹是「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害蟲出現」。此主幹與被理解的中心句的主幹相同。再對照修飾語,原句與選項C項主語的修飾成分都是「能抗蟲害」;賓語的修飾成分前者為「更難對付」,後者為「更不容易殺害」;根據以上對照可知C項正確。對照D項,其主幹是「作物保護害蟲」,顯然與原句意思不合。B項的主幹是「玉米和棉花品種無法對付害蟲」,顯然也是錯誤的。④注意關鍵詞語的特殊義。如「霧劑」一詞,上面用了引號,根據上下文,可知它有特殊含義,而A項卻說「『霧劑』污染環境」,將它理解為本義,顯然有誤。【技巧點撥】一、要了解句子作用,防止答題想當然。重要的句子都有其基本作用,弄清它們,答題時就可以用它們作為框架,避免答案偏離方向。在「知識梳理」部分已經談了「起始句、收束句、過渡句、矛盾句、比喻句」的作用。另外還應注意下面幾種句子的作用。1.深化句。有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的作用,多為記敘、描寫之後的議論、抒情句。2.警示句。對某些現象有概括、提煉的作用,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給人啟迪。3.情感句。表達了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4.引用句。表達一定的思想,證明某種看法。5.諱飾句。為了表達某種感情或為了避免直言帶來的不妥。二、不忘文章中心,不要生搬硬套。1.重要句子或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或是文章中心的部分內容或間接地反映了中心,理解重要句子時如果忽視這一點,不僅丟掉了一把重要的鑰匙還可能出現方向性錯誤。2.有的同學喜歡拿同類型句子的基本作用「套」,也是不行的,必須有語境意識,有文體意識,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戰演練】閱讀賈平凹的《對月》,回答後面問題。 月,夜愈黑,你愈亮,煙火熏不臟你,灰塵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間的一面高懸的鏡子嗎? 你夜夜出來,夜夜卻不盡相同;過幾天圓了,過幾天又虧了;圓得那麼豐滿,虧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會照了出來的。你照出來了,悲哀的盼你豐滿,雙眼欲穿;你豐滿了,卻使得意的大為遺憾,因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萬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還是學士,還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後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於是,便在這無窮無盡的變化之中統統消失了,而你卻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恆! 你對於人就是那砍不斷的桂樹,人對於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吳剛?而吳剛是仙,可以長久,而人卻要以暫短的生命付之於這種工作嗎? 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謎語!從古至今,多少人萬般思想,卻如何不得其解,或是執迷,將便為戰而死,相便為諫而亡,悲、歡、離、合,歸結於天命;或是自以為覺悟,求仙問道,放縱山水,遁入空門;或是勃然而起,將你罵殺起來,說是徒為亮月,虛有朗光,只是得意時錦上添花,悲哀時火上加油,是一個面慈心狠的陰婆,是一泊平平靜靜而溺死人命的淵潭。 月,我知道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現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說明這個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著啟示:萬事萬物,就是你的形狀,一個圓,一個圓的完成啊! 試想,繞太陽而運行的地球是圓的,運行的軌道也是圓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彈球是圓的,彈動起來也是圓的旋轉。圓就是運動,所以車輪能跑,浪渦能旋。人何嘗不是這樣呢? 人再小,要長老;人老了,卻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圓的接筍。冬過去了是春,春種秋收後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雞,雞可以吃蟲,蟲可以蝕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這么不斷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復始,一次不盡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歸復著一個新的圓。 所以,我再不被失敗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為老死而悲了,再不為生兒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託嗎?能知道我死後變成何物嗎?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有樂,活著也有苦,苦裡也有樂;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的時候,我生氣勃勃地來,長我的綠,現我的形,到該落的時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讓別的葉子又從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長壽,我卻要深深地祝福我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我的半圓,而為完成這個天地萬物運動規律的大圓盡我的力量。月,對著你,我還能說些什麼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間高懸的明鏡,讓我看見了這個世界,看見了我自己。但願你在天地間長久,但願我的事業永存。1.文章第三段「你對於人就是那砍不斷的桂樹,人對於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吳剛?」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2.第七段「「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從我的落疤里新生」在文中如何理解?3.文章前後兩次提到「你是浩浩天地間的一面高懸的鏡子嗎?」「你真是……的明鏡。」這兩句話在文中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4234字)【參考答案】1.反襯人的生命短暫。2.活著,不求生命的長壽,而是塊塊樂樂地生活,踏踏實實的工作,而走完自己人生的半圓,為完成天地萬物運動規律的大圓盡自己的力量。3.開頭一問句引出下文對月亮照出世人的人生百態的描寫,引發讀者的思索;結尾一句總結全文,表達作者對自己對世界的思考,二句首尾呼應。
❻ 小說閱讀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題技巧
關於語文閱讀理解的學習方法,要抓住兩個個重點。
1、閱讀理解主要考察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閱讀包含閱讀速度、閱讀理解力、整理歸納分析能力等,語文、英語閱讀在閱讀速度、歸納提取重點兩個方面表現得更明顯。
由於大家平時對快速閱讀接觸不多,可以通過直接訓練,訓練大腦和眼睛的協調能力,去年,有學者推薦《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作為假期學生學習計劃中,以為軟體練習30個小時就能使閱讀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學習每天練習1-2個小時,兩個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鍾左右的閱讀速度會達到3000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記憶力也相應的快速提升。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從事腦心理研究的專家朱法良的高度認可,目前我們學習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課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系統》。
2、為了節省時間在做閱讀的時候應該切忌:
(1)閱讀時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樣會導致閱讀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閱讀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話反復閱讀,即閱讀時碰到一時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閱讀那個句子當中,反復琢磨。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要選對答案並不意味著對原文的每個句子都要讀懂,抓住一些重點句子就夠了,正確的做法是,以理解整個段落和整篇文章為主,在涵蓋出題點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超級速讀訓練同時就順帶訓練了記憶,而超級記憶部分的思維導圖對全面閱讀文章後,抓出文章脈絡和重點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嘗試著學習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會認可的。希望你早日進步!
❼ 現代文閱讀中句子的作用有哪些
分析句子作用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從內容看:根據不同的文體,句子的作用在記敘文中,點明主旨或表達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議論文中,表達中心論點及分論點;在說明文中,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或事理。有的句子還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這樣說的依據。
2、從結構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總提的作用、總結的作用、承上啟下的作用、標志文章思路的作用。總之,它們可以顯示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內容。
3、從藝術效果看:文學作品中,有些句子還有升華中心,渲染、烘托氣氛的作用。閱讀現代文,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種句子的分析。抓首句。一個語段往往是獨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轉承的作用。抓中心句。分析時要從大量的擴展句和敘述句中抓住中心句。抓轉承句。
有的語段有幾層意思,為的是層次間連貫緊湊,中間常有轉承句或轉承詞。抓點睛句。抓警句。抓修辭句。抓矛盾句。語段中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